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

文档序号:1726354 发布日期:2019-12-20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 (Earth method casting copper ingot is with no mortise and tenon mould carrier device ) 是由 高东亮 于 2019-10-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其结构包括外部框体和底脚支架等,外部框体底端与底脚支架相连接;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为解决现有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外模切割不便,且需要在切割后设置榫卯来拼接,进而出现榫卯错位浇铸孔开孔余土进入内模,人工打磨体力消耗大的问题,设计了外模塑形机构、棱角突刺打磨机构和缓冲收集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外模塑形机构完成铜锭外模塑形浇铸工作,并配合棱角突刺打磨机构进行表面打磨处理,棱角突刺打磨机构配合缓冲收集装置完成表面无停滞打磨,从而达到了自动化切割分离外模,余土排出式开孔,无需设置外模榫卯,浇铸成形无停滞打磨棱角突刺的效果。(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ortise-tenon-free mold carrier device for casting copper ingots by an earth method, which structurally comprises an external frame body, a footing support and the like, wherein the bottom end of the external frame body is connected with the footing support; the invention has the following beneficial effects tha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when the existing mortise-tenon-free mold carrier device for casting copper ingots by using a soil method is used, the external mold is inconvenient to cut, mortise and tenon joints are required to be arranged for splicing after cutting, and further, residual soil for opening holes in mortise and tenon joint dislocation casting holes enters the internal mold, and the consumption of manual polishing physical strength is large, an external mold shaping mechanism, a corner and corner bur polishing mechanism and a buffer collecting device are designed, when the mortise-tenon-free mold carrier device is used, the molding and casting work of the external mold of the copper ingots is completed by the external mold shaping mechanism, the surface polishing is performed by matching with the corner and corner bur polishing mechanism, the surface non-stagnation polishing is completed by matching with the buffer collecting device, so that the effects of automatically cutting and separating the external mold, discharging type hole opening of the residual soil, no mortise and tenon joint of the external mold is.)

一种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法铜锭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

背景技术

土法浇铸,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浇铸手法,顾名思义,它是使用土制作模具,并用此模具进行浇铸,土法浇铸出的铜锭更是十分独特,其内部结构更加稳定,且表面十分粗糙,会存在纹路,形成一种凹凸不平的效果,但是这种土法浇铸铜不平整的表面也就致使它衍生为工艺品制作原料等,现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也得到了技术改进,但是现有技术发明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外模切割不便,且常常需要在切割后设置榫卯来拼接,并且需要添加垫片来控制外模内部空间形状,往往需要在成型之后进行人工打磨处理,进而出现榫卯位置不对称,垫片偏移,外模错位,浇铸孔开孔余土进入内模,人工打磨体力消耗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发明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外模切割不便,且常常需要在切割后设置榫卯来拼接,并且需要添加垫片来控制外模内部空间形状,往往需要在成型之后进行人工打磨处理,进而出现榫卯位置不对称,垫片偏移,外模错位,浇铸孔开孔余土进入内模,人工打磨体力消耗大的问题,从而达到了自动化切割分离外模,余土排出式自动化开孔,无需设置外模榫卯和内部垫片,浇铸成形自动化无停滞打磨棱角突刺的效果。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包括外部框体、底脚支架、控制显示屏、外模塑形机构、棱角突刺打磨机构和缓冲收集装置,所述外部框体底端与底脚支架相连接,所述外部框体右端中部设置有控制显示屏,所述外部框体内中上部设置有外模塑形机构,所述外部框体内中下部设置有棱角突刺打磨机构,并且棱角突刺打磨机构顶端与外模塑形机构相连接,所述外部框体内底端设置有缓冲收集装置,并且缓冲收集装置顶端与棱角突刺打磨机构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模塑形机构包括模具塑形框、龙门架、垫层底板、第一塑形框移动支条、第一丝杆、第一传动轮、第二塑形框移动支条、第二丝杆、第二传动轮、第三塑形框移动支条、第三丝杆、第三传动轮、外模切割装置、第四塑形框移动支条、第四丝杆、第四传动轮、第五传动轮、第六传动轮、第七传动轮、第八传动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第九传动轮、第五锥齿轮、第六锥齿轮、第十传动轮、第五丝杆、浇铸孔钻筒、螺旋钻心、第一竖直滑轨和第二竖直滑轨,所述模具塑形框底端与龙门架相连接,所述模具塑形框底端与垫层底板相连接,并且垫层底板外侧与龙门架相连接,所述模具塑形框左端底部与第一塑形框移动支条相连接,所述模具塑形框左端顶部与第二塑形框移动支条相连接,所述模具塑形框右端顶部与第三塑形框移动支条相连接,所述模具塑形框右端底部与第四塑形框移动支条相连接,所述龙门架顶端右中部与外模切割装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龙门架顶端左中部设置有第一竖直滑轨,所述龙门架顶端右中部设置有第二竖直滑轨,并且第二竖直滑轨位于外模切割装置右侧,所述第一塑形框移动支条后端左侧内表面与第一丝杆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外表面中部与第一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塑形框移动支条后端左侧内表面与第二丝杆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外表面中部与第二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塑形框移动支条后端右侧内表面与第三丝杆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丝杆外表面中部与第三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外模切割装置底端与第五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四塑形框移动支条后端右侧内表面与第四丝杆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四丝杆外表面中部与第四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五传动轮左端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六传动轮顶端中部通过传动杆与第七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七传动轮左端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八传动轮顶端通过传动杆与第一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顶端后侧与第二锥齿轮互相啮合,并且第二锥齿轮后端中部与龙门架相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外表面后端通过皮带与第三锥齿轮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三锥齿轮前端顶部与第四锥齿轮互相啮合,所述第四锥齿轮顶端中部通过传动杆与第九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四锥齿轮外表面顶部通过皮带与第十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九传动轮右端通过皮带与第五锥齿轮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五锥齿轮前端后侧与第六锥齿轮互相啮合,并且第六锥齿轮外表面后端与第三传动轮相连接,所述第十传动轮内中部与第五丝杆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五丝杆底端与浇铸孔钻筒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浇铸孔钻筒内顶端中部与螺旋钻心进行焊接,所述龙门架左端和右端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三锥齿轮后端中部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九传动轮顶端中部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五丝杆外侧顶端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五锥齿轮顶端中部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六锥齿轮后端中部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一竖直滑轨顶端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滑轨顶端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八传动轮底端中部与棱角突刺打磨机构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棱角突刺打磨机构包括电机、第十一传动轮、第十二传动轮、第十三传动轮、第十四传动轮、第一平齿轮、第二平齿轮、打磨漏形桶、夹杆、拉簧和弧形夹,所述电机顶端中部与第十一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十一传动轮左端通过皮带与第十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十二传动轮顶端中部通过传动杆与第十三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十三传动轮左端通过皮带与第十四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十三传动轮顶端中部通过传动杆与第一平齿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平齿轮左端与第二平齿轮互相啮合,所述第二平齿轮内中部底端与打磨漏形桶进行焊接,所述第二平齿轮顶端上方设置有夹杆,所述夹杆右端中部与拉簧相连接,所述夹杆底端右侧与弧形夹相连接,所述电机右端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十二传动轮底端中部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十四传动轮底端中部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一平齿轮顶端中部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第二平齿轮底端外环左侧和右侧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夹杆顶端与外模塑形机构相连接,所述拉簧顶端与外模塑形机构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缓冲收集装置包括缓冲底板、缓冲底座、弹簧、缓冲室、圆台卡块、触发杆、刚性弹簧、吸盘室、电动吸盘和缓冲伸缩杆,所述缓冲底板顶端中部与缓冲底座相连接,所述缓冲底座顶端右侧与弹簧进行焊接,所述弹簧顶端与缓冲室进行焊接,所述缓冲室内底端中部设置有圆台卡块,所述圆台卡块顶端中部与触发杆相连接,所述圆台卡块顶端与刚性弹簧相连接,并且刚性弹簧位于触发杆外侧,所述圆台卡块底端与缓冲伸缩杆相连接,所述刚性弹簧顶端与吸盘室进行焊接,所述吸盘室顶端右侧与电动吸盘相连接,所述缓冲底板左端和右端与外部框体相连接,所述缓冲伸缩杆底端与外部框体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模切割装置包括第六丝杆、内轴承滑环、第七锥齿轮、第八锥齿轮、锯齿轮和条形滑块,所述第六丝杆外表面顶端与内轴承滑环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六丝杆顶端与第七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所述内轴承滑环后端与第八锥齿轮相连接,并且第八锥齿轮前端底部与第七锥齿轮相连接,所述内轴承滑环右端与条形滑块相连接,所述第八锥齿轮后端中部与锯齿轮相连接,所述第六丝杆外表面底端与龙门架相连接,所述条形滑块右端与第二竖直滑轨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模具塑形框中部连接面左侧框体四角各设置有一个圆柱连接块,并且模具塑形框中部连接面右侧框体四角各设置有一个圆柱形卡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平齿轮底端外环设置有圆形滑轨,并且圆形滑轨内部截面轮廓为圆形,而且圆形滑轨内部设置有球形滑块。

优选地,所述第一塑形框移动支条、第二塑形框移动支条、第三塑形框移动支条和第四塑形框移动支条均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模具塑形框左端底部前侧与后侧、左端顶部前侧与后侧、右端顶部前侧与后侧和右端底部前侧与后侧。

优选地,所述外模切割装置共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模具塑形框左侧和右侧。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为解决现有技术发明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外模切割不便,且常常需要在切割后设置榫卯来拼接,并且需要添加垫片来控制外模内部空间形状,往往需要在成型之后进行人工打磨处理,进而出现榫卯位置不对称,垫片偏移,外模错位,浇铸孔开孔余土进入内模,人工打磨体力消耗大的问题,设计了外模塑形机构、棱角突刺打磨机构和缓冲收集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外模塑形机构完成铜锭外模塑形浇铸工作,并配合棱角突刺打磨机构进行表面打磨处理,棱角突刺打磨机构配合缓冲收集装置完成表面无停滞打磨,从而达到了自动化切割分离外模,余土排出式自动化开孔,无需设置外模榫卯和内部垫片,浇铸成形自动化无停滞打磨棱角突刺的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外模塑形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棱角突刺打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缓冲收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外模切割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模具塑形框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模具塑形框打开状态右上方30度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平齿轮和第二平齿轮啮合俯视图;

图中:外部框体-1、底脚支架-2、控制显示屏-3、外模塑形机构-4、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缓冲收集装置-6、模具塑形框-401、龙门架-402、垫层底板-403、第一塑形框移动支条-404、第一丝杆-405、第一传动轮-406、第二塑形框移动支条-407、第二丝杆-408、第二传动轮-409、第三塑形框移动支条-4010、第三丝杆-4011、第三传动轮-4012、外模切割装置-4013、第四塑形框移动支条-4014、第四丝杆-4015、第四传动轮-4016、第五传动轮-4017、第六传动轮-4018、第七传动轮-4019、第八传动轮-4020、第一锥齿轮-4021、第二锥齿轮-4022、第三锥齿轮-4023、第四锥齿轮-4024、第九传动轮-4025、第五锥齿轮-4026、第六锥齿轮-4027、第十传动轮-4028、第五丝杆-4029、浇铸孔钻筒-4030、螺旋钻心-4031、第一竖直滑轨-4032、第二竖直滑轨-4033、第六丝杆-401301、内轴承滑环-401302、第七锥齿轮-401303、第八锥齿轮-401304、锯齿轮-401305、条形滑块-401306、电机-501、第十一传动轮-502、第十二传动轮-503、第十三传动轮-504、第十四传动轮-505、第一平齿轮-506、第二平齿轮-507、打磨漏形桶-508、夹杆-509、拉簧-5010、弧形夹-5011、缓冲底板-601、缓冲底座-602、弹簧-603、缓冲室-604、圆台卡块-605、触发杆-606、刚性弹簧-607、吸盘室-608、电动吸盘-609、缓冲伸缩杆-6010。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方案中:

外模塑形机构-4、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缓冲收集装置-6、模具塑形框-401、龙门架-402、垫层底板-403、第一塑形框移动支条-404、第一丝杆-405、第一传动轮-406、第二塑形框移动支条-407、第二丝杆-408、第二传动轮-409、第三塑形框移动支条-4010、第三丝杆-4011、第三传动轮-4012、外模切割装置-4013、第四塑形框移动支条-4014、第四丝杆-4015、第四传动轮-4016、第五传动轮-4017、第六传动轮-4018、第七传动轮-4019、第八传动轮-4020、第一锥齿轮-4021、第二锥齿轮-4022、第三锥齿轮-4023、第四锥齿轮-4024、第九传动轮-4025、第五锥齿轮-4026、第六锥齿轮-4027、第十传动轮-4028、第五丝杆-4029、浇铸孔钻筒-4030、螺旋钻心-4031、第一竖直滑轨-4032、第二竖直滑轨-4033、第六丝杆-401301、内轴承滑环-401302、第七锥齿轮-401303、第八锥齿轮-401304、锯齿轮-401305、条形滑块-401306、电机-501、第十一传动轮-502、第十二传动轮-503、第十三传动轮-504、第十四传动轮-505、第一平齿轮-506、第二平齿轮-507、打磨漏形桶-508、夹杆-509、拉簧-5010、弧形夹-5011、缓冲底板-601、缓冲底座-602、弹簧-603、缓冲室-604、圆台卡块-605、触发杆-606、刚性弹簧-607、吸盘室-608、电动吸盘-609、缓冲伸缩杆-6010为本发明含有实质创新性构件。

外部框体-1、底脚支架-2、控制显示屏-3为实现本发明技术方案必不可少的连接性构件。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与图8,本发明提供一种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包括外部框体1、底脚支架2、控制显示屏3、外模塑形机构4、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和缓冲收集装置6,外部框体1底端与底脚支架2相连接,外部框体1右端中部设置有控制显示屏3,外部框体1内中上部设置有外模塑形机构4,外部框体1内中下部设置有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并且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顶端与外模塑形机构4相连接,外部框体1内底端设置有缓冲收集装置6,并且缓冲收集装置6顶端与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相连接。

其中,所述外模塑形机构4包括模具塑形框401、龙门架402、垫层底板403、第一塑形框移动支条404、第一丝杆405、第一传动轮406、第二塑形框移动支条407、第二丝杆408、第二传动轮409、第三塑形框移动支条4010、第三丝杆4011、第三传动轮4012、外模切割装置4013、第四塑形框移动支条4014、第四丝杆4015、第四传动轮4016、第五传动轮4017、第六传动轮4018、第七传动轮4019、第八传动轮4020、第一锥齿轮4021、第二锥齿轮4022、第三锥齿轮4023、第四锥齿轮4024、第九传动轮4025、第五锥齿轮4026、第六锥齿轮4027、第十传动轮4028、第五丝杆4029、浇铸孔钻筒4030、螺旋钻心4031、第一竖直滑轨4032和第二竖直滑轨4033,所述模具塑形框401底端与龙门架402相连接,所述模具塑形框401底端与垫层底板403相连接,并且垫层底板403外侧与龙门架402相连接,所述模具塑形框401左端底部与第一塑形框移动支条404相连接,所述模具塑形框401左端顶部与第二塑形框移动支条407相连接,所述模具塑形框401右端顶部与第三塑形框移动支条4010相连接,所述模具塑形框401右端底部与第四塑形框移动支条4014相连接,所述龙门架402顶端右中部与外模切割装置4013进行转动连接,所述龙门架402顶端左中部设置有第一竖直滑轨4032,所述龙门架402顶端右中部设置有第二竖直滑轨4033,并且第二竖直滑轨4033位于外模切割装置4013右侧,所述第一塑形框移动支条404后端左侧内表面与第一丝杆405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405外表面中部与第一传动轮406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塑形框移动支条407后端左侧内表面与第二丝杆408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408外表面中部与第二传动轮409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塑形框移动支条4010后端右侧内表面与第三丝杆4011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丝杆4011外表面中部与第三传动轮4012进行转动连接,所述外模切割装置4013底端与第五传动轮4017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四塑形框移动支条4014后端右侧内表面与第四丝杆4015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四丝杆4015外表面中部与第四传动轮4016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五传动轮4017左端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4018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六传动轮4018顶端中部通过传动杆与第七传动轮4019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七传动轮4019左端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4020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八传动轮4020顶端通过传动杆与第一锥齿轮4021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4021顶端后侧与第二锥齿轮4022互相啮合,并且第二锥齿轮4022后端中部与龙门架402相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4022外表面后端通过皮带与第三锥齿轮4023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三锥齿轮4023前端顶部与第四锥齿轮4024互相啮合,所述第四锥齿轮4024顶端中部通过传动杆与第九传动轮4025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四锥齿轮4024外表面顶部通过皮带与第十传动轮4028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九传动轮4025右端通过皮带与第五锥齿轮4026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五锥齿轮4026前端后侧与第六锥齿轮4027互相啮合,并且第六锥齿轮4027外表面后端与第三传动轮4012相连接,所述第十传动轮4028内中部与第五丝杆4029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五丝杆4029底端与浇铸孔钻筒4030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浇铸孔钻筒4030内顶端中部与螺旋钻心4031进行焊接,所述龙门架402左端和右端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三锥齿轮4023后端中部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九传动轮4025顶端中部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五丝杆4029外侧顶端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五锥齿轮4026顶端中部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六锥齿轮4027后端中部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一竖直滑轨4032顶端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滑轨4033顶端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八传动轮4020底端中部与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相连接,以便于外模塑形机构4配合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进行联动,完成外模塑形工作,并进行棱角突刺打磨。

其中,所述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包括电机501、第十一传动轮502、第十二传动轮503、第十三传动轮504、第十四传动轮505、第一平齿轮506、第二平齿轮507、打磨漏形桶508、夹杆509、拉簧5010和弧形夹5011,所述电机501顶端中部与第十一传动轮502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十一传动轮502左端通过皮带与第十二传动轮503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十二传动轮503顶端中部通过传动杆与第十三传动轮504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十三传动轮504左端通过皮带与第十四传动轮505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十三传动轮504顶端中部通过传动杆与第一平齿轮506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平齿轮506左端与第二平齿轮507互相啮合,所述第二平齿轮507内中部底端与打磨漏形桶508进行焊接,所述第二平齿轮507顶端上方设置有夹杆509,所述夹杆509右端中部与拉簧5010相连接,所述夹杆509底端右侧与弧形夹5011相连接,所述电机501右端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十二传动轮503底端中部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十四传动轮505底端中部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一平齿轮506顶端中部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第二平齿轮507底端外环左侧和右侧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夹杆509顶端与外模塑形机构4相连接,所述拉簧5010顶端与外模塑形机构4相连接,以便于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配合外模塑形机构4进行联动,以完成外模塑形后的棱角突刺打磨工作。

其中,所述缓冲收集装置6包括缓冲底板601、缓冲底座602、弹簧603、缓冲室604、圆台卡块605、触发杆606、刚性弹簧607、吸盘室608、电动吸盘609和缓冲伸缩杆6010,所述缓冲底板601顶端中部与缓冲底座602相连接,所述缓冲底座602顶端右侧与弹簧603进行焊接,所述弹簧603顶端与缓冲室604进行焊接,所述缓冲室604内底端中部设置有圆台卡块605,所述圆台卡块605顶端中部与触发杆606相连接,所述圆台卡块605顶端与刚性弹簧607相连接,并且刚性弹簧607位于触发杆606外侧,所述圆台卡块605底端与缓冲伸缩杆6010相连接,所述刚性弹簧607顶端与吸盘室608进行焊接,所述吸盘室608顶端右侧与电动吸盘609相连接,所述缓冲底板601左端和右端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所述缓冲伸缩杆6010底端与外部框体1相连接,以便于缓冲收集装置6配合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进行联动,完成铜锭无停滞打磨工作。

其中,所述外模切割装置4013包括第六丝杆401301、内轴承滑环401302、第七锥齿轮401303、第八锥齿轮401304、锯齿轮401305和条形滑块401306,所述第六丝杆401301外表面顶端与内轴承滑环401302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六丝杆401301顶端与第七锥齿轮401303进行转动连接,所述内轴承滑环401302后端与第八锥齿轮401304相连接,并且第八锥齿轮401304前端底部与第七锥齿轮401303相连接,所述内轴承滑环401302右端与条形滑块401306相连接,所述第八锥齿轮401304后端中部与锯齿轮401305相连接,所述第六丝杆401301外表面底端与龙门架402相连接,所述条形滑块401306右端与第二竖直滑轨4033相连接,以便于外模切割装置4013配合外模塑形机构4进行联动,配合模具塑形框401完成外模切割工作。

其中,所述模具塑形框401中部连接面左侧框体四角各设置有一个圆柱连接块,并且模具塑形框401中部连接面右侧框体四角各设置有一个圆柱形卡槽,以便于在外模重组时,能够精准快速的完成外模合并。

其中,所述第二平齿轮507底端外环设置有圆形滑轨,并且圆形滑轨内部截面轮廓为圆形,而且圆形滑轨内部设置有球形滑块,以便于第二平齿轮507在转动时能够更加平稳,在打磨工作中阻力更小。

其中,所述第一塑形框移动支条404、第二塑形框移动支条407、第三塑形框移动支条4010和第四塑形框移动支条4014均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模具塑形框401左端底部前侧与后侧、左端顶部前侧与后侧、右端顶部前侧与后侧和右端底部前侧与后侧,以便于其能够在丝杆的作用下带动模具塑形框401做相离运动。

其中,所述外模切割装置4013共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模具塑形框401左侧和右侧,以便于外模能够在两侧各形成一个切口,大大提高分离效率,使外模分离阻力更小。

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土法浇铸铜锭用无榫卯模具载体装置固定于一个稳定平面,使底脚支架2保持平稳,然后外接电源,按下控制显示屏3电源开关,打开控制显示屏3,准备好足够铜水,然后将铜锭内模放置在垫层底板403顶端垫土层上方,然后向事先准备好的陶土中洒入少量水,使其保持具有轻微粘性的状态,用陶土将铜锭内模掩埋并压实,使陶土定型,然后等待风干,形成一个整体的外模,这时通过控制显示屏3打开电机501,电机501带动其顶端的第十一传动轮502转动,第十一传动轮502通过皮带带动其左端的第十二传动轮503转动,进而带动第十二传动轮503顶端的第十三传动轮504转动,第十三传动轮504通过皮带带动其左端的第十四传动轮505转动,然后第十四传动轮505通过传动杆带动其顶端第八传动轮4020转动,第八传动轮4020通过皮带带动其右端的第七传动轮4019转动,然后第七传动轮4019底端的第六传动轮4018与其进行同步转动,然后第六传动轮4018右端通过皮带带动第五传动轮4017转动,第五传动轮4017带动与其转动连接的第六丝杆401301转动,第七锥齿轮401303随之一起转动,内轴承滑环401302内部轴承随第六丝杆401301一起转动,连接在内轴承滑环401302外环后端的第八锥齿轮401304在第七锥齿轮401303的啮合作用下转动,并带动其后端中部与之转动连接的锯齿轮401305转动,由于丝杆的旋转,整个外模切割装置4013实现竖直上下切割,同时第七传动轮4019带动其顶端的外模切割装置进行同样的切割运动,模具塑形框401左右两侧的两组外模切割装置4013同步对外模两侧进行竖直切割,形成两条竖直切口,同时第八传动轮4020带动其顶端的第一锥齿轮4021转动,第一锥齿轮4021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二锥齿轮4022进行转动,然后第二锥齿轮4022外表面后端通过皮带带动其右端的第一传动轮406转动,第一传动轮406带动其中部的第一丝杆405进行转动,同时第一传动轮406后端通过皮带带动其顶端的第二传动轮409转动,第二丝杆408随之一起转动,第二锥齿轮4022外表面后端通过皮带带动其顶端的第三锥齿轮4023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三锥齿轮4023啮合的第四锥齿轮4024进行转动,然后第四锥齿轮4024带动其顶端上方的第九传动轮4025转动,第九传动轮4025右端通过皮带带动其右端的第五锥齿轮4026进行转动,与之啮合的第六锥齿轮4027随之转动并通过皮带带动其底端的第三传动轮4012转动,然后第三传动轮4012通过皮带带动其底端的第四传动轮4016转动,第三传动轮4012和第四传动轮4016分别带动第三丝杆4011和第四丝杆4015进行转动,第一塑形框移动支条404、第二塑形框移动支条407、第三塑形框移动支条4010和第四塑形框移动支条4014在第一丝杆405、第二丝杆408、第三丝杆4011和第四丝杆4015的作用下缓慢向前移动,模具塑形框401前端塑形框移动支条内部纹路与后端塑形框移动支条内部纹路走向相反,因此,在第一丝杆405、第二丝杆408、第三丝杆4011和第四丝杆4015以及八个塑形框移动支条共同作用下,塑形框401后端部分与前端部分沿着外模切割装置4013造成的切口实现缓慢分离,即外模实现缓慢分离,然后将圆柱形铜锭内模取出,塑形框401在原来的联动作用下,实现原路返回运动,在模具塑形框401中部连接面左侧框体四角各设置有一个圆柱连接块,并且模具塑形框401中部连接面右侧框体四角各设置有一个圆柱形卡槽,在塑形框运动至最初位置时,如若位置存在偏移,可以通过此圆柱连接块结构实现精准外模合并,然后用新的陶土将合并连接处再次密封,待风干,然后第四锥齿轮4024外表面顶端通过皮带带动其右端的第十传动轮4028转动,第五丝杆4029随之一起转动,然后在第五丝杆4029的纹路推进作用下,浇铸孔钻筒4030和螺旋钻心4031在旋转状态下竖直向下推进,然后浇铸孔钻筒4030和螺旋钻心4031接触外模顶端,并向下推进,在其钻动作用下,浇铸孔形成,同时螺旋钻心4031内部螺纹结构在旋转作用下将浇铸孔钻筒4030底端触及到的陶土向上推送,直至浇铸孔钻筒4030外表面顶端开口处,被传送至装置外部,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铜水通过浇铸孔加入外模的内部,直至内模充满,然后静置,待铜水冷却后,铜锭形成,然后手动抽出垫层底板403,铜锭在其重力作用下,破碎垫土层进入外模塑形机构4下方的棱角突刺打磨机构5中,首先夹杆509被张开,拉簧5010开始受力,然后铜锭被弧形夹5011托住,同时第十二传动轮503带动其顶端的第一平齿轮506转动,然后第一平齿轮506带动其左端与之啮合的第二平齿轮507转动,第二平齿轮507在其底端外环滑轨作用下实现稳定转动,其内中部底端的打磨漏形桶508随之一起转动,然后圆柱铜锭下端棱角突刺首先被打磨,圆柱铜锭向下移动,然后中部被打磨,再下降,然后脱离弧形夹5011,通过控制显示屏3打开电动吸盘609,铜锭底端接触到电动吸盘609被吸紧,然后铜锭继续被打磨漏形桶508打磨,其位置继续下降,刚性弹簧607底端压力由圆台卡块605承载,圆台卡块605发生弹性形变,直至铜锭外表面突刺打磨工作完成,以此同时,刚性弹簧607被极限压缩,铜锭底端触及触发杆606,圆台卡块605弹性形变程度达到最大并脱离缓冲室604,弹簧随着圆台卡块605被缓冲伸缩杆6010收缩至底部,铜锭进入缓冲室604进行缓冲拦截,至此,土法浇铸铜锭完成,本装置使用方便,机械自动化切割分离外模,无需设置外模榫卯和内部垫片,并且在浇铸成形后可直接进行打磨处理,省去了打磨轮打磨处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在土法铜锭生产领域广泛推广。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银锭制造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