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

文档序号:1877653 发布日期:2021-11-23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 (Discharge device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 是由 高土与明 堀川幸司 于 2021-05-1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放电装置。放电装置具备一对电极、产生部以及收容部。一对电极通过施加电压来放电。产生部产生电压。收容部收容一对电极的一部分和产生部。收容部具有第一配置部和第二配置部。第一配置部配置有一对电极。第二配置部与第一配置部连接,并配置有产生部。第一配置部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宽度大于第二配置部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二宽度。第一方向与沿着从第一配置部朝向第二配置部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交叉。一对电极沿着第一方向配置。(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ischarge device. The discharge device includes a pair of electrodes, a generating section, and a housing section. A pair of electrodes is discharged by applying a voltage. The generation unit generates a voltage. The receiving portion receives a part of the pair of electrodes and the generating portion. The housing portion has a first arrangement portion and a second arrangement portion. The first arrangement portion is provided with a pair of electrodes. The second arrangement portion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arrangement portion, and is provided with a generation portion. A first width of the first arrangement portion in the first direction is larger than a second width of the second arrangement portion in the first direction. The first direction intersects with a second direction along a direction from the first arrangement portion toward the second arrangement portion. The pair of electrodes is arranged along a first direction.)

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的离子发生装置具有壳体、第一放电电极、第二放电电极以及基板。壳体具有开口的箱形状。壳体收容第一放电电极、第二放电电极以及基板。在壳体中填充有绝缘性树脂。第一放电电极产生正离子。第二放电电极产生负离子。基板搭载有电路部件。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16182号公报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子发生装置的放电装置中,壳体为箱形状。因此,存在难以确保第一放电电极和第二放电电极这样的一对电极能够充分地产生离子的规定间隔,并且使壳体小型化的倾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保电极与电极的规定间隔,并且使壳体小型化的放电装置以及电气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放电装置具备一对电极、产生部以及收容部。所述一对电极通过施加电压来放电。所述产生部产生所述电压。所述收容部收容所述一对电极的一部分和所述产生部。所述收容部具有第一配置部和第二配置部。所述第一配置部配置有所述电极。所述第二配置部与所述第一配置部连接,并且配置有所述产生部。所述第一配置部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配置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宽度。所述第一方向与沿着从所述第一配置部朝向所述第二配置部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交叉。所述一对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电气设备具备上述放电装置和一对保持部。所述一对保持部保持所述放电装置。在所述一对保持部中的一个保持部与另一个保持部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二配置部。

根据本发明的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能够确保电极与电极的规定间隔,并且使壳体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基底部的图。

图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盖部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收容部的侧面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和筒部的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电气设备和筒部的VII—VII截面的图。

图8是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部侧观察筒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不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图1是表示放电装置100的图。放电装置100放电而产生活性种。活性种含有离子。

放电装置100具有多个电极19、产生部18和收容部90。电极19通过施加电压来放电。多个电极19是两个电极。即,多个电极19是一对电极19。从电源向产生部18供给电力。产生部18产生电压。

收容部90收容一对电极19的一部分与产生部18。收容部90具有基底部1和盖部2。基底部1支承盖部2。盖部2覆盖基底部1。

接着,参照图1和图2,详细地说明基底部1。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基底部1的图。在图2中,为了理解发明而表示拆下了盖部2的基底部1。基底部1具有第一配置部101、第二配置部102和连接部16。

在第一配置部101中配置一对电极19和第一基板171。第一配置部101具有一对贯通孔。第一配置部101在第一方向PD1的宽度是第一宽度LA。第一方向PD1是沿着从一对电极19中的一个电极19朝向另一个电极19的方向的方向。第一方向PD1与第二方向PD2交叉。第二方向PD2是沿着从第一配置部101朝向第二配置部102的方向的方向。具体而言,第一方向PD1与第二方向PD2正交。

一对电极19通过施加电压来放电。具体而言,向一对电极19施加产生部18产生的高电压。一对电极19产生离子。一对电极19中的一部分被固定在第一基板171上。此外,当第一基板171配置在第一配置部101时,一对电极19的一部分从第一配置部101的贯通孔突出。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一对电极19的一部分收容于收容部90的内部,一对电极19的其他部分露出于收容部90的外部。露出于外部的一对电极19沿着第三方向PD3延伸。第三方向PD3是沿着从基底部1朝向盖部2的方向的方向。

第一基板171将一对二极管172与产生部18电连接。第一基板171是形成有连接一对二极管172与产生部18的图案的电路基板。第一基板171具有电极配置部173,该电极配置部173配置有电极19。

一对二极管172经由第一基板171的图案与产生部18和电极19连接。一对二极管172例如配置在一对电极配置部173之间。

第二配置部102配置有产生部18。第二配置部102与第一配置部101连接。第二配置部102在第一方向PD1的宽度是第二宽度LB。第二宽度LB小于第一宽度LA。换而言之,收容部90从第一配置部101到第二配置部102的第一方向PD1的宽度变小。也就是说,第一配置部101的第一宽度LA大于第二配置部102的第二宽度LB的第二宽度LB。

产生部18包含第二基板181、变压器183以及连接端子185(参照图1)。在第二基板181上配置有变压器183。变压器183对电压进行升压。换而言之,变压器183产生高电压。从电源向连接端子185供给电力。

接着,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基底部1。一对电极19沿第一方向PD1配置。也就是说,能够将一对电极19配置在第一宽度LA的部分。并且,第一配置部101的第一宽度LA与第二配置部102的第二宽度LB不同。具体而言,第二配置部102的第二宽度LB比第一配置部101的第一宽度LA小。因此,能够隔开规定间隔地将一对电极19配置在第一基板171,并使第二配置部102小于第一配置部101。其结果是,能够确保电极19与电极19的规定间隔,并且使放电装置100的收容部90小型化。进一步地,由于能够使放电装置100小型化,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放电装置100搭载于各种电气设备200。其结果,搭载放电装置100的产品的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放电装置100呈大致T字状。通过使第一配置部101的宽度与第二配置部102的宽度不同,从而使第一配置部101的形状与第二配置部102的形状不同。第一配置部101是具有沿着第一方向PD1的一对长边和沿第二方向PD2的一对短边的矩形形状。此外,第二配置部102是具有沿着第一方向PD1的一对短边和沿第二方向PD2的一对长边的矩形形状。通常,对于使用者来说,较小的物体的短边难以抓住。换而言之,在物体小的情况下,使用者容易抓住物体的长边。进一步地,由于配置有电极19,因此使用者难以抓住第一配置部101。因此,能够促使用户握持第二配置部102。其结果,能够抑制使用者抓住配置有一对电极19的第一配置部101。

一对电极19中的一个电极19配置在第一基板171中的沿第二方向PD2的方向的一端部侧。一对电极19中的另一个电极19配置在第一基板171中的沿第二方向PD2的方向的另一个端部侧。在一对电极19之间配置有一对二极管172。第一方向PD1中的一对电极19的一个电极19与一对电极19的另一个电极19之间的距离大于产生部18在第一方向PD1的距离。因此,能够以能够充分产生离子的规定间隔将一对电极19配置在第一基板171上。

一对电极19例如是针状或刷状的电极。通过被施加有高电压的一对电极19来产生电晕。即,一对电极19分别放电而产生离子。一对电极19中的一个电极19的极性与一对电极19中的另一个电极19的极性不同。以能够充分产生离子的规定间隔来配置极性不同的一对电极19。因此,能够抑制不同极性的离子彼此无意地发生反应。

例如,一对电极19中的一个电极19通过放电来释放正离子。正离子是在氢离子(H+)的周围多个水分子簇化而成的簇离子(H+(H2O)m(m是零以上的任意的正数))。进一步地,例如,一对电极19中的另一电极19通过放电来释放负离子。负离子是在氧离子(O2-)的周围多个水分子簇化而成的簇离子(O2-(H2O)n(n为零以上的任意的正数))。

在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情况下,释放正离子的电极19与释放负离子的电极19之间的间隔越大,从各个电极19释放的离子的量越增加。

释放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分别例如包围空气中浮游的霉菌,在霉菌的表面上引起化学反应。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活性种的羟基自由基(·OH)。而且,通过羟基自由基(·OH)的作用,霉菌被除去。

接着,参照图1~图4对收容部90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表示盖部2的图。图4是表示收容部90的侧面的图。

如图1所示,盖部2包括第一平板部41、一对第二平板部44、第一倾斜部45、一对第一侧壁22、一对第二侧壁23、一对第三侧壁24、第四侧壁25、一对第二倾斜部32、一对第三倾斜部33、一对第四倾斜部34以及第五倾斜部35。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平板部41覆盖基底部1的一部分。第一平板部41与基底部1相对。具体而言,第一平板部41与第二配置部102相对。第一平板部41相当于“平板部”的一个例子。第一平板部41沿着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表示从第一平板部41朝向第一倾斜部45的方向。此外,开口91位于第一平板部41在第二延伸设置方向D2上的一侧。第二延伸设置方向D2表示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的相反方向。

可以从开口91注入例如封入材料。封入材料是绝缘体。封入材料是例如聚氨酯树脂或者环氧树脂。封入材料例如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固化。此外,例如,封固材料通过温度(热)或光(紫外线)而固化。导入收容部90时的封入材料未硬化。即,封入材料是液状。然后,导入至收容部90,随着时间的经过封入材料固化。

封入材料从开口91导入壳体20的内部空间。封入材料例如工作者通过树脂注入器从开口91导入收容部90的内部空间。树脂注入器例如是注射器。

一对第二平板部44覆盖基底部1的一部分。一对第二平板部44与基底部1相对。具体而言,一对第二平板部44与第一配置部101相对。一对第二平板部44沿着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在一对第二平板部44之间配置有第一倾斜部45。如图4所示,一对第二平板部44与第一平板部41相比配置在第五延伸设置方向D5上的一侧。

一对第二平板部44包括第二平板部44A和第二平板部44B。第二平板部44A在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覆盖基底部1的一部分。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表示从第二平板部44B朝向第二平板部44A的方向。第二平板部44B在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覆盖基底部1的一部分。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为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的相反方向,表示从第二平板部44A朝向第二平板部44B的方向。

第一倾斜部45覆盖基底部1的一部分。第一倾斜部45覆盖第一配置部101的一部分。第一倾斜部45相对于第一平板部41倾斜。第一倾斜部45配置在第五倾斜部35与第一平板部41之间。此外,第一倾斜部45配置在一对第二平板部44之间。

一对第二倾斜部32分别覆盖基底部1的一部分。一对第二倾斜部32分别覆盖第二配置部102的一部分。一对第二倾斜部32分别相对于第一平板部41倾斜。一对第二倾斜部32分别沿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

一对第二倾斜部32具有第二倾斜部32A和第二倾斜部32B。第二倾斜部32A配置在第一平板部41的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第二倾斜部32A从第一平板部41的沿着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的一对端部中的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的端部向基底部1侧倾斜。第二倾斜部32B配置在第一平板部41的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第二倾斜部32B从第一平板部41的沿着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的一对端部中的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的端部向基底部1侧倾斜。

一对第三倾斜部33覆盖基底部1的一部分。一对第三倾斜部33覆盖第一配置部101的一部分。一对第三倾斜部33分别相对于第二平板部44倾斜。一对第三倾斜部33分别配置在基底部1与第二平板部44之间。一对第三倾斜部33分别沿第二侧壁23延伸的方向延伸。

一对第三倾斜部33具有第三倾斜部33A和第三倾斜部33B。第三倾斜部33A配置在第二平板部44A的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第三倾斜部33A从第二平板部44A的端部向基底部1侧倾斜。第三倾斜部33B配置在第二平板部44B的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第三倾斜部33B从第二平板部44B的端部向基底部1侧倾斜。

一对第四倾斜部34覆盖基底部1的一部分。一对第四倾斜部34覆盖第一配置部101的一部分。一对第四倾斜部34分别相对于第二平板部44倾斜。一对第四倾斜部34分别配置在基底部1与第二平板部44之间。一对第四倾斜部34分别沿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

一对第四倾斜部34具有第四倾斜部34A和第四倾斜部34B。第四倾斜部34A配置在第二平板部44A的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第四倾斜部34A从第二平板部44A的端部向基底部1侧倾斜。第四倾斜部34B配置在第二平板部44B的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第四倾斜部34B从第二平板部44B的端部向基底部1侧倾斜。

第五倾斜部35覆盖基底部1的一部分。第五倾斜部35覆盖第一配置部101的一部分。第五倾斜部35相对于第二平板部44倾斜。此外,第五倾斜部35相对于第一倾斜部45倾斜。第五倾斜部35配置在基底部1与第二平板部44之间。第五倾斜部35沿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延伸。

一对第一侧壁22覆盖基底部1的侧方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一对第一侧壁22覆盖第二配置部102的侧方。一对第一侧壁22分别与基底部1抵接。一对第一侧壁22分别配置在基底部1与第二倾斜部32之间。

一对第一侧壁22分别沿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一对第一侧壁22分别从第二倾斜部32沿第五延伸设置方向D5延伸。第五延伸设置方向D5表示从盖部2朝向基底部1的方向。在一对第一侧壁22的第六延伸设置方向D6侧配置有第二倾斜部32和第一平板部41。第六延伸设置方向D6是第五延伸设置方向D5的相反方向,是从基底部1朝向盖部2的方向。

一对第一侧壁22具有第一侧壁22A和第一侧壁22B。第一侧壁22A配置在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第一侧壁22B配置在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

一对第二侧壁23覆盖基底部1的侧方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一对第二侧壁23覆盖第一配置部101的侧方。一对第二侧壁23分别与基底部1抵接。一对第二侧壁23分别配置在基底部1与第三倾斜部33之间。一对第二侧壁23分别沿第七延伸设置方向D7延伸。第七延伸设置方向D7表示从第三侧壁24朝向第一侧壁22的方向。第七延伸设置方向D7与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交叉,与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交叉。一对第二侧壁23分别从第三倾斜部33沿着第五延伸设置方向D5延伸。

一对第二侧壁23具有第二侧壁23A和第二侧壁23B。第二侧壁23A配置在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第二侧壁23B配置在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

一对第三侧壁24覆盖基底部1的侧方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一对第三侧壁24覆盖第一配置部101的侧方。一对第三侧壁24分别与基底部1抵接。一对第三侧壁24分别配置在基底部1与第四倾斜部34之间。一对第三侧壁24分别沿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一对第三侧壁24分别从第三倾斜部33沿着第五延伸设置方向D5延伸。

一对第三侧壁24具有第三侧壁24A和第三侧壁24B。第三侧壁24A配置在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第三侧壁24B配置在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

第四侧壁25覆盖基底部1的侧方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第四侧壁25覆盖第一配置部101的侧方。第四侧壁25与基底部1抵接。第四侧壁25配置在基底部1与第五倾斜部35之间。第四侧壁25沿着第二延伸设置方向D2延伸。第四侧壁25从第五倾斜部35沿第五延伸设置方向D5延伸。

如图1、图2、图4所示,基底部1包括第一支承部11、一对第二支承部12、一对第三支承部13、一对第四支承部14、第五支承部15以及连接部16。

如图2所示,第一支承部11支承一对电极19和产生部18。此外,第一支承部11具有一对贯通孔。一对贯通孔供一对电极19穿过。第一支承部11中的配置有一对第二支承部12的部分例如与第二配置部102对应。此外,第一支承部11中的配置有一对第二支承部112和一对第三支承部13的部分例如也可以与第二配置部102对应。第一支承部11中的配置有一对第四支承部14的部分例如与第一配置部101对应。

一对第二支承部12支承一对第一侧壁22。一对第二支承部12分别配置在第一支承部11和第一侧壁22之间。并且,一对第二支承部12分别配置在第三支承部13与连接部16之间。一对第二支承部12分别沿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一对第二支承部12分别从第一支承部11沿着第六延伸设置方向D6延伸。

一对第二支承部12具有第二支承部12A和第二支承部12B。第二支承部12A配置在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第二支承部12A与第一侧壁22A抵接,并支承第一侧壁22A。第二支承部12B配置在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第二支承部12B与第一侧壁22B抵接,并支承第一侧壁22B。

一对第三支承部13支承一对第二侧壁23。一对第三支承部13分别配置在第一支承部11与第二侧壁23之间。此外,一对第三支承部13分别配置在第一支承部11与第四支承部14之间。一对第三支承部13分别沿第七延伸设置方向D7延伸。一对第三支承部13分别从第一支承部11沿着第六延伸设置方向D6延伸。

一对第三支承部13具有第三支承部13A和第三支承部13B。第三支承部13A配置在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第三支承部13A与第二侧壁23A抵接,并支承第二侧壁23A。第三支承部13B配置在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第三支承部13B与第二侧壁23B抵接,并支承第二侧壁23B。

一对第四支承部14支承一对第三侧壁24。一对第四支承部14分别配置在第一支承部11与第三侧壁24之间。此外,一对第四支承部14分别配置在第三支承部13与第五支承部15之间。一对第四支承部14分别沿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一对第四支承部14分别从第一支承部11沿着第六延伸设置方向D6延伸。

一对第四支承部14具有第四支承部14A和第四支承部14B。第四支承部14A配置在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第四支承部14A与第三侧壁24A抵接,并支承第三侧壁24A。第四支承部14B配置在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第四支承部14B与第三侧壁24B抵接,并支承第三侧壁24B。

第五支承部15支承第四侧壁25。第五支承部15配置在第一支承部11与第四侧壁25之间。第五支承部15配置在一对第四支承部14之间。第五支承部15配置在第一支承部11的第一延伸设置方向D1侧。

连接部16与连接器(未图示)连接。连接部16配置在第一支承部11的第二延伸设置方向D2侧。此外,连接部16配置在第一支承部11的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或第一支承部11的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即,由于连接部16配置在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或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中的任一侧,因此在基底部1的第二延伸设置方向D2侧的端部形成有间隙。因此,能够从未配置连接部16的间隙向收容部90的内部填充树脂。此外,连接部16配置在第五延伸设置方向D5侧。第五延伸设置方向D5表示从盖部2朝向基底部1的方向。

第三支承部13、第二侧壁23和第三倾斜部33沿着第七延伸设置方向D7延伸。此外,第三支承部13、第二侧壁23及第三倾斜部33倾斜。因此,当从开口91注入的封入材料推出收容部90的内部的空气时,空气经由第三支承部13、第二侧壁23及第三倾斜部33向收容部90的外部排出。其结果,在将封入材料填充至收容部90的内部时,能够抑制空气残留于收容部90的内部。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图8,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200。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200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以下,关于第二实施方式,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进行说明,省略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部分的说明。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200的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200例如是吹风机。电气设备200具备主体部201、送风部210、加热部220、操作部230、以及筒部300。

主体部201收容送风部210、加热部220以及筒部300。

送风部210送出风。送风部210例如具有马达和风扇。马达使风扇旋转。风扇旋转而产生风。风扇产生的风被送出到第一送风方向F1侧。第一送风方向F1表示从送风部210朝向筒部300的方向。送风部210将加热部220加热后的空气朝向主体部201的外部送出。具体而言,加热部220加热后的空气通过筒部300而被送出到主体部201的外部。

加热部220配置在主体部201。加热部220配置在送风部210的第一送风方向F1的下游侧。加热部220配置在送风部210与筒部300之间。加热部220对主体部201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部220加热后的空气通过送风部210送出到筒部300。加热部220包括电热线。电热线例如是镍铬耐热合金或者镍铬耐热线。

操作部230受理对送风部210和加热部220进行接通或断开的指示。在操作部230受理了使送风部210和加热部220接通的指示的情况下,加热部220对主体部201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然后,送风部210向第一送风方向F1送出加热部220加热后的空气。

筒部300供风通过。具体而言,送风部210产生的风通过筒部300。筒部300相当于“风路部”的一个例子。筒部300具有第一开口311和第二开口312。第一开口311是比第二开口312更靠加热部220侧的开口。即,第一开口311是第一送风方向F1的上游侧的开口。第二开口312是比第一开口311更靠第一送风方向F1的下游侧的开口。也就是说,风从第二开口312放出至主体部201的外部。

接着,参照图6,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200。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200和筒部300的图。在图6中,为了使发明的理解容易,省略了放电装置100及筒部300以外的构成。

筒部300具有第一圆弧部301和设置部303。设置部303设置有电气设备200。设置部303为平板状。设置部303与电气设备200的第一支承部11相对。

第一圆弧部301连接于设置部303的沿第二方向PD2的方向的一对端部。具体而言,第一圆弧部301连接于设置部303的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的端部和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的端部。

如图6所示,电气设备200还具备多个第一保持部305和第二保持部306。

多个第一保持部305是两个第一保持部305。多个第一保持部305是相当于“一对保持部”的一个例子。第一保持部305将放电装置100保持于筒部300。第一保持部305为大致L字状。第一保持部305具有保持部350A和保持部350B。在第一保持部305的一个保持部350A与另一个保持部350B之间配置有放电装置100的第二配置部102。因此,能够在保持部350A与保持部350B之间将放电装置100保持于电气设备200。其结果,第二配置部102与第一保持部305抵接,能够抑制放电装置100沿着第一方向PD1移动。

第二保持部306限制放电装置100的移动。具体而言,第二保持部306沿着第三方向PD3从设置部303延伸。因此,第二保持部306与第五支承部15和第四侧壁25相对。其结果,能够抑制放电装置100向第一送风方向F1的下游侧移动。即,通过第一保持部305和第二保持部306,能够抑制放电装置100沿着第一送风方向F1移动和放电装置100沿着第二方向PD2移动。

接着,参照图7,详细说明第一保持部305。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电气设备200和筒部300的VII—VII截面的图。

如图6所示,保持部350A和保持部350B分别沿第二方向PD2延伸。保持部350A配置在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保持部350B配置在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在放电装置100未保持于第一保持部305的情况下,保持部350A与保持部350B相对。在放电装置100保持于第一保持部305的情况下,保持部350A与保持部350B隔着放电装置100而相对。

如图7所示,第一保持部305以将一对电极19向筒部300突出的方式保持放电装置100。因此,能够在筒部300的内部产生离子。其结果,能够使通过筒部300的内部的风容易含有离子。

在第一方向PD1上的保持部350A和保持部350B的宽度是第三宽度LC。第三宽度LC小于第一宽度LA并且大于第二宽度LB。也就是说,保持部350A在从第四支承部14A到第二支承部12A之间配置,保持部350B在从第四支承部14B到第二支承部12B之间配置。因此,在放电装置100向第一送风方向F1的上游侧移动的情况下,第一保持部305与第三支承部13和第二侧壁23抵接。其结果,能够抑制放电装置100向第一送风方向F1侧移动。

此外,保持部350A与第二支承部12A、第一侧壁22A及第二倾斜部32相对。此外,保持部350B与第二支承部12B、第一侧壁22B以及第二倾斜部32相对。

保持部350A具有第一延伸设置部351A和第二延伸设置部352A。此外,保持部350B具有第一延伸设置部351B和第二延伸设置部352B。第一延伸设置部351A与第一延伸设置部351B从设置部303向第六延伸设置方向D6侧延伸。

第一延伸部351A与第二支承部12A以及第一侧壁22A相对。即,当放电装置100向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移动时,第一延伸设置部351A与第二支承部12A和第一侧壁22A抵接。此外,第一延伸设置部351B与第二支承部12B以及第一侧壁22B相对。即,当放电装置100向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移动时,第一延伸设置部351B与第二支承部12B和第一侧壁22B抵接。其结果,能够抑制放电装置100向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侧的移动和放电装置100向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侧的移动。

第二延伸设置部352A从第一延伸设置部351A向接近保持部350B的方向延伸。第二延伸设置部352A具有相对部353A。相对部353A与第二倾斜部32A相对。相对部353A具有与第二倾斜部32A相同的角度的倾斜面。此外,第二延伸设置部352B从第一延伸设置部351B向接近保持部350A的方向延伸。第二延伸设置部352B具有相对部353B。相对部353B与第二倾斜部32B相对。相对部353B具有与第二倾斜部32B相同角度的倾斜面。因此,放电装置100向第六延伸设置方向D6侧移动时,相对部353A与第二倾斜部32A抵接,相对部353B与第二倾斜部32B抵接。其结果,能够抑制放电装置100向第六延伸设置方向D6侧移动。

接着,参照图1以及图5~图8,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电气设备200。图8是从第二保持部306侧观察筒部300的图。如图8所示,筒部300还具有第二圆弧部302。第二圆弧部302覆盖放电装置100。具体而言,第二圆弧部302覆盖放电装置100的第六延伸设置方向D6侧。第二圆弧部302与设置部303的沿第二方向PD2的方向的一对端部抵接。具体而言,第二圆弧部302抵接于设置部303的第三延伸设置方向D3的端部和第四延伸设置方向D4的端部。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收容部90的第一倾斜部45从沿着第一平板部41的第一方向PD1的一个端部向第一配置部101侧倾斜。因此,如图5所示,在筒部300的第二开口312侧倾斜的情况下,能够与倾斜相应地配置第一倾斜部45。即,第一倾斜部45的角度越接近筒部300的倾斜角度,则能够将放电装置100配置成越靠近筒部300的壁面。其结果,通过安装放电装置100,能够抑制筒部300的风路变得过窄。

例如,即使在筒部300从第一送风方向F1的上游到第一送风方向F1的下游内径变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放电装置100配置在筒部300的下游的壁面的附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收容部90的第二倾斜部32从第一平板部41的沿着第二方向PD2的两端部分别向第二配置部102侧倾斜。例如,在将直线状的放电装置100安装于曲面的情况下,直线状的放电装置100的角与曲面抵接,在放电装置100与曲面之间产生大的间隙。这是因为,放电装置100的与曲面相对的部分与曲面的曲率不一致。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二倾斜部32设置于放电装置100,第二倾斜部32的倾斜接近第二圆弧部302的角度。即,第二倾斜部32的角度越接近第二圆弧部302的角度,越能够使放电装置100接近第二圆弧部302。因此,即使安装放电装置100的产品的壁面是曲面,也能够接近曲面来设置放电装置100。其结果,在将放电装置100安装于产品时,能够在使放电装置100更接近曲面的状态下将放电装置100安装于产品。

此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收容部90具有多个倾斜部。具体而言,收容部90包括第一倾斜部45、一对第二倾斜部32、一对第三倾斜部33、一对第四倾斜部34以及第五倾斜部35。因此,倾斜部越多,放电装置100的外形越呈多边形。即,放电装置100的外形越呈多边形状,越能够使放电装置100接近第二圆弧部302的壁面。其结果,能够确保筒部300的风通过的部分。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此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进而,也可以适当组合涉及不同实施方式的构成部分。为了易于理解,附图以各个构成要素为主体示意性地表示,图示的各构成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从附图制作的方便起与实际不同。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速度、材质、形状、尺寸等为一例,并无特别限定,能够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成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向收容部90的内部空间填充封入材料,但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不向收容部90的内部空间填充封入材料,而是在基底部1具有安装有盖部2的状态的收容部90。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收容部90收容一对电极19和变压器183,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只要将一对电极19配置在第一配置部101即可,变压器183也可以配置在收容部90的外部。

(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电气设备200的一个例子设为吹风机,但不限于此。例如,电气设备200也可以是烫发器。此外,例如,电气设备200也可以是牙刷、美颜器、空调机、空气净化器、吸尘器、冰箱以及洗衣机。

(4)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305和第二保持部306保持放电装置100,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电气设备200也可以具备第三保持部,其用于保持连接部16侧。

(5)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三支承部13、第二侧壁23和第三倾斜部33沿着第七延伸设置方向D7延伸,但不限于此。例如,收容部90的内部的第三支承部13、第二侧壁23和第三倾斜部33沿着第七延伸设置方向D7延伸。此外,收容部90的外部的第三支承部13、第二侧壁23及第三倾斜部33沿第二方向PD2延伸。即,在收容部90的内部和收容部90的外部的形状不同。因此,当从开口91注入的封入材料推出收容部90的内部的空气时,空气沿着收容部90的内部的第三支承部13、第二侧壁23及第三倾斜部33向收容部90的外部排出。而且,在将放电装置100安装于电气设备200时,收容部90的外部的第三支承部13、第二侧壁23以及第三倾斜部33与一对第一保持部305抵接。其结果,能够容易地推出收容部90的内部的空气,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放电装置100的移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提供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具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附图标记说明

18:第二产生部

13:电极

32:第二倾斜部

45:第一倾斜部

90:收容部

100:放电装置

101:第一配置部

102:第二配置部

200;电气设备

305:保持部

353A:相对部

353B相对部

LA:第一宽度

LB:第二宽度

LC;第三宽度

PD1:第一方向

PD2:第二方向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带芯管的新型避雷针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