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源混光装置和干燥设备

文档序号:1957278 发布日期:2021-12-10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多源混光装置和干燥设备 (Multi-source light mixing device and drying equipment ) 是由 刘楚枫 于 2021-11-1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发光系统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源混光装置和干燥设备,其中多源混光装置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第一光源包括光学元件和一个或多个第一发光件,第一发光件能够发出第一光谱光线穿过光学元件;第二光源位于第一光源光路外,第二光源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发光件,第二发光件发出第二光谱光线至光学元件;第一光谱光线、第二光谱光线在光学元件上的交汇处混合呈现预设的颜色。本申请中的第二光源在不影响第一光源本身功能的前提下,能够向光学元件发出光线,与第一光源的光线混合从而改变光学元件至少部分区域的颜色,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光学元件上的颜色变化获得提示信息,例如第一光源当前的工作档位等。(The applica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light emitting systems, and discloses a multisource mixed light device and drying equipment, wherein multisource mixed light device includes: a first light source and a second light source, the first light source comprising an optical element and one or more first light-emitting members capable of emitting light of a first spectrum through the optical element; the second light source is positioned outside the first light source light path and comprises one or more second light-emitting pieces, and the second light-emitting pieces emit second spectrum light to the optical element; the first spectrum light and the second spectrum light are mix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optical element to present a preset color. The second light source in this application can send light to optical element on the premise of not influencing the function of first light source itself, thereby mixes with the light of first light source and changes the colour of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partial region for the user can obtain tip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colour change on the optical element, for example current operating position etc. of first light source.)

一种多源混光装置和干燥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光系统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源混光装置和干燥设备。

背景技术

光除了能够提供照明、显示色彩,还可以辐射热量,现有技术中存在以光源为发热体的光暖设备,通过光辐射的方式进行制热,例如浴霸、小太阳电取暖器等。在新一代的干燥设备中,用红外卤素灯替代电热丝作为热源。在光暖设备中,光源本身在提供热量的同时,也发出可见光,用户本能的通过观察发光状态以获知光暖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中。

由于光源有着预设的光谱,展示出对应的颜色,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改变光源的功率后,所呈现的辐射颜色也较为相近,可能仅存在亮度或色相的细微变化,难以被用户所察觉,例如切换为较小功率时,用户距离光暖设备较远而获得的光暖效果差,导致能耗浪费,或者切换为较大功率时,用户距离光暖设备过近,导致温度过高甚至引发危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源混光装置和干燥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源颜色变化幅度小、难以向用户提供易于察觉的提示信息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源混光装置,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包括光学元件和一个或多个第一发光件,所述第一发光件能够发出第一光谱光线穿过所述光学元件;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光源光路外,所述第二光源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发光件,所述第二发光件发出第二光谱光线至所述光学元件;所述第一光谱光线、所述第二光谱光线在所述光学元件上的交汇处混合呈现预设的颜色。

本申请中的多源混光装置,在第一光源的光路外设置了第二光源,第二光源在不影响第一光源本身功能的前提下,能够向光学元件发出光线,与第一光源的光线混合从而改变光学元件上至少部分区域的颜色,无论是呈现出新的颜色,还是改变了原有的颜色,亦或者同时呈现两种颜色,都能够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观察光学元件上的颜色变化获得提示信息,例如第一光源当前的工作档位等。

本申请还提供了干燥设备,包括壳体和上述的多源混光装置;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光源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朝向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发光件发出的所述第一光谱光线为红外辐射。

采用本申请中的干燥设备,在使用时通过第一光源产生的红外辐射对外部目标物进行加热干燥,位于第一光源光路外的第二光源能够发射光线与红外辐射混合,从而改变光学元件上至少部分区域的颜色。一般地,红外辐射在光学元件上呈红色,例如采用的第二光源能够发出绿光,红光和绿光在光学元件上混合后在混合的区域呈现黄色,与原来所呈现的红色有着明显区别,能够显著的提供提示信息,用户可以本能的通过观察光学元件上出光处的颜色获得提示信息,例如识别第一光源当前的工作档位等。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可以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至图3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的多源混光装置的光路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的光学元件的透过曲线示意图;

图5和图6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的图案显示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的光学元件的单元体组合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干燥设备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光学元件的光斑区域示意图;

图10和图1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干燥设备的光路示意图;

图12和图13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的气流出口和光学元件布置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干燥设备的控制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至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多源混光装置,包括第一光源10和第二光源20。其中,第一光源10包括第一发光件11和光学元件30,第一发光件11能够发出第一光谱光线12穿过光学元件30,第一光谱光线12从光学元件30穿出后用以提供照明、发热等功能。在第一光谱光线12穿过光学元件30时,光学元件30呈现与其光谱对应的第一颜色。

光学元件30是一种能够透光的结构,可以包括改变或重新引导光的透镜、反射器、棱镜、光栅、分束器、滤光器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30可以是透镜。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30可以是菲涅耳透镜。光学元件30可以通过镀膜、不同光学性能透镜层叠设置等方式,改变对特定波长的透光率,呈现预定的颜色。例如第一光源10的发射光谱中包括多种波长的可见光,光学元件30仅允许某特定波长区间的光线透过,在光学元件30的出光面上呈现与该区间波长光线所对应的颜色。例如第一光源10为红外辐射源,设计功能为向人体或其他目标物提供红外辐射,此时为了避免可见光透出影响使用,则对应的光学元件30被设计为可供红外线波段透过,尽量阻挡可见光波段,第一光谱光线12即波峰位于红外波段的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元件30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发光件11外部的透镜,例如第一光源10具有灯杯13,第一发光件11设置在灯杯13内部,光学元件30设在灯杯13的开口处,灯杯13将第一光谱光线12汇聚后从光学元件30出射。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10本身具有透明的透光泡壳,透光泡壳即构成光学元件30。

第二光源20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发光件211,第二发光件211发出第二光谱光线212至光学元件30。第二光源20主要的作用在于配合第一光源10进行混光,展现预设的颜色,因此可以认为,第二光源20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照明光线。第一光谱光线12和第二光谱光线212意指二者具有不同的光谱,体现在波形图上即具有不同的波峰和/或幅值,是两种由不同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

第一发光件11即第一光源10实际发出光线的结构、第二发光件211即第二光源20中实际发出光线的结构,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发光件11、第二发光件211可以为卤素灯中的钨丝、LED灯珠中的LED芯片等具体的发光结构。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件11、第二发光件211也可以为完整的卤素灯、LED灯珠,其内部设有具体发光的结构,例如灯丝、LED芯片等。第一发光件11、第二发光件211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

第二光源20位于第一光源10的光路外,第一光源10的光路即指其所发出的第一光谱光线12的传播路径,第二光源20位于第一光源10的光路外意味着第二光源20大体上未被第一光谱光线12照射。换言之,第二光源20未遮挡第一光源10的光线,对于第一光源10本身的光学性能不产生影响。例如第一光源10能够在预设的距离形成完整的光斑,而第二光源20位于第一光源10的光路外,无论其是否存在,都不影响第一光源10在预设距离所产生光斑的完整度和亮度。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多源混光装置在工作时具有以下几种工况:(1)在第一光源10运行、第二光源20未运行时,在光学元件30上呈现与第一光谱光线12相关的第一颜色;(2)在第一光源10未运行、第二光源20运行时,在光学元件30上呈现与第二光谱光线212相关的第二颜色:(3)在第一光源10和第二光源20同时运行时,在光学元件30上第一光谱光线12、第二光谱光线212发生交汇,在交汇处二者混合为混合光线40,混合光线40呈现预设的颜色,下称为第三颜色。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谱光线12在光学元件30上呈红色,第二光谱光线212在光学元件30上呈黄色,则混合光线40呈现橙色。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前文可知,第一光谱光线12、第二光谱光线212或混合光线40在光学元件30上所呈现的颜色,不仅与其光谱内所包含的可见光颜色对应,也和光学元件30本身的光学性能相关,二者并不一定相同。在于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谱光线12的波峰为红色光,在普通的光学元件上呈现红色,而在特殊设计的光学元件上呈现绿色,后者通过镀膜的透过率设计,只允许可将光波段中的绿光透过,因此呈现绿色。

从上述的几种工况可知,在光学元件30上至少能够呈现三种颜色: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容易理解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谱光线12覆盖整个光学元件30,而第二光谱光线212未覆盖整个光学元件30,在第一光源10和第二光源20同时工作时,光学元件30上只有部分区域存在混合光线40因此而呈现第三颜色,在其他区域依然呈现第一颜色,也即光学元件30上同时呈现两种颜色。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谱光线12未覆盖整个光学元件30,而第二光谱光线212覆盖整个光学元件30,则在光学元件30上能够对应分区呈现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谱光线12和第二光谱光线212均未覆盖整个光学元件30,并且二者所覆盖的区域也非完全重叠,则光学元件30上仅在二者交汇处呈现第三颜色,在其他的位置上还有第一颜色和第二颜色对应呈现,也即能够同时呈现三种颜色。

可以看出,在第一光源10运行时,能够通过控制第二光源20的启闭,实现在光学元件30上呈现与第一光源10本身呈现的颜色相异的第二颜色或第三颜色,由于第二光源20本身位于第一光源10的光路外,因此可以实现,在不对第一光源10的工作产生任何影响的前提下,改变光学元件30的颜色,起到提供提示信息的作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10被设计为主要对外辐射红外线,现有技术中红外光源在发射红外辐射时,难以实现只发射红外波段的光线而不发射可见光波段的光线,而只能使发射光谱的波峰尽量靠近红外波段,因此不可避免的在可见光波段中红色光的幅值最大,所以在光学元件30上可呈现的颜色为一般为红色。当第一光源10的工作状态改变时,其光谱发生变化,改变了波峰和/或幅值,但是在光学元件30上呈现的颜色依然主要由可见光波段中的红光形成,可能仅有红色的明暗或色相发生变化,体现在光学元件30上的颜色变化较小,用户难以直观的从光学元件30上颜色的细微变化观察得知第一光源10的工作状态发生改变,也即第一光源10本身改变工作状态所带来的颜色变化不足以向用户提供足够分辨的提示信息。而采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多源混光装置,可在切换第一光源10工作状态时通过控制第二光源20的启闭,例如从关闭状态改变为开启状态,则同步有第二光谱光线212投射至光学元件30,光学元件30上至少部分区域呈现第三颜色,例如第二光谱光线212在光学元件30上的第二颜色为绿色,绿色与红色混合后的第三颜色为黄色,与第一颜色(红色)有显著差别,用户在观察到黄色后即可了解第一光源10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变化。

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多源混光装置,在不影响第一光源10本身功能的前提下,通过位于第一光源10光路外的第二光源20发出的光线,在光学元件30上混光呈现预定的颜色,通过控制第二光源20的启闭,即可在光学元件30上显示与第一光源10相异的颜色,提供醒目的提示信息,用户能够直观、快捷的通过观察第一光源10上光学元件30的颜色获得相关提示信息,提升了使用便利度。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光件211的数量为多个,通过设计各第二发光件211的朝向、规划其光路,使得所发出的第二光谱光线212投射至光学元件30的预设位置,在光学元件30上,呈现第三颜色的多个预设位置组合构成预设的图案。图6中所示预设的图案为圆环形,第二发光件211开启后,光学元件30上有呈第三颜色的圆环形(图示中留白区域)。在图5所示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发光件211能够分别进行控制,例如预设的图案为“A”、“B”、“C”(图示中阴影区域),多个第二发光件211被分为三组,第一组第二发光件211对应的预设位置组合成图案“A”,第二组第二发光件211对应的预设位置组合成图案“B”,第三组第二发光件211对应的预设位置组合成图案“C”,当第一组第二发光件211开启,而第二组、第三组第二发光件211均关闭时,在光学元件30上呈现具有第三颜色的图案“A”,可用以指示当前工作模式为第一模式,通过类似的控制方案,还可在光学元件30上呈现具有第三颜色的图案“B”、“C”,或者是三者的任意组合,用以向用户提供更多的提示信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控制第二发光件211以一定频率在启动和关闭之间切换,使得对应的预设图案呈“闪烁”状态,在第一颜色和第三颜色之间切换,提供另外一种提示信息。或者,也可采用分区并且闪烁的方式,例如投射“A”、“B”、“C”均以第三颜色亮起,且其中图案“A”为闪烁状态(以一定频率启闭第二发光件211,使“A”在第一颜色和第三颜色之间切换),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例如该档位为当前用户选取尚未确定的档位,或者为当前档位等。上述的多个第二发光件211的控制结构,在现有技术中有成熟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设计相关的逻辑控制电路即可,具体电路布置方案、控制逻辑非本实施方式之重点所在,不做赘述。

在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多个第二发光件211环绕第一光源10的光路设置,也即多个第二发光件211投射至光学元件30上后,大体位于周向(以光路中轴线为圆心)上不同的位置,形成大体呈环形的连续或不连续的图案,例如可呈现图6中的圆环形。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多个第二发光件211大体沿第一光源10的光路方向层叠设置,也即多个第二发光件211的光线投射至光学元件30上后,大体位于径向(以光路中轴线投影点为圆心)上不同的位置,形成呈条形的连续或不连续的图案。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上述两者的组合,即,既可以投射出环形图案,也能够投射出条形图案。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12所示,设置多个第二发光件211,并且既沿第一光源10的光路方向层叠设置,也环绕第一光源10的光路设置,使得多个第二发光件211能够共同覆盖光学元件30的整个表面。每个第二发光件211在光学元件30上投射一个像素,多个第二发光件211组合后能够通过像素组成二维图案,该二维图案的分辨率与第二发光件211的排列密度相关。而且,通过相关的逻辑控制电路,按照程序控制各个每个第二发光件211的启闭持续时间,控制了每个像素的颜色(第一颜色、第二颜色、第三颜色中的一种)的显示或消失时间,使所显示的二维图案能够呈现为动态,由此可在光学元件30上播放动图或者视频,进一步增加能够展示的提示信息。

如图1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光源2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三发光件221,第三发光件221位于第一光源10的光路外,且第三发光件221发出第三光谱光线222至光学元件30;第一光谱光线12、第二光谱光线212、第三光谱光线222,三者中的任意两者或三者共同在光学元件30上的交汇处混合为混合光线40,并呈现预设的颜色。例如,第一发光件11为红光源,第二发光件211为蓝光源,第三发光件221为绿光源,三者能够提供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线,三原色通过比例混合能够得到任意的其他颜色,通过相关电路控制第二发光件211、第三发光件221的启闭或功率,配合即可混合为任意颜色。此外,还可与前述的方案结合,显示动态的多彩图案。第三发光件221的作用、排布、位置均可参考前文和后文的第二发光件211,二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颜色,应该理解的是,前文和后文中任意的第二发光件211都可替换为第三发光件221。第三发光件221和第二发光件211可以采用交替布置、并排布置等方案,具体不做限制。

如图1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源混光装置还包括安装于第二光源20的调光结构,调光结构被构造为能够改变一个或多个第二发光件211的启闭和/或辐射强度。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调光结构为能够移动的遮光板,在移动至不同位置时,遮挡位于不同位置处第二发光件211,从而改变投射在光学元件30上的光斑形状。例如图6中所示的效果,可通过调光结构实现,将对应光学元件30中部区域的第二发光件211部分遮挡,不遮挡对应外圈部分的第二发光件211,即可在光学元件20上呈现第三颜色的圆环形图案。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调光结构包括透过率较低的第一部分和透过率较高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可设计为一定的形状,例如字母、图标、文字等,当光线穿过调光结构时,对应第二部分的光线有较大比例能够穿透,对应第一部分的光线只有较小比例能够穿透,因此投射在外部后会呈现明暗对比的效果。例如图5中所示的效果,也可通过调光结构实现,第二部分对应的形状“A”、“B”、“C”为亮部,第一部分对应的形状为暗部,最终的效果为在投射位置呈现“A”、“B”、“C”的亮斑,以提供提示信息。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在光学元件30上分区设置不同镀膜的方式,在光学元件30规划出透光率不同的多个区域,构成调光结构。

容易理解的是,上述调光结构的两种实施方式并不冲突,可以同时存在,例如设置能够移动的遮光板,在遮光板上设置透过率不同的区域,通过遮光板的移动,实现将最终的亮斑图案投射在光学元件30上的不同位置处。例如,多个第二发光件211直线排列,遮光板上设有透光部,透光部内设置透光率不同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调光结构,当遮光板沿着多个第二发光件211滑动时,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二发光件211从透光部露出,投射与其位置对应的光线,穿过调光结构后形成与第二部分形状对应的亮斑,体现在光学元件30上相当于能够移动的亮斑图案,在更优化的方案中,可在光学元件30上通过印刷、丝刻等工艺形成标识图案,例如刻度、多个档位、多个功能名称等,将第二部分的形状设置为箭头,对应形成色彩醒目的明亮箭头,随着遮光板的移动,明亮箭头图案在光学元件30上移动指示不同的标识图案,提供提示信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发光件11和第二发光件211分别位于光学元件30的两侧,第一发光件11朝向光学元件30的内端面31,第一光谱光线12从光学元件30的内端面31入射并从光学元件30的外端面32出射。第二发光件211倾斜朝向光学元件30的外端面32,第二光谱光线212在光学元件30的外端面32至少部分反射,并与第一光谱光线12混合为混合光线40。容易理解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将光学元件30朝向第一发光件11的一侧定义为其内端面31,与内端面31相对应的端面定位为其外端面32,内、外仅做区别描述,并不包含其他结构或位置上的含义。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谱光线12穿过光学元件30并从光学元件30外端面32出射,光学元件30对于第一光谱光线12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透过。第二光谱光线212至少部分在光学元件30外端面32发生反射,反射后的第二光谱光线212相当于从光学元件30的外端面32出射,两种光线混合为混合光线40并呈现对应颜色。容易理解的是,对于第二光谱光线212而言,其作用仅在与第一光谱光线12混合,因此理想中的第二光谱光线212能够在光学元件30的外端面32全部反射。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效果,在更加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光学元件30被构造为:相较于外端面32,内端面31具有更高的透过率;或,相较于第二光谱光线212,光学元件30对于第一光谱光线12具有更高的透过率。根据相关常识可知,一种介质的透过率和反射率成反比,也即透过率越高则反射率越低,反之亦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元件30被构造为内端面31相较外端面32具有更高的透过率,可以理解为,光学元件30的内端面31对于全波段光线的透过率较高、反射率较低,光线从内端面31进入光学元件30的时更容易穿过,不易发生反射,使得第一光源10发出的第一光谱光线12能够尽可能多的从光学元件30出射,以提供预设的功能;而光源元件的外端面32对于全波段光线的透过率较低、反射率较高,光线在光学元件30的外端面32更容易发生反射,不易入射至光学元件30的内部,从而使得第二光源20发出的第二光谱光线212能够尽可能多的从光学元件30的外端面32反射,与从该端面出射的第一光谱光线12混合。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多种技术实现,例如将光学元件30的外端面32设置为光滑面,内端面31设置为粗糙面,在这两种平面中,光滑面更容易反射光线,相应具有更低的透过率;或者对于光学元件30进行镀膜,设计不同透过率的膜层分别镀在光学元件30的内外端面32上;亦或者采用较低透过率的第一材质和较高透过率的第二材质贴合后构成光学元件30,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制。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元件30被构造为对于第一光谱光线12的透过率较高、反射率较低,相应地,对于第二光谱光线212的透过率较低、反射率较高。因此,第一光源10发出的第一光谱光线12能够尽可能多的穿过光学元件30并出射,第二光谱光线212能够尽可能多的从光学元件30的表面反射,实现对应的混光效果。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多种技术实现,例如采用特殊材质制作光学元件30、在光学元件30中混合特定反射率的材质等。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光学元件30上设计具有预设透过曲线的膜层,曲线c为光学元件30的透过曲线,曲线a为第一光谱光线12的波形图,曲线b为第二光谱曲线的波形图,从图中可知,第一光谱光线12的波峰位于光学元件30的透过区间,能够直接穿过光学元件30,而第二光谱光线212的波峰位于光学元件30的不可透过区间,难以从光学元件30中穿过,而被光学元件30反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发光件11和第二发光件211位于光学元件30的同侧,第一发光件11和第二发光件211均朝向光学元件30的内端面31,第一光谱光线12和第二光谱光线212均从光学元件30的内端面31入射并从光学元件30的外端面32出射形成混合光线40。在该实施方式中,对于光学元件30而言,第一光谱光线12和第二光谱光线212均为透过。第二发光件211位于第一发光件11出光方向的后侧,能够避免遮挡第一发光件11的光路。在具体应用中,可环形布置多个第二发光件211,以使第一发光件11位于多个第二发光件211的中部,避免遮挡第二光谱光线212。或者直接在第一发光件11的后侧设置多个第二发光件211,保证第二发光件211的光线未被全部遮挡即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光学元件30包括内端面31、外端面32以及侧端面33,第二光源20从光学元件30的侧端面33入射光线。在光学元件30的内部设有反射结构34,反射结构34用于将从侧端面33入射的光线反射后从外端面32出射。第一发光件11朝向内端面31,第一光谱光线12从内端面31入射并从外端面32出射。第二光源20朝向侧端面33,第二光谱光线212从侧端面33入射,经由反射结构34反射后从外端面32出射。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光学元件30内部设置的反射结构34,能够使得第一光谱光线12和第二光谱光线212均从外端面32出射,进行混合。因此,可以将第二光源20设置在光学元件30的侧向,且出光方向朝向第一光源10的光路,也即第二光源20的光路轴线大体上与第一光源10的光路轴线垂直。多源混光装置采用这种方式设置第二光源20,减少了轴向方向的长度,使得多源混光装置的整体尺寸更加紧凑,而且光路更容易规划。此外,第一光谱光线12和第二光谱光线212能够以平行光路出射光学元件30,构成平行度较佳的混合光线40,所呈现的颜色一致性较佳。

设置在光学元件30内部的反射结构34,是一种能够将侧入射光线改变为朝向外端面32方向出射的光学结构,根据反射定理,通过光路设计即可确定反射面方向,将反射面设置在光学元件30内部即可构成反射结构34。为了便于描述,如图3所示,本实例中以第一光源10的光路方向为0°,则第二光源20的光路为90°,反射面设置为45°,即可实现将第二光源20的光线反射为与第一光源10的光线平行。容易理解的是,上述的度数描述仅为便于描述理解,实际应用中应当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波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反射结构34为倾斜设置在光学元件30内部的多个波导层,多个波导层被构造为:相较于第二光谱光线212,波导层对于第一光谱光线12具有更高的透过率。在如图3所示的光路图中,波导层对于第一光谱光线12的透过率高、反射率低,因此第一光谱光线12入射波导层后能够直接透过,不会被改变方向,而波导层对于第二光谱光线212的透过率低、反射率高,因此第二光谱光线212入射后较大比例在波导层面上被反射改变光路方向,从而在不遮挡第一光谱光线12的前提下将第二光谱光线212进行反射,使其与第一光谱光线12的光路同向且平行,混合后最终从光学元件30平行出射实现混光。

波导结构是一种能够定向导引光波沿着预设方向传播的结构,在本实施中,倾斜设置的波导结构即构成上述的反射面,将侧入射的第二光谱光线212反射、导引为从外端面32出射。波导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种光学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种波长的导引场景中,可通过表面处理、镀膜等结构实现,具体的实现方式不做赘述。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7所示,光学元件30包括多个单元体35,单元体35具有倾斜端面,相邻单元体35之间的倾斜端面相互紧贴,在相互紧贴的两个倾斜端面中的至少一个倾斜端面上设有波导层从而构成反射结构34。也即如图3所示,反射结构34也可以理解为相邻单元体35之间的接合面。可以通过对单元体35的倾斜端面进行镀膜,针对性的设置膜层的透过曲线,使得能够实现前述的对第一光谱光线12透过、对第二光谱光线212反射的作用。在如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光学元件30呈圆形,具有多个环形的单元体35,依次嵌套构成,根据具体的设置,第二光源20可在环形的中部,或者在环形的外部,根据对应的位置设置反射结构34的倾斜方向即可。在其他未具体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光学元件30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长方体、正方体、不规则立体结构等,通过多个单元体35拼接并且在接合的倾斜端面上设置对应的反射面即可构成前述的反射结构34。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干燥设备50,包括壳体53和前述的多源混光装置。其中,壳体53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光源10安装于壳体53内且朝向第一开口,第一发光件11能够发出的第一光谱光线12为红外辐射,从第一开口出射后照射至壳体53外部的目标物,向其辐射热量进而实现干燥的目的。

容易理解的是,干燥设备50包括了前述的多源混光装置,为了避免文字冗余,下文中即使没有说明,干燥设备50也具有前文中所有的结构和相关技术效果。

具体地,第一发光件11可以采用红外LED、卤素灯、激光红外光源等。现有技术中的红外光源的发出的光线一般呈红色,干燥设备50在调整发射功率时(也即切换干燥设备50的工作模式),例如增加第一发光件11的发射功率、提高发热效率,或者降低发射功率、减少发热效率,会改变第一光谱光线12的幅值,可见光波段对应的波长并不会随之变化,所以在光学元件30上呈现的颜色可能只存在红色亮度的变化,而不会改变为其他的颜色,因此用户直接观察光学元件30的颜色难以获知干燥设备50是否改变发射功率。而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干燥设备50中还设有第二光源20,在控制第一光源10时同步控制第二光源20的启闭或功率,在光学元件30上投射第二光谱光线212形成混合光线40,从而显示出与红色相异的颜色,提供醒目的提示信息,使得用户能够通过直接观察干燥设备50的光学元件30颜色获知第一光源10改变了发射功率。例如第二光谱光线212在光学元件30上对应的颜色为绿色,与红色混合后呈现为黄色,黄色与红色在颜色上有明显的差距,用户能够通过观察光学元件30上呈现的黄色获得对应的提示信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将光学元件30上呈现红色定义为第一光源10高功率状态,将呈现黄色定义为第一光源10低功率状态,第二光源20默认为关闭状态。在控制第一光源10从高功率切换为低功率状态时,第二光源20响应该切换信号切换为运行状态,第二光谱光线212发出后在光学元件30的出光面混合,使得光学元件30上至少部分区域从红色切换为黄色(具体的混色原理详见前文所述),用户观察到黄色后即可得知此时干燥设备50已经将第一光源10切换至低功率状态。反之,在控制第一光源10从低功率切换为高功率状态,同步控制第二光源20关闭,光学元件30的黄色消失而呈现红色,用户即可得知第一光源10切换为高功率状态。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随时通过光学元件30的颜色获知当前干燥设备50的工作模式,便于用户以适合的方式使用干燥设备50。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干燥设备50,能够通过第二光源20与第一光源10进行混光,在光学元件30的出光面上呈现与第一光源10本身光线颜色相异且醒目的颜色,通过颜色的变换提供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光源10包括一个或多个灯杯13,在各灯杯13的内部设有第一发光件11,灯杯13具有第二开口,光学元件30设置于第二开口处。灯杯13能够将第一发光件11发出的光线汇聚后,从第二开口处出射。光学元件30设置在第二开口处,将灯杯13封闭。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10具有一个独立的光学元件30和多个灯杯13,一个光学元件30同时封闭在多个灯杯13的第二开口处。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10具有多个光学元件30和多个灯杯13,在每个灯杯13的第二开口处设有一光学元件30。容易理解的是,无论采用上述的哪一种光学元件30,均不影响前述和后述的光线混合过程,在相关叙述中如无特殊说明,应当理解为光学元件30的两种结构(分体式和整体式)均可适用。

如图1至图3,以及图8至图11所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设置在第一开口处,也即灯杯13的出光面同时也是干燥设备50的出光面,如此,光学元件30实际上封设在壳体53的第一开口处,便于用户直观的观察到光学元件30的颜色。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也可以与第一开口错位设置,例如第二开口位于壳体53内部,光学元件30相应地位于壳体53内部,或者灯杯13延伸出壳体53第一开口外,第二开口位于壳体53的外部,光学元件30相应地位于壳体53外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8所示,第二发光件211位于灯杯13的内部,具体设置在第一发光件11和灯杯13内壁之间,第二发光件211与对应的第一发光件11具有平行的光路。也即,在第一发光件11出光面的另一端和灯杯13之间,设置第二发光件211,相当于第二发光件211位于第一发光件11的后方,使得第二发光件211本身位于第一光源10的光路外,且能够向光学元件30发射具有第二光谱光线212,此时第一光谱光线12和第二光谱光线212具有大体相同的光路,一并透过光学元件30并出射,实现混光。在该实施方中,干燥设备50中没有设置独立的第二光源20,相当于将第一光源10和第二光源20集成,有助于节省内部的空间。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8所示,第二光源20也可以位于灯杯13的外部,通过合理化的结构设置,使得位于灯杯13外部的第二光源20既不遮挡第一光源10的光路,又能朝向光学元件30发出的第二光谱光线212。在该实施方中,由于第二光源20是相对第一光源10外置的独立结构,也即无需对第一光源10本身进行改进,使得能够适应于各种各样的第一光源10进行混光。

在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二光源20安装于壳体53内部或外部,且倾斜且朝向光学元件30,光路可参考图1所示的方式理解。具体地,在第二光源20位于壳体53外部的实施方式中,可在壳体53开设第二开口的外部设置相关的凸起结构,用以安装第二光源20,并且使第二光源20朝向第二开口上的光学元件30。在第二光源20位于壳体53内部的实施方式中,可将壳体53开设第二开口处设置较大的内部尺寸,使得红外辐射的光路与壳体53内壁之间预留出能够安装第二光源20的空间,在内壁上倾斜安装第二光源20并使其朝向光学元件30。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光学元件30的外侧与壳体53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光源20安装于间隙。第二光源20也被设置在壳体53的内部,使得干燥设备50的外观一致性较佳,用户不会在外部观察到额外的第二光源20,而且设置在间隙中的第二光源20不会遮挡第一光源10的光路。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光学元件30内部设有缺口,缺口将光学元件30贯通,连通壳体53的内部和外部。可将第二光源20设置在缺口内,避免遮挡第一光源10的光路,也能保证干燥设备50具有较佳的外观一致性。

在某些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8、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光学元件30包括内端面31、外端面32以及侧端面33,第二光源20从光学元件30的侧端面33入射光线。光学元件30内部设有反射结构34,反射结构34用于将从侧端面33入射的光线反射后从外端面32出射。第一发光件11朝向内端面31,红外辐射从内端面31入射并从外端面32出射。第二光源20朝向侧端面33,第二光谱光线212从侧端面33入射,经由反射结构34反射后从外端面32出射。在图12和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光学元件30设置为外侧与壳体53之间具有间隙,则其朝向间隙的端面构成侧端面33,将第二光源20设置在间隙内,并使其朝向光学元件30的侧端面33,即可实现从侧端面33入光。在图10所示的实施方中,光学元件30内部设有缺口,则缺口的内壁构成侧端面33,或者说侧端面33围合构成缺口,将第二光源20设置在缺口内,使其朝向光学元件30的侧端面33,即可实现从侧端面33入光。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光学元件30内部设置的反射结构34,能够使得红外辐射和第二光谱光线212均从外端面32出射,进行混合。因此,可以将第二光源20设置在光学元件30的侧向,且出光方向朝向第一光源10的光路,第二光源20的光路轴线大体上与第一光源10的光路轴线垂直。采用这种设置方式的第二光源20,不会增加干燥设备50轴向方向的长度,使得干燥设备50的整体尺寸更加紧凑,而且光路更容易规划,第二光谱光线212能够与红外辐射平行出射光学元件30,进行混色,且混色后的光线一致性效果好,相较于第二光谱光线212在光学元件30外端面32反射的方案,由于第二光谱光线212与红外辐射平行出射,能够实现大体上在所有观察角度都观察到相近的混色效果。

上述设置在光学元件30内部的反射结构34,是一种能够将侧入射光线改变为朝向外端面32方向出射的光学结构,根据反射定理,设计光路并确定反射面方向后,在光学元件30内部设置对应的放射面即可实现。为了便于描述,本实例中以第一光源10的光路方向为0°,则第二光源20的光路方向90°,反射结构34的反射面设置为45°,反射光路如图3所示,容易理解的是,上述的度数描述仅为表便于描述理解,实际应用中应当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波动。

具体地,反射结构34为倾斜设置在光学元件30内部的多个波导层,多个波导层被构造为:相较于第二光谱光线212,波导层对于第一光谱光线12(即红外辐射)具有更高的透过率,如图3所示的光路图,波导层对于红外辐射的透过率高、反射率低,因此第一光谱光线12入射波导层后能够直接透过,不会被改变方向,而波导层对于第二光谱光线212的透过率低、反射率高,因此第二光谱光线212较大比例在波导层面上被反射改变光路方向,与红外辐射的光路平行,最终二者混合后从光学元件30平行出射,实现混光。波导结构是一种能够定向导引光波沿着预设方向传播的结构,在本实施中,倾斜设置的波导结构即构成上述的反射面,将侧入射的第二光谱光线212反射、导引为从外端面32出射。波导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种光学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种波长的导引场景中,结构具体的实现方式不做赘述。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7所示,光学元件30包括多个单元体35,单元体35具有倾斜端面,端面设有波导层从而构成反射结构34。相邻单元体35之间的倾斜端面相互紧贴,在相互紧贴的两个倾斜端面中的任一个倾斜端面设置波导层。也即如图3所示,反射结构34也可以理解为相邻单元体35之间的接合面。在对单元体35的倾斜端面镀膜时,可以针对性的设置膜层的透过曲线,使得能够实现前述的对第一光谱光线12透过、对第二光谱光线212反射的作用。容易理解的是,在如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光学元件30呈圆形,具有多个环形的单元体35,依次嵌套构成,结合图8、图9、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在环形光学元件30的中部设置第二光源20,或者结合图11、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在环形的外部设置第二光源20。

容易理解的是,在光学元件30与壳体53之间具有间隙,或者光学元件30内部设有缺口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光源20设置为朝向光学元件30的侧端面33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而非必要的技术方案,在此两种实施方式中,依然可以采用将第二光源20设置为倾斜朝向光学元件30的内端面31或内端面32的方式,具体不再赘述。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至图14所示,干燥设备50还包括风力组件51,风力组件51安装于壳体53内,能够产生气流,在第一开口处设有气流出口52。风力组件51可以包括电机、叶片等结构,在输入电流后运行产生气流,并且从气流出口52吹出壳体53外,气流与前述第一光源10所产生的红外辐射一并作用于外部的目标物,协同提高干燥效果。例如目标物为头发,在干燥设备50开启后,红外辐射照射在头发上形成光斑并且发热,风力组件51输出的气流吹拂头发增加空气流动速度,二者协同实现快速干燥头发的水分。

如图13所示,气流出口52可以位于光学元件30的一侧,也即在第一开口处一部分区域向外辐射光线,另一部分区域向外输出气流。如图8、图9所示,气流出口52可开设于光学元件30内部,也即在第一开口处,外圆环形区域向外输出辐射光线,圆心区域向外输出气流。如图12所示,光学元件30也可位于气流出口52内部,也即在第一开口处,外圆环形区域向外输出气流,圆心区域向外输出辐射光线。容易理解的是,气流出口52并不一定是一个有着具体结构、具体位置的实体结构,只需要在第一出口处预留可通过空气的区域,并且将壳体53内部的气流导引至该区域以供气流从壳体53输出,该区域即可视为气流出口52。换言之,当光学元件30安装于在第一开口且面积小于第一开口时,存在可供气流穿过的气流出口52,使得用户在使用的干燥设备50的过程中,保持第一开口朝向目标物,即可实现气流和红外辐射均能够作用于目标物实现干燥。从上述描述可知,气流出口52必然没有被光学元件30所覆盖,而且,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可以将第二光源20设置在气流出口52处,从而能够保证完全避开第一光源10的光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干燥设备50未设置风力组件51,在光学元件30上开设的缺口或者与壳体53之间的间隙,可以仅作为第二光源20安置的位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干燥设备50设置了风力组件51,在光学元件30上开设的缺口或者与壳体53之间的间隙即构成了气流出口52,其中光学元件30上开设的缺口构成气流出口52相当于图8、图9所示的方案,光学元件30和壳体53之间的间隙构成气流出口52相当于图12和图13所示的方案,在气流出口52中安装第二光源20。

干燥设备50中的第一光源10可以为单个的整体结构,也可以由多个结构组合构成。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至图11所示,第一光源10包括多个灯杯13,各灯杯13内分别设有第一发光件11,多个第一发光件11发光后共同向外辐射红外线,进行干燥。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灯杯13可以相互连接固定,也可以分别固定至壳体53。在灯杯13和壳体53之间,或者灯杯13和灯杯13之间,预留空隙作为气流出口52,或者供第二光源20安装。

相应地,光学元件30可以包括多个部分,分别覆盖在各灯杯13上,相互之间既可以固定,也可以不固定;光学元件30也可以为一个整体,同时覆盖多个灯杯13,光学元件30的具体设计方式仅影响相关的装配安装,并不影响各种实施方式中的混光实现过程,后续相关描述中也不对此两种设置方式分别进行论述。容易理解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在光学元件30上均有多个区域,各区域分别对应一个灯杯13。在各个第一发光件11发出光线时,对应在光学元件30上形成多个如图9中的虚线框所示的光斑,各个光斑中部亮度较大,边缘亮度较小。

具体地,在图8、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灯杯13呈环形分布,对应的在光学元件30上开设缺口构成气流出口52,气流可从多个灯杯13的中部流出,与红外辐射一并作用于外部的目标物。第二光源20设置于在气流出口52处,并且包括多个第二发光件211,各第二发光件211对应朝向第一光源10的光路,也即第二发光件211与第一发光件11一一对应,相互对应的一组第一发光件11、第二发光件211能够在光学元件30上对应的区域(例如图9中虚线所示的区域)内进行混色,以提供提示信息。容易理解的是,多个第一发光件11、第二发光件211能够设计为各自独立控制,也即在光学元件30上的不同区域内呈现不同的颜色,使得光学元件30上能够显示出更多的颜色方案,具体的混色过程见前文所述,此处不在赘述。此外,多个区域分别独立发光混色的方式,还能够以对比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提示信息,例如在干燥设备50的使用过程中,如果用户观察到光学元件30上的某区域颜色明显与其他区域不同,也能够快速的发现该区域对应的第一发光件11或第二发光件211可能存在故障。

在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灯杯13呈环形分布,中部围绕气流出口52,且多个灯杯13的外沿与壳体53之间留有间隙,而第二光源20设置在该间隙中,并且各第二发光件211对应朝向各第一发光件11,可通过分别控制实现对各区域独立混色。与图8至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该实施方式具有大致相同的技术效果,也即配合多个第一发光件1111在光学元件30上独立混色,此二实施方式的差别在于,图11和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光源20未设设置在风道中,因此不会对气流产生阻力。

容易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结构,改进为以多个灯杯13与壳体53之间的间隙处为出风口,以中部围绕的区域作为安置第二光源20的位置。亦或者,在间隙和中部围绕的区域内,均设置第二光源20,也均构成出风口,气流流经第二光源20后,从壳体53内流出。

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二光源20设置在气流出口52中,并且在第二光源20位于气流上游的一侧(即朝向风力组件51的一侧)设有用于降低风阻的引流结构(未示出)。为了减少第二光源20对气流形成的阻挡,在该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光源20朝向风力组件51的一侧设置引流结构,具体可以为导风鳍片、圆滑曲面等结构,用于降低风阻。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8所示,第二光源20具有多个第二发光件211和多个第三发光件221,第二发光件211能够发出第二光谱光线212,第三发光件221能够发出第三光谱光线222。第二光源20能够至少投射出两种具有不同颜色光线,在投射至光学元件30上后,与红外辐射光线进行混合,混合呈现出更多的颜色组合。根据本领域相关常识,第一光源10的红外辐射在光学元件30上呈现的颜色一般为红色,使第二发光件211和第三发光件221在光学元件30上能够投射出黄色、蓝色,即可提供三原色,理论上能够混合呈现出任意颜色。通过规划投射颜色的位置和边缘轮廓,即可在干燥设备50的光学元件30上实现展示任意颜色的图案,从而提供更加丰富的提示信息,相关的展示方案和原理见前文所述,此处不做赘述。

在某些未具体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光件211位于壳体53的内部,第二光源20还包括用于引导光线的导光结构(未示出),导光结构一端为入光端,其朝向第二发光件211,另一端为出光端,延伸且朝向光学元件30。导光结构是一种能够导引光线沿着非直线传播的结构,例如光纤、波导管等结构,在设置导光结构后,第二发光件211的位置更加灵活,例如可将第二发光件211设置在壳体53内部,导光结构延伸穿过气流出口52并位于壳体53外部,朝向光学元件30,将第二发光件211发出的光线导引投射至光学元件30。导光结构本身所占据的空间较小,更加易于布置位置,并且能够使得第二光源20不受光路的限制,相关的电学结构也更容易布置,可设置在更加灵活的位置,不会增加干燥设备50轴向或径向的尺寸。尤其是在具有风力组件51的干燥设备50中,将导光结构从风道中穿出,导光结构本身对气流的阻力较小,能够尽量减少对气流的阻碍。

如图14所示,干燥设备50还包括:主控单元54和显示单元55,其中主控单元54用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光源10的工作状态,主控单元54可响应于外部的按键操作、无线或有线信号输入、内部的程序控制等,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光源10的工作状态,例如切换为高功率状态、低功率状态。除了第一光源10响应控制信号以外,显示单元55也同步响应控制信号,基于预设的控制逻辑控制第二光源20的启闭和/或输出功率,通过投射第二光谱光线212的方式在光学元件30上改变或展示颜色,作为提示信息,以供用户能够快速的确认干燥设备50的运行状态。显示单元55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结构,可由合理设计的驱动电路构成,相关电路被设计为响应输入的电信号,并输出对应的电信号,以按照预设的对应规则响应控制信号,控制多个光源的启闭或输出功率,具体的电路实现方式非本实施方式之重点所在,不做赘述。

例如,控制信号为控制第一光源10的工作状态从低功率状态切换为高功率状态,显示单元55响应该信号控制第二光源20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启并以较大功率投射第二光谱光线212,第二光谱光线212在单独在光学元件30上呈现绿光,与第一光源10的红外辐射混合后呈现黄色,用户在观察到光学元件30上的颜色从红色(未开启第二光源20)转化为黄色后,即可得知当前第一光源10的工作状态从低功率状态切换为高功率状态,从而能够直观的通过观察光学玻璃的颜色,获得切换工作状态的提示信息。

在一个更加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干燥设备50的风力组件51也由主控单元54控制,主控单元54所输出的控制信号中也包含对风力组件51功率的调整指令,显示单元55也能够根据对风力组件51的控制信号调整第二光源20。例如干燥设备50运行时,将风力组件51的功率从低调整为高,用户从风力的感受上可能无法确认当前风力组件51所处的工作状态,风力本身当然也无法被人眼所观察,此时可通过第二光源20的启闭,改变光学元件30上的颜色作为相关的提示信息,告知用户当前风力组件51所处的工作状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智能安全电热温控系统及电加热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