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光学镜头

文档序号:1951540 发布日期:2021-12-10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摄像光学镜头 (Image pickup optical lens ) 是由 郭占利 于 2021-09-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光学镜头领域,公开一种摄像光学镜头,所述摄像光学镜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其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2,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8.00≤f;0.90≤f/TTL;0.40≤f1/f≤0.85;-1.10≤f3/f4≤-0.40;0.30≤d2/d4≤2.00。该摄像光学镜头光学性能良好,满足大光圈、长焦距、小畸变的设计要求。(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optical lenses, and discloses an image pickup optical lens, which sequentially comprises from an object side to an image side: a first lens element with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a second lens element with negative refractive power, a third lens element with negative refractive power, a fourth lens element with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and a fifth lens element with refractive power; the focal length of the image pickup optical lens is f, the total optical length of the image pickup optical lens is TTL, the focal length of the first lens is f1, the focal length of the third lens is f3, the focal length of the fourth lens is f4, the on-axis distance from the image-side surface of the first lens to the object-side surface of the second lens is d2, the on-axis distance from the image-side surface of the second lens to the object-side surface of the third lens is d4, and the following relational expressions are satisfied: f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8.00; f/TTL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0.90; f1/f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0.40 and less than or equal to 0.85; f3/f4 is not less than 1.10 and not more than-0.40; d2/d4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0.30 and less than or equal to 2.00. The optical lens for shooting has good optical performance and mee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large aperture, long focal length and small distortion.)

摄像光学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手提终端设备,以及监视器、PC镜头等摄像装置的摄像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各种智能设备的兴起,小型化摄像光学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且由于感光器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便携的外形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像光学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为获得较佳的成像品质,多采用多片式透镜结构。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多,在感光器件的像素面积不断缩小,且系统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五片式透镜结构出现在镜头设计当中。迫切需要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畸变小且像差被充分补正的长焦摄像镜头。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镜头,其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同时,满足大光圈、长焦距、小畸变的设计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所述摄像光学镜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其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2,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8.00≤f;0.90≤f/TTL;0.40≤f1/f≤0.85;-1.10≤f3/f4≤-0.40;0.30≤d2/d4≤2.00。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6,且满足下列关系式:9.00≤R6/R5≤30.00。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72≤(R1+R2)/(R1-R2)≤-0.48;0.07≤d1/TTL≤0.25。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34≤f2/f≤-0.40;1.17≤(R3+R4)/(R3-R4)≤3.84;0.01≤d3/TTL≤0.05。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5.58≤f3/f≤-1.33;0.02≤d5/TTL≤0.07。

优选地,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8,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27≤f4/f≤7.43;4.43≤(R7+R8)/(R7-R8)≤48.10;0.05≤d7/TTL≤0.16。

优选地,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五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9,且满足下列关系式:-5.60≤f5/f≤-0.79;-4.43≤(R9+R10)/(R9-R10)≤-0.72;0.03≤d9/TTL≤0.16。

优选地,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像高为IH,且满足下列关系式:f/IH≥4.00。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远离所述第二透镜的一端设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用于将入射光线反射折转。

优选地,所述反射面由棱镜形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具有优秀的光学特性,且具有大光圈、长焦距、小畸变的特性,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图12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图13是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图15是图13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图16是图13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第一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10。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该摄像光学镜头10包括五片透镜。具体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光圈S1、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第五透镜L5和像面Si之间可设置有光学过滤片(filter)GF等光学元件。在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的远离第二透镜L2的一端还可以设有反射面RS,反射面RS用于将入射光线反射折转,从而形成潜望式光学系统,反射面RS可以由棱镜或者反射镜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为塑料材质,第二透镜L2为塑料材质,第三透镜L3为塑料材质,第四透镜L4为塑料材质,第五透镜L5为塑料材质。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也可以是其他材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满足下列关系式:8.00≤f,规定了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f,从而实现长焦距效果。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满足下列关系式:0.90≤f/TTL,规定了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f与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TTL的比值,在同样长度的情况下,摄像光学镜头10具有更长的焦距。优选地,满足0.98≤f/TTL。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为f1,满足下列关系式:0.40≤f1/f≤0.85,规定了第一透镜L1的焦距f1与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f的比值,可以有效地平衡摄像光学镜头10的场曲量,使中心视场的场曲偏移量小于0.01mm。优选地,满足0.40≤f1/f≤0.64。

定义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满足下列关系式:-1.10≤f3/f4≤-0.40,规定了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与第四透镜L4的焦距f4的比值,通过焦距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修正摄像光学镜头10的像散和畸变,使畸变|Distortion|≤1.10%,减少暗角产生的可能性。

定义所述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2,所述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4,满足下列关系式:0.30≤d2/d4≤2.00,规定了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2与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4的比值,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助于压缩光学总长TTL,实现超薄化效果。

定义所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6,满足下列关系式:9.00≤R6/R5≤30.00,规定了第三透镜L3的形状,可以减小光的偏折程度,有效校正色差,使色差|LC|≤2.5μm。优选地,满足9.44≤R6/R5≤28.60。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定义所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满足下列关系式:-1.72≤(R1+R2)/(R1-R2)≤-0.48,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的形状,使得第一透镜L1能够有效地校正系统球差。优选地,满足-1.07≤(R1+R2)/(R1-R2)≤-0.60。

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定义所述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为d1,满足下列关系式:0.07≤d1/TTL≤0.25,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12≤d1/TTL≤0.20。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二透镜L2的焦距为f2,满足下列关系式:-1.34≤f2/f≤-0.40,通过将第二透镜L2的负光焦度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利于矫正光学系统的像差。优选地,满足-0.84≤f2/f≤-0.50。

定义所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满足下列关系式:1.17≤(R3+R4)/(R3-R4)≤3.84,规定了第二透镜L2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镜头向超薄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上色像差问题。优选地,满足1.86≤(R3+R4)/(R3-R4)≤3.08。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定义所述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为d3,满足下列关系式:0.01≤d3/TTL≤0.05,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1≤d3/TTL≤0.04。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满足下列关系式:-5.58≤f3/f≤-1.33,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地,满足-3.49≤f3/f≤-1.66。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定义所述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为d5,满足下列关系式:0.02≤d5/TTL≤0.07,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3≤d5/TTL≤0.06。

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所述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满足下列关系式:1.27≤f4/f≤7.43,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地,满足2.03≤f4/f≤5.95。

定义所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4.43≤(R7+R8)/(R7-R8)≤48.10,规定了第四透镜L4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化的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地,满足7.09≤(R7+R8)/(R7-R8)≤38.48。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定义所述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为d7,满足下列关系式:0.05≤d7/TTL≤0.16,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8≤d7/TTL≤0.12。

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L5也可以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五透镜L5的焦距为f5,满足下列关系式:-5.60≤f5/f≤-0.79,对第五透镜L5的限定可有效的使得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线角度平缓,降低公差敏感度。优选地,满足-3.50≤f5/f≤-0.99。

定义所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0,满足下列关系式:-4.43≤(R9+R10)/(R9-R10)≤-0.72,规定了第五透镜L5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化的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地,满足-2.77≤(R9+R10)/(R9-R10)≤-0.90。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定义所述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为d9,满足下列关系式:0.03≤d9/TTL≤0.16,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5≤d9/TTL≤0.13。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一透镜L1与所述第二透镜L2的组合焦距为f12,满足下列关系式:0.35≤f12/f≤1.11,在条件式范围内,可消除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像差与歪曲,且可压制摄像光学镜头10后焦距,维持影像镜片系统组小型化。优选的,满足0.56≤f12/f≤0.89。

本实施方式中,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圈值为FNO,满足下列关系式:FNO≤2.80,从而实现大光圈,摄像光学镜头10成像性能好。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像高为IH,满足下列关系式:f/IH≥4.00,从而实现长焦距。

本实施方式中,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畸变为|Distortion|,满足下列关系式:|Distortion|≤1.10%,从而实现小畸变。

摄像光学镜头10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同时,能够满足大光圈、长焦距、小畸变的设计要求;根据该摄像光学镜头10的特性,该摄像光学镜头10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

下面将用实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各实例中所记载的符号如下所示。焦距、轴上距离、中心曲率半径、轴上厚度、反曲点位置、驻点位置的单位为mm。

TTL:光学总长(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到像面Si的轴上距离),单位为mm;

光圈值FNO:是指摄像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和入瞳直径的比值。

优选的,所述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反曲点和/或驻点,以满足高品质的成像需求,具体的可实施方案,参下所述。

表1、表2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

【表1】

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

S1:光圈;

R:光学面中心处的曲率半径;

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3: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5: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7: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9: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1:光学过滤片GF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R12: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

d:透镜的轴上厚度、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

d0:光圈S1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1: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

d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3: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

d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5: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

d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7: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

d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9: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

d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到光学过滤片GF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11:光学过滤片GF的轴上厚度;

d12: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到像面Si的轴上距离;

nd:d线的折射率(d线为波长为550nm的绿光);

nd1:第一透镜L1的d线的折射率;

nd2:第二透镜L2的d线的折射率;

nd3:第三透镜L3的d线的折射率;

nd4:第四透镜L4的d线的折射率;

nd5:第五透镜L5的d线的折射率;

ndg:光学过滤片GF的d线的折射率;

vd:阿贝数;

v1:第一透镜L1的阿贝数;

v2:第二透镜L2的阿贝数;

v3:第三透镜L3的阿贝数;

v4: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

v5:第五透镜L5的阿贝数;

vg:光学过滤片GF的阿贝数。

表2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表2】

为方便起见,各个透镜面的非球面使用下述公式(1)中所示的非球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公式(1)表示的非球面多项式形式。

z=(cr2)/{1+[1-(k+1)(c2r2)]1/2}+A4r4+A6r6+A8r8+A10r10+A12r12+A14r14+A16r16+A18r18+A20r20 (1)

其中,k是圆锥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是非球面系数,c是光学面中心处的曲率,r是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z是非球面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r的点,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

表3、表4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其中,P1R1、P1R2分别代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2R1、P2R2分别代表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3R1、P3R2分别代表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4R1、P4R2分别代表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5R1、P5R2分别代表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反曲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反曲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驻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驻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

【表3】

【表4】

驻点个数 驻点位置1
P1R1 0 /
P1R2 1 0.685
P2R1 0 /
P2R2 0 /
P3R1 1 0.595
P3R2 1 0.185
P4R1 0 /
P4R2 0 /
P5R1 0 /
P5R2 0 /

图2、图3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6nm、587nm、546nm、486nm及435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4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4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后出现的表17示出各实施方式一、二、三以及对比实施方式中各种数值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

如表17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入瞳直径ENPD为2.883mm,全视场像高IH为2.000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为27.56°,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满足大光圈、长焦距、小畸变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只列出不同点。

表5、表6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的设计数据。

【表5】

表6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表6】

表7、表8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

【表7】

反曲点个数 反曲点位置1
P1R1 0 /
P1R2 1 0.495
P2R1 1 0.995
P2R2 1 1.155
P3R1 1 0.385
P3R2 1 0.055
P4R1 0 /
P4R2 0 /
P5R1 0 /
P5R2 0 /

【表8】

驻点个数 驻点位置1
P1R1 0 /
P1R2 1 0.895
P2R1 1 1.235
P2R2 0 /
P3R1 1 0.615
P3R2 1 0.085
P4R1 0 /
P4R2 0 /
P5R1 0 /
P5R2 0 /

图6、图7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6nm、587nm、546nm、486nm及435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8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如表17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20的入瞳直径ENPD为3.037mm,全视场像高IH为2.000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为26.30°,所述摄像光学镜头20满足大光圈、长焦距、小畸变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第三实施方式)

图9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只列出不同点。

表9、表10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的设计数据。

【表9】

表10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表10】

表11、表12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

【表11】

反曲点个数 反曲点位置1
P1R1 0 /
P1R2 1 0.485
P2R1 1 1.155
P2R2 0 /
P3R1 1 0.365
P3R2 1 0.075
P4R1 0 /
P4R2 0 /
P5R1 0 /
P5R2 0 /

【表12】

驻点个数 驻点位置1
P1R1 0 /
P1R2 1 0.875
P2R1 0 /
P2R2 0 /
P3R1 1 0.585
P3R2 1 0.115
P4R1 0 /
P4R2 0 /
P5R1 0 /
P5R2 0 /

图10、图11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6nm、587nm、546nm、486nm及435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2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以下表17按照上述条件式列出了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各条件式的数值。显然,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满足上述的条件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30的入瞳直径ENPD为2.912mm,全视场像高IH为2.000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为27.31°,所述摄像光学镜头30满足大光圈、长焦距、小畸变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对比实施方式)

图13所示为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对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只列出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

表13、表14示出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的设计数据。

【表13】

表14示出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表14】

表15、表16示出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

【表15】

反曲点个数 反曲点位置1 反曲点位置2
P1R1 0 / /
P1R2 1 0.565 /
P2R1 0 / /
P2R2 1 0.965 /
P3R1 2 0.425 0.925
P3R2 2 1.025 1.065
P4R1 1 1.605 /
P4R2 0 / /
P5R1 0 / /
P5R2 0 / /

【表16】

驻点个数 驻点位置1 驻点位置2
P1R1 0 / /
P1R2 1 0.865 /
P2R1 0 / /
P2R2 0 / /
P3R1 2 0.755 0.995
P3R2 0 / /
P4R1 0 / /
P4R2 0 / /
P5R1 0 / /
P5R2 0 / /

图14、图15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6nm、587nm、546nm、486nm及435nm的光经过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6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6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以下表17按照上述条件式列出了对比实施方式中对应各条件式的数值。显然,对比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40不满足条件式:0.90≤f/TTL。

在对比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40的入瞳直径ENPD为2.929mm,全视场像高IH为2.000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为20.48°,所述摄像光学镜头40不满足大光圈、长焦距、小畸变的设计要求。

【表17】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摄像光学镜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