出风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文档序号:1588700 发布日期:2020-02-04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出风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Air outle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 是由 邢志钢 赵阿立 于 2019-11-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出风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其中出风装置包括: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包括内部形成有风腔的出风部,所述出风部一侧设置有连通所述风腔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的另一侧设置有连通所述风腔的出风口;和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具有出风孔,所述导风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出风部并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组件贴近所述出风部的表面并可沿着所述出风部的表面移动,以改变经由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的角度。本申请的出风装置风阻小,出风效果好。(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ir outle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wherein the air outlet device comprises: the air duct shell comprises an air outlet part with an air cavity formed inside, an air inlet communicated with the air cavity is formed in one side of the air outlet part, and an air outlet communicated with the air cavity is formed in the other side of the air outlet part; and the air guide component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outlet hole, the air guide component is movably installed in the air outlet part and is positioned at the air outlet part, the air guide component is pressed close to the surface of the air outlet part and can move along the surface of the air outlet part so as to change the angle of the air blown out from the air outlet. The air outlet device has small wind resistance and good air outlet effect.)

出风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和具有该出风装置的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设备现在已是人们家庭生活中比较重要的电器,现有的空气调节设备在出风角度调节时,通常是通过百叶的摆动以将风导向不同的方向,而现有的百叶摆动的出风角度调节方式,容易造成较大的风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出风装置,旨在减小空气调节设备出风过程中的风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出风装置,包括:

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包括内部形成有风腔的出风部,所述出风部一侧设置有连通所述风腔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的另一侧设置有连通所述风腔的出风口;和

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具有出风孔,所述导风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出风部并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组件贴近所述出风部的表面并可沿着所述出风部的表面移动,以改变经由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的角度。

可选地,所述导风组件收容于所述风腔内并沿所述出风部开设有所述出风口的内表面移动。

可选地,所述出风部上的出风口设置有至少两个,一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有一所述导风组件。

可选地,所述出风部包括横截面呈拱形的弧形罩壳、封盖所述弧形罩壳两端的端盖以及封盖所述弧形罩壳侧部开口的底板,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弧形罩壳,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底板,所述导风组件包括面向所述出风口的导风部,所述导风部开设有所述出风孔,所述导风部的横截面形状为与所述弧形罩壳的形状相适配的弧形。

可选地,所述导风部包括遮挡区和出风区,所述出风孔开设于所述出风区。

可选地,所述出风区设置有格栅以形成所述出风孔,所述格栅于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当所述导风组件沿着所述出风部的表面移动时,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腔的气流方向与所述底板的板面呈锐角设置,所述格栅的板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0度到90度之间。

可选地,所述导风部于其移动方向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遮挡区,所述出风区位于两所述遮挡区之间。

可选地,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端盖的外侧,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导风部的端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轴连接所述连接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送风风机,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出风装置,所述送风风机的出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风道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出风部为一体结构的安装部,所述送风风机安装于所述安装部。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出风部内形成风腔,由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在风腔内聚集,并且设置导风组件,导风组件为贴近出风部的表面设置,通过导风组件沿着出风部的表面移动,使得出风孔也相对位置改变导致由出风口吹出的风的角度改变,从而可以适应人们不同出风角度的需求,而由于导风组件为贴近出风部的表面并沿着出风部的表面,使得导风组件在导风过程中相当于出风部的壳体的一部分,则蓄积在风腔内的气流所受到的导风组件的风阻非常小,实现出风量最大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出风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出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出风装置中的导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出风装置处于前出风模式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出风装置处于斜出风模式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出风装置处于顶出风模式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空气调节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去除接管结构和换热器前的滤网。

图8为图7中空气调节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去除外壳。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500 空气调节设备 120b 进风口
510 外壳 120c 出风口
520 换热器 130 安装部
530 排风风轮 140 导风组件
100 出风装置 141 导风部
110 风道壳体 142 出风区
120 出风部 1421 格栅
121 弧形罩壳 1422 出风孔
122 端盖 143 遮挡区
123 底板 144 连接部
120a 风腔 150 驱动件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出风装置100。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出风装置100,包括风道壳体110和导风组件140,其中,风道壳体110包括内部形成有风腔120a的出风部120,出风部120一侧设置有连通风腔120a的进风口120b,出风部120的另一侧设置有连通风腔120a的出风口120c,导风组件140设置有出风孔1422,导风组件140活动安装于出风部120并位于出风口120c处,导风组件140贴近出风部120的表面并可沿着出风部120的表面移动,以改变经由出风口120c吹出的角度。

本申请的出风装置100应用于空气调节设备500,其中出风部120整体沿着一条轴线延伸呈长条形状,进风口120b和出风口120c也在出风部120的长度方向延伸呈一个长形口状,导风组件140也为长形,而与整个出风部120进行适配从而可以干预整个出风口120c的出风角度。导风组件140贴近出风部120的表面并可沿着出风部120的表面移动,即导风组件140可以相对于出风部120的表面滑动,并且,导风组件140可以设置在出风部120的内侧或者出风部120的外侧,即导风组件140可以相对于出风部120的内表面或者外表面滑动。其中驱动导风组件140滑动的方式可以是手动方式或者自动驱动方式,在手动驱动时,可以在导风组件140和出风部120形成例如滑轨和滑槽配合的滑动导向结构的情况下,在导风组件140上设置有拨杆进行拨动其转动,或者在导风组件140和出风部120形成转轴连接的情况下,通过摇柄或者旋钮带动导风组件140相对于导风部141滑动。本申请的进风口120b为对应连接空气调节设备500的中风机的出口或者风道的出口,气流由进风口120b进入风腔120a并在风腔120a内蓄积,其中导风组件140上设置有出风孔1422,在导风组件140移动过程中,出风孔1422相对于出风口120c或者进风口120b的位置势必产生变化,因而会导致经由出风口120c吹出的角度改变,由出风口120c排出的气流可以实现室内降温,室内净化,或者其他需要的场所场景。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出风部120内形成风腔120a,由进风口120b进入的气流在风腔120a内聚集,并且设置导风组件140,导风组件140为贴近出风部120的表面设置,通过导风组件140沿着出风部120的表面移动,使得出风孔1422也相对位置改变导致由出风口120c吹出的风的角度改变,从而可以适应人们不同出风角度的需求,而由于导风组件140为贴近出风部120的表面并沿着出风部120的表面,使得导风组件140在导风过程中相当于出风部120的壳体的一部分,则蓄积在风腔120a内的气流所受到的导风组件140的风阻非常小,实现出风量最大化。

本申请将导风组件140收容于风腔120a内并沿出风部120开设有出风口120c的内表面移动。本申请将导风组件140内置于出风部120内,使得导风组件140在导风过程中作为出风部120的内壁面,一方面内置的结构使得灰尘等杂物不易在导风组件140和出风部120之间蓄积,另一方面,内置的结构也使得具有本申请结构的空气调节设备500外形一体性更高更美观。可以理解的是,将导风组件140设置在出风部120的外侧也是可以的,可以使得导风组件140的拆装更容易。

请再次结合参照图1至图3,出风部120包括横截面呈拱形的弧形罩壳121、封盖弧形罩壳121两端的端盖122以及封盖弧形罩壳121侧部开口的底板123,出风口120c开设于弧形罩壳121,进风口120b开设于底板123,导风组件140包括面向所述出风口120c的导风部141,导风部141开设有出风孔1422,导风部141的横截面形状为与弧形罩壳121的形状相适配的弧形。

本申请弧形罩壳121的横截面的圆弧角度大致为270度,而出风口120c的开口角度大致在90度到100度,其中弧形罩壳121、端盖122以及底板123围合形成风腔120a,出风部120整体形状为圆柱沿轴向削掉一部分后的形状,从而风腔120a也具有可使得气流回旋内壁。整个出风部120位于出风装置100的端部,当出风装置100为竖直放置时,出风部120位于顶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知道,由底板123上的进风口120b吹出的气流将冲向弧形罩壳121,当气流冲击到弧形罩壳121的内壁时,气流被弧形罩壳121的内壁引导至出风孔1422并从出风口120c吹出,可以理解的时,当气流被弧形罩壳121的内壁引导距离越少气流流向改变越少的情况下,气流由出风孔1422吹出的流速越快,显然由于导风组件140的导风部141贴近弧形罩壳121的内壁,可以当做是弧形罩壳121的内壁的一部分,因此气流被导向时过程是平滑的,相较于百叶设置在出风口120c再次阻挡气流而改变气流方向的方式,本申请的风阻会相对小很多,出风量会大很多。需要说明的是,出风部120的形状构造除了以上罗列的实施例外,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构造,例如椭圆形状、方形或者其他异性形状。

进一步地,在空气调节设备500使用过程中,人们对出风量的需要会因为地域或者使用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比如在想达到快速降温的情况下,需要有大风量大风速,而想要温和的空气调节时,则需要出风量变小,为此本申请导风部141包括遮挡区143和出风区142,当风量需求较大的时候可以将出风区142对应出风口120c,而想要出风量小的时候,可以将遮挡区143覆盖部分出风口120c。

进一步地,本申请在能实现出风量的控制的情况下还可以实现出风角度的控制,请结合参照图4至图6,其中出风区142设置有格栅1421以形成出风孔1422,格栅1421于出风口120c的长度方向延伸,当导风组件140沿着出风部120的内表面移动时,格栅1421的板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0度到90度之间。

本申请格栅1421设置有多条,并且均匀间隔设置,每个格栅1421呈扁平的长条状并具有两个相对的表面,相邻格栅1421的两个相对表面之间形成有长条形的出风孔1422,并且将由进风口120b进入风腔120a的初始气流的方向与底板123的板面呈锐角设置(具体可以通过安装在风道壳体110上的蜗壳和蜗舌的角度调整实现),由此可以实现导风组件140沿着出风部120的表面移动时实现前出风、斜出风以及顶出风模式。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请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出风装置100处于前出风模式时的剖视图,本申请出风装置100实际使用过程中竖直放置,此时,弧形罩壳121将为倾斜朝向使用者的状态,使得出风口120c在使用时,开口朝向是与水平面呈大致40度到50度,而导风部141沿着附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移动,出风区142大致位于出风口120c的下部,使得格栅1421的表面与水平面平行,这时格栅1421之间的出风孔1422的通道也是水平设置,并且由于进风口120b进入风腔120a的初始气流呈锐角设置并朝向出风口120c的下部,此时大部分气流可以直接从水平状态的出风孔1422的通道向前吹出(附图4中的箭头为吹出的气流方向),形成出风装置100外部正前方的风量较大且风速较大的气流,可以到达快速的温度调节的效果。

请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出风装置100处于斜出风模式时的剖视图,在此模式下,导风部141沿着附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移动,此时出风区142大致位于出风口120c的中部,此时格栅1421之间的出风孔1422的通道为与水平面呈大致45度至60度之间的倾斜状态,由于从进风口120b进入风腔120a的初始气流与底板123的板面呈锐角设置并朝向出风口120c的下部,因此气流将会被风腔120a的内壁导向倾斜状态下的出风孔1422,由此吹出倾斜状态下的气流(如附图5中的箭头方向所指代的气流)。

请参照图6,图6为本申请出风装置100处于顶出风模式时的剖视图,在此模式下,导风部141沿着附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移动并移动到出风区142大致位于出风口120c的顶部位置,此时格栅1421之间的出风孔1422的通道为与水平面呈大致90度的竖直状态,由于从进风口120b进入风腔120a的初始气流与水平面呈锐角设置并朝向出风口120c的下部,则进入风腔120a后的气流再经过较长的风腔120a内壁引导的情况下并且方向改变较多,导致气流能量消耗较多,这由出风口120c向上吹出的风流速较慢,可以到达无风感的出风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列举了导风组件140沿着出风部120的内表面移动时,格栅1421的板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0度到90度之间的方案,但是为了其他出风角度的调节,在本申请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增加出风口120c的开口角度,或者整个出风部120的朝向然后配合导风组件140的旋转程度来实现。

本申请在实现上述三种出风模式的基础上,而为了使得这三种出风模式的出风角度更准确,还进行了以下设计:请结合参照图3至图6,导风部141于其移动方向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遮挡区143,出风区142位于两遮挡区143之间。本申请的出风区142的面积出风口120c的面积大致相当,通过两侧遮挡区143的设置,则出风装置100处于上述三种模式中的顶出风模式和前出风模式时,出风口120c在分别相应靠近底部和顶部的开口区域会被遮挡区143所遮挡(可参照图4和图6),由此出风角度更为精准。

本申请为了实现出风装置100在上述三个出风模式中自动控制导风组件140,进行了以下结构设计。请再次结合参照图1至图3,出风装置100还包括驱动件150,驱动件150安装于端盖122的外侧,导风组件140还包括连接部144,连接部144连接于导风部141的端部,驱动件150的驱动轴连接连接部144。本申请驱动件150为驱动电机,其中导风装置通过连接部144上的枢轴转动连接于端盖122的内壁,驱动电机与连接部144上的枢轴传动连接,由此通过程序控制驱动电机的旋转角度来实现自动驱动导风组件140停止在上述模式的所需位置。当然本申请的驱动件150安装位置,也可以借助于出风装置100以外的结构进行固定。

本申请的出风装置100在具有实现上述三种出风模式的功能的基础上,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出风部120上的出风口120c设置有至少两个,一所述出风口120c对应设置有一导风组件140。其中附图中展示出的出风口120c为左右并排的方案,可以理解的,出风口120c的数量可以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并且可以是左右并排或者前后并排或者多种排列方式的组合,并且每一个导风组件140可以单独通过驱动件150驱动控制,由此可以满足更多出风角度调节需求,或者通过不同的出风口120c的不同出风模式实现新的混和出风功能。

请结合参照图7和图8,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气调节设备500,该空气调节设备500包括送风风机和出风装置100,送风风机的出口与进风口120b连通。其中该出风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该出风装置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空气调节设备500可以是移动空调、一体式或者整体式空调、或者空气净化器等,其中图7和图8是以移动空调为例对具有上述出风装置100的空气调节设备500进行举例说明。

图7是空气调节设备500为移动空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空气调节设备500去除外壳510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气调节设备500包括外壳510,以及设置在外壳510内的中隔板组件(未标示),中隔板组件将外壳510分隔成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其中上层空间安装有出风装置100、换热器530以及送风风机,为了简化整个移动空调的内部结构并节约空间,本申请在出风装置100中风道壳体110还设置有与出风部120为一体结构的安装部130,送风风机安装于安装部130,而换热器530抵靠于安装部130并罩设在送风风机的入口侧。由图8中可以看到,出风装置100中的出风部120由外壳510顶部的开口伸出,并且外壳510顶部设置有倾斜面以避免对出风装置100的出风进行干扰。当实际使用时,这具有该出风装置100的移动空调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上述内容中的前出风、斜出风以及顶出风多个出风角度的模式,可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面板及空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