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机

文档序号:1934107 发布日期:2021-12-07 浏览:1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送风机 (Air blower ) 是由 金容民 金厚辰 崔致英 朴亨镐 于 2021-05-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包括:下部外壳,其形成有吸入口;风扇,其配置于所述下部外壳的内部;上部外壳,其配置于所述下部外壳的上侧,在所述上部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使从所述风扇吹送的空气进行流动的空间;吐出口,其贯通所述上部外壳且长长地形成;以及流动引导件,其配置于所述空间,并且沿着与所述吐出口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具有如下优点:被风扇吹向上方的空气通过流动引导件引导至吐出口,从而经由吐出口在上下方向上均匀地吐出空气。(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blower, and a blower of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cludes: a lower housing having a suction port; a fan disposed inside the lower housing; an upper housing disposed above the lower housing, the upper housing having a space formed therein for flowing air blown from the fan; a discharge port formed through the upper housing and extending long; and a flow guide disposed in the space and extending in a direction intersecting with a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discharge port, and therefore,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the air blown upward by the fan is guided to the discharge port by the flow guide, and is discharged uniformly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rough the discharge port.)

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机(blower),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引导被风扇吹送的空气的流向的流动引导件。

背景技术

送风机通过引起空气的流动来使空气在室内空间循环或形成朝向用户的气流。在送风机具有过滤器的情况下,送风机可以通过净化室内的被污染的空气来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

在送风机的外壳形成有吐出口,被风扇加压了的空气经由所述吐出口排出到外壳的外部。

近年来,为了通过送风机将净化空气供应到室内的高处,已经制造出了一种上下配置有复数个吐出口,或者吐出口的长度上下较长地延伸的送风机。

然而,在现有的送风机中,由于不存在在上下方向上均匀地分配被风扇朝向上方吐出的空气的结构,因此存在净化空气被送风机只集中地供应到局部区域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授权专利第10-1331487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上下方向上均匀地供应净化空气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简化了的空气引导结构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引导件所产生的流阻最小化了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了由引导件所产生的噪音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从以下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包括:下部外壳,其形成有吸入孔;风扇,其配置于所述下部外壳的内部;上部外壳,其配置于所述下部外壳的上侧,在所述上部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使从所述风扇吹送的空气进行流动的空间;以及吐出口,其贯通所述上部外壳且长长地形成。

所述送风机包括流动引导件,所述流动引导件配置于所述空间,并且沿着与所述吐出口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流向上方的空气可以通过流动引导件引导至吐出口。

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配置有复数个。

复数个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在所述吐出口的长度方向上彼此隔开。

复数个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在所述吐出口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对齐。

所述吐出口可以沿着所述上部外壳的后端长长地形成。

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从所述上部外壳的后端朝向所述上部外壳的前端延伸。

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与所述上部外壳的前端的后方隔开,在所述流动引导件和所述上部外壳的前端之间可以形成有间隔。

由相对配置于下侧的流动引导件所形成的间隔可以形成为,大于由相对配置于上侧的流动引导件所形成的间隔。

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包括引导件前端,所述引导件前端面向所述上部外壳的前端,并且在所述引导件前端和所述上部外壳的前端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隔。

所述上部外壳的前端可以倾斜地形成,使得所述上部外壳的前端越到上侧则越靠近所述流动引导件和所述上部外壳的后端。

所述吐出口可以以越到上侧越朝向前方倾斜的方式延伸。

所述上部外壳的前端可以倾斜地形成,使得所述上部外壳的前端越到上侧越靠近于所述流动引导件和所述吐出口。

复数个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包括第一引导件,所述第一引导件配置成最靠近于风扇,并且以越到前方越朝向下侧弯曲的方式延伸。

复数个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包括第四引导件,所述第四引导件配置成最远离于所述风扇,并且以越到前方越朝向上侧倾斜的方式延伸。

所述第四引导件可以是平板形状。

复数个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包括:引导件前端,其面向所述上部外壳的前端;以及引导件后端,其连接于所述上部外壳的后端。

复数个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包括第二引导件,所述第二引导件朝向上侧以凸出的方式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引导件的所述引导件后端设置成高于所述引导件前端。

复数个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包括第三引导件,所述第三引导件设置成高于所述第二引导件并朝向上侧以凸出的方式延伸,并且所述第三引导件的所述引导件后端设置成低于所述引导件前端。

所述送风机还可以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配置于所述空间。

所述加热器可以包括:散热管,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复数个散热翅片,其沿着与所述吐出口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彼此上下隔开,所述散热管贯通复数个所述散热翅片;以及加热流路,其形成在复数个所述散热翅片之间。

所述吐出口和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配置在所述散热翅片和所述上部外壳的后端之间。

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包括:引导件后端,其与所述上部外壳连接;以及引导件前端,其与所述散热翅片隔开。

所述上部外壳可以包括:塔底座,其与所述下部外壳连接;第一塔,其从所述塔底座朝向上侧延伸,并且形成有第一吐出口;第二塔,其从所述塔底座朝向上侧延伸,并且形成有第二吐出口,在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之间形成有送风空间;第三吐出口,其以上下呈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塔底座;以及引导叶片,其配置于所述第三吐出口。

所述第三吐出口可以在所述塔底座的顶面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在所述第三吐出口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引导叶片可以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

所述引导叶片可以配置成相对于竖直线朝向前方倾斜。

所述送风机还可以包括扩散器(diffuser),所述扩散器配置于所述风扇的上侧,并且用于将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引向上方。

所述第三吐出口和所述引导叶片可以位于所述扩散器的上侧。

所述塔底座的顶面可以在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之间朝向下侧凹陷而形成,并且可以形成有第三吐出口。

所述第三吐出口可以形成于所述塔底座的顶面的凹陷了的部位。

所述吐出口可以包括:第一吐出口,其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一塔;以及第二吐出口,其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塔。

所述流动引导件可以包括:第一流动引导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塔的内部,并且沿着与所述第一吐出口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二流动引导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塔的内部,并且沿着与所述第二吐出口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塔可以包括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一内侧壁朝向所述送风空间凸出而形成,并且形成有所述第一吐出口。

所述第二塔可以包括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二内侧壁朝向所述送风空间凸出而形成,并且形成有所述第二吐出口。

所述第一流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流动引导件分别可以包括引导件内侧端,各个所述引导件内侧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接触。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内容包括在详细的说明和附图中。

根据本发明的送风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如下效果。

第一,其优点在于,被风扇吹向上方的空气通过流动引导件引导至吐出口,由此经由吐出口在上下方向上均匀地吐出空气。

第二,其优点还在于,通过调节流动引导件和上部外壳之间的间隔,能够根据这些和风扇之间的隔开距离而均匀地分配流量。

第三,其优点还在于,根据配置位置,将复数个流动引导件的形状形成为不同,由此降低流动阻力,并且降低噪音。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提及的效果,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送风机的P-P’线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送风机的Q-Q’线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顶部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送风机的R-R’线的横向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气流转换器的动作例示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气流转换器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机一部分的切开图。

图9是图8所示的送风机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作用效果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作用效果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吸入模块 110:底座

120:下部外壳 130:过滤器

200:送风模块 210:塔底座

220:第一塔 230:第二塔

240:加热器 300:风扇组件

320:风扇 400:气流转换器

500:流动引导件 520:第一流动引导件

530:第二流动引导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以下附图和详细说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将变得清楚。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提供本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公开完整,并将发明的范畴充分告知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构成要素。

以下,参照用于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说明送风机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参照图1首先说明送风机1的整体结构。图1示出送风机1的整体外形。

在吸入空气并使吸入的空气循环的观点上,送风机1也可以被称为空调机,空气净化风扇、空气净化器等其他名称。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送风机1可以包括吸入空气的吸入模块100和将吸入的空气吐出的送风模块200。

送风机1可以呈越朝向上部则其直径越小的柱体形状,送风机1可以整体上呈圆锥或圆锥台(Truncated cone)形状。在越朝向上侧则其截面越窄的情况下,具有重量中心变低且因受到外部冲力而翻倒的危险降低的优点。只是,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不采用越朝向上侧则其截面越窄的形态。

吸入模块100可以形成为越到上端则其直径逐渐地变小,送风模块200也可以形成为越到上端则其直径逐渐地变小。

吸入模块100可以包括:底座110;下部外壳120,配置在底座110的上侧;过滤器130,配置在下部外壳120的内侧。

底座110可以安置在地面,并可以支撑送风机1的荷重。下部外壳120和过滤器130可以安置在底座110的上侧。

下部外壳120的外形可以呈圆筒形,并可以在内部形成有布置过滤器130的空间。下部外壳120可以形成有向下部外壳120的内侧呈开口的吸入孔121。吸入孔121可以沿着下部外壳120的周缘形成有复数个。

过滤器130的外形可以呈圆筒形,并可以滤除通过吸入孔121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杂质。

送风模块200可以分离为上下延伸的两个柱体形态并配置。送风模块200可以包括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送风模块200可以包括将第一塔220及第二塔230与吸入模块100连接的塔底座210。塔底座210可以配置在吸入模块100的上侧,并可以配置在第一塔220及第二塔230的的下侧。

塔底座210的外形可以呈圆筒形,可以配置在吸入模块100的上侧并与吸入模块100形成连续的外周缘面。

塔底座210的上表面可以向下侧凹入形成,并可以形成沿着前后方延伸的塔底座上表面211。第一塔220可以从塔底座上表面211的一侧211a向上侧延伸,第二塔230可以从塔底座上表面211的另一侧211b向上侧延伸。

塔底座210可以分配从吸入模块100的内部供应的过滤空气,并将所述分配的空气分别提供给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

塔底座210、第一塔220以及第二塔230可以分别按单独的部件制造,也可以制造为一体式。塔底座210和第一塔220可以形成送风机1的连续的外周缘面,塔底座210和第二塔230可以形成送风机1的连续的外周缘面。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可以在没有塔底座210的情况下直接组装在吸入模块100,也可以与吸入模块100一体地制作。

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可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并在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之间可以形成有吹送间隙S。

吹送间隙S可以被理解为前方、后方及上方呈开口的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之间的空间。

由第一塔220、第二塔230以及吹送间隙S构成的送风模块200的外形可以呈圆锥台形。

在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分别形成的吐出口222、232可以朝向吹送间隙S吐出空气。在需要区分吐出口222、232的情况下,将形成于第一塔220的吐出口称为第一吐出口222,而将形成于第二塔230的吐出口称为第二吐出口232。

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可以吹送间隙S为基准呈对称的方式配置。通过使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以对称的方式配置,在吹送间隙S内均匀地分配空气的流动,从而更加有利于水平气流及上升气流的控制。

第一塔220可以包括形成第一塔220的外形的第一塔外壳221,第二塔230可以包括形成第二塔230的外形的第二塔外壳231。第一塔外壳221和第二塔外壳231可以被称为,配置在下部外壳120的上侧并分别形成有吐出空气的吐出口222、232的上部外壳。下部外壳120和上部外壳221、231可以包括在“外壳”,并可以是所述外壳的下位概念。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在第一塔220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吐出口232可以在第二塔230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

从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形成。

作为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之间的间隔的吹送间隙S的宽度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相同地形成。只是,吹送间隙S的上端宽度也可以比下端宽度更窄地形成或更宽地形成。

通过使吹送间隙S的宽度沿着上下方向恒定地形成,能够使向吹送间隙S的前方流动的空气沿着上下方向均匀地分布。

在上侧的宽度和下侧的宽度不同的情况下,较宽侧的流动速度将可能更低地形成,并以上下方向为基准可能会发生速度的偏差。在对于上下方向发生空气的流速偏差的情况下,根据空气吐出的上下方向位置,净化空气的供应量可能会不同。

从第一吐出口222和第二吐出口232分别吐出的空气可以在吹送间隙S合流后供应给用户。

从第一吐出口222吐出的空气和从第二吐出口232吐出的空气可以在吹送间隙S合流后供应给用户,而不是分别单独地向用户流动。

吹送间隙S可以被利用为使吐出空气合流并混合(Mix)的空间。在吐出到吹送间隙S的吐出空气的作用下,在送风机1周围的空气形成间接气流,从而使送风机1周围的空气也能够朝向吹送间隙S流动。

通过使第一吐出口222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232的吐出空气在吹送间隙S合流,能够提高吐出空气的直前性。通过使第一吐出口222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232的吐出空气在吹送间隙S合流,还可以诱导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周边的空气在间接气流的作用下沿着送风模块200的外周缘面向前方流动。

第一塔外壳221可以包括:第一塔上端221a,形成第一塔220的上侧面;第一塔前端221b,形成第一塔220的前方面;第一塔后端221c,形成第一塔220的后方面;第一外侧壁221d,形成第一塔220的外周缘面;以及第一内侧壁221e,形成第一塔20的内侧面。

第二塔外壳231可以包括:第二塔上端231a,形成第二塔230的上侧面;第二塔前端231b,形成第二塔230的前方面;第二塔后端231c,形成第二塔230的后方面;第二外侧壁231d,形成第二塔230的外周缘面;以及第二内侧壁231e,形成第二塔230的内侧面。

第一外侧壁221d和第二外侧壁231d可以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形成,从而分别形成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的外周缘面。

第一内侧壁221e和第二内侧壁231e可以向半径方向内侧凸出形成,从而分别形成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的内周缘面。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在第一内侧壁221e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并可以向半径方向内侧呈开口的方式形成。第二吐出口232可以在第二内侧壁231e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并可以向半径方向内侧呈开口的方式形成。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形成在比第一塔前端221b更靠近第一塔后端221c的位置。第二吐出口232可以形成在比第二塔前端231b更靠近第二塔后端231c的位置。

供后述的第一气流转换器401贯穿的第一板体狭缝223可以在第一内侧壁221e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供后述的第二气流转换器402贯穿的第二板体狭缝233可以在第二内侧壁231e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板体狭缝223和第二板体狭缝233可以向半径方向内侧呈开口的方式形成。

第一板体狭缝223可以形成在比第一塔后端221c更靠近第一塔前端221b的位置。第二板体狭缝233可以形成在比第二塔后端231c更靠近第二塔前端231b的位置。第一板体狭缝223和第二板体狭缝233可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

以下,参照图2和图3,说明送风机1的内部结构。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P-P’线切开送风机1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Q-Q’线切开送风机1的剖视图。

参照图2,在底座110的上侧可以配置有用于控制风扇组件300的运转的基板组件150。在底座110的上侧可以形成有控制空间150S,基板组件150配置于所述控制空间150S。

过滤器130可以配置在控制空间150S的上侧。过滤器130的外形可以呈圆筒形,在过滤器130的内侧可以形成有缸筒形的过滤器孔131。

通过吸入孔121流入的空气可以通过过滤器130并向过滤器孔131流动。

在过滤器130的上侧可以配置有吸入格栅140,通过了过滤器130并向上侧流动的空气通过所述吸入格栅140。吸入格栅140可以配置在风扇组件300和过滤器130之间。在去除下部外壳120并将过滤器130从送风机1分离时,吸入格栅140可以防止用户的手进入到风扇组件300。

风扇组件300可以配置在过滤器130的上侧,并产生对送风机1外部的空气的吸力。

在风扇组件300的驱动的作用下,送风机1外部的空气可以依次地通过吸入孔121和过滤器孔131并向第一塔220及第二塔230流动。

在过滤器130和送风模块200之间可以形成有布置风扇组件300的施压空间300s。

在第一塔22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使通过了施压空间300s的空气向上侧流动的第一分配空间220s,在第二塔23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使通过了施压空间300s的空气向上侧流动的第二分配空间230s。塔底座210可以将通过了施压空间300s的空气向第一分配空间220s和第二分配空间230s分配。塔底座210可以是将第一、第二塔220、230和风扇组件300连接的通道(Channel)。

第一分配空间220s可以形成在第一外侧壁221d和第一内侧壁221e之间。第二分配空间230s可以形成在第二外侧壁231d和第二内侧壁231e之间。

第一塔220可以包括对第一分配空间220s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的第一流动引导件520。第一流动引导件520可以上下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

第一流动引导件520可以从第一塔后端221c朝向第一塔前端221b凸出形成。第一流动引导件520可以与第一塔前端221b在前后方向上隔开。第一流动引导件520可以越到前方则越朝向下侧倾斜地延伸。在复数个第一流动引导件520中,越配置在上侧的第一流动引导件520,其向下侧倾斜的角度越小。针对其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第二塔230可以包括对第二分配空间230s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的第二流动引导件530。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上下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

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从第二塔后端231c朝向第二塔前端231b凸出形成。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与第二塔前端231b在前后方向上隔开。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越到前方则其越向下侧倾斜地延伸。在复数个第二流动引导件530中,越配置在上侧的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其向下侧倾斜的角度越小。针对其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第一流动引导件224可以引导从风扇组件300吐出的空气朝向第一吐出口222流动。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引导从风扇组件300吐出的空气朝向第二吐出口232流动。

参照图3,风扇组件300可以包括:风扇马达310,用于产生动力;马达壳体330,容置风扇马达310;风扇320,接收来自风扇马达310的动力并旋转;导叶340,将被风扇320施压的空气引导至上方。

风扇马达310可以配置在风扇320的上侧,并可以通过从风扇马达310向下侧延伸的马达轴311与风扇320连接。

马达壳体330可以包括:第一马达壳体331,覆盖风扇马达310的上部;第二马达壳体332,覆盖风扇马达310的下部。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从塔底座顶面211的一侧211a朝向上侧延伸。第一吐出口下端222d可以形成在塔底座顶面211的一侧211a。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在第一塔上端221a的下侧隔开地形成。第一吐出口上端222c可以在第一塔上端221a的下侧隔开地形成。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地延伸。第一吐出口222可以越到上侧其越朝向前方倾斜地形成。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轴Z向后方倾斜地延伸。

第一吐出口前端222a和第一吐出口后端222b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地延伸,并可以彼此平行地延伸。第一吐出口前端222a和第一吐出口后端222b可以对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轴Z向后方倾斜地延伸。

第一塔220可以包括将第一分配空间220s内的空气向第一吐出口222引导的第一吐出引导件225。

第一塔220可以吹送间隙S为基准与第二塔230呈对称,并可以具有与第二塔230相同的形状及结构。对于上述的第一塔220的说明可以同样地适用于第二塔230。

以下,参照图4和图5,说明用于引发附壁效应的送风机1的空气吐出结构。图4是示出从上侧朝向正下方观察的送风机1的形态的图,图5是示出沿着图1所示的R-R’线切开送风机1并朝向上方观察的送风机1的形态的图。

参照图4,第一内侧壁221e和第二内侧壁231e之间的间隔D0、D1、D2可以越靠近吹送间隙S的中心其越小。

第一内侧壁221e和第二内侧壁231e可以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凸出形成,并在第一内侧壁221e和第二内侧壁231e的顶点之间可以形成有最短距离D0。所述最短距离D0可以形成在吹送间隙S的中心。

第一吐出口222可以形成在比形成有最短距离D0的位置更后方的位置。第二吐出口232可以形成在比形成有最短距离D0的位置更后方的位置。

第一塔前端221b和第二塔前端231b可以按第一间隔D1大小隔开。第一塔后端221c和第二塔后端231c可以按第二间隔D2大小隔开。

第一间隔D1和第二间隔D2可以相同。第一间隔D1可以大于最短距离D0,第二间隔D2可以大于最短距离D0。

第一内侧壁221e和第二内侧壁231e之间的间隔可以从后端221c、231c到形成有所述最短距离D0的位置为止变小,并可以从形成有所述最短距离D0的位置到前端221b、231b为止变大。

第一塔前端221b和第二塔前端231b可以对于前后方轴X倾斜地形成。

在第一塔前端221b和第二塔前端231b分别画上的切线可以对于前后方轴X具有规定的倾斜角A。

通过吹送间隙S向前方吐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可以对于前后方轴X具有所述倾斜角A的方式流动。

在上述的结构的作用下,能够增大通过吹送间隙S向前方吐出的空气的扩散角。

在空气通过吹送间隙S向前方吐出时,后述的第一气流转换器401可以处于引入到第一板体狭缝223内的状态。

在空气通过吹送间隙S向前方吐出时,后述的第二气流转换器402可以处于引入到第二板体狭缝233内的状态。

参照图5,朝向吹送间隙S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受到第一吐出引导件225和第二吐出引导件235的引导。

第一吐出引导件225可以包括: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与第一内侧壁221e连接;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与第一外侧壁221d连接。

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可以与第一内侧壁221e一体地制造,但是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制造。

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可以与第一外侧壁221d一体地制造,但是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制造。

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可以从第一内侧壁221e朝向第一分配空间220s凸出形成。

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可以从第一外侧壁221d朝向第一分配空间220s凸出形成。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可以在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的外侧隔开地形成,并可以在与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之间形成第一吐出口222。

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的曲率半径可以小于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的曲率半径。

第一分配空间220s的空气可以流动到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和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之间,并通过第一吐出口222向吹送间隙S流动。

第二吐出引导件235可以包括: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与第二内侧壁231e连接;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与第二外侧壁231d连接。

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可以与第二内侧壁231e一体地制造,但是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制造。

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可以与第二外侧壁231d一体地制造,但是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制造。

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可以从第二内侧壁231e朝向第二分配空间230s凸出形成。

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可以从第二外侧壁231d朝向第二分配空间230s凸出形成。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可以在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的外侧隔开地形成,并可以在与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之间形成第二吐出口232。

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的曲率半径可以小于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的曲率半径。

第二分配空间230s的空气可以流动到第二内部引导件235a和第二外部引导件235b之间,并通过第二吐出口232向吹送间隙S流动。

第一吐出口222的宽度w1、w2、w3可以形成为,从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的入口越到出口则其先是逐渐地变小后再逐渐地变大。

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的入口宽度w1的大小可以大于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的出口宽度w3。

第一吐出口222的入口222i可以具有入口宽度w1。第一吐出口222的出口222o可以具有出口宽度w3。第一吐出口222的入口222i可以位于出口222o的后方。流入到第一吐出口222的空气,可以从入口222i越朝向出口222o越流向前方。

所述入口宽度w1可以被定义为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的外侧末端和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的外侧末端之间的间隔。所述出口宽度w3可以被定义为从作为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的内侧末端的第一吐出口前端222a到作为第一外部引导件225b的内侧末端的第一吐出口后端222b之间的间隔。

所述入口宽度w1和所述出口宽度w3的大小可以大于第一吐出口222的最短宽度w2的大小。

所述最短宽度w2可以被定义为第一吐出口后端222b和第一内部引导件225a之间的最短距离。

第一吐出口222的宽度可以从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的入口到形成有最短宽度w2的位置为止逐渐地变小,并可以从形成有所述最短宽度w2的位置到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的出口为止逐渐地变大。

与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相同地,第二吐出引导件235也可以形成有第二吐出口前端232a和第二吐出口后端232b,并可以具有与第一吐出引导件225相同的宽度的分布。

以下,参照图6和图7,对由气流转换器400所引起的风向转换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气流转换器400凸出到送风空间S而使送风机1形成上升气流的形态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气流转换器400的动作原理的图。

参照图6,气流转换器400可以朝向吹送间隙S凸出,并可以将通过吹送间隙S向前方吐出的空气的流动转换为上升风。

气流转换器400可以包括:第一气流转换器401,配置在第一塔外壳221;第二气流转换器402,配置在第二塔外壳231。

第一气流转换器401和第二气流转换器402分别从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朝向吹送间隙S凸出,从而能够切断吹送间隙S的前方。

当第一气流转换器401和第二气流转换器402凸出并切断吹送间隙S的前方时,通过第一吐出口222和第二吐出口232吐出的空气被气流转换器400阻挡而可以向上方Z流动。

若第一气流转换器401和第二气流转换器402分别被引入到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而打开送风空间S的前方,则经由第一吐出口222和第二吐出口232吐出的空气可以经由送风空间S流向前方X。

参照图7,气流转换器401、402可以包括:板体410,朝向吹送间隙S凸出;马达420,向板体410提供驱动力;板体引导件430,引导板体410的移动方向;盖440,支撑马达420和板体引导件430。

以下以第一气流转换器401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对于第一气流转换器401的说明可以同样地适用于第二气流转换器402。

如图4及图5所示,板体410可以引入到第一板体狭缝223内。当马达420驱动时,板体410可以通过第一板体狭缝223向吹送间隙S凸出。板体410可以具有其横截面的形状为弧形(arc)的拱形(arch)形状。当马达420驱动时,板体410可以沿着圆周方向移动并向吹送间隙S凸出。

马达420可以与小齿轮421连接并使小齿轮421旋转。马达420可以使小齿轮42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可以使其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板体引导件430可以呈上下延伸的板形。板体引导件430可以包括:引导狭缝450,上下倾斜地延伸;齿条431,朝向小齿轮421凸出形成。

齿条431可以与小齿轮421咬合。当马达420驱动而使小齿轮421旋转时,与小齿轮421咬合的齿条431可以上下移动。

在板体410朝向板体引导件430凸出形成的引导凸起411可以插入到引导狭缝450。

当随着齿条431的上下移动而板体引导件430上下移动时,引导凸起411可以在引导狭缝450的作用下受力并移动。随着板体引导件430的上下移动,引导凸起411可以在引导狭缝450内以斜线方式移动。

当齿条431向上侧移动时,引导凸起411可以沿着引导狭缝450移动并位于引导狭缝450的最下端。当引导凸起411位于引导狭缝450的最下端时,如图4及图5所示,板体410可以完全地隐藏在第一塔220内。当齿条431向上侧移动时,引导狭缝450也将向上侧移动,因此,引导凸起411可以沿着引导狭缝450在同一水平面上沿着圆周方向移动。

当齿条431向下侧移动时,引导凸起411可以沿着引导狭缝450移动并位于引导狭缝450的上端。当引导凸起411位于引导狭缝450的上端时,如图6所示,板体410可以从第一塔220朝向吹送间隙S凸出。当齿条431向下侧移动时,引导狭缝450也将向下侧移动,因此,引导凸起411可以沿着引导狭缝450在同一水平面上沿着圆周方向移动。

盖440可以包括:第一盖441,配置在板体引导件430的外侧;第二盖442,配置在板体引导件430的内侧并紧贴在第一内侧面221e;马达支撑板443,从第一盖441向上侧延伸并与马达420连接;以及止动件444,限制板体引导件430的上下移动。

第一盖441可以覆盖板体引导件430的外侧,第二盖442可以覆盖板体引导件430的内侧。第一盖441可以将配置有板体引导件430的空间从第一分配空间220s分离。第二盖442可以防止板体引导件430与第一内侧壁221e接触。

马达支撑板443可以从第一盖441向上侧延伸,从而支撑马达420的荷重。

止动件444可以从第一盖441朝向板体引导件430凸出形成。在板体引导件430的一面可以形成有随着上下移动而卡止到止动件444的卡止凸起(未图示)。当板体引导件430上下移动时,通过使所述卡止凸起(未图示)卡止到止动件444,能够限制板体引导件430的上下移动。

以下,参照图8,对流动引导件500的配置进行说明。图8是在图1所示的送风机1中切开外壳的一部分并示出的第二塔230和塔底座210的内部结构的图。

流动引导件500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一塔220的第一流动引导件520;和配置于第二塔230的第二流动引导件530。第一流动引导件520和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可以以送风空间S作为基准彼此对称。以下说明的关于第二流动引导件530的说明,同样适用于第一流动引导件520。

风扇组件300可以使送风机1外部的空气经由吸入孔121而流入到下部外壳120内。流入到下部外壳120内的空气,可以经过过滤器孔131并流动到加压空间300s。下部外壳120可以包括外壳门129,外壳门129可以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于下部外壳120。若外壳门129从下部外壳120分离,则过滤器130可以处于能够从外壳内部引出的状态。

被风扇组件300流入到加压空间300s的空气,可以经由第二分配空间230s而流入到第二塔230内。流入到第二塔230的空气可以流向上方,并且其流动方向可以受到第二流动引导件530的引导。

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配置于风扇组件300的上侧,并且可以配置于第二分配空间230s的内部。

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以上下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第二流动引导件530的数量不受到限制,但是可以配置有四个。

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从第二塔后端231c沿着水平方向朝向第二塔前端231b延伸。第二流动引导件530的引导件后端532可以连接于第二塔后端231c。第二流动引导件530的引导件前端531可以与第二塔前端231b的后方隔开。

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具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并且可以具有弯曲的形状。第二流动引导件530的引导件内侧端533可以紧贴或连接于第二内侧壁231e。第二流动引导件530的引导件外侧端534可以紧贴或连接于第二外侧壁231d。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具有在第二内侧壁231e和第二外侧壁231d之间延伸并弯曲的板状。

以下,参照图9,详细说明流动引导件500的结构。图9是表示从侧方观察的图8所示的送风机1的形状的图。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第二流动引导件530作为一例说明流动引导件500,但是关于第二流动引导件530的说明,可以同样适用于第一流动引导件520。

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配置成,比第二塔前端231b更靠近于第二塔后端231c。引导件前端531可以与第二塔前端231b的后方隔开,引导件后端532可以与第二塔后端231c的前方隔开。

由于引导件后端532结合于第二塔后端231c,因此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固定于第二塔外壳231。由于引导件内侧端533和引导件外侧端534分别结合于第二内侧壁231e和第二外侧壁231d,因此第二流动引导件530可以固定于第二塔外壳231。

流动引导件500可以以沿着上下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流动引导件500、520、530可以包括:第一引导件530a;配置于第一引导件530a的上侧的第二引导件530b;配置于第二引导件530b的上侧的第三引导件530c;以及配置于第三引导件530c的上侧的第四引导件530d。

第一引导件530a可以是指,复数个流动引导件500中的配置于最下侧的流动引导件500。第一引导件530a的底面可以面面向风扇组件300,第一引导件530a的顶面可以面向第二引导件530b的底面。

第二引导件530b可以是指,复数个流动引导件500中的与第一引导件530a相邻配置的流动引导件500。第二引导件530b的底面可以面向第一引导件530a的顶面,第二引导件530b的顶面可以面向第三引导件530c的底面。

第三引导件530c可以是指,复数个流动引导件500中的与第四引导件530d相邻配置的流动引导件500。第三引导件530c的底面可以面向第二引导件530b的顶面,第三引导件530c的顶面可以面向第四引导件530d的底面。

第四引导件530d可以是指,复数个流动引导件500中的配置于最上侧的流动引导件500。第四引导件530d的底面可以面向第三引导件530c的顶面,第四引导件530d的顶面可以面向第二塔上端231a。

第二引导件530b和第三引导件530c也可以是指,配置在第一引导件530a和第四引导件530d之间的流动引导件500。

流动引导件500可以形成为弯曲形状。复数个流动引导件500中的一部分可以朝向上侧凸出而形成。复数个流动引导件500中的一部分可以朝向上侧倾斜地延伸。复数个流动引导件500中的一部分可以形成为平板状。复数个流动引导件500中的一部分可以朝向下侧弯曲而形成。

第一引导件530a可以形成为,越朝向前方越朝向下侧弯曲。第一引导件530a的引导件前端531a可以位于比引导件后端532a更靠向下侧的位置。第一引导件530a可以从塔后端231c沿着水平方向朝向前方弯曲而延伸,或者可以越延伸到前方越朝向下侧弯曲。第一引导件530a的引导件前端531a的切线,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朝向下方的倾斜角θ1。

第二引导件530b可以朝向上侧凸出而形成。第二引导件530b可以从塔后端231c朝向前方弯曲地延伸,并且可以具有朝向上侧凸出的形状。第二引导件530b的引导件前端531b可以位于比引导件后端532b更靠向下侧的位置。第二引导件530b的引导件前端531b的切线,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朝向下方的倾斜角θ2。第二引导件530b的引导件后端532b的切线,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朝向下方的倾斜角α1。

第三引导件530c可以朝向上侧凸出而形成。第三引导件530c可以从塔后端231c朝向前方弯曲地延伸,并且可以具有朝向上侧凸出的形状。第三引导件530c的引导件前端531c可以位于比引导件后端532c更靠向上侧的位置。第三引导件530c的引导件前端531c的切线,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朝向下方的倾斜角θ3。第三引导件530c的引导件后端532c的切线,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朝向下方的倾斜角α2。

第四引导件530d可以朝向上侧倾斜地延伸。第四引导件530d可以从塔后端231c朝向前方延伸,并且可以具有平板形状。第四引导件530d的引导件前端531d可以位于比引导件后端532d更靠向上侧的位置。第四引导件530d的顶面和底面,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朝向上方的倾斜角θ4。第四引导件530d的倾斜角θ4在前后方向上可以保持恒定。

复数个流动引导件530a、530b、530c、530d的每一个与塔前端231b隔开的距离可以形成为彼此不同。

第一引导件530a可以与塔前端231b隔开第一间隔G1。第二引导件530b可以与塔前端231b隔开第二间隔G2。第三引导件530c可以与塔前端231b隔开第三间隔G3。第四引导件530d可以与塔前端231b隔开第四间隔G4。

在复数个流动引导件500中,越是配置于下侧的流动引导件500,其与塔前端231b之间的间隔G1、G2、G3、G4可以越宽。第一间隔G1可以比第二间隔G2更宽,第二间隔G2可以比第三间隔G3更宽,第三间隔G3可以比第四间隔G4更宽。

第二塔前端231b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延伸。第二塔前端231b可以以越到上侧则越朝向后方倾斜的方式延伸。第二塔前端231b可以越到上侧越靠近位于中心部的上下轴Z。第二塔前端231b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具有朝向后方的倾斜角β1。

第二塔后端231c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延伸。第二塔后端231c可以以越到上侧则越朝向前方倾斜的方式延伸。第二塔后端231c可以越到上侧则越靠近位于中心部的上下轴Z。第二塔后端231c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具有朝向前方的倾斜角β2。

第二吐出口232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延伸。第二吐出口232可以以越朝向上侧则越朝向前方倾斜的方式延伸。第二吐出口232可以越朝向上侧则越靠近位于中心部的上下轴Z。第二吐出口232可以与第二塔后端231c平行地延伸。第二吐出口前端232a和第二吐出口后端232b可以平行地延伸。

由于塔前端231b、塔后端231c以及吐出口232倾斜地形成,并且流动引导件500和塔前端231b之间的间隔G1、G2、G3、G4越到上侧则越变窄,因此,被风扇320吹送的空气可以通过流动引导件500顺畅地引导至吐出口232。另外,由于塔前端231b、塔后端231c以及吐出口232倾斜地形成,并且流动引导件500和塔前端231b之间的间隔G1、G2、G3、G4越到上侧则越变窄,因此,经由吐出口232吐出的空气可以上下均匀地分配。

更详细而言,被风扇320吹送的空气越靠近风扇320则其压力越变高,越远离风扇320则其压力越变低。由此,通过使与风扇320相邻配置的流动引导件500和塔前端231b之间的间隔形成为更宽,来能够将更多流量的空气引导成朝向上侧扩散,同时防止发生经由吐出口232吐出的空气集中到下部的现象。另外,通过使远离风扇320的流动引导件500和塔前端231b之间的间隔形成为更窄,来将流向上方的过程中流速变小的空气引导成,在不被剥离的情况下通过流动引导件500引导至吐出口232。

以下,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送风机1’中的流动引导件600的结构。图10是另一实施例的送风机1’的纵向剖视图。

在另一实施例的送风机1’中,加热器240配置于上部外壳221、231的内部。加热器240可以分别配置于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的内部。第一加热器241可以配置于第一塔220的内部,第二加热器(未图示)可以配置于第二塔230的内部。以第一加热器241作为一例说明加热器240的结构和配置,但是关于第一加热器241的说明,同样适用于第二加热器(未图示)。

在送风机1’的内部配置有流动引导件600。流动引导件600可以以上下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流动引导件600可以包括第一引导件620a、第二引导件620b、第三引导件620c以及第四引导件620d,流动引导件600的形状和结构可以与上述一实施例的流动引导件500相同。

加热器240可以包括:第一散热管243,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散热管244,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与第一散热管243隔开;拐角部245,其用于使第一散热管243和第二散热管244相连接;保持件247,其用于使第一散热管243和第二散热管244固定;以及复数个散热翅片248,第一散热管243和第二散热管244贯通复数个所述散热翅片248。

第一散热管243、第二散热管244以及拐角部245可以是一体式管,并且可以通过保持件247被固定。

复数个散热翅片248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复数个散热翅片248可以彼此上下隔开。在复数个散热翅片248可以形成有加热流路246,空气穿过所述加热流路246。加热流路246可以理解为,在复数个散热翅片248之间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空气流动通道。

复数个流动引导件600的每一个可以从塔后端221c沿着前后方向朝向塔前端221b延伸。穿过加热流路246的空气被流动引导件600引导,并且可以经由吐出口222吐出到送风空间S。

流动引导件600可以配置成,与穿过加热流路246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流动引导件600的引导件前端621a、621b、621c、621d可以面向加热流路246。流动引导件600可以以流线形的方式式与穿过从引导件前端621a、621b、621c、621d到引导件后端622a、622b、622c、622d为止的加热流路246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地延伸。流动引导件600的引导件前端621a、621b、621c、621d可以与散热翅片248的后方隔开。

被风扇320吹送而流入到塔外壳221、231内的空气朝向上方进行流动。流向上方的空气穿过形成在复数个散热翅片248之间的加热流路246,同时朝着吐出口222、232流向后方。穿过加热流路246的空气被流动引导件600引导,从而经由吐出口222、232吐出到送风空间S。由此,流入到塔220、230内并流向上方的空气,其流动方向可以受到加热器240和流动引导件600的双重引导,从而能够顺畅地吐出到吐出口222、232。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3,对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送风机1”的流动引导件212的结构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图11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送风机1”的纵向剖视图,图12和图13是表示流动引导件212的作用效果的曲线图。

参照图11,在塔底座210的塔底座顶面211可以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呈开口的第三吐出口210s。在第三吐出口210s,可以配置有用于引导空气的流动引导件212。第三吐出口210s可以形成于塔底座顶面211的凹陷而成的部位。

流动引导件212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配置。流动引导件212的引导件上端212a可以位于比引导件下端212b更靠向前方的位置。流动引导件212可以连接于塔底座210。

流动引导件212可以以沿着前后方向隔开的方式配置有复数个。在复数个流动引导件212之间,可以分别形成有复数个第三吐出口210s。

流动引导件212可以配置在第一塔220和第二塔230之间,并且可以配置在送风空间S的下侧。从风扇320吹送而至的空气被流动引导件212引导,从而可以经由第三吐出口210s吐出到送风空间S。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第三吐出口210s和流动引导件212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机1和另一实施例的送风机1’中。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引导件212可以被称为引导叶片212。

将流动引导件212的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度定义为流动引导件角度C。

图12中示出了,在塔上端221a的前方50cm的位置P上测量到的由流动引导件角度C所引起的流速变化的值。在改变流动引导件212的数量的同时,对由流动引导件角度C所引起的流速变化进行了测量。可以确认到,在流动引导件212的数量为四个以上的情况下,若流动引导件角度C小于30度,则所述位置P上的流速收敛为零。可以确认到,在流动引导件212的数量为两个的情况下,即使减小了流动引导件角度C,也在所述位置P上形成朝向前方的气流。

图13中示出了,测量了塔上端221a的上侧的气流的值。可以确认到,在流动引导件212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四个、六个的情况下,在塔上端221a的上侧均形成了气流。另外,可以确认到,在流动引导件212的数量为四个、六个的情况下,若增加流动引导件角度C,则流速减小。

综合图12和图13的结果,可以确认到,在至少配置有四个流动引导件212的情况下,能够使朝向前方的流动最小化,并且形成朝向上方的气流。

以上,尽管图示并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特定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请求的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实施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改变实施不应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而单独理解。

3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送风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