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三轮转向机构及倒三轮电动车

文档序号:1914711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1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倒三轮转向机构及倒三轮电动车 (Reverse three-wheel steering mechanism and reverse three-wheel electric vehicle ) 是由 高小文 史贵富 谢安爔 于 2021-09-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倒三轮转向机构及倒三轮电动车,涉及倒三轮车辆技术领域。该倒三轮转向机构包括主支架,以及与所述主支架转动连接的转向柱,所述转向柱上设置有转向臂,所述转向臂通过转向调节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拉臂和第二拉臂连接,所述第一拉臂和所述第二拉臂用于分别和相对设置的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连接,其中,所述转向调节件分别与所述转向臂、所述第一拉臂和所述第二拉臂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调节件与所述转向臂形成第一转动平面,所述转向调节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拉臂和所述第二拉臂形成第二转动平面,且所述第一转动平面和所述第二转动平面相互垂直。能够提升使用时的稳定性,减小转向所需要的力,并降低操控难度。(The application discloses reverse tricycle steering mechanism and reverse tricycle electric motor car relates to reverse tricycle technical field. This tricycle steering mechanism that falls includes the main support, and with the steering column that the main support rotated to be connected, be provided with the steering arm on the steering column, the steering arm through turn to regulating part respectively with first single arm-drag and second single arm-drag are connected, first single arm-drag with the second single arm-drag is used for respectively with relative first front wheel and the second front wheel that sets up and be connected, wherein, turn to the regulating part respectively with the steering arm first single arm-drag with the second single arm-drag rotates to be connected, turn to the regulating part with the steering arm forms first plane of rotation, turn to the regulating part respectively with first single arm-drag with the second single arm-drag forms the second and rotates the plane, just first plane of rotation with the second rotates plane mutually perpendicular. The stability when can promote the use reduces to turn to required power to reduce and control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一种倒三轮转向机构及倒三轮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倒三轮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倒三轮转向机构及倒三轮电动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工具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传统的脚踏两轮自行车不能满足普通用户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再加上能源、环保及使用车辆增加造成的市区拥堵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交通工具将趋于形式多样化的发展。因两轮车结构的限制,在行驶中由于前轮的接地点在转弯时与车架的立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在速度较高和湿滑路面上容易滑摔倒;而传统的三轮车行驶在弯道上时有离心力,让习惯骑双轮车的人感觉不适。因此,最近几年出现了多种倒三轮车,克服了车身易摔倒、不稳定的缺点,又能给用户带来两轮车一样骑行的骑行感受,占用空间与两轮车相当,成本低廉、节能环保,正逐步得到用户认可。

现有的倒三轮电动车设置有固定部和立架,立架可相对于固定部在横向上实现摆动。立架上安装有控制手柄,以通过控制手柄实现对前轮转动的控制。采用这种形式,虽然能够实现转向的控制,但是转向所需的力比较大,而且受行走路面的路况影响比较大,造成操控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三轮转向机构及倒三轮电动车,能够提升使用时的稳定性,减小转向所需要的力,并降低操控难度。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倒三轮转向机构,包括主支架,以及与所述主支架转动连接的转向柱,所述转向柱上设置有转向臂,所述转向臂通过转向调节件分别与第一拉臂和第二拉臂连接,所述第一拉臂和所述第二拉臂用于分别和相对设置的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连接,其中,所述转向调节件分别与所述转向臂、所述第一拉臂和所述第二拉臂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调节件与所述转向臂形成第一转动平面,所述转向调节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拉臂和所述第二拉臂形成第二转动平面,且所述第一转动平面和所述第二转动平面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转向臂包括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通过支撑梁连接;所述倒三轮转向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的定位轴,所述定位轴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转向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转向调节件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定位轴通过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定位轴上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一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一隔套,所述定位轴上还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轴远离所述主支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紧固件,以使所述第一轴承限位在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定位凸起之间。

可选地,所述转向调节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架和连接轴,所述连接轴通过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连接轴上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二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二隔套,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连接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紧固件,以使所述第二轴承限位在所述第二紧固件和所述连接架之间,其中,所述定位轴和所述连接轴的延伸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一拉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一调节拉杆,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连接架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臂通过所述第一调节拉杆与所述第一前轮连接;所述第二拉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臂和第二调节拉杆,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连接架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臂通过所述第二调节拉杆与所述第二前轮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转动套,所述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二转动套,所述连接架上穿设有销轴,所述第一转动套和所述第二转动套分别与所述销轴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销轴与所述第一转动套之间设置有第三轴承,所述销轴与所述第二转动套之间设置有第四轴承;所述第一转动套的内圈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上设置有第一卡簧,所述第三轴承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凸起和所述第一卡簧之间;所述第二转动套的内圈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上设置有第二卡簧,所述第四轴承位于所述第二环形凸起和所述第二卡簧之间。

可选地,所述倒三轮转向机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前轮和所述第二前轮上的转向节,所述第一调节拉杆通过所述转向节与所述第一前轮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拉杆通过所述转向节与所述第二前轮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拉杆与所述转向节之间通过球头总成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拉杆与所述转向节之间通过球头总成连接,且连接处位于所述转向节的偏心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倒三轮电动车,包括如上所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倒三轮转向机构。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倒三轮转向机构及倒三轮电动车,通过主支架,以及在主支架上转动连接的转向柱,在转向柱转动时,在转向柱上设置的转向臂以转向柱为中心偏转,在转向臂偏转时,则带动转向调节件同步偏转。此时,连接在转向调节件上的第一拉臂和第二拉臂受到偏转力的作用,带动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偏转方向。其中,由于转向调节件与转向臂转动连接,而且转向调节件位于转向柱的偏心位置,在转向臂转动的过程中,转向调节件具有更大的转动量,有利于保证转动的灵敏性,而且在转向臂带动转向调节件摆动的过程中,转向调节件能够相对转向臂转动,有利于减小转动转向柱时的阻力,有利于降低转向的操作难度。另外,通过将转向调节件分别与第一拉臂和第二拉臂转动连接,在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位置不同高度时,第一拉臂和第二拉臂能够分别相对转向调节件转动,以保证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着地的稳定性,避免发生侧翻的风险。采用上述方式,能够提升使用时的稳定性,减小转向所需要的力,并降低操控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倒三轮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倒三轮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臂分别与定位轴和转向调节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臂分别与第一拉臂和第二拉臂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0-倒三轮转向机构;110-主支架;112-定位轴;1122-定位凸起;1124-第一紧固件;120-转向柱;130-转向臂;132-第一转动部;1322-第一轴承;1324-第一隔套;134-第二转动部;136-支撑梁;140-转向调节件;142-连接架;144-连接轴;146-销轴;1462-第三轴承;1464-第四轴承;1442-第二轴承;1444-第二隔套;1446-第二紧固件;150-第一拉臂;152-第一连接臂;1522-第一转动套;154-第一调节拉杆;160-第二拉臂;162-第二连接臂;1622-第二转动套;164-第二调节拉杆;170-转向节;180-球头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倒三轮转向机构100,包括主支架110,以及与主支架110转动连接的转向柱120,转向柱120上设置有转向臂130,转向臂130通过转向调节件140分别与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连接,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用于分别和相对设置的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连接,其中,转向调节件140分别与转向臂130、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转动连接,转向调节件140与转向臂130形成第一转动平面,转向调节件140分别与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形成第二转动平面,且第一转动平面和第二转动平面相互垂直。

具体的,主支架110通常与车体连接,以实现对其他部件的稳定支撑,其中,通过在主支架110上转动连接的转向柱120,转向柱120上设置有转动手柄,以便于通过转动手柄带动转向柱120相对于主支架110转动。在转向柱120转动时,转向柱120上设置的转向臂130以转向柱120为中心发生摆动。转向臂130通过转向调节件140分别与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连接,在转向臂130摆动时,则带动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发生偏转,从而使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随着转向臂130的摆动而改变方向。

采用上述方式,在转向柱120转动时,通过在转向柱120上设置的转向臂130,在转向臂130上连接的转向调节件140处于转向柱120转向的偏心位置,这样一来,在转向柱120转动时,转向调节件140具有更大的摆幅,有利于提升转向时的灵敏度,以便于和操作两轮电动车时的习惯相同,避免转向柱120需要转动更大的角位移才能实现所需的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的偏转。

另外,通过将转向调节件140分别与转向臂130、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转动连接,转向臂130在转向柱120的带动下偏转方向时,转向臂130与转向调节件140之间能够发生相对转动,避免在转动时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着地的情况下,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具有一定的阻力而造成转向困难。采用上述方式,以便于转向过程更加省力,并保证转向的可靠性,避免因转向力而使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发生侧滑。同时,通过将转向调节件140分别与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转动连接,在里面不平整,造成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所处的高度不一致时,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可分别相对转向调节件140转动,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其中,第一转动平面在水平面上,第二转动平面在竖直面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倒三轮转向机构100,通过主支架110,以及在主支架110上转动连接的转向柱120,在转向柱120转动时,在转向柱120上设置的转向臂130以转向柱120为中心偏转,在转向臂130偏转时,则带动转向调节件140同步偏转。此时,连接在转向调节件140上的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受到偏转力的作用,带动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偏转方向。其中,由于转向调节件140与转向臂130转动连接,而且转向调节件140位于转向柱120的偏心位置,在转向臂130转动的过程中,转向调节件140具有更大的转动量,有利于保证转动的灵敏性,而且在转向臂130带动转向调节件140摆动的过程中,转向调节件140能够相对转向臂130转动,有利于减小转动转向柱120时的阻力,有利于降低转向的操作难度。另外,通过将转向调节件140分别与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转动连接,在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位置不同高度时,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能够分别相对转向调节件140转动,以保证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着地的稳定性,避免发生侧翻的风险。采用上述方式,能够提升使用时的稳定性,减小转向所需要的力,并降低操控难度。

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臂130包括第一转动部132和第二转动部134,第一转动部132和第二转动部134通过支撑梁136连接;倒三轮转向机构100还包括设置在主支架110上的定位轴112,定位轴112与第一转动部132转动连接,且第一转动部132与转向柱120固定连接,第二转动部134与转向调节件140转动连接。

具体的,第一转动部132和第二转动部134分别设置在支撑梁136的两端,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对转向臂130的设置形式不做具体限制,示例的,支撑梁136可采用曲柄的连接形式,或者采用L形臂的形式,只要能够分别与转向柱120和转向调节件140形成稳定的配合关系即可。通过设置在主支架110上的定位轴112,方便第一转动部132在转向柱120的带动下相对主支架110转动。另外,转向柱120可插设于第一转动部132内,并通过紧固件使第一转动部132与转向柱120之间固定连接。第二转动部134则与转向调节件140转动连接,以保证转向臂130整体的稳定摆动。

如图3所示,定位轴112通过第一轴承1322与第一转动部132转动连接,第一轴承1322在定位轴112上间隔设置,且相邻第一轴承1322之间设置有第一隔套1324,定位轴112上还设置有定位凸起1122,定位轴112远离主支架11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紧固件1124,以使第一轴承1322限位在第一紧固件1124和定位凸起1122之间。

具体的,定位轴112的一端与主支架110固定连接,且在定位轴112主体上间隔设置有第一轴承1322,以使定位轴112通过第一轴承1322传递作用力,另外,通过将第一轴承1322间隔设置,有利于使定位轴112所受的力更均衡,避免定位轴112受力过于集中而变形。通过在定位轴112上设置定位凸起1122,以及在相邻第一轴承1322之间设置第一隔套1324,在定位轴112远离主支架110的一端设置第一紧固件1124时,能够通过第一紧固件1124将第一轴承1322限位在第一紧固件1124和定位凸起1122之间,防止第一轴承1322沿定位轴112发生轴向窜动,有利于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考图3,转向调节件140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架142和连接轴144,连接轴144通过第二轴承1442与第二转动部134转动连接,第二轴承1442在连接轴144上间隔设置,且相邻第二轴承1442之间设置有第二隔套1444,连接轴144远离连接架14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紧固件1446,以使第二轴承1442限位在第二紧固件1446和连接架142之间,其中,定位轴112和连接轴144的延伸方向一致。

具体的,通过将第二轴承1442间隔设置,有利于使连接轴144所受的力更均衡,避免连接轴144受力过于集中而变形,而且有利于保证转动时的平稳性。通过在相邻第二轴承1442之间设置第二隔套1444,在连接轴144远离连接架14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紧固件1446时,能够通过第二紧固件1446将第二轴承1442限位在第二紧固件1446和连接架142之间,防止第二轴承1442沿连接轴144发生轴向窜动,有利于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将定位轴112和连接轴144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一致,使得第一转动部132和第二转动部134的转动平面一直,在转向柱120转动而带动转向臂130摆动时,有利于保证连接的可靠性,避免转动臂受到转向调节件140处的反作用力而卡死,影响正常的转向调节。

如图4所示,第一拉臂15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臂152和第一调节拉杆154,第一连接臂152与连接架142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接臂152通过第一调节拉杆154与第一前轮连接;第二拉臂16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臂162和第二调节拉杆164,第二连接臂162与连接架142转动连接,且第二连接臂162通过第二调节拉杆164与第二前轮连接。

具体的,第一拉臂150通过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臂152和第一调节拉杆154,在装配过程中,可以调节第一调节拉杆154的长度,从而调节整个第一拉臂150的长度,便于调节前轮前束,以实现装配公差的调校。这样一来,通过第一连接臂152与连接架142转动连接,并通过第一拉杆与第一前轮连接,就能使第一前轮与转向调节件140建立所需的连接关系,以实现对第一前轮的转向控制。同样的,第二拉臂160通过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臂162和第二调节拉杆164,在装配过程中,可以调节第二调节拉杆164的长度,从而调节整个第二拉臂160的长度,便于调节前轮前束,以实现装配公差的调校。这样一来,通过第二连接臂162与连接架142转动连接,并通过第二拉杆与第二前轮连接,就能使第二前轮与转向调节件140建立所需的连接关系,以实现对第二前轮的转向控制。采用上述连接方式,在转向臂130带动转向调节件140时,转向调节件140同时带动第一拉臂150和第二拉臂160偏转,从而实现同时对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的控制。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臂152包括第一转动套1522,第二连接臂162包括第二转动套1622,连接架142上穿设有销轴146,第一转动套1522和第二转动套1622分别与销轴146转动连接。

具体的,连接架142可采用U形框架,销轴146分别穿设于连接架142的U形臂上,第一转动套1522和第二转动套1622分别位于两U形臂之间,且第一转动套1522和第二转动套1622并排设置。第一转动套1522与销轴146之间,以及第二转动套1622与销轴146之间可设置有轴套,以减缓对第一转动套1522和第二转动套1622的磨损。

如图3所示,销轴146与第一转动套1522之间设置有第三轴承1462,销轴146与第二转动套1622之间设置有第四轴承1464;第一转动套1522的内圈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一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上设置有第一卡簧,第三轴承1462位于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一卡簧之间;第二转动套1622的内圈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上设置有第二卡簧,第四轴承1464位于第二环形凸起和第二卡簧之间。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转动套1522和第二转动套1622的设置个数不做具体限制,示例的,第一转动轴套和第二转动轴套可分别设置为一个,也可以将第一转动套1522或第二转动套1622设置为两个,只要能够保证稳定的连接即可。通过在第一转动套1522的内圈设置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一环形凹槽,第三轴承1462的轴向两端分别与第一环形凸起,以及设置在第一环形凹槽内的第一卡簧抵持,以实现对第三轴承1462的轴向限位,从而实现稳定的连接。同样的,通过在第二转动套1622的内圈设置第二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凹槽,第四轴承1464的轴向两端分别与第二环形凸起,以及设置在第二环形凹槽内的第二卡簧抵持,以实现对第四轴承1464的轴向限位,从而实现稳定的连接,另外,当第一转动套1522或第二转动套1622的轴向较宽时,也可以在第一转动套1522或第二转动套1622内设置不止一个轴承,具体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如图4所示,倒三轮转向机构100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上的转向节170,第一调节拉杆154通过转向节170与第一前轮连接,第二调节拉杆164通过转向节170与第二前轮连接。

具体的,转向节170能够使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稳定行驶并灵敏传递行驶方向,通过将第一调节拉杆154通过转向节170与第一前轮连接,并将第二调节拉杆164通过转向节170与第二前轮连接,以便于分别通过转向节170传递所需的转向力,从而实现转向的控制。

如图5所示,第一调节拉杆154与转向节170之间通过球头总成180连接;第二调节拉杆164与转向节170之间通过球头总成180连接,且连接处位于转向节170的偏心位置。采用上述方式,有利于保证转向节170分别与第一调节拉杆154和第二调节拉杆164可靠的连接,避免卡死,有利于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将连接设置于转向节170的偏心位置,有利于使转向过程中更加省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倒三轮电动车,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倒三轮转向机构100。该倒三轮电动车包含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倒三轮转向机构100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效果。倒三轮转向机构100的结构和有益效果已经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车载多功能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