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管排列装置

文档序号:1912893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热交换管排列装置 (Heat exchange tube arranging device ) 是由 森下圭一 于 2021-04-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能将在腿部的顶端部被定位的状态下横置地层叠的热交换管以维持横置的状态从存放装置移载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包括:第1排列装置(10),其利用竖立设置于底板(16)的引导体(14)将形成为发夹状的热交换管(20)的两条腿部(24)以处于水平的方式层叠于底板;升降装置(52),其使底板升降;及第2排列装置(30),其具有:导入机构(32),其将底板的最上部的热交换管向载置台(31)导入;导入引导件(33),其配设于载置台,引导热交换管的腿部的外周面,使腿部的间隔一致;定位部(34),其配设于载置台,在导入过程中或导入完成后对热交换管进行定位;及载置台移动部(35),其使载置台向预定位置移动。(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heat exchange tube aligning device which can horizontally transfer heat exchange tubes stacked in a state that the top end parts of leg parts are positioned from a storage device in a horizontal state. The heat exchange tube arrangement device (100) comprises: a 1 st alignment device (10) for horizontally stacking two legs (24) of a hairpin-shaped heat exchange tube (20) on a base plate (16) by means of a guide body (14) vertically provided on the base plate; a lifting device (52) for lifting the bottom plate; and a 2 nd alignment device (30) having: an introduction mechanism (32) for introducing the uppermost heat exchange tube of the bottom plate into the mounting table (31); an introduction guide (33)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mounting table, guides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s of the leg portions of the heat exchange tube, and makes the intervals of the leg portions consistent; a positioning unit (34) which is disposed on the mounting table and positions the heat exchanger tube during or after the introduction; and a loading table moving part (35) which moves the loading table to a preset position.)

热交换管排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热交换管时,将该热交换管从利用弯管机使之形成为发夹状的热交换管的存放装置即第1排列装置以使两条腿部的顶端部一致的状态向第2排列装置移送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

背景技术

空调等的热交换器通过在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中贯穿用于供热介质流通的热交换管而形成。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在将多张由压制模具装置形成的热交换器用翅片层叠于竖立设置有堆叠销的堆叠装置之后,从堆叠装置取出,使热交换管贯穿该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来替代堆叠销。另外,热交换管利用弯管机形成为俯视形状呈扁平的字母U状的所谓的发夹状,从弯管机取出的热交换管在由操作人员设置于热交换管存放装置的状态下被输送至热交换管插入装置的位置,然后,从热交换管存放装置分别独立地取出热交换管。作为具有这样的热交换管存放装置、热交换管插入装置的热交换器制造装置,公知一种例如像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5393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5393号公报(说明书段落0014-0016;图4、图11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由弯管机成形的热交换管由于公差等而在腿部的顶端部位置存在偏差。当热交换管较长时,顶端部位置的偏差的程度也较大。另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热交换器制造装置500是如图22所示那样将热交换管520沿高度方向插入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510的构造。因此,当热交换管520较长时,存在热交换器制造装置500的高度尺寸也增加,在操作性、维护等方面都产生不良这样的课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本技术方案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即,能够将从弯管机取出后的发夹状的热交换管横置地存放,并且在维持最上部的热交换管的水平状态不变地使腿部的顶端部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从而能够抑制高度尺寸。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发明人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想到了以下的结构。即,本技术方案是一种热交换管排列装置,其包括:第1排列装置,该第1排列装置具有:底板,在该底板上以向热交换器用翅片插入且形成为发夹状的热交换管的两条腿部处于水平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层叠有多个所述热交换管;以及引导体,该引导体竖立设置于所述底板,引导所述热交换管的层叠方向;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使所述底板升降,以使得层叠有多个的所述热交换管中的位于最上部的所述热交换管始终位于预定的高度位置;以及第2排列装置,该第2排列装置具有:导入机构,该导入机构将在所述第1排列装置层叠有多个的所述热交换管中的位于所述最上部的所述热交换管导入;导入引导件,该导入引导件引导由所述导入机构导入的所述热交换管的各腿部的外周面,并且使所述热交换管的所述腿部的间隔与插入对象即所述热交换器用翅片的透孔间距一致;定位部,该定位部向由所述导入机构导入的过程中或导入完成后的所述热交换管的所述腿部之间进入,对所述热交换管进行定位;载置台,该载置台至少具有所述导入引导件和所述定位部;以及载置台移动部,该载置台移动部使所述载置台向预定位置移动。

由此,能够将从弯管机取出后的发夹状的热交换管横置地存放,并且在维持最上部的热交换管的水平状态不变地使腿部的顶端部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从而能够抑制高度尺寸,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热交换管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的作业。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升降装置为所述第1排列装置的一部分或所述第2排列装置的一部分。

由此,能够使升降装置的结构紧凑。特别是在设为第1排列装置的一部分的情况下,能够由操作人员容易地进行由弯管机制造的热交换管的层叠作业。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导入引导件为辊,而且优选的是,所述辊的与所述热交换管抵接的抵接面形成为圆弧形状。

由此,能够在不损伤热交换管的情况下顺利地向载置台的预定位置导入热交换管。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辊仅所述热交换管的1条腿部与其相接触。

由此,能够使辊仅向一方向旋转,能够在输送热交换管时不损伤热交换管的腿部的情况下,在将热交换管导出时、送出时顺利地进行引导。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导入引导件和所述定位部以成对的状态配设于所述载置台的所述热交换管的导入方向上的多个位置。

由此,即使在从第1排列装置取出的热交换管较长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使腿部的顶端部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将该热交换管可靠地固定保持于载置台的预定位置。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1排列装置搭载于台车。

由此,即使弯管机和热交换管插入装置的位置分开,也能够容易地输送层叠于第1排列装置的热交换管。

发明的效果

通过采用本技术方案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的结构,能够将从弯管机取出后的发夹状的热交换管横置地存放,并且在维持最上部的热交换管的水平状态不变地使腿部的顶端部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从而能够抑制高度尺寸,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热交换管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的作业。而且,即使是较长的热交换管,也能够由操作人员容易地进行从弯管机向第1排列装置移载的移载作业,并且能够将热交换管的存放装置即第1排列装置的高度尺寸抑制为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制造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制造装置中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的III部分的放大图。

图4A是图3中的IV-A线的剖视图,图4B是图3中的IV-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制造装置制造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制造方法中的概略工序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接着图6的概略工序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将作为第1排列装置的热交换管层叠台车设置于热交换管排列装置的预定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使层叠有热交换管的底板上升至相对于载置台的预定高度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使导入部接近层叠的热交换管的最上部的热交换管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利用第1卡定件将热交换管从底板向载置台导出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2A~图12C是表示从由第1卡定件进行的热交换管的导出处理起至利用第2卡定件使热交换管滑动移动为止的导入部的动作的放大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利用第2卡定件使热交换管向载置台滑动移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使埋设于载置台的定位部从载置台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导入部在高度方向上离开热交换管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移载有热交换管的载置台沿水平方向滑动移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从图16中的XVII-XVII线的位置面向箭头方向的说明图。

图18表示在利用热交换管插入装置将热交换管向热交换器用翅片插入的插入处理中,载置台的定位部埋设于载置台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利用热交换管插入装置将热交换管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插入的插入处理完成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载置台返回热交换管的插入前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导入部返回最初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以往技术中的热交换管的存放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和具有本发明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的热交换器制造装置200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是热交换器制造装置200的一部分,热交换器制造装置200具有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和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如图2所示,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具有第1排列装置10、第1排列装置10的热交换管20的移载目的地即第2排列装置30以及动作控制部MC。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的动作控制部MC还进行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的动作控制,作为结果,动作控制部MC进行热交换器制造装置200中的全部的结构的动作控制。

第1排列装置10具有基部12和在上表面竖立设置有引导体14的多个底板16,第1排列装置10将由弯管机(未图示)形成的发夹状的热交换管20横置地层叠保持。本实施方式的第1排列装置10形成为在基部12的底面配设有脚轮13并且在基部12的侧面安装有手柄15的台车,通过操作人员推动手柄15,能够使第1排列装置10沿水平方向移动。在此,在基部12的上表面空开所需间隔地配设有多个竖立设置有引导体14的底板16,但底板16也能够由一张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管20形成为在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向相反方向(180度)弯曲的、俯视呈扁平的字母U状的所谓的发夹状,在第1排列装置10中以横置的状态层叠保持有多根热交换管20。在载置热交换管20的底板16以预定高度竖立设置有引导体14,该引导体14引导热交换管20朝向底板16层叠的层叠方向。本实施方式的引导体14适当地配设于成为热交换管20的设计形状的外周缘上的热交换管20的折回部22以及腿部24的外侧位置及内侧位置。

由弯管机成形的热交换管20的形状相对于设计形状存在若干偏差,操作人员在使热交换管20与引导体14的竖立设置位置相应地适当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将热交换管20载置并层叠于底板16上。多根热交换管20被沿平面方向矫正为设计形状,且以使腿部24的顶端部的位置在预定位置一致的状态保持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排列装置10的底板16。这样,热交换管20以沿着引导体14在多个层被矫正为设计形状,且腿部24的顶端部的位置被定位保持于插入对象即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的透孔间距处的状态下层叠。

另外,底板16从第1排列装置10的基部12的左右两端突出。当将第1排列装置10设置于后述的第1排列装置固定部50时,该第1排列装置10成为载置于升降板54的状态,该升降板54通过配设于第1排列装置固定部50的升降装置52进行升降。即,底板16能够利用升降装置52以相对于基部12进行接近远离运动的方式升降。升降装置52能够采用以流体缸、齿轮齿条机构等为代表的公知的结构,由动作控制部MC进行动作控制。

层叠保持于第1排列装置10的热交换管20的移载目的地即第2排列装置30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载置台31、导入机构32、导入引导件33、定位部34以及载置台移动部35。载置台移动部35使载置台31在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与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之间滑动移动,由动作控制部MC进行动作控制。本实施方式的载置台移动部35采用具有齿轮齿条机构35A、小齿轮驱动马达35B以及轨道35C的结构,但也能够采用以流体缸等为代表的其他公知的结构。

在载置台31竖立设置有安装于第1安装板PL1的导入引导件33,安装于第2安装板PL2的定位部34以能够从载置台31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埋设。导入引导件33借助第1安装板PL1直接安装于载置台31,定位部34以与第2安装板PL2一同收纳于配设于载置台31的收纳孔31A中的状态配设(埋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引导件33和定位部34成对,并且在载置台31上的热交换管20的长度方向上空开所需间隔地配设于多个位置,但定位部34也能够仅配设于特定的收纳孔31A。另外也可以不将导入引导件33和定位部34成对地设置。

如图3和图4A、图4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入引导件33空开所需间隔地以2列配置进行配设。A-A线上的位置的第1列的导入引导件33和B-B线上的位置的第2列的导入引导件33数目相同且隔有相同间隔地配设。另外,第1列的导入引导件33和第2列的导入引导件33成为在水平面内与图3中的箭头X所示的热交换管20的滑动方向正交的一侧的左右两端部位置分别不同的配置。并且,第1列的导入引导件33各自的旋转轴AX1和第2列的导入引导件33各自的旋转轴AX2均以在水平面内与热交换管20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配置进行配设。

通过采用如以上这样的导入引导件33的排列,热交换管20的腿部24中的仅相对于滑动方向靠右侧的腿部24R能够抵接于第1列的导入引导件33。另外,热交换管20的腿部24中的仅相对于滑动方向靠左侧的腿部24L能够抵接于第2列的导入引导件33。换言之,各热交换管20的相对于滑动方向靠右侧的腿部24R与第1列的导入引导件33抵接,各热交换管20的相对于滑动方向靠左侧的腿部24L与第2列的导入引导件33抵接。各导入引导件33仅与热交换管20的腿部24中的一条抵接,第1列的导入引导件33均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第2列的导入引导件33均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另外,如图4A、图4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入引导件33由辊构成,该辊在自安装于载置台31的上表面的第1安装板PL1的上表面离开预定距离的高度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作为导入引导件33的辊与在第1排列装置10配设于热交换管20的外侧位置的引导体14同样地配设,与热交换管20的外侧面抵接的抵接面33A形成为圆弧形状。热交换管20在由导入机构32的导入部39从第1排列装置10朝向载置台31导出时,由导入引导件33向载置台31的预定平面位置引导。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定位部34能够由流体缸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流体缸。定位部34的相对于载置台31的上表面突出没入的突出没入动作由动作控制部MC控制。

导入部39与水平方向驱动部36连结,能够沿着在载置台31的上方位置在热交换管2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导轨37移动。另外,导入部39还与上下方向驱动部38连结,能够相对于导轨37在下表面侧上下运动。即,导入部39能够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于层叠于第1排列装置10的热交换管20进行接近远离运动,并且能够使层叠保持于第1排列装置10的热交换管20在不改变热交换管20的姿势的情况下向第2排列装置30滑动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导入部39具有下端部高度位置不同的第1卡定件39A和第2卡定件39B。顶端部所需长度范围形成为圆柱状的第1卡定件39A在将热交换管20的折回部22从第1排列装置10向载置台31所在侧取出时使用。顶端部所需长度范围形成为龟头状的第2卡定件39B在将由第1卡定件39A取出的热交换管20以向载置台31所在侧导出的方式使之滑动移动时使用。第2卡定件39B的缩径部39Ba的高度位置形成于与导入引导件33的中心高度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龟头状部分的下端部形成为圆弧形状,并且形成于与载置台31的上表面高度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

以上说明的水平方向驱动部36和上下方向驱动部38均由动作控制部MC控制动作。另外,动作控制部MC通过对水平方向驱动部36的动作控制内容,能够实时把握导入部39的水平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方向驱动部36和上下方向驱动部38使用流体缸,但水平方向驱动部36和上下方向驱动部38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另外,也能够在导入部39(第1卡定件39A和第2卡定件39B中的至少一者)与热交换管20抵接的部分安装防滑用的摩擦片材(未图示)。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使移载至载置台31的热交换管20朝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滑动移动。具体而言,具有与导轨37平行地配设的引导部302、沿在水平面内与引导部302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抵接体保持部304、保持于抵接体保持部304的抵接体305以及使抵接体保持部304沿热交换管20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的插入用驱动部306(参照图16)。抵接体305的平面形状优选地形成为仿照热交换管20的折回部22的形状而成的形状。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的动作由动作控制部MC控制。

在载置台31利用载置台移动部35从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向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移动之后,动作控制部MC使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工作,向保持于热交换器用翅片层叠体保持部FH的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插入热交换管20。在此,将热交换管20的腿部24的顶端部插入到预先插入到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的透孔的引导销GP,然后,以利用热交换管20将引导销GP从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推出的方式将热交换管20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的透孔插入。这样制造图5所示那样的热交换器HEX。使用了引导销GP的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的透孔插入热交换管20的插入方法是公知的,因此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时,动作控制部MC利用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检测热交换管20的折回部22的位置,在热交换管20的折回部22即将到达载置台31的预定位置(定位部34的配设位置)之前,将定位部34埋设于载置台31。在这样将热交换管20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插入时,由导入引导件33和定位部34最大限度地将热交换管20矫正为设计形状,在维持腿部24的顶端部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插入。由此,即使热交换管20较长,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插入热交换管20。

接着,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制造装置200的热交换器HEX的制造方法。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制造方法中的概略工序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接着图6的概略工序的流程图。

操作人员将层叠有预定数量的形成为俯视形状呈扁平的字母U状的发夹状的热交换管20的第1排列装置10如图8所示那样设置于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的预定位置(S-1)。在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的侧面配设有对第1排列装置10进行定位固定的第1排列装置固定部50。在第1排列装置固定部50配设有当第1排列装置10被设置于正规位置时而打开的抵接开关(未图示)。与抵接开关联动的未图示的通知灯点亮。即,当第1排列装置10被恰当设置于第1排列装置固定部50时,通知灯点亮,未恰当设置时,通知灯处于熄灭的状态。

在设置了第1排列装置10时,操作人员确认通知灯是否打开(J-1)。当在通知灯关闭(J1-否)的情况下,当操作人员在第1排列装置固定部50中进行第1排列装置10的对位(A-1)来使抵接开关打开(J1-是)时,与抵接开关联动的通知灯打开,并且同样地与抵接开关联动的动作控制部MC将计数器的值设为0,然后开始热交换器制造工序(S-2)。此外,计数器的值和第1排列装置10中的热交换管20的层叠数一起被预先存储于存储装置(未图示)。另外,对计数器的值进行复位的时机也能够设为后述的将第1排列装置10撤去(S-23)时、使升降装置52返回最初位置(S-24)时。

动作控制部MC使升降装置52工作,如图9所示,使第1排列装置10的底板16上升至相对于载置台31的上表面的预定高度位置(S-3)。在此,层叠于第1排列装置10的热交换管20中的位于最上部的热交换管20的高度位置设为与配设于载置台31的导入引导件33的高度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

接着,动作控制部MC使导入部39的上下方向驱动部38工作,使导入部39的第1卡定件39A朝向热交换管20下降(S-4),如图10所示,使第1卡定件39A的侧面抵接于折回部22的内侧。动作控制部MC在利用水平方向驱动部36预先使第1卡定件39A的平面位置相对于热交换管20的折回部22的平面位置对位的状态下待机,因此,第1卡定件39A和热交换管20不会彼此干扰。接着,动作控制部MC使水平方向驱动部36工作,使导入部39朝向载置台31移动所需距离(S-5)。由此,能够将层叠于第1排列装置10的最上部的热交换管20如图11所示那样向载置台31所在侧取出。

接着,动作控制部MC如图12A所示那样使上下方向驱动部38工作,使第1卡定件39A离开热交换管20(S-6),然后如图12B所示那样使水平方向驱动部36工作,使第2卡定件39B的平面位置移动到热交换管20的折回部22的平面位置移动(S-7),然后如图12C所示那样使上下方向驱动部38工作,使第2卡定件39B以接近热交换管20(S-8)的方式下降。此时,第2卡定件39B的缩径部39Ba的高度位置与热交换管20的高度位置一致。缩径部39Ba形成为圆弧形状,因此,能够使缩径部39Ba紧贴在热交换管20的外周面。

接着,动作控制部MC使水平方向驱动部36工作,如图13所示,使导出至载置台31的热交换管20进一步滑动移动,将热交换管20从第1排列装置10向载置台31移载(S-9)。移载至载置台31的热交换管20通过抵接于竖立设置于载置台31的导入引导件33的侧周面而被向载置台31的预定位置引导,并且成为腿部24的顶端部的位置在预定的位置一致的状态。

另外,动作控制部MC始终对使热交换管20在载置台31上滑动移动期间的、第2卡定件39B的水平方向位置进行检测。由此,在配设于热交换管20的内侧区域的第2卡定件39B经过载置台31的定位部34的位置之后,动作控制部MC立即使定位部34依次工作,如图14所示,从第1排列装置10所在侧的定位部34起依次自载置台31的上表面突出(S-10)。这样在载置台31之上滑动移动的热交换管20由导入引导件33保持腿部24的外侧面,并且由定位部34保持折回部22的内侧面。即,导出至载置台31的热交换管20在被矫正为设计形状,且腿部24的顶端部的位置与预定位置一致的状态下载置台31上的平面位置被定位固定。

然后,当热交换管20完全移载至载置台31时,动作控制部MC如图15所示那样使上下方向驱动部38工作,使导入部39以离开热交换管20的方式(S-11)上升。接着,动作控制部MC使载置台移动部35工作,如图16所示,使移载有热交换管20的载置台31朝向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的配设位置移动(S-12)。接着,动作控制部MC使载置台31的位置固定,并且使插入用驱动部306工作,如图17所示,使热交换管20朝向在载置于载置台31的热交换管20的顶端部的延长线上待机的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滑动移动(S-13)。

此时,动作控制部MC也基于相对于插入用驱动部306的电力供给量、相对于编码器的输出内容等始终对抵接体305或抵接体保持部304的水平位置进行检测。在热交换管20的折回部22的位置到达定位部34的位置之前,以与从第1排列装置10向载置台31移载时相反的顺序(从折回部22朝向顶端部)使定位部34从载置台31的上表面依次退避(S-14)。这样,能够防止在利用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使热交换管20朝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滑动移动时的折回部22和定位部34的干扰(图18)。

在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插入热交换管20时,热交换管20也维持外周面与导入引导件33抵接的状态,因此,处于腿部24的顶端部的位置被定位的状态。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的透孔(未图示)插入热交换管20的腿部24的顶端部(S-15)(图19)。然后,当通过在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中贯穿热交换管20来制造如图5所示那样的热交换器HEX时,动作控制部MC使未图示的机械手取出热交换器HEX(S-16)。

接着,动作控制部MC使插入用驱动部306工作,使抵接体保持部304和抵接体305如图20所示那样返回热交换管20的插入工序前的位置(S-17)。接着,动作控制部MC使载置台移动部35工作,使载置台31返回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S-18)。然后,动作控制部MC使水平方向驱动部36工作,使导入部39如图21所示那样从第1排列装置10返回至导出下一个热交换管20的位置(最初位置)(S-19)。然后,动作控制部MC使升降装置52工作,使第1排列装置10的底板16上升与热交换管20的高度相应的高度(S-20)。

另外,动作控制部MC在每次使升降装置52工作时,进行对计数器的值加1(S-21)的处理。然后,动作控制部MC判断加法计算后的计数器的值是否为层叠数以上(J-2),在加法计算后的计数器的值小于层叠数的情况下,回到(S-4),重复至(S-21)的工序(J2-否)。在加法计算后的计数器的值为层叠数以上的情况下(J2-是),动作控制部MC利用以旋转灯、扬声器等为代表的通知单元(未图示)告知操作人员,也能够将存放于第1排列装置10的热交换管20已经用光了的信息通知操作人员(S-22)。

当操作人员将层叠的全部热交换管20被取出的第1排列装置10从第1排列装置固定部50撤去(S-23)时,抵接开关从打开变为关闭。当抵接开关关闭时,动作控制部MC使升降装置52下降,返回最初位置(S-24),然后,结束热交换器制造工序(结束)即可。若操作人员根据需要将新的第1排列装置10设置于第1排列装置固定部50(S-1),则能够反复执行以上说明的热交换器HEX的制造工序。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和具有本发明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的热交换器制造装置200,但本发明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和具有本发明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的热交换器制造装置200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的形态,即,作为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动作控制部MC也进行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的动作控制,作为结果,也进行热交换器制造装置200的动作控制,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还能够采用如下的形态,即,除了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的动作控制部MC之外,还具有进行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的动作控制的第2动作控制部(未图示)和进行热交换器制造装置200的动作控制的统一动作控制部(未图示),由统一动作控制部对动作控制部MC和第2动作控制部进行统一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排列装置10中,在热交换管20的腿部24的顶端部位置被以插入对象的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的透孔间距定位的状态下对热交换管20进行层叠保持,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层叠于第1排列装置10的热交换管20以能够使最上部的热交换管20顺利地向第2排列装置30导入的程度排列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排列装置10形成为台车状、或搭载于台车,但也能够设为固定型。另外,也能够将升降装置52作为第1排列装置10的一部分或第2排列装置30的一部分而搭载。特别是在第1排列装置10搭载有升降装置52的情况下,能够由操作人员容易地进行由弯管机制造的热交换管20的层叠作业。而且,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第1排列装置10设为台车状的情况下,优选采用脚踏泵式的流体缸,在能够实现升降装置52的小型轻量化和低成本化这些方面合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导入机构32的导入部39由长度不同的第1卡定件39A和第2卡定件39B构成的形态,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只要是能够变更导入部39相对于热交换管20的伸缩量(下端部高度位置)的结构,则能够设为1根导入部39的形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导入引导件33而使用辊的形态,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作为导入引导件的其他形态,也能够使用由摩擦系数较小的材料形成的圆柱体、圆筒体等。在该形态中,与以上的实施方式相比,热交换管20的腿部24经过时的顺畅性稍差,但能够在使两个热交换管20的腿部24相对于一个导入引导件33抵接的状态下引导。即,在导入引导件33的配设数量的减少、构造的简化且能够廉价地提供这些方面合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定位部34从载置台31的下方向上方突出没入的形态,但定位部34并不限定于该形态。也能够采用从载置台31的上方相对于向载置台31导出的热交换管20的腿部24的内侧区域(内侧位置)进入和退避的形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载置台移动部35使载置台31在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与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之间滑动移动,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载置台移动部35用于使移载有热交换管20的载置台31向预定位置移动,移动目的地并不限定于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移动方向也不仅是水平方向,也可以在高度方向上移动或者三维地移动。

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说明了如下的形态,即,将热交换管20的腿部24的顶端部插入到预先贯穿在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中的引导销GP,然后,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插入热交换管20,但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也能够采用向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层叠体FS直接插入热交换管20的形态。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热交换管插入装置300相邻于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而配设的热交换器制造装置200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形态。具体而言,也可以仅是如下这样的热交换管排列装置100,即,其用于使热交换管20在以保持横置的状态定位于保持载置台31的状态下从第1排列装置10移载,在该第1排列装置10中,形成为发夹状的热交换管20以将两条腿部24设为水平即所谓的横置地层叠配置。

另外,也能够采用将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形例彼此适当组合而成的结构。

3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汽车冲压件用按压修复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