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迹形成元件和针迹形成纺织机

文档序号:1894741 发布日期:2021-11-26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针迹形成元件和针迹形成纺织机 (Stitch-forming element and stitch-forming textile machine ) 是由 乌维·斯廷格尔 约尔格·索特 于 2020-04-0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用于针迹形成纺织机的针迹形成元件(100),该纺织机具有针迹形成元件载体,该针迹形成元件载体具有用于引导至少一个针迹形成元件(100)的至少一个引导通道,该针迹形成元件(100)具有纵轴线(102)、竖直轴线(104)和用于针迹形成的第一凹部(144),第一凹部(144)具有下边缘(115)、上边缘(117)、敞开的第一端(146)和闭合的第二端(148),其中针迹形成元件(100、142)具有用于清洁至少一个引导通道(132)的第二凹部(118),第二凹部(118)具有下边缘(124)、上边缘(126)、敞开的第一端(120)和闭合的第二端(122),针迹形成纺织机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引导通道的针迹形成元件载体,其中纺织机具有至少一个这种针迹形成元件(100),至少一个针迹形成元件(100)以其第二凹部(118)在至少一个引导通道中被引导。(Stitch forming element (100) for a stitch forming textile machine having a stitch forming element carrier with at least one guide channel for guiding at least one stitch forming element (100), the stitch forming element (100) having a longitudinal axis (102), a vertical axis (104) and a first recess (144) for stitch formation, the first recess (144) having a lower edge (115), an upper edge (117), an open first end (146) and a closed second end (148), wherein the stitch forming element (100, 142) has a second recess (118) for cleaning the at least one guide channel (132), the second recess (118) having a lower edge (124), an upper edge (126), an open first end (120) and a closed second end (122), the stitch forming textile machine comprising a stitch forming element carrier with at least one guide channel, wherein the textile machine has at least one such stitch-forming element (100), the at least one stitch-forming element (100) being guided with its second recess (118) in the at least one guide channel.)

针迹形成元件和针迹形成纺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针迹形成纺织机的针迹形成元件,该针迹形成纺织机具有针迹形成元件载体,该针迹形成元件载体具有用于引导至少一个针迹形成元件的至少一个引导通道,该针迹形成元件具有纵轴线、竖直轴线和用于针迹形成的第一凹部,该第一凹部具有下边缘、上边缘、敞开的第一端和闭合的第二端。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针迹形成纺织机,该针迹形成元件载体具有至少一个引导通道。

背景技术

由文件US6176107B1已知一种圆形针织机,该圆形针织机具有用于限制沉降片的竖直移动的可更换部件。圆形针织机具有柱筒布置,该柱筒布置具有被预紧的限制部件。被预紧的限制部件定位在复合接收通道中,并且用于提供与沉降片接合的类似轴承的表面,从而限制沉降片的不期望的竖直移动。每个沉降片均具有下鼻部,下鼻部具有顶表面、底表面和前缘。每个沉降片也均具有上鼻部,上鼻部具有顶表面、底表面和前缘。下鼻部的顶表面和上鼻部的底表面界定间隙。沉降片也具有压紧突起。

由文件DE3325103A1已知一种用于针织机或经编机的压紧沉降片,压紧沉降片的前部具有至少一个针迹脱圈边缘,压紧沉降片以其前部纵向可移位地接合在凹槽中,用于引导,并且设有控制脚,用于在沉降片支撑件中通过沉降片锁进行控制,其中控制脚与凹槽接触的下侧的区域在两侧由锐缘台阶界定,并且该区域的长度小于沉降片行程,其中台阶属于边缘凹部,该边缘凹部延伸至中心区域中的控制脚,并且在上侧,该边缘凹部被分配有沉降片顶侧的边缘凹部,顶侧的边缘凹部从中心区域的控制脚延伸至沉降片前部的内端,使得在两个边缘凹部之间具有沉降片的较窄腹板,该腹板赋予中心区域的控制脚在纵向位移方向上的弹性。

在根据文件DE3325103A1的压紧沉降片中,压紧沉降片的接触区域利用锐缘界定,并且尺寸设计为使得在压紧沉降片的纵向调节移动过程中,两个界定台阶的调节路径重叠,从而确保在针迹形成过程中与针相互作用的前部的引导槽中,污物不会沉淀,而是被锐缘台阶推向槽的一端或另一端。

由文件EP1793023A1已知一种针织机,该针织机具有:针床,该针床具有用于接收针织工具的多个通道;纵向可移位地布置在针床的通道中并且具有工作部件的多个针织工具;针织凸轮箱,该针织凸轮箱被设置为驱动针织工具并且被布置为邻近针床,使得在针床和针织凸轮箱之间限定至少一个空气引导空间;以及空气输送装置,该空气输送装置连接到空气引导空间以便将气流引导至工作部件。

文件GB2177125A涉及一种用于圆形针织机的脱圈沉降片。压紧沉降片具有头部,该头部具有两个钩和两个脱圈边缘。钩和脱圈边缘形成第一凹部,钩和脱圈边缘形成第二凹部。当脱圈沉降片布置在梳状环的引导通道中时,两个凹部位于梳状环上方。

文件GB2066861A示出了一种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沉降片,该沉降片具有前部,该前部具有倾斜上升的下边缘、鼻部和倾斜上升的上边缘。在鼻部下方,下边缘由出口半径延续。沉降片安装在沉降片环中,沉降片环未被示出,并且也未详细说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结构和/或功能上改进上述的针迹形成。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结构和/或功能上改进上述的针迹形成纺织机。

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针迹形成元件实现。此外,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8的特征的针迹形成纺织机实现。有利的设计和/或进一步的扩展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内容。

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具有类似板的形状。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具有与纵轴线成直角的至少大致矩形的横截面。纵轴线和竖直轴线可以彼此成直角地布置。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具有相对于纵轴线和竖直轴线布置的横向轴线。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在纵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具有长度。纵轴线的延伸方向也可指定为纵向方向。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在竖直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具有高度。竖直轴线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指定为竖直方向。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在横向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具有宽度。横向轴线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指定为横向方向。针迹形成元件的高度可以是其宽度的倍数。针迹形成元件的长度可以是其高度的倍数。

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在至少一个引导通道中被引导和/或移位。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在纵向方向上被引导和/或移位。针迹形成元件可以是可驱动的。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在纵向方向上被驱动。

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具有头部区段、第一轴区段、第二轴区段和/或脚区段。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具有纱线引导区段。纱线引导区段可以具有类似突起的形状。纱线引导区段可以具有纱线引导边缘。纱线引导区段可以被分配给头部区段。纱线引导区段可以布置为在引导通道上方突出。针迹形成元件可以是通过其轴区段和/或其脚区段可驱动的。

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具有第一引导区段。第一引导区段可以被分配给头部区段。第一引导区段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在针迹形成元件的某一区段上延伸,该区段在针迹形成元件被布置为在针迹形成元件载体上使用时,被引导到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至少一个引导通道中。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在纵向方向上具有至少一个其他引导区段,该至少一个其他引导区段与第一引导区段相邻和/或与第一引导区段相距一定距离。该至少一个其他引导区段可以被分配给轴区段和/或脚区段。

第一凹部可以用于夹持和/或引导线,以便形成针迹。第一凹部也可以指定为针迹形成凹部。第一凹部可以具有类似狭缝的形状。第一凹部可以设计为类似于在其短侧敞开的细长孔。第一凹部可以以类似U形的方式被界定。第一凹部可以与水平U形相对应或类似地界定。第一凹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在纵向方向上彼此隔开。第一凹部的第一端可以布置在头部侧。第一凹部的第二端可以布置为朝向轴区段和/或脚区段。术语“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指针迹形成元件用于在针迹形成元件载体上使用的布置。下边缘也可以称为第一边缘。顶边缘也可以指定为第二边缘。第一凹部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布置为至少大致地平行于纵轴线。第一凹部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隔开。第一凹部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布置为至少大致地彼此平行。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具有多个第一凹部。

第二凹部可以用于从至少一个引导通道移除污物,如磨损的纤维。第二凹部也可以指定为清洁凹部。第二凹部可以具有类似狭缝的形状。第二凹部可以设计为类似于在其短侧敞开的细长孔。第二凹部可以以类似U形的方式被界定。第二凹部可以与水平U形相对应或类似地界定。第二凹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在纵向方向上彼此隔开。第二凹部的第一端可以布置在头部侧。第二凹部的第二端可以布置为朝向轴区段和/或脚区段。第二凹部的第二端可以在朝向第一端方向的纵向方向上定位在纱线引导区段的上游。第二凹部的第二端可以在纵向方向上至少大致地布置在纱线引导区段的区域中。

术语“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指针迹形成元件用于在针迹形成元件载体上使用的布置。下边缘也可以称为第一边缘。顶边缘也可以指定为第二边缘。第二凹部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隔开。在第一端处,第二凹部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彼此之间具有比在第二端处更大的间隔。在第二端处,第二凹部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彼此之间可以具有比在第一端处更小的间隔。第二凹部可以从第二端向第一端加宽。第二凹部可以从第二端向第一端连续加宽。

针迹形成元件可以是系统部件。针迹形成元件可以是针织工具。针迹形成元件可以是经编工具。针迹形成元件可以是沉降片。针迹形成元件可以是压紧式脱圈沉降片。针迹形成元件可以是转移部件。针迹形成元件可以是选择部件。针迹形成元件可以是联接部件。针迹形成元件可以是具有压紧部件的系统部件。

第二凹部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布置为彼此成角度。第二凹部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布置为彼此成锐角。第二凹部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在它们的延伸部相交。第二凹部的下边缘和上边缘之间形成的角度可以朝向第一端敞开。第二凹部可以具有敞开角度α>5°,特别是α>10°,特别是α=约12°。

第二凹部的下边缘可以布置为与纵轴线成角度。第二凹部的上边缘可以布置为至少大致平行于纵轴线。第二凹部的下边缘可以布置为至少大致平行于纵轴线。第二凹部的上边缘可以布置为与纵轴线成角度。

第二凹部的第二端可以在纵向方向上在头部区段侧布置在第一凹部的第二端的上游。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在第二凹部的第一端处以至少大致彼此叠置的方式终止。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在第二凹部的第一端处以在竖直方向上至少大致彼此叠置的方式终止。下边缘和上边缘可以在第二凹部的第一端处以在纵向方向上至少大致相同的位置终止。

下边缘可以至少部分地是笔直的。上边缘可以至少部分地是笔直的。下边缘可以至少部分地是弯曲的。上边缘可以至少部分地是弯曲的。下边缘可以至少部分地设计有台阶。上边缘可以至少部分地设计为分阶段的。

第一凹部可以在第二端处以小半径的弧形闭合,并且第二凹部可以在第二端处以大半径的弧形闭合。第一凹部的第二端处的半径可以比第二凹部的第二端处的半径小。第二凹部的第二端处的半径可以比第一凹部的第二端处的半径大。第二凹部的第二端处的半径可以为第一凹部的第二端处半径的约1.5倍至约3倍,特别是约2倍。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可以各自在第二端以圆弧闭合。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可以各自在第二端处在下边缘和上边缘之间以过渡闭合。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可以各自在第二端处在下边缘和上边缘之间以无边缘的过渡闭合。

第二凹部可以布置在针迹形成元件的头部区段的下半部分。第二凹部可以将针迹形成元件的头部部分大致分成三部分。

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具有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一引导区段邻接和/或与第一引导区段隔开的至少一个其他引导区段。至少一个其他引导区段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布置在第一引导区段下方。第一引导区段和/或至少一个其他引导区段可以以腿的方式设计。至少一个其他引导区段可以被分配给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环形槽。至少一个其他引导区段可以用于接合在环形槽中,以便压紧针迹形成元件。至少一个其他引导区段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在针迹形成元件的某一区段的下方延伸,该区段在针迹形成元件被布置为在针迹形成元件载体上使用时,被引导到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至少一个引导通道中。

针迹形成纺织机可以是针织机。针迹形成纺织机可以是圆形针织机。针迹形成纺织机可以是平型针织机。针迹形成纺织机可以是经编机。针迹形成纺织机可以是圆形针织机。针迹形成纺织机可以是平型纬编机。

针迹形成元件载体可以具有环形的或中空的圆柱形基本形状,该圆柱形基本形状具有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纵轴线。针迹形成元件载体可以具有梳状环。针迹形成元件载体可以具有沉降片环。针迹形成元件载体可以具有针载体。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布置在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端面上。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相对于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纵轴线径向地延伸。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径向地布置在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外侧。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平行于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纵轴线延伸。针迹形成元件载体可以具有环形槽。环形槽可以径向地布置在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外侧。环形槽可以与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纵轴线同心地沿周向延伸。环形槽可以用于压紧针迹形成元件并且在针迹形成元件载体的周向方向上引导该针迹形成元件。

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具有引导通道的纵轴线。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具有与引导通道的纵轴线成直角的至少大致成矩形的横截面。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具有引导通道竖直轴线。引导通道的纵轴线和引导通道的竖直轴线可以布置为彼此成直角。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具有相对于引导通道的纵轴线和引导通道的竖直轴线布置的引导通道横向轴线。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在引导通道纵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具有引导通道长度。引导通道的纵轴线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指定为通道的纵向方向。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在引导通道竖直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具有引导通道高度。引导通道竖直轴线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指定为通道竖直方向。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在引导通道横向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具有引导通道宽度。引导通道横向轴线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指定为通道横向方向。引导通道高度可以是引导通道宽度的倍数。引导通道长度可以是引导通道高度的倍数。

针迹形成元件的纵轴线和引导通道的纵轴线可以彼此对应。针迹形成元件的引导区段的高度和引导通道高度可以至少大致地彼此对应。引导通道的长度可以至少大致地对应于针迹形成元件的引导区段的长度加上针迹形成元件的伸出的第一端部位置和缩回的第二端部位置之间的距离。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在至少一个引导通道中在纵向方向上被移位,并且可以在横向方向上以尽可能小的游隙被引导。

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具有底部区段。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具有两个壁区段。至少一个引导通道可以朝向底部区段敞开。

至少一个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在至少一个引导通道中在纵向方向上被引导和/或可移位。至少一个针迹形成元件可以在伸出的第一端部位置和缩回的第二端部位置之间被引导和/或可移位。在第二端部位置,第二凹部可以以其第一端在纵向方向上突出于引导通道。第二凹部还可以在第二端部位置提供通向至少一个引导通道的途径。第二凹部的第二端还可以在第二端部位置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引导通道之前。

本发明使自清洁成为可能。清除污物。减少或避免缓慢运行。减少磨损。可以延长维修间隔期。减少了例如时间、维护、清洁和/或成本上的消耗。提高了生产率和/或产品质。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示意性地并且以示例的方式示出:

图1示出了具有清洁凹部的针迹形成元件,

图2示出了针迹形成元件的清洁凹部中的污物堆积,

图3示出了当针迹形成元件在向伸出的第一端部位置的方向移位时,借助针迹形成元件的清洁凹部输送污物,

图4示出了当针迹形成元件在向缩回的第二端部位置的方向移位时,从针迹形成元件的清洁凹部排出污物,

图5示出了在针迹形成元件被移位到第一端部位置时从外侧看的引导通道的吹气情况,和

图6示出了在针迹形成元件被移位到第一端部位置时从内侧看的引导通道的吹气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设计为压紧式脱圈沉降片的针迹形成元件100。针迹形成元件100用于设计为针织机的针迹形成纺织机,并且可以在引导通道中被引导和移位。

针迹形成元件100具有纵轴线102和竖直轴线104、第一头部区段106、第二头部区段107、第一轴区段108和第二轴区段110。针迹形成元件100在第二头部区段107的宽度小于其在第一头部区段106和在轴区段108、110的宽度。针迹形成元件100具有驱动区段112、驱动边缘113、脱圈边缘115、带有纱线引导边缘117的纱线引导区段114,以及引导区段116。驱动区段112和驱动边缘113用于导入驱动力,以便在纵向方向上使针迹形成元件100移位。驱动边缘113在高度方向上在头部区段106和第一轴区段108之间延伸。驱动区段112布置在第一轴区段108和第二轴区段110之间。具有纱线引导边缘117的纱线引导区段114用于压紧纱线,并且被分配给头部区段106。引导区段116用于引导针迹形成元件100,使得其能够在引导通道中在纵向方向上移位,并且被分配给头部区段106。

针迹形成元件100具有针迹形成凹部144。针迹形成凹部144用于夹持和/或引导线,以便形成针迹。针迹形成凹部144竖直地布置在引导区段116上方,并且在纵向方向上具有敞开的第一端120和闭合的第二端122,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下边缘115和上边缘117。下边缘115和上边缘117均是笔直的,并且彼此平行地布置且平行于纵轴线102。针迹形成凹部144在第二端122处以半径相对较小的圆弧闭合。

针迹形成元件100具有清洁凹部118。清洁凹部118用于在纺织机运行期间从引导通道中移除污物,例如磨损的纤维。清洁凹部118布置在引导区段116上,并且在纵向方向上具有敞开的第一端120和闭合的第二端122,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下边缘124和上边缘126。

下边缘124和上边缘126均是笔直的,并且在第一端120处沿竖直方向彼此之间的距离较大而在第二端122处沿竖直方向彼此之间的距离较小,并且下边缘124和上边缘126布置为朝向彼此敞开且具有朝向第一端120的敞开角度α=约12°,使得清洁凹部118从第二端122到第一端连续加宽。清洁凹部118在第二端122处以半径相对较大的圆弧闭合。下边缘124布置为与纵轴线102成角度,上边缘126布置为与纵轴线102平行。第二端122在朝向第一端120方向的纵向方向102上位于纱线引导区段114的上游。

图2示出了被设计为针织机的针迹形成纺织机128中的针迹形成元件100,针迹形成纺织机128具有针迹形成元件载体130。针迹形成元件载体130具有带有引导通道(例如132)的梳状环。针迹形成元件100在引导通道中在纵向方向102上被可移位地引导。引导通道132在前部布置在梳状环的顶部,并且相对于针迹形成元件载体130的纵轴线径向地延伸。

引导通道132各具有底部区段和两个壁区段,并且朝向底部区段的顶部敞开。针迹形成元件100以其引导区段116在引导通道的底部区段上和壁区段之间被引导。针迹形成元件100的纵轴线102和纵向引导通道轴线彼此对应。针迹形成元件100的引导区段116的高度和引导通道高度彼此对应。脱圈边缘115和具有纱线引导边缘117的纱线引导区段114在竖直方向104上突出于引导通道132上方,具有下边缘124和上边缘126的清洁凹部118布置在引导通道132内。

在运行过程中,针迹形成元件100在伸出的第一端部位置和缩回的第二端部位置之间移位。如图2所示,污物134(例如磨损的纤维)聚集在清洁凹部118中。此外,特别是参考图1和相关描述。

在第一端部位置,清洁凹部118以其第一端部120在纵向方向102上向内突出于引导通道132。如从图3可以看出的,当针迹形成元件100沿箭头136的方向在伸出的第一端部位置的方向上移位时,污物134借助清洁凹部118被向内输送,并且如图4所示,当针迹形成元件100沿箭头138的方向在第二端部位置的方向上移位时,污物134从清洁凹部118排出。下边缘124的角度布置有助于向下排出。此外,特别是参考图1至图2和相关描述。

清洁凹部118的第二端122在第二端部位置沿纵向方向102布置在引导通道132之前,使得清洁凹部118在针迹形成元件100的第二端部位置能够接近引导通道132。这样,引导通道132在针迹形成元件100的第二端部位置可以例如被清洁空气140作用和清洁。图5示出了在针迹形成元件100被移位到第二端部位置时从外侧看的引导通道132的吹气情况,图6示出了在针迹形成元件100被移位到第二端部位置时从内侧看的引导通道132的吹气情况。图5和图6还示出了已经被移位到第一端部位置的针迹形成元件142。此外,特别是参考图1至图4和相关描述。

词语“可以”特别是指本发明的可选特征。因此,还存在本发明的进一步扩展方案和/或示例性实施例,进一步扩展方案和/或示例性实施例附加地或替代地具有各自的特征或各自的特性。

如有必要,也可从本案公开的特征组合中选择独立特征,并且这些独立特征可以与其他特征结合使用,以界定权利要求的主题,同时分解特征之间存在的结构和/或功能关系。

附图标记列表

100 针迹形成元件

102 纵轴线、纵向方向

104 竖直轴线,竖直方向

106 第一头部区段

107 第二头部区段

108 第一轴区段

110 第二轴区段

112 驱动区段

113 驱动边缘

114 纱线引导区段

115 下边缘、脱圈边缘

116 引导区段

117 上边缘、线引导边缘

118 第二凹部、清洁凹部

120 第一端

122 第二端

124 下边缘

126 上边缘

128 纺织机

130 针迹形成元件载体

132 引导通道

134 污物

136 箭头方向

138 箭头方向

140 清洁空气

142 针迹形成元件

144 第一凹部、针迹形成凹部

146 第一端

148 第二端。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具有不同视觉效果的针织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