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苯砜类化合物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文档序号:176805 发布日期:2021-11-02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氨苯砜类化合物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apsone compound suspension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 是由 杨星昊 于 2021-05-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氨苯砜类化合物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混悬液包含氨苯砜类化合物和高分子,所述高分子选自下列一种或多种: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PVP/VA、Soluplus、聚乙二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混悬液具有载药量大、粒径分布窄、稳定性好、易于生产制备和产业化应用性等优点。(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uspension of a dapsone compound, a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n application thereof, wherein the suspension comprises the dapsone compound and high polymers, and the high polymers are selected from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polyvinylpyrrolidone, 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hydroxyethyl cellulose, PVP/VA, Soluplus, polyethylene glycol.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suspens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large drug-loading rate, narrow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good stability, easy production and preparation, industrial applicability and the like.)

一种氨苯砜类化合物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悬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氨苯砜类化合物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氨苯砜(4,4'-二氨基二苯砜,dapsone)曾是治疗麻风病和疤疹皮炎的经典药物,近年发现氨苯砜对于痤疮棒状杆菌具有抑菌作用,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目前有多项研究或产品涉及氨苯砜的皮肤外用制剂,用于局部治疗痤疮。

目前有多项研究或产品涉及氨苯砜的皮肤外用制剂,用于局部治疗痤疮。例如,发明专利1(申请号2016108453526)公开了一种含氨苯砜的凝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2(申请号2011103242193)提供了一种质量稳定的氨苯砜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3(申请号028287479)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通过局部应用含有氨苯砜的皮肤病学组合物治疗痤疮的方法。除了炎性病变外,该组合物也可以治疗非炎性痤疮。

但现有技术或上市药物在使用中存在下列问题与不足:一、制剂质量不稳定。经长期贮存后,凝胶中氨苯砜发生集聚,导致产品粒径不断变大,而凝胶的粒径又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其粒径不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180μm),同时凝胶涂抹于患处会产生明显沙粒感,产生不适感觉;二、现有技术氨苯砜制剂皮肤递送靶向性不稳定。由于粒径不稳定导致外用制剂应用过程中释放速率和透皮速率显著变化,不利于药物集中靶向于皮肤病变部位发挥药效。例如,药物释放或透皮速率过快导致透过皮层的药物吸收迅速进入全身循环,从而产生血液系统、胃肠系统及神经毒性等全身不良反应,存在较大安全性风险。药物释放或透皮速率过慢将导致渗入皮层组织的药物达不到有效药物治疗剂量。需要提供一种患者药物质量更为稳定、疗效更好、患者顺应性更好的氨苯砜局部外用制剂技术。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氨苯砜类化合物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混悬液适于皮肤外用局部给药,具有载药量大、粒径分布窄、稳定性好、易于生产制备和产业化应用性等优点,有利于保证药物制剂的质量。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氨苯砜类化合物混悬液,所述混悬液包含氨苯砜类化合物和高分子,所述高分子选自下列一种或多种: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PVP/VA、Soluplus、聚乙二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混悬液包含按重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

氨苯砜类化合物1~20份,优选5~15份;

高分子0.1~3份,优选0.2~1.5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混悬液包含氨苯砜类化合物、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下列高分子中的一种或多种: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PVP/VA、Soluplus、聚乙二醇;所述的混悬剂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

氨苯砜类化合物3~20份;优选5~15份;

高分子0.1~3份,优选0.2~1.5份;

十二烷基硫酸钠0.02~1.5份,优选0.2~1.0份。

所述氨苯砜类化合物选自氨苯砜(Dapsone,C12H12N2O2S,CAS No:80-08-0)或氨苯砜的类似物(相似化学结构和类似治疗作用的化合物),如阿达帕林(Adapalene,C28H28O3,CAS No:106685-40-9)、过氧苯甲酰(Benzoyl peroxide,C14H10O4,CAS No:94-36-0)等;

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PVP),(C6H9NO)n,CAS No:9003-39-8,选自不同粘度的PVP,包括PVP-K12、PVP-K17、PVP-K25、PVP-K30、PVP-K60、PVPK-90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PVP-K25、PVP-K30、PVP-K60。

所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CAS No:9004-65-3,选自不同粘度的HPMC,粘度分布从50~200000(mPa.s)。优选100~20000(mPa.s)。

所述羟乙基纤维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HEC,(C2H6O2)n,CAS No:9004-62-0。

所述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HO(CH CH O)nH,CAS No:25322-68-3,平均分子量200~20000,优选400~6000。

所述乙烯吡咯烷酮-乙酸乙烯酯共聚物(PVP-VA),包括不同摩尔比的各类共聚物,例如PVP/VA64(VA64),PVP/VA37(VA37),PVP/VA73(VA73),PVP/VA55(VA55)。

所述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C12H25SO4Na,CAS No:151-21-3。

所述Soluplus为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

所述的混悬液包括纳米混悬液或者微米混悬液。优选,所述纳米混悬液中氨苯砜类化合物的平均粒径为200~400nm,PDI<0.3;微米混悬液中氨苯砜类化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50μm,PDI<0.3。

所述的氨苯砜类化合物混悬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氨苯砜类化合物进行微粉化粉碎处理,制备粒径小于100目微粉;

(2)采用湿法研磨法、反溶剂法、高压均质法或微射流法,或其中两种或多种方法的组合制备混悬液。

优选,步骤(2)中制备混悬液的方法包括如下方法:

采用湿法研磨制备混悬液:将氨苯砜类化合物分散在含有高分子的水性溶液中形成初混液,湿法研磨至所需要的粒径,即得;

或者采用反溶剂法制备混悬液:将氨苯砜类化合物溶于适量溶剂中形成有机相,在特定条件下与含有高分子的水性溶液混合分散,即得;

或者采用反溶剂-高压均质法制备混悬液:用反溶剂法制备微米混悬液,将微米混悬液进行高压均质,即得纳米混悬液;

或者采用反溶剂-湿法研磨法制备混悬液:用反溶剂法制备微米混悬液,将微米混悬液进行湿法研磨,即得纳米混悬液。

本发明最后提供了所述的氨苯砜类化合物混悬液在制备经皮给药制剂中的应用。

所述经皮给药制剂,是将氨苯砜类化合物混悬液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和/或基质混合所制成。

所述经皮给药制剂的剂型包括凝胶剂、乳剂、微乳、软膏剂、洗剂、霜剂、溶液剂、混悬剂、泡沫剂、喷雾剂、膜剂、涂膜剂、喷膜剂或贴剂。例如,药物微米混悬凝胶剂或药物纳米混悬凝胶剂。

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基质选自增溶剂、溶剂、促渗剂、稳定剂、保湿剂、防腐剂、乳化剂、增稠剂、赋形剂、pH调节剂中的一种或几种;例如:PEG-400、甘油、甘油聚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尼泊金乙酯、三乙酸甘油酯、三乙醇胺、氢氧化钠、乙二胺四乙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焦亚硫酸钠、抗坏血酸、PVPK30、十二烷基硫酸钠、丁基羟基茴香醚(BHA)、泊洛沙姆、卡波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壳聚糖,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等。

所述的溶剂或增溶剂选自水、丙二醇、甘油、乙醇、聚乙二醇、二甲基亚砜中、乙酸乙酯、碳酸乙酯、N-甲基吡络烷酮、丁二醇、甘油三乙酸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酯、平平加、泊洛沙姆、环糊精及其衍生物、HPβCD、二乙二醇单乙基醚、Labrasol,优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保湿剂或增稠剂选自聚乙二醇、甘油、丁二醇、丙二醇、甘油聚甲基丙烯酸酯、三乙酸甘油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防腐剂或抑菌剂选自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丁二醇、山梨酸钾或苯甲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稳定剂选自乙二胺四乙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焦亚硫酸钠、抗坏血酸、丁基羟基茴香醚(BHA)、PVP、十二烷基硫酸钠,优选其中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

所述的pH调节剂选自氢氧化钠、三乙醇胺,优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基质选自乳剂基质、凝胶基质、油相基质、膜剂基质、喷雾剂基质、膏剂基质、喷雾剂基质、泊洛沙姆、卡波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壳聚糖,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优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纳米混悬液(nanosuspension,NS)或微米混悬液通常是指药物以晶态或无定形形式,分散在液体中的亚微米或微米胶体分散体系。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纳米或微米混悬剂可增加药物的饱和溶解度、溶解速度以及黏膜黏附性,在解决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和溶出度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能有效提高药物的皮肤摄取并在皮肤中形成储库增加药物在病灶的滞留时间。氨苯砜微米颗粒有利于在皮肤表面缓慢释放降低高浓度药物的局部刺激性,可以应用于多种给药途径。

现有知识表明,混悬剂最大的问题是物理稳定性较差,纳米混悬剂在储存中经常会产生纳米粒径显著增大的问题,微米混悬液存在粒子聚集和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载药量低、制备工艺复杂、粒子分布不均匀等问题,都是影响药物混悬体系产业化的技术瓶颈。PDI(Particle Distribution Index)是粒径分布指数,反映所有颗粒粒径分布的均匀程度。Zeta电位(Zeta potential)是液体中悬浮的粒子很接近表面位置的静电势,是由胶体中粒子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可以用来预测胶体体系里粒子聚集的稳定性。本发明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其它稳定剂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氨苯砜/高分子体系更有利于获得200~400nm的纳米粒,而且混悬液载药量大,粒径分布窄(PDI<0.3),稳定性好,工艺简便,具有工业化价值。例如,实施例1氨苯砜/PVP-K30体系纳米混悬液的平均粒径为312.8nm,PDI:0.247,Zeta电位:-22.4。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氨苯砜/高分子/十二烷基硫酸钠体系,可以进一步改善Zeta电位,提高混悬剂的稳定性。与氨苯砜高分子体系相比,氨苯砜/高分子/十二烷基硫酸钠体系的药物粒径稳定性更好,例如,实施例11氨苯砜/PVP-K30/SDS体系的混悬液平均粒径为339nm,PDI:0.180,Zeta电位:-38.3mV,该混悬体系放置6个月粒径和Zeta电位未见明显变化。

目前在药物混悬液的制备过程中,常常采用高速高压、研磨剪切、强烈震荡的工艺,但往往会增加粒子间的高碰撞率,加重粒子的布朗运动,使粒子间更易产生聚集,表现为长时间处理难以降低粒径;此外在混悬液长时间储存时,纳米粒子极易发生奥氏熟化现象(原理是纳米体系中大小颗粒具有能量差异,并且能量大的小颗粒具有向能量低的大颗粒表面移动的趋势,因此大颗粒就会不断变大沉降,小颗粒减小,最终导致纳米系统更加不稳定。纳米或微米混悬液粒径小,颗粒表面能高,比表面积大,通常会存在颗粒聚集和沉降等稳定性问题。工艺设备复杂,药物有效期内粒径明显增大、颗粒明显聚集是目前纳米或微米药物产业化的主要瓶颈,因此稳定剂种类的选择和配方对于纳米药物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发明方案中高分子可以吸附到药物颗粒表面,增加颗粒间的空间距离,从而阻止粒子间相互靠近,不仅具有稳定纳米微米混悬液的作用,在降低粒径方面也具有优势。可以高效获得200~400nm纳米混悬液和50μm以下的微米混悬液。采用其它高分子在类似浓度范围无法阻止聚集的作用,过量使用则会加剧奥斯特瓦尔德成熟或致使粘度增加,不但不利于粒径降低,而且会影响制剂制备和质量。高分子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能使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显著改变。本发明研究发现,SDS分子可以单个的方式吸附到高分子带正电的侧基上,随着浓度增加簇集到高分子链上形成束缚胶束,SDS束缚胶束与高分子构成有序聚集体结构。在特定浓度范围内,束缚胶束间的电荷静电排斥力使高分子链扩张,可以进一步改善混悬剂粒子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优化本发明技术方案,具体表现为纳米混悬液或微米Zeta电位改善效果、混悬液的稳定性和制剂关键质量属性的改善等,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产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应用优势和多种有益效果,例如:

(1)本发明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外用制剂关键质量属性。混悬剂粒径、药物释放特性和透皮特性是外用制剂的关键质量属性(CQA)。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克服药物混悬液在药物有效期内药物粒径增大、沉淀结块分层等质量问题,显著改善药品制剂质量和稳定性,本发明技术方案应用于氨苯砜外用制剂后可以有效控制外用制剂的释放和透皮吸收行为。本发明技术方案混悬液进一步制备凝胶剂,有效期内药物粒径保持稳定,氨苯砜透皮速率稳定,皮肤滞留量稳定。对照制剂在同样条件下药物粒径增大,药物透皮速率和皮肤滞留量显著降低。提示本发明技术方案有利于制剂质量控制和治疗效果。

(2)混悬液制备的高效性。本发明技术制备的药物混悬液粒径分布窄、稳定性好、工艺简便,制备的混悬液中药物粒径符合纳米药物或微米药物的质量要求,具有工业化价值。本发明技术制备的氨苯砜混悬剂的载药量大,药物含量可以高达10~20%,高分子用量少,不需要进行药物离心或浓缩富集或干燥处理,可以直接用于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处方调配和工艺处理,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制剂产业化提供创新技术。本发明技术提高了药物纳米粒制备的效率,优于现有的其它技术。现有技术制备的混悬液的浓度较低,在制剂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溶剂蒸发或离心分离等工艺富集药物,同时需要采用冷冻干燥技术使药物固态化保证粒径稳定性,不仅延长制备时间和工艺过程、增加成本能耗,增加了药物损失或分解的风险。本发明技术制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制备过程中没有使用有毒害的有机溶剂,用于药品生产可以减少工艺步骤,降低经济成本,减少质量风险,更有利于产业化。

(3)本发明技术显著改善了制剂的涂抹分散特性、肤感特性。外观色泽、均匀性、涂布特性、肤感特性和流变特性是外用制剂的重要质量参数。凝胶剂、涂膜剂等外用制剂由于药物或基质辅料的原因常常出现涂布特性不佳(涂布时有明显的黏滞感,导致产品不易在皮肤表面均匀分布和铺展,涂抹后皮肤黏肤性差,黏附时间短),或肤感特性不佳(局部感到刺激性或液体挥发后紧绷干燥感)。以上种种临床使用中造成患者不适,影响了患者用药的顺应性、疗程和用药次数,影响药品治疗效果。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高分子可以增加外用制剂外观光泽,改善凝胶剂使用时的涂展性易形成轻薄涂层,有利于药物分散,也有利于形成药物膜维持药物的缓慢释放。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高分子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组合应用可以改善凝胶剂的流变特性,可以赋予凝胶剂良好的视觉光泽、光滑均匀的触感,良好的涂抹分散性、融化感和轻薄爽滑感,较好的皮肤黏附性,肤感良好、无明显干燥紧绷感。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高分子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组合物申请人发现,当氨苯砜和高分子按特定重量比例进行组合时将产生较好效果:氨苯砜类化合物1~20份,高分子0.1~3份;或者氨苯砜类化合物5~15份,高分子0.2~1.5份。当氨苯砜、高分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三者按特定重量比例进行组合时将产生更好的效果:氨苯砜类化合物1~20份;高分子0.1~3份,十二烷基硫酸钠0.02~1.5份。当三者按以下重量比例进行组合时将产生更优化的效果:氨苯砜类化合物5~15份,高分子0.2~1.5份,十二烷基硫酸钠0.2~1.0份。

下面对本发明中的部分术语做进一步说明:

粒径:平均粒径(Z-ave)或中值粒径(D50)。

PDI(Particle Distribution Index):粒径分布指数,反映所有颗粒粒径分布的均匀程度。

Zeta电位(Zeta potential):Zeta电位是对颗粒之间相互排斥或吸引力的强度的度量,用于表征胶体分散系稳定性。分子或分散粒子越小,Zeta电位的绝对值(正或负)越大,体系越稳定。反之,越倾向于凝结或凝聚。

药物稳态透皮速率(Js):以Q(μg/cm2)为纵坐标,时间t(h)为横坐标,以单位面积累积透药量(Q)对时间(t)进行线性拟合:Q=Jst+b,所得斜率Js即为药物稳态透皮速率(μg/cm2.h)。

皮肤药物滞留量:在本发明中特指氨苯砜凝胶制剂经皮给药后,某一特定时间内单位面积皮肤皮层中氨苯砜的含量。

附图说明

图1氨苯砜/PVP-K30/十二烷基硫酸钠混悬液(实施例11)的粒径分布图(平均粒径:339.7nm,PDI:0.180)和Zeta电位分析图(Zeta Potential:-38.3mV)。

图2氨苯砜/PVP-K30/十二烷基硫酸钠混悬液(实施例11)放置6个月后的粒径分布图(平均粒径:342.6nm,PDI:0.244)和Zeta电位分析图(Zeta Potential:-38.8mV)。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一、实施例的制备研究

纳米混悬液和凝胶剂处方表

实施例1~4采用湿法研磨法制备药物纳米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10%氨苯砜和1.5%高分子,氨苯砜粉碎过150目筛,分散于10倍量纯水中制备初混液,放入湿法循环研磨机内腔中,采用初混液等体积的氧化锆磨珠(Ф0.5mm),3000rpm研磨40分钟,所得混悬液中氨苯砜的平均粒径为300~400nm。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相似,但混悬液处方含10%氨苯砜,1.6%PVP-K30,0.6%HPMC-K4M,湿法研磨50分钟。所得的混悬液中氨苯砜的平均粒径为296.3nm。采用混悬液加入适量辅料制备喷膜剂。制剂处方:5%氨苯砜,2%PVP-K30,0.3%HPMC-K4M,5%HPβCD,30%乙醇,3%甘油,0.05%尼泊金乙酯,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补足纯水至100%。制剂制备过程:按制剂处方将其余辅料溶于乙醇或纯水中,依次边搅拌边加入药物混悬液,补足纯水至100%,100~200r/min充分搅拌,即得。所得的喷膜剂中氨苯砜含量为4.98%,药物平均粒径为246.3nm。

实施例6与实施例1相似,但混悬液处方含15%氨苯砜,2%PVP-K30,1%PEG4000。氨苯砜粉碎过150目筛,分散于7倍量纯水中制备初混液,采用氧化锆磨珠(Ф0.5mm)3500rpm研磨40分钟,得到药物纳米混悬液。所得的混悬液中氨苯砜含量为14.95%,药物平均粒径为393.7nm。

实施例7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药物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15%氨苯砜,0.6%PVP-K30。氨苯砜溶于3倍量二乙二醇单乙基醚为有机相,在快速搅拌状态下分散于含PVP-K30的水相溶液中,800rmp持续搅拌1小时得到药物混悬液。所得的混悬液中氨苯砜含量为15.71%,药物平均粒径为25.48μm。

实施例8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药物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3%氨苯砜,0.2%Soluplus。氨苯砜溶于适量混合溶液(含二甲亚砜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作为有机相,在超声处理下分散于等体积含Soluplus的水相溶液中,持续超声1小时得到药物混悬液。所得的混悬液中氨苯砜含量为3.14%,药物平均粒径为17.2μm。

实施例11~14采用湿法研磨法制备药物纳米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10%氨苯砜、0.8%高分子和0.7%十二烷基硫酸钠。氨苯砜粉碎过150目筛,分散于10倍量纯水中制备初混液,放入湿法循环研磨机内腔中,采用等体积氧化锆磨珠(Ф0.5mm),3000rpm研磨40分钟,得到药物纳米混悬液。所得的混悬液中氨苯砜的平均粒径为200~400nm。

实施例15采用实施例11的纳米混悬液制备凝胶剂。将混悬液加入适量的凝胶基质、增溶剂、稳定剂、保湿剂、防腐剂等辅料制备凝胶剂。制剂处方:5%氨苯砜,0.4%PVP-K30,0.35%十二烷基硫酸钠,15%二乙二醇单乙基醚,5%丙二醇,3%甘油,0.8%卡波姆-980,0.05%尼泊金乙酯,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三乙醇胺适量,补足纯水至100%。制备过程:将卡波姆均匀分散于30倍量纯水后静置使其充分溶胀,滴加20%三乙醇胺溶液调节pH至7.0,使形成半固体状的凝胶基质;加入药物混悬液和其它辅料,补足纯水至100%,100~200r/min充分搅拌使成凝胶状,脱气,分装,即得。所得的混悬凝胶中氨苯砜含量为5.06%,药物平均粒径为348.7nm。

实施例16采用湿法研磨法制备药物纳米混悬液及凝胶剂。混悬液处方含有15%氨苯砜,1.5%PVP/VA64和0.9%十二烷基硫酸钠。氨苯砜粉碎过150目筛,分散于7倍量纯水制备初混液,采用等体积氧化锆磨珠(Ф0.5mm),3000rpm研磨50分钟,得到药物纳米混悬液。将混悬液加入适量的凝胶基质、增溶剂、稳定剂、保湿剂、防腐剂等辅料制备凝胶剂。制剂处方:5%氨苯砜,0.5%PVP/VA64,0.3%十二烷基硫酸钠,8%HP-β-CD,8%二乙二醇单乙基醚,4%PEG400,0.8%卡波姆-980,0.05%尼泊金乙酯,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三乙醇胺适量,补足纯水至100%。制剂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5,所得的混悬凝胶中氨苯砜含量为4.95%,药物平均粒径为255.4nm。

实施例17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药物纳米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20%氨苯砜,1.5%HEC,1.5%PVP-K30,1.5%十二烷基硫酸钠。氨苯砜粉碎过150目筛,分散于5倍量纯水制备初混液,采用高速剪切机以10 000rpm下间歇高速剪切5min,得微米混悬液。将微米混悬液直接加入高压匀质机中匀化。匀质条件为:40MPa循环5次,60MPa循环12次,即得纳米混悬液,所得的混悬液中氨苯砜含量为19.72%,药物平均粒径为283.7nm。

实施例18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药物纳米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15%氨苯砜,1.2%PVP-K30,0.9%十二烷基硫酸钠。氨苯砜粉碎过150目筛,分散于7倍量纯水制备初混液,采用高速剪切机以10 000rpm转速匀质5min,然后在高压均质机中以50MPa的高压条件循环2次,再以80MPa循环10次,即得纳米混悬液。将混悬液加入适量辅料制备涂膜剂。制剂处方:5%氨苯砜,5%PVA-124、0.4%PVP-K30,0.3%十二烷基硫酸钠,甘油4%,8%HPβCD,0.05%苯甲酸钠,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涂膜剂制备:按处方量称取PVA-124适量,加8~10倍量纯水浸润24小时,于90℃水浴下溶胀至凝胶状基质,将其余辅料溶于适量纯水中,依次加入混悬液和剩余辅料,搅拌分散,加纯水至足量,混匀,即得。所得的涂膜剂中氨苯砜含量5.08%,药物平均粒径为246.3nm。

实施例21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药物微米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10%氨苯砜,0.8%PVPk30,0.5%十二烷基硫酸钠。氨苯砜溶于适量二乙二醇单乙基醚的混合溶液(含二乙二醇单乙基醚和二甲亚砜)作为有机相,在搅拌(500rmp)和超声处理条件下(500W)有机相快速分散于含十二烷基硫酸钠、PVP-K30的水相溶液中,持续处理30分钟得到药物混悬液。所得的混悬液中氨苯砜含量为9.92%,药物平均粒径为15.52μm。

实施例22采用实施例21的混悬液制备凝胶剂。制剂处方:5%氨苯砜,0.4%PVP-K30,0.25%十二烷基硫酸钠,10%二乙二醇单乙基醚,3%二甲亚砜,5%HP-β-CD,3%甘油,0.8%卡波姆-980,0.05%尼泊金乙酯,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三乙醇胺适量,补足纯水至100%。制备过程:将卡波姆均匀分散于30倍量纯水后静置使其充分溶胀,滴加20%三乙醇胺溶液调节pH至7.0,使形成半固体状的凝胶基质,加入药物混悬液和其它辅料,补足纯水至100%,100~200r/min充分搅拌使成凝胶状,脱气,分装,即得。所得凝胶剂中氨苯砜含量为4.96%,药物平均粒径为15.65μm。

实施例23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药物微米混悬液及凝胶剂。混悬液处方含10%氨苯砜,0.6%PVP/VA64,0.6%十二烷基硫酸钠。氨苯砜溶于适量二乙二醇单乙基醚的混合溶液(含二乙二醇单乙基醚、乙醇和碳酸丙烯酯)混合溶液作为有机相,有机相在快速搅拌状态下分散于含十二烷基硫酸钠、PVP/VA64的4℃水相溶液中,500rmp持续搅拌2小时得到药物微米混悬液。采用混悬液制备凝胶剂,制剂处方:5%氨苯砜,0.3%PVP/VA64,0.3%十二烷基硫酸钠,15%二乙二醇单乙基醚,3%碳酸丙烯酸酯,3%乙醇,0.7%PEG400,3%甘油,0.8%卡波姆-980,0.05%尼泊金乙酯,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三乙醇胺适量,补足纯水至100%。凝胶剂制备过程同实施例22,所得的混悬凝胶中氨苯砜含量为5.09%,药物平均粒径为4.71μm。

实施例24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药物微米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1%氨苯砜,0.1%HPMC K4M,0.02%十二烷基硫酸钠。氨苯砜溶于适量二乙二醇单乙基醚混合溶液(含二乙二醇单乙基醚和二甲亚砜)作为有机相,有机相在快速搅拌状态下分散于含十二烷基硫酸钠、HPMC的等体积水相溶液中,800rmp持续搅拌3小时得到药物微米混悬液。所得的混悬液中氨苯砜含量为1.37%,药物平均粒径为2.4μm。

实施例25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药物微米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10%氨苯砜,1%PVPk30,0.8%HPMC-K4M,0.4%十二烷基硫酸钠。氨苯砜溶于适量混合溶液(含二乙二醇单乙基醚和乙醇)作为有机相,有机相在快速搅拌状态下分散于含十二烷基硫酸钠、PVP-K30的等体积水相溶液中,800rmp持续搅拌1小时得到药物微米混悬液。采用混悬液加入适量辅料制备喷膜剂。制剂处方:5%氨苯砜,2%PVP-K30,0.3%HPMC-K4M,0.2%十二烷基硫酸钠,5%二乙二醇单乙基醚,30%乙醇,3%甘油,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补足纯水至100%。制剂制备过程:按制剂处方将其余辅料溶于乙醇或纯水中,依次边搅拌边加入药物混悬液,补足纯水至100%,100~200r/min充分搅拌,即得。所得喷膜剂中氨苯砜含量为5.05%,药物平均粒径为15.6μm。

实施例26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药物微米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10%氨苯砜,1%Soluplus,0.5%PEG1500,0.6%十二烷基硫酸钠。氨苯砜溶于适量混合溶液(含丙二醇、二甲亚砜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作为有机相,有机相在快速搅拌状态下分散于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oluplus,PEG的等体积水相溶液中,800rmp持续搅拌1小时得到药物微米混悬液。采用混悬液制备凝胶剂,凝胶制剂处方:5%氨苯砜,0.5%Soluplus,0.25%PEG1500,0.3%十二烷基硫酸钠,2%丙二醇,4%二甲亚砜,8%乙醇,3%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3%甘油,0.8%卡波姆-980,0.05%尼泊金乙酯,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三乙醇胺适量,补足纯水至100%。凝胶剂制备过程同实施例22,所得的混悬凝胶中氨苯砜含量为5.08%,药物平均粒径为16.1μm。

实施例27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药物微米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3%氨苯砜,0.2%PVP/VA64,0.2%十二烷基硫酸钠。氨苯砜溶于适量混合溶剂(含二乙二醇单乙基醚、丙二醇和乙醇)作为有机相,有机相在快速搅拌状态下分散于含十二烷基硫酸钠、PVP/VA64的等体积水相溶液中,800rmp持续搅拌3小时得到药物混悬液。所得混悬液中氨苯砜含量为3.23%,药物平均粒径为32.2μm。

实施例28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药物微米混悬液。混悬液处方含10%氨苯砜,0.6%十二烷基硫酸钠,0.6%PVP-K30。氨苯砜溶于适量二乙二醇单乙基醚作为有机相,有机相在快速搅拌状态下分散于等体积含十二烷基硫酸钠、PVP-K30的水相溶液中,800rmp持续搅拌1小时得到药物混悬液。将混悬液加入适量辅料制备涂膜剂。制剂处方:5%氨苯砜,5%PVA-124,0.3%PVP-K30,0.3%十二烷基硫酸钠,甘油4%,5%二乙二醇单乙基醚,0.05%尼泊金乙酯,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涂膜剂制备:按处方量称取PVA-124,加8~10倍量纯水浸润24h,于90℃水浴下溶胀至凝胶状基质,将其余辅料溶于纯水中。依次将基质和其余辅料加入混悬液,搅拌使之分散均匀,最后加水至足量,混匀,即得。所得的涂膜剂中氨苯砜含量为4.95%,药物平均粒径为22.8μm。

二、实施例的质量评价研究

1.实验方法

外观性状

采用目测法评价混悬液的外观性状。

pH测定

照pH值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版通则)进行测定,取样品1g置于烧杯中,加10mL蒸馏水搅拌溶解,采用PHB-3型pH计测定pH值,测定三次计算平均值。

粒径和Zeta电位分析

取混悬液或制剂样品,加适量蒸馏水稀释,采用BT-9300S激光粒度测定仪、NanoZS-90激光粒度仪,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混悬凝胶粒径,测定三次计算平均值。

含量测定

色谱条件:Kromasil 100A C18(4.6mm×250cm,5μm)色谱柱,乙腈-甲醇-0.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2:1:7),1mL/min,296nm,柱温30℃,岛津LC-20AD高效液相色谱仪。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氨苯砜对照品30mg,加流动相溶解,转移至100mL容量瓶,定容,摇匀,制成每1mL溶液中含氨苯砜0.3mg的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氨苯砜对照品溶液1、2、3、4、5、6mL分别置于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进样10μL测定峰面积(A),以峰面积(A)对进样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氨苯砜对照品50mg,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后精密量取1.0mL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定容至刻度,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作为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混悬液或凝胶1g,置于烧杯中,加流动相搅拌溶解,转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后精密量取1.0mL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定容至刻度,摇匀后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作为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量,测定三次计算平均值。

体外透皮释放试验

取体重为150~180g SD大鼠,麻醉处死后除净腹部毛,分离无损伤的皮肤,清除皮下粘连的脂肪组织和血管,用生理盐水洗净,滤纸吸干表面水分,-25℃冷冻保存备用。将制备好的皮肤固定于Franz扩散池的供给室底部,精密称取0.2g样品置供给室内,接受池中加入30%PEG400-pH 7.4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接受介质,保持内皮层与接受溶液密切接触。将Franz扩散池置透皮扩散试验仪水浴中(水浴温度为32℃,搅拌速度为100r/min),分别于1、2、4、6、8、12小时定时取样,每次取样后补充同体积同温度的接受介质。取出的接受液经0.45μm微孔过滤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采用下述公式计算药物累积渗透量Qn。

其中A为有效扩散面积(cm2),Cn为第n个取样点测得的接受液中的药物浓度(μg/mL),V为接受液体积(16mL),Ci为第i(i≤n-1)个取样点测得的接受液中药物浓度(μg/mL),Vi为取样体积(1mL)。以Q(μg.cm-2)为纵坐标,时间t(h)为横坐标,以单位面积累积透药量(Q)对时间(t)进行线性拟合:Q=Jst+b,所得斜率Js即为药物稳态透皮速率。

12小时后将鼠皮从扩散池取下,棉球擦拭除去残留药物,供试鼠皮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剪碎,加入适量甲醇,组织匀浆机匀浆打碎处理,超声提取30min后,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剩余物用甲醇重复提取5次,提取液合并后8000r/min离心5min,吸取上清液测定药物含量,计算皮肤药物滞留量(μg.cm-2)。

初步稳定性考察

混悬液样品密封包装于玻璃瓶内,放置于药品稳定性试验箱中(25±2℃,RH60%±5%),在规定时间取样考察分析外观性状、粒径、Zeta电位、pH值及含量。

凝胶样品包装于铝塑复合软管密封后放置于药品稳定性试验箱中(25±2℃,RH60%±5%),在规定时间取样考察分析外观性状、均匀性、粒径、粘度、pH值及含量和体外透皮参数。

涂布肤感特性评价

评价员和评估环境:选择不同性别年龄的志愿者10人。处于安静、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湿度:55%~60%,温度20℃~24℃。

评价步骤:

(1)清洗双手后取0.2g样品涂于手部和脸部3cm×5cm区域内,以1圈/s的速度涂抹30s,同时感受涂布分散性,观察样品的融化性,评分并记录。

(2)在30s涂抹过程中感受皮肤的滑爽感和黏滞感,评分并记录。

(3)停止涂抹后15分钟内感受皮肤感受和刺激性,评分并记录。

(4)评价结束,擦拭并洗净皮肤残留样品。

评分标准:

(1)分散性:(涂抹过程中)皮肤上样品铺展移动的难易度和粘滞感,样品使用过程中分散于皮肤的难易程度。分散性较好5,可分散性3,较难分散或有粘滞感0。

(2)融化感(涂抹过程中)样品推开时融化的快慢和程度。融化性良好5,可融化3,融化性较差0。

(3)滑爽感:(涂抹过程中和涂抹后)样品接触皮肤后,皮肤感受的滑爽程度。滑爽感明显5,滑爽感一般3,黏腻稠厚感明显0。

(4)刺激性:样品残留过程中刺激皮肤程度。温和感明显5,无温和感3,有刺痛感0。

试验结果

混悬液质量评价

实施例1~4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单一高分子制备纳米混悬液外观为乳白色浑浊液,能观察到乳光,粒径大小符合纳米制剂要求,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在300nm左右,PDI小于0.3),体系稳定性较好(Zeta电位:-21.5~-25.3mV),实施例5~6也具有类似效果。采用高分子制备的微米混悬液(实施例7~8)也具有粒径分布窄,体系稳定性好的类似效果。采用复合高分子技术方案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实施例11~14)外观半透明,有明显蓝色乳光,粒径大小符合纳米制剂要求,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在200~400nm,PDI小于0.3),体系趋向于更稳定(Zeta电位:-32.3~-38.3mV),实施例15~19有类似效果。采用复合高分子技术方案制备的微米混悬液(实施例21~28)也具有粒径分布窄,体系稳定性好的类似效果。

进一步研究表明,当氨苯砜含量为1~20%,高分子浓度在0.1%~3%时,混悬液外观为乳白色浑浊液,纳米混悬液平均粒径200~400nm,PDI:0.1~0.3,Zeta电位:-21~-27mV;微米混悬液平均粒径小于50μm,PDI:0.1~0.3。在含有复合高分子的混悬液中,高分子浓度为0.1%~3%,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为0.02%~1.5%时,混悬液外观呈乳白色半透明悬浊液,蓝色乳光明显,平均粒径在200~400nm,PDI:0.1~0.3,Zeta电位-30mV~-40mV,微米混悬液平均粒径小于50μm。当氨苯砜类化合物含量5~15%,高分子浓度优选为0.2%~1.5%,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为0.2%~1%。

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高效制备纳米或微米混悬液。研究表明,采用泊洛沙姆188或十二烷基硫酸钠替代本发明高分子所得混悬液的药物粒径大,粒径分布较宽。例如,氨苯砜粉碎过150目筛,分散于适量纯水中制备初混液,初混液中含10%氨苯砜和1.5%泊洛沙姆188,放入湿法循环研磨机内腔中,采用等体积氧化锆磨珠(Ф0.5mm),3000rpm研磨40分钟,得到药物混悬液的外观为乳白色,无乳光,平均粒径为925nm,PDI:0.527,Zeta电位:-8.6。以1.5%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单一稳定剂采用同样方法和条件制备氨苯砜药物混悬液,混悬液外观为乳白色,无乳光,药物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285nm,PDI:0.762,Zeta电位:-10.2。

本发明技术制备的混悬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本发明技术方案所制备的纳米混悬剂为乳白色浑浊液,微米混悬液为白色混悬液,玻璃瓶密封包装,在室温条件下(25±2℃,RH60±5%)放置6个月后药物含量未见明显变化,药物粒径稳定,Zeta电位、性状、pH值未见明显变化。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具有相似效果。上述制备的含有1.5%泊洛沙姆188的氨苯砜混悬液同样条件放置1个月后出现外观聚集性沉淀,再分散性差,粒径发生显著改变,平均粒径1655nm,PDI:0.814。上述制备的含1.5%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氨苯砜混悬液同样条件放置1个月后出现外观聚集性沉淀,再分散性差,粒径发生显著改变,平均粒径为1916nm,PDI:0.757。

混悬液稳定性评价

凝胶剂质量评价表

研究结果显示,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改善凝胶制剂的质量属性和稳定性。本发明技术方案混悬液制备的凝胶剂外观呈乳白色胶状,光泽良好,易涂布成膜,肤感光滑湿润,易涂布分散,融化性好,粘度适中,对皮肤具有良好的粘附性,纳米混悬凝胶感官评价得分18~20;微米混悬液制备的凝胶剂感官评价得分16~15。放置12个月后外观性状、粒径、粘度、药物含量、药物稳态透皮速率(Js)、皮肤药物滞留量等关键质量属性未见明显改变,说明制剂稳定,相关质量指标符合中国药典外用凝胶剂通则要求,本发明技术方案实施例均有类似效果。

采用其它高分子代替本发明高分子技术方案制备的凝胶剂在内粒径明显增大,药物稳态透皮速率(Js)显著降低,皮肤药物滞留量减小,质量指标不易控制。例如,采用上述制备的含有1.5%泊洛沙姆188的氨苯砜混悬液按实施例23处方和方法制备所得的凝胶剂同样条件放置12个月后凝胶中药物粒径显著增大,药物稳态透皮速率(Js)降低14.6%、皮肤药物滞留量减小29.3%。采用上述制备的含有1.5%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氨苯砜混悬液按实施例23处方和方法制备所得的凝胶剂涂布分散有粘滞感,肤感稠厚,感官评价得分10~12,同样条件放置12个月后凝胶中药物粒径显著增大,药物稳态透皮速率(Js)降低19.6%、皮肤药物滞留量减小36.8%。

上述实施例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三氮脒混悬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