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及施工工艺

文档序号:1857240 发布日期:2021-11-19 浏览: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及施工工艺 (Semi-rigid base layer for preventing bumping at bridge head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 是由 肖桂元 丁健 殷乐 刘学才 杨彦军 于 2021-07-2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及施工工艺,通过第一刚性基层与桥头搭板固定连接,普通基层与第一刚性基层固定连接,第一半刚性基层与第一刚性基层固定连接,第二刚性基层与第一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第二半刚性基层与第二刚性基层固定连接,沥青混凝土面层与第二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第一土工栅格与第一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第二土工栅格与第二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其中第一半刚性基层和第二半刚性基层均由石灰、粉煤灰、碎石组配而成,第一半刚性基层和第二半刚性基层一侧与桥头搭板连接,另一侧与普通基层连接,使受到的荷载均匀分布,在桥头搭板和普通基层之间形成真正的过渡段,解决了桥台和路堤之间沉降不均匀的问题。(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emi-rigid base layer for preventing bump at bridge head and a construction process, wherein a first rigid base laye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bridge head butt strap, a common base laye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rigid base layer, the first semi-rigid base laye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rigid base layer, a second rigid base laye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semi-rigid base layer, the second semi-rigid base laye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rigid base layer, an asphalt concrete surface laye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emi-rigid base layer, a first geogri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semi-rigid base layer, a second geogri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emi-rigid base layer, wherein the first semi-rigid base layer and the second semi-rigid base layer are assembled by lime, fly ash and broken stone, one side of the first semi-rigid base layer and one side of the second semi-rigid base layer are connected with the bridge head butt strap, the other side of the first semi-rigid base layer and the second semi-rigid base layer are connected with the common base layer, so that the load is uniformly distributed, and a real transition section is formed between the bridge head butt strap and the common base layer, the problem of subside inhomogeneous between abutment and the embankment is solved.)

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及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设计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及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路桥过渡段的桥头跳车问题一直是道路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现有的桥台下部一般都有桩基础是刚性构筑物,而路堤为柔性的,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由于桥台和路堤的沉降速率不同,一段时间后,桥台和路堤会出现明显的错位,当车辆行驶过错位处时会造成颠簸,严重影响行车舒适度,降低车辆速度,甚至导致车辆倒翻,引发交通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及施工工艺,旨在解决桥台和路堤之间沉降不均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便,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包括桥头搭板、第一刚性基层、普通基层、第一半刚性基层、第二刚性基层、第二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第一土工栅格和第二土工栅格,所述第一刚性基层与所述桥头搭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桥头搭板的一侧,所述普通基层与所述第一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桥头搭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与所述第一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桥头搭板和所述普通基层之间,所述第二刚性基层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刚性基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与所述第二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的一侧,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二刚性基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土工栅格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内部,所述第二土工栅格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内部。

其中,所述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还包括第一防水卷材,所述第一防水卷材与所述第一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板刚性基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还包括第二防水卷材、第三防水卷材和第四防水卷材,所述第二防水卷材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防水卷材的一侧,所述第二防水卷材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防水卷材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二防水卷材的一侧,所述第三防水卷材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刚性基层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防水卷材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三防水卷材的一侧,所述第四防水卷材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还包括第五防水卷材,所述第五防水卷材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四防水卷材的一侧,所述第五防水卷材的另一侧与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固定连接。

第二方便,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施工工艺,包括:

清理地表并做平整处理,并挖出基层空间;

铺设防水卷材,浇筑基层材料;

铺设沥青混凝土。

其中,所述铺设防水卷材,浇筑基层材料的具体方式为:在挖出的基层空间内铺设第一防水卷材并浇筑第一刚性基层,待所述第一刚性基层凝固后铺设第二防水卷材浇筑第一半刚性基层,并在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内部铺设第一土工栅格,待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凝固后铺设第三防水卷材并浇筑第二刚性基层,待所述第二刚性基层凝固后铺设第四防水卷材浇筑第二半刚性基层,并在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内部铺设第二土工栅格,待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凝固后铺设第五防水卷材。

其中,所述第一刚性基层和所述第二刚性基层的材料成分相同,均由石灰、粉煤灰、碎石组配而成。

其中,所述第一刚性基层和所述第二刚性基层的厚度均为8-10cm。

其中,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和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的材料成分相同,均由C30混凝土铺筑而成。

其中,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和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的厚度均为8-10cm。

本发明的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通过所述第一刚性基层与所述桥头搭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桥头搭板的一侧,所述普通基层与所述第一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桥头搭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与所述第一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桥头搭板和所述普通基层之间,所述第二刚性基层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刚性基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与所述第二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的一侧,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二刚性基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土工栅格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内部,所述第二土工栅格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解决了桥台和路堤之间沉降不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施工工艺的流程图。

1-桥头搭板、2-第一刚性基层、3-普通基层、4-第一半刚性基层、5-第二刚性基层、6-第二半刚性基层、7-沥青混凝土面层、8-第一防水卷材、9-第二防水卷材、10-第三防水卷材、11-第四防水卷材、12-第五防水卷材、13-第一土工栅格、14-第二土工栅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据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第一方便,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包括桥头搭板1、第一刚性基层2、普通基层3、第一半刚性基层4、第二刚性基层5、第二半刚性基层6、沥青混凝土面层7、第一土工栅格13和第二土工栅格14,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与所述桥头搭板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桥头搭板1的一侧,所述普通基层3与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桥头搭板1的一侧,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与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桥头搭板1和所述普通基层3之间,所述第二刚性基层5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的一侧,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与所述第二刚性基层5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的一侧,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7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二刚性基层5的一侧,所述第一土工栅格13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内部,所述第二土工栅格14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和所述第二刚性基层5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和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和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均由石灰、粉煤灰、碎石组配而成,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和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一侧与所述桥头搭板1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普通基层3连接,且在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和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内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土工栅格13和所述第二土工栅格14,所述第一土工栅格13和所述第二土工栅格14极限抗拉强度大于40kN/M,2%伸长率时的抗拉强度应大于15kN/M,使受到的荷载均匀分布,刚中有柔,在所述桥头搭板1和所述普通基层3之间形成真正的过渡段,显著降低桥头与路堤之间的沉降差,解决了桥台和路堤之间沉降不均匀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还包括第一防水卷材8,所述第一防水卷材8与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板刚性基层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水卷材8可避免地表的水渗透到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内部,降低路基承载力。

进一步的,所述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还包括第二防水卷材9、第三防水卷材10和第四防水卷材11,所述第二防水卷材9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防水卷材8的一侧,所述第二防水卷材9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防水卷材10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二防水卷材9的一侧,所述第三防水卷材10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刚性基层5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防水卷材1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刚性基层5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三防水卷材10的一侧,所述第四防水卷材11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防水卷材9、和第三防水卷材10和和第四防水卷材11将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所述第二刚性基层5和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相互隔开,避免积水相互渗透,降低路基承载力。

进一步的,所述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还包括第五防水卷材12,所述第五防水卷材12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第四防水卷材11的一侧,所述第五防水卷材12的另一侧与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7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防水卷材12可避免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7渗透到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降低路基承载力。

请参阅图2,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施工工艺,包括:

S101、清理地表并做平整处理,并挖出基层空间;

所述基层空间呈梯形状,长度大于4m,坡度为1:1。

S102、铺设防水卷材,浇筑基层材料;

在挖出的基层空间内铺设第一防水卷材8并浇筑第一刚性基层2,待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凝固后铺设第二防水卷材9浇筑第一半刚性基层4,并在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内部铺设第一土工栅格13,待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凝固后铺设第三防水卷材10并浇筑第二刚性基层5,待所述第二刚性基层5凝固后铺设第四防水卷材11浇筑第二半刚性基层6,并在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内部铺设第二土工栅格14,待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凝固后铺设第五防水卷材12,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和所述第二刚性基层5的材料成分相同,均由石灰、粉煤灰、碎石组配而成,抗压回弹模量为800Mpa-1500Mpa,半刚性基层5的设计寿命不小于40年,所述第一刚性基层2和所述第二刚性基层5的厚度均为8-10cm,内部铺设有土工栅格,土工栅格极限抗拉强度大于40kN/M,2%伸长率时的抗拉强度应大于15kN/M,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和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的材料成分相同,均由C30混凝土铺筑而成,所述第一半刚性基层4和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的厚度均为8-10cm。

S103、铺设沥青混凝土。

铺设的所述沥青混凝土可有效保护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不被破坏,并填充所述第二半刚性基层6表面的缝隙为路面提供平稳性。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半刚性基层及施工工艺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桥梁的防护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