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体及耳机充电盒

文档序号:1792144 发布日期:2021-11-05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盒体及耳机充电盒 (Box body and earphone charging box ) 是由 陈锋泽 吴海全 彭久高 杨润 于 2020-08-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盒体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盒体及耳机充电盒。盒体包括盒底、转轴组件、盒盖、锁定组件、第一扭簧和复位结构。盒底开设有解锁滑孔、扣接口;盒盖连接有扣接结构,扣接结构在盒盖的前端处于盖合位置时穿入扣接口;锁定组件包括锁定座及锁定结构,锁定座能带动锁定结构沿解锁滑孔从锁定位置移至解锁位置,锁定结构在处于锁定位置且盒盖的前端处于盖合位置时与扣接结构扣接配合,在处于解锁位置时解除与扣接结构的扣接关系;第一扭簧能在扣接结构与锁定结构解除扣接关系时驱动盒盖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盒体可使盒盖自动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还可提高盒盖的前端在盖合位置处与盒底的连接牢固性,降低盒盖被误开启的风险。(The applica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ox bodies and provides a box body and an earphone charging box. The box body comprises a box bottom, a rotating shaft assembly, a box cover, a locking assembly, a first torsion spring and a reset structure. The box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an unlocking slide hole and a fastening port; the box cover is connected with a buckling structure, and the buckling structure penetrates into the buckling port when the front end of the box cover is located at a covering position; the locking assembly comprises a locking seat and a locking structure, the locking seat can drive the locking structure to move from a locking position to an unlocking position along the unlocking sliding hole, the locking structure is in a locking position and is in lock joint fit with the lock joint structure when the front end of the box cover is in a covering position, and the lock joint relation with the lock joint structure is released when the locking structure is in the unlocking position; the first torsion spring can drive the box cover to rotate from the cover closing position to the opening position when the buckling structure and the locking structure are in the buckling relation. The box body can make the lid automatically switch to the open mode from the lid state of closing, still can improve the front end of lid and the firm in connection nature of box bottom in the lid position department, reduces the risk that the lid was opened by the mistake.)

盒体及耳机充电盒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盒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盒体及耳机充电盒。

背景技术

盒体通常包括盒底、能够盖合盒底的盒盖、用于使盒盖与盒底转动连接的转轴以及套设于转轴上的弹性件,通过弹性件能够驱使盒盖绕转轴转动以使盒盖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从而可使得盒盖的开启具有省时省力的特点。基于上述盒体结构,盒盖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始终具有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的运动趋势,而盒盖又通常通过盖侧磁性件与盒底的底侧磁性件对位磁吸配合,以通过磁力使盒盖维持在盖合盒底的状态,然而,盖侧磁性件与底侧磁性件之间的磁力难免有限,导致盒盖在盖合状态的状态稳定性较差,致使盒盖存在难盖合、易误开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盒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盒盖在盖合状态的状态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盒体,包括:

盒底,于其前侧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解锁滑孔,且于其上侧开设有通至所述解锁滑孔的扣接口,所述盒底于其后端连接有两相互间隔设置的转接座,所述转接座于其面向另一所述转接座的一侧开设有转接孔;

转轴组件,两端分别与两所述转接座的所述转接孔套接配合;

盒盖,所述盒盖的后端与所述转轴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盒盖的前端能够绕所述转轴组件转动并经过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所述盒盖于其前端的下侧连接有扣接结构,所述扣接结构在所述盒盖的前端处于所述盖合位置时穿入所述扣接口;

锁定组件,包括与所述解锁滑孔滑接配合的锁定座及连接于所述锁定座上侧的锁定结构,所述锁定座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带动所述锁定结构沿所述解锁滑孔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所述锁定结构在其处于所述锁定位置且所述盒盖的前端处于所述盖合位置时与所述扣接结构扣接配合,而在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解除其与所述扣接结构的扣接关系;

第一扭簧,与所述转轴组件套接配合,且能够在所述扣接结构与所述锁定结构解除扣接关系时驱动所述盒盖从所述盖合位置转动至所述打开位置;

复位结构,弹性抵持于所述锁定组件和所述盒底之间,且用于使所述锁定结构从所述解锁位置复位至所述锁定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盖的后端连接有与所述转轴组件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臂,所述第一转动臂开设有贯通设置且与所述转轴组件套接配合的第一阻尼孔,所述盒体还包括:

第一阻尼块,与所述转轴组件固定连接且容纳于所述第一阻尼孔,所述第一阻尼块在所述第一转动臂的带动下能够带动所述转轴组件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扭簧被压缩于所述第一阻尼块和一所述转接座之间,且弹性抵持所述第一阻尼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盖的后端还连接有与所述转轴组件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转动臂间隔设置的第二转动臂,所述第二转动臂开设有贯通设置且与所述转轴组件套接配合的第二阻尼孔,所述盒体还包括:

第二阻尼块,与所述转轴组件固定连接且容纳于所述第二阻尼孔,所述第二阻尼块在所述第二转动臂的带动下能够带动所述转轴组件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扭簧被压缩于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之间,且弹性抵持所述第一阻尼块和所述第二阻尼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盖的后端于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之间还连接有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于其面向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支撑孔,所述第二支撑臂于其面向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支撑孔,所述转轴组件包括与一所述转接孔、所述第一阻尼孔和所述第一支撑孔依次套接配合的第一转轴,以及与另一所述转接孔、所述第二阻尼孔和所述第二支撑孔依次套接配合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扭簧被压缩于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一支撑臂之间,且弹性抵持所述第一阻尼块,所述盒体还包括:

第二扭簧,与所述转轴组件套接配合,且能够在所述扣接结构与所述锁定结构解除扣接关系时与所述第一扭簧共同驱动所述盒盖从所述盖合位置转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所述第二扭簧被压缩于所述第二转动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之间,且弹性抵持所述第二阻尼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包括与所述第一阻尼块一体连接且与所述转接孔和所述第一扭簧套接配合的第一转动段,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臂一体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扭簧套接配合的第二转动段,所述第一转动段和所述第二转动段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转轴包括与所述第二阻尼块一体连接且与所述转接孔和所述第二扭簧套接配合的第三转动段,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撑臂一体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扭簧套接配合的第四转动段,所述第三转动段与所述第四转动段间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定位置设于所述解锁位置的前侧;

所述扣接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盒盖的前端且向下延伸形成的扣接支撑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扣接支撑部的下端且向后延伸形成的扣接功能部;

所述锁定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锁定座的上侧且向上延伸形成的锁定支撑部以及连接于所述锁定支撑部的上端且向前延伸形成的锁定功能部,所述锁定功能部用于与所述扣接功能部扣接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底于其前侧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按键滑孔,且于所述按键滑孔的孔底开设有所述解锁滑孔;

所述锁定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锁定座的前侧且与所述按键滑孔滑接配合的解锁按键,所述解锁按键在所述锁定结构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止挡于所述按键滑孔的孔底。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结构弹性抵持于所述解锁按键和所述按键滑孔的孔底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底还于所述按键滑孔的孔底开设有至少一个贯通设置的限位孔;

所述锁定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解锁按键的后侧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与所述限位孔套接配合的套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套接部背离所述解锁按键一侧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在所述锁定结构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止挡于所述限位孔背离所述解锁按键一侧的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盒底的后端且用于检测所述盒盖的前端是否处于所述盖合位置的检测开关,所述盒盖的后端连接有检测触发件,所述检测触发件用于在所述盒盖的前端处于所述盖合位置时触及所述检测开关。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盒,用于收纳耳机并对所述耳机进行充电,包括所述盒体。

本申请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体将盒盖的后端与转轴组件转动连接,且于转轴组件套接有第一扭簧,在盒盖的前端未被锁定时,盒盖能够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自动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并能够稳定在打开位置,使得将盒盖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的操作便利性较高,且盒盖在打开状态的稳定性较高;

而在使用者将盒盖的前端从打开位置转动至盖合位置时,连接于盒盖的扣接结构可从扣接口伸入解锁滑孔,并与解锁滑孔内的处于锁定位置的锁定结构扣接配合,基于此,可通过扣接结构和锁定结构的扣接配合关系,保障并提高盒盖的前端在盖合位置处与盒底的连接牢固性,从而可对盒盖因第一扭簧而具有的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的转动趋势进行抵消,使得盒盖能够稳定地维持在盖合盒底的状态,从而可有效降低盒盖被误开启的风险;

而在使用者欲打开盒盖时,使用者可通过对锁定座进行施力,以使锁定座带动锁定结构沿解锁滑孔的延伸方向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即可轻松地使锁定结构解除其与扣接结构的扣接配合关系,此时盒盖将能够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自动绕转轴组件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操作十分便利;

而在使用者解除其对锁定座的施力时,锁定座和锁定结构将在复位结构的作用下从解锁位置复位至锁定结构,如此可便于展开下一次的盒盖盖合锁定操作。

因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体可通过第一扭簧便于盒盖自动实现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以使盒体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还可保障并提高盒盖的前端在盖合位置处与盒底的连接牢固性,以使得盒盖能够稳定地维持在盖合盒底的状态,并能够有效降低盒盖被误开启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盒体在盒盖的前端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立体剖视图一;

图3为图1提供的盒体在盒盖的前端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立体剖视图二;

图4为图1提供的盒体在盒盖的前端处于盖合位置时的立体剖视图;

图5为图4提供的A区域的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体在盒底一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提供的盒体的剖面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底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锁定组件和复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体在盒盖一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图10提供的盒体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12为图10提供的盒体在盒盖一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盒底,101-解锁滑孔,102-扣接口,103-按键滑孔,104-限位孔,110-转接座,111-转接孔;200-转轴组件,210-第一转轴,211-第一转动段,212-第二转动段,220-第二转轴,221-第三转动段,222-第四转动段;300-盒盖,310-扣接结构,311-扣接支撑部,312-扣接功能部,320-第一转动臂,321-第一阻尼孔,330-第二转动臂,331-第二阻尼孔,340-第一支撑臂,350-第二支撑臂,360-检测触发件;400-锁定组件,410-锁定座,420-锁定结构,421-锁定支撑部,422-锁定功能部,430-解锁按键,440-限位结构,441-套接部,442-限位部;500-第一扭簧;600-复位结构;700-第一阻尼块;800-第二阻尼块;900-第二扭簧;1000-检测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按照图1中所建立的XYZ直角坐标系定义:位于X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前方,位于X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后方;位于Y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左方,位于Y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右方;位于Z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上方,位于Z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下方。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2、图3、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盒体,盒体包括盒底100、转轴组件200、盒盖300、锁定组件400、第一扭簧500和复位结构600。

请一并参阅图5,其中,盒底100于其前侧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解锁滑孔101,且于其上侧开设有通至解锁滑孔101的扣接口102,盒底100于其后端连接有两相互间隔设置的转接座110,转接座110于其面向另一转接座110的一侧开设有转接孔111;转轴组件200的两端分别与两转接座110的转接孔111套接配合;盒盖300的后端与转轴组件200转动连接,盒盖300的前端能够绕转轴组件200转动并经过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盒盖300于其前端的下侧连接有扣接结构310,扣接结构310在盒盖300的前端处于盖合位置时穿入扣接口102;锁定组件400包括与解锁滑孔101滑接配合的锁定座410及连接于锁定座410上侧的锁定结构420,锁定座410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带动锁定结构420沿解锁滑孔101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锁定结构420在其处于锁定位置且盒盖300的前端处于盖合位置时与扣接结构310扣接配合,而在处于解锁位置时解除其与扣接结构310的扣接关系;第一扭簧500与转轴组件200套接配合,且能够在扣接结构310与锁定结构420解除扣接关系时驱动盒盖300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复位结构600弹性抵持于锁定组件400和盒底100之间,且用于使锁定结构420从解锁位置复位至锁定位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两转接座110的转接孔111可共同支撑转轴组件200,基于此,通过将盒盖300的后端与转轴组件200转动连接,即可使盒盖300与盒底100建立起相对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基于该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盒盖300能够绕转轴组件200实现转动,且盒盖300的前端会依次转动经过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其中,在盒盖300的前端处于盖合位置时,盒盖300盖合了盒底100,而在盒盖300的前端处于打开位置时,盒盖300与盒底100呈夹角设置,即盒盖300打开了盒底100。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转轴组件200上套接有第一扭簧500,第一扭簧500于周侧延伸有一端抵至盒底100,且延伸有另一端抵至盒盖300,第一扭簧500本身设计有一定的扭转力。在盒盖300的前端未与盒底100的前端锁定时,基于第一扭簧500的扭转力,盒盖300将自动绕转轴组件200且朝远离盒底100的一侧转动,直至达到扭转角度,此时盒盖300抵达了打开位置,实现打开盒底100的作业,且因第一扭簧500的作用,盒盖300会稳定在该打开位置,从而可提高盒盖300的打开便利性,操作省时、省事、省力,且盒盖300在打开位置的状态稳定性也较高。

同时,基于第一扭簧500的扭转力,盒盖300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难以盖合、盖合后易误开启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于盒盖300的前端设置有扣接结构310,该扣接结构310在盒盖300的前端转动至盖合位置附近时,能够不碰撞地进出扣接口102。

而锁定座410容纳于解锁滑孔101内,且能够沿解锁滑孔101的延伸方向进行往复滑动,在无外力作用于锁定座410时,复位结构600可弹性抵持于锁定组件400和盒底100之间,以使锁定座410稳定在锁定位置,此时,若盒盖300的前端抵达盖合位置,扣接结构310将能够深入扣接口102并与锁定结构420稳定地扣接配合,基于此,可通过锁定结构420限制扣接结构310从扣接口102脱离,从而可使盒盖300的前端在盖合位置与盒底100建立相对牢固的连接关系,使得盒盖300能够稳定地维持在盖合盒底100的状态,可对盒盖300因第一扭簧500而具有的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的转动趋势进行有效抵消,可有效降低盒盖300被误开启的风险。

而在存在外力作用于锁定座410时,锁定座410可在外力的作用下从锁定位置滑动至解锁位置,此时,由于扣接结构310的位置不变,而锁定结构420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锁定结构420自然而然地解除了其与扣接结构310的扣接关系,从而使得扣接结构310能够从扣接口102脱离,使得盒盖300的前端与盒底100解除了连接关系,随后,基于第一扭簧500的扭转力,盒盖300的前端将带动扣接结构310自动脱离扣接口102,且盒盖300的前端会自动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实现盒盖300的打开作业,从而可保障盒盖300在盖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操作便利程度。与此同时,此过程中,复位结构600会因受力而压缩变形,实现蓄力。

随后,在作用于锁定座410的作用力泄去时,复位结构600会恢复其弹性变形,基于此,锁定座410可在复位结构600的弹力作用下从解锁位置复位至锁定位置,以便于后续再次进行盒盖300的盖合锁定作业。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体将盒盖300的后端与转轴组件200转动连接,且于转轴组件200套接有第一扭簧500,在盒盖300的前端未被锁定时,盒盖300能够在第一扭簧500的作用下自动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并能够稳定在打开位置,使得将盒盖300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的操作便利性较高,且盒盖300在打开状态的稳定性较高;而在使用者将盒盖300的前端从打开位置转动至盖合位置时,连接于盒盖300的扣接结构310可从扣接口102伸入解锁滑孔101,并与解锁滑孔101内的处于锁定位置的锁定结构420扣接配合,基于此,可通过扣接结构310和锁定结构420的扣接配合关系,保障并提高盒盖300的前端在盖合位置处与盒底100的连接牢固性,从而可对盒盖300因第一扭簧500而具有的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的转动趋势进行抵消,使得盒盖300能够稳定地维持在盖合盒底100的状态,从而可有效降低盒盖300被误开启的风险;而在使用者欲打开盒盖300时,使用者可通过对锁定座410进行施力,以使锁定座410带动锁定结构420沿解锁滑孔101的延伸方向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即可轻松地使锁定结构420解除其与扣接结构310的扣接配合关系,此时盒盖300将能够在第一扭簧500的作用下自动绕转轴组件200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操作十分便利;而在使用者解除其对锁定座410的施力时,锁定座410和锁定结构420将在复位结构600的作用下从解锁位置复位至锁定结构420,如此可便于展开下一次的盒盖300盖合锁定操作。

因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体可通过第一扭簧500便于盒盖300自动实现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以使盒体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还可保障并提高盒盖300的前端在盖合位置处与盒底100的连接牢固性,以使得盒盖300能够稳定地维持在盖合盒底100的状态,并能够有效降低盒盖300被误开启的风险。

基于第一扭簧500的扭转力,盒盖300绕转轴组件200转动的速度可能会过快,转轴组件200(或盒体)易因此而受到瞬时冲击和震动,从而会对转轴组件200(或盒体)造成较大的损伤,致使盒体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受到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6、图10、图11,请一并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盒盖300的后端连接有与转轴组件200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臂320,第一转动臂320开设有贯通设置且与转轴组件200套接配合的第一阻尼孔321,盒体还包括第一阻尼块700,第一阻尼块700与转轴组件200固定连接且容纳于第一阻尼孔321,第一阻尼块700在第一转动臂320的带动下能够带动转轴组件200转动;其中,第一扭簧500被压缩于第一阻尼块700和一转接座110之间,且弹性抵持第一阻尼块70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阻尼孔321的截面形状与第一阻尼块700的截面形状相同,且第一阻尼孔321的截面尺寸与第一阻尼块700的截面尺寸相同。在第一转动臂320转动时,限位容纳于第一阻尼孔321的第一阻尼块700可在第一转动臂320的带动下同步转动,基于此,与第一阻尼块700固定连接的转轴组件200也将在第一阻尼块700的带动下绕转轴组件200的中轴线转动,基于此,转轴组件200与至少一转接孔111的孔壁产生干涉摩擦现象。该摩擦力将初步减缓盒盖300在第一扭簧500的扭力下的转动速度。

可选地,第一阻尼块700的截面形状存在至少一个棱角,如此设置,可进一步保障并提高第一阻尼块700和第一转动臂320的运动同步性,使得第一阻尼块700能够有效带动转轴组件200同步绕转轴组件200的中轴线实现转动。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扭簧500被置于第一阻尼块700和相对远离第一阻尼块700的转接座110之间,且第一扭簧500在轴向上存在一定的压缩变形,基于该压缩变形,第一扭簧500始终存在恢复弹性变形的运动趋势,即存在沿轴向伸展的运动趋势,基于该运动趋势,第一扭簧500可对第一阻尼块700产生朝向相对靠近第一阻尼块700的转接座110一侧的弹性抵持力。虽然第一阻尼块700和转轴组件200受限于其位置关系,并不会因该弹性抵持力而发生轴向移动,但该弹性抵持力仍可促使转轴组件200至少与一转接孔111紧密接触,从而可有效增强转轴组件200与至少一个转接孔111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基于此,能够给盒盖300的转动带来足够的阻尼感,从而可有效减缓盒盖300在第一扭簧500的扭力下进行转动的速度,避免盒体(尤其是转轴组件200)因盒盖300的快速转动而受到瞬时冲击和震动,从而可有效降低盒体的损伤程度。

请参阅图6、图10、图11,请一并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盒盖300的后端还连接有与转轴组件200转动连接且与第一转动臂320间隔设置的第二转动臂330,第二转动臂330开设有贯通设置且与转轴组件200套接配合的第二阻尼孔331,盒体还包括第二阻尼块800,第二阻尼块800与转轴组件200固定连接且容纳于第二阻尼孔331,第二阻尼块800在第二转动臂330的带动下能够带动转轴组件200转动;其中,第一扭簧500被压缩于第一转动臂320和第二转动臂330之间,且弹性抵持第一阻尼块700和第二阻尼块80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转动臂320和第二转动臂330共同与转轴组件200建立连接关系,以实现共同支撑盒盖300,并共同带动盒盖300绕转轴组件200转动,基于该设置,可有效保障并提高盒盖300在转动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并能够有效增强盒盖300的整体强度。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阻尼孔331的截面形状与第二阻尼块800的截面形状相同,且第二阻尼孔331的截面尺寸与第二阻尼块800的截面尺寸相同。在第二转动臂330转动时,限位容纳于第二阻尼孔331的第二阻尼块800可在第二转动臂330的带动下同步转动。基于此,与第一阻尼块700和第二阻尼块800固定连接的转轴组件200将在第一阻尼块700和第二阻尼块800的带动下绕转轴组件200的中轴线转动,如此,不仅可使转轴组件200与两转接孔111的孔壁均产生干涉摩擦现象,还可使得转轴组件200和两转接孔111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相对均衡化。从而可进一步减缓盒盖300在第一扭簧500的扭力下转动的速度,并可进一步提高盒盖300在转动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

可选地,第二阻尼块800的截面形状存在至少一个棱角,如此设置,可进一步保障并提高第二阻尼块800和第二转动臂330的运动同步性,使得第二阻尼块800能够有效带动转轴组件200同步绕转轴组件200的中轴线实现转动。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扭簧500被置于第一阻尼块700和第二阻尼块800之间,且第一扭簧500在轴向上存在一定的压缩变形,基于该压缩变形,第一扭簧500始终存在恢复弹性变形的运动趋势,即存在沿轴向伸展的运动趋势,基于该运动趋势,第一扭簧500可对第一阻尼块700和第二阻尼块800产生反向且均朝向转接座110一侧的弹性抵持力,两弹性抵持力基本均衡。虽然第一阻尼块700、第二阻尼块800和转轴组件200受限于其位置关系,并不会因该弹性抵持力而发生轴向移动,但该弹性抵持力仍可促使转轴组件200与两转接孔111均紧密接触,从而可进一步增强转轴组件200与两转接孔111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基于此,能够给盒盖300的转动带来更充足的阻尼感,从而可进一步减缓盒盖300在第一扭簧500的扭力下进行转动的速度,以进一步避免盒体因快速转动而受到瞬时冲击和震动,以进一步降低盒体的损伤程度,且还可进一步提高盒盖300在转动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

请参阅图6、图10、图11,请一并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盒盖300的后端于第一转动臂320和第二转动臂330之间还连接有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臂340和第二支撑臂350,第一支撑臂340于其面向第一转动臂32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支撑孔,第二支撑臂350于其面向第二转动臂33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支撑孔,转轴组件200包括与一转接孔111、第一阻尼孔321和第一支撑孔依次套接配合的第一转轴210,以及与另一转接孔111、第二阻尼孔331和第二支撑孔依次套接配合的第二转轴220,第一扭簧500被压缩于第一转动臂320和第一支撑臂340之间,且弹性抵持第一阻尼块700,盒体还包括第二扭簧900,第二扭簧900与转轴组件200套接配合,且能够在扣接结构310与锁定结构420解除扣接关系时与第一扭簧500共同驱动盒盖300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第二扭簧900被压缩于第二转动臂330和第二支撑臂350之间,且弹性抵持第二阻尼块80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一转接座110和第一支撑臂340共同支撑第一转轴210,并通过另一转接座110和第二支撑臂350共同支撑第二转轴220;随后通过第一转动臂320与第一转轴210转动连接,并通过第二转动臂330与第二转轴220转动连接,以实现盒盖300与盒底100之间的转动连接。基于上述结构设置,一方面,转轴组件200将被拆分为两根相对较短的第一转轴210和第二转轴220,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强化第一转轴210和第二转轴220的强度,避免因长度过长而影响第一转轴210和第二转轴220的疲劳强度,从而可相应延长第一转轴210和第二转轴220的使用寿命,且还可进一步保障并提高盒盖300在转动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另一方面,通过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转动臂320和第二转动臂330分别与第一转轴210和第二转轴220建立连接关系,以实现共同支撑盒盖300,且通过第一扭簧500和第二扭簧900共同带动盒盖300绕第一转轴210和第二转轴220转动,均可相对均衡两侧的作用力,从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盒盖300在转动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并能够有效增强盒盖300的整体强度。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转动臂320转动时,限位容纳于第一阻尼孔321的第一阻尼块700可在第一转动臂320的带动下同步转动,基于此,与第一阻尼块700固定连接的第一转轴210也将在第一阻尼块700的带动下绕第一转轴210的中轴线转动,基于此,第一转轴210与对应的转接孔111的孔壁将产生干涉摩擦现象。该摩擦力将初步减缓盒盖300在第一扭簧500的扭力下转动的速度,以减缓盒盖300整体的转动速度。

类似地,在第二转动臂330转动时,限位容纳于第二阻尼孔331的第二阻尼块800可在第二转动臂330的带动下同步转动。基于此,与第二阻尼块800固定连接的第二转轴220将在第二阻尼块800的带动下绕第二转轴220的中轴线转动,如此,不仅可使第二转轴220与相应的转接孔111的孔壁产生干涉摩擦现象,还可使得第一转轴210和相应的转接孔111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二转轴220和相应的转接孔111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相对均衡化。从而可进一步减缓盒盖300在第一扭簧500和第二扭簧900的扭力下转动的速度,并可进一步提高盒盖300在转动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

基于此,通过将第一转轴210、第一阻尼块700和第一扭簧500搭配使用,而将第二转轴220、第二阻尼块800和第二扭簧900搭配使用,还可有效避免其运动相互干扰,从而可有效降低盒体的设计难度、协调难度,利于保障并提高盒盖300在转动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扭簧500被置于第一阻尼块700和第一支撑臂340之间,且第一扭簧500在轴向上存在一定的压缩变形,基于该压缩变形,第一扭簧500始终存在恢复弹性变形的运动趋势,即存在沿轴向伸展的运动趋势,基于该运动趋势,第一扭簧500可对第一阻尼块700产生朝向转接座110一侧的弹性抵持力。虽然第一阻尼块700和第一转轴210受限于其位置关系,并不会因该弹性抵持力而发生轴向移动,但该弹性抵持力仍可促使第一转轴210与转接孔111紧密接触,从而可有效增强第一转轴210与转接孔111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基于此,能够给盒盖300的转动带来一定的阻尼感,从而可进一步减缓盒盖300在第一扭簧500的扭力下进行转动的速度,以减缓盒盖300整体的转动速度,从而可有效避免盒体因快速转动而受到瞬时冲击和震动,可有效降低盒体的损伤程度。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扭簧900被置于第二阻尼块800和第二支撑臂350之间,且第二扭簧900在轴向上存在一定的压缩变形,基于该压缩变形,第二扭簧900始终存在恢复弹性变形的运动趋势,即存在沿轴向伸展的运动趋势,基于该运动趋势,第二扭簧900可对第二阻尼块800产生朝向转接座110一侧的弹性抵持力。虽然第二阻尼块800和第二转轴220受限于其位置关系,并不会因该弹性抵持力而发生轴向移动,但该弹性抵持力仍可促使第二转轴220与转接孔111紧密接触,从而可有效增强第二转轴220与转接孔111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基于此,能够给盒盖300的转动带来更强的阻尼感,从而可进一步减缓盒盖300在第二扭簧900的扭力下进行转动的速度,以减缓盒盖300整体的转动速度,从而可进一步避免盒体因快速转动而受到瞬时冲击和震动,可进一步降低盒体的损伤程度。

请参阅图6、图10、图11,请一并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210包括与第一阻尼块700一体连接且与转接孔111和第一扭簧500套接配合的第一转动段211,以及与第一支撑臂340一体连接且与第一扭簧500套接配合的第二转动段212,第一转动段211和第二转动段212间隔设置;第二转轴220包括与第二阻尼块800一体连接且与转接孔111和第二扭簧900套接配合的第三转动段221,以及与第二支撑臂350一体连接且与第二扭簧900套接配合的第四转动段222,第三转动段221与第四转动段222间隔设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扭簧500位于第一阻尼块700和第一支撑臂340之间,且套接于第一转动段211和第二转动段212之间,在第一扭簧500的扭力作用下,第一支撑臂340和第二转动段212、第一阻尼块700和第一转动段211将同步绕第一转轴210的中轴线转动,且第一转动段211会在第一扭簧500的作用下与转接孔111的孔壁产生干涉摩擦,以减缓盒盖300的转动速度。基于本实施例的结构,一方面,可进一步将第一转轴210拆分为更短的第一转动段211和第二转动段212,从而可进一步强化第一转轴210的强度,避免因长度过长而影响第一转动段211和第二转动段212的疲劳强度,从而可相应延长第一转动段211和第二转动段212的使用寿命;一方面,可切断第一转动段211和第二转动段212之间的应力传递,并能够避免第一转动段211和第二转动段212的运动相互干扰的情况发生,从而可进一步提高转轴组件200的使用性能;一方面,可减少第一转动段211和第二转动段212与第一扭簧500之间的摩擦,并减少第二转动段212与第一支撑孔的孔壁之间的摩擦,从而可相应减少第一转轴210的不必要的磨损程度,从而可进一步延长第一转动段211和第二转动段212的使用寿命。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扭簧900位于第二阻尼块800和第二支撑臂350之间,且套接于第三转动段221和第四转动段222之间,在第二扭簧900的扭力作用下,第二支撑臂350和第四转动段222、第二阻尼块800和第三转动段221将同步绕第二转轴220的中轴线转动,且第三转动段221会在第二扭簧900的作用下与转接孔111的孔壁产生干涉摩擦,以减缓盒盖300的转动速度。基于本实施例的结构,一方面,可进一步将第二转轴220拆分为更短的第三转动段221和第四转动段222,从而可进一步强化第二转轴220的强度,避免因长度过长而影响第三转动段221和第四转动段222的疲劳强度,从而可相应延长第三转动段221和第四转动段222的使用寿命;一方面,可切断第三转动段221和第四转动段222之间的应力传递,并能够避免第三转动段221和第四转动段222的运动相互干扰的情况发生,从而可进一步提高转轴组件200的使用性能;一方面,可减少第三转动段221和第四转动段222与第二扭簧900之间的摩擦,并减少第四转动段222与第二支撑孔的孔壁之间的摩擦,从而可相应减少第二转轴220的不必要的磨损程度,从而可进一步延长第三转动段221和第四转动段222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2、图5、图12,在本实施例中,锁定位置设于解锁位置的前侧;扣接结构310包括连接于盒盖300的前端且向下延伸形成的扣接支撑部311以及连接于扣接支撑部311的下端且向后延伸形成的扣接功能部312;锁定结构420包括连接于锁定座410的上侧且向上延伸形成的锁定支撑部421以及连接于锁定支撑部421的上端且向前延伸形成的锁定功能部422,锁定功能部422用于与扣接功能部312扣接配合。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锁定位置设于解锁位置的前侧,可使得使用者在对锁定座410进行施力以使锁定座410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时,对锁定座410施加的作用力为推力,如此,使用者可通过按压实现相应的操作,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盒体的相应结构的操作便利性,提高盒体的使用性能。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了扣接支撑部311以支撑扣接功能部312,以使扣接功能部312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以便于扣接功能部312与锁定功能部422建立更牢固的连接关系。同理,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了锁定支撑部421以支撑锁定功能部422,以使锁定功能部422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以便于锁定功能部422与扣接功能部312建立更牢固的连接关系。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扣接功能部312相对扣接支撑部311向后延伸形成,而锁定功能部422相对锁定支撑部421向前延伸形成,基于此,在扣接功能部312与锁定功能部422扣接配合时,扣接功能部312可与锁定功能部422上下对位设置且相互抵接,从而可进一步提高锁定结构420与扣接结构31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利于进一步提高盒盖300在盖合位置的状态稳定性,利于进一步对盒盖300因第一扭簧500而具有的从盖合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的转动趋势进行有效抵消,利于进一步降低盒盖300被误开启的风险。

同时,基于上述结构,当使用者顶推锁定座410时,锁定座410可带动扣接功能部312向后移动,扣接功能部312能够更便利地解除其与扣接功能部312的扣接配合关系,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盒体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5、图7、图9,在本实施例中,盒底100于其前侧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按键滑孔103,且于按键滑孔103的孔底开设有解锁滑孔101;锁定组件400还包括连接于锁定座410的前侧且与按键滑孔103滑接配合的解锁按键430,解锁按键430在锁定结构420处于解锁位置时止挡于按键滑孔103的孔底。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解锁按键430与锁定座410联动,在锁定座410沿解锁滑孔101往复滑动时,解锁按键430同步沿按键滑孔103同步往复滑动,基于此,使用者可通过按压解锁按键430实现对锁定座410的施力,以便于促使锁定座410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因而,基于解锁按键430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锁定组件400的操作便利性,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盒体的使用性能。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按键滑孔103的孔底对解锁按键430进行止挡,可实现对锁定座410的定位,不仅避免锁定座410过于深入盒底100内部,还可便于复位结构600实现对锁定座410的快速复位,基于此,可进一步提高锁定组件400的操作便利性,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盒体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7、图9,在本实施例中,复位结构600弹性抵持于解锁按键430和按键滑孔103的孔底之间。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复位结构600弹性抵持于解锁按键430和按键滑孔103的孔底之间,而不将复位结构600弹性抵持于锁定座410和解锁滑孔101的孔底之间,一方面,可便于复位结构600的安装,从而可提高盒体的制造便利性;另一方面,复位结构600通过对尺寸较大的解锁按键430进行复位,以带动尺寸较小的锁定座410和锁定结构420实现复位,可有效降低解锁按键430出现卡滞现象的风险,从而可进一步提高锁定组件400的使用性能,可进一步提高盒体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7、图8、图9,在本实施例中,盒底100还于按键滑孔103的孔底开设有至少一个贯通设置的限位孔104;锁定组件400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解锁按键430的后侧的限位结构440,限位结构440包括与限位孔104套接配合的套接部441以及连接于套接部441背离解锁按键430一侧的限位部442,限位部442在锁定结构420处于锁定位置时止挡于限位孔104背离解锁按键430一侧的孔口。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限位结构440将其套接部441与限位孔104套接配合,在解锁按键430沿按键滑孔103同步往复滑动时,套接部441可同步沿限位孔104往复滑动。限位结构440的限位部442位于限位孔104背离解锁按键430的一侧,且限位部442的径向尺寸大于限位孔104的径向尺寸。基于上述结构,在锁定结构420处于锁定位置时,限位部442能够止挡于限位孔104背离解锁按键430一侧的孔口,一方面,可限制解锁按键430脱离按键滑孔103,以保障并提高锁定组件400与盒底100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可配合复位结构600稳定锁定结构420在锁定位置的状态稳定性,从而可进一步保障锁定结构420与扣接结构31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利于进一步提高盒盖300在盖合位置的状态稳定性,利于进一步降低盒盖300被误开启的风险。

请参阅图2、图4,在本实施例中,盒体还包括设于盒底100的后端且用于检测盒盖300的前端是否处于盖合位置的检测开关1000,盒盖300的后端连接有检测触发件360,检测触发件360用于在盒盖300的前端处于盖合位置时触及检测开关100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检测开关1000连接于盒底100,检测触发件360固定连接于盒盖300,且检测触发件360能够随盒盖300的转动而同步运动,在盒盖300的前端处于盖合位置,即盒盖300盖合盒底100时,检测触发件360将碰触到检测开关1000,以利于检测开关1000检测并判断当前盒盖300的前端已处于盖合位置,即判断当前盒盖300已盖合盒底100。因而,本实施例通过将检测触发件360与盒盖300联动,并采用机械触发的方式,实现了关于盒盖300是否盖合盒底100的检测,检测正确率高,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盒体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充电盒,用于收纳耳机并对耳机进行充电,耳机充电盒包括上述盒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喷液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