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文档序号:1782474 发布日期:2019-12-06 浏览:4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Zoom lens and imaging device ) 是由 近藤雅人 于 2019-05-2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性能、小型且有利于高速聚焦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由正的第1透镜组(G1)、在变倍时移动的负的第2透镜组(G2)、在变倍时移动的正的第3透镜组(G3)及在变倍时不动的正的第4透镜组(G4)构成。在对焦时仅第3透镜组(G3)移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凸面。满足与长焦端的光学总长度TL、最大像高Y、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长焦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t)有关的条件式:5<TL&lt;Sup&gt;2&lt;/Sup&gt;/(Y×ft)<9.5。(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zoom lens which is high in performance, small in size and favorable for high-speed focusing, and an imag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zoom lens. The zoom len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composed of, in order from the object side, a positive 1 st lens group (G1), a negative 2 nd lens group (G2) which moves at the time of magnification change, a positive 3 rd lens group (G3) which moves at the time of magnification change, and a positive 4 th lens group (G4) which does not move at the time of magnification change. Only the 3 rd lens group (G3) moves upon focusing. The lens surface closest to the object side is a convex surface. The conditional expression regarding the total optical length TL of the telephoto end, the maximum image height Y, and the focal length (ft) of the entire system of the telephoto end in a state of focusing on an object at infinity is satisfied: 5 &lt; TL2/(Y × ft) &lt; 9.5.)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能够应用于数码相机等的摄像装置的变焦透镜,例如,已知有一种如下述专利文献1~4中记载的4组结构的透镜系统。在下述专利文献1~4中记载有变焦透镜,其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及第4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并使透镜组的一部分或者1个透镜组整体移动而进行对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509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9730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21272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344766号公报

近年来,随着摄像装置的小型化,对搭载于摄像装置的变焦透镜也要求维持高性能且小型。并且,近年来,对于自动聚焦的高速化的要求强烈,因此要求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就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透镜系统而言,若同时考虑图像尺寸和焦距,则有时为了充分满足近年来的需求而希望小型化。在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透镜系统采取使第1透镜组内部的透镜移动而进行对焦的结构,在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的直径大,因此不利于高速聚焦。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欲解決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维持良好的性能,并且实现小型化,且具有有利于高速聚焦的结构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在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具体的方法中包含以下方式。

第1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如下透镜组构成: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且在变倍时移动;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且在变倍时移动;及第4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且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在变倍时相邻的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发生变化,在对焦时仅第3透镜组移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凸面,将从长焦端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空气换算距离下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L,将最大像高设为Y,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长焦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t时,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式(1)。

5<TL2/(Y×ft)<9.5……(1)

关于第2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第4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组、具有负屈光力的中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组构成,图像抖动校正时仅中组沿与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在后组的最靠像侧配置有物体侧的面为凹面的弯月形状的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

关于第3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2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将后组的最靠像侧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41r,将与后组的最靠像侧的单透镜的物体侧相邻配置的单透镜或者接合透镜的焦距设为f42r时,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式(2)。

-0.75<f42r/f41r<-0.2……(2)

关于第4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2方式或第3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将后组的最靠像侧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41r,将后组的最靠像侧的单透镜及与后组的最靠像侧的单透镜的物体侧相邻配置的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4b12r时,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式(3)。

-10<f41r/d4b12r<-2……(3)

关于第5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至第4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任一个中,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

关于第6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至第5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任一个中,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配置有像侧的面为凸面的负透镜。

关于第7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至第6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任一个中,将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G1TL,将从长焦端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Gsum时,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式(4)。

0.08<G1TL/Gsum<0.14……(4)

关于第8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至第7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任一个中,第1透镜组包括至少1组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负透镜和正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

关于第9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至第8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任一个中,第1透镜组由1片负透镜和2片正透镜构成。

关于第10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至第9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任一个中,第3透镜组包括至少1片正透镜,将第3透镜组内的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3p时,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式(5)。

1.7<N3p<2.2……(5)

关于第11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至第10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任一个中,第3透镜组包括至少1组从物体侧依次接合正透镜和负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

关于第12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至第11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任一个中,第3透镜组由1片正透镜和1组接合透镜构成。

关于第13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至第12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任一个中,第2透镜组包括至少1组接合至少1片正透镜和至少1片负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

关于第14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3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在第2透镜组的各接合透镜中,将接合透镜内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与接合透镜内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之差的绝对值设为v dif,将v dif的最大值设为v difmax时,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式(6)。

30<v difmax<75……(6)

关于第15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至第14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任一个中,将空气换算距离下的后焦距设为Bf,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长焦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t时,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式(7)。

0.15<Bf/ft<0.4……(7)

关于第16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式(1-1)。

5.5<TL2/(Y×ft)<9……(1-1)

关于第17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4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式(3-1)。

-9<f41r/d4b12r<-3……(3-1)

关于第18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7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式(4-1)。

0.09<G1TL/Gsum<0.13……(4-1)

关于第19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第10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式(5-1)。

1.8<N3p<2.2……(5-1)

第20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具备第1方式至第19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任一个变焦透镜。

另外,本说明书的“由~构成”及“由~构成的”表示除了所举出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以及光圈、滤光片及盖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以及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具有正屈光力的~组”表示作为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同样地,“具有负屈光力的~组”表示作为组整体具有负屈光力。“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正的透镜”及“正透镜”的含义相同。“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负的透镜”及“负透镜”的含义相同。“透镜组”、“前组”、“中组”及“后组”并不限于由多个透镜构成的结构,可以设为仅由1片透镜构成的结构。

“单透镜”表示未接合的1片透镜。但是,复合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和形成于该球面透镜上的非球面形状的膜一体构成,整体作为1个非球面透镜起作用的透镜)未视为接合透镜,而当作1片透镜。关于与包括非球面的透镜有关的屈光力符号及透镜面的面形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后焦距”为从最靠像侧的透镜面至像侧的焦点位置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条件式中所使用的“焦距”是近轴焦距。条件式的值是以d线为基准时的值。本说明书中记载的“d线”、“C线”及“F线”是明线,d线的波长为587.56nm(纳米),C线的波长为656.27nm(纳米),F线的波长为486.13nm(纳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维持良好的性能,并且实现小型化,且具有有利于高速聚焦的结构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及移动轨迹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及长焦端的结构的剖视图及移动轨迹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及长焦端的结构的剖视图及移动轨迹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及长焦端的结构的剖视图及移动轨迹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及长焦端的结构的剖视图及移动轨迹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及长焦端的结构的剖视图及移动轨迹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及长焦端的结构的剖视图及移动轨迹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及长焦端的结构的剖视图及移动轨迹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及长焦端的结构的剖视图及移动轨迹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及长焦端的结构的剖视图及移动轨迹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2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变焦透镜,2-轴上光束,3-最大视角的光束,20-可换镜头,30-相机,31-相机主体,32-快门按钮,33-电源按钮,34、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G4-第4透镜组,G4A-前组,G4B-中组,G4C-后组,L11~L13、L21~L25、L31~L33、L41~L50-透镜,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公开的变焦透镜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剖视图及光路。图1所示的例子与后述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对应。图1中,纸面左侧为物体侧,纸面右侧为像侧,示出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对于光路,示出了轴上光束2及最大视角的光束3。

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设想变焦透镜应用于摄像装置的情况,而在变焦透镜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状的光学部件PP的例子。光学部件PP是设想成各种滤光片、和/或盖玻璃等的部件。各种滤光片例如为低通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及截止特定的波长区域的滤光片等。光学部件PP为不具有屈光力的部件,也可以是省略了光学部件PP的结构。

本公开的变焦透镜沿着光轴Z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如下透镜组构成: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及第4透镜组G4,具有正屈光力。从广角端向长焦端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以彼此不同的轨迹沿光轴方向移动,第4透镜组G4相对于像面Sim固定。从广角端向长焦端进行变倍时,关于上述4个透镜组,相邻的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所有的间隔发生变化。

另外,关于第1透镜组G1,作为一例,如图1所示,可以构成为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Sim固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可动透镜组的数量,因此能够不易受到偏心的影响,并且能够简化透镜框的结构。而且,在变倍时能够将光学总长度设为恒定。图1中,在变倍时移动的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下方,以黑的实线的箭头示出了从广角端向长焦端进行变倍时的各透镜组的示意性的移动轨迹。

第1透镜组G1为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通过在最靠物体侧配置有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从而小型化变得容易。并且,构成为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凸面,通过该结构,有利于进一步缩短光学总长度。

优选第1透镜组G1包括至少1组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负透镜和正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校正色差。并且,优选第1透镜组G1由1片负透镜和2片正透镜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确保良好地校正像差所需的最少片数的透镜的同时实现缩短光学总长度。作为一例,如图1所示的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负的透镜L11、正的透镜L12及正的透镜L13这3片透镜构成,透镜L11和透镜L12被接合。

优选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配置有像侧的面为凸面的负透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伴随变倍的像面弯曲的变动及像散的变动。

并且,优选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1组接合至少1片正透镜和至少1片负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校正色差。作为一例,图1所示的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的透镜L21、负的透镜L22、负的透镜L23、正的透镜L24及负的透镜L25构成。透镜L21和透镜L22被接合。透镜L23和透镜L24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在变倍时及对焦时移动。在本公开的变焦透镜中,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以下,称为聚焦透镜组)构成为仅成为第3透镜组G3。如此,通过在透镜系统的大致中间的位置配置聚焦透镜组,能够减小聚焦透镜组的透镜直径,因此有利于高速聚焦。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采取在对焦时第3透镜组G3整体一体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结构。图1的第3透镜组G3的下方的空心的水平方向的两个箭头表示第3透镜组G3为聚焦透镜组。

优选第3透镜组G3包括至少1组从物体侧依次接合正透镜和负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在这种情况下,抑制对焦时的轴上色差的变动及倍率色差的变动变得容易。

优选第3透镜组G3由1片正透镜和1组接合透镜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良好地校正在第3透镜组G3中产生的各像差,并且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变得容易。另外,在第3透镜组G3构成为由1片正透镜和1组接合透镜构成的情况下,优选第3透镜组G3的接合透镜包括至少1片正透镜和至少1片负透镜。在这种情况下,抑制对焦时的轴上色差的变动及倍率色差的变动变得容易。第3透镜组G3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可以设为正透镜,在这种情况下,抑制球面像差变得容易。作为一例,图1所示的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的透镜L31、正的透镜L32及负的透镜L33这3片透镜构成,透镜L32和透镜L33被接合。

第4透镜组G4为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的透镜组。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可动透镜组的数量,能够不易受到偏心的影响,并且能够简化透镜框的结构。

如图1所例示,第4透镜组G4优选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组G4A、具有负屈光力的中组G4B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组G4C构成,图像抖动校正时仅中组G4B沿与光轴Z交叉的方向移动。如此,在第4透镜组G4构成为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负、正的组构成的情况下,良好地校正畸变像差变得容易。并且,通过将图像抖动校正时移动的透镜组(以下,称为防振透镜组)的屈光力及与防振透镜组相邻的透镜组的屈光力设为相反符号,加强防振透镜组的屈光力变得容易,即使防振透镜组的移动量小也能够得到较大的图像抖动校正效果变得容易。

在第4透镜组G4由上述的前组G4A、中组G4B及后组G4C构成的情况下,优选在后组G4C的最靠像侧配置有物体侧的面为凹面的弯月形状的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减小周边光线的主光线与透镜面的法线所呈的角,因此抑制像散的产生的同时,实现光学总长度的缩短变得容易。

作为一例,图1所示的前组G4A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孔径光圈St、正的透镜L41、正的透镜L42、负的透镜L43及正的透镜L44这4片透镜构成。中组G4B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的透镜L45、负的透镜L46及负的透镜L47这3片透镜构成。后组G4C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的透镜L48及负的透镜L49这2片透镜构成。透镜L42、透镜L43及透镜L44被接合。透镜L45和透镜L46被接合。图1的中组G4B的下方的空心的铅垂方向的两个箭头表示中组G4B为防振透镜组。

在图1的例子中,在第4透镜组G4的最靠物体侧配置有孔径光圈St。通过在该位置配置孔径光圈St,有利于透镜的小径化。并且,通过构成为在变倍时不移动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包括孔径光圈St,有利于抑制变倍时的F值的变动。其中,孔径光圈St的位置也能够配置于与图1的例子不同的位置。另外,在图1中所示出的孔径光圈St并不表示形状和大小,而是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

接着,对与条件式有关的结构进行说明。将从长焦端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空气换算距离下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L,将最大像高设为Y,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长焦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t时,本公开的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TL为长焦端的光学总长度。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最大像高Y为像面Sim上的从光轴Z至最大视角的光束3的聚光位置为止的高度。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得到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确保在变倍时移动的透镜组的可动区域及聚焦透镜组的可动区域变得容易。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有利于透镜系统的小型化。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

5<TL2/(Y×ft)<9.5……(1)

5.5<TL2/(Y×ft)<9……(1-1)

第4透镜组G4由上述的前组G4A、中组G4B及后组G4C构成,在后组G4C的最靠像侧配置有物体侧的面为凹面的弯月形状的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的结构中,将后组G4C的最靠像侧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41r,将与后组G4C的最靠像侧的单透镜的物体侧相邻配置的单透镜或者接合透镜的焦距设为f42r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其中,f42r为与后组G4C的最靠像侧的单透镜的物体侧相邻配置的透镜成分的焦距。透镜成分表示,光轴上的空气接触面为仅物体侧的面与像侧的面这2个透镜,1个透镜成分表示1个单透镜或者1组接合透镜。例如,在图1的例子中,作为单透镜的透镜L48的焦距与f42r对应。在后述的实施例9所涉及的图10所示的例子中,接合透镜L48和透镜L49而成的接合透镜的焦距与f42r对应。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2)的下限以下,后组G4C的正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缩短光学总长度变得容易。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2)的上限以上,后组G4C的正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能够防止球面像差过度校正。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

-0.75<f42r/f41r<-0.2……(2)

-0.65<f42r/f41r<-0.3……(2-1)

并且,第4透镜组G4由上述的前组G4A、中组G4B及后组G4C构成,在后组G4C的最靠像侧配置有物体侧的面为凹面的弯月形状的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的结构中,将后组G4C的最靠像侧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41r,将后组G4C的最靠像侧的单透镜及与后组G4C的最靠像侧的单透镜的物体侧相邻配置的透镜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4b12r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校正畸变像差及像散变得容易。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缩短光学总长度变得容易。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3-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

-10<f41r/d4b12r<-2……(3)

-9<f41r/d4b12r<-3……(3-1)

将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1透镜组G1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G1TL,将从长焦端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4透镜组G4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Gsum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4)的下限以下,在第1透镜组G1配置为了良好地校正像差所需的片数的透镜变得容易。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G1的透镜的大径化,因此有利于透镜系统的径向的小型化。并且,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确保在变倍时移动的透镜组的可动区域变得容易,因此抑制变倍时的像差变动变得容易。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4-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

0.08<G1TL/Gsum<0.14……(4)

0.09<G1TL/Gsum<0.13……(4-1)

另外,第3透镜组G3为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因此包括至少1片正透镜。因此,将第3透镜组G3内的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3p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抑制作为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聚焦透镜组的第3透镜组G3的移动量变大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有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5)的上限以上,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变得容易。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5-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

1.7<N3p<2.2……(5)

1.8<N3p<2.2……(5-1)

在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1组接合至少1片正透镜和至少1片负透镜而而成的接合透镜的结构中,在第2透镜组G2的各接合透镜中,将接合透镜内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与接合透镜内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之差的绝对值设为v dif,将第2透镜组G2内的v dif的最大值设为v difmax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6)的下限以下,适宜地校正色差变得容易。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6)的上限以上,抑制色差的校正过度变得容易。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6-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

30<v difmax<75……(6)

35<v difmax<65……(6-1)

将空气换算距离下的后焦距设为Bf,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长焦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t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7)的下限以下,使后焦距变长变得容易,例如,将本公开的变焦透镜应用于可换镜头时,确保可换镜头所需的后焦距变得容易。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7)的上限以上,缩短光学总长度变得容易。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7-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

0.15<Bf/ft<0.4……(7)

0.2<Bf/ft<0.35……(7-1)

上述优选的结构及可能的结构能够进行任意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选择性地采用。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实现维持良好的性能,并且实现小型化,且具有有利于高速聚焦的结构的变焦透镜。

接着,对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将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剖视图及示意性的移动轨迹示于图2中。另外,图2中,纸面左侧为物体侧,纸面右侧为像侧,示出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图2中,在标注有“WIDE”的上段示出了广角端状态,在标注有“TELE”的下段示出了长焦端状态。另外,图2中,在上段图示了各透镜组的符号,在下段图示了各透镜的符号,为了避免图的复杂化,省略了上段的各透镜的符号的图示及下段的各透镜组的符号的图示。并且,图2中,关于变倍时、对焦时及图像抖动校正时移动的透镜组,与图1的箭头同样地示出了箭头。

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构成。从广角端向长焦端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G1和第4透镜组G4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使光轴方向的相互间隔发生变化而进行移动。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11~L13这3片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21~L25这5片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构成。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组G4A、具有负屈光力的中组G4B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组G4C构成。前组G4A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孔径光圈St及透镜L41~L44这4片透镜构成。中组G4B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45~L47这3片透镜构成。后组G4C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48~L49这2片透镜构成。聚焦透镜组为第3透镜组G3整体。防振透镜组为中组G4B整体。以上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概略结构。

将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中。在表1中,在Sn栏中示出了将最靠物体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R栏中示出了各面的曲率半径,在D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并且,在Nd栏中示出了各构成要件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vd栏中示出了各构成要件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表1中,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表1中还一并示出了孔径光圈St及光学部件PP。表1中,在相当于孔径光圈St的面的面编号栏中与面编号记载(St)这一术语。表1的D的最下栏的值是表中的最靠像侧的面与像面Sim的间隔。在表1中,关于可变面间隔,使用DD[]这一记号,在[]中标注该间隔的物体侧的面编号并记入于D栏中。

在表2中以d线基准示出变焦倍率Zr、整个系统的焦距f、空气换算距离下的后焦距Bf、F值FNo.、最大全视角2ω、最大像高Y及可变面间隔的值。2ω栏的(°)表示单位为度。表2中,将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及长焦端状态的各值分别示于WIDE、MIDDLE及TELE的栏中。在表1及表2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值。表2的TELE的栏的f的值与上述条件式的ft的值对应。

在表1中,在非球面的面编号上标有*标记,在非球面的曲率半径栏中记载有近轴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在表3中,Sn栏中示出非球面的面编号,在KA及Am(m=3、4、5、……)的栏中示出关于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表3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的“E±n”(n:整数)表示“×10±n”。KA及Am为由下式所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非球面系数。

Zd=C×h2/{1+(1-KA×C2×h2)1/2}+∑Am×hm

其中,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至与非球面顶点相切的光轴垂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

h:高度(从光轴至透镜面为止的距离);

C: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

KA、Am:非球面系数,

非球面式的∑表示与m相关的总和。

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了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了mm(毫米),但光学系统即使放大比例或缩小比例也能够使用,因此也能够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在以下示出的各表中记载了以规定位数舍入的数值。

[表1]

实施例1

[表2]

实施例1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5 2.0
f 101.68 152.51 203.35
Bf 60.62 60.62 60.62
FNo. 5.70 5.71 5.70
2ω(°) 29.4 19.6 14.6
Y 27.35 27.35 27.35
DD[5] 1.40 17.56 25.87
DD[13] 22.11 11.50 0.54
DD[18] 18.27 12.72 15.37

[表3]

实施例1

Sn 31 32
KA 2.8572951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7.3711067E-06 -2.8957588E-06
A5 -1.7817947E-06 3.3996120E-07
A6 4.3707776E-07 -1.5456344E-07
A7 -2.6735859E-08 4.0287917E-08
A8 -6.3741378E-09 -2.9995264E-09
A9 8.4356379E-10 -5.8201593E-10
A10 5.3683757E-11 9.5104961E-11
A11 -1.1791015E-11 8.0089734E-13
A12 4.9091049E-14 -7.0737478E-13
A13 6.2143266E-14 1.9090278E-14
A14 -1.8069522E-15 1.5575916E-15
A15 -1.2319010E-16 -7.6779636E-17
A16 5.4714530E-18 1.8668195E-18
A17 -2.7239555E-20 -1.4052547E-19
A18 1.9939949E-21 9.1768224E-21
A19 2.9379048E-22 1.2514959E-22
A20 -1.6186888E-23 -2.5127160E-23

在图11中示出对焦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图11中,从左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图11中,在标注有WIDE的上段示出广角端状态的像差图,在标注有MIDDLE的中段示出中间焦距状态的像差图,在标注有TELE的下段示出长焦端状态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将d线、C线及F线下的像差分别以实线、长虚线及短虚线来表示。像散图中,以实线来表示弧矢方向的d线下的像差,以短虚线来表示子午方向的d线下的像差。在畸变像差图中,以实线来表示d线下的像差。在倍率色差图中,将C线及F线下的像差分别以长虚线及短虚线来表示。球面像差图的FNo.表示F值,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角。

关于与上述实施例1有关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记载方法及图示方法,若没有特别说明,则在以下实施例中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2]

将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3中。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概略结构相同的结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5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6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2中。

[表4]

实施例2

[表5]

实施例2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5 1.9
f 102.07 153.10 195.46
Bf 62.13 62.13 62.13
FNo. 5.76 5.77 5.75
2ω(°) 29.2 19.6 15.4
Y 27.35 27.35 27.35
DD[5] 1.40 19.68 27.81
DD[13] 22.90 11.82 2.36
DD[18] 21.26 14.06 15.38

[表6]

实施例2

Sn 31 32
KA 2.8572951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7.9585494E-06 -2.2962691E-06
A5 -1.4907830E-06 3.7895292E-07
A6 4.2339317E-07 -1.4303984E-07
A7 -2.7907051E-08 4.1518367E-08
A8 -6.5256123E-09 -3.0542400E-09
A9 8.8207849E-10 -5.9220323E-10
A10 5.2992577E-11 9.3418571E-11
A11 -1.2046097E-11 7.0556013E-13
A12 5.9429815E-14 -6.9115733E-13
A13 6.2840752E-14 2.0418357E-14
A14 -1.8375504E-15 1.6275861E-15
A15 -1.1338095E-16 -7.6808141E-17
A16 4.8394490E-18 1.4659805E-19
A17 -1.7307582E-20 -6.5322496E-21
A18 5.4215077E-22 5.1939347E-22

[实施例3]

将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4中。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概略结构相同的结构。将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7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8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9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3中。

[表7]

实施例3

[表8]

实施例3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5 2.1
f 102.58 153.88 215.43
Bf 59.06 59.06 59.06
FNo. 5.77 5.78 5.76
2ω(°) 29.0 19.4 13.8
Y 27.35 27.35 27.35
DD[5] 1.25 14.60 22.10
DD[13] 24.88 14.48 2.20
DD[18] 14.30 11.35 16.13

[表9]

实施例3

Sn 32 33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9.5965869E-06 -5.3359113E-06
A5 -3.9158231E-07 2.6068664E-07
A6 2.5973755E-07 -1.6629191E-07
A7 -1.5532018E-08 5.4508051E-08
A8 -8.6943821E-09 -4.5182225E-09
A9 1.2371662E-09 -8.7456895E-10
A10 7.2668324E-11 1.5149911E-10
A11 -1.9455019E-11 1.1659501E-12
A12 1.5426158E-13 -1.2267072E-12
A13 1.1725233E-13 2.9529592E-14
A14 -3.5958939E-15 3.7390360E-15
A15 -2.7642159E-16 -1.2392299E-16
A16 1.2171250E-17 -2.0504339E-18

[实施例4]

将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5中。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概略结构相同的结构。将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0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1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2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4中。

[表10]

实施例4

Sn R D Nd vd
1 150.3131 1.5000 1.80100 34.97
2 62.0914 7.9345 1.48749 70.24
3 -220.8321 0.1000
4 50.8181 6.3705 1.43875 94.66
5 438.6627 DD[5]
6 126.6110 5.6377 1.80100 34.97
7 -57.3660 1.1100 1.58144 40.75
8 25.2403 6.1079
9 -109.6474 1.0100 1.48749 70.24
10 30.8110 3.7652 1.84666 23.78
11 113.9895 4.0659
12 -28.4955 0.8299 1.59551 39.24
13 -125.5096 DD[13]
14 -438.7696 2.2499 1.92286 18.90
15 -71.9254 0.1926
16 133.3050 3.1600 1.60300 65.44
17 -63.6204 0.7499 1.95906 17.47
18 -438.5035 DD[18]
19(St) 0.1999
20 20.0112 5.9999 1.43875 94.66
21 124.1076 0.1500
22 27.3433 3.1138 1.48749 70.24
23 69.6005 0.5501
24 374.5844 0.6200 1.81600 46.62
25 13.6986 6.0101 1.48749 70.24
26 -182.8772 3.3952
27 216.4800 4.6318 1.64769 33.79
28 -17.7709 0.6499 1.61800 63.33
29 37.3994 1.3784
30 -114.4399 0.6099 1.91082 35.25
31 101.9416 4.5805
*32 40.1053 6.4182 1.51633 64.06
*33 -34.7211 13.6568
34 -22.7269 1.0000 1.48749 70.24
35 -46.5944 57.2033
36 3.2000 1.51680 64.20
37 1.0205

[表11]

实施例4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5 1.9
f 102.61 153.92 197.02
Bf 60.33 60.33 60.33
FNo. 5.77 5.77 5.76
2ω(°) 29.0 19.2 15.0
Y 27.35 27.35 27.35
DD[5] 1.25 16.98 23.86
DD[13] 22.56 11.25 1.74
DD[18] 17.30 12.89 15.51

[表12]

实施例4

Sn 32 33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1.1374505E-05 -5.9624883E-06
A5 -5.3177421E-07 3.4460028E-07
A6 2.5562654E-07 -1.9099543E-07
A7 -1.5695954E-08 5.4244845E-08
A8 -8.6542474E-09 -4.5006268E-09
A9 1.2334817E-09 -8.4372668E-10
A10 7.4912512E-11 1.4844294E-10
A11 -1.9856826E-11 1.0739126E-12
A12 1.5462272E-13 -1.2221898E-12
A13 1.1844460E-13 3.0158077E-14
A14 -3.6329550E-15 3.7417264E-15
A15 -2.5709250E-16 -1.2076670E-16
A16 1.0780166E-17 -2.4867825E-18

[实施例5]

将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6中。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概略结构相同的结构。将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3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4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5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5中。

[表13]

实施例5

[表14]

实施例5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5 1.9
f 102.69 154.03 195.11
Bf 60.61 60.61 60.61
FNo. 4.50 4.50 4.49
2ω(°) 29.0 19.4 15.2
Y 27.35 27.35 27.35
DD[5] 1.25 17.35 24.36
DD[13] 18.56 9.94 2.78
DD[18] 18.60 11.13 11.28

[表15]

实施例5

Sn 34 35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2.1954539E-06 1.3463850E-06
A5 1.1109228E-07 3.5073631E-07
A6 4.2879779E-08 3.4558044E-08
A7 3.3513773E-09 -2.0582225E-09
A8 -2.9918344E-10 8.8291486E-11
A9 7.5760478E-13 4.8352673E-12
A10 9.2080981E-15 -1.0842352E-12
A11 4.4439769E-15 2.7277454E-14
A12 6.0010238E-16 5.8234863E-16

[实施例6]

将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7中。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概略结构相同的结构。将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6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7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8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6中。

[表16]

实施例6

[表17]

实施例6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5 1.9
f 102.52 153.78 194.78
Bf 60.26 60.26 60.26
FNo. 5.76 5.76 5.75
2ω(°) 29.6 19.6 15.4
Y 27.35 27.35 27.35
DD[5] 1.20 19.32 27.17
DD[13] 24.36 12.11 1.99
DD[18] 21.00 15.13 17.41

[表18]

实施例6

Sn 32 33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8.4768956E-06 -4.1961367E-06
A5 -1.2642390E-06 5.6648061E-07
A6 4.1390696E-07 -2.4534523E-07
A7 -2.5930734E-08 6.0813017E-08
A8 -9.0983594E-09 -4.0594202E-09
A9 1.2342334E-09 -8.8637154E-10
A10 7.5831031E-11 1.3962742E-10
A11 -1.8348677E-11 8.7161020E-13
A12 1.0992864E-13 -1.1237653E-12
A13 1.1237595E-13 3.7149899E-14
A14 -4.8104641E-15 3.6600925E-15
A15 -1.0156062E-16 -2.6171352E-16
A16 6.6677311E-18 4.5430182E-18

[实施例7]

将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8中。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概略结构相同的结构。将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9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0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21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7中。

[表19]

实施例7

[表20]

实施例7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5 2.1
f 99.69 149.54 209.36
Bf 52.04 52.04 52.04
FNo. 5.77 5.77 5.74
2ω(°) 29.8 19.8 14.2
Y 27.35 27.35 27.35
DD[5] 1.25 17.13 25.25
DD[13] 21.72 12.48 1.79
DD[18] 17.30 10.66 13.23

[表21]

实施例7

Sn 31 32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7.2891390E-06 -4.2750585E-06
A5 -5.5172509E-07 2.2949235E-07
A6 2.2452804E-07 -1.7933828E-07
A7 -1.1808333E-08 5.4603499E-08
A8 -8.7637007E-09 -3.9499724E-09
A9 1.2614587E-09 -9.2619750E-10
A10 7.1603755E-11 1.5123134E-10
A11 -2.0219986E-11 8.9856947E-13
A12 1.5224996E-13 -1.2034052E-12
A13 1.2476266E-13 3.0266582E-14
A14 -3.7116058E-15 3.7062197E-15
A15 -2.8354186E-16 -1.1951128E-16
A16 1.1552206E-17 -2.6281960E-18

[实施例8]

将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9中。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概略结构相同的结构。将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22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3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24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8中。

[表22]

实施例8

Sn R D Nd vd
1 117.9380 2.0001 1.94301 23.89
2 76.9326 6.8318 1.49700 81.54
3 -235.1687 0.1000
4 51.6919 5.4545 1.43875 94.66
5 199.9643 DD[5]
6 190.8337 5.5572 1.80100 34.97
7 -49.8772 1.1100 1.58144 40.75
8 26.8123 6.1079
9 -122.8918 1.1101 1.49700 81.54
10 35.3815 2.9999 1.89286 20.36
11 94.9888 3.3999
12 -26.2522 0.8299 1.59551 39.24
13 -59.2706 DD[13]
14 -438.7602 1.9999 1.80809 22.76
15 -83.4652 0.1926
16 137.8167 2.5599 1.60300 65.44
17 -107.6322 0.7500 1.95906 17.47
18 -438.7696 DD[18]
19(St) 1.0000
20 19.7701 6.0001 1.43875 94.66
21 100.2816 0.1500
22 26.0756 3.2001 1.49700 81.54
23 48.8918 0.8300
24 157.5313 0.6200 1.86850 43.11
25 13.6988 6.0101 1.49700 81.54
26 -438.7695 5.6806
27 85.3953 5.0001 1.64769 33.79
28 -16.1288 0.7101 1.61800 63.33
29 56.0471 1.2499
30 -126.3844 1.0001 1.91082 35.25
31 50.2785 5.8558
*32 34.4817 6.4212 1.50999 60.93
*33 -36.0800 14.3001
34 -22.7268 1.0000 1.48749 70.24
35 -58.9193 48.3266
36 3.2000 1.51680 64.20
37 1.2792

[表23]

实施例8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5 1.9
f 100.95 150.41 191.80
Bf 51.72 51.72 51.72
FNo. 5.77 5.78 5.76
2ω(°) 29.8 19.8 15.6
Y 27.35 27.35 27.35
DD[5] 1.25 15.13 21.15
DD[13] 26.94 13.36 2.15
DD[18] 14.00 13.71 18.89

[表24]

实施例8

Sn 32 33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1.2008563E-05 -5.4073643E-06
A5 -2.8632005E-07 8.2219196E-09
A6 1.9244100E-07 -1.5358472E-07
A7 -1.2020093E-08 5.4059857E-08
A8 -8.4959580E-09 -4.5818943E-09
A9 1.2240345E-09 -8.5989276E-10
A10 7.5190994E-11 1.4878003E-10
A11 -1.9954732E-11 1.2488282E-12
A12 1.4888993E-13 -1.2314331E-12
A13 1.1669895E-13 3.0756246E-14
A14 -3.4074334E-15 3.6975990E-15
A15 -2.5582588E-16 -1.2917215E-16
A16 1.0340328E-17 -1.9293517E-18

[实施例9]

将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10中。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除了后组G4C的结构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概略结构相同的结构。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的后组G4C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48~L50这3片透镜构成,透镜L48和透镜L49被接合。将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25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6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27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示于图19中。

[表25]

[表26]

实施例9

WIDE middle TELE
Zr 1.0 1.5 1.9
f 101.20 150.79 192.28
Bf 50.67 50.67 50.67
FNo. 5.78 5.78 5.77
2ω(°) 29.4 19.6 15.4
Y 27.35 27.35 27.35
DD[5] 1.25 19.52 27.73
DD[13] 24.53 12.37 1.97
DD[18] 14.00 7.90 10.09

[表27]

实施例9

Sn 32 34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3.7251769E-06 1.5573773E-06
A5 2.6591006E-07 -4.6132468E-07
A6 1.5391363E-07 7.6414525E-08
A7 -1.1371176E-08 -4.1610495E-09
A8 -8.7900893E-09 -3.0116698E-10
A9 1.2320512E-09 1.8033078E-11
A10 7.7099824E-11 3.6730568E-12
A11 -1.9788710E-11 -4.5688688E-13
A12 1.5210952E-13 2.4122583E-14
A13 1.1659869E-13 8.1701811E-16
A14 -3.4853547E-15 -2.3397791E-16
A15 -2.8370713E-16 1.2225388E-17
A16 1.2446849E-17 -1.7303208E-19

在表28中示出实施例1~9的变焦透镜的条件式(1)~(7)的对应值。实施例1~9以d线为基准波长。在表28中示出d线基准下的值。

[表28]

从以上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9的变焦透镜实现小型化,聚焦透镜组由3片透镜构成,具有有利于高速聚焦的结构,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从而实现了高光学性能。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图20及图21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即相机30的外观图。图20表示从正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图21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相机30是拆卸自如地安装有可换镜头20的无反式的数码相机。可换镜头20包括容纳于镜筒内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1而构成。

该相机30具备相机主体31,且在相机主体31的上表面设置有快门按钮32及电源按钮33。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背面设置有操作部34、操作部35及显示部36。显示部36显示所拍摄的图像及拍摄之前的视角内存在的图像。

在相机主体31的前面中央部设置有来自摄影对象的光入射的摄影开口,在与该摄影开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卡口37,经由卡口37可换镜头20安装在相机主体31上。

在相机主体31内设置有输出与通过可换镜头20形成的被摄体像相应的摄像信号的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成像元件(未图示)、处理由该成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及用于记录该所生成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等。该相机30中,通过按压快门按钮32能够拍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通过该拍摄所得到的图像数据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中。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色散系数及非球面系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示出的值,可取其他值。

并且,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也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能够进行无反式以外的相机、胶卷相机、摄像机、电影摄影机及广播用摄像机等各种方式。

5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小型化大变倍比中波制冷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