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涂膜

文档序号:1590616 发布日期:2020-01-03 浏览:1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硬涂膜 (Hard coating film ) 是由 边真锡 金在永 张影来 申伦扜 徐光锡 于 2018-09-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了硬涂膜,其包含:聚合物粘合剂树脂;分散在聚合物粘合剂树脂中并且平均颗粒尺寸为5nm至70nm的第一无机颗粒;和分散在聚合物粘合剂树脂中并且平均颗粒尺寸为70nm至150nm的第二无机颗粒,其中平均颗粒尺寸为70nm至150nm的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为4重量%至12重量%,以及在利用TAC膜通过向硬涂膜的表面施加400g的负荷而测量的测量摩擦力的图中,基于平均摩擦力的最大振幅(A)为0.15或更小。(Provided is a hard coat film comprising: a polymeric binder resin; first inorganic particles dispersed in the polymer binder resin and having a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5nm to 70 nm; and second inorganic particles dispersed in the polymer binder resin and having a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70nm to 150nm, wherein a content of the second inorganic particles having a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70nm to 150nm is 4 wt% to 12 wt%, and a maximum amplitude (a) based on the average friction force is 0.15 or less in a graph of measuring the friction force measured by applying a load of 400g to a surface of the hard coating film using a TAC film.)

硬涂膜

技术领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9月15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118861号的权益,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用于保护显示器等的表面的目的的硬涂膜。

背景技术

诸如液晶显示器、CRT显示器、投影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等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的图像显示表面需要具有耐刮擦性以防止处理期间划痕的外观。通常通过在基础膜上形成硬涂膜或者通过使用另外具有光学功能(例如,抗反射特性、抗眩光特性等)的硬涂膜(光学层合体)来实现图像显示装置中的图像显示表面的耐刮擦性的改善。

在使用辊的硬涂膜的卷绕过程期间,硬涂膜之间的距离变小,并且在极端情况下,发生硬涂膜彼此粘附的粘连(blocking)现象。当彼此粘附的硬涂膜被进给以在线上行进时,在将膜从卷绕辊上剥离时膜被刮擦,或者膜由于在线上行进时或在与导辊接触时的振动而被刮擦。这可能引起产率大幅下降。

先前,提出了几种方法以通过向硬涂膜的表面施加抗粘连功能来防止硬涂膜被刮擦。例如,为了防止粘连,提出了通过低聚物和单体的相分离在硬涂膜的表面上形成凹凸(unevenness)的技术。还提出了通过向硬涂膜中添加颗粒来形成凹凸以确保抗粘连特性的技术。然而,利用这些形成凹凸的已知方法,难以控制凹凸的均匀形成。因此,可能提供粗大的凹凸而引起外观上的缺陷,或者当凹凸形成不充分时,抗粘连性能可能不足。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在保持优异的物理特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和抗粘连功能的硬涂膜。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硬涂膜,其包含:聚合物粘合剂树脂;分散在聚合物粘合剂树脂中并且平均颗粒尺寸为5nm至70nm的第一无机颗粒;和分散在聚合物粘合剂树脂中并且平均颗粒尺寸为70nm至150nm的第二无机颗粒,其中平均颗粒尺寸为70nm至150nm的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为4重量%至12重量%,以及在利用TAC(三乙酰纤维素)膜通过向所述硬涂膜的表面施加400g的负荷而测量的用于测量摩擦力的图中,基于平均摩擦力的最大振幅(A)为0.15或更小。

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的硬涂膜。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组分,并且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组分与其他组分。

此外,(甲基)丙烯酸酯覆盖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两者。

此外,基于氟的化合物是指在化合物中含有至少一个氟原子的化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硬涂膜,其包含:聚合物粘合剂树脂;分散在聚合物粘合剂树脂中并且平均颗粒尺寸为5nm至70nm的第一无机颗粒;和分散在聚合物粘合剂树脂中并且平均颗粒尺寸为70nm至150nm的第二无机颗粒,其中平均颗粒尺寸为70nm至150nm的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为4重量%至12重量%,以及在利用TAC(三乙酰纤维素)膜通过向表面施加400g的负荷而测量的用于测量摩擦力的图中,基于平均摩擦力的最大振幅(A)为0.15或更小。

先前,为了防止硬涂膜的粘连,已知在其表面上形成凹凸的方法,但存在难以控制均匀凹凸的形成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人对硬涂膜进行了研究,并且发现当将两种具有不同平均颗粒尺寸的无机颗粒分散在聚合物粘合剂树脂中并将这两种无机颗粒中的平均颗粒尺寸为70nm至150nm的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控制在4重量%至12重量%、并且在利用TAC膜通过向硬涂膜的表面施加400g的负荷而测量的用于测量摩擦力的图中基于平均摩擦力的最大振幅(A)为0.15或更小时,分散在硬涂膜中的第二无机颗粒不会团聚,因此形成均匀的凹凸以表现出抗粘连功能,并且硬涂膜具有优异的物理特性和光学特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特别地,该实施方案的硬涂膜可以包含预定量的第二无机颗粒、和第一无机颗粒,并因此其可以在具有低雾度值和高透光率的同时具有固有的均匀表面特性,从而实现抗粘连功能。

更具体地,在利用TAC膜通过向硬涂膜的表面施加400g的负荷而测量的用于测量摩擦力的图中,硬涂膜的基于平均摩擦力的最大振幅(A)为0.15或更小、0.001至0.13、0.005至0.10、0.008至0.08、或0.01至0.05。当硬涂膜的基于平均摩擦力的最大振幅(A)为0.15或更小时,分布在硬涂膜内部的第二无机颗粒不会团聚,特别地,位于靠近硬涂膜的表面的第二无机颗粒均匀分布而不团聚,从而形成均匀的凹凸,因此,硬涂膜表现出优异的抗粘连功能。

相反,当最大振幅(A)大于0.15时,第二无机颗粒团聚而形成不均匀的凹凸,并因此产生雾度,导致光学特性的劣化以及在使用辊的硬涂膜的卷绕过程期间粘连现象的发生。

硬涂膜的摩擦力测量图可以通过以下来获得:使TAC膜与硬涂膜的表面接触,在其上放置具有400g的负荷的滑动件(sled),然后在使滑动件以恒定测试速度移动特定距离的同时测量摩擦力。就此而言,摩擦力测量图作为相对于测试距离(x轴)的摩擦力(y轴)而获得,并且测试距离分成静态测试距离区间和动态测试距离区间。

就此而言,静态测试距离是用于测量静摩擦力的区间,静摩擦力定义为在从测量开始到3cm的距离处测量的摩擦力。此外,动态测试距离是用于测量动摩擦力的区间,并且被确定为在滑动件移动的区间中测量的摩擦力(具体地,在动态测试距离区间中测量的摩擦力)的平均值。

在本发明中,在测试距离区间的动态测试距离区间中测量的最大振幅(A)意指,在动态测试距离区间中测量平均摩擦力、最大摩擦力和最小摩擦力之后,平均摩擦力与最大摩擦力或最小摩擦力之间的差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

因此,由于最大振幅(A)的参数不是从测试距离的起始点测量的,而是对动态测试距离中平均摩擦力与最大摩擦力或最小摩擦力之间的差进行测量,因此其可以用作用于确定硬涂膜表面的光滑性的量度。

相对于100重量%的硬涂膜,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为4重量%至12重量%、5重量%至11重量%、或6重量%至9重量%。当硬涂膜包含上述量的第二无机颗粒时,分布在硬涂膜内部的第二无机颗粒不会团聚,特别地,位于靠近硬涂膜的表面的第二无机颗粒均匀分布而不团聚,从而形成均匀的凹凸。

在包含在硬涂膜中的聚合物粘合剂树脂上,分布有两个或更多个第二无机颗粒,并且分布在聚合物粘合剂树脂上的两个或更多个第二无机颗粒之间的距离为0.1μm或更大、0.1μm至1.5μm、0.2μm至1.2μm、或0.5μm至1.0μm。分布在聚合物粘合剂树脂上的第二无机颗粒之间的距离基于从一个第二无机颗粒的中心至与其最接近的另一个第二无机颗粒的中心的距离。因此,由于两个第二无机颗粒之间的距离(即两个第二无机颗粒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中的最短距离)为0.1μm或更大,因此第二无机颗粒不会彼此接触,此外,不会发生第二无机颗粒之间的团聚。

对于硬涂膜中包含的至少两个第二无机颗粒,硬涂膜的一个表面与第二无机颗粒的中心之间在垂直于硬涂膜的所述一个表面的方向上的距离可以为35nm至5.0μm。就此而言,第二无机颗粒的中心意指第二无机颗粒的颗粒直径的中间点。

如上所述,由于第二无机颗粒的颗粒直径为70nm至150nm,因此第二无机颗粒的半径的下限可以为35nm。因此,由于硬涂膜的一个表面与第二无机颗粒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被控制为35nm或更大,因此至少两个第二无机颗粒可以位于靠近硬涂膜的表面处。

此外,由于硬涂膜的一个表面与第二无机颗粒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被控制为35nm或更大,因此各个第二无机颗粒可以仅位于硬涂膜的内部,这意味着所有单独的第二无机颗粒都分布在硬涂膜内部,更具体地,意味着即使是第二无机颗粒的一部分也不会暴露在硬涂膜的外部。

同时,如果第二无机颗粒接触硬涂膜的表面,例如,如果从硬涂膜的一个表面至第二无机颗粒的中心的距离等于第二无机颗粒的半径,则可以认为第二无机颗粒基本上没有暴露在硬涂膜的外部。

其中硬涂膜的一个表面与颗粒的中心之间在垂直于硬涂膜的一个表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35nm至5.0μm的至少两个第二无机颗粒可以抬高粘合剂树脂,以在硬涂膜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凹凸。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二无机颗粒不会团聚,因此不会发生由第二无机颗粒形成的凹凸的尺寸的粗大化,从而控制凹凸的尺寸和分布。

其中硬涂膜的一个表面与颗粒的中心之间在垂直于硬涂膜的一个表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35nm至5.0μm的至少两个第二无机颗粒可以在相对于硬涂膜的一个表面的水平方向上彼此相邻同时间隔0.1μm至1.5μm的距离。在相对于硬涂膜的一个表面的水平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二无机颗粒的距离意指一个第二无机颗粒与另一个相邻第二无机颗粒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特别地,由于第二无机颗粒的平均颗粒尺寸为70nm至150nm,并且在相对于硬涂膜的一个表面的水平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二无机颗粒的中心之间的平均距离为至少100nm或更大,因此第二无机颗粒可以不彼此接触,此外,可以不发生第二无机颗粒之间的团聚。

如果第二无机颗粒之间的平均距离小于100nm,则硬涂膜的雾度增加,从而产生其表面看起来模糊的问题。如果平均距离大于1.5μm,则硬涂膜的抗粘连特性可能劣化。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硬涂膜在2500倍放大倍数下的截面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根据该图像,两个或更多个第二无机颗粒位于靠近硬涂膜的表面处。此外,图1中的箭头指示了测量在相对于硬涂膜的一个表面的水平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二无机颗粒之间的距离的方法。通过该方法测量的彼此相邻的第二无机颗粒之间的最短距离可以为450nm至1.7μm、480nm至1.6μm、或500nm至1.5μm,并且如上所述最短距离的平均值为500nm至1.5μm。

形成在硬涂膜上的凹凸的高度可以为1nm至50nm、5nm至45nm、10nm至40nm或15nm至30nm。如果凹凸的高度小于1nm,则在硬涂膜的表面上没有形成足够的凹凸,硬涂膜可能不表现出抗粘连功能。如果凹凸的高度大于50nm,则存在产生雾度的问题。

同时,形成在硬涂膜上的凹凸之间的平均距离可以为0.1μm至1.5μm、0.2μm至1.2μm、或0.5μm至1.0μm。凹凸之间的平均距离意指从一个凹凸部的中心至另一个相邻凹凸部的中心的距离的平均值。如果凹凸之间的平均距离小于0.1μm,则产生雾度,而如果凹凸之间的平均距离大于1.5μm,则硬涂膜的表面上的凹凸之间的间隔太大,并因此可能无法获得抗粘连功能。

硬涂膜包含两种具有不同平均颗粒尺寸的第一无机颗粒。首先,第一无机颗粒的平均颗粒尺寸为5nm至70nm、10nm至40nm或15nm至30nm。如果第一无机颗粒的平均颗粒尺寸小于5nm,则硬涂膜的硬度可能变弱。

同时,第二无机颗粒的平均颗粒尺寸为70nm至150nm、75nm至140nm或80nm至135nm。如果第二无机颗粒的平均颗粒尺寸小于70nm,则可能不形成具有足够尺寸的凹凸,并因此可能无法获得抗粘连特性。

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二无机颗粒可以为选自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中的一者或更多者,并且金属氧化物意指除了作为类金属氧化物的二氧化硅之外的金属氧化物。

相对于100重量%的硬涂膜,第一无机颗粒的含量可以为1重量%至30重量%。

同时,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二无机颗粒的表面上可以分别引入有反应性官能团或包含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反应性官能团可以包括已知通过诸如光、热等的刺激参与聚合的多种官能团。反应性官能团的具体实例可以包括(甲基)丙烯酸酯基、环氧基、乙烯基、和硫醇基。

此外,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二无机颗粒的表面上可以分别引入有包含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并且包含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的实例可以包括包含反应性官能团的硅烷化合物和氢氧化物化合物。

例如,包含反应性官能团的硅烷化合物可以包括乙烯基氯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2-(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二乙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苯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N-(1,3-二甲基亚丁基)丙胺、N-苯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巯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双(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四硫化物、3-异氰酸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以其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使用。

由于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二无机颗粒的表面上分别引入有反应性官能团或包含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因此在硬涂膜形成期间反应性官能团可以与聚合物粘合剂树脂形成交联键,并且颗粒充分地分散在粘合剂树脂中。相反,如果颗粒没有反应性官能团,则颗粒彼此团聚。因此,最终制造的硬涂膜可以具有改善的机械特性和抗粘连特性而不产生雾度。

硬涂膜可以包含含有选自丙烯酸类树脂、环氧基、乙烯基和硫醇基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聚合物粘合剂树脂。

硬涂膜还可以包含含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基于氟的化合物,并且含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基于氟的化合物可以与聚合物粘合剂树脂形成交联键。基于氟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反应性官能团可以与引入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二无机颗粒的反应性基团相同或不同。例如,基于氟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反应性官能团可以为(甲基)丙烯酸酯基、环氧基、乙烯基或硫醇基;或者可以为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基、环氧基、乙烯基或硫醇基的硅烷化合物或氢氧化物化合物。

其中硬涂膜的一个表面与颗粒的中心之间在垂直于硬涂膜的一个表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35nm至5.0μm的至少两个第二无机颗粒可以抬高粘合剂树脂,从而在硬涂膜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凹凸。特别地,由于第二无机颗粒不会团聚,因此可以获得具有均匀地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凹凸的硬涂膜。

硬涂膜的厚度可以为500nm至30μm、1μm至25μm、5μm至20μm、或8μm至15μm。如果硬涂膜的厚度小于500nm,则硬涂膜的硬度可能劣化,而如果厚度大于30μm,则硬涂膜可能严重卷曲,导致差的可加工性。

在下文中,将描述制造硬涂膜的方法,但制造硬涂膜的方法不限于此。

首先,准备透明基础膜和用于硬涂膜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可以包含:可光固化和/或可热固化的单体或低聚物;平均颗粒尺寸为5nm至70nm并且在其表面上引入有反应性官能团的第一无机颗粒;和平均颗粒尺寸为70nm至150nm并且在其表面上引入有反应性官能团的第二无机颗粒。

接下来,将用于硬涂膜的组合物涂覆到透明基础膜上,然后进行干燥。涂覆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用于均匀地涂覆膜即可。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旋涂法、浸渍法、喷涂法、模涂法、棒涂法、辊涂法、弯月面涂覆法(meniscus coating method)、柔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和进料涂布机法(feed coater method)。干燥方法可以例举为真空干燥或热干燥或其组合。例如,当使用基于酮的溶剂作为溶剂时,干燥过程通常可以在室温至80℃、或40℃至60℃的温度下进行20秒至3分钟、或30秒至1分钟。

就此而言,均匀分散在用于硬涂膜的组合物中的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二无机颗粒在干燥过程期间均匀地分散在硬涂膜内部,特别地,其中硬涂膜的一个表面与颗粒的中心之间在垂直于硬涂膜的一个表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为35nm至5.0μm的第二无机颗粒之间不存在团聚。

此后,在用组合物涂覆之后经干燥的涂覆膜可以通过光照射和/或加热而固化。结果,可光固化和/或可热固化的单体或低聚物聚合,并且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二无机颗粒可以与可光固化和/或可热固化的单体或低聚物形成交联键,从而形成硬涂膜。因此,其中硬涂膜的一个表面与颗粒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35nm至5.0μm的第二无机颗粒可以抬高粘合剂树脂以在硬涂膜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凹凸。特别地,由于第二无机颗粒不会团聚,因此可以获得具有均匀地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凹凸的硬涂膜。

在光照射中,可以主要使用紫外光、可见光、电子束、电离辐射等。在紫外线固化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从诸如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碳弧灯、氙弧灯、金属卤化物灯等的光源发出的紫外线。就365nm的紫外波长下的累积曝光而言,光源的照射剂量为50mJ/cm2至5000mJ/cm2。加热通常可以在40℃至120℃的温度下进行。或者,可以通过将膜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或更久来使反应进行。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这样的硬涂膜:其由于低雾度而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并且在保持优异的耐刮擦性、铅笔硬度等的物理特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抗粘连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硬涂膜的截面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将在以下实施例中进行更详细地描述。然而,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的目的,并且本发明的内容不旨在限于此。

<实施例和比较例:硬涂膜的制造>

实施例1

将91g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PETA)、3g平均颗粒尺寸为23nm的第一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4g平均颗粒尺寸为132nm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0.05g基于氟的丙烯酸酯(RS-537,DIC)和1.95g光引发剂(Irgacure 184,Ciba)的固体组分在MEK(甲基乙基酮)溶剂中稀释为45重量%的固体浓度,以制备用于硬涂膜的组合物。

使用#10Mayer棒用该组合物涂覆三乙酰纤维素膜,在60℃下干燥1分钟,并用UV以150mJ/cm2剂量进行照射,以制造厚度为约5μm至6μm的硬涂膜。

实施例2

将87g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PETA)、7g平均颗粒尺寸为15nm的第一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4g平均颗粒尺寸为110nm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0.1g基于氟的丙烯酸酯(RS-537,DIC)和1.9g光引发剂(Irgacure 184,Ciba)的固体组分在MEK(甲基乙基酮)溶剂中稀释为44重量%的固体浓度,以制备用于硬涂膜的组合物。

使用以上组合物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硬涂膜。

实施例3

将88g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PETA)、4g平均颗粒尺寸为23nm的第一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6g平均颗粒尺寸为132nm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0.05g基于氟的丙烯酸酯(RS-537,DIC)和1.95g光引发剂(Irgacure 184,Ciba)的固体组分在MEK(甲基乙基酮)溶剂中稀释为44重量%的固体浓度,以制备用于硬涂膜的组合物。

使用以上组合物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硬涂膜。

实施例4

将41.2g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PETA)、41.2g六丙烯酸二季戊四醇酯(DPHA)、12g平均颗粒尺寸为15nm的第一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4g平均颗粒尺寸为82nm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0.1g基于氟的丙烯酸酯(RS-537,DIC)和1.5g光引发剂(Irgacure184,Ciba)的固体组分在MEK(甲基乙基酮)溶剂中稀释为45重量%的固体浓度,以制备用于硬涂膜的组合物。

使用以上组合物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硬涂膜。

实施例5

将91g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PETA)、3g平均颗粒尺寸为23nm的第一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4g平均颗粒尺寸为132nm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0.05g基于氟的丙烯酸酯(RS-537,DIC)和1.95g光引发剂(Irgacure 184,Ciba)的固体组分在MEK(甲基乙基酮)溶剂中稀释为45重量%的固体浓度,以制备用于硬涂膜的组合物。

使用以上组合物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硬涂膜。

实施例6

将84g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PETA)、3g平均颗粒尺寸为15nm的第一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11g平均颗粒尺寸为110nm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0.1g基于氟的丙烯酸酯(RS-537,DIC)和1.9g光引发剂(Irgacure 184,Ciba)的固体组分在MEK(甲基乙基酮)溶剂中稀释为44重量%的固体浓度,以制备用于硬涂膜的组合物。

使用以上组合物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硬涂膜。

实施例7

将85g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PETA)、4g平均颗粒尺寸为23nm的第一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9g平均颗粒尺寸为132nm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处理: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0.05g基于氟的丙烯酸酯(RS-537,DIC)和1.95g光引发剂(Irgacure 184,Ciba)的固体组分在MEK(甲基乙基酮)溶剂中稀释为44重量%的固体浓度,以制备用于硬涂膜的组合物。

使用以上组合物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硬涂膜。

比较例1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组合物和硬涂膜,不同之处在于使用4g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PETA)代替实施例1中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

比较例2

以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组合物和硬涂膜,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平均颗粒尺寸为200nm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代替实施例2中的平均颗粒尺寸为110nm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

比较例3

以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组合物和硬涂膜,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中使用未表面处理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

比较例4

以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组合物和硬涂膜,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平均颗粒尺寸为50nm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代替实施例2中的平均颗粒尺寸为110nm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

<实验例:硬涂膜的物理特性的测量>

对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获得的硬涂膜进行以下项目的实验。此外,测量结果在下表1中示出。

1.耐刮擦性的测量

在负荷下用钢丝绒(#0000)以27rpm的速度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获得的硬涂膜的各表面双重摩擦10次。测量用肉眼观察到一个或更少的1cm或更小的划痕的最大负荷。

2.铅笔硬度的测量

用铅笔测试仪根据ASTM D3363评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获得的各硬涂膜的铅笔硬度。

3.雾度的测量

使用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的HAZEMETER HM-150根据JIS K7105标准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获得的各硬涂膜的3个点处测量雾度,并确定平均值是否为0.5或更小。

4.摩擦力的测量

将TAC(三乙酰纤维素)膜置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获得的各硬涂膜的表面上,在向其施加400g的负荷的同时以18cm/分钟的测试速度测量摩擦力,总测试距离为10cm。获得摩擦力的图。具体地,摩擦力测量图通过以下来获得:使TAC膜与硬涂膜的表面接触,在其上放置具有400g负荷的滑动件,然后使用摩擦测试仪(FP-2260,由Thwing-Albert InstrumentCompany制造)在以18cm/分钟的测试速度拉动滑动件10cm的总测试距离的同时测量摩擦力。此后,在获得的摩擦力测量图中的动态测试距离区间中获得平均摩擦力、最大摩擦力和最小摩擦力,然后将平均摩擦力与最大摩擦力或最小摩擦力之间的差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定义为最大振幅(A)。就此而言,静态测试距离是直至3cm的测试距离的区间,并且动态测试距离是从3cm的测试距离至10cm的测试距离的区间。

5.评估存在或不存在粘连产生

将TAC膜置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获得的各硬涂膜的表面上,在其上放置3kg的砝码,然后放置24小时。此后,确定硬涂膜和TAC膜是否彼此粘附。

[表1]

Figure BDA0002280698120000121

如表1所示,发现实施例1至7的硬涂膜由于低摩擦力而没有表现出粘连现象。还发现实施例1至7的硬涂膜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而没有出现雾度。

6.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通过XPS对实施例1的硬涂膜的表面进行分析,结果示于下表2中。

[表2]

组分 F O C Si
含量(原子%) 12.0 30.9 49.5 7.6

如表2所示,证实在实施例1的硬涂膜的表面上主要检测到作为聚合物粘合剂的组分的碳(C)和氧(O),表明无机颗粒没有暴露在硬涂膜的外部。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