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模板支撑装置

文档序号:185524 发布日期:2021-11-02 浏览:2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建筑模板支撑装置 (Building template supporting device ) 是由 左卫 宋立柱 于 2021-06-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板、滑动架、主支撑杆和辅助支撑杆,所述主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支撑板铰接,所述滑动架上设有通孔,所述主支撑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固定机构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主支撑杆的两侧,且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动架铰接。增强主支撑杆的支撑强度,提高支撑装置的支撑范围与稳定性。提高使用的便利性,进而实现根据支撑需求对支撑装置进行调节。(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particular to a building template support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upporting mechanism and a fixing mechanism, wherein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supporting plate, a sliding frame, a main supporting rod and an auxiliary supporting rod, one end of the main supporting rod is hinged with the main supporting plate, a through hole is formed in the sliding frame, the other end of the main supporting rod penetrates through the through hole and is hinged with the fixing mechanism, the auxiliary supporting rods are respectively and symmetrically arranged on two sides of the main supporting rod, one end of the auxiliary supporting rod is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ing plate in a sliding mode,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auxiliary supporting rod is hinged with the sliding frame. The supporting strength of the main supporting rod is enhanced, and the supporting range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upporting device are improved. The convenience of use is improved, and then the realization is adjusted strutting arrangement according to the support demand.)

建筑模板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进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建筑过程中,建筑模板支撑架是必不可少的建筑工具,建筑模板在使用时需要对其进行支撑,但是现有的建筑模板支撑装置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建筑模板支撑装置在使用时通常结构固定,不能根据支撑需求对支撑装置进行调节,使用非常的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建筑模板支撑装置在使用时通常结构固定,不能根据支撑需求对支撑装置进行调节,造成使用不便的缺陷,实现增强主支撑杆的支撑强度,提高支撑装置的支撑范围与稳定性,进而实现根据支撑需求对支撑装置进行调节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板、滑动架、主支撑杆和辅助支撑杆,所述主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支撑板铰接,所述滑动架上设有通孔,所述主支撑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固定机构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主支撑杆的两侧,且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动架铰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所述主支撑杆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杆体沿其轴向设有插孔,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插孔内,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铰接,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插入所述插孔内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固定机构铰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所述辅助支撑杆包括第三杆体、第四杆体和转动架,所述第三杆体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四杆体沿其轴向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孔,所述第三杆体旋入所述内螺纹孔,所述第四杆体与所述滑动架通过转动架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底座和两个调节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底座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调节孔,两个所述调节杆分别插入两个所述调节孔中,并可沿所述调节孔的轴向移动,所述调节杆位于所述调节孔外部的部分设有固定锚。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所述底座上设有多个与所述调节孔连通的安装孔,多个所述安装孔沿所述调节孔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所述调节杆通过调节组件与所述安装孔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一压块、第二压块和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调节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压块连接,所述第一压块嵌入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三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二压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二压块可移动穿过所述安装孔下压所述第一压块,使所述第一压块脱离所述安装孔。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设有所述调节孔和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三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二固定座包括基座和调节座,所述调节座与所述第一固定座轴向垂直连接,所述调节座与所述基座通过调节部连接,以使所述调节座沿其轴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所述调节部包括插槽、卡槽和卡板,所述插槽设置于所述调节座的两侧,多个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沿所述调节座的轴向依次排列,且所述卡槽与所述插槽对应设置,所述卡板的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插槽内,另一端可嵌入所述卡槽内。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所述卡板包括板体、转轴和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卡板的一端,所述卡板通过扭簧与所述插槽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所述卡板的另一端设有拨杆。

本发明提供的建筑模板支撑装置,主支撑杆一端与支撑板转动连接,主支撑杆另一端与固定机构转动连接,通过转动主支撑杆可调节主支撑杆与支撑板之间所呈角度,以及主支撑杆与固定机构之间所呈角度,主支撑杆上滑动连接滑动架,辅助支撑杆一端与滑动架转动连接,辅助支撑杆另一端与支撑板滑动连接,通过转动辅助支撑杆可调节辅助支撑杆与主支撑杆之间所呈角度,以及辅助支撑杆与辅助支撑杆与支撑板之间所呈角度。辅助支撑杆位于主支撑杆两侧并对称设置,在主支撑杆角度固定时,通过辅助支撑杆可对主支撑杆进行侧面的支撑,增强主支撑杆的支撑强度,提高支撑装置的支撑范围与稳定性。滑动架的中部开设有与主支撑杆相适配的通孔,滑动架可在辅助支撑杆转动和角度变化时,沿主支撑杆滑动,并与支撑板保持相互平行,以使辅助支撑杆和主支撑杆位于同一平面,避免辅助支撑杆和固定机构形成角度,增强辅助支撑杆对主支撑杆的支撑性和稳定性,提高使用的便利性,进而实现根据支撑需求对支撑装置进行调节。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发明的其他技术特征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说明,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建筑模板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建筑模板支撑装置的主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建筑模板支撑装置的主支撑杆与辅助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建筑模板支撑装置的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建筑模板支撑装置的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建筑模板支撑装置的卡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支撑机构;110:支撑板;120:滑动架;130:主支撑杆;140:辅助支撑杆;150:主固定块;160:辅助支撑块;131:第一杆体;132:第二杆体;133:第一弹性件;141:第三杆体;142:第四杆体;143:转动架;1321:插孔;1411:外螺纹;

200:固定机构;210:底座;220:调节杆;230:调节组件;211:调节孔;212:安装孔;213:第一固定座;214:基座;215:调节座;216:卡板;221:固定锚;231:第二弹性件;232:第一压块;233:第二压块;234:第三弹性件;2141:卡槽;2151:插槽;2161:板体;2162:转轴;2163:扭簧;2164: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模板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机构100和固定机构200,支撑机构100包括支撑板110、滑动架120、主支撑杆130和辅助支撑杆140,主支撑杆130的一端与主支撑板110铰接,滑动架120上设有通孔,主支撑杆130的另一端穿过通孔与固定机构200铰接,辅助支撑杆140分别对称设置于主支撑杆130的两侧,且辅助支撑杆140的一端与支撑板110滑动连接,另一端与滑动架120铰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模板支撑装置,主支撑杆130一端与支撑板110转动连接,主支撑杆130另一端与固定机构200转动连接,通过转动主支撑杆130可调节主支撑杆130与支撑板110之间所呈角度,以及主支撑杆130与固定机构200之间所呈角度,主支撑杆130上滑动连接滑动架120,辅助支撑杆140一端与滑动架120转动连接,辅助支撑杆140另一端与支撑板110滑动连接,通过转动辅助支撑杆140可调节辅助支撑杆140与主支撑杆130之间所呈角度,以及辅助支撑杆140与辅助支撑杆140与支撑板110之间所呈角度。辅助支撑杆140位于主支撑杆130两侧并对称设置,在主支撑杆130角度固定时,通过辅助支撑杆140可对主支撑杆130进行侧面的支撑,增强主支撑杆130的支撑强度,提高支撑装置的支撑范围与稳定性。滑动架120的中部开设有与主支撑杆130相适配的通孔,滑动架120可在辅助支撑杆140转动和角度变化时,沿主支撑杆130滑动,并与支撑板110保持相互平行,以使辅助支撑杆140和主支撑杆130位于同一平面,避免辅助支撑杆140和固定机构200形成角度,增强辅助支撑杆140对主支撑杆130的支撑性和稳定性,提高使用的便利性,进而实现根据支撑需求对支撑装置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10的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主固定块150,主固定块150上设有与主支撑杆130相适配的凹槽,便于主支撑杆130通过销轴转动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主支撑杆130包括第一杆体131、第二杆体132和第一弹性件133,第二杆体132沿其轴向设有插孔1321,第一弹性件133设置于插孔1321内,第一杆体131的一端与支撑板110铰接,另一端穿过通孔插入插孔1321内与第一弹性件133连接,第二杆体132与固定机构200铰接。本实施例中,第二杆体132一端与固定机构200转动连接,第二杆体132另一端沿其轴向设置盲孔作为插孔1321,插孔1321内设置第一弹性件133,第一杆体131一端与支撑板110转动连接,第一杆体131另一端插入插孔1321内与第一弹性件133连接,通过第一弹性件133的伸缩可改变第一杆体131插入插孔1321内的长度,即改变主支撑杆130的整体长度,从而配合支撑板110与主支撑杆130之间的角度调节。

本实施例中,第一杆体131的直径和第二杆体132的插孔1321孔径相适配,第一弹性件133采用弹簧。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辅助支撑杆140包括第三杆体141、第四杆体142和转动架143,第三杆体141上设有外螺纹1411,第四杆体142沿其轴向设有与外螺纹1411相配合的内螺纹孔,第三杆体141旋入内螺纹孔,第四杆体142与滑动架120通过转动架143连接。本实施例中,第四杆体142一端与滑动板通过转动架143转动连接,第四杆体142另一端沿其轴向设置盲孔作为内螺纹孔,第三杆体141上设置外螺纹1411,第三杆体141一端转动连接辅助支撑块160,通过辅助支撑块160与支撑板110滑动连接,第三杆体141的外螺纹1411与外螺纹1411孔螺纹连接,通过转动架143的转动可带动第四杆体142和第三杆体141的转动,对辅助支撑杆140和支撑板110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通过螺纹副作用第三杆体141改变其旋入内螺纹孔内的长度,即改变辅助支撑杆140的整体长度,从而配合辅助支撑杆140与支撑板110之间的角度调节。进而能够有效的对支撑装置和支撑板110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便于增强支撑装置的稳定性,调节支撑结构对支撑板110的支撑角度,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本实施例中,滑动架120的两端设置缺口,分别用于转动连接两个转动架143,两个转动架143分别连接两个第四杆体142,通过转动架143便于对第四杆体142进行支撑,使第四杆体142能够自身进行旋转。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固定机构200包括底座210和两个调节杆220,支撑杆与底座210铰接,底座210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调节孔211,两个调节杆220分别插入两个调节孔211中,并可沿调节孔211的轴向移动,调节杆220位于调节孔211外部的部分设有固定锚221。本实施例中,底座210的顶部设置有凸台,凸台的内部开设有和第二杆体132相适配的凹槽,第二杆体132通过销轴与凹槽转动连接。底座210整体呈C型,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横段,两端连接两个横段的纵段。调节孔211设置在两个横段内,两个调节杆220分别插入两个调节孔211内,并可沿横段的长度方向移动,固定锚221设置于调节杆220上,并可锚入地下将支撑装置整体固定,随着调节杆220在调节孔211内的移动,固定锚221也随之改变锚固位置。支撑杆连接在纵段的中间位置,以使两个调节赶上的固定锚221均衡锚固支撑。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底座210上设有多个与调节孔211连通的安装孔212,多个安装孔212沿调节孔211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调节杆220通过调节组件230与安装孔212连接。本实施例中,底座210的横段上自伤而下设置安装孔212,多个安装孔212沿横段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均与调节孔211连通,位于调节孔211内的调节杆220通过调节组件230与安装孔212连接,调节组件230设置在安装孔212处,操作人员通过控制调节组件230,可使调节杆220沿调节孔211的轴向移动与在调节孔211内的位置锁止。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调节组件230包括第二弹性件231、第一压块232、第二压块233和第三弹性件234,第二弹性件231的一端与调节杆22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压块232连接,第一压块232嵌入安装孔212内,第三弹性件234一端与第二压块233连接,另一端与底座210连接,第二压块233可移动穿过安装孔212下压第一压块232,使第一压块232脱离安装孔212。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230由两个弹性件与两个压块组成,调节杆220沿其轴向设有凹槽,第二弹性件231设置在凹槽内,且第二弹性件231的一端与凹槽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231的另一端与第一压块232连接,第一压块232位于安装孔212处将安装孔212封堵,第三弹性件234的一端与底座210横段固定连接,第三弹性件234的另一端与第二压块233连接,第二压块233的表面与第一压块232接触,在此状态下,调节杆220在调节孔211内位置锁止。在底座210的横截面上安装孔212的宽度小于调节孔211的宽度,第一压块232的大小与安装孔212适配。

当将第二压块233下压时,第二压块233压缩第三弹性件234,第二压块233同步对第一压块232施加压力,并将第一压块232推离安装孔212推入调节杆220的凹槽内,同时第二弹性件231压缩,在此状态下,调节杆220在调节孔211内解除位置锁止状态,拉动底座210,使调节杆220在调节孔211内移动,对底座210和调节杆220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将固定锚221埋藏在地底来对调节杆220进行固定。

当调节杆220与底座210调整至合适位置后,停止对第二压块233的下压,第三弹性件234回弹,第二压块233在第三弹性件234的恢复力作用下上移,第二压块233对第一压块232的压力小时,第二弹性件231回弹,第一压块232在第二弹性件231的恢复力作用下上移,再次嵌入该位置对应的安装孔212内,将调节杆220与调节孔211再次锁止。

本实施例中,安装孔212为阶梯孔,自上而下孔径变小,第一压块232的尺寸与安装孔212的较小孔径部分相匹配,第二压块233的形状与安装孔212的形状相匹配,能够使第二压块233位于底座210的外侧,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二压块233进行下压操作。第三弹性件234的数量为第二压块233数量的两倍,为保证回复力平衡,第二压块233相对两侧分别设置第三弹性件234。第二弹性件231与第三弹性件234均采用弹簧。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底座210包括第一固定座213和第二固定座,第一固定座213设有调节孔211和安装孔212,第三弹性件234设置于第一固定座213上,第二固定座包括基座214和调节座215,调节座215与第一固定座213轴向垂直连接,调节座215与基座214通过调节部连接,以使调节座215沿其轴向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213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一个第二固定座的两侧,三者共同组成C型底座210,即底座210的两个横段分别为两个第一固定座213,底座210的纵段为第二固定座。第二固定座的调节座215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一个基座214的两侧,并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座213连接,两个调节座215均通过调节部与基座214连接,以实现两个第一固定座213相对或相背移动,该相对或相背移动的方向与调节杆220在调节孔211内的运动方向垂直。当两个调节座215相对运动时,两个第一固定座213相互靠近,当两个调节座215相背运动时,两个第一固定座213相互远离,即可通过调节座215的相对运动,改变调节杆220上固定锚221的固定位置,进而能够有效的对支撑装置的宽度进行调节,便于对不同尺寸的建筑模板进行支撑,提高支撑装置使用的便利性。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调节部包括插槽2151、卡槽2141和卡板216,插槽2151设置于调节座215的两侧,多个卡槽2141设置于基座214上并沿调节座215的轴向依次排列,且卡槽2141与插槽2151对应设置,卡板216的一端转动设置于插槽2151内,另一端可嵌入卡槽2141内。本实施例中,调节座215在其垂直于调节杆220在调节孔211内移动方向的两侧设置插槽2151,插槽215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调节杆220在调节孔211内移动方向,基座214在与插槽2151相对的平面上设置多个卡槽2141,卡槽2141在垂直于调节杆220在调节孔211内移动方向的方向上依次排列,卡板216设置在插槽2151内,卡板216一端可在插槽2151内转动,卡板216转动一定角度,卡板216另一端可嵌入卡槽2141,实现调节座215在调节座215上的限位和两者的相对固定,卡板216反转一定角度,卡板216另一端由卡槽2141脱出回到插槽2151,实现基座214与调节座215的分离,拉动调节座215,可使两个调节座215相对运动或相背运动,即使调节杆220的靠近或远离。

本实施例中,卡槽2141的角度为四十五度,便于卡板216转动一定角度的嵌入限位固定。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卡板216包括板体2161、转轴2162和扭簧2163,扭簧2163套设于转轴2162上,转轴2162设置于卡板216的一端,卡板216通过扭簧2163与插槽2151连接。本实施例中,转轴2162固定于插槽2151内,卡板216绕转轴2162转动,卡板216在扭簧2163的作用下自动卡入卡槽2141,便于对调节座215进行限位,卡板216的数量为调节座215数量的两倍。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卡板216的另一端设有拨杆2164。本实施例中,卡板216嵌入卡槽2141的一端拨杆2164,便于手动对卡板216进行调节,提高底座210变化的可控性。

通过固定锚221将调节杆220与地面进行固定,通过第二压块233、第三弹性件234、第一压块232和第二弹性件231相互配合,使调节杆220沿第一固定座213滑动,对底座210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底座210带动主支撑杆130转动,对底座210和主支撑杆130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使第一杆体131沿第二杆体132滑动,通过第一弹性件133对主支撑杆130的总长度进行调节,对主支撑杆130和支撑板110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进而实现支撑结构对支撑板110的支撑角度调节,通过转动第三杆体141,通过螺纹传动对辅助支撑杆140的总长度进行调节,拨动转动架143,对辅助支撑杆140与支撑板110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进而能够有效的对支撑装置和支撑板110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便于增强支撑装置的稳定性,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通过拨动拨杆2164,使拨杆2164带动卡板216转动,使卡板216带动扭簧2163扭转,将卡板216从基座214的卡槽2141内移出,解除调节座215和基座214的锁止状态,移动调节座215,使调节座215带动调节杆220移动,对调节杆220和基座214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进而能够有效的对支撑装置的宽度进行调节,便于对不同尺寸的建筑模板进行支撑,提高支撑装置使用的便利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建筑用铝木结合连接构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