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影像观察后护理装置及方法

文档序号:1822925 发布日期:2021-11-12 浏览:1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增强影像观察后护理装置及方法 (Nursing device and method after image enhancement observation ) 是由 吴蕊 郭连瑞 于 2021-08-1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强影像观察后护理装置,包含用于保持表征造影剂流后腘动脉血液流通的正向限位组件,和用于促进髂外动脉造影后伤口修复的反向限位组件。用于引导股动脉延伸的支撑杆两端分别连接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以便防止正向限位组件固定的腘动脉与反向限位组件固定的髂外动脉,即髌骨与髂骨之间形成夹角,从而避免由动脉属支闭塞引起的动脉血栓。通过对具有高度差的肢体的前后位置变化的限制,在肢体需要进行弯折时,限制肢体前后两面在相反方向的位置移动使肢体无法产生相对其他部位的倾斜,保证肢体无法弯折。(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nursing device after enhanced image observation, which comprises a forward limiting component for keeping blood circulation of popliteal artery after representing contrast agent flow and a reverse limiting component for promoting wound repair after external iliac artery radiography. The two ends of the supporting rod for guiding the extension of the femoral artery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orward limiting component and the reverse limiting component so as to prevent the popliteal artery fixed by the forward limiting component and the external iliac artery fixed by the reverse limiting component from forming an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he patella and the iliac bone, thereby avoiding arterial thrombosis caused by occlusion of the artery branch. By limiting the front and back position change of the limb with the height difference, when the limb needs to be bent, the front and back surfaces of the limb are limited to move in opposite directions, so that the limb cannot incline relative to other parts, and the limb cannot be bent.)

一种增强影像观察后护理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增强影像观察后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造影是指在放射诊断学中,通过摄入含原子序数高的元素的物质,然后在预诊断的体内部位摄取放射照片以供医学诊断。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沿降主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

在进行动脉造影后,临床建议患者的下肢端在床上平卧制动即肢端不弯曲至少6小时以保证血栓的不发生。依靠患者的自觉性保持患者长时间的肢端不弯曲的概率很低,因此需要借助外界的装置对患者的肢端进行固定。

公开号为CN201492519U的中国专利涉及一种防止造影患侧肢体弯曲的装置,所述装置由若干细条柔性材料编织成的席、席与皮肤接触的一面设有软垫层和至少2根束带组成,所述束带固定在席表面,所述席的边缘包裹有软布。该装置通过对肢端进行包裹以固定肢端的形状,但该装置在进行包裹时操作繁复且容易由于过度用力导致对肢端的压迫。进一步地,公开号为CN20359132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控制肘、膝关节弯曲的限肢器,由限肢器本体构成,所述限肢器本体包括肢板,所述肢板上端面的一侧边设置有其长度小于肢板宽度的固定连接装置,所述限肢版下端面的一侧边设置有其长度小于肢板长度的至少两排固定连接装置。该装置同样为包裹肢端进行固定,同样存在压迫肢端的问题。

公开号为CN20922063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医用防止造影患侧肢体弯曲的装置,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右侧设有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通过第一销轴与第二底板活动相连,所述第一半圆环通过第二销轴分别与第一底板、第二底板活动相连,所述第一半圆环的顶部设有第二半圆环,所述第二半圆环通过第三销轴与第一半圆环活动相连。该装置同样为全包裹的方式,但其一侧设置有宽松绑带,仅能够针对包裹部位进行防弯折固定。

因此,基于对下肢端整体的防弯折固定的目的,需要设计能够通过简单的弯折作用力限制实现防弯折的一种导管固定装置用于以解决上述问题。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背景技术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强影像观察后护理装置,其包含用于保持表征造影剂流后腘动脉血液流通的正向限位组件,用于限制人体抵触正向限位组件的部分朝向第一方向的位置移动;用于促进髂外动脉造影后伤口修复的反向限位组件,用于限制人体抵触反向限位组件的部分朝向第二方向的位置移动;用于引导股动脉延伸的支撑杆,两端分别连接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以便防止正向限位组件固定的腘动脉与反向限位组件固定的髂外动脉,即髌骨与髂骨之间形成夹角,其中,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以相距一定高度差的方式分别抵触人体腹侧面和背侧面,从而避免由动脉属支闭塞引起的动脉血栓。用于保持表征造影剂流后腘动脉血液流通的正向限位组件按照能够抵触人体髌骨和腓骨以限制下肢端朝向第一方向的位置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下肢端的髌骨处以覆盖膝盖及小腿部分区域。用于促进髂外动脉造影后伤口修复的反向限位组件按照能够抵触人体坐骨区域以限制腰腹处朝向第二方向的位置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使用者坐骨区域。

该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肢体在进行弯折时,需要改变肢体相对其他的身体部位的方向以形成一定角度倾斜从而形成弯折。通过对具有高度差的肢体的前后位置变化的限制,在肢体需要进行弯折时,限制肢体前后两面在相反方向的位置移动使肢体无法产生相对其他部位的倾斜,保证肢体无法弯折。基于通过支撑杆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的位置移动限制,使肢体在进行弯折而发生倾斜,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被肢体抵触的位置受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施加的力时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基于其相对位置的固定抵抗被施加的力,从而使肢体在两方向的力的平衡中保持其原有的位置和倾斜角度。优选地,本发明在对腿部弯折进行限制时,反向限位组件能够设置于大腿处,正向限位组件能够设置于小腿处,在腿部预弯折时限制大腿处向腹侧面移动和小腿处向背侧面移动的位置变化。本发明在对下肢相对上肢弯折进行限制时,反向限位组件能够设置于臀部,正向限位组件能够设置于大腿处,在下肢相对上肢预弯折时限制下肢向腹侧面移动和臀部向背侧面移动的位置变化。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靠近人体头部和足部的方向并未固定,装置组合能够为靠近人体头部的方向设置为正向限位组件,基于此反向限位组件能够为靠近人体足部的方向。基于靠近足部的方向的限位件能够针对下肢进行限制,其设置为对应下肢两条腿的两部分限位件,即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均能够在其中一个进行靠近足部设置时,以具有高度差的方式使另一个设置于靠近头部的方向,其中,靠近足部的限位件为分离的两部分,两部分分别通过支撑连接于另一个限位件的两侧。

该装置能够允许患者在横向上形成一定的移动自由度,使皮肤局部组织能够避免受到长期的压力造成的持续性缺血、缺氧或营养不良,从而防止长时间使用时压力抵触带来的皮肤溃烂、磨损或疮伤等问题。由于正向限位组件用于保持表征造影剂流后腘动脉血液流通,因此其能够以轻便的材料在患者仰躺过程中设置在患者身体上,并以匹配患者腘动脉流经的组织部位,使患者使用舒适且对皮肤无损伤。同理,反向限位组件用于促进髂外动脉造影后伤口修复,因此在抵触人体腹部或臀部时,能够设计为避开动脉开创伤口,以防止对开创伤口的压迫,造成伤口的不愈合或对伤口二次伤害。基于对皮肤局部组织的保护,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能够基于其匹配抵触的组织形状且设置为镂空,通过空气流动等环境因素以保证佩戴部位的温度和湿度与外界一致。装置还能够允许患者在佩戴装置后进行腹侧面和背侧面转换,从而在避免人体下肢端弯折或下肢端相对上肢端形成夹角时能够进行腹侧面和背侧面转换,使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对动脉的压迫能够交替缓解。

根据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用于引导股动脉延伸的支撑杆与用于促进髂外动脉造影后伤口修复的反向限位组件、用于保持表征造影剂流后腘动脉血液流通的正向限位组件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轴,限位轴能够在腹侧面和背侧面对反向限位组件和正向限位组件产生相反的力度时通过限制支撑杆与其连接的反向限位组件和正向限位组件的相对位移保持反向限位组件和正向限位组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位置不变。

该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影像造影时,需要通过动脉,尤其是对于血管环境复杂的患者,进行股动脉或髂外动脉穿刺进行造影剂的流动输入,血液带动造影剂在下肢端甚至全身流动,通过CT、超声等手段进行造影剂流动的观察,从而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在造影成像过程中,躯体的弯折容易引起股动脉或髂外动脉及其连接的血管通路发生曲张,从而导致对血管直径观测的错误认知。在造影结束后,由于造影剂的特殊效果及穿刺创口难愈合的问题,通过反向限位组件和正向限位组件对股动脉或髂外动脉的纵向延伸引导作用,防止股动脉或髂外动脉曲张引起的血栓或闭塞。基于对股动脉或髂外动脉的位置限制,在对套入装置的肢体部分进行限制时,支撑杆与限制髂外动脉的反向限位组件和限制腘动脉的正向限位组件的位置移动能够产生限制。一方面,限位轴能够作为连接件使限位组件与支撑杆的两端连接;另一方面,限位轴能够使支撑杆与限位组件实现连接角度的固定。通过保证支撑杆两端限位组件的角度固定,从而在反向限位组件和正向限位组件受到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力时能够保持位置和角度不变,从而达到对套入装置的肢体部分的弯曲限制作用。优选地,限位轴能够具有多个档位以匹配不同体积的使用者。限位轴能够基于其多档位的设置使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进行靠近与分离的操作,从而减小或增大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之间的空间,使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能够针对不同体重的患者的套接均能够抵触患者的腹侧面和背侧面,避免患者在套接防弯折装置时还具有可移动的空间。

根据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用于保持表征造影剂流后腘动脉血液流通的正向限位组件设置有匹配人体膝关节和小腿的凹面板,凹面板设置有多个彼此铰支连接的节,凹面板能够通过节与节之间的单侧分离以增加凹面板长度和角度自由度的方式实现弯曲角度的自由。正向限位组件按照能够分别匹配人体的双腿的方式设置有左正向限位组件和右正向限位组件,其中,左正向限位组件和右正向限位组件的节的铰支连接的方向相同即能够在靠近或远离颅侧的方向。

该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在对人体下肢进行限制时,其能够设置于人体膝部,并通过套接膝部和其上下腿的部分区域对腿部弯折进行限制。优选地,设置于膝部的限位组件能够为正向限位组件。正向限位组件设置有匹配双膝的左正向限位组件和右正向限位组件。腘动脉的曲张作用主要由髌骨控制的腓骨和股骨相对移动引起。通过对髌骨形态结构及位置的变化限制以实现下肢端的血液流畅。用于保持髌骨形态结构及位置不变的凹面板为一以支撑杆延伸方向为轴心的曲面部分包裹腿部。凹面板的弧度α能够在0<α<90°范围内。基于凹面板在套接膝部和腿部后对膝部和腿部的位置限制,凹面板设置的节能够基于其铰接的连接处实现彼此分离和靠近使凹面板形成弯曲状态。节能够基于其对应的组织部位的不同设置有匹配膝部的凸起设置有最小长度和匹配腿部平面的最长长度,即膝部的凸起表面具有起伏,在进行套接时节能够以相较在腿部的节更短的长度和更多的数量顺序连接设置于膝部,通过节与节之间的靠近与分离增加凹面板的自由度,使凸面板匹配膝部的凸起。节的铰支连接的方向并不受左右的影响,其用于对人体腿部在人体的垂直轴线上的弯曲进行限制或在人体冠状轴线上限制腿部的移动。基于对人体单腿的控制,通过区分左右的腿部,使正向限位组件能够精确性控制膝部的弯曲或抵抗腿部的施力。

根据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用于引导股动脉延伸的支撑杆按照能够在无负载时与反向限位组件和正向限位组件处于同一平面形成直立状态,以及在倾斜状态使反向限位组件和正向限位组件处于不同平面并基于人体直线状态偏置回到直立状态的方式通过限位轴的设置与反向限位组件和正向限位组件在一定夹角α范围内相对活动。用于引导股动脉延伸的支撑杆与用于促进髂外动脉造影后伤口修复的反向限位组件、用于保持表征造影剂流后腘动脉血液流通的正向限位组件共同构成一个四边形,装置形成的四边形能够在支撑杆延伸方向和沿人体腹侧面且横向于支撑杆延伸的方向给予使用套接的身体部分一定移动的自由度。

该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基于人体在使用前后的过程中直线状态的微调及不同使用者的体积区别,本装置允许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能够基于连接其的支撑杆的倾斜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交错,从而减少或增大由正向限位组件、反向限位组件和支撑杆构成的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增大使用者套接时的开口。开口能够允许患者或使用者能够在横向具有一定移动自由度,且股骨处无压力,减少压疮产生。夹角α的范围能够为0<α<90°,在α达到90°时即支撑杆垂直于限位组件,形成最大开口。当α为0时,正向限位组件、反向限位组件和支撑杆在支撑杆的延伸方向处于同一平面。在沿人体腹侧面且横向于支撑杆延伸的方向设置的反向限位组件的宽度范围能够在30cm~60cm之间,从而为人体在沿人体腹侧面且横向于支撑杆延伸的方向提供一定可移动的空间,防止装置过度束缚使用者带来的不适感。

根据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用于促进髂外动脉造影后伤口修复的反向限位组件设置有沿冠状轴线设置有完整弧度的能够贴合人体臀部的限位板。

该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正向限位组件和反向限位组件均设置为贴合其抵触的部位,以减少人体矢状轴线方向的移动空间,避免人体具有倾斜空间从而允许肢端或身体弯曲。

一种增强影像观察后护理装置的使用方法包含:在人体保持直线状态时,设置用于抵触并限制人体腹侧面朝向第一方向的位移的用于保持表征造影剂流后腘动脉血液流通的正向限位组件;设置用于抵触并限制人体背侧面朝向第二方向的位移的用于促进髂外动脉造影后伤口修复的反向限位组件,其中,正向限位组件能够与反向限位组件保持位置不变。

该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在肢端弯曲时弯曲部位两端需要产生相反方向的位移,并在弯曲处形成向外凸起的一部分。通过抵触弯曲部位的两端抵抗其产生的力并限制其位移,从而通过肢端直线延伸避免动脉曲张引起的血管闭塞及血栓的产生。本装置基于限制弯曲部位两端产生位移的方法设置一种增强影像观察后的护理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且不会对使用者产生过度的束缚。在使用者进行穿刺或动脉造影后,过度捆绑肢端或患者无意识的弯曲都容易产生动脉血栓从而引起危险,本装置能够同时避免上述两个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反向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凹面板的一种状态展示图;

图4为凹面板的另一种状态展示图;

图5为凹面板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6为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

100:反向限位组件 200:正向限位组件

210:左正向限位组件 220:右正向限位组件

230:凹面板 231:节

233:洼口 234:突出部

2311:第一节 2312:第二节

2313:第三节 2314:第一间隙

232:第一截面 2321:顶部

2322:下落区 2323:底部

2324:平台 2325:转向区

2326:下降区 235:连接件

300:支撑杆 310:限位轴

400:第一方向 500: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现有技术中对于造影后的防止人体肢端弯曲的装置大多采用病床上设置捆绑带以固定患者的躺姿。该种方式使患者无法在基于不弯折的情况下进行身体的微调,且捆绑操作步骤繁琐,在进行捆绑时柔软的肢端容易被过度绑紧导致皮下血液流动不充分,加剧动脉造影导致的伤口不易愈合和血栓的产生。基于人体身体在进行弯折时弯折组织的两端能够相对不弯折的组织产生倾斜,本装置通过对弯折组织在产生倾斜时两端的位移进行限制,使预弯折组织基于装置对组织的对抗和限制无法产生倾斜从而保持原有的姿态。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强影像观察后护理装置,即动脉造影术后用的愈后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含用于保持动脉血液的正向限位组件200,用于限制人体抵触正向限位组件200的部分朝向第一方向400的位置移动;用于限制动脉收缩反向限位组件100,用于限制人体抵触反向限位组件100的部分朝向第二方向500的位置移动;支撑杆300,两端分别连接正向限位组件200和反向限位组件100,其中,正向限位组件200和反向限位组件100以相距一定高度差的方式分别抵触人体腹侧面和背侧面。正向限位组件200按照能够抵触人体膝部和小腿以限制下肢端朝向第一方向400的位置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下肢端的膝关节处以覆盖膝盖及小腿部分区域。反向限位组件100按照能够抵触人体臀部以限制腰腹处朝向第二方向500的位置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使用者臀部。支撑杆300与反向限位组件100和正向限位组件200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轴310,限位轴310能够在腹侧面和背侧面对反向限位组件100和正向限位组件200产生相反的力度时通过限制支撑杆300与其连接的反向限位组件100和正向限位组件200的相对位移保持反向限位组件100和正向限位组件200在第一方向400和第二方向500的位置不变。第一方向400为横向于支撑杆300纵向延伸方向且朝向人体背侧面的方向。第二方向500为横向于支撑杆300纵向延伸方向且朝向人体腹侧面的方向。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装置设置有用于抵触臀部的反向限位组件100。反向限位组件100为一多边形或圆形平面,如图2中的横截面所示,其设置有用于缓冲和贴合臀部的弧面。反向限位组件100两侧分别连接两条支撑杆300。反向限位组件100的左侧连接的左侧的支撑杆300的另一端连接左正向限位组件210。反向限位组件100的右侧连接的右侧的支撑杆300的另一端连接右正向限位组件220。支撑杆300和两端的限位件共同构成一个四边形,四边形的平面用于套接人体。装置形成的四边形能够在支撑杆300延伸方向和沿人体腹侧面且横向于支撑杆300延伸的方向给予使用套接的身体部分一定移动的自由度。限位轴310能够在夹角α的范围内设置多个可调节的档位或使支撑杆300能够在该范围内自由转动。反向限位组件100基于限位轴310的档位选择抵触使用者臀部,与反向限位组件100连接的支撑杆300分别靠近使用者左大腿和右大腿的腿侧。左大腿侧的支撑杆300的另一端连接的左正向限位组件210抵触左腿的髌骨及与髌骨连接的大腿骨和胫骨的部分区域。右大腿侧的支撑杆300的另一端连接的右正向限位组件220抵触右腿的髌骨及与髌骨连接的大腿骨和胫骨的部分区域。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正向限位组件200设置有匹配人体膝关节和小腿的凹面板230,如图3所示,凹面板230设置有多个彼此铰支连接的节231,优选地,第一节2311、第二节2312和第三节2313顺序首尾连接。凹面板230能够通过节231与节231之间的单侧分离以增加凹面板230长度和角度自由度的方式实现弯曲角度的自由。节231的一侧设置有突起部234,另一侧设置有洼口233。优选地,第一节2311具有向凹面板230延伸方向凹陷的洼口233。第二节2312具有与第一节2311的洼口233凹陷相同的伸出方向的突出部234。第二节2312的突出部234能够基于第二节2312向第一节2311靠近的运动轨迹优先抵触第一节2311并进入第一节2311的洼口233处。第一节2311的洼口233与第二节2312的突出部234抵触形成第一截面232。第一节2311的洼口233与第二节2312的突出部234能够基于第一节2311与第二节2312之间的距离形成不同面积的第一截面232。优选地,第一截面232的最大面积不大于洼口233和突出部234彼此靠近抵触面的面积。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凹面板230在进行弯曲时,第一节2311与第二节2312一侧相互靠近,另一侧相互分离,形成倾斜状,如图4所示。在凹面板230的正视图中,由第一节2311洼口233和第二节2312突出部234形成的第一截面232呈现为自中间向两端梯度变化的带台阶的凸台状,其中,在从顶部2321到底部2323的向凹面板230边缘的延伸方向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平台,在凹面板230处于弯折状态时用于形成第一节2311与第二节2312抵触以限制凹面板230弯折程度的限制位。第一截面232包含顶部2321、底部2323和设置于顶部2321和底部2323中间,使顶部2321和底部2323具有高度差的下落区2322。优选地,基于凹面板230的不同弯折程度,第一截面232的下落区2322至少设置有两个转向区2325,转向区2325是由至少一个斜率不连续变化的区域构成的,在形成具有空隙的能够在凹面板230弯折时允许节倾斜的空间的同时,还能够形成至少两个阻止凹面板230进一步弯折的限制位。在平台延伸方向基于转向区2325的作用使平台延伸方向发生改变形成大致垂直于平台延伸方向的下降区2326。转向区2325能够通过改变平台和下降区2326的延伸方向从而使下落区2322形成两种延伸方向交替出现的台阶形状。转向区2325域能够为圆润无棱角的弧度。当第一节2311和第二节2312的顶部2321彼此抵触形成第一截面232时,第一节2311的下落区2322与第二节2312的下落区2322之间、第一节2311的底部2323与第二节2312的底部2323之间形成流通的第一间隙2314,能够允许凹面板230在进行弯折时第一节2311的开口侧向第一间隙2314的同侧移动,使至少由第一节2311和第二节2312构成的凹面板230在弯折时能够在第一间隙2314允许的空间范围内发生角度变化。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节2311的洼口233的转向区2325的斜率小于第二节2312的突起部的转向区2325的斜率,如图5所示,且两者之间的斜率差在越靠近两侧时边缘越大。第一节2311的洼口233的平台2324和下降区2326的长度大于第二节2312的突出部234的平台2324和下降区2326的长度,且第一节2311和第二节2312的平台2324的长度差和下降区2326的长度差在越靠近两侧时边缘越大。通过长度差和斜率差的变化,使第一间隙2314的体积自两侧向中间的延伸时由大到小的变化。第一间隙2314的体积变化在第一节2311进行倾斜以使得凹面板230弯曲时使凹面板230具有不同弯折角度的空间。在凹面板230开始弯曲时,第一节2311和第二节2312能够优先使靠近顶部2321的下降区2326域彼此抵触,而后靠近顶部2321的平台彼此抵触,同时平台在凹面板230延伸方向形成抵抗,增加凹面板230在处于一种状态时的稳定性。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平台2324作为限制位,其能够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一节2311和第二节2312倾斜的连接件。连接件235能够以魔力贴、磁吸及连接扣等方式对第一节2311和第二节2312进行固定连接。连接件235能够针对每个平台进行设置,使洼口233和突出部234的每个平台2324能够基于外力作用相对位置固定。优选地,洼口233和突出部234的平台2324设置有扣合量在0.4~0.6之间且预留0.4的增加余量的弹力扣。如图6示出的弹力扣结构,平台2324朝向彼此的方向设置有向内卷的钩,通过钩与钩的连接增加节与节的连接度。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爪形手矫形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