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和用其控制印刷压力的方法

文档序号:1825132 发布日期:2021-11-12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印刷装置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和用其控制印刷压力的方法 (Printing pressure control apparatus of prin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printing pressure using the same ) 是由 李承炫 金广泳 权信 禹奎熙 金炅禄 朴平原 金铉泰 于 2021-04-1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在用于印刷装置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和使用该印刷压力控制设备控制印刷压力的方法中,该印刷压力控制设备构造成对该印刷装置的印刷辊加压以控制该印刷压力。该印刷压力控制设备包括加压辊、支承辊和加压辊支撑部。该加压辊设置成邻近该印刷辊,并且构造成对该印刷辊加压。该支承辊设置成邻近该加压辊,并且构造成对该加压辊加压,以间接地对该印刷辊加压。该加压辊支撑部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该加压辊。(In a printing pressure control apparatus for a print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printing pressure using the same, the printing pressure control apparatus is configured to pressurize a printing roller of the printing device to control the printing pressure. The printing pressure control apparatus includes a pressure roller, a backup roller, and a pressure roller support portion. The pressure roller is disposed adjacent to the printing roller and configured to press the printing roller. The backup roll is disposed adjacent to the pressure roll and configured to press the pressure roll to indirectly press the printing roll. The pressing roller supporting portion is configured to rotatably support the pressing roller.)

印刷装置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和用其控制印刷压力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印刷装置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以及使用该印刷压力控制设备控制印刷压力的方法,该印刷压力控制设备能够实时精确地控制印刷压力,以便以及时且空间上均匀的印刷压力印刷柔性基板。

背景技术

传统地,印刷电子器件技术通常用于在柔性基板上形成微米或纳米尺寸的图案。印刷电子器件技术包括照相凹版印刷、照相凹版胶印、反向胶版印刷等。在印刷电子器件技术中,经由辊到辊方法在诸如柔性基板等的目标上形成图案,并且因此在制造触摸面板、智能标签、柔性能量装置等时的生产率可能会得到增强。

用于执行以上辊到辊方法的辊到辊印刷装置包括:印刷辊,在该印刷辊上形成图案;加压辊,该加压辊对印刷辊加压;以及加压驱动器,该加压驱动器将加压辊朝向印刷辊驱动。在此,柔性基板在印刷辊与加压辊之间通过,然后加压辊朝向印刷辊移动,并且因此以均匀的印刷压力在柔性基板上形成图案。在以上辊到辊印刷技术中,在印刷过程期间应当均匀地控制施加到柔性基板的印刷压力,以在柔性基板上印刷均匀的图案。

此外,在印刷期间,应当在空间上均匀地控制上述印刷压力,并且应当在时间上均匀地控制印刷压力,以提高印刷质量。为了及时均匀地控制印刷压力,可以对驱动加压辊的加压驱动器进行反馈控制。在此,可以测量施加到加压驱动器的加压力,然后可以实时地控制加压力以使其与预定加压力一致。

然而,当加压辊紧密地附接到印刷辊时,加压辊的加压力可以主要沿着印刷辊的纵向方向施加到印刷辊的两端,并且其加压力可以被较少地施加到印刷辊的中央部分。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包括附加的支承辊以附加地对印刷辊的中央部分加压,但是还应当实时地控制支承辊以均匀地加压。然后,可能需要附加的控制装置或附加的控制方法,并且控制可能更加复杂。

相关现有技术是2019年12月10日公开的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9-0136564号和2021年6月20日公开的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2-006493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被开发来解决相关领域的以上提及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印刷装置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以及使用该印刷压力控制设备控制印刷压力的方法,该印刷压力控制设备能够实时精确地控制印刷压力,以便以及时且空间上均匀的印刷压力印刷柔性基板。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印刷压力控制设备被构造成对印刷装置的印刷辊加压以控制印刷压力。印刷压力控制设备包括加压辊、支承辊和加压辊支撑部。加压辊设置成邻近印刷辊,并且被构造成对印刷辊加压。支承辊设置成邻近该加压辊,并且被构造成对加压辊加压,以间接地对印刷辊加压。加压辊支撑部被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加压辊。

在一个示例中,印刷压力控制设备还可包括第一加压部,该第一加压部被构造成向加压辊支撑部施加第一加压力,以使加压辊对印刷辊加压。

在一个示例中,印刷压力控制设备还可包括第二加压部,该第二加压部被构造成向支承辊施加第二加压力,以使支承辊对加压辊加压。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加压部可包括第一加压驱动器,该第一加压驱动器被构造成向加压辊支撑部可变地施加第一加压力。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加压部还可包括第二加压驱动器,该第二加压驱动器被构造成向加压辊支撑部附加地施加加压力或减压力,使得从第一加压驱动器施加到加压辊支撑部的实际加压力可以是第一加压力。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加压驱动器可包括伺服马达、气压缸和液压缸中的至少一者。第二加压驱动器可包括音圈马达、线性马达、螺线管和压电致动器中的至少一者。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加压部还可包括移动部,该移动部被构造成使第二加压驱动器移动而与加压辊支撑部间隔开。

在一个示例中,加压辊可沿着印刷辊延伸并且可与印刷辊线接触。

在一个示例中,支承辊可沿着加压辊延伸并且可与加压辊线接触。

在一个示例中,支承辊的长度可小于加压辊的长度。

在一个示例中,单个支承辊可设置在加压辊的中央部分处,或者,多个支承辊可彼此间隔开。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在经由对印刷装置的印刷辊加压来控制印刷压力的方法中,加压辊施加到印刷辊的第一加压力是预确定的。在此,加压辊设置成邻近印刷辊。支承辊施加到加压辊的第二加压力是预确定的。在此,支承辊设置成邻近加压辊。使用第一加压部将第一加压力施加到支撑加压辊的加压辊支撑部,并且使用第二加压部将第二加压力施加到支承辊。支承辊由加压辊支撑部可旋转地支撑。

在一个示例中,在预确定第二加压力时,第二加压力可被预确定为当沿着印刷辊纵向方向的印刷压力的差小于预定值时第二加压部的加压力。

在一个示例中,在预确定第二加压力时,加压辊支撑部可被第一加压部以第一加压力来加压。当第一加压部以第一加压力加压时,第二加压部可向支承辊可变地施加加压力。每当第二加压部向支承辊可变地施加加压力时,则可测量沿着印刷辊的纵向方向施加的印刷压力。基于所测量的印刷压力,当沿着印刷辊的纵向方向的印刷压力的差小于预定值时,第二加压部的加压力可以是第二加压力。

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第二加压部和支承辊被配备到加压辊支撑部,使得第一加压部经由对加压辊支撑部加压来对印刷辊加压,并且同时,第二加压部对支承辊加压。因此,沿着印刷辊的纵向方向的印刷压力可以在空间上均匀地保持。

此外,第二加压部和支承辊被配备到加压辊支撑部,使得可以反馈控制第一加压部施加到加压辊支撑部的加压力,而与从支承辊施加到加压辊的压力无关。因此,沿着印刷辊的纵向方向的印刷压力可以在时间上均匀地保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施加到图1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图1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使用图1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来控制印刷压力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图8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附图标记

1:印刷辊

10:加压辊

20:支承辊

30、80:加压辊支撑部

31、81:第一轴支撑部

35、85:连杆

40:第一加压部

41:第一加压驱动器

42:第二加压驱动器

50、90:第二加压部

55、95:第二轴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更完整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许多不同形式体现,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中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发明将是透彻和完整的,并且将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地传达本发明的范围。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可扩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

应理解,尽管在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可用于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应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来。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教导的情况下,可将以下论述的第一元件、第一部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称为第二元件、第二部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为了便于描述描述如图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可在本文中使用诸如“在……下方(beneath)”,“在……下面(below)”,“在……以下(lower)”,“在……上方(above)”,“在……上面(upper)”等之类的空间相对术语。应理解,空间相对术语旨在涵盖除了附图中描绘的取向之外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在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面”或“下方”的元件将被取向在其他元件或特征的“上面”。因此,术语“下面”可包含上和下两种取向。装置可以其他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以其他取向旋转),并且本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符被相应地解释。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旨在限制本发明。如本文所使用,单数形式“一个”、“一种”和“所述”还希望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地指示。还应理解,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comprise)”和/或“包括(comprising)”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将进一步理解,术语,诸如在常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意义来解释,除非本文明确地定义。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更完整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图1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平面图。

参见图1,印刷压力控制设备100(在下文中为控制设备)可以附接到印刷装置。控制设备100的加压辊10设置成邻近印刷辊1。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是支撑印刷辊1并使印刷辊1旋转的轴3与印刷装置(未示出)的框架结合,并且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设备100附接到印刷装置的装置框架5。

例如,印刷装置可以是经由辊到辊工艺在柔性基板上印刷图案或涂覆膜的装置。柔性基板被具有辊形状的提供辊卷绕,然后被解绕以设置在控制设备100的印刷辊1和加压辊10之间。柔性基板在印刷装置中被印刷并且执行附加的工艺,然后最后可以通过具有辊形状的取回辊来卷绕。

柔性基板可包括柔性材料,并且可以被称为幅材,在该柔性材料上可以印刷或涂覆图案或膜。例如,柔性基板可以是聚合物膜、纤维、纸、柔性玻璃、织物材料等中的一种或组合,但不限于此。

在印刷装置的印刷辊1中,在印刷辊1的表面上凹入地形成精细图案,并且用该精细图案填充墨水。然后,当柔性基板在印刷辊1与加压辊10之间通过时,加压辊10将柔性基板朝向印刷辊1加压。因此,在印刷辊1的表面上形成的图案被转印到柔性基板上。然而,上述印刷工艺可以是各种印刷工艺的示例,并且因此本发明的控制设备100可以应用于各种常规印刷工艺。

例如,印刷装置可以是在基板上印刷或涂覆图案的涂覆装置,然后当基板在印刷辊1与加压辊10之间通过时,可以在基板上印刷或涂覆图案。

参见图1至图3,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设备100包括加压辊10、支承辊20、加压辊支撑部30、第一加压部40以及第二加压部50。

加压辊10设置成邻近印刷辊1,并且对印刷辊1加压。在此,加压辊10沿着印刷辊1布置并延伸,并且加压辊10可以与印刷辊1线接触。当柔性基板在印刷辊1与加压辊10之间通过时,加压辊10将柔性基板朝向印刷辊1加压。因此,可以以适当的印刷压力来印刷柔性基板。

加压辊10可以是主动旋转的驱动辊。例如,加压辊10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与驱动马达(未示出)连接,然后,当加压辊10旋转时,印刷辊1也随之旋转。可替代地,加压辊10可以不与驱动马达连接,并且因此加压辊10可以被动旋转。

加压辊10的轴15由加压辊支撑部30支撑。加压辊支撑部30可包括一对第一轴支撑部31和连杆35。一对第一轴支撑部31支撑加压辊10的轴15的两端,并且连杆35连接一对第一轴支撑部31。第一轴支撑部31与加压辊10的轴15可旋转地连接,并且因此支撑加压辊10。连杆35连接一对第一轴支撑部31,并且如图所示,连杆35与加压辊10间隔开并且沿着加压辊10的纵向方向布置。此外,连杆35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第一轴支撑部31连接。

第一加压部40设置在加压辊支撑部30处并与之结合。第一加压部40可以由诸如液压缸的驱动装置驱动,并且迫使加压辊支撑部30以预定范围朝向印刷辊1移动或与印刷辊1相反地移动,使得可以控制施加到印刷辊1的加压力。下文将参见图4和图5详细地解释第一加压部40。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承辊20设置成邻近加压辊10,并且对加压辊10加压以间接地对印刷辊1加压。在此,加压辊10设置在印刷辊1与支承辊20之间,并且支承辊20沿着加压辊10布置并延伸。此外,支承辊20与加压辊10线接触。因此,如图所示,印刷辊1、加压辊10和支承辊20彼此平行地延伸。

控制设备100可包括至少一个支承辊20。当设置两个或更多个支承辊20时,支承辊20可以彼此间隔开。然而,如图所示,当仅设置一个支承辊20时,支承辊20可以设置在加压辊10的中央部分处。在此,加压辊10沿着纵向方向的中心可以与支承辊20沿着纵向方向的中心基本上相同。

支承辊20的长度不受限制。例如,支承辊20的长度可以是加压辊10的一半或四分之一,但不限于此。此外,支承辊20的直径可以基本上等于或小于加压辊10的直径,并且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支承辊20可以作为由任意驱动马达来主动旋转的驱动辊来操作,并且可以通过加压辊10的旋转而被动旋转。

支承辊20附接到加压辊支撑部30并由其支撑,并且被旋转。支承辊20的轴的两端由一对第二轴支撑部55分别且可旋转地支撑或结合,并且第二轴支撑部55与第二加压部50结合。第二加压部50可以是诸如液压缸的驱动装置,然后液压缸可以附接到或固定到加压辊支撑部30的连杆35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此外,液压缸的活塞杆可以与第二轴支撑部55一体地结合。

因此,第二加压部50向支承辊20施加预定力,以使支承辊20对加压辊10加压。例如,第二加压部50施加加压力以牵引支承辊20,并且因此支承辊20被拉向加压辊10。因此,预定加压力可以被施加到加压辊10。

根据上述控制设备100,当柔性基板在印刷辊1与加压辊10之间通过时,操作第一加压部40以使加压辊10对印刷辊1加压,并且操作第二加压部50以使支承辊20同时对加压辊10加压。因此,支承辊20沿着纵向方向将加压辊10的中央部分推向印刷辊1,并且因此将加压辊100的加压力施加到印刷辊1,特别是在其中央部分处。因此,可以以均匀的压力将印刷辊1的整个区域或部分均匀地附接到柔性基板,并且因此可以以提高的质量更均匀地执行印刷。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对支承辊20进行支撑和加压的第二加压部50与加压辊支撑部30结合或固定到该加压辊支撑部,而不是与印刷装置的框架结合或固定到该框架。因此,即使改变了从支承辊20到加压辊10的加压力,由第一加压部40施加到印刷辊1的整个加压力的影响也较小。因此,即使改变了由支承辊20施加到加压辊10的加压力,也可以通过控制由第一加压部40施加到加压辊支撑部30的加压力来均匀地控制沿着印刷辊1的纵向方向施加到印刷辊1的加压力。

关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技术特征,以下将参见图4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4是示出施加到图1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平面图。

在图4中,“F1(第一加压力)”被定义为第一加压部40施加到加压辊支撑部30的力,而“F2(第二加压力)”被定义为第二加压部50施加到支承辊20的力。

在控制设备100中,第二加压部50被支撑并附接到加压辊支撑部30的连杆35。因此,当第二加压部50将第二加压力F2施加到支承辊20时,产生与第二加压力F2相对应的排斥力,并且排斥力被传递到第一加压部40。因此,第一加压部40经由加压辊支撑部30施加到印刷辊1的力可以是“F1-F2”(第一加压力-第二加压力)。

作为第二加压部50施加到支承辊20的力的第二加压力F2经由加压辊10传递到印刷辊1。因此,通过单个第一加压部40和单个第二加压部50施加到印刷辊1的力与第一加压力F1基本上相同,并且如图4所示,存在一对第一加压部40,并且因此施加到印刷辊1的整个力为2*F1。

因此,如图所示,由于主要施加从第一加压部40经由加压辊支撑部30传递的力“F1-F2”,因此通常在印刷辊1的两端处形成第一印刷压力P1。此外,由于主要施加由于支承辊20的加压而传递的力“F1”,因此通常在印刷辊1的中央部分处形成第二印刷压力P2。因此,如下所述,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设备100中,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匀地控制印刷辊1的印刷压力。

第一,关于空间上的印刷压力的均匀控制,适当地控制由第一加压部40施加的第一加压力F1和由第二加压部50施加的第二加压力F2,使得印刷压力沿印刷辊1的整个长度均匀地保持,其中P1与P2基本上相同。

例如,在印刷辊1的长度为1400mm,加压辊10的长度为1400mm,支承辊20的长度为600mm并且第一加压力F1与第二加压力F2之间的比率为约4:3的条件下,可以沿着印刷辊1的整个长度均匀地保持印刷压力。

以上示例的比率可以根据支承辊20的长度、加压辊10的直径或材料、支承辊20的直径或材料等而不同地改变。例如,当支承辊20的长度增加时,第二加压辊F2的力可以增大,并且当支承辊20的长度减少时,第二加压辊F2的力可以减小,以在印刷辊1上形成均匀的印刷压力。

第二,关于时间上的印刷压力的均匀控制,施加到印刷辊1的最终力仅取决于第一加压力F1。因此,当印刷压力根据时间而改变时,仅需要控制第一加压部40而无需控制第二加压部50。在此,控制第一加压部40以便补偿印刷压力根据时间的变化,并且因此可以在时间上均匀地控制印刷压力。

因此,根据第一加压力F1与第二加压力F2之间的比率F2/F1预确定第一加压力F1和第二加压力F2的目标加压力,然后即使印刷压力根据时间而发生变化,仅经由对第一加压部40的控制来控制第一加压力F1,从而可以均匀地控制印刷压力。

图5是示出图1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侧视图。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5,第一加压部40包括第一加压驱动器41和第二加压驱动器42。可替代地,第一加压部40可包括第一加压驱动器41和第二加压驱动器42中的一者。如图所示,当第一加压部40包括平行排列的第一加压驱动器41和第二加压驱动器42时,第一加压力F1是第一加压驱动器41施加到加压辊支撑部30的力和第二加压驱动器42施加到加压辊支撑部30的力的总和。

第一加压驱动器41改变所施加的力并将该力施加到加压辊支撑部30。例如,在图5中,第一加压驱动器41可以是液压缸。在此,第一加压驱动器41包括缸体411和活塞杆412。缸体411固定到印刷装置的框架5,并且活塞杆412固定到加压辊支撑部30,使得加压力或减压力可以被施加到印刷辊。在此,“施加加压力”意味着操作液压缸以将加压辊支撑部30推向印刷辊1,并且因此向印刷辊1施加压力。此外,“施加减压力”意味着加压辊支撑部30被缩回并远离印刷辊1,并且因此施加到印刷辊1的压力减小。

第一加压驱动器41可以是线性驱动装置,诸如伺服马达、气压缸、液压缸等。例如,第一加压驱动器41可以使加压辊支撑部30以几厘米与几十厘米之间的移动范围移动。第一加压驱动器41具有比第二加压驱动器42慢的响应速度,但是具有比第二加压驱动器42大的移动范围和加压力。因此,当实际施加到印刷辊1的加压力与目标或预定加压力之间的差相对较大时,可以经由第一加压驱动器41容易地补偿它们之间的偏差或差。

相反,第二加压驱动器42具有比第一加压驱动器42快的响应速度。例如,第二加压驱动器42可以是诸如音圈马达、线性马达、螺线管、压电致动器等的驱动装置。在图5中,音圈马达(VCM)被示出为第二加压驱动器42的示例,并且在此,第二加压驱动器42与第一加压驱动器41平行地设置,并且设置在加压辊支撑部30与印刷装置的框架5之间。

第二加压驱动器42包括线圈421和磁体422。线圈421固定到加压辊支撑部30。磁体422包围线圈421并且固定到印刷装置的框架5。在第二加压驱动器42中,控制施加到线圈421的电流以控制线圈421与磁体422之间的距离。

第二加压驱动器42具有比第一加压驱动器41相对短的移动范围,例如在几毫米至几十毫米之间的范围内。然而,通过第二加压驱动器42可以容易地且正确地补偿难以由第一加压驱动器41控制的相对高的频率干扰。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设备100还可包括压力测量部和控制器,使得加压辊支撑部30可以通过第一加压部40朝向印刷辊1加压,并且可以控制施加到印刷辊1到印刷压力。

压力测量部包括至少一个测力传感器71和72。如图5所示,第一测力传感器71设置在第一加压驱动器41与加压辊支撑部30之间,并且第二测力传感器72设置在第二加压驱动器42与加压辊支撑部30之间,以测量第一加压部40施加到加压辊支撑部30的压力或力。可替代地,第一测力传感器71和第二测力传感器72的位置可以不同地改变。此外,尽管在图中未示出,但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设备100还可包括第三测力传感器,以测量第二加压部50施加到支承辊20的压力或力。

控制器(未示出)控制通过加压辊10和支承辊20施加到印刷辊1的印刷压力。控制器可包括软件或硬件(如处理器、存储器、存储装置等),以执行控制器的功能。控制器可以从测力传感器71和72接收关于测量值的信号,并且可以控制第一加压部40和第二加压部50中的每一者的操作。

图6是示出使用图1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来控制印刷压力的方法的流程图。

参见图6,在使用控制设备100控制印刷压力的方法中,预确定施加到印刷辊的第一加压力F1和第二加压力F2中到每一者的目标加压力或预定加压力(步骤S10)。在此,第一加压部40施加到印刷辊1的第一加压力F1是根据诸如印刷辊1、加压辊10和支承辊20中的每一者的长度、直径和材料的变化而预确定的。然后,预确定第二加压部50施加到支承辊20的第二加压力F2,以沿着纵向方向在印刷辊1上均匀地提供印刷压力。

在预确定第一加压力F1时,使用者可以确定加压力,或者控制器可以基于预定算法确定加压力。在预确定第二加压力F2时,对于均匀的印刷压力,控制器可以基于第一加压力F1与第二加压力F2之间的比率F2/F1来确定加压力。

可替代地,不提供比率F2/F1,控制器可以基于以下方法来计算第二加压力F2。第一,驱动第一加压部40以便以第一加压力F1对加压辊支撑部30加压,并且因此将印刷压力施加到印刷辊1。在将印刷压力施加到印刷辊1的期间,改变从第二加压部50施加到支承辊20的力(例如,该力逐渐增大或减小),然后测量印刷辊1沿着纵向方向的印刷压力。然后,基于所测量压力,当印刷辊1沿着纵向方向的印刷压力的差基本上为零或小于预定值时,将第二加压部50的加压力确定为第二加压力F2。

在预确定第一加压力F1和第二加压力F2的目标加压力之后,基于目标加压力控制第一加压部40和第二加压部50,并且将第一加压力F1和第二加压力F2分别施加到加压辊10和支承辊20(步骤S20)。因此,可以沿着印刷辊1的纵向方向均匀地形成印刷压力。

然后,在印刷柔性基板时,控制器使用第一测力传感器71和第二测力传感器725来测量施加到印刷辊1的实际加压力(步骤S30),然后基于所测量加压力反馈控制印刷压力(步骤S40)。

例如,当第一加压部40包括如图5所示的第一加压驱动器41和第二加压驱动器42时,控制器可以经由第一加压驱动器41执行相对粗略的补偿控制,并且可以经由第二加压驱动器42执行相对精细的补偿控制。

如上所述,第一加压驱动器41包括具有相对较慢的响应速度但具有相对较大的移动范围的液压缸等,并且第二加压驱动器42包括具有相对较小的移动范围但具有相对较快的响应速度到音圈马达等。因此,控制器可以顺序地或同时经由第一加压驱动器41和第二加压驱动器42的控制来实时补偿第一加压力F1的目标加压力与第一加压力F1的实际测量的加压力之间的差。然后,可以在时间上均匀地控制印刷辊1的印刷压力。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侧视图。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101与上述控制设备100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第一加压部40’的结构,并且因此相同附图标记用于相同元件,并且将省略任何重复的解释。

参见图7,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101中,第一加压部40’包括第一加压驱动器41、第二加压驱动器42和使第二加压驱动器42移动的移动部。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加压驱动器41和第二加压驱动器42与先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加压驱动器41和第二加压驱动器42基本上相同。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移动部使第二加压驱动器42向前和向后移动。在此,移动部可以是滚珠丝杠移动装置。移动部包括:驱动马达43,其配备到印刷装置的框架5;丝杠轴44,其通过驱动马达43旋转并且在丝杠轴的外表面上具有螺纹;滚珠螺母块45,其具有由于丝杠轴44的旋转而在丝杠轴44内部并沿着丝杠轴移动的多个滚珠;以及托架47,其连接滚珠螺母块45和第二加压驱动器42。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驱动马达43以使第二加压驱动器42在与丝杠轴44的长度相对应的范围内向前或向后移动,并且因此第二加压驱动器42的控制范围可以增加。此外,可以防止第二加压驱动器42在维修或维护印刷装置时被损坏。

例如,第二加压驱动器42可以是音圈马达、线性马达、螺线管、压电致动器等中的一种,其具有在几毫米与几厘米之间的相对较短的移动范围。在更换印刷辊1或维修控制设备100等时,加压辊10应与印刷辊1间隔开或分离。在此,第一加压驱动器41可以移动约几厘米或几十厘米,但是第二加压驱动器42可以被限制为与第一加压驱动器41相对应地移动。

因此,如上所述地配备第一加压部40’,使得第二加压驱动器42可以被移动到足以与第一加压驱动器41相对应。在此,由于第一加压部40’,第二加压驱动器42可与加压辊支撑部30充分地间隔开或分离。

例如,如图7所示,当第二加压驱动器42包括具有线圈421和磁体422的音圈马达(VCM)时,线圈421固定到加压辊支撑部30并且磁体422与移动部的托架47结合。在此,驱动驱动马达42以使磁体422与线圈421充分分离,然后使用第一加压驱动器41将加压辊支撑部30充分地从印刷装置的框架5拉开或拉离。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图8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印刷压力控制设备200与上述控制设备100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加压辊支撑部80和第二加压部90,并且因此相同附图标记用于相同元件,并且将省略任何重复的解释。

参见图8和图9,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设备200中,加压辊支撑部80包括支撑加压辊250的一对第一轴支撑部81和连接一对第一轴支撑部81的连杆85。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杆85将一对第一轴支撑部81彼此连接,并且连杆85与加压辊10之间的距离大于图1至图5中的先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距离。

支承辊20的轴的两端与一对第二轴支撑部95可旋转地结合,并且第二轴支撑部95中到每一个与第二加压部90结合。例如,第二加压部90可以是诸如液压缸的驱动装置,并且液压缸可以固定到或附接到加压辊支撑部80的连杆85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加压部90推动支承辊20,以使支承辊20对加压辊10加压。与第二加压部50牵拉支承辊20以使支承辊20对加压辊10加压的先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控制设备100相比,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设备200中,第二加压部50将支承辊20推向加压辊10,以便向加压辊10提供加压力。

因此,如以上示例性实施例所说明的,通过将支承辊20配备到加压辊支撑部30和80,可以设计或应用供支承辊20对加压辊10加压的各种结构。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第二加压部和支承辊被配备到加压辊支撑部,使得第一加压部经由对加压辊支撑部加压来对印刷辊加压,并且同时,第二加压部对支承辊加压。因此,沿着印刷辊的纵向方向的印刷压力可以在空间上均匀地保持。

此外,第二加压部和支承辊被配备到加压辊支撑部,使得可以反馈控制第一加压部施加到加压辊支撑部的加压力,而与从支承辊施加到加压辊的加压力无关。因此,沿着印刷辊的纵向方向的印刷压力可以在时间上被均匀地保持。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应理解,本发明不应限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而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如下文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印刷机械滚筒离合压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