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数据传输线缆

文档序号:1695678 发布日期:2019-12-10 浏览:3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扁平数据传输线缆 (Flat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 是由 倪敏迪 于 2019-03-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扁平数据传输线缆,其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导线、一体包覆若干所述导线外围的塑胶层和采用金属料带呈螺旋缠绕包覆于所述塑胶层外侧而形成的金属层。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数据传输线缆具有至少一次折弯,从而使所述数据传输线缆形成有位于折弯处两侧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形成一稳定折弯角度。(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lat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which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wires arranged side by side, a plastic layer integrally wrapping the peripheries of the plurality of wires and a metal layer formed by spirally winding and wrapping the outer side of the plastic layer by adopting a metal material belt. In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the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bending, so that a first section and a second section which are positioned at two sides of the bending position are formed on the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and a stable bending angle is 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section and the second section.)

扁平数据传输线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线缆,尤其涉及一种高频传输性能较好的扁平数据传输线缆。

背景技术

在3C产业中,传输线缆可作为两个电子装置之间电性连接的媒介且可稳定的进行所预期的信号传输作业,因此,传输线缆普遍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其中与USB、HDMI、DVI、Displayport、SAS等接口连接的传输线缆具有传输速率高、距离远、质量高而受大众喜爱,使用数量也日益增加。该等传输线缆内部具有多条金属导线,该多条金属导线通常靠外侧的麦拉层与金属层进行固定。通常,在大部分终端设备中,为方便不同位置的两个电子装置的连接,所述传输线缆需进行折弯操作。但是现场进行折弯操作时,因设备内部线缆较多,需进行各种折弯方式考虑,由此导致大大降低终端设备的组装效率;另外,现有的导线厚度较大,折弯后容易反弹,继而均需要额外的辅助工具,例如夹子等对折弯处进行固定,折弯较多时发现设备内部布满夹子,使得组装程序增加且设备成本较高。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辅助折弯器具即可具有一稳定折弯角度,以方便安装连接的扁平数据传输线缆。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扁平数据传输线缆,所述数据传输线缆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导线、一体包覆若干所述导线***的塑胶层和采用金属料带呈螺旋缠绕包覆于所述塑胶层外侧而形成的金属层,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数据传输线缆具有至少一次折弯,从而使所述数据传输线缆形成有位于折弯处两侧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形成一稳定折弯角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弯处具有预定折弯角度,所述稳定折弯角度和预定折弯角度之间的差值小于10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前述至少一次折弯的折弯处的平均阻抗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的预设阻抗相差不大于2欧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数据传输线缆在每一折弯处的阻抗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的预设阻抗相比,相差均不大于2欧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数据传输线缆在单位长度下的信号延迟不大于5皮秒。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数据传输线缆在进行折弯后和将折弯处摊平时的***损耗相比,相差小于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数据传输线缆在折弯后和将折弯处摊平时的反射损失相差小于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若干所述导线的排布方向上,若干所述导线具有若干接地导线和设置于每相邻两个接地导线之间的一对信号导线,前述一对信号导线构成差分信号导线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所述导线等间距排布,且若干导线的导体线径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层至少具有铝箔层和设置于铝箔层朝向塑料层一侧的粘结层,所述金属层藉由所述粘结层热熔后粘结固定于塑料层外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扁平数据传输线缆,一方面通过将导线并排设置,并使塑胶层一体包覆成型在若干导线外侧,从而可使得整个数据传输线缆厚度较薄;另一方面采用金属料带呈螺旋缠绕设置在塑胶层外侧,可实现金属层与塑胶层之间的紧密缠绕贴合,使得金属层的包覆更加紧实,且使得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在具有屏蔽干扰的金属层的前提下,可以做得更薄,更柔软;结合上述两点,可进一步使得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能够实现预先稳定的折弯操作,并且无需借助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实现稳定的折弯角度,进而提供一种具有稳定折弯角度的数据传输线缆,方便后续的设备内的安装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扁平数据传输线缆第一较佳实施例在折弯前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其中可展示出金属层的螺旋缠绕状况。

图2是图1所示数据传输线缆的俯视示意图。

图3a和图3b是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的部分结构侧视示意图,其中展示了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预定折弯角度和实际折弯角度的比对情况。

图4是图3b所示数据传输线缆的前视图。

图5是图4所示数据传输线缆的端面放大示意图,以清楚展示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的结构配置。

图6a是常规数据传输线缆进行折弯时的阻抗变化坐标图。

图6b是图3b所示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的阻抗变化坐标图。

图7是图3b所示数据传输线缆和折弯摊平时的***损耗情况坐标图。

图8是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端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在折弯前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其中可展示出金属层和麦拉层的螺旋缠绕状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涉及一种扁平型的数据传输线缆,该数据传输线缆至少包括有若干并排设置的导线和一体包覆若干所述导线的塑胶层。如下以几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举例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所示为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其中,图1和图2展示的是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进行折弯前的状态图,图4至图5为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具有折弯处的实际状态示意图。

结合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导线1、一体包覆若干所述导线1的塑胶层2和采用金属料带呈螺旋缠绕设置在所述塑胶层2外侧而形成的金属层3。

结合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导线1分别具有一导体11和包覆在每一所述导体11周围的包覆层12。所述导体11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塑胶层2共同形成在若干所述导体11的所述包覆层12外侧,从而形成为公共单一绝缘层;并且所述塑胶层2形成有与所述导体11中心轴线所在平面相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塑胶层2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设置可有效保持所述导线1的排列设置,防止出现扭曲或折叠现象;再者,还可进一步方便所述金属层3的缠绕设置,避免在塑胶层2和金属层3之间出现空气夹层。

所述包覆层12可以很好地保护所述导体11,并且防止在塑胶层2成型过程中,相邻导体11接触而造成短路等问题。再者,具有包覆层12设计时,所述塑胶层2的厚度也可设置为尽量轻薄,保证对所有导线1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即可,进而减小整线厚度,且使得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更为柔软轻薄。

所述包覆层12和塑胶层2的材料相同或相近设置;优选为采用同类材料制成,由此可使得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在进行成型时,塑胶层2和包覆层12的结合性较好,可以实现很好的融合,尽量减少分层问题或空气进入,成型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所述同类材料为聚烃类化合物,更进一步地,所述聚烃类化合物优选为高密度聚乙烯。

另外,上述包覆层12和塑胶层2可设置为优选采用介电系数接近空气的塑胶材料制成,如此可使得包覆层12和塑胶层2的阻抗较小,从而可提供导体11较好的信号传输环境,减少信号的传播延迟,降低信号之间的串扰,保证信号的高速有效传输,减小信号衰减。

上述具有包覆层12的导线1实施方式,最好能够满足使得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导体11外缘至塑胶层2外缘之间的距离在0.1mm至0.45mm之间,优选为0.15mm至0.25mm之间。上述距离也即为导体11与金属层3之间的距离,其为影响导线1进行稳定信号传输,特别是高频数据传输的要素之一,在距离越小时,阻抗越小,高频性能越好,同时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的厚度也越小,更加柔软轻薄。然而在厚度过小时,金属层3则会对导体11的信号传输造成影响,本发明上述区间可较好的满足各方面需求。

当然,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所述导线1也可仅包括所述导体11,即无单独的所述包覆层12设置,直接通过塑胶层2进行整体的包覆和绝缘,也可达成本发明的目的,并且采用该种设置,可进一步降低所述塑胶层2的厚度,使得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整体厚度进一步减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导线1等间距排列设置,在所述导线1的排布方向上,所述导线1的排布数量在3~50根之间。若干所述导线1具有至少两个接地导线和设置于两个接地导线之间的信号导线。由此,使得可通过接地导线排除位于其间的信号导线周围的干扰,保证信号导线的信号传输环境,进而提高信号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为适应高速信号传输的发展需求,所述信号导线在相邻两个接地导线之间的数量优选设置为两个,并且该两个信号导线构成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信号导线组。即通过接地导线为信号导线组进行防护,保证高频传输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有导线1仅包括接地导线g和所述信号导线组s,并且接地导线g的数量比信号导线组s的数量多一。优选地,在所述导线1的排布方向上,位于两侧缘的两个导线1为接地导线g,并且相邻两个接地导线g之间具有一对信号导线组s。由此可使得每组信号导线组两侧均有接地导线进行防护,更进一步提升整个数据传输线缆的高频传输特性。

当然,作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为配合其他单端信号传输,所述信号导线还可具有单端信号导线。例如适应Mini SAS(Mini Serial Attached Small ComputerSystem Interface,微型串行SCSI)产品设计,所述信号导线的数量是接地导线的数量的两倍;此时,在导线1的排布方向上,所述单端信号导线可设置在接地导线外侧,即位于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的两侧缘,两个单端信号导线之间则依次排列设置有接地导线和信号导线组。

再者,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也可仅设置有若干接地导线和单端信号导线;如适应窄型Mini SAS产品,所述接地导线的数量比信号导线的数量多一,具体排布方式为,位于两侧缘的导线1为接地导线,从两侧缘开始为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进行屏蔽防护;并且在排布方向上,接地导线和信号导线依次交替排布。

在本发明中,若干所述导线1的导体11外径相同,优选设置为,使得相邻所述导线1的中心间距与所述导体11的外径之间的比值为1.4至2.8;通过该种设置关系,可使得在所述导线1设置为具有差分信号导线组时,使得每对差分信号导线组的差分阻抗得以有效减小,有效控制一般要求的75Ω至110Ω的范围内,耦合效应增强,保证高频信号的长距离传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导线1具有差分信号导线组,配合上述塑胶层2和金属层3的设置,使每一差分信号导线组的相邻导线1的中心间距与导体11的外径之间的比值为1.4至2.8时,所述差分信号导线组的差分阻抗为79Ω至106Ω。

具体地,在每对前述信号导线组内的中心间距和其导体11外径之间的比值为1.55至2.31时,可使得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79Ω至91Ω。

作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保证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柔软轻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体11外径采用31AWG或32AWG或33AWG,此时,将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28mm至0.52mm,可保证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为79Ω至91Ω。

其中,在导体11外径采用31AWG时,将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44mm至0.52mm,可保证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为79Ω至91Ω;具体地,在中心间距为0.48mm时,可使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85Ω。

在导体11外径采用32AWG时,将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6mm至0.44mm,可保证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为79Ω至91Ω。具体地,在中心间距为0.40mm时,可使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85Ω。

在导体11外径采用33AWG时,将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28mm至0.36mm,可保证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为79Ω至91Ω。具体地,在中心间距为0.32mm时,可使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85Ω。

另外,在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和其导体11外径之间的比值为2.18至2.84时,使得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为94Ω至106Ω。

作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保证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柔软轻薄,本发明中所述导体11外径采用33AWG或34AWG;此时,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5mm至0.51mm,可保证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差分阻抗为94Ω至106Ω。

其中,本发明中,在导体11外径采用33AWG时,将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43mm至0.51mm,可保证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差分阻抗为94Ω至106Ω;具体地,在中心间距为0.48mm时,可使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100Ω。

在导体11外径采用34AWG时,将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5mm至0.43mm,可保证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差分阻抗为94Ω至106Ω;具体地,在中心间距为0.4mm时,可使每对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100Ω。

优选地,本发明中所述导线1具有导体11和包覆层12,并且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设置为使导线1之间的中心间距等于所述导线1的外径,即相邻所述导线1贴靠排布设置。如此方便对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整体成型控制。

如前述,所述塑胶层2一体包覆于若干导线1外侧,所述金属层3采用金属料带呈螺旋缠绕设置在所述塑胶层2外侧,可实现金属层3与塑胶层2之间的紧密缠绕贴合,使得金属层3的包覆更加紧实,且使得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在具有屏蔽干扰的金属层3的前提下,可以做得更薄,更柔软,将整体厚度控制在0.3mm至1mm的范围内。

其中,结合上述所述导线1可以具有或者不具有前述包覆层12的两种实施例,在若干所述导线1由所述塑胶层2整体包覆后,导线1和塑胶层2的整体厚度d2可控制在0.25mm至0.8mm。结合上述导线1的导体11设置在31AWG至34AWG规格左右,可将所述导线1和塑胶层2的整体厚度d2进一步控制在0.3mm至0.6mm。进一步地,例如,在导体11采用32AWG时,设置包覆层12时,包覆层12可设置为0.1mm左右厚度,导体11外的单侧塑胶层2可设置为0.07左右,这样导线1和塑胶层2的整体厚度为0.54左右。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能力进行包覆层12、塑胶层2的厚度调整,不限于上述导体11为32AWG的实施例的具体设置。

进一步地,结合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层3至少具有铝箔层31和设置于铝箔层31朝向塑胶层2一侧的粘结层32,从而使得金属层3可藉由所述粘结层32粘结固定在所述塑胶层2外侧表面上。其中所述金属层3中铝箔层31的设置,可有效屏蔽外界电磁干扰,即对信号导线组的导体11与外界进行有效隔绝,保证高频、超高频信号传输。此外,金属层3还具有防火功能,可使得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达到水平阻燃等级FT-2和垂直阻燃等级VW-1。

再者,本发明一方面将金属层3设置为通过金属料带采用螺旋缠绕方式设置于塑胶层2外侧,可实现金属层3与塑胶层2之间的紧密缠绕贴合,在保证屏蔽和防火等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整体体积;另一方面,在金属层3朝向塑胶层2的一侧设置粘结层32,不仅可直接通过粘结的方式将金属层3固定在塑胶层2外侧,无需麦拉层的介入固定,使得整个线缆可以做得更薄,更柔软;而且在粘结的同时还可将空气排出,又因为粘结固定,使得排出的空气无法进入,达到密实的效果,进而达到紧密包覆,高频传输性能佳且柔软轻薄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粘结层32设置为采用热熔固定连接所述塑胶层2和铝箔层31,以方便粘结层32的设置,方便金属层3的缠绕,同时增加金属层3和塑胶层2的结合力度和密合性。本发明中所述金属层3还具有设置于铝箔层31背离塑胶层2一侧表面的绝缘层(未图示),该绝缘层的设置即可替代现有技术中的麦拉层,对外绝缘,同时保护铝箔层31。

进一步地,结合上述设置或不设置绝缘层的两种实施方式,所述金属层3的整体厚度d1可设置为0.010mm至0.055mm,以在实现对外屏蔽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的厚度。优选地,所述金属层3的整体厚度d1设置为0.015mm至0.025mm。

结合上述导体11、包覆层12和塑胶层2的整体设置,以及金属层3的厚度设置,可使得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整体厚度进一步控制在0.35mm至0.65mm。例如,前述在导体11采用32AWG时,导线1和塑胶层2的整体厚度为0.54左右,结合金属层3的厚度设置为0.045mm时,可使得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的厚度为0.63mm。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能力进行包覆层12、塑胶层2和金属层3的厚度调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设置。

另外,相关本发明中螺旋缠绕的金属料带的选择,设定所述金属料带的宽度为W,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的长度方向上,所述金属料带缠绕有N圈,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具有长度L,则所述金属料带满足使得所述L<N*W;通过该种设置,除上述通过缠绕设置可保证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的密实紧凑设置,进而尽量减小尺寸,且达到防火效果外,还可有效减少因线缆弯曲时容易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的现象,由此保证信号传输、特别是高频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优选地,使得相邻两圈金属料带之间形成有重叠包覆区域35,该重叠包覆区域35沿所述金属料带宽度方向之宽度为w,所述w占据金属料带宽度W的5%至50%。所述w至少为0.5mm;优先为不少于0.8mm,当然最好设置为至少1mm,由此可有效保证金属层3的缠绕连续性,且在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在进行折弯等操作时,可有效避免金属层3出现裂开等现象,进而有效避免阻抗不连续的现象发生,更加保证信号传输、特别是高频信号传输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料带相较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宽度方向的缠绕角度为40°至55°,优选为45°至53°;通过该种设置,可使得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在长度方向上的柔韧性较为均匀,且在进行弯曲时不易产生裂纹。

此外,本发明中将所述金属料带的宽度W设置为不小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整体线宽的一半,优选为不小于0.75倍的线宽,最好为不小于一倍线宽的宽度,在该种宽度设置下,所述金属料带的缠绕更加方便且方便把握缠绕的紧实程度,同时还可保证缠绕后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柔软度;另外,该种宽度设置还可使得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在单位长度下的重叠部位相对较少,进而进一步减少弯曲时散开的可能性。

再者,假设本发明中相邻导线1之间具有中心间距d0,所述导线1数量为n,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整体线宽设置为介于d0*n和d0*(n+2)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数据传输线缆的整体线宽除以n为d0的1至1.25倍;即保证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宽度方向两侧缘的导线1外侧仍有一定宽度的塑胶层2的设置,但是数据传输线缆100宽度方向两侧塑胶层2又不至于太多而增加整体线宽,进而使得在尽可能少的情况下实现对导线1的有效保护。

通过上述各项设置,本发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在1公分单位长度下的重量在0.015g至0.30g之间;进一步地,在1公分单位长度下,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的重量与导线1数量的比值在0.0080至0.0020之间。由此可知,本发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不仅柔韧性好、高频稳定性好、而且更加轻便。

请参阅图9所示为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在折弯前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折弯后的状态同图3至图5所示,相较上述第一实施例来说,该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还包括有一包覆设置在所述金属层3’外侧的麦拉层4。

在该种设置下,所述金属层3’可仅包括前述铝箔层,也可同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金属层3’可同时包括铝箔层和粘结层、或者同时还包括所述绝缘层;从而可再次通过麦拉层4来对所述金属层3’的包覆紧实效果提供保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麦拉层4也呈螺旋缠绕设置,并且所述麦拉层4朝向金属层3’的一侧也设置有粘结胶,所述粘结胶可经热熔后将所述麦拉层4固定于金属层3’外侧,以使得所述麦拉层4的包覆效果也同金属层3’一样较为紧实。优选地,所述麦拉层4与所述金属层3’采用交叉缠绕设置,如此可进一步对金属层3’的缠绕提供保障,进一步减少或避免发生阻抗不连续的现象,为信号传输稳定性提供进一步保障。

再者,同图8所示实施例,作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也可在图9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去除前述包覆层12’,即由塑胶层2’直接进行导线1导体11的绝缘包覆固定,同样也可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此外,结合图3a、图3b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具有至少一次折弯101,从而使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形成有位于折弯处两侧的第一段102和第二段103,所述第一段102和第二段103之间形成一稳定折弯角度。

同前述,本发明中数据传输线缆100一方面通过将导线1并排设置,并使塑胶层2一体包覆成型在若干导线1外侧,从而可使得整个数据传输线缆厚度较薄;另一方面采用金属料带呈螺旋缠绕设置在塑胶层2外侧,可实现金属层3与塑胶层2之间的紧密缠绕贴合,使得金属层3的包覆更加紧实,且使得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在具有屏蔽干扰的金属层3的前提下,可以做得更薄,更柔软;结合上述两点,可进一步使得本发明数据传输线缆100能够实现预先稳定的折弯操作,并且无需借助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实现稳定的折弯角度,进而提供一种具有稳定折弯角度的数据传输线缆100,方便后续的设备内的安装连接

本发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折弯处具有预定折弯角度,采用本发明上述塑胶层2和金属层3设置,可使得本发明经折弯后的所述稳定折弯角度和预定折弯角度之间的差值小于10度。如图3a和图3b对比示例,在预定折弯角度为90度时,图3b所示的实际折弯角度比图3a的预定折弯角度大5度。图中仅示例性地简单展示一处折弯及折弯90度的情况,实际使用时可根据需求进行多种角度和/或多次折弯。

另外,如图6a所示为常规数据传输线缆经折弯后进行测试的阻抗情况,可以看到弯折处的阻抗变化在13欧姆左右;而参图6b所示为本发明具有折弯的数据传输线缆100一较佳实施例的测试示意图,该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进行多处折弯,从图6b中可以看到,经测试时发现有部分位置处有微小的波动,该波动位置即为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折弯位置,但是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数据传输线缆100前述至少一次折弯的折弯处的平均阻抗变化、或者说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的预设阻抗相差不大于2欧姆。具体地,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在每一折弯处的阻抗变化、或者说与预设阻抗相比相差均不大于2欧姆。

再者,经测试,本发明具有折弯的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在单位长度下的信号延迟不大于5皮秒。

请参阅图7所示,该图主要显示本发明具有折弯的数据传输线缆100在进行信号传输时的***损耗情况,其中曲线a为摊平时的数据传输线缆的信号传输损耗情况,曲线b为本发明具有折弯的数据传输线缆100的信号传输损耗情况,从图示比对可以看出,在同频率下,本发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在进行折弯后和将折弯处摊平时的***损耗相比,相差小于10%。此外,本发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在折弯后和将折弯处摊平时的反射损失相差小于10%。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防水芯线及其制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