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屋面施工工艺

文档序号:1795063 发布日期:2021-11-05 浏览:3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斜屋面施工工艺 (Construction process for inclined roof ) 是由 张海亮 刘金果 冯小朋 王丹涛 王凡博 程立胜 杨东雷 杨志明 于 2021-08-0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一种斜屋面施工工艺,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其包括以下步骤:S1:搭建模板体系:根据屋面所需斜度搭建满堂架;将底层模板沿设计斜度与满堂架固定;在底层模板上安装多个第一对拉螺栓,并在底层模板上方设置顶层模板,采用第一对拉螺栓将顶层模板固定,第一对拉螺栓穿过顶层模板并延伸至顶层模板上方,底层模板与顶层模板之间形成斜屋面浇筑模腔;S2:浇筑斜屋面主体:向斜屋面浇筑模腔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终凝后拆除顶层模板,形成斜屋面主体;S3:铺设面层:将防水层、保温层穿过第一对拉螺栓延伸至斜屋面上方的一段后铺设于斜屋面主体上;铺设瓦片。本申请具有提高斜屋面的质量的效果。(The application relates to an inclined roof construction process,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1: building a template system: building a full-hall frame according to the inclination required by the roof; fixing the bottom layer template with the full frame along the designed inclination; installing a plurality of first tie bolts on the bottom formwork, arranging a top formwork above the bottom formwork, fixing the top formwork by using the first tie bolts, enabling the first tie bolts to penetrate through the top formwork and extend above the top formwork, and forming an inclined roof pouring mold cavity between the bottom formwork and the top formwork; s2: pouring an inclined roof main body: pouring concrete in the pouring die cavity of the syncline roof; removing the top formwork after the concrete is finally set to form an inclined roof main body; s3: paving a surface layer: the waterproof layer and the heat insulation layer penetrate through the first split bolts to extend to a section above the inclined roof and then are laid on the main body of the inclined roof; and (4) paving tiles. This application has the effect that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oblique roofing.)

一种斜屋面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斜屋面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斜屋面通常用于建筑中,进一步的,更广泛应用于洋房式建筑中,斜屋面是指具有一定坡度的屋顶,斜屋面具有排水性好、外形美观的优点。

相关技术中,建造斜屋面时,首先搭建满堂架,在满堂架上搭建模板,并在模板上放置钢筋笼,之后在模板上浇筑混凝土,此时,受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较难一次性找平,因此待混凝土终凝后,在混凝土上抹砂浆找平层,待砂浆找平层终凝后铺设防水层、保温层、瓦片等面层施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待混凝土凝固后,需要铺设砂浆找平层,而砂浆找平层容易与斜屋面之间分裂,影响力斜屋面的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斜屋面的质量,本申请提供一种斜屋面施工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斜屋面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斜屋面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搭建模板体系:

根据屋面所需斜度搭建满堂架;

在满堂架上安装底层模板,并将底层模板沿设计斜度固定于满堂架;

在底层模板上安装多个第一对拉螺栓,并在底层模板上方设置顶层模板,采用第一对拉螺栓将顶层模板固定,第一对拉螺栓穿过顶层模板并延伸至顶层模板上方,底层模板与顶层模板之间形成斜屋面浇筑模腔;

S2:浇筑斜屋面主体:

向斜屋面浇筑模腔内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终凝后拆除顶层模板,形成斜屋面主体;

S3:铺设面层:

将防水层、保温层穿过第一对拉螺栓延伸至斜屋面上方的一段后铺设于斜屋面主体上;

铺设瓦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满堂架顶部铺设底层模板,再将第一对拉螺栓与底层模板固定,之后安装顶层模板,并将顶层模板与第一对拉螺栓固定,之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待混凝土终凝后形成斜屋面主体;

由于顶层模板和第一对拉螺栓的设置,向斜屋面浇筑模腔内浇筑混凝土时,人员无需担心浇筑的混凝土过多而导致混凝土高出斜屋面顶壁设计标高的情况出现,因此在浇筑的混凝土的过程中可以向斜屋面浇筑模腔内充分浇筑混凝土,使得斜屋面主体的顶壁为平整的状态,因此无需抹找平层,从而避免了找平层与斜屋面分离的情况,提高了斜屋面的建造质量;

再者,将防水层、保温层等穿设于第一对拉螺栓上,第一对拉螺栓会对防水层、保温层起到限位作用,减少防水层、保温层发生偏移,进一步提高了斜屋面的建造质量。

可选的,所述S3还包括以下步骤:

铺设抗裂层:

将防水层和保温层铺设完成后,在保温层表面铺设钢筋网片,并将第一对拉螺栓延伸至斜屋面上方的一端穿过钢筋网片,且将第一对拉螺栓穿过钢筋网片的一端折弯于钢筋网片;

在钢筋网片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终凝后与钢筋网片形成抗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对拉螺栓穿过钢筋网片时,第一对拉螺栓可以对钢筋网片起到牵制作用,减少铺设钢筋网片时钢筋网片发生晃动,便于人员施工作业;另外,将第一对拉螺栓折弯于钢筋网片上,使得第一对拉螺栓与钢筋网片相互牵制,从而钢筋网片可以将保温层与防水层抵接于斜屋面主体上,减少保温层、防水层和钢筋网片从斜屋面上脱离,进一步提高了斜屋面的建造质量。

可选的,所述S1还包括以下步骤:

搭建多个悬挂装置:

悬挂装置包括插板和立柱,插板固定于斜屋面浇筑模腔内,立柱与插板固定连接,且立柱穿过顶层模板并延伸至顶层模板上方,立柱和插板均位于斜屋面的屋脊处;

搭建行走辅助装置:

在立柱上设置行走辅助装置,人员通过行走辅助装置进行面层施工作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员在斜屋面主体上行走时,可以通过握持立柱或者行走辅助装置进行走动,可减少人员在斜屋面主体上滑倒,因此悬挂装置和行走辅助装置对于人员的行走具有安全防护作用;而设置插板伸入斜屋面浇筑模腔内,可以使得后续混凝土凝固后,插板被固定于斜屋面主体内,可以提高立柱与斜屋面主体连接的稳固度。

可选的,所述立柱包括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所述第一竖杆与所述插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穿出至斜屋面主体上方,所述第二竖杆与所述第一竖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延伸至所述顶层模板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员行走时,可以握持第二竖杆,后续面层施工完成后,需要将第二竖杆拆除,以防止第二竖杆影响建筑的美观性,此时,人员只需将第二竖杆从第一竖杆上拆除即可,其作业较为便捷,且后续对第二竖杆还可进行重复利用。

可选的,所述悬挂装置还包括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杆、两个滑移杆、一个第一电机以及一个双向螺杆;

滑移杆沿固定杆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固定杆,双向螺杆与固定杆转动连接,双向螺杆的轴线与固定杆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电机驱动所述双向螺杆转动,两个滑移杆各与双向螺杆的一个螺纹段螺纹连接;

所述立柱开设有插孔,所述滑移杆与所述插孔可拆卸配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一电机驱动双向螺杆转动,双向螺杆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两个滑移杆朝向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运动;

当两个滑移杆相互靠近时,滑移杆插入插孔内,从而将相邻的两个立柱通过连接组件固定;

当两个滑移杆相互远离时,滑移杆从插孔中拔出,从而解除相邻的两个立柱之间的固定关系;

通过设置连接组件将相邻两个立柱固定,可以提高相邻两个立柱之间的稳固度;再者,人员也可握持固定杆或滑移杆,从而在多个位置具有供人员握持的部分,进一步便于人员进行面层施工作业。

可选的,所述S1还包括以下步骤:

搭建梁浇筑模板,形成梁浇筑模腔,梁浇筑模腔连通于斜屋面浇筑模腔较低端的下方;

固定天沟侧墙模块:

天沟侧墙模块包括侧挡墙和配筋,配筋一端位于侧挡墙内、另一端穿过侧挡墙侧壁后延伸至侧挡墙外,配筋延伸至侧挡墙外的一端为预留钢筋;

将预留钢筋插入梁浇筑模腔和/或斜屋面浇筑模腔内;

向斜屋面浇筑模腔内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流动至梁浇筑模腔内;

混凝土终凝后,斜屋面主体、天沟侧墙模块以及梁通过混凝土固接于一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目前,相关技术中浇筑天沟时,通常采用现支模的方式,支模完成后进行混凝土现浇,但是,由于天沟的尺径通常较小,多数在10-50公分作用,因此,待混凝土终凝后,支模难以拆除;

而本申请中,通过采用预制天沟侧墙模块的方式,将天沟侧墙模块预制,装配预制好的天沟侧墙模块时,只需将预留钢筋插入梁浇筑模腔和/或斜屋面浇筑模腔内,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终凝后,便可将天沟侧墙模块固定于斜屋面或梁;此种施工方式,无需人员拆除支模,从而便于人员进行施工作业。

可选的,所述天沟侧墙模块还包括凸条,所述凸条与所述侧挡墙固定,且所述凸条位于所述侧挡墙远离预留钢筋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凸条位于侧挡墙远离预留钢筋的一侧,因此,凸条位于侧挡墙远离斜屋面的主体一侧,从而在下雨天时,凸条可以对侧挡墙远离斜屋面主体的一侧进行挡雨,减少侧挡墙被大面积的淋湿

可选的,所述S1中,浇筑天沟侧墙模块时,采用天沟浇筑模板进行浇筑;

天沟浇筑模板包括第一模腔盒和第二模腔盒,第二模腔盒固接于第一模腔盒侧壁,且第二模腔盒与第一模腔盒连通,从而第一模腔盒内腔与第二模腔盒内腔连通形成天沟浇筑模腔;

第二模腔盒远离第一模腔盒的一面贯穿开设有浇筑孔,第一模腔盒远离第二模腔盒的一侧贯穿开设有钢筋孔,所述配筋一端位于所述天沟浇筑模腔内、另一端穿过所述钢筋孔并延伸至天沟浇筑模腔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浇筑天沟侧墙模块时,混凝土从浇筑孔进入第二模腔盒内,再掉落至第一模腔盒内,将第一模腔盒和第二模腔盒连通设置,便于对侧挡墙和凸条一次性浇筑成型,保证了侧挡墙和凸条的整体性。

可选的,所述天沟浇筑模板还包括多个第二对拉螺栓,所述第二对拉螺栓贯穿所述第一模腔盒,所述第二对拉螺栓穿出第一模腔盒靠近第二模腔盒的一段为连接段;

所述S1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斜屋面浇筑模腔底端一侧搭建脚手架;

将凸条搭接于脚手架上;

第二对拉螺栓中的连接段与脚手架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模板设计中,为了后续拆模考虑,第一模腔盒必定会有至少一个侧壁是拆分设计,因此,第二对拉螺栓的作用不仅可以将第一模腔盒固定;在后续固定天沟侧墙模块时,凸条搭接于脚手架上,而第二对拉螺栓中的连接端可以与脚手架抵接,因此,凸条、第二对拉螺栓和侧挡墙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结构,从而第二对拉螺栓也可以便于人员将天沟侧墙模块固定。

可选的,所述行走辅助装置包括立杆、导轨、滑座、齿条、齿轮和第二电机;

立杆与天沟侧墙模块或脚手架固定连接;导轨一端与悬挂装置固定、另一端与立杆固定;滑座沿导轨的长度方向与导轨滑动连接;齿条与导轨平行,且齿条与导轨固定;齿轮与滑座转动连接,且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所述齿轮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人员直接站立于斜屋面主体上作业,人员可以采取握持导轨的方式在斜屋面主体上走动,从而由导轨对人员起到安全防护作用;若已经在斜屋面主体上铺设了防水层、保温层,则人员可以站立于或者坐在滑座上进行其他施工,从而既可以防止人员将防水层、保温层踩踏损坏,也可以便于搭载人员移动,其进一步便于人员在斜屋面上移动;

驱动滑座运动时,第二电机带动齿轮转动,由于齿轮和齿条相互啮合,因此齿轮在转动的过程中会沿着齿条的长度方向在齿条上滚动,从而齿轮带动滑座沿着齿条的长度方向滑动,此种驱动方式结构简单,可以在导轨上进行往复运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顶层模板和第一对拉螺栓,无需铺设找平层,可有效提高斜屋面的质量;

2.通过将第一对拉螺栓延伸至斜屋面上方的一端折弯,可将防水层、保温层固定的更加牢固;

3.通过设置悬挂装置,便于人员在斜屋面上行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杆和滑移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行走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1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天沟浇筑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中防水层、保温层以及瓦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满堂架;12、底层模板;13、钢筋网;14、顶层模板;141、顶板;15、边部模板;16、斜屋面浇筑模腔;17、脚手架;2、第一对拉螺栓;21、张紧杆;22、第一延伸杆;23、第二延伸杆;24、第一锁紧螺母;25、止水板;26、止水环;27、第二锁紧螺母;3、悬挂装置;31、插板;311、加强筋;32、立柱;321、第一竖杆;322、第二竖杆;33、连接组件;331、固定杆;3311、导向孔;332、滑移杆;333、第一电机;334、转动座;335、双向螺杆;336、丝杠螺母;34、插杆;341、插孔;4、梁浇筑模板;41、梁浇筑模腔;5、天沟侧墙模块;51、侧挡墙;52、凸条;53、配筋;6、天沟浇筑模板;61、第一模腔盒;611、钢筋孔;62、第二模腔盒;621、浇筑孔;63、天沟浇筑模腔;64、第二对拉螺栓;7、行走辅助装置;71、立杆;72、导轨;73、滑座;731、限位孔;732、避让孔;74、齿条;75、齿轮;76、第二电机;81、防水层;82、保温层;83、瓦片;831、插接孔;84、抗裂层;841、钢筋网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斜屋面施工工艺。斜屋面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搭建模板体系:

S11:参照图1,搭建满堂架11:

在地面或者楼面搭建满堂架11,并将满堂架11底部与地面或者楼面通过地脚螺栓固定,根据斜屋面的斜度设计要求,满堂架11的顶部沿设计要求的斜度方向呈倾斜状布置;

S12:参照图1和图2,固定底层模板12:

在满堂架11顶部铺设底层模板12,底层模板12沿斜屋面的设计要求斜度铺设,并将底层模板12与满堂架11顶部通过螺丝固定,从而多个底层模板12拼接形成倒V形结构;

S13:参照图2,安装第一对拉螺栓2:

第一对拉螺栓2包括张紧杆21、第一延伸杆22、第二延伸杆23、两个第一锁紧螺母24、两个止水板25、至少一个止水环26以及两个第二锁紧螺母27;

张紧杆21一端与第一延伸杆2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延伸杆23螺纹连接,张紧杆21与第一延伸杆22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焊接;

本实施例中,张紧杆21的两端各与一个第一锁紧螺母24螺纹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靠近第一延伸杆22的第一锁紧螺母24与张紧杆21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焊接或者一体固接,第一延伸杆22与任一第二锁紧螺母27螺纹连接、第二延伸杆23与另一第二锁紧螺母27螺纹连接;

止水环26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一个,止水环26套设于张紧杆21外壁,且止水环26与张紧杆21的连接处满焊,止水环26位于两个第一锁紧螺母24之间;

张紧杆21两端各与一个止水板25连接,止水板25套接于张紧杆21,且止水环26位于两个止水板25之间;

连接时,将第一锁紧螺母24螺纹连接于张紧杆21靠近第二延伸杆23的一端,再将止水板25套接于张紧杆21,之后,将第二延伸杆23穿过底层模板12并延伸至底层模板12下方,使得止水板25夹设于第一锁紧螺母24与底层模板12之间;另外,穿设第二延伸杆23时,将张紧杆21与第二延伸杆23的连接处位于底层模板12内,最后,将第二锁紧螺母27与第二延伸杆23螺纹连接,从而便可将底层模板12与第一对拉螺栓2固定。

S14:参照图2,铺设钢筋网13:

在底层模板12上铺设钢筋网13,铺设钢筋网13的过程中,将张紧杆21穿设于钢筋网13内,并将张紧杆21与钢筋网13用扎丝绑定,从而形成钢筋网13与张紧杆21相互交错的模式。

S15:参照图2、图3和图4,搭建多个悬挂装置3:

悬挂装置3包括多个插板31、多个立柱32以及多个连接组件33;

插板31的材质选为钢板,插板31水平放置于斜屋面的屋脊处,并将插板31与钢筋网13焊接;之后,在插板31上焊接至少一个加强筋311,加强筋311优选为钢筋,加强筋311为多个时,多个加强筋311沿屋脊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于插板31上;将加强筋311与插板31焊接后,将加强筋311两端向下弯折,并将加强筋311的端部与屋脊两侧的钢筋网13通过扎丝绑接,从而便可将插板31与钢筋网13固定的更加牢固;

将插板31固定后,将立柱32与插板31固定,立柱32包括第一竖杆321和第二竖杆322,第一竖杆321和第二竖杆322均竖直设置,第一竖杆321焊接于插板31顶壁,且第一竖杆321与插板31的连接处满焊,第二竖杆322螺纹连接于第一竖杆321顶部;

参照图3、图4和图5,连接组件33包括固定杆331、两个滑移杆332、一个第一电机333、两个转动座334、一个双向螺杆335以及两个丝杠螺母336;固定杆331中空设置,固定杆331两端各开设有一个导向孔3311,滑移杆332沿固定杆331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导向孔3311内壁;转动座334焊接于固定杆331内壁,第一电机333为伺服电机,第一电机333的机壳通过螺丝与任一转动座334固定,双向螺杆335一端与第一电机333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同轴固定、另一端沿另一转动座334侧壁转动;每一丝杠螺母336各与双向螺杆335的不同螺纹段螺纹连接,且每一丝杠螺母336各与一个滑移杆332焊接;第二竖杆322侧壁固接有插杆34,滑移杆332开设有插孔341,插杆34与插孔341可拆卸配合连接;

安装时,由第一电机333带动双向螺杆335转动,双向螺杆335带动丝杠螺母336沿双向螺杆335的轴线轴线方向运动,两个丝杠螺母336运动时便可带动两个滑移杆332朝向不同的方向运动。

S16:参照图2,铺设顶层模板14:

首先将另一第一锁紧螺母24与张紧杆21螺纹连接,再将止水板25套接于第二锁紧螺母27远离止水环26的一端;

在底层模板12上放置多个与待浇混凝土同标号的混凝土块;之后,将顶层模板14套接于第一延伸杆22上,从而由第一延伸杆22将顶层模板14固定,并由混凝土块对顶层模板14起到支撑作用;再将第二锁紧螺母27与第一延伸杆22螺纹连接,从而便可将顶层模板14固定夹持于第二锁紧螺母27与止水板25之间;相邻两个第一对拉螺栓2中,靠近第一延伸杆22的止水板26相互接触,从而止水板26不仅可以减少后续水沿着张紧杆21的缝隙处流入斜屋面下方,又可以在支模过程中,对顶层模板14起到支撑作用,减少人员将顶层模板14踩踏破损;

将顶层模板14铺设完成后,沿顶层模板14外沿和底层模板12外沿订一圈方木,从而形成斜屋面浇筑模腔16。

S17:参照图6,搭建梁浇筑模板4:

将满堂架11扩充搭建至底层模板12的较低端远离屋脊的一侧,并在满堂架11延伸出斜屋面的上方搭建梁浇筑模板4;另外,在顶层模板14的较低端固定顶板141,并使得顶板141位于梁浇筑模板4上方,从而使得顶板141与梁浇筑模板4之间形成梁浇筑模腔41。

S18:参照图6和图7,浇筑天沟侧墙模块5:

天沟侧墙模块5包括侧挡墙51、凸条52和配筋53,凸条52位于侧挡墙51侧壁,配筋53一端位于侧挡墙51内、另一端穿过侧挡墙51远离凸条52的一侧壁后延伸至侧挡墙51外;

搭建天沟浇筑模板6:

天沟浇筑模板6包括第一模腔盒61和第二模腔盒62,第一模腔盒61和第二模腔和均呈矩形体状,第二模腔盒62固定连接于第一模腔盒61侧壁,且第二模腔盒62与第一模腔盒61连通,从而第一模腔盒61内腔与第二模腔盒62内腔连通形成L形的天沟浇筑模腔63,第二模腔盒62远离第一模腔盒61的一面贯穿开设有浇筑孔621,第一模腔盒61远离第二模腔盒62的一面贯穿开设有钢筋孔611;

本实施例中,第一模腔盒61连接有第二模腔盒62的一面与第一模腔盒61开设有钢筋孔611的一面为拆分式连接,且两个面通过第二对拉螺栓64固定;

在天沟浇筑模腔63内放入配筋53,配筋53穿过钢筋孔611并延伸至第一模腔盒61外;

进行天沟侧墙模块5的浇筑作业:

将天沟浇筑模板6放置于钢构架上,并使得第一模腔盒61供配筋53穿过的一面放置于钢构架顶部,并将配筋53插入钢构架内,之后,人员通过浇筑孔621向天沟浇筑模腔63内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终凝后,混凝土与配筋53共同形成天沟侧墙模块5;从而第一模腔盒61内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后形成侧挡墙51,第二模腔盒62内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后形成凸条52,天沟侧墙模块5成型后,拆除第一模腔盒61和第二模腔盒62,并保留配筋53和第二对拉螺栓64。

S19:参照图6和图7,天沟侧墙模块5就位:

首先在斜屋面浇筑模腔16底端的侧方搭建脚手架17,将脚手架17搭建完成后,将天沟侧墙模块5中的凸条52挂接于脚手架17顶部,并将第二对拉螺栓64与脚手架17侧壁抵紧,同时,将配筋53插入梁浇筑模腔41处。

S2:浇筑斜屋面主体:

向斜屋面浇筑模腔16和梁浇筑模腔41内浇筑混凝土,并使得配筋53插入混凝土内,待混凝土终凝后,形成斜屋面主体和梁,同时,配筋53被固定于斜屋面内,因此将斜屋面主体、梁和天沟侧墙模块5一体化固定;

斜屋面主体成型后,拆除顶层模板14和底层模板12,并将第一锁紧螺母24、第二锁紧螺母27以及第二延伸杆23拆除,将第一延伸杆22保留。

S3:铺设面层:

S31:参照图4和图5,搭建行走辅助装置7:

在立柱32上设置行走辅助装置7,人员通过行走辅助装置7进行面层施工;

本实施例中,行走辅助装置7包括立杆71、导轨72、滑座73、齿条74、齿轮75和第二电机76,立杆71与天沟侧墙模块5或脚手架17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立杆71与脚手架17固定;导轨72一端与悬挂装置3连接、另一端与立杆71焊接,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导轨72与悬挂装置3中的滑移杆332焊接;滑座73沿导轨72的长度方向贯穿开设有限位孔731,导轨72穿设于限位孔731内,滑座73沿导轨72的长度方向与导轨72滑动连接;

齿条74一端与立杆71焊接、另一端与滑移杆332焊接,滑座73沿平行于导轨72的长度方向贯穿开设有避让孔732,齿条74穿设于避让孔732内,第二电机76为伺服电机,第二电机76的机壳通过螺丝固定于避让孔732内壁,第二电机76的输出轴与齿轮75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同轴固定连接,且齿轮75与齿条74相互啮合;

使用时,第二电机76驱动齿轮75转动,齿轮75转动过程中沿齿条74滚动,从而由齿轮75带动滑座73沿导轨72滑动,从而人员站立于滑座73上进行作业;

在其他实施例中,行走辅助装置7还可以为拉绳,将拉绳一端绑接于悬挂装置3上,另一端与人员绑接,从而对人员起到作业时的防护作用;

S32:参照图8,铺设面层:

人员站立于或者坐在滑座73上进行面层施工,以减少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将面层踩踏损坏,将防水层81、保温层82穿过第一延伸杆22后铺设于斜屋面主体上;本实施例中防水层81的材质为防水卷材,保温层82的材质为聚苯板;其中防水层81铺设于斜屋面主体上,保温层82点胶于防水层81表面;

铺设抗裂层84:

将保温层82铺设完成后,在保温层82上放置钢筋网片841,并将钢筋网片841穿设于第一延伸杆22上,之后将第一延伸杆22远离斜屋面主体的一端折弯于钢筋网片841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钢筋网片841与第一延伸杆22的牢固度,人员将钢筋网片841与第一延伸杆22用扎丝绑扎;

将钢筋网片841绑扎完成后,朝向钢筋网片841内浇筑C20的细石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混凝土与钢筋网片841形成抗裂层84;

铺设瓦片83:

铺设瓦片83时,在瓦片83底壁预留插接孔831,将瓦片83底壁的插接孔831插入第一延伸杆22中。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可智能调节倾斜程度的屋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