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型制冷系统

文档序号:1813233 发布日期:2021-11-09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智能型制冷系统 (Intelligent refrigerating system ) 是由 胡猛 李忠凯 于 2021-08-1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型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包括室内机本体、加湿机构和智能监测单元,所述加湿机构安装于室内机本体内,所述智能监测单元用于监测室内热源以控制加湿机构的启闭。空调制冷时,智能监测单元监测室内热源,并分析室内是否需要加湿,当室内需要加湿时加湿机构启动,增加了室内湿度,从而缓解了空调制冷而导致空气干燥,进而引起的人体不适的问题。(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refrigeration system. The refrigerating system comprises an indoor unit body, a humidifying mechanism and an intelligent monitoring unit, wherein the humidifying mechanism is installed in the indoor unit body, and th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unit is used for monitoring an indoor heat source to control the on-off of the humidifying mechanism. When the air conditioner refrigerates, th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unit monitors an indoor heat source, whether humidification is needed in an analysis room or not is analyzed, the humidification mechanism is started when humidification is needed in the room, indoor humidity is increased, and therefore the problem that the air conditioner refrigerates to cause air drying and further cause human body discomfort is solved.)

一种智能型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系统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型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制冷系统是指利用外界能量使热量从温度较低的物质(或)环境转移到温度较高的物质(或)环境的系统。中央空调制冷系统是有一个或多个冷源或多个空气调节系统集中处理空气,通过室内机等将冷气送入室内,以抵消室内环境热负荷的系统。

空调制冷时,空调室内机里的冷凝管温度较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冷凝管表面液化,并由空调内机的导水管排向室外,导致室内湿度降低,人体可能因室内湿度较低会出现不适反应。

发明内容

为了缓解空调制冷而导致空气干燥,进而引起的人体不适的问题,室内湿度降低导致人体不适的概率,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型制冷系统。

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型制冷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型制冷系统包括室内机本体、加湿机构和智能监测单元,所述加湿机构安装于室内机本体内,所述智能监测单元用于监测室内热源以控制加湿机构的启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调制冷时,智能监测单元监测室内热源,并分析室内是否需要加湿,当室内需要加湿时加湿机构启动,增加了室内湿度,从而缓解了空调制冷而导致空气干燥,进而引起的人体不适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加湿机构包括水箱和雾化器,所述水箱与室内机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雾化器安装于水箱内,并与水箱固定连接,所述水箱上开设有供湿气穿梭的气孔,所述智能监测单元控制雾化器的启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智能监测单元监测到室内需要加湿时,雾化器通电并将水箱内的水雾化,雾化之后的湿气由气孔离开水箱,并在冷风带动下进入室内。水箱与室内机本体可拆卸连接,便于定期清理水箱。

可选的,所述加湿机构还包括加水组件,所述加水组件包括连接管和水泵,所述水泵通过连接管与水箱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水泵给水箱加水,减小了攀爬至能碰到室内机本体的高度并向水箱内加水的工作强度。

可选的,所述加湿机构还包括水位测定组件,所述水位测定组件包括距离传感器和浮力片,所述距离传感器与水箱底壁固定连接以检测其与浮力片之间的距离,所述距离传感器上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浮力片沿靠近或远离与距离传感器的方向与导向杆滑移连接,所述智能监测单元监测距离传感器的阈值信号以启闭水泵和雾化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力片在水的浮力作用下漂浮在水面上,当智能监测单元监测到浮力片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低于低水位阈值时,雾化器关闭,水泵开启,减小了干烧导致火灾的概率;当智能监测单元监测到浮力片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高于高水位阈值时,水泵关闭,停止向水箱内继续注水。

可选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用于调整冷风风向的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位于加湿机构远离室内机本体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导风机构包括导向框和连接轴,所述连接轴水平设置,且连接轴与室内机本体内冷气流动方向垂直,所述连接轴与室内机本体转动连接,所述室内机本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连接轴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导向框与连接轴平行设置,且导向框与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框上固定连接有与导向框垂直设置的多块横板,多块所述横板沿靠近或远离连接轴的方向依次排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框竖直设置时,冷风与有横板之间穿过,此时气流方向与导向框所在平面垂直。驱动组件驱动连接轴转动,从而使连接轴带动导向框转动,导向框上的多块横板倾斜设置,冷风在横板的导向作用下倾斜向上或向下吹出室内机本体。

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缸、驱动齿条和转动齿轮,所述转动齿轮与连接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条与转动齿轮啮合,所述驱动齿条与室内机本体底壁滑动连接,所述电缸的缸体与室内机本体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电缸的活塞杆与驱动齿条固定连接以驱动驱动齿条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电缸,电缸的活塞杆带动驱动齿条移动,从而带动转动齿轮和连接轴转动,导向框在连接轴的带动下绕转动轴的轴线转动,从而使横板对冷风进行倾斜向上或倾斜向下导向。

可选的,所述导向框顶端固定连接有挡风件,所述挡风件位于导向框远离室内机本体出风口的一侧,所述挡风件远离导向框的一端固设在室内机本体顶壁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框自由端向出风口方向移动时,挡风件连接导向框顶端和室内机本体顶壁,减小了冷风由导向框顶端和室内机本体顶壁的间隙通过的可能性,从而使导风机构对风向的调整更为准确。

可选的,所述导风机构还包括多块转动板,多块所述转动板沿连接轴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转动板通过转动轴与导向框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的轴向垂直于连接轴的长度方向,所述转动轴与转动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轴转动的转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组件驱动转动轴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板转动,冷风遇到转动板后,向转动板倾斜的方向转向,调制转动板倾斜的角度,从而使转动板对冷风进行水平方向的导向。

可选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伺服电机、同步齿条和多个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转动板一一对应,且驱动齿轮与转动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一个驱动齿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同步齿条与所有驱动齿轮啮合传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伺服电机驱动与之连接的驱动齿轮转动,其它驱动齿轮在齿条传动转动下,同步同幅度转动,以带动所有转动板同时倾斜相同的角度。

可选的,所述室内机本体设置有用于收集室内机本体内凝结水的蓄水盒,所述电缸上设置有与电缸联动的气压箱,所述气压箱上设置有用于与蓄水盒连通的进水管,所述气压箱上设置有用于与水箱连通的回水管,所述进水管与回水管内均设置有止逆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雾化器雾化的水汽在遇到导风机构、出风口挡板或室内机本体内壁时可能会形成凝结水,凝结水在重力作用下进入蓄水盒。气压箱与电缸联动,电缸的活塞杆向背离缸体的方向移动时,气压箱内产生负压,并将蓄水盒的凝结水吸入气压箱内;电缸的活塞杆朝向缸体移动时,气压箱内气压增加并将凝结水挤压进入水箱,从而完成凝结水的回收利用。止逆阀减小了水倒流的概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空调制冷时,智能监测单元监测室内热源,并分析室内是否需要加湿,当室内需要加湿时加湿机构启动,增加了室内湿度,从而缓解了空调制冷而导致空气干燥,进而引起的人体不适的问题;

2.导风机构可以调整冷风吹出室内机本体的水平和竖直方向,从而使冷风可以不直吹人体,提高了人体在空调室内的舒适性;

3.电缸驱动导向框转动的同时,驱动气压箱将室内机本体内的凝结水挤压进入水箱,以实现凝结水的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室内机本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导风机构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水箱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室内机本体;110、进气口;120、穿孔;130、出风口;140、挡接板;150、导轨;160、回风口;170、回水孔;180、风室;190、回风室;200、导风机构;210、导向框;211、横板;220、转动板;230、驱动组件;231、电缸;232、连接轴;233、转动齿轮;234、驱动齿条;250、转动组件;251、伺服电机;252、驱动齿轮;253、同步齿条;254、转动轴;260、挡风布条;300、加湿机构;310、水箱;311、雾化器;312、气孔;320、气压箱;321、进水管;322、回水管;323、蓄水盒;324、风琴管;325、箱体;330、加水组件;331、连接管;332、水泵;333、推拉门;340、水位测定组件;341、距离传感器;342、浮力片;343、导向杆;344、抵接块;400、智能监测单元;410、红外传感器;430、控制器;431、显示屏;432、信号接收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型制冷系统。参照图1,制冷系统包括室内机本体100,室内机本体100位于室内竖直墙壁的顶端,且室内机本体100嵌入室内的墙壁内。

参照图2和图3,室内机本体100内分割为风室180和回风室190,风室180与回风室190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回风室190的底壁上开设有与室内空气连通的回气口,回风室190的侧壁上开设有回风口160。风室180远离室内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口110,风室180靠近室内的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130。制冷系统还包括导风机构200和加湿机构300,导风机构200和加湿机构300均安装与风室180内,且加湿机构300位于导风机构200靠近出风口130的一侧。室内机本体100进气口110涌入的冷风在导风机构200导向下,将加湿机构300产生的湿气吹向室内,缓解了空调制冷而导致空气干燥,进而引起的人体不适的问题。

参照图3和图4,导风机构200包括导向框210、连接轴232、挡风件和转动板220,导向框210与出风口130所在侧壁平行间隔设置,导向框210上固定连接有与导向框210垂直设置的多块横板211,多块横板211沿导向框210高度方向依次排列。连接轴232水平设置,且连接轴232与室内机本体100内冷气流动方向垂直,导向框210底端与连接轴232固定连接。连接轴232与室内机本体100转动连接,室内机本体100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连接轴232转动的驱动组件230。

参照图3和图4,驱动组件230包括电缸231、转动齿轮233和驱动齿条234,连接轴232的一端与转动齿轮233同轴固定连接,驱动齿条234与室内机本体100的底壁滑动连接,且驱动齿条234与转动齿轮233啮合。电缸231的缸体与室内机本体100的底壁固定连接,电缸231的活塞杆沿驱动齿条234长度方向移动,且电缸231的活塞杆与驱动齿条234固定连接。为减小驱动组件230产生的热量对制冷效果的影响,室内机本体100 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阻隔驱动组件230与风室180的阻隔板。

启动电缸231,电缸231的活塞杆带动驱动齿条234向远离出风口13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导向框210在连接轴232带动下转动,以使导向框210的顶端向靠近出风口130的方向移动,从而调整了导向框210的横板211对冷风的导向角度。

参照图3和图4,室内机本体100顶壁上固定连接有挡接板140,导向框210远离出风口130的侧壁与挡接板140可抵触。挡风件为挡风布条260,挡风布条260一端与挡接板14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导向框210的顶端固定连接,从而减小了导向框210向顶端向靠近出风口130的方向移动,导致气流从导向框210顶端与室内机本体100顶壁之间穿过的可能性,增加了导向框210导向的准确性。

参照图4和图5,转动板220设置为多块,多块转动板220沿连接轴232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转动板220转动设置于导向框210上,转动板220与横板211间隔设置,以减小横板211对转动板220转动阻碍的概率,导向框210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板220转动的转动组件250。转动组件250包括伺服电机251、驱动齿轮252、同步齿条253和转动轴254。转动轴254竖直设置于转动板220的中心线位置,且转动轴254与转动板220固定连接,转动轴254与导向框210转动连接。连接轴232中空设置,转动轴254远离转动板220的一端穿入连接轴232内,并与驱动齿轮252同轴固定连接。同步齿条253沿连接轴232轴向与连接轴232滑移连接,且同步齿条253与所有驱动齿轮252啮合。伺服电机251设置有两个,一个伺服电机251与远离电缸231的驱动齿轮252同轴固定连接,另一个伺服电机251与靠近电缸231的驱动齿轮252同轴固定连接,两个伺服电机251同步运转。启动伺服电机251,伺服电机251带动与之连接的驱动齿轮252转动,其它驱动齿轮252在同步齿条253的传动作用下转动,从而驱动所有转动板220同步转动相同幅度,进而调整了冷风水平偏斜程度。

参照图3和图6,加湿机构300包括水箱310和雾化器311。室内机本体100靠近出风口130的一端开设有穿孔120,穿孔120长度方向与连接轴232长度方向平行。水箱310由室内机本体100的底部穿入穿孔120,与穿孔120的孔壁抵触,且水箱310底壁通过螺栓与室内机本体100的底壁可拆卸连接,以使水箱310固定在室内机本体100内,此时回风室190与风室180在水箱310侧壁的作用下阻隔。需要清洗水箱310时,拆卸螺栓并将水箱310由穿孔120中抽离,可取下水箱310。

参照图6,水箱310的底壁向中心位置倾斜,以使水箱310内的水箱310底壁中心汇聚。雾化器311安装在水箱310底壁的中心位置,并与水箱310固定连接。水箱310上端开设有供雾化湿气飘出的气孔312。

参照图3,由水箱310飘出的湿气在遇到室内机本体100、导向框210和转动板220时可能凝结成水,因此风室180底壁上开设有回水孔170,且风室180底壁向回水孔170方向倾斜,回风室190内放置有蓄水盒323,蓄水盒323通过回水孔170与风室180连通,且蓄水盒323与回水孔170连接处设置有密封条,以减小风室180与回风室190气体对流。凝结水在风室180底壁和回水孔170引导下进入蓄水盒323。

参照图3和图4,为减少倾倒蓄水盒323内积水的概率,制冷系统还包括用于驱动蓄水盒323内液体重复使用的气压箱320,气压箱320包括与电缸231的缸体固定连接箱体325和用于与电缸231联动的压力件,本实施例中压力件为风琴管324,风琴管324一端与电缸231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箱体325连通并固定连接。箱体325上连通设置有回水管322和进水管321,进水管321远离气压箱320的一端与蓄水盒323连通,回水管322远离气压箱320的一端与水箱310连通,回水管322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水箱310内水流入气压箱320的止逆阀,进水管321内设置有防止气压箱320内水进入蓄水盒323内的止逆阀。

参照图1和图2,加湿机构300还包括加水组件330,室内的墙壁上开设有加水口,加水组件330包括用于连通加水口与水箱310的连接管331和用于将水推入水箱310的水泵332,连接管331一端与加水口密封插接配合,另一端与水箱310连通。水泵332与连接管331连通,且与连接管331固定连接。为减小平时异物进入加水口的概率,墙壁加水口处固定连接有导轨150,导轨150呈开口背离地面的U形,导轨150上设置有推拉门333,推拉门333沿竖直方向与导轨150滑移连接。

参照图1,制冷系统还包括智能监测单元400,智能监测单元400包括控制器430和四块红外传感器410。四个红外传感器410分设与室内四个竖直的墙壁上,并与墙壁固定连接,控制器430与墙壁固定连接。控制器430包括有用于接收红外传感器410信号的信号接收块432、用于提示信息的显示屏431。

参照图1和图4,当红外传感器410检测到热源时,热源可能为人体,智能监测单元400分析是否需要紧急降温,若需要紧急降温,电缸231和伺服电机251通过转动齿轮等驱动导向框210和转动板220将冷风导向人体等热源,同时停止雾化器311运行,减小湿冷造成需要降温的人体受凉的概率;若不需要紧急降温,当红外传感器410监测到人体活动减缓,电缸231和伺服电机251通过转动齿轮233等驱动导向框210和转动板220控制风向,使人体等热源不受直吹,同时控制雾化器311运行,增加室内湿度。

参照图1和图6,为检测水箱310内水位,加湿机构300还包括水位测定组件340,水位测定组件340包括浮力片342和用于检测自身与浮力片342之间距离的距离传感器341,距离传感器341与水箱310底壁固定连接,距离传感器341同轴固定连接有竖直放置的导向杆343,导向杆343远离距离传感器34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抵接块344,浮力片342滑移套设在导向杆343的外侧,浮力片342与抵接块344可抵接。

水箱310内有水时,浮力片342在浮力作用下漂浮在水面上,并在抵接块344和导向杆343抵接作用下位于距离传感器341的上方。当智能监测单元400监测到浮力片342与距离传感器341之间的距离大于最大水位阈值时,显示屏431提示水箱310注满,水泵332断电以停止向水箱310内继续加水。

水箱310内水消耗时,浮力片342在导向杆343的导向作用下向靠近距离传感器341的方向移动。当智能监测单元400监测到浮力片342与距离传感器341之间的距离小于最小水位阈值时,显示屏431提示水箱310缺水,雾化器311断电,以防止雾化器311干烧。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智能型制冷系统的实施原理为:

红外传感器410监测室内热源,智能监测单元400判断是否需要紧急降温,并驱动导风机构200对冷风进行导向,并启闭雾化器311,以使加湿机构300为室内注入湿气,缓解了空调制冷而导致空气干燥,进而引起的人体不适的问题。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便携式空调器的空气管道的支撑构件及其安装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