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布线装置

文档序号:1713723 发布日期:2019-12-13 浏览:4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线束布线装置 (Wire harness routing device ) 是由 山本悟司 东小园诚 泽田尚 小原一仁 于 2018-04-2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线束布线装置,具有:线束,其一端侧与能滑动地安装于轨道的滑动件连结,并且另一端侧从轨道导出;折回引导部,其使从轨道导出的线束弯曲并向沿着轨道的方向折回;以及收纳部,其具有底壁及从底壁的侧缘立起的侧壁,收纳通过折回引导部而折回的线束,线束在收纳部内具有沿着轨道配置的直线状的直线部,并且具有弯曲部,弯曲部在直线部中的与折回引导部相反的一侧以沿着轨道的方式进一步折回,在收纳部设置有滑动保持部件,所述滑动保持部件将弯曲部保持为能沿着弯曲部的弯曲方向滑动,并且能沿着直线部的延伸方向移动,在滑动保持部件设置有使直线部从侧壁分离的分离引导部。(A wire harness wiring device has: a wire harness having one end side connected to a slider slidably attached to the rail and the other end side led out from the rail; a folding guide portion that bends the wire harness led out from the rail and folds the wire harness in a direction along the rail; and a storage section having a bottom wall and a side wall rising from a side edge of the bottom wall, and storing the wire harness folded back by the folding-back guide section, wherein the wire harness has a linear section arranged along the rail in the storage section, and has a curved section, the curved section is further folded back along the rail on a side of the linear section opposite to the folding-back guide section, a slide holding member is provided in the storage section, the slide holding member holds the curved section so as to be slidable in a bending direction of the curved section and movable in an extending direction of the linear section, and a separation guide section for separating the linear section from the side wall is provided in the slide holding member.)

线束布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线束布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车辆与搭载于车辆的滑动座椅等滑动部件之间电连接的线束布线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线束布线装置。该线束布线装置具备:轨道;滑动件,其能滑动移动地安装于轨道;线束,其配置于轨道内,一端部与滑动件连结;以及余长收纳部,其收纳被推出到轨道外侧的线束的余长部分。线束有时具备外装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26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的结构,当滑动件在轨道内移动时,与滑动件连结的线束也伴随滑动件的移动而在轨道内移动。并且,从轨道推出的线束的余长部分收纳于余长收纳部内,但是,因为此时线束与余长收纳部的壁面滑接,所以有线束损伤或者声音很吵的问题。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能够抑制线束和收纳部的侧壁的滑接的线束布线装置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线束布线装置,具有:线束,其一端侧与能滑动地安装于轨道的滑动件连结,并且另一端侧从所述轨道导出;折回引导部,其使从所述轨道导出的线束弯曲并向沿着所述轨道的方向折回;以及收纳部,其具有底壁及从该底壁的侧缘立起的侧壁,收纳通过所述折回引导部而折回的所述线束,所述线束在所述收纳部内具有沿着所述轨道配置的直线状的直线部,并且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所述直线部中的与所述折回引导部相反的一侧以沿着所述轨道的方式进一步折回,在所述收纳部设置有滑动保持部件,所述滑动保持部件将所述弯曲部保持为能沿着该弯曲部的弯曲方向滑动,并且所述滑动保持部件能沿着所述直线部的延伸方向移动,在所述滑动保持部件设置有使所述直线部从所述侧壁分离的分离引导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设置于滑动保持部件的分离引导部,线束的直线部形成为与收纳部的侧壁分离的状态,所以能够抑制线束和收纳部的侧壁的滑接。由此,可避免线束损伤,并且能够抑制发出的声音的大小。

上述线束布线装置也可以具备以下结构。

滑动保持部件也可以具有将线束向弯曲方向引导的外侧引导壁,分离引导部是从外侧引导壁延伸并位于线束的直线部与侧壁之间的隔离壁。

如此,作为用于实现分离引导部的一方式,可举出设置上述的隔离壁的方式。

也可以设置有移动引导部,所述移动引导部引导滑动保持部件向沿着直线部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滑动保持部件在收纳部内向正规的移动方向稳定地移动。

分离引导部也可以从侧壁离开地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不仅线束,分离引导部也形成为与侧壁分离的状态,所以能够更加抑制声音的发出。

也可以设置有倾斜限制部,所述倾斜限制部限制滑动保持部件向与底壁交叉的方向倾斜。根据这样的结构,可抑制由于振动等使滑动保持部件相对于底壁倾斜。

折回引导部也可以具有使线束向沿着轨道的方向弯曲的外侧弯曲壁,收纳部的侧壁配置于比外侧弯曲壁中的与侧壁邻接的区域靠向外侧,与外侧弯曲壁形成台阶状。

根据这样的结构,从折回引导部导入到收纳部内的线束的直线部不仅通过分离引导部而且也通过台阶部形成为与侧壁分离的状态,所以能够更确实地抑制线束和收纳部的侧壁的滑接。

线束也可以通过将多条电线的周围利用外装体包覆而构成,外装体仅被容许向一个方向弯曲。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外装体抑制电线的损伤,并且可抑制线束向与本来的弯曲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

也可以在线束与侧壁之间设置有异常噪声吸收件。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线束和侧壁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异常噪声吸收件抑制声音的发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可得到能够抑制线束和收纳部的侧壁的滑接的线束布线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装置和座椅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线束布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余长收纳部的立体图。

图4是余长收纳部的俯视图。

图5是在余长收纳部配置有滑动保持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7是在余长收纳部及滑动保持部件布线有线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9是在收纳部及滑动保持部件布线有线束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滑动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11同上是俯视图。

图12同上是仰视图。

图13同上是主视图。

图14是示出滑动保持部件和线束的关系的概念图。

图15是示出滑动保持部件和线束的其他关系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5说明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装置10是在汽车等车辆(未图示)的车身(未图示)与座椅70之间对线束11进行布线的装置。以下,将图2的X方向作为右方、将Y方向作为前方、将Z方向作为上方进行说明。

(线束布线装置10)

如图2所示,线束布线装置10具备:线束11,其一端侧与能滑动地安装于轨道20的滑动件25连结,并且另一端侧从轨道20导出;和余长收纳部30,其吸收从轨道20导出的线束11的余长部分。

(线束11)

线束11布线于车身的地板上(的垫子、板等之下)、地板下面,在车身侧与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等设备连接。通过该线束11进行车身侧的设备与座椅70的电装件之间的供电、信号的发送接收。作为电装件,能够根据需要使用任意的电装件例如电动滑动、电动自动调节用的电动机、座椅加热器等。

如图7及图8所示,所布线的线束11插通于轨道20及余长收纳部30。线束11具备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条)电线12和覆盖多条电线12的外装体13。各电线12是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形成的金属制的导体部被绝缘层包覆而构成的包覆电线,与座椅70具备的各种电装件连接。

外装体13例如为合成树脂制,如图9所示,通过多个方筒部14连接而构成,方筒部14将沿着电线12呈带状延伸的带状部15作为一侧壁。在带状部15按预定间隔形成具有可挠性的多个可挠部16。可挠部16通过外表面侧遍及整个宽度被切削,从而厚度尺寸减小到能挠曲变形的程度,由此,带状部15能够向与板面交叉的方向弯曲。

方筒部14中的以从带状部15的两侧缘部立起的方式相连的一对侧壁17、18的一方侧是相对于带状部15的板面垂直配置的下侧壁17,另一方侧是以比垂直向外侧扩展的方式配置的上侧壁18。另外,与带状部15对置的侧壁为盖部19,盖部19的一端侧通过铰链19A能开闭转动地设置于下侧壁。在盖部19关闭的状态下,方筒部14形成为截面为直角梯形的四角筒。

外装体13形成为仅能向以带状部15为内侧的一个方向弯曲。在外装体13将要向以带状部15为外侧的方向弯曲的情况下,设置于各方筒部14的弯曲限制部彼此抵接,从而限制向该方向的弯曲。

(轨道20)

轨道20为金属制,针对各座椅70在地板上设置有一对轨道20。作为构成轨道20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不锈钢、铝、铝合金等。轨道20在前后方向(图2的Y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地形成。轨道20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壁(未图示)、从底壁的左右两侧缘向上方立起的一对侧壁21、以及将一对侧壁21的上端缘连结的上壁22,通过在上壁22设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通槽23而形成。

如图2所示,在轨道20内配置有相对于轨道20能滑动的滑动件25。线束11插通于导向部件26,导向部件26在轨道20内固定于滑动件25的前端部,通过该导向部件26,线束11的延伸方向从前后方向(Y方向)向上方(座椅70侧,Z方向)改变。

(余长收纳部30)

在与轨道20的前方及侧方邻接的位置配置有余长收纳部30,余长收纳部30吸收从轨道20导出的线束11的余长部分。如图3及图4所示,余长收纳部30具有:折回引导部31,其使线束11的余长部分弯曲成平缓的U字状而使余长部分以沿着轨道20的方式折回;和收纳部41,其收纳通过折回引导部31而折回的线束11。

当座椅70向前方滑动时,轨道20内的线束11向前方移动,线束11的余长部分通过折回引导部31而收纳于收纳部41。形成余长收纳部30的材料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如合成树脂或者金属等。

折回引导部31具备俯视时为U字形状的折回槽32,折回槽32由配置于线束11的折回方向上的内侧的内侧弯曲壁33、从内侧弯曲壁33隔开预定距离配置于外侧的外侧弯曲壁34、以及将内侧弯曲壁33及外侧弯曲壁34的下端连结的底壁35构成。如图8所示,折回槽32的一端侧(图8的左侧)与轨道20中的收纳有线束11的区域(图8中的左侧,轨道20的靠近左端部的位置)的前端连结。折回槽32的另一端侧与收纳部41的右端部附近连结。

如图3及图4所示,收纳部41具有:底壁42,其在前后方向(Y方向)延伸,并且后端缘在俯视时为半圆形状;一对右侧壁43及左侧壁44,其从底壁42的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侧缘部立起;以及曲面状的后壁45,其将右侧壁43及左侧壁44在后方侧连结。

右侧壁43配置于比上述的折回引导部31的外侧弯曲壁34中的与右侧壁43邻接的区域靠向外侧(图4中为右侧)。即,收纳部41的右侧壁43和外侧弯曲壁34的边界部分呈台阶状。以下,将该台阶状的部分作为台阶部40。

另外,在收纳部41的底壁42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Y方向)延伸的宽度大的移动引导槽46(移动引导部的一例)。移动引导槽46遍及收纳部41的整个前后方向而设置。移动引导槽46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X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为朝向下方凹陷的凹部46A。

如图8所示,从轨道20的前端部导出的线束11在余长收纳部30内通过折回引导部31的折回槽32(内侧弯曲壁33与外侧弯曲壁34之间)而导入到收纳部41,通过台阶部40而与右侧壁43隔开预定距离并且沿着右侧壁43向后方布线。将线束11中的沿着该右侧壁43的部分作为第1直线部11A。第1直线部11A的后方侧(与折回引导部31相反的一侧)向轨道20侧(左侧)弯曲而再次折回,沿着左侧壁44的内表面向前方布线。以下,将弯曲的部分作为弯曲部11B,将沿着左侧壁44的部分作为第2直线部11C。在左侧壁44的前端部,从外装体13导出多条电线12,虽然详细未图示,但多条电线12在折回槽32的下方通过而向线束布线装置10的外部导出。

(滑动保持部件50)

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装置10具备在收纳部41内能在前后方向(Y方向)移动的滑动保持部件50。

滑动保持部件50构成为具备:内侧引导部51,其在与线束11的弯曲部11B对应的区域内配置于弯曲部11B的弯曲方向C上的内侧;外侧引导部55,其同上配置于弯曲方向C上的外侧(内侧引导部51的外侧);以及连结部60,其将内侧引导部51及外侧引导部55连结为一体(参照图10至图13)。

内侧引导部51具有俯视时为U字型的内侧引导壁52,内侧引导壁52的背面侧形成为朝向后方弯曲成在俯视时为半圆形状的弯曲面,并且弯曲面的两侧形成为朝向前方延伸的一对平面。内侧引导壁52的一对前端缘由平板状的前壁53连结,在整体上呈D字型的框状。内侧引导壁52及前壁53通过多个架桥部54架桥。这些内侧引导壁52、前壁53以及多个架桥部54的高度尺寸全都设为相同尺寸。

外侧引导部55具备外侧引导壁56,外侧引导壁56具有从内侧引导壁52的背面(弯曲面)向后方侧离开预定距离的弯曲面。在外侧引导壁56中的图11中的右侧的端部(一方侧的前端)延设有朝向前方延伸的隔离壁57(分离引导部的一例)。

隔离壁57从内侧引导壁52的右侧的侧面离开预定距离地配置,与内侧引导壁52对置的面(左侧的面)呈平面状。另外,在与其为相反的一侧的面(右侧的面),在上下方向(图11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Z方向)延伸地设置有朝向收纳部41的右侧壁43突出的多个肋57A。隔离壁57设定成前端(图11的下端)与内侧引导部51的前端(前壁53的前表面)处于相同位置的长度。

外侧引导部55具有向后方突出的弯曲的板状的后壁58,在整体上形成为俯视时为大致J字型的框状。外侧引导壁56及后壁58通过多个架桥部59架桥。外侧引导壁56、后壁58、多个架桥部59以及隔离壁57的高度尺寸全部设为相同尺寸。另外,外侧引导部55的高度尺寸设为与内侧引导部51的高度尺寸相等。而且,外侧引导部55的左右方向(X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收纳部41的宽度尺寸稍小的尺寸。

内侧引导部51和外侧引导部55通过在前后方向(Y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连结部60形成为一体。如图9所示,连结部60形成为左右方向(X方向)的宽度比内侧引导部51稍微狭窄的板状,并且形成为大致恰好嵌入到移动引导槽46内的宽度尺寸(移动引导部的一例),在连结部60的底面(下表面)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引导肋61,一对引导肋61在前后方向延伸并能够收纳到上述的移动引导槽46内(参照图13)。通过这些引导肋61,连结部60的底面配置于从移动引导槽46离开的位置。

内侧引导壁52与外侧引导壁56之间形成为弯曲滑动导向部63,可配置线束11。如上所述,线束11的多条电线12由外装体13覆盖。内侧引导壁52与外侧引导壁56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外装体13的宽度尺寸大的尺寸。由此,外装体13能够在内侧引导壁52与外侧引导壁56之间的间隙(弯曲滑动导向部63)一边保持弯曲状态一边在左右方向(X方向)滑动。

如图7及图8所示,从折回引导部31导入到收纳部41内而配置成直线状的线束11(第1直线部11A)进入到隔离壁57与内侧引导壁52的右侧的侧面之间,并导入到弯曲滑动导向部63内。并且,沿着弯曲滑动导向部63弯曲(弯曲部11B),向沿着轨道20的方向(前后方向、Y方向)折回,沿着收纳部41的左侧壁44朝向前方配置成直线状(第2直线部11C)。

如图1所示,在余长收纳部30的开放面(上表面)安装有盖子65。如图9所示,盖子65在覆盖余长收纳部30的状态下,在与滑动保持部件50的上表面之间仅隔开不与滑动保持部件50滑接的程度的微小间隙。在滑动保持部件50相对于收纳部41的底壁42倾斜的情况下,滑动保持部件50抵接于盖子65,因此可利用盖子65抑制滑动保持部件50的倾斜(倾斜限制部的一例)。

(实施方式的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装置10,当座椅70向前方滑动时,与滑动件25连结的线束11的一端侧(左侧的端部)向前方移动,线束11的余长部分通过折回引导部31而收纳于收纳部41。

详细地讲,从轨道20的前端部推出的线束11按压于折回槽32的外侧弯曲壁34,一边被外侧弯曲壁34引导一边弯曲,向沿着轨道20的方向(前后方向Y)折回,并推出到收纳部41内。此时,因为在外侧弯曲壁34和收纳部41的右侧壁43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台阶部40,所以线束11通过该台阶部40而与右侧壁43隔开预定距离,并且沿着右侧壁43呈直线状向后方布线(第1直线部11A)。

直线状配置的线束11(第1直线部11A)的后方侧插通到滑动保持部件50的弯曲滑动导向部63内并弯曲(弯曲部11B)。弯曲部11B通过被从第1直线部11A侧朝向后方按压,从而一边在弯曲滑动导向部63内朝向左方(轨道20侧)滑动,一边将外侧引导部55的外侧引导壁56朝向后方按压(参照图14)。由此,滑动保持部件50在收纳部41内向后方移动。

此时,在滑动保持部件50设置有位于线束11的第1直线部11A与收纳部41的右侧壁43之间的隔离壁57,所以可抑制线束11与右侧壁43滑接。而且,如上所述,因为第1直线部11A的折回引导部31侧的端部通过台阶部40而与右侧壁43分离,所以线束11的第1直线部11A形成为架设在台阶部40与隔离壁57之间的形态,从而更确实地与右侧壁43分离。

另一方面,当座椅70向后方滑动时,与滑动件25连结的线束11的一端侧(左侧的端部)向后方移动,线束11的余长部分被从收纳部41向折回引导部31侧拉拽。

详细地,如图15所示,配置于滑动保持部件50的弯曲滑动导向部63内的弯曲部11B通过被向第1直线部11A侧拉拽,从而一边在弯曲滑动导向部63内朝向右方(轨道20的相反方向)滑动,一边将内侧引导部51的内侧引导壁52从背面侧朝向前方拉拽。由此,滑动保持部件50在收纳部41内向前方移动。

(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装置10在收纳部41设置有滑动保持部件50,滑动保持部件50将线束11的弯曲部11B保持为能沿着其弯曲方向C滑动,并且能沿着第1直线部11A的延伸方向(Y方向)移动。并且,在该滑动保持部件50设置有隔离壁57,隔离壁57从外侧引导壁56向前方延伸,位于第1直线部11A与右侧壁43之间。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隔离壁57,线束11的第1直线部11A形成为与收纳部41的右侧壁43分离的状态,所以能够抑制线束11和右侧壁43的滑接。由此,可避免线束11损伤,并且能够抑制发出的声音的大小。

另外,在收纳部41的底壁42设置有移动引导槽46,并且滑动保持部件50的连结部60大致恰好嵌入,由此,可引导滑动保持部件50向沿着第1直线部11A的延伸方向(Y方向)的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使滑动保持部件50在收纳部41内稳定地向正规的移动方向移动。

另外,有时异物进入到移动引导槽46内,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引导槽46设置有凹部46A,所以能够使异物进入到凹部46A内。即,通过凹部46A能够抑制滑动保持部件50滑动时的异物导致的晃动的影响。

另外,外侧引导部55的宽度尺寸、即整个滑动保持部件50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收纳部41的宽度尺寸小,所以隔离壁57从右侧壁43离开地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不仅线束11,而且隔离壁57、即滑动保持部件50也形成为与右侧壁43分离的状态,所以能够更加抑制声音的发出。

另外,余长收纳部30由盖子65覆盖,盖子65在覆盖余长收纳部30的状态下,在与滑动保持部件50的上表面之间仅隔开不与滑动保持部件50滑接的程度的微小间隙。即,在滑动保持部件50由于振动等相对于收纳部41的底壁42倾斜的情况下,滑动保持部件50会抵接于盖子65,通过盖子65可抑制滑动保持部件50的倾斜(倾斜限制部的一例)。

另外,折回引导部31具有使线束11向沿着轨道20的方向(Y方向)弯曲的外侧弯曲壁34,收纳部41的右侧壁43在与外侧弯曲壁34的边界部配置于比外侧弯曲壁34靠向外侧,从而在与外侧弯曲壁34之间形成有台阶部40。

因此,从折回引导部31导入到收纳部41内的线束11的第1直线部11A不仅通过隔离壁57而且也通过台阶部40形成为与右侧壁43分离的状态,所以能够更确实地抑制线束11和收纳部41的右侧壁43的滑接。

另外,线束11通过将多条电线12的周围利用外装体13包覆而构成,外装体13仅被容许向一个方向弯曲。因此,能够利用外装体13抑制电线12的损伤,并且可抑制线束11向与本来的弯曲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布线装置10,能够抑制线束11和收纳部41的右侧壁43的滑接。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分离引导部是隔离壁57的方式,但是分离引导部也可以为例如从外侧引导部55朝向右侧壁43突出的突部等。总之,线束只要是从收纳部的侧壁分离的结构即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不仅线束11而且隔离壁57(分离引导部)也与右侧壁43分离地配置的结构,但是分离引导部也可以是与侧壁抵接的结构。

(3)在滑动保持部件50的宽度尺寸与收纳部41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移动引导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仅在滑动保持部件50中的与右侧壁43对置的一侧设置分离引导部(隔离壁57)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左侧壁44也设置。

(5)也可以省略台阶部40,只要是从折回引导部31导出的线束11不与右侧壁43滑接的结构,则无论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装体13为仅被容许向一个方向弯曲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向其他方向弯曲。

(7)也可以在线束11与右侧壁43、左侧壁44之间设置有异常噪声吸收件。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线束11和右侧壁43或者左侧壁44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异常噪声吸收件抑制声音的发出。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束布线装置

11:线束

11A:第1直线部(直线部)

11B:弯曲部

11C:第2直线部

12:电线

13:外装体

20:轨道

25:滑动件

30:余长收纳部

31:折回引导部

32:折回槽

33:内侧弯曲壁

34:外侧弯曲壁

40:台阶部

41:收纳部

42:底壁

43:右侧壁(侧壁)

44:左侧壁

46:移动引导槽(移动引导部)

50:滑动保持部件

51:内侧引导部

52:内侧引导壁

55:外侧引导部

56:外侧引导壁

57:隔离壁(分离引导部)

60:连结部(移动引导部)

61:引导肋

63:弯曲滑动导向部

65:盖子(倾斜限制部)

C:弯曲方向

Y:沿着轨道的方向、直线部的延伸方向

Z:与底壁交叉的方向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电源功率因数控制系统、调相装置以及有源滤波器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