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

文档序号:1804476 发布日期:2021-11-05 浏览: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天线 (Antenna with a shield ) 是由 考沙尔·赛伦德拉 官宁 韩旭 于 2020-07-0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可较强地发送接收电波的辐射方向角范围宽的天线。天线(1)具备:电介质层(10)、在电介质层(10)的第一主面形成的接地导体层(30)、在电介质层(10)的第二主面形成的导电性的辐射元件(25、26)。第一辐射元件(25)具有第一非均匀宽度部(25t),第一非均匀宽度部(25t)在与对着第一顶点(25j)的直线状的第一边(25a)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从第一边(25a)朝向第一顶点(25j)逐渐减小。第二辐射元件(26)具有第二非均匀宽度部(26t),第二非均匀宽度部(26t)在与对着第二顶点(26j)的直线状的第二边(26a)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从第二边(26a)朝向第二顶点(26j)逐渐减小。(An antenna capable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waves with a wide radiation direction angle range. An antenna (1) is provided with: the antenna comprises a dielectric layer (10), a ground conductor layer (30) formed on a first main surface of the dielectric layer (10), and conductive radiation elements (25, 26) formed on a second main surface of the dielectric layer (10). The first radiation element (25) has a first uneven width portion (25t), and the width of the first uneven width portion (25t) in a direction parallel to a linear first side (25a) opposite to a first vertex (25j)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the first side (25a) toward the first vertex (25 j). The second radiation element (26) has a second uneven width portion (26t), and the width of the second uneven width portion (26t) in a direction parallel to a linear second side (26a) opposite to the second vertex (26j)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the second side (26a) to the second vertex (26 j).)

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阵列天线,该阵列天线为直接连接供电方式,并且是共平面供电方式。直接连接供电方式是指:供电线路与天线元件直接连接的供电方式。共平面供电方式是指:供电线路和天线元件形成于共同的平面的供电方式。

如专利文献1所述,接地导体层形成于电介质基板的一面,多个天线元件和多个供电线路形成于电介质基板的另一面。多个天线元件呈直线状排列,供电线路分别从天线元件延伸设置。从位于天线元件的列的两端的端部天线元件延伸的供电线路的末端开放,这些端部天线元件成为无供电元件。从端部天线元件以外的中间天线元件延伸的供电线路的末端与发送接收电路连接,这些中间天线元件成为供电元件。两端的无供电元件是为了缓和供电元件的指向性的差异而设置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7-0461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外,即使是在特定的方向上较强地发送接收电波的指向性天线,也希望能够较强地发送接收电波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较宽。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较强地发送接收电波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较宽的天线。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主要的发明为一种天线,其具备:电介质层,其具有第一主面和第一主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接地导体层,其形成于所述第一主面;导电性的第一辐射元件,其形成于所述第二主面;以及导电性的第二辐射元件,其与所述第一辐射元件并排地形成于所述第二主面,所述第一辐射元件具有第一非均匀宽度部,该第一非均匀宽度部在与对着第一顶部的直线状的第一边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从所述第一边朝向所述第一顶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辐射元件具有第二非均匀宽度部,该第二非均匀宽度部在与对着第二顶部的直线状的第二边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从所述第二边朝向所述第二顶部逐渐减小。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可以通过以下的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而明了。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天线较强地发送接收电波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较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导体图案层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的导体图案层的俯视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导体图案层的俯视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导体图案层的俯视图。

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导体图案层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的反射系数与频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的增益与辐射方向角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反射系数与频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增益与辐射方向角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反射系数与频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增益与辐射方向角的关系的图表。

图13是表示比较例的天线的反射系数与频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增益与辐射方向角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以下的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可知以下的事项。

可知一种天线,其具备:电介质层,其具有第一主面和该第一主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接地导体层,其形成于所述第一主面;导电性的第一辐射元件,其形成于所述第二主面;以及导电性的第二辐射元件,其与所述第一辐射元件并排地形成于所述第二主面,所述第一辐射元件具有第一非均匀宽度部,该第一非均匀宽度部在与对着第一顶部的直线状的第一边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从所述第一边朝向所述第一顶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辐射元件具有第二非均匀宽度部,该第二非均匀宽度部在与对着第二顶部的直线状的第二边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在从所述第二边朝向所述第二顶部逐渐减小。

如上所述,具有第一非均匀宽度部的第一辐射元件和具有第二非均匀宽度部的第二辐射元件并排,因此可扩大能够通过天线较强地发送接收电波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

所述第一非均匀宽度部包含所述第一顶部,所述第一辐射元件具有第一均匀宽度部,该第一均匀宽度部从所述第一非均匀宽度部连续至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一均匀宽度部包含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一均匀宽度部在与述第一边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均匀,所述第二非均匀宽度部包含所述第二顶部,所述第二辐射元件具有第二均匀宽度部,该第二均匀宽度部从所述第二非均匀宽度部连续至所述第二边,所述第二均匀宽度部包含所述第二边,所述第二均匀宽度部在与所述第二边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均匀。

如上所述,第一辐射元件具有第一非均匀宽度部和第一均匀宽度部,与第一辐射元件并排的第二辐射元件具有第二非均匀宽度部和第二均匀宽度部,因此可进一步扩大能够通过天线较强地发送接收电波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

可以是,所述第一非均匀宽度部的两侧部的边形成为直线状,所述第二非均匀宽度部的两侧部的边形成为直线状。

可以是,所述第一非均匀宽度部的两侧部的边形成为曲线状,所述第二非均匀宽度部的两侧部的边形成为曲线状。

可以是,所述第一辐射元件是关于从所述第一顶部向所述第一边引出的垂线呈线对称的形状,所述第二辐射元件是关于从所述第二顶部向所述第二边引出的垂线呈线对称的形状。

可以是,所述第二边和所述第一边配置在一条直线上。

可以是,所述第一辐射元件和所述第二辐射元件关于如下的对称线彼此对称,该对称线位于所述第一辐射元件和所述第二辐射元件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边垂直。

可以是,所述天线还具备:导电性的第一供电线路,其形成于所述第二主面,并从所述第一顶部延伸;导电性的第二供电线路,其形成于所述第二主面并从所述第二顶部延伸,与所述第一供电线路的远离所述第一辐射元件的端部电连接;以及导电性的传输线路,其从所述第一供电线路的远离所述第一辐射元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供电线路的远离所述第二辐射元件的端部延伸。

可以是,所述传输线路从所述第一供电线路的远离所述第一辐射元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供电线路的远离所述第二辐射元件的端部起,在从所述第一边朝向所述第一顶部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边垂直地延伸,所述第一辐射元件和所述第二辐射元件关于所述传输线路的中心线彼此线对称,所述第一供电线路和所述第二供电线路关于所述传输线路的中心线彼此线对称。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附加了为了实施本发明而在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图示例。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天线1的立体图。

该天线1用于微波或毫米波频带的电波的发送或接收或者发送和接收双方。

该天线1是微带天线。天线1具备:电介质层10、在电介质层10的一个主面形成的导体图案层20、在电介质层10的另一个主面形成的接地导体层30。在此,层的主面是指:该层的表面侧的表面和该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另外,可以是保护电介质层以覆盖于导体图案层20的方式形成于电介质层10的一个主面,也可以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或者以其它方式,使保护电介质层覆盖接地导体层30。

电介质层10由树脂(例如液晶聚合物、聚酰亚胺)、纤维强化树脂(例如玻璃纤维强化环氧树脂、玻璃布基材环氧树脂、玻璃布基材聚苯醚树脂)、氟树脂或陶瓷构成。电介质层10可以是单层体,也可以是层叠体。电介质层10可以是柔性的,也可以是刚性的。

导体图案层20和接地导体层30由铜等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

图2是导体图案层20的俯视图。在图2中,作为表示方向的辅助线或记号,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Z轴。Z轴与电介质层10的厚度方向平行,并且与天线1的辐射面(形成有导体图案层20的电介质层10的一个主面)垂直。

导体图案层20例如通过削减法或添加法等进行了形状加工(形成图案)。由此,在导体图案层20形成了第一供电线路22、第二供电线路23、传输线路24、第一辐射元件25、第二辐射元件26。

第一辐射元件25形成为关于对称线25u对称的五边形,该对称线25u穿过顶点25j并与Y轴平行。该对称线25u也是从顶点25j向对边25a引出的垂线。以下,也将顶点25j称为第一顶点25j,也将与第一顶点25j相对的边25a称为第一边25a。

第一辐射元件25的各边25a、25b、25c、25d、25e均为直线。与第一顶点25j相对的第一边25a与X轴平行,从第一边25a的两端分别延伸的边25b、25c与Y轴平行,边25b、25c的长度彼此相等。由于边25b、25c相互平行,因此第一辐射元件25中的被边25b、25c夹着的区域25s的X轴方向的宽度W1从顶点25f、25g到顶点25h、25i是均匀的。以下,将该区域25s称为第一均匀宽度部25s。

第一边25a的两端的顶点25f、25g处的内角为直角。关于边25b,顶点25f的相反侧的顶点25h处的内角为钝角,关于边25c,顶点25g的相反侧的顶点25i处的内角为钝角,顶点25h处的内角与顶点25i处的内角彼此相等。从顶点25h向第一顶点25j延伸的边25d的长度与从顶点25i向第一顶点25j延伸的边25e的长度彼此相等。

边25d、25e以朝向第一顶点25j相互接近的方式相对于第一边25a倾斜。因此,第一辐射元件25中的被边25d、25e夹着的区域25t的X轴方向的宽度W2从第一边25a朝向第一顶点25j逐渐减小,在该区域25t中,最大宽度与第一均匀宽度部25s的宽度W1相等。以下,将该区域25t称为第一非均匀宽度部25t。

第一顶点25j处的内角为锐角。但是,第一顶点25j处的内角也可以是直角或钝角。

第一辐射元件25和第二辐射元件26在X轴方向上并列。第二辐射元件26的形状与第一辐射元件25的形状关于对称线27对称,该对称线27与对称线25u平行且位于第一辐射元件25和第二辐射元件26之间,因此第二辐射元件26的形状与第一辐射元件25的形状一致。因此,第二辐射元件26形成为关于对称线26u对称的五边形,该对称线26u穿过顶点26j并与Y轴平行。该对称线26u也是从顶点26j向与顶点26j相对的边26a引出的垂线。以下,也将顶点26j称为第二顶点26j,也将与第二顶点26j相对的边26a称为第二边26a。

第二边26a与X轴平行,第二边26a和第一边25a配置在一条直线上。从第二边26a的两端分别延伸的边26b、26c与Y轴平行,边26b、26c的长度彼此相等。由于边26b、26c相互平行,因此第二辐射元件26中的被边26b、26c夹着的区域26s的X轴方向的宽度W3从顶点26f、26g到顶点26h、26i是均匀的。以下,将该区域26s称为第二均匀宽度部26s。

第二边26a的两端的顶点26f、26g处的内角为直角。关于边26b,顶点26f的相反侧的顶点26h处的内角为钝角,关于边26c,顶点26g的相反侧的顶点26i处的内角为钝角,顶点26h处的内角与顶点26i处的内角彼此相等。从顶点26h向第二顶点26j延伸的边26d的长度与从顶点26i向第二顶点26j延伸的边26e的长度相等。

边26d、26e以朝向第二顶点26j相互接近的方式相对于第二边26a倾斜。因此,第二辐射元件26中的被边26d、26e夹着的区域26t的X轴方向的宽度W4从第二边26a朝向第二顶点26j逐渐减小,在该区域26t中,最大宽度与第二均匀宽度部26s的宽度W3相等。以下,将该区域26t称为第二非均匀宽度部26t。

第二顶点26j处的内角为锐角。但是,第二顶点26j处的内角也可以是直角或钝角。

相邻的第一辐射元件25的边25b和第二辐射元件26的边26c相互平行,这些边25b、26c之间的间隔D1从顶点25f、26g到顶点25h、26i是均匀的。此外,由于辐射元件25、26的非均匀宽度部25t、26t的X轴方向的宽度W2、W4从边25a、26a朝向顶点25j、26j逐渐减小,因此相邻的第一辐射元件25的边25d与第二辐射元件26的边26e之间的间隔D2从第一边25a朝向第一顶点25j逐渐增大。

L字型的第一供电线路22的基端部与第一辐射元件25的第一顶点25j电连接。第一供电线路22从第一辐射元件25的第一顶点25j沿Y轴负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并在前方弯曲90°而沿X轴正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第一供电线路22的远离第一辐射元件25的端部与传输线路24的一个端部24b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一供电线路22具有第一供电线部22a和第二供电线部22b,该第一供电线部22a从第一辐射元件25的第一顶点25j沿Y轴负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该第二供电线部22a从第一供电线部22a的远离第一辐射元件25的端部,朝向传输线路24的一个端部24b沿X轴正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L字型的第二供电线路23的基端部与第二辐射元件26的第二顶点26j电连接。第二供电线路23从第二辐射元件26的第二顶点26j沿Y轴负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并在前方弯曲90°而沿X轴负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第二供电线路23的远离第一辐射元件25的端部与传输线路24的一个端部24b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二供电线路23具有第三供电线部23a和第四供电线部23b,该第三供电线部23a从第二辐射元件26的第二顶点26j沿Y轴负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该第四供电线部23b从第三供电线部23a的远离第二辐射元件26的端部,朝向传输线路24的一个端部24b沿X轴负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第一供电线路22的物理长度与第二供电线路23的物理长度彼此相等。第一供电线路22的第一供电线部22a的物理长度与第二供电线路23的第三供电线部23a的物理长度彼此相等,第一供电线路22的第二供电线部22b的物理长度与第二供电线路23的第四供电线部23b的物理长度彼此相等。

第二供电线路23的形状关于对称线27与第一供电线路22的形状对称。

传输线路24从供电线路22、23的远离辐射元件25、26的端部沿Y轴负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传输线路24的中心线与对称线27一致。该传输线路24的另一个端部24a是供电点。也就是说,传输线路24的端部24a与未图示的RFIC(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射频集成电路)的端子连接。RFIC是发送机、接收机或者发送接收机。另外,传输线路24也可以作为实现RFIC的端子与供电线路22、23的阻抗匹配的变换器发挥功能。

由于上述形状的辐射元件25、26并列,因此能够通过天线1较强地发送接收电波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较宽。

另外,如图3所示,也可以在第一辐射元件25的第一顶点25j并且在第一供电线部22a的两侧,从第一顶点25j朝向第一辐射元件25的内侧形成有相对于第一供电线部22a平行地切成的凹口25k、25k。因此,第一供电线部22a从第一辐射元件25的第一顶点25j向第一辐射元件25的内侧延长,经由该延长部22c与第一辐射元件25电连接。由于形成了这样的凹口25k、25k,因此实现了第一供电线路22与第一辐射元件25的阻抗匹配。同样地,也可以在第二辐射元件26的第二顶点26j并且在第三供电线部23a的两侧,从第二顶点26j朝向第二辐射元件26的内侧形成有相对于第三供电线部23a平行地切成的凹口26k、26k,第三供电线部23a从第二辐射元件26的第二顶点26j向第二辐射元件26的内侧延长,经由该延长部23c与第二辐射元件26电连接。延长部22c、23c的长度彼此相等。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导体图案层20的俯视图。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参照图3)的天线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之间相互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第一辐射元件25的各边25a、25b、25c、25d、25e均为直线。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辐射元件25的第一非均匀宽度部25t的两侧部的边25d、25e形成为向外方凸出的曲线状。同样地,第二辐射元件26的第二非均匀宽度部26t的两侧部的边26d、26e形成为向外方凸出的曲线状。即使边25d、25e为曲线状,第一非均匀宽度部25t的X轴方向的宽度W2也从第一边25a朝向第一顶点25j逐渐减小,即使边26d、26e为曲线状,第二非均匀宽度部26t的X轴方向的宽度W4也从第二边26a朝向第二顶点26j逐渐减小。除了上述方面以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1之间相互对应的部分同样地设置。

由于上述形状的辐射元件25、26并列,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较强地发送接收电波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较宽。

<<<第三实施方式>>>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导体图案层20的俯视图。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参照图3)的天线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第一辐射元件25及第二辐射元件26形成为五边形。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辐射元件125及第二辐射元件126形成为半圆或半椭圆、或是与半圆或半椭圆近似的形状。以下,对第一辐射元件125和第二辐射元件126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辐射元件125具有第一顶部125j和与第一顶部125j相对的第一边125a。从第一顶部125j向第一边125a引出的垂线是对称线125u,第一辐射元件125形成为关于该对称线125u对称的半圆或半椭圆、或是与半圆或半椭圆近似的形状。第一边125a形成为与X轴平行的直线状。

边125d从第一边125a的一端125f向第一顶部125j延伸并弯曲,边125e从边125a的另一端125g向第一顶部125j延伸并弯曲。边125d、125e形成为向外方凸出的曲线状。因此,第一辐射元件125仅由第一非均匀宽度部125t构成,第一非均匀宽度部125t的X轴方向的宽度W2从第一边125a朝向第一顶部125j逐渐减小。

第一辐射元件125和第二辐射元件126在X轴方向上并列。第二辐射元件126的形状与第一辐射元件125的形状关于对称线127对称,该对称线127与对称线125u平行且位于第一辐射元件125和第二辐射元件126之间,因此第二辐射元件126的形状与第一辐射元件125的形状一致。因此,第二辐射元件126呈关于对称线126u对称的形状,该对称线126u穿过顶部126j并与Y轴平行。该对称线126u也是从第二顶部126j向与第二顶部126j相对的第二边126a引出的垂线。

从第二边126a的一端126f向第二顶部126j延伸的边126d形成为向外方凸出的曲线状。从第二边126a的另一端126g向第二顶部126j延伸的边126e形成为向外方凸出的曲线状。因此,第二辐射元件126仅由第二非均匀宽度部126t构成,第二非均匀宽度部126t的X轴方向的宽度W4从第二边126a朝向第二顶部126j逐渐减小。相邻的第一辐射元件125的边125d和第二辐射元件126的边126e之间的间隔D2从第一边125a朝向第一顶部125j逐渐增大。

L字型的第一供电线路22的基端部与第一辐射元件125的第一顶部125j电连接,L字型的第二供电线路23的基端部与第二辐射元件126的第二顶部126j电连接。第一供电线路22、第二供电线路23及传输线路24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第一辐射元件125的第一顶部125j并且在第一供电线路22的第一供电线部22a的两侧,从第一顶部125j朝向第一辐射元件的内侧形成有相对于第一供电线部22a平行地切成的凹口125k、125k。同样地,在第二供电线路23的第三供电线部23a的两侧也形成有相对于第三供电线部23a平行地切成的凹口126k、126k。

由于上述形状的辐射元件125、126并列,因此能够通过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较强地发送接收电波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较宽。

<<<比较例>>>

图6是比较例的天线的导体图案层220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在比较例中,在X轴方向上并列的辐射元件225、226的形状为矩形。第一辐射元件225的相互平行的边225a、225j与X轴平行,其它的相互平行的边225b、225c与Y轴平行,第一辐射元件225的X轴方向的宽度W5均匀。第二辐射元件226的相互平行的边226a、226j与X轴平行,其它的相互平行的边226b、226c与Y轴平行,第二辐射元件226的X轴方向的宽度W6均匀。此外,第一辐射元件225与第二辐射元件226之间的间隔D5均匀。

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辐射范围与比较例的天线相比较宽。以下,通过仿真来验证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辐射范围较宽、比较例的天线的辐射范围较窄。

<<<验证>>>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1的反射系数与频率的关系的仿真结果的图表。如图7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具有如下的频率特性:当频率为28[GHz]时,S参数的反射系数S11为极小值。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所辐射的28[GHz]的电波的指向性的仿真结果的图表。横轴表示以YZ平面上的Z轴为基准的角度,纵轴表示增益。如图8所示,取得最大增益7.14[dBi]的辐射方向角是-30[度],取得从最大增益-3.00[dBi]以内的增益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是-49.15~+71.54[度]。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反射系数与频率的关系的仿真结果的图表。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具有如下的频率特性:当频率在28[GHz]附近时,S参数的反射系数S11为极小值。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所辐射的28[GHz]的电波的指向性的仿真结果的图表。横轴表示以YZ平面上的Z轴为基准的角度,纵轴表示增益。如图10所示,取得最大增益6.92[dBi]的辐射方向角为8[度],取得从最大增益-3.00[dBi]以内的增益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是-45.12~+68.47[度]。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反射系数与频率的关系的仿真结果的图表。如图11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具有如下的频率特性:当频率在28[GHz]附近时,S参数的反射系数S11为极小值。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所辐射的28[GHz]的电波的指向性的仿真结果的图表。横轴表示以YZ平面上的Z轴为基准的角度,纵轴表示增益。如图11所示,取得最大增益7.55[dBi]的辐射方向角为2[度],取得从最大增益-3.00[dBi]以内的增益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是-45.38~+65.45[度]。

图13是表示比较例的天线的反射系数与频率的关系的仿真结果的图表。如图13所示,比较例的天线具有如下的频率特性:当频率在28[GHz]附近时,S参数的反射系数S11为极小值。

图14是表示由比较例的天线辐射的28[GHz]的电波的指向性的仿真结果的图表。横轴表示以YZ平面上的Z轴为基准的角度,纵轴表示增益。如图14所示,取得最大增益8.34[dBi]的辐射方向角为2[度],取得从最大增益-3.00[dBi]以内的增益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是-43.22~+53.66[度]。

从以上的仿真结果可知,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天线1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最宽。并且可知,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宽度为第二。并且可知,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宽度为第三。并且可知,比较例的天线的辐射方向角的范围最窄。

附图标记说明

1-天线

10-电介质层

22-第一供电线路

23-第二供电线路

24-传输线路

25-第一辐射元件

25a-边

25j-顶点

25s-第一均匀宽度部

25t-第一非均匀宽度部

26-第二辐射元件

26a-边

26j-顶点

26s-第二均匀宽度部

26t-第二非均匀宽度部

30-接地导体层

125-第一辐射元件

125a-边

125j-顶部

125t-第一非均匀宽度部

126-第二辐射元件

126a-边

126j-顶部

126t-第二非均匀宽度部。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天线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