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式测量器

文档序号:1754361 发布日期:2019-11-29 浏览:3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携带式测量器 (Portable type measuring appliance ) 是由 中村哲也 宫泽好幸 池田大辅 于 2019-05-1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管性或携带性出色,且能够容易交换测量用引线的携带式测量器;携带式测量器(1),具备:测量器主体(2),其具有壳体(11),一对测量用引线(3),其设置有能够相对于壳体(11)安装或拆卸的连接器部(22);壳体(11)的周缘部上设置有能够供连接器部(22)嵌入的连接器嵌入部(15),连接器嵌入部(15)形成为被凹陷的凹口形状,由此通过夹持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a)和一面(F3b),将连接器部(22)朝向侧面拔出;测量用引线(3、3)构成为:成为从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c)朝向侧面引出信号线(23、23)的状态。(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to provide it is a kind of keeping property or Portability it is outstanding, and can be easy exchange measurement lead portable type measuring appliance;Portable type measuring appliance (1), have: measuring appliance main body (2), it uses lead (3) with shell (11), a pair of measurement, is provided with the connector portion (22) that can be installed or removed relative to shell (11);The connector embedded division (15) that can be embedded in for connector portion (22) is provided on the peripheral part of shell (11), connector embedded division (15) is formed as the recess shape being recessed, from there through clamping connector portion (22) (F3a) and while (F3b), connector portion (22) is extracted towards side;Measurement is constituted with lead (3,3) are as follows: becomes the state that signal wire (23,23) are drawn from the one side (F3c) of connector portion (22) towards side.)

携带式测量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具有一对能够相对于测量器主体的壳体安装或拆卸的测量用引线的携带式测量器。

背景技术

在构成为能够测量电压值、电流值以及电阻值等的电气参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例如存在有如下两种类型的产品,其中,第一种类型的产品是:如下述专利文献中作为现有技术而公开的数字万用表(携带式测量器:以下,也称为“DMM”(Digital MultiMeter))中的图3所示的DMM那样,DMM主体(测量器主体)和测量用探针(测量用引线)分开形成,在进行测量作业时,将测量用探针安装于DMM主体上(以下,也成为“分体式DMM”);第二种类型的产品是:如该专利文献的图4所示的DMM那样,DMM主体和测量用探针一体形成(测量用探针固定连接在DMM主体内的电路(测量电路))(以下,也称为“一体式DMM”)。

该情况下,在分体式DMM中,能够供测量用探针的基端部***的***孔设置在DMM主体的正面侧的一面(设置有显示部或者操作部的一面)上,通过在该***孔中***测量用探针的基端部,将测量用探针连接在DMM主体内的电路上。

另外,在一体式DMM中,固定连接在电路上的测量用探针从DMM主体的侧面侧的一面(在该专利文献的例子中为右侧面的靠近下方的位置)被引出。

另外,在该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发明的DMM(该专利文献中的图1、图2中所示的DMM)中,除了非使用时卷绕测量用探针的卷绕部配置于DMM主体的侧面上的这一点之外,具有与上述的分体式DMM和一体式DMM相同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平3-018762号(参照第1-3页,图1-图4)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测量器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具体而言,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分体式DMM中,由于是将测量用探针***DMM主体的正面侧的一面上所设置的***孔中的结构,因此成为***于***孔中的测量用探针(连接器部或信号线)向DMM主体的正面侧突出的状态。该情况下,在分体式DMM中,通常是在将测量用探针安装于DMM主体上的状态下进行保管或者携带。但是,在测量用探针(连接器部或信号线)从DMM主体向正面侧突出的状态下,保管性或者携带性降低。另外,在将测量用探针安装于DMM主体上的状态下,在保管时或携带时,外力会施加于测量用探针的连接器部或者信号线(连接器部的附近位置)上,因此容易产生连接器部的破损或信号线的断线。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体式DMM中,测量用探针的信号线向DMM主体的侧面被引出,因此,与上述分体式DMM相比,能够提高保管性或携带性。该情况下,在一体式DMM中,外力也是施加于测量用探针的信号线中的从DMM主体被引出的引出部的附近位置,从而容易发生信号线的断线。但是,在一体式DMM中,测量用探针(信号线)固定连接在DMM主体内的电路上,因此,为了将信号线断线的测量用探针交换为新的测量用探针,必须将DMM主体分解后重新连接信号线。因此,实际上,现状是,由于这样的修理较为困难,因此,信号线断线的发生即成为产品的耐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管性或者携带性出色,且能够容易交换测量用引线的携带式测量器。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携带式测量器,具备:测量器主体,其具有收容测量电路,并且在正面侧的一面上设置有显示部的壳体,一对测量用引线,其构成为:在信号线的一端部设置有能够与测量对象接触的触头,且在所述信号线的另一端部设置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或拆卸的连接器部;所述壳体形成为:所述正面侧的一面和背面侧的一面之间的第一长度小于从正面观察壳体时的壳体的最小宽度部的第二长度,并且,能够供所述连接器部嵌入的连接器嵌入部设置于从正面观察壳体时的所述壳体的周缘部上;所述连接器嵌入部形成为从正面观察所述壳体时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周缘部朝向内侧凹陷的凹口形状,由此能够通过夹持被嵌入状态的所述连接器部的正面侧的一面和背面侧的一面,将所述连接器部向侧面拔出;一对所述测量用引线构成为:成为从被嵌入所述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的所述连接器部的侧面侧的一面朝向侧面引出所述信号线的状态。

2.另外,本发明的携带式测量器,是在上述1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一侧的所述测量用引线的所述连接器部和另一侧的所述测量用引线的所述连接器部一体形成。

3.进而,本发明的携带式测量器,是在上述1或2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所述壳体和一对所述测量用引线形成为:在将所述连接器部嵌入所述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下,所述壳体的所述正面侧的一面和所述连接器部的所述正面侧的一面处于同一面上。

4.进而,本发明的携带式测量器,是在上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所述壳体和一对所述测量用引线形成为:在将所述连接器部嵌入所述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下,所述壳体的所述背面侧的一面和所述连接器部的所述背面侧的一面处于同一面上。

5.进而,本发明的携带式测量器,是在上述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所述壳体和一对所述测量用引线形成为:在将所述连接器部嵌入所述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下,所述壳体中的形成有所述连接器嵌入部的侧面侧的一面和所述连接器部的所述侧面侧的一面处于同一面上。

6.进而,本发明的携带式测量器,是在上述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所述连接器部中的被嵌入所述连接器嵌入部中时与所述壳体接触的壳体接触部由弹性树脂材料形成。

7.进而,本发明的携带式测量器,是在上述6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所述壳体中的所述连接器部嵌入所述连接器嵌入部中时与所述壳体接触部接触的连接器接触部,由硬度比所述壳体接触部更大的材料形成。

8.进而,本发明的携带式测量器,是在上述6或7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所述测量器主体具备销状的主体侧连接用构件,该主体侧连接用构件以与所述测量电路连接,并且能够与所述测量用引线的所述信号线连接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器部具备引线侧连接用构件,该引线侧连接用构件形成为能够将所述主体侧连接用构件压入所述引线侧连接用构件中的筒状,且与所述信号线的所述另一端部连接,并且构成为:在因为所述主体侧连接用构件的压入而被扩径的所述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的朝向缩径方向的复原力的作用下,成为所述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的内周面朝向所述主体侧连接用构件的外周面被施力的状态,并且,与所述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的外周面接触的部位由所述弹性树脂材料形成。

(发明效果)

在上述1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壳体形成为:壳体的正面侧的一面和背面侧的一面之间的第一长度小于从正面观察壳体时的壳体的最小宽度部的第二长度,并且,能够供连接器部嵌入的连接器嵌入部设置于从正面观察壳体时的壳体的周缘部上,由此来构成测量器主体;连接器嵌入部形成为从正面观察壳体时的壳体的周缘部朝向内侧凹陷的凹口形状,由此能够通过夹持被嵌入状态的连接器部的正面侧的一面和背面侧的一面,将连接器部向侧面拔出;并且,测量用引线构成为:成为从被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的连接器部朝向侧面引出信号线的状态。

因此,根据上述1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在将连接器部嵌入连接器嵌入部而将两根测量用引线安装于测量器主体(壳体)的状态下,不会成为两根测量用引线向测量器主体的正面侧突出的状态,因此,能够充分地提高将测量用引线安装于测量器主体的状态下的保管性或携带性,并且,与测量用引线向测量器主体的正面侧突出的状态相比,预料之外的外力不易施加于测量用引线(连接器部或信号线)上,因此,能够适宜地防止连接器部的破损或信号线的断线。另外,在交换发生老化的测量用引线时,或者,使用触头的种类等不同的其他测量用引线时,能够容易地进行从连接器嵌入部拔出连接器部的作业,或者,将连接器部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的作业,因此,能够长期以适宜的状态使用携带式测量器。另外,能够使用具有能够相对于测量对象适宜地接触的任意触头的测量用引线,适当地实施测量作业。

另外,根据上述2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通过将一侧的测量用引线的连接器部和另一侧的测量用引线的连接器部一体形成,与对各个测量用引线设置独立的连接器部的结构不同,能够通过一次的拔出操作,便从测量器主体拆卸两根测量用引线,并且,能够通过一次的嵌入操作,便将两根测量用引线安装于测量器主体上,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相对于测量器主体(壳体)安装或拆卸测量用引线。

进而,在上述3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壳体和一对测量用引线形成为:在将连接器部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下,壳体的正面侧的一面和连接器部的正面侧的一面处于同一面上。

另外,在上述4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壳体和一对测量用引线形成为:在将连接器部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下,壳体的背面侧的一面和连接器部的背面侧的一面处于同一面上。

因此,根据上述3、4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与被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下的连接器部的正面侧的一面或背面侧的一面相比壳体的正面侧的一面或背面侧的一面位于测量器主体的厚度方向内侧的状态的结构不同,在相对于测量器主体(壳体)安装或拆卸测量用引线时,能够可靠且容易地夹持连接器部的正面侧的一面和背面侧的一面,并且,与被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下的连接器部的正面侧的一面或背面侧的一面相比壳体的正面侧的一面或背面侧的一面位于测量器主体的厚度方向外侧的状态的结构不同,连接器部不会从壳体的两个一面突出,因此,能够适宜地防止被安装的测量用引线被卡住而从测量器主体(壳体)脱离的问题。

另外,根据上述5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通过将壳体和一对测量用引线形成为:在将连接器部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下,壳体中的形成有连接器嵌入部的侧面侧的一面和连接器部的侧面侧的一面处于同一面上,其与被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下的连接器部的侧面侧的一面相比测量器主体的侧面侧的一面位于外侧的状态的结构不同,连接器部不会从测量器主体的侧面侧的一面突出,因此,能够适宜地防止被安装的测量用引线被卡住而从测量器主体脱离的问题。另外,即使与被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下的连接器部的侧面侧的一面相比测量器主体的侧面侧的一面位于外侧的状态以及位于内侧的状态中的任意一种状态相比,也能够提高从正面观察测量器主体(壳体)时的测量器主体(壳体)和测量用引线(连接器部)的一体感,从而充分提高携带式测量器的产品价值。

另外,在上述6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通过将连接器部中的被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时与壳体接触的壳体接触部由弹性树脂材料形成,当被施加欲使连接器部从连接器嵌入部脱离的外力时,连接器部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根据该携带式测量器,能够防止外力集中于信号线的连接器部内部位和连接器部外部位之间的边界部位的问题,其结果是,能够适宜地防止信号线的断线,并且,由于连接器部(壳体接触部)的弹性变形,连接器部相对于壳体(连接器接触部)的实际接触面积增大,连接器部相对于壳体的摩擦力也增大,因此,使连接器部从连接器嵌入部脱离所需的力增大,其结果是,能够适宜地防止连接器部预料之外地从连接器嵌入部脱离。

进而,根据上述7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通过将壳体中的连接器部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时与壳体接触部接触的连接器接触部,由硬度比壳体接触部更大的材料形成,当被施加欲使连接器部从连接器嵌入部脱离的外力时,壳体(连接器接触部)不会大幅度地变形,因此,连接器部(壳体接触部)充分地弹性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地增大连接器部相对于壳体的摩擦力,因此,能够更加适宜地防止连接器部预料之外地从连接器嵌入部脱离。

另外,在上述8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中,连接器部具备引线侧连接用构件,该引线侧连接用构件形成为能够将设置于测量器主体上的销状的主体侧连接用构件压入所述引线侧连接用构件中的筒状,并且,构成为:在因为主体侧连接用构件的压入而被扩径的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的朝向缩径方向的复原力的作用下,成为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的内周面朝向主体侧连接用构件的外周面被施力的状态,并且,与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的外周面接触的部位由弹性树脂材料形成。

因此,根据上述8所述的携带式测量器,当因为主体侧连接用构件的压入而引线侧连接用构件被扩径时,由于与引线侧连接用构件接触的弹性树脂材料发生压缩变形,因此,在弹性树脂材料的复原力与引线侧连接用构件自身的朝向缩径方向的复原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为能够利用足够的力,将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的内周面朝向主体侧连接用构件的外周面按压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更加适宜地防止引线侧连接用构件从主体侧连接用构件脱离,即,连接器部预料之外地从连接器嵌入部脱离(测量用引线从测量器主体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测量用引线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状态下的测量器1的正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将测量用引线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状态下的测量器1的背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测量器主体2拆卸测量用引线3的状态下的测量器1的正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从测量器主体2拆卸测量用引线3的状态下的测量器1的背面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将测量用引线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状态下的测量器1的主视图。

图6是将测量用引线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状态下的测量器1的侧视图。

图7是从测量器主体2拆卸测量用引线3的状态下的测量器1的主视图。

图8是从测量器主体2拆卸测量用引线3的状态下的测量器1的侧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测量器主体2和连接器部22的内部结构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测量器主体2和连接器部22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测量器

2 测量器主体

3 测量用引线

11 壳体

11a、22a 连接用构件

12 操作部

13 显示部

15 连接器嵌入部

21 触头

22 连接器部

23 信号线

F2a-F2c、F3a-F3c 一面

L1-L4 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携带式测量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8中所示的测量器1,是作为“携带式测量器”的一例的卡片式数字万用表,其具备测量器主体2和一对测量用引线(lead)3、3,并且构成为:能够测量电压值、电流值以及电阻值等的各种电气参数。

测量器主体2是“测量器主体”的一例,其具备收容未图示的测量电路的壳体11。该情况下,如图1、图3、图5、图7中所示,在壳体11的正面侧的一面F2a上配置有操作部12和显示部13。另外,如图9、图10中所示,测量器主体2具备销状的连接用构件11a、11a(“主体侧连接用构件”的一例),该连接用构件11a、11a以与测量电路(未图示)连接并且能够与测量用引线3、3的后述的信号线23、23连接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1内。另外,在图9和图10这两个图中,为了使对于壳体11以及测量用引线3、3的后述的连接器部22的内部结构的理解更加容易,将壳体11和连接器部22的一部分透视并以虚线进行图示。

另一方面,测量用引线3是“测量用引线”的一例,如图1-图4中所示,该测量用引线3构成为:能够与测量对象接触的销状的(探针状的)触头21配置在信号线23的一端部,并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1安装或拆卸的连接器部22配置在信号线23的另一端部。另外,如图9、图10中所示,连接器部22具备连接用构件22a、22a(“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的一例),该连接用构件22a、22a形成为能够将上述的连接用构件11a、11a压入该连接用构件22a、22a中的筒状且分别连接于信号线23、23的另一端部上,并且,构成为:在因为连接用构件11a的压入而被扩径的连接用构件22a的朝向缩径方向的复原力的作用下,形成为连接用构件22a的内周面朝向连接用构件11a的外周面被施力的状态。

该情况下,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具备一侧的测量用引线3的“连接器部”和另一侧的测量用引线3的“连接器部”一体形成的连接器部22。即,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中,形成为:从一个连接器部22引出两根信号线23、23,两根测量用引线3、3的另一端部通过一个连接器部22呈一体化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主体2中,壳体11形成为厚度薄的箱状。由此,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主体2中,壳体11的一面F2a和背面侧的一面F2b之间的长度L1(“第一长度”的一例:参照图6、图8),小于从正面观察壳体11时的壳体11的最小宽度部的长度L2(“第二长度”的一例: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左右方向的宽度的长度:参照图5、图7)。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主体2中,能够供两根测量用引线3、3的连接器部22嵌入的连接器嵌入部15(参照图3、图4、图7、图8)设置于从正面观察壳体11时的壳体11的周缘部(在本实施例中,从正面观察壳体11时的右端部的靠下方位置处)。

该连接器嵌入部15形成为从正面观察壳体11时的壳体11的周缘部朝向内侧凹陷的凹口形状。另外,连接器嵌入部15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和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如下的宽度,即:能够将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的连接器部22的正面侧的一面F3a和背面侧的一面F3b进行夹持(用手指夹住)的宽度。由此,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主体2(壳体11)中,通过夹持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a、F3b,能够从壳体11朝向侧面拔出连接器部22。

该情况下,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中,如图1、图6中所示,将测量器主体2和测量用引线3、3形成为:当将测量用引线3、3的连接器部22嵌入壳体11的连接器嵌入部15中时(将测量用引线3、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时),壳体11的一面F2a和连接器部22的正面侧的一面F3a处于同一面上。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中,如图2、图6中所示,将测量器主体2和测量用引线3、3形成为:当将测量用引线3、3的连接器部22嵌入壳体11的连接器嵌入部15中时,壳体11的一面F2b和连接器部22的背面侧的一面F3b处于同一面上。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中,如图1、图2、图5中所示,形成为:当将测量用引线3、3的连接器部22嵌入壳体11的连接器嵌入部15中时,壳体11中的形成有连接器嵌入部15的侧面侧的一面F2c(本实施例中为右侧面)和连接器部22的侧面侧(引出信号线23、23的一侧)的一面F3c处于同一面上。由此,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中,连接器部22与壳体11一体化成如下的状态,即:在将测量用引线3、3的连接器部22嵌入测量器主体2的壳体11的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下(将测量用引线3、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状态下),呈如从壳体11朝向侧面直接引出信号线23、23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中,如图1、图2、图6中所示,测量用引线3、3形成为:在将连接器部22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下,形成为从连接器部22朝向壳体11的侧面(本实施例中为从正面观察壳体11时的右侧)分别引出信号线23、23的状态。

该情况下,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中,作为其一例,上述的壳体11的整体由ABS树脂或聚碳酸酯等的树脂材料(不易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上述的连接器部22中的除了连接用构件22a之外的其他部位的整体,由聚氨酯橡胶或硅酮橡胶等的弹性材料(易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弹性树脂材料”的一例)形成(包括“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时与壳体接触的壳体接触部”以及“与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的外周面接触的部位”的“连接器部”整体由“弹性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包括“连接器部”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时“壳体接触部”所接触的“连接器接触部”的“壳体”整体,由“硬度比壳体接触部更大的材料”形成的结构的一例)。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测量器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使用该测量器1时,如图1、图2、图5、图6、图10中所示,通过将连接器部22嵌入壳体11的连接器嵌入部15中,将测量用引线3、3安装在测量器主体2上。此时,两根测量用引线3、3的触头21、21经由信号线23、23和连接器部22内的连接用构件22a、22a分别电连接于测量器主体2内的连接用构件11a、11a,由此,成为测量用引线3、3的触头21、21电连接于测量器主体2的测量电路的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壳体11的一面F2a和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a处于同一面上,壳体11的一面F2b和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b处于同一面上,并且,壳体11的一面F2c和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c处于同一面上。由此,成为壳体11和连接器部22呈一体化的状态,并且成为如从壳体11的一面F2a朝向侧面直接引出信号线23、23的状态。

因此,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与现有技术下的分体式DMM不同,在将测量用引线3、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状态下,不会形成为测量用引线3、3朝向测量器主体2的正面侧突出的状态,因此,与现有技术下的分体式DMM相比,能够提高保管性或者携带性。另外,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测量用引线3、3的信号线23、23形成为如朝向测量器主体2的侧面被引出那样的状态,因此,与现有技术下的分体式DMM相比,预料之外的外力不易施加于信号线23中的针对测量器主体2安装时的安装部附近的位置处。

进而,如上所述,测量用引线3、3的连接器部22中的除了连接用构件22a、22a之外的其他部位由弹性树脂材料形成,因此,即使预料之外的外力施加于信号线23、23中的针对测量器主体2安装时的安装部附近的位置处(即,连接器部22的附近位置处),由于由该弹性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位与信号线23、23一同发生变形,因此,能够避免外力集中于信号线23、23的连接器部22内部位和信号线23、23的连接器部22外部位之间的边界部位上的问题。由此,在将测量用引线3、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状态下保管或者携带时,信号线23、23不易产生断线。

另一方面,在利用测量器1进行测量作业时,是在将测量用引线3、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状态下,操作测量器主体2的操作部12而接通电源,并切换为任意的测量模式(电压值测量模式、电流值测量模式以及电阻值测量模式等)。接下来,使两根测量用引线3、3的触头21、21与测量对象接触。此时,通过经由信号线23、23与触头21、21连接的测量电路进行测量处理,并将测量结果显示于显示部13上。另外,当测量作业结束时,操作操作部12而切断电源。

该情况下,当长期使用测量器1时,会存在触头21的前端部产生损伤或磨损,或者信号线23产生断线的情况。该种情况下,将发生老化的测量用引线3、3从测量器主体2拆下后,将新的测量用引线3、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上。

具体而言,首先,用一只手拿住测量器主体2,用另一只手夹持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测量用引线3、3的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a、F3b(用手指夹住连接器部22)。接下来,如图3、图4、图7中所示,从连接器嵌入部15朝向侧面拔出连接器部22。由此,完成将发生老化的测量用引线3、3从测量器主体2拆下的作业。接着,用一只手拿住测量器主体2,用另一只手夹持新的测量用引线3、3的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a、F3b(用手指夹住连接器部22)。接着,如图1、图2、图5、图6中所示,将连接器部22从侧面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由此,完成将新的测量用引线3、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作业,并完成测量用引线3、3的交换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中,当用两只手拿住测量用引线3、3的状态下不易进行测量作业时,可以取代具有销状的(探针状的)触头21的上述的测量用引线3,而是将在信号线23的一端部上配置有鰐口夹(“触头”的另一例)的“测量用引线”(未图示)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上并进行使用。该情况下,具备鰐口夹的“测量用引线”,除了“触头”的形状不同之外,具有与上述的测量用引线3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有关连接器部22或信号线23的详细说明。

在使用这样的“测量用引线”时,与将发生老化的测量用引线3、3交换的交换作业时同样地,通过用另一只手夹持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测量用引线3、3的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a、F3b,从连接器嵌入部15朝向侧面拔出。接着,通过用另一只手夹持具备鰐口夹的“测量用引线”的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a、F3b,从侧面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由此,完成从测量用引线3、3交换成具备鰐口夹的“测量用引线”的交换作业。

该情况下,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中,通过将测量用引线3、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将连接器部22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当将测量器主体2的连接用构件11a、11a压入连接器部22的连接用构件22a、22a内时,连接用构件22a、22a被扩径。此时,在连接用构件22a、22a的朝向缩径方向的复原力的作用下,成为连接用构件22a、22a的内周面朝向连接用构件11a、11a的外周面被施力的状态。

由此,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中,连接用构件11a、22a之间的接触电阻足够变小,从而能够使测量用引线3、3的触头21、21可靠地连接于测量器主体2内的测量电路。另外,即使因为测量用引线3、3被拉拽等原因,被施加欲从连接器嵌入部15拔出连接器部22的外力时,通过形成为连接用构件22a、22a的内周面朝向连接用构件11a、11a的外周面被施力的状态,限制连接器部22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因此能够防止测量用引线3、3预料之外地从测量器主体2脱落。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中,连接器部22由弹性材料等的弹性树脂材料形成,壳体11由ABS树脂或聚碳酸酯等的不易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形成。因此,当在连接器部22嵌入壳体11的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下,因为测量用引线3、3被拉拽等原因,被施加相对于壳体11欲使连接器部22朝向正侧面以外的其他方向(以正常工序使连接器部22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时的移动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移动的力时,在将连接器部22的“壳体接触部”朝向壳体11的“连接器接触部”按压方向的力的作用下,连接器嵌入部15是几乎不会发生变形,连接器部22是在连接器嵌入部15内弹性变形。

其结果是,连接器部22(壳体接触部)相对于壳体11(连接器接触部)的实际接触面积增大,从而连接器部22相对于壳体11的摩擦力增大,因此,使连接器部22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时所需的力增大。

由此,能够更加适宜地防止连接器部22预料之外地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测量用引线3、3从测量器主体2脱离)。

该情况下,通过使连接器部22的宽度(图7中所示的长度L3)稍大(稍长)于连接器嵌入部15的宽度(图7中所示的长度L4),不仅是在如上所述那样测量用引线3、3被拉拽时,而且在将连接器部22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时,连接器部22的“壳体接触部”被压缩变形,由此,能够形成为:利用足够的力,将“壳体接触部”朝向壳体11的“连接器接触部”按压的状态。因此,通过使连接器部22的宽度稍大于连接器嵌入部15的宽度,能够更加适宜地防止连接器部22预料之外地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测量用引线3、3从测量器主体2脱离)。

另外,在连接器部22中的与连接用构件22a、22a的外周面接触的部位由弹性树脂材料形成的本实施例的测量器1(测量用引线3、3)中,如上所述,当在连接器部22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情况下,因为连接用构件11a、11a的压入而连接用构件22a、22a被扩径时,与连接用构件22a、22a接触的部位的弹性树脂材料被压缩变形。此时,由于弹性树脂材料的复原力的作用方向是朝向使连接用构件22a、22a缩径的方向,因此,在与连接用构件22a、22a自身的复原力的相互作用下,成为利用足够的力,将连接用构件22a、22a的内周面朝向连接用构件11a、11a的外周面按压的状态。由此,能够更加适宜地防止连接器部22预料之外地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测量用引线3、3从测量器主体2脱离)。

另一方面,当利用者有意图地将测量用引线3、3从测量器主体2拆卸时,通过使连接器部22相对于壳体11朝向正侧面方向准确地移动,将连接器部22的“壳体接触部”朝向壳体11的“连接器接触部”按压的力不起作用,因此,连接器嵌入部15和连接器部22双方几乎不发生变形。其结果是,连接器部22(壳体接触部)相对于壳体11(连接器接触部)的实际接触面积不会大幅度地变化,连接器部22相对于壳体11的摩擦力也不会增大,因此,能够容易地使连接器部22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

如上所述,在该测量器1中,壳体11形成为:壳体11的正面侧的一面F2a和背面侧的一面F2b之间的长度L1小于从正面观察壳体11时的壳体11的最小宽度部的长度L2,并且,能够供连接器部22嵌入的连接器嵌入部15设置于从正面观察壳体11时的壳体11的周缘部上,由此来构成测量器主体2。进而,连接器嵌入部15形成为从正面观察壳体11时的壳体1的周缘部朝向内侧凹陷的凹口形状,由此,能够通过夹持被嵌入状态的连接器部22的正面侧的一面F3a和背面侧的一面F3b,朝向侧面拔出连接器部22,并且,测量用引线3构成为:从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的连接器部22朝向侧面引出信号线23的状态。

因此,根据该测量器1,在将连接器部22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而将两根测量用引线3、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壳体11)的状态下,不会形成为两根测量用引线3、3朝向测量器主体2的正面侧突出的状态,因此,能够充分地提高将测量用引线3、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的状态下的保管性或携带性,并且,与测量用引线3、3朝向测量器主体2的正面侧突出的状态相比,预料之外的外力不易施加于测量用引线3(连接器部22或信号线23、23),因此,能够适宜地防止连接器部22的破损或者信号线23的断线。另外,在交换发生老化的测量用引线3、3时,或者,使用“触头”的种类等不同的其他“测量用引线”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将连接器部22从连接器嵌入部15拔出的作业,或者,将连接器部22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作业,因此,能够长期以适当的状态使用测量器1。另外,能够使用具有能够与测量对象适宜地接触的任意“触头”的“测量用引线”,适当地实施测量作业。

另外,根据该测量器1,通过具备使一侧的测量用引线3的“连接器部”和另一侧的测量用引线3的“连接器部”一体形成的连接器部22,与对各个“测量用引线”设置独立的“连接器部”的结构不同,能够通过一次的拉拔操作,便将两根测量用引线3、3从测量器主体2拆卸,并且,能够通过一次的嵌入操作,便将两根测量用引线3、3安装于测量器主体2,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相对于测量器主体2(壳体11)的测量用引线3、3的安装或拆卸作业。

进而,在该测量器1中,壳体11和一对测量用引线3、3形成为:在将连接器部22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下,壳体11的正面侧的一面F2a和连接器部22的正面侧的一面F3a处于同一面上。

另外,在该测量器1中,壳体11和一对测量用引线3、3形成为:在将连接器部22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下,壳体11的背面侧的一面F2b和连接器部22的背面侧的一面F3b处于同一面上。

因此,根据该测量器1,与成为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下的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a、F3b相比壳体11的一面F2a、F2b位于测量器主体2的厚度方向内侧的状态的结构不同,在相对于测量器主体2(壳体11)安装或拆卸测量用引线3、3时,能够可靠且容易地夹持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a、F3b,并且,与成为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下的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a、F3b相比壳体11的一面F2a、F2b位于测量器主体2的厚度方向外侧的状态的结构不同,连接器部22不会从壳体11的一面F2a、F2b突出,因此,能够适宜地防止被安装的测量用引线3、3被卡住而从测量器主体2(壳体11)脱落的问题。

另外,根据该测量器1,通过将壳体11和一对测量用引线3、3形成为:在将连接器部22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下,壳体11中的形成有连接器嵌入部15的侧面侧的一面F2c和连接器部22的侧面侧的一面F3c处于同一面上,由此,与成为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下的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c相比测量器主体2的一面F2c位于外侧的状态的结构不同,连接器部22不会从测量器主体2的一面F2c突出,因此,能够适宜地防止被安装的测量用引线3、3被卡住而从测量器主体2脱落的问题,并且,与被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下,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c相比测量器主体2的一面F2c位于外侧的状态和位于内侧的状态中的任意一种状态相比,能够提高从正面观察测量器时的测量器主体2(壳体11)和测量用引线3、3(连接器部22)的一体感,从而充分提高测量器1的产品价值。

另外,在该测量器1中,通过将连接器部22中的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时与壳体11接触的“壳体接触部”(本实施例中为连接器部22整体)由弹性树脂材料(本实施例中为聚氨酯橡胶或者硅酮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当被施加欲使连接器部22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的外力时,连接器部22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根据该测量器1,能够防止外力集中于信号线23、23的连接器部22内部位和连接器部22外部位之间的边界部位上的问题,其结果是,能够适宜地防止信号线23、23发生断线,并且,通过连接器部22(壳体接触部)的弹性变形,连接器部22相对于壳体11(连接器接触部)的实际接触面积增大,连接器部22相对于壳体11的摩擦力也增大,因此,使连接器部22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所需的力增大,其结果是,能够适宜地防止连接器部22预料之外地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测量用引线3、3从测量器主体2脱离)。

进而,根据该测量器1,通过将壳体11中的连接器部22嵌入连接器嵌入部15中时与“壳体接触部”接触的“连接器接触部”(本实施例中为壳体11整体),由硬度比“壳体接触部”更大的材料(本实施例中为ABS树脂或聚碳酸酯)形成,当被施加欲使连接器部22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的外力时,壳体11(连接器接触部)不会大幅度地发生变形,因此,连接器部22(壳体接触部)充分地进行弹性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地增大连接器部22相对于壳体11的摩擦力,因此,能够更加适宜地防止连接器部22预料之外地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测量用引线3、3从测量器主体2脱离)。

另外,在该测量器1中,连接器部22具备连接用构件22a,该连接用构件22a形成为能够将设置于测量器主体2上的销状的连接用构件11a压入该连接用构件22a中的筒状,并且,构成为:呈在因为连接用构件11a的压入而被扩径的连接用构件22a的朝向缩径方向的复原力的作用下,连接用构件22a的内周面朝向连接用构件11a的外周面被施力的状态,并且,与连接用构件22a的外周面接触的部位由弹性树脂材料形成。

因此,根据该测量器1,当因为连接用构件11a、11a的压入而连接用构件22a、22a被扩径时,与连接用构件22a、22a接触的弹性树脂材料发生压缩变形,因此,在弹性树脂材料的复原力与连接用构件22a、22a自身的朝向缩径方向的复原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为利用足够的力,将连接用构件22a、22a的内周面朝向连接用构件11a、11a的外周面按压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更加适宜地防止连接用构件22a、22a从连接用构件11a、11a脱离,即,连接器部22预料之外地从连接器嵌入部15脱离(测量用引线3、3从测量器主体2脱离)。

另外,“携带式测量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测量器1的结构例。例如,上述说明中举出了:在从正面观察测量器主体2时的测量器主体2的右端部上设置连接器嵌入部15,从而成为安装于该连接器嵌入部15的测量用引线3、3的信号线23朝向从正面观察测量器主体2时的测量器主体2的右侧引出的状态的结构的测量器1的例子,但是,“从正面观察壳体时的壳体的周缘部”并不限定于“右端部”,也可以采用在从正面观察“测量器主体”时的“测量器主体”的“左端部”、“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中的任意一个端部上设置“连接器嵌入部”,安装于该“连接器嵌入部”的“测量用引线”的“信号线”朝向从正面观察测量器主体时的“测量器主体”的“左侧”、“上侧”以及“下侧”中的任意一个方向引出的状态的结构(未图示)。

另外,上述说明中举出了:具备一侧的测量用引线3的“连接器部”和另一侧的测量用引线3的“连接器部”一体形成的连接器部22的结构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对各个“测量用引线”设置分开独立的“连接器部”。在采用这种构成的“测量用引线”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壳体”上设置能够分开独立地供各“测量用引线”的“连接器嵌入部”嵌入的两个“连接器嵌入部”的结构、或者在“壳体”上设置能够供两个“测量用引线的”的“连接器部”一同嵌入的一个“连接器嵌入部”的结构(未图示)。

进而,上述说明中举出了:连接器部22中的除了连接用构件22a、22a之外的其他部位的整体由相同的材料(本实施例中为聚氨酯橡胶或者硅酮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的结构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连接器部”中的与连接器嵌入部15接触的部位即“壳体接触部”和“除了壳体接触部以及连接用构件之外的其他部位”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或者,将“与引线侧连接用构件接触的部位”和“除了与引线侧连接用构件接触的部位之外的其他部位”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该情况下,即使将“连接器部”中的“除了壳体接触部和连接用构件的其他部位”由与“壳体接触部”不同的材料形成,通过将“壳体接触部”由“弹性树脂材料”形成,与前述的测量器1同样地,能够适宜地防止“连接器部”预料之外地从“连接器嵌入部”脱离。另外,即使将“连接器部”中的“除了与引线侧连接用构件接触的部位之外的其他部位”,由与“与引线侧连接用构件接触的部位”不同的材料形成,通过将“与引线侧连接用构件接触的部位”由“弹性树脂材料”形成,与前述的测量器1同样地,在“引线侧连接用构件”扩径时弹性树脂材料的部位发生压缩变形,其复原力朝向使“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缩径的方向起作用,因此,也能够形成为:利用足够的力,将“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的内周面朝向“主体侧连接用构件”的外周面按压的状态。

进而,上述说明中举出了:壳体11整体由相同的材料(本实施例中为ABS树脂或者聚碳酸酯等)形成的结构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壳体”中的与连接器部22(壳体接触部)接触的部位即“连接器接触部”和“连接器接触部以外的其他部位”由不同的材料形成。该情况下,即使将“壳体”中的“连接器接触部以外的其他部位”由与“壳体接触部”相同硬度的材料、或者硬度比“壳体接触部”更低的材料形成,通过以满足“连接器接触部由硬度比壳体接触部更大的材料形成”这样的条件的方式形成“连接器接触部”,能够与前述的测量器1同样地,更加适宜地防止“连接器部”预料之外地从“连接器嵌入部”脱离。

另外,上述说明中举出了:将测量用引线3的连接器部22嵌入测量器主体2中的壳体11的连接器嵌入部15中的状态下,壳体11的一面F2a和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a处于同一面上,壳体11的一面F2b和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b处于同一面上,并且,壳体11的一面F2c和连接器部22的一面F3c处于同一面上的结构的测量器1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采用在将“连接器部”嵌入“连接器嵌入部”中的状态下,“壳体”的正面侧的一面和“连接器部”的正面侧的一面不处于同一面上的结构、“壳体”的背面侧的一面和“连接器部”的背面侧的一面不处于同一面上的结构、以及“壳体”的侧面侧的一面和“连接器部”的侧面侧的一面不处于同一面上的结构(未图示)。

进而,上述说明中举出了:将因为连接用构件11a、11a的压入而被扩径的连接用构件22a、22a配置于连接器部22的结构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采用通过在销状的“主体侧连接用构件”压入时,不使筒状的“引线侧连接用构件”扩径,而是使“主体侧连接用构件”缩径,形成为利用“主体侧连接用构件”的复原力,将“主体侧连接用构件”的外周面朝向“引线侧连接用构件”的内周面按压的状态的结构(作为“主体侧连接用构件”采用香蕉插头等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将“主体侧连接用构件”形成为筒状,将“引线侧连接用构件”形成为销状。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数字万用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