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

文档序号:1757319 发布日期:2019-11-29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circuit module ) 是由 神户勇贵 于 2017-07-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能够降低在绕线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的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部件具备铁芯、第一绕线、以及外部电极,铁芯的凸缘部包含具有朝向上侧且与铁芯的卷芯部相比位于上侧的第一面的凸缘部主体、和与第一面相比朝向上侧突出的第一电极形成部以及第二电极形成部,外部电极设在第一电极形成部的第二面上且与第一绕线连接,形成有由第一电极形成部、第二电极形成部以及第一面包围的槽部空间,第一绕线上的从离开卷芯部开始到到达外部电极为止的规定区间在从前侧观察时,向右上侧延伸,并且不具有在第一绕线的线宽度的整体与槽部空间重合的部分。(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circuit module that can reduce a possibility that coiling generates broken string.Electronic componen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iron core, first coiling, and external electrode, the flange part of iron core includes the flange part main body with the first face for being located at upside towards upside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re of iron core, with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face towards upside first electrode forming portion outstanding and second electrode forming portion, external electrode is located on the second face of first electrode forming portion and connect with the first coiling, it is formed with by first electrode forming portion, the groove portion space that second electrode forming portion and the first bread enclose, since the specified interval leaving core until reaching external electrode in the first coiling when from front side, extend to upper right side, and do not have the part of the entirety and groove portion space coincidence in the line width of the first coiling.)

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710565805.4,发明名称为“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绕线型的线圈的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与电子部件有关的发明,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绕线型片式共模扼流线圈。图13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共模扼流线圈500的立体图。在图13中,将卷芯部511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另外,将腿状电极部(leg-shaped electrode portions)515a、515b排列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另外,将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

共模扼流线圈500具备铁芯510、腿状电极部515a、515b以及绕线531a、531b。铁芯510包含卷芯部511以及凸缘部512。卷芯部511是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棱柱状的部件。凸缘部512设在卷芯部511的后端,从卷芯部511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伸出。腿状电极部515a、515b设在凸缘部512的上面,从右侧向左侧依次排列。另外,在凸缘部512设有槽513。槽513位于腿状电极部515a与腿状电极部515b之间。由此,槽513的底部与卷芯部511的上面形成一个平面。

绕线531a、531b在从前侧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卷绕地缠绕在卷芯部511。绕线531a在从卷芯部511离开之后在槽513内朝向右上侧延伸。而且,绕线531a的一端与腿状电极部515a连接。另外,绕线531b的一端与腿状电极部515b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3596号公报

然而,近年,有在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共模扼流线圈500安装在电路基板之后,为了防潮而对共模扼流线圈500实施树脂涂覆的情况。本申请发明者发现了若对共模扼流线圈500实施这样的树脂涂覆,则有在绕线531a产生断线的担心。并且,本申请发明者如以下那样推测了断线的产生的机制。图14是表示低温状态下的树脂与绕线531a的图。图15是表示高温状态下的树脂与绕线531a的图。

若对共模扼流线圈500实施树脂涂覆,则容易在槽513积存树脂。积存在槽513的树脂在由卷芯部511的上面、绕线531a以及凸缘部512包围的三角形状的区域A0(参照图13)形成膜。由此,绕线531a与树脂接触。

若共模扼流线圈500反复暴露在低温状态和高温状态,则树脂反复收缩和膨胀。如图13所示,在绕线531a的下侧的区域A0存在树脂。因此,绕线531a在收缩时,如图14所示,被树脂向下侧拉动,而朝向下侧突出地弯折。另一方面,在膨胀时树脂软化,所以树脂未对绕线531a施加较大的力。但是,如图15所示,虽然树脂膨胀但绕线531a维持弯折的状态。因此,绕线531a在弯折的状态下被埋入膨胀的树脂内。由此,在下一次的收缩时,绕线531a进一步被树脂向下侧拉动,而进一步朝向下侧突出地弯折。若重复这样的树脂的膨胀与收缩,则绕线531a的弯折逐渐增大,最终在绕线531a产生断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在绕线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的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具备:

铁芯,包含向第一方向延伸的卷芯部、和设在上述卷芯部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且从上述卷芯部朝向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伸出的凸缘部;

第一绕线和第二绕线,它们缠绕在上述卷芯部的周围;以及

外部电极,

上述凸缘部包含:

凸缘部主体,具有朝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且与上述卷芯部相比位于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一面;和

第一电极形成部和第二电极形成部,它们与上述第一面相比从上述凸缘部主体朝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突出,

上述第一电极形成部、上述第一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上述第二电极形成部从与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依次排列,

上述第一电极形成部具有朝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二面,

上述外部电极设在第二面上且与上述第一绕线连接,

在从上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形成有由上述第一电极形成部、上述第二电极形成部以及上述第一面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的槽部空间,

将上述第一绕线的从离开上述卷芯部开始到到达上述外部电极为止的区间定义为规定区间,

上述规定区间的上述第三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槽部空间相比位于上述第三方向的一侧,

上述规定区间的上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上述槽部空间相比位于上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

上述规定区间在从上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以及上述第三方向的一侧延伸,并且不具有在上述第一绕线的线宽度的整体与上述槽部空间重合的部分。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电路模块具备:

上述电子部件;

电路基板,其包含具有第一主面的基板主体、以及设在上述第一主面的焊盘电极;和

涂层树脂,

上述外部电极与上述焊盘电极电连接,

上述涂层树脂覆盖上述电子部件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申请中,面的法线向量向特定方向的一侧(或者另一侧)延伸是指面的法线向量与特定方向平行。面的法线向量与特定方向平行是指除了平行的情况之外,还包含由于制造偏差为稍微偏离平行的情况。另外,面朝向特定方向的一侧(或者另一侧)不仅包含面的法线向量与特定方向平行的情况,也包含面的法线向量相对于特定方向倾斜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在绕线产生断线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子部件10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下侧观察电子部件10的铁芯12的图。

图3是从上侧观察电子部件10的铁芯12的图。

图4是图2的A-A上的剖面结构图。

图5是电路模块100的剖面结构图。

图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铁芯的剖面结构图。

图7是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铁芯的剖面结构图。

图8是从前侧观察作为第一参考例的槽部空间Sp1a的图。

图9是从前侧观察作为第二参考例的槽部空间Sp1b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样本~第三样本的各部的尺寸的图。

图11是从下侧观察铁芯12a的图。

图12是从上侧观察铁芯12a的图。

图13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共模扼流线圈500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低温状态下的树脂与绕线531a的图。

图15是表示高温状态下的树脂与绕线531a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电子部件;12、12a…铁芯;13…槽;14a~14d…外部电极;16a、16b…绕线;18…顶板;22…卷芯部;24a、24b…凸缘部;26a…凸缘部主体;28a、28b…电极形成部;30a、30b…主部;32a~32d…突起部;100…电路模块;102…电路基板;104…基板主体;106a~106d…焊盘电极;108…涂层树脂;I1…区间;S1、S2a、S2b、S2c、S2d、S3~S9、S16~S19…面;Sp1、Sp1a、Sp1b、Sp2…槽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进行说明。图1是电子部件10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下侧观察电子部件10的铁芯12的图。图3是从上侧观察电子部件10的铁芯12的图。图4是图2的A-A上的剖面结构图。在图4中,图示绕线16a中从离开卷芯部22开始到到达外部电极14a为止的区间I1,并省略了其以外的绕线16a。

以下,将电子部件10的铁芯12的卷芯部22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后侧为一侧的一个例子,前侧为另一侧的一个例子)。另外,将外部电极14a以及外部电极14b排列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第三方向的一个例子,右侧是一侧的一个例子,左侧是另一侧的一个例子)。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相互正交。另外,将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上侧为一侧的一个例子,下侧为另一侧的一个例子)。这里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是为了电子部件10的说明而定义的方向,并不需要与电子部件10的使用时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电子部件10具备铁芯12、外部电极14a~14d、绕线16a、16b以及顶板18。铁芯12由磁性体材料制成,例如由Ni-Zn系铁素体制成。但是,铁芯12的材料并不限定于Ni-Zn系铁素体,也可以是其它的材料。如图1~图3所示,铁芯12包含卷芯部22以及凸缘部24a、24b。

如图2所示,卷芯部22呈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四棱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部22具有上面、下面、右面以及左面。上面具有向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下面具有向下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右面具有向右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左面具有向左侧延伸的法线向量。但是,卷芯部22并不限定于四棱柱状,也可以是圆柱状等其它的形状。

凸缘部24a设在卷芯部22的后端,从卷芯部22向上侧、下侧、右侧以及左侧伸出。凸缘部24a是具有从前侧观察时呈长方形的主面的板状的部件。在从前侧观察凸缘部24a时,凸缘部24a的上侧以及下侧的长边与左右方向平行,凸缘部24a的右侧以及左侧的短边与上下方向平行。

这里,对卷芯部22与凸缘部24a的边界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卷芯部22是后述的绕线16a、16b缠绕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部22是实际上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均匀的部分。因此,在从卷芯部22到凸缘部24a的过渡部分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扩展的部分不缠绕绕线16a、16b,另外,由于实际上剖面形状也不均匀,所以不是卷芯部22的一部分而理解为凸缘部24b的一部分。

凸缘部24a包含凸缘部主体26a以及电极形成部28a、28b。凸缘部主体26a是凸缘部24a中除了后述的电极形成部28a、28b之外的部分。凸缘部主体26a具有面S1、S3。面S1(第一面的一个例子)是凸缘部主体26a的上面,朝向上侧。并且,面S1与卷芯部22相比位于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面S1具有向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另外,面S1在从上侧观察时,由在后述的电极形成部28a、28b之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与电极形成部28a、28b相比在前侧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构成,呈T字形。此外,面S1的法线向量也可以向斜上侧(例如,前上侧、前后侧等)延伸。

面S3(第三面的一个例子)朝向前侧,并且,在上下方向位于面S1与卷芯部2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面S3具有向前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另外,面S3是凸缘部主体26a的前面的一部分,更正确地说,是连接卷芯部22的上面与面S1的长方形的面。因此,面S1的下侧的长边与卷芯部22相接。另外,面S1的上侧的长边与面S1相接。此外,面S3也可以具有向前侧延伸的法线向量。

电极形成部28a、28b是与面S1相比从凸缘部主体26a朝向上侧突出的部分。因此,电极形成部28a、28b是凸缘部24a中与面S1相比位于上侧的部分。在图4中,电极形成部28a、28b是凸缘部24a中位于虚线上侧的部分。从右侧向左侧依次排列电极形成部28a、面S1的一部分以及电极形成部28b。以下,对电极形成部28a、28b的形状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电极形成部28a(第一电极形成部的一个例子)具有朝向上侧的面S2a(第二面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面S2a具有向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另外,面S2a在从上侧观察时呈L字形。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面S2a具有主部30a以及突起部32a。主部30a呈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边的长方形。突起部32a从主部30a的右端朝向前侧突出。此外,主部30a只要是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长方形以外的形状。另外,突起部32a只要从主部30a的与左端相比右侧的位置朝向前侧突出即可。因此,突起部32a也可以从主部30a的右端以外的位置朝向前侧突出。

另外,电极形成部28a具有朝向左侧的面S4(第四面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面S4具有向左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面S4是电极形成部28a的左面,是连接面S1与面S2a的长方形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面S4(第四面的一个例子)相对于面S2a(第二面的一个例子)倾斜,但面S4也可以是具有向左侧延伸的法线向量的面,即相对于面S2a垂直的面。

电极形成部28b(第二电极形成部的一个例子)具有朝向上侧的面S2b。在本实施方式中,面S2b具有向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另外,面S2b在从上侧观察时呈L字形。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面S2b具有主部30b以及突起部32b。主部30b呈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边的长方形。突起部32b从主部30b的左端朝向前侧突出。此外,主部30b只要是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长方形以外的形状。另外,突起部32b只要从主部30b的与右端相比左侧的位置朝向前侧突出即可。因此,突起部32a也可以从主部30b的左端以外的位置朝向前侧突出。

另外,电极形成部28b具有朝向右侧的面S5(第五面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面S5具有向右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面S5是电极形成部28b的右面,是连接面S1与面S2b的长方形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面S5(第五面的一个例子)相对于面S2b(第二面的一个例子)倾斜,但面S5也可以是具有向右侧延伸的法线向量的面,即相对于面S2b垂直的面。

在以上那样的凸缘部24a中,如图4所示,形成槽部空间Sp1。槽部空间Sp1是在从前侧观察时,被电极形成部28a、电极形成部28b以及面S1包围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空间Sp1是在从前侧观察时,被面S1、面S4以及面S5包围的梯形形状的空间。但是,槽部空间Sp1在上侧、前侧以及后侧开口。因此,槽部空间Sp1的前面是连接面S4的前侧的边与面S5的前侧的边的平面。槽部空间Sp1的后面是连接面S4的后侧的边与面S5的后侧的边的平面。槽部空间Sp1的上面是连接面S4的上侧的边与面S5的上侧的边的平面。

外部电极14a设在面S2a上。更详细而言,外部电极14a覆盖面S2a的整个面,从而设置为横跨面S2a的主部30a以及突起部32a。

外部电极14b设在面S2b上。更详细而言,外部电极14b覆盖面S2b的整个面,从而设置为横跨面S2b的主部30b以及突起部32b。以上那样的外部电极14a、14b通过在以Ag作为材料的基底电极上实施镀Ni以及镀Sn而制成。但是,外部电极14a、14b的材料并不限定于此。

凸缘部24b设在卷芯部22的前端,并从卷芯部22向上侧、下侧、右侧以及左侧伸出。其中,凸缘部24b的结构在从上侧观察时,是与凸缘部24a的结构关于通过卷芯部22的中央(对角线的交点),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轴Ax(参照图2)旋转对称的关系。因此,对凸缘部24b的结构的详细省略说明。

另外,外部电极14c、14d分别设在面S2c、S2d上。其中,外部电极14c、14d的结构是与外部电极14a、14b的结构关于轴Ax(参照图2)旋转对称的关系。因此,对于外部电极14c、14d的结构的详细省略说明。

如图1所示,绕线16a、16b缠绕在卷芯部22的周围。更详细而言,绕线16a、16b(第一绕线、第二绕线的一个例子)是在从前侧观察时顺时针卷绕,并且从前侧向后侧行进的螺旋状。绕线16a、16b在卷芯部22在前后排列地并行。因此,若在卷芯部22的表面上从前侧向后侧行进,则绕线16a与绕线16b交替排列。其中,既可以在绕线16a缠绕到卷芯部22之后,绕线16b缠绕到绕线16a上,也可以在绕线16b缠绕到卷芯部22之后,绕线16a缠绕到绕线16b上。由此,由绕线16a构成的线圈和由绕线16b构成的线圈相互磁耦合从而构成共模扼流线圈。但是,这些线圈也可以构成变压器。绕线16a、16b具有由瓷漆等绝缘性树脂覆盖Cu等金属线的结构。绕线16a、16b的直径例如为0.05mm。

另外,绕线16a的后端t1(端部的一个例子)与外部电极14a连接。绕线16a的前端t2与外部电极14d连接。绕线16b的后端t3与外部电极14b连接。绕线16b的前端t4与外部电极14c连接。后端t1、t3以及前端t2、t4分别通过热压接与外部电极14a、14b、14d、14c连接。更详细而言,后端t1、t3以及前端t2、t4分别通过加热工具按压至外部电极14a、14b、14d、14c。由此,后端t1、t3以及前端t2、t4的包层熔化而金属线露出,且金属线与外部电极14a~14d金属接合。

然而,在电子部件10中,为了降低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而对绕线16a与槽部空间Sp1的位置关系进行研究。以下,参照图1以及图4对绕线16a与槽部空间Sp1的位置关系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将绕线16a中的从离开卷芯部22开始到外部电极14b为止的区间定义为区间I1(规定区间的一个例子)。

卷芯部2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槽部空间Sp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并且,在图4的剖面上,绕线16a在卷芯部22的左上的角离开卷芯部22。因此,绕线16a上的离开卷芯部22的位置(即,区间I1的左端)与槽部空间Sp1相比位于左侧。另外,外部电极14a与槽部空间Sp1相比位于右侧。因此,绕线16a上的到达外部电极14a的位置(即,区间I1的右端)与槽部空间Sp1相比位于右侧。另外,区间I1的右端与区间I1的左端相比位于上侧。因此,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从左下侧朝向右上侧延伸。而且,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具有与面S3重合的部分,在面S3上也从左下侧朝向右上侧延伸。

但是,在电子部件10中,如图4所示,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不与槽部空间Sp1重合。具体而言,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从左下侧朝向右上侧延伸并通过面S3的期间,与槽部空间Sp1相比在下侧从左侧通过右侧。而且,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在通过面S3之后,进一步从左下侧朝向右上侧延伸并到达外部电极14a。区间I1从由主部30a和突起部32a形成的角附近延伸到外部电极14a上。

此外,绕线16b与槽部空间Sp2的位置关系是关于轴Ax和绕线16a与槽部空间Sp1的位置关系旋转对称的关系。因此,对于绕线16b与槽部空间Sp2的位置关系的详细省略说明。

顶板18在从上侧观察时,是呈长方形的板状的部件。顶板18由磁性体材料制成,例如由Ni-Zn系铁素体制成。但是,顶板18的材料并不限定于Ni-Zn系铁素体,也可以是其它的材料。顶板18通过粘合剂(例如,热固性环氧树脂)与凸缘部24a、24b的下面粘合。由此,通过卷芯部22、凸缘部24a、顶板18以及凸缘部24b形成闭合磁路。此外,顶板18是任意的构成,电子部件10也可以不具备顶板18。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电子部件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例如是3.2mm。电子部件1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例如是2.5mm。电子部件10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例如是2.5mm。但是,电子部件10的尺寸并不限定于此。

电子部件10安装于电路基板。以下,参照附图对具备电子部件10以及电路基板的电路模块进行说明。图5是电路模块100的剖面结构图。其中,在图5中示出剖面的仅是涂层树脂108,电子部件10以及电路基板102不是剖视图而是侧视图。另外,涂层树脂108的剖面的位置是电子部件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电路模块100具备电子部件10、电路基板102以及涂层树脂108。电路基板102具备基板主体104以及焊盘电极106a~106d(焊盘电极106a、106d未图示)。基板主体104例如是平板状的多层基板,具有上面(第一主面的一个例子)以及下面。焊盘电极106a~106d设在基板主体104的上面。

外部电极14a~14d分别通过焊料、导电性粘合剂等与焊盘电极106a~106d电连接。由此,电子部件10安装在电路基板102。另外,为了防潮而设置涂层树脂108,其覆盖电子部件10的整体。在图5所示的情况下,通过滴下液状的树脂,形成覆盖电子部件10的涂层树脂108。涂层树脂108的材料例如是聚乙烯等聚烯烃树脂。此外,涂层树脂108既可以覆盖电子部件10的整体,也可以覆盖电子部件10的一部分。另外,除了滴下涂层树脂108以外,也可以通过喷雾涂覆到电子部件10。

(效果)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电子部件10,能够降低在绕线16a、16b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由于能够降低在绕线16a、16b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的原理相同,所以例举绕线16a进行说明。

在电子部件10中,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不与槽部空间Sp1重合。由此,积存在槽部空间Sp1的涂层树脂108不容易与区间I1接触。因此,即使电子部件10反复暴露在高温状态和低温状态,区间I1也不容易由于积存在槽部空间Sp1的涂层树脂108而向槽部空间Sp1内并向后侧拉动。其结果,能够降低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

然而,在电子部件10中,区间I1也可以在从前侧观察时,稍微与槽部空间Sp1重合。以下,对区间I1与槽部空间Sp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铁芯的剖面结构图。图7是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铁芯的剖面结构图。

如图6那样,区间I1也可以在从前侧观察时,在绕线16a的线宽度的一部分与槽部空间Sp1重合。在图6中,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具有绕线16a的线宽度的一半左右向槽部空间Sp1伸出的部分。该情况下,积存在槽部空间Sp1的涂层树脂108稍微与区间I1接触。但是,由于涂层树脂108与区间I1接触的量较少,所以施加给区间I1的力也较小。由此,能够降低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在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子部件中,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具有与面S3重合的部分。由此,即使区间I1被涂层树脂108向槽部空间Sp1内并向后侧拉动,区间I1也被面S3卡住。其结果,能够抑制区间I1被拉动从而较大地弯折,能够降低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

但是,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不可以具有在绕线16a的线宽度的整体与槽部空间Sp1重合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在图7中,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在绕线16a的线宽度的整体伸出到槽部空间Sp1。因此,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具有在绕线16a的线宽度的整体与槽部空间Sp1重合的部分。该情况下,积存在槽部空间Sp1的涂层树脂108大量地与区间I1接触。因此,积存在槽部空间Sp1的涂层树脂108影响区间I1的力也较大。因此,在具备图7的铁芯的电子部件中,有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担心。

除此之外,在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子部件中,在从前侧观察时,通过区间I1、面S1以及面S4形成三角形状的空间。由此,涂层树脂108在该三角形状的空间形成膜。若这样的电子部件反复暴露在低温状态和高温状态,则涂层树脂108的膜反复收缩和膨胀。区间I1在收缩时,被涂层树脂108的膜向下侧拉动,而朝向下侧突出地弯折。另一方面,在膨胀时涂层树脂108的膜软化,所以涂层树脂108的膜未对区间I1施加较大的力。但是,虽然涂层树脂108的膜膨胀但是区间I1维持弯折的状态。因此,区间I1在弯折的状态下被埋入膨胀的涂层树脂108的膜内。由此,在下一次的收缩时,区间I1被涂层树脂108的膜进一步向下侧拉动,而进一步朝向下侧突出地弯折。若重复这样的涂层树脂108的膜的膨胀和收缩,则区间I1的弯折逐渐增大,最终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由于以上的理由,如电子部件10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子部件那样,要求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不具有在绕线16a的线宽度的整体与槽部空间Sp1重合的部分。

另外,根据电子部件10,由于以下的理由,也能够降低在绕线16a、16b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由于能够降低在绕线16a、16b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的原理相同,所以例举绕线16a进行说明。

在电子部件10中,区间I1朝向后上侧延伸。因此,若面S3具有向前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则区间I1与面S3容易线接触。因此,区间I1即使被涂层树脂108向后侧拉动,也被面S3卡住。此时,由于区间I1与面S3线接触,所以从面S3施加的力分散到区间I1的较宽的范围。其结果,能够降低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电子部件10,能够兼得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的降低、和在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的降低。图8是从前侧观察作为第一参考例的槽部空间Sp1a的图。图9是从前侧观察作为第二参考例的槽部空间Sp1b的图。在图8以及图9分别在槽部空间Sp1a、Sp1b重叠显示槽部空间Sp1。在图8以及图9中,以虚线示出槽部空间Sp1。作为第一参考例的槽部空间Sp1a以及作为第二参考例的槽部空间Sp1b均是为了进行效果的说明而使用的例子,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更详细而言,图8所示的槽部空间Sp1a在从前侧观察时,呈长方形。而且,槽部空间Sp1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槽部空间Sp1的上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等。由此,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的间隔增大,能够降低在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

然而,槽部空间Sp1a的面积比槽部空间Sp1的面积大。因此,积存在槽部空间Sp1a内的树脂的量比积存在槽部空间Sp1内的树脂的量多。由此,积存在槽部空间Sp1a内的树脂与区间I1接触的可能性比积存在槽部空间Sp1内的树脂与区间I1接触的可能性高。因此,应用了槽部空间Sp1a的电子部件与应用了槽部空间Sp1的电子部件10相比,在绕线16a断线的可能性较高。

另一方面,图9所示的槽部空间Sp1b在从前侧观察时,呈长方形。而且,槽部空间Sp1b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槽部空间Sp1的下面(面S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等。由此,槽部空间Sp1b的面积变小,能够降低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

然而,应用了槽部空间Sp1b的电子部件与应用了槽部空间Sp1的电子部件10相比,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的间隔变小。因此,应用了槽部空间Sp1b的电子部件与应用了槽部空间Sp1的电子部件10相比,在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变高。

如以上那样,在从前侧观察时呈长方形的槽部空间Sp1a、Sp1b中,不容易兼得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的降低、和在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的降低。

因此,在电子部件10中,面S4具有向左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并且,面S5具有向右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由此,能够增大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的间隔,并减小槽部空间Sp1的面积。其结果,在电子部件10中,能够兼得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的降低、和在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的降低。由于相同的理由,在电子部件10中,能够兼得在绕线16b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的降低、和在外部电极14c与外部电极14d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的降低。

此外,也可以面S4具有向左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并且,面S5具有向右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另外,也可以面S4具有向左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并且,面S5具有向右上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另外,在不重视兼得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的降低、和在外部电极14a与外部电极14b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的降低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电子部件应用在从前侧观察时呈长方形的槽部空间Sp1a、Sp1b。

另外,根据电子部件10,由于以下的理由,也能够降低在绕线16a、16b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由于能够降低在绕线16a、16b产生断线的可能性的原理相同,所以例举绕线16a进行说明。在电子部件10中,区间I1的绕线16a沿着面S3从左下侧向右上侧直线地延伸。凸缘部24a与卷芯部22连接且具备相对于卷芯部22倾斜的面S3,所以能够不弯曲区间I1的绕线16a,而使绕线16a的区间I1沿着凸缘部24a进行面接触,所以在制造时,能够降低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电子部件10,能够容易地连接绕线16a的后端t1与外部电极14a。更详细而言,在面S2a不为L字形而呈长方形的情况下,绕线16a通过外部电极14a的前侧的长边延伸到外部电极14a上。因此,绕线16a的后端t1位于外部电极14a的前侧的长边附近。该情况下,在后端t1的压接时,有后端t1向外部电极14a的前侧脱落的担心。

另一方面,面S2a在从上侧观察时,呈L字形。更详细而言,面S2a呈L字形,且具有主部30a以及突起部32a。主部30a呈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边的长方形。突起部32a从主部30a的右端朝向前侧突出。而且,外部电极14a横跨主部30a以及突起部32a设置。由此,若绕线16a通过主部30a的前侧的长边延伸到外部电极14a上,则突起部32a位于绕线16a的后端t1的前侧。其结果,在后端t1的压接时,抑制后端t1向外部电极14a的前侧脱落。因此,能够容易地连接绕线16a的后端t1与外部电极14a。由于相同的理由,能够容易地连接绕线16b的前端t4与外部电极14c。

本申请发明者为了确认在电子部件10中能够降低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进行了以下说明的实验。具体而言,本申请发明者制成第一样本~第三样本。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样本~第三样本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第一样本~第三样本的各部的尺寸的图。图10是与图4的剖面结构图相同的剖面结构图。LA、LD是指凸缘部24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LB、LC是指从卷芯部22的上面到凸缘部24a的上端的距离。La是指卷芯部2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Lb是指面S3的上下方向的高度。Lc是指电极形成部28a、28b的上下方向的高度。Ld是指面S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

本申请发明者使La/LA、Lb/LB、Lc/LC以及Ld/LD如以下的表1所示那样变化。

【表1】

第一样本 第二样本 第三样本
La/LA 0.56 0.75 0.75
Lb/LB 0.62 0.25 0
Lc/LC 0.38 0.75 1
Ld/LD 0.08 0.2 0.25

根据表1,可知第二样本以及第三样本的Lb/LB比第一样本的Lb/LB小。这意味着在第二样本中,面S3的上下方向的高度较低,在第三样本中,不存在面S3。因此,在第二样本以及第三样本中,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具有在绕线16a的线宽度的整体与槽部空间Sp1重合的部分。即,第二样本以及第三样本是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子部件。另一方面,在第一样本中,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不与槽部空间Sp1重合。即,第一样本是实施例所涉及的电子部件。本申请发明者发现了若将铁芯12设计为La/LA、Lb/LB、Lc/LC以及Ld/LD限制在以下的范围内,则区间I1在从前侧观察时不容易与槽部空间Sp1重合。

0.47≤La/LA≤0.57

0.45≤Lb/LB≤0.76

0.23≤Lc/LC≤0.45

0.04≤Ld/LD≤0.12

在电路基板各安装三十个以上那样的第一样本~第三样本,并涂覆涂层树脂,制成电路模块。然后,交替地反复执行将各电路模块暴露在-40℃的低温状态60分钟的第一工序、和将各电路模块暴露在90℃的高温状态40分钟的第二工序。将进行第一工序以及第二工序各一次称为一个周期。在第三样本中,在150周期的时刻30个样本中的2个样本产生断线。并且,在第三样本中,在500周期的时刻,剩余的28个样本中的4个样本产生断线。另外,同样地,在第二样本中,也产生了断线。

另一方面,在第一样本中,即使在2000周期的时刻也是任何的样本均未产生断线。根据以上的实验,可知通过在从前侧观察时区间I1不与槽部空间Sp1重合,能够降低在绕线16a产生断线的可能性。

(第一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铁芯12a进行说明。图11是从下侧观察铁芯12a的图。图12是从上侧观察铁芯12a的图。

铁芯12a在凸缘部24a、24b的结构上与铁芯12不同。将以下所涉及的不同点作为中心对铁芯12a进行说明。

凸缘部24a朝向下侧从卷芯部22伸出,具有面S6(第六面的一个例子)、S7、S8、S9。面S6是与卷芯部22相比位于下侧,并且,朝向前侧的面。面S6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在从上侧观察时,实际上与卷芯部22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一致。而且,面S6在从下侧观察时,相对于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倾斜,并在向左侧行进的同时向后侧行进。

面S7是与面S6的右侧邻接的面,具有向前侧延伸的法线向量。面S8是与面S6的左侧邻接的面,具有向前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即,面S7、S8与和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平行。面S9是凸缘部24a的后面,具有向后侧延伸的法线向量。

在以上那样的凸缘部24a中,如图11所示,面S7与面S9的间隔比面S8与面S9的间隔大。而且,如图12所示,突起部32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突起部32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凸缘部24b朝向下侧从卷芯部22伸出,具有面S16、S17、S18、S19。面S16是与卷芯部22相比位于下侧且朝向后侧的面。面S16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在从上侧观察时实际上与卷芯部22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一致。而且,面S16在从下侧观察时,相对于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倾斜,并在向左侧行进的同时向后侧行进。

面S17是与面S16的右侧邻接的面,具有向后侧延伸的法线向量。面S18是与面S16的左侧邻接的面,具有向后侧延伸的法线向量。即,面S17、S18与和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平行。面S19是凸缘部24b的前面,具有向前侧延伸的法线向量。

在以上那样的凸缘部24b中,如图11所示,面S18与面S19的间隔比面S17与面S19的间隔大。而且,如图12所示,突起部32c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突起部32d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在以上那样的铁芯12a与铁芯12相同地缠绕有绕线16a、16b。即,与图1相同,绕线16a、16b在从前侧观察时,顺时针卷绕并且从前侧向后侧行进地缠绕于铁芯12a的卷芯部22。该情况下,绕线16a中缠绕在卷芯部22中最后侧的部分在卷芯部22的下面从右前侧朝向左后侧延伸。即,绕线16a沿着面S6。由此,绕线16a与铁芯12接触的长度较长,由绕线16a构成的线圈的电感值较大。由于相同的理由,由绕线16b构成的线圈的电感值较大。

另外,根据具备铁芯12a的电子部件,能够提高绕线16a的后端t1与外部电极14a的连接可靠性。更详细而言,面S2a具有主部30a以及突起部32a,在从上侧观察时呈L字形。主部30a呈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边的长方形。突起部32a从主部30a的右端朝向前侧突出。而且,外部电极14a横跨主部30a以及突起部32a设置。由此,若绕线16a通过主部30a的前侧的长边延伸至外部电极14a上,则突起部32a位于绕线16a的后端t1的前侧。特别是,铁芯12a的突起部32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铁芯12的突起部32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因此,铁芯12a与铁芯12相比进一步抑制在后端t1的压接时后端t1向外部电极14a的前侧脱落。由此,绕线16a的后端t1与外部电极14a的连接可靠性提高。由于相同的理由,绕线16b的前端t4与外部电极14c的连接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并不限定于电子部件10、具备铁芯12a的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100,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变更。

另外,也可以任意地组合电子部件10、具备铁芯12a的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100的结构。

此外,电极形成部28a、28b的前面也可以与面S3直接连接。更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电极形成部28a、28b的前面与面S3相比位于后侧。因此,在电极形成部28a、28b的前侧存在面S1。但是,也可以电极形成部28a、28b的前面与面S3直接连接。此时,在电极形成部28a、28b的前侧不存在面S1。因此,面S1在整体上位于电极形成部28a与电极形成部28b之间。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对电子部件以及电路模块有用,特别是在能够降低在绕线产生断线的可能性这一点优异。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节能环保新变压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