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回充对接装置、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285841 发布日期:2021-11-23 浏览:1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空调器的回充对接装置、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Back-charging butt joint device of air conditioner,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 是由 陈诚 毛先友 吴楠 于 2021-08-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回充对接装置、空调器及控制方法,其中回充对接装置包括可分离配合的第一对接组件和第二对接组件,第一对接组件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一阀芯,第一阀体具有第一流道,第一阀芯可移动地设于第一流道以使第一流道截止或导通。第二对接组件包括第二阀体和第二阀芯,第二阀体具有第二流道,第二阀芯可移动地设于第二流道以使第二流道截止或导通。在配合到位的状态下,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相抵以使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分别导通且使二者连通,在脱离配合的状态下,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分别截止。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回充对接装置,可有效实现两个部件在不同状态下的连通充液、分离后液体不向外溢出的方案。(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echarging butt joint device of an air conditioner, the air conditioner and a control method, wherein the recharging butt joint device comprises a first butt joint component and a second butt joint component which are in separable fit, the first butt joint component comprises a first valve body and a first valve core, the first valv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flow passage, and the first valve core is movably arranged in the first flow passage so as to enable the first flow passage to be cut off or conducted. The second butt joint assembly comprises a second valve body and a second valve core, the second valv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flow passage, and the second valve core is movably arranged in the second flow passage so as to enable the second flow passage to be cut off or communicated. And in the state of being matched in place, the first valve core and the second valve core are abutted to enable the first flow passage and the second flow passage to be respectively communicated, and in the state of being separated from the matching state, the first flow passage and the second flow passage are respectively cut off. According to the back-filling butt joint device provided by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the scheme that the two components are communicated and filled in different states and the separated liquid does not overflow outwards can be effectively realized.)

空调器的回充对接装置、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空调器的回充对接装置、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升室内空气的质量,通常采用空气处理设备净化空气或调节空气的理化性质。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在安装后,受排风管、室外机位置的限制,通常不便于再次挪动位置,仅能对特定空间中的空气进行处理;此外,同一个空间中的空气在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局部空气处理效果好而部分区域则处理效果差的问题,导致整个空间中的空气处理效果不均匀。若想对多个空间中的空气进行处理则需要配备多个空调器,成本高、安装复杂、安装后不易挪动。也有移动空调产品,通常将蒸发器和换热器集中在一个机体中,小型的移动空调产品虽然便于移动并切换位置,但换热量受限,换热效果有限;而大型的移动空调产品虽然换热量较高,但整机移动时占用空间较多,电量消耗巨大,常常需要频繁充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回充对接装置,所述回充对接装置可实现空调器的快速充液对接和可靠分离截止。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回充对接装置的空调器。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的回充对接装置,包括:第一对接组件,所述第一对接组件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一阀芯,所述第一阀体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一对接口,所述第一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流道以使所述第一流道截止或导通;第二对接组件,所述第二对接组件包括第二阀体和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二流道和第二对接口,所述第二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流道以使所述第二流道截止或导通;其中,所述第一对接组件和所述第二对接组件可分离地配合,在所述第一对接组件与所述第二对接组件配合到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相抵以使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分别导通且使二者连通,在所述第一对接组件与所述第二对接组件脱离配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分别截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回充对接装置,可用在空调器上,其中的第一对接组件和第二对接组件可分别设置在两个可分离和结合的部件上,在两个部件结合时,第一对接组件和第二对接组件配合到位,并使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导通从而方便通入液体;在两个部件分离时,第一对接组件和第二对接组件也脱离配合,第一对接组件自身可快速截止、第二对接组件自身也可快速截止,从而有效实现两个部件在不同状态下的连通充液、分离后液体不向外溢出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回充对接装置,所述第一对接组件还包括触发件,所述第二对接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阀体的限位组件,其中,所述限位组件在止挡状态和触发状态之间可切换,在所述止挡状态下,所述限位组件止挡所述第二对接口,所述限位组件在所述触发件的触发下向所述触发状态切换,且在所述触发状态下,所述限位组件避开所述第二对接口以使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相抵。

可选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片和连接件,所述限位片通过所述连接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阀体,在所述止挡状态下,所述限位片遮挡所述第二对接口,在所述触发状态下,所述限位片避开所述第二对接口。

可选地,所述限位片具有连通口,在所述止挡状态下,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对接口错位设置;在所述触发状态下,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对接口正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阀体之间;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在所述限位片与所述第二阀体之间,以驱动所述限位片保持在所述止挡状态。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回充对接装置,所述第一对接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阀体设于所述第一支架;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一对接组件与所述第二对接组件配合到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对接组件通过所述锁紧组件锁紧。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固定支架部和移动支架部,所述移动支架部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固定支架部,所述锁紧组件设于所述固定支架部,所述第一阀体设于所述移动支架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对接组件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阀体设于所述第二支架,其中,所述锁紧组件包括旋转锁扣和转动驱动件,所述转动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旋转锁扣转动,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锁槽,在所述第一对接组件与所述第二对接组件配合到位的状态下,所述旋转锁扣与所述锁槽配合。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回充对接装置,所述第一流道包括沿对接方向相连通的第一截止流道和第一连通腔,所述第一阀芯的一端形成轴向的第一阀芯口,所述第一阀芯伸出所述第一对接口,所述第一阀芯的另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第一截止流道时所述第一流道截止,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第一连通腔时所述第一流道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包括沿对接方向相连通的第二截止流道和第二连通腔,所述第二阀芯的一端形成轴向的第二阀芯口,所述第二阀芯口不超出所述第二对接口,所述第二阀芯的另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位于所述第二截止流道时所述第二流道截止,所述第二缺口位于所述第二连通腔时所述第二流道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阀芯的远离所述第一阀芯口的一侧设有第三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阀芯将所述第一流道截止;和/或,所述第二阀芯的远离所述第二阀芯口的一侧设有第四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阀芯将所述第二流道截止。

可选地,所述第一阀芯的靠近所述第一缺口的一端设有第一止位部,所述第一止位部可封堵在所述第一截止流道处;和/或,所述第二阀芯的靠近所述第二缺口的一端设有第二止位部,所述第二止位部可封堵在所述第二截止流道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主机,所述空调主机包括供能换热器;移动子机,所述移动子机包括蓄能箱体、设于所述蓄能箱体内的蓄能换热器,所述蓄能箱体内设有蓄能介质;以及,前述实施例中的回充对接装置,所述第一对接组件与所述供能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二对接组件与所述蓄能换热器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当第一对接组件与第二对接组件配合到位时,供能换热器可向蓄能换热器中充入冷媒,使冷媒在供能换热器和蓄能换热器之间不断循环传递。与此同时,蓄能介质可与蓄能换热器进行换热,并储存部分热量或冷量,使得移动子机具有充足的热量和冷量可供后续使用。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所述移动子机还包括移动子机机壳、泵体、室内换热器和风机部件,所述移动子机机壳中形成风道,所述风道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风机部件设在所述风道中;所述蓄能换热器与所述蓄能介质接触;所述空调主机和所述移动子机具有分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在所述分离状态下,所述第一对接组件和所述第二对接组件脱离配合;所述蓄能介质向着所述蓄能换热器放冷或放热,所述泵体带动冷媒在所述蓄能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循环;在所述结合状态下,所述第一对接组件和所述第二对接组件配合到位;所述供能换热器与所述蓄能换热器连通,所述蓄能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断开,所述泵体带动冷媒在所述供能换热器和所述蓄能换热器之间循环。

可选地,所述移动子机还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个流通流道分别通过管路连通所述蓄能换热器、所述第二对接组件和所述室内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移动子机包括移动底盘,所述移动子机机壳设在所述移动底盘上,所述移动底盘上设有充电装置,所述空调主机上设有供电装置,在所述结合状态下,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供电装置连接充电。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所述蓄能箱体的蓄冷量或蓄热量;确定所述蓄能箱体的蓄冷量或蓄热量不足,控制所述移动子机向所述空调主机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对接组件与所述第二对接组件对接配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在蓄能箱体内蓄能介质的蓄冷量或蓄热量不足时,移动子机则进行回充,使第一对接组件和第二对接组件配合到位,实现空调主机的冷媒与移动子机中的冷媒的热交换,从而使空调主机向移动子机提供充足的冷量或热量。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移动子机与空调主机结合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移动子机与空调主机结合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移动子机与空调主机结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子机的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子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子机省去部分壳体、功能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子机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子机的蓄能装置、泵体、三通阀、室内换热器、第二对接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爆炸图。

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子机的移动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蓄能装置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主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导向装置的爆炸图。

图1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供能换热器与第一对接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爆炸图。

图1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对接组件、第二对接组件均处于截止时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对接组件、第二对接组件处于截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对接组件、第二对接组件均处于导通时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对接组件、第二对接组件均处于导通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对接组件的省去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2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对接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0、空调器;

100、空调主机;

110、主机机壳;111、对接仓;120、供能换热器;

140、导向装置;141、滚轮;142、滚轮支架;

150、供电装置;151、检测开关;152、第一充电触片;

161、供冷进液管;162、供冷出液管;

200、移动子机;

210、蓄能装置;

211、蓄能换热器;2111、换热单元;2112、第一汇流管;2113、第二汇流管;

212、蓄能箱体;

2121、内箱体;2122、外箱体;2123、箱体顶盖;2124;箱体内盖;

213、隔热件;

220、室内换热器;230、泵体;240、三通阀;241、第一三通阀;242、第二三通阀;

251、移动底盘;252、充电装置;2521、第二充电触片;2522、回充对准检测器;

253、行驶组件;2531、驱动轮组件;2532、万向轮组件;254、底盘支撑架;

261、蓄热进流管;262、蓄热出流管;263、放热进流管;264、放热出流管;

270、移动子机机壳;

271、风道;272、进风口;273、出风口;

274、蓄冷安装腔;275、开关门;

276、顶盖;277、后壳;278、面壳;

280、风机部件;281、风机壳;282、离心风机;

290、功能模块;

291、空气净化件;292、加湿件;293、加湿水箱;294、设有水泵的蓄水槽;

296、接水盘;297、导风装置;

300、回充对接装置;

310、第一对接组件;

311、第一阀体;

3111、第一流道;3111a、第一截止流道;3111b、第一连通腔;

3112、第一对接口;

312、第一阀芯;3121、第一阀芯口;3122、第一缺口;

313、触发件;314、第一支架;

3141、固定支架部;3142、移动支架部;3143、移动驱动件;

3144、移动传动件;3145、移动导向件;3145a、移动齿条;3145b、导向轮组件;

315、锁紧组件;3151、旋转锁扣;3152、转动驱动件;

316、第三弹性件;317、第一止位部;318、第一密封件;

320、第二对接组件;

321、第二阀体;

3211、第二流道;3211a、第二截止流道;3211b、第二连通腔;

3212、第二对接口;

322、第二阀芯;3221、第二阀芯口;3222、第二缺口;

323、限位组件;

3231、限位片;3231a、连通口;3231b、异形口;3232、连接件;

3233、第一弹性件;3234、第二弹性件;

324、第二支架;3241、锁槽;

326、第四弹性件;327、第二止位部;328、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回充对接装置300,本发明的空调器1000可用于调整空气的理化性质,例如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气味等。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可分离并结合的移动子机200和空调主机100,如图1和图14所示,空调主机100包括供能换热器120,供能换热器120可产生冷量或热量。这里的冷量和热量是相对的概念,比如,供能换热器120中的冷媒的温度相较于空气中的温度或者是与之热交换的部件的温度较高,则供能换热器120具有可传递的热量;相反的,当供能换热器120中的冷媒的温度相较于空气中的温度或者是与之热交换的部件的温度较低,则供能换热器120具有可传递的冷量。

如图4和图6所示,移动子机200包括蓄能箱体212、设于蓄能箱体212内的蓄能换热器211,蓄能箱体212内还设有蓄能介质。蓄能介质是指可吸收热量或释放热量的介质,例如可发生相变介质,也可以为可产生较大温度变化的非相变介质,蓄能介质可与蓄能换热器211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存储一定的热量。移动子机200和空调主机100之间设有回充对接装置300,且移动子机200和空调主机100中的一个与第一对接组件310连接,移动子机200和空调主机100中的另一个与第二对接组件320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1000的回充对接装置300,如图3所示,包括: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

其中,如图14、图15和图20所示,第一对接组件310包括第一阀体311和第一阀芯312。结合图15、图16和图20所示,第一阀体311具有第一流道3111和第一对接口3112,第一阀芯312可移动地设于第一流道3111以使第一流道3111截止或导通。

相应的,如图8、图9和图21所示,第二对接组件320包括第二阀体321和第二阀芯322,结合图8、图16和图21所示,第二阀体321具有第二流道3211和第二对接口3212,第二阀芯322可移动地设于第二流道3211以使第二流道3211截止或导通。

其中,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可分离地配合,在第一对接组件310与第二对接组件320配合到位的状态下,第一阀芯312和第二阀芯322相抵以使第一流道3111和第二流道3211分别导通且使二者连通,在第一对接组件310与第二对接组件320脱离配合的状态下,第一流道3111和第二流道3211分别截止。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回充对接装置300,可用在空调器1000上,其中的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可分别设置在两个可分离和结合的部件上,也就是设在空调主机100和移动子机200上,在空调主机100和移动子机200结合时,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配合到位,并使第一流道3111和第二流道3211导通从而方便通入液体;在两个部件分离时,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也脱离配合,第一对接组件310自身可快速截止、第二对接组件320自身也可快速截止,从而有效实现两个部件在不同状态下的连通充液、分离后液体不向外溢出的方案。

那么,回充对接装置300用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上时,当第一对接组件310与第二对接组件320配合到位时,供能换热器120可向蓄能换热器211中充入冷媒,使冷媒在供能换热器120和蓄能换热器211之间不断循环传递。与此同时,蓄能介质可与蓄能换热器211进行换热,并储存部分热量或冷量,使得移动子机200具有充足的热量和冷量可供后续使用。

本申请的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不仅对接方便、快速,使冷媒可靠地在空调主机100和移动子机200之间传递;还可以可靠截止,当第一对接组件310设在空调主机100上,而第二对接组件320设在移动子机200上,第一对接组件310有效防止供能换热器120中的冷媒向外洒出,第二对接组件320则有效防止蓄能换热器211中的冷媒向外洒出。为移动子机200与空调主机100快速对接提供可能,也使移动子机200充冷量或充热量更加方便、便捷。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回充对接装置300无需依靠电子阀门进行截止,而是通过简单的对接和分离产生的抵接力则可实现快速对接导通,以及可靠的截止。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空调产品,本申请的空调器1000采用特定结构的回充对接装置300,无需依赖电控阀,移动子机200移动时占用空间少,移动灵活,且具有较佳的工作持久性,对接后冷媒流通快速、方便。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图15和图20所示,第一对接组件310还包括触发件313。如图8、图9和图21所示,第二对接组件320还包括设于第二阀体321的限位组件323。其中,限位组件323在止挡状态和触发状态之间可切换,在止挡状态下,限位组件323止挡第二对接口3212,限位组件323在触发件313的触发下向触发状态切换,且在触发状态下,限位组件323避开第二对接口3212以使第一阀芯312和第二阀芯322相抵。在这些示例中,通过进一步设置限位组件323和触发件313,可使移动子机200向着空调主机100对接的过程中,由触发件313对限位组件323进行触发,从而使第一阀芯312和第二阀芯322之间的对接通道导通,由此当移动子机200进一步向着空调主机100移动并对接时,第一阀芯312可顺利对第二阀芯322施力,第一阀芯312和第二阀芯322相抵形成的抵接力使第一流道3111和第二流道3211分别导通且使二者连通,从而实现快速对接。而在移动子机200与空调主机100实现分离状态下,限位组件323则重新处于止挡状态,此时限位组件323限位在第二对接口3212处,可有效防止第二对接口3212被其他部件误触发,有效降低冷媒泄露的几率。

可选地,如图9和图21所示,限位组件323包括限位片3231和连接件3232,限位片3231通过连接件3232可移动地设于第二阀体321,在止挡状态下,限位片3231遮挡第二对接口3212,在触发状态下,限位片3231避开第二对接口3212。这里的第二连接件3232使限位片3231不仅可使限位片3231向着一个方向活动,也可以使限位片3231向着多个方向活动。向着一个方向活动时,可以是限位片3231沿着第二阀体321的径向方向活动,还可以是限位片3231沿着第二阀体321的轴向方向移动,这里不做具体限制,只要是能使限位片3231遮挡在第二对接口3212处将第二阀芯322遮蔽则可。当向着多个方向活动时,可以是限位片3231沿着第二阀体321的径向方向或者轴向方向同时活动,此时限位片3231的止挡作用更加可靠。

可选地,如图9和图21所示,限位片3231具有连通口3231a,在止挡状态下,连通口3231a与第二对接口3212错位设置;在触发状态下,连通口3231a与第二对接口3212正对设置。也就是说,限位片3231的连通口3231a未与第二对接口3212对齐时,则第一阀芯312无法与第二阀芯322抵接并相互作用,而在限位片3231与第二对接口3212正对并处于同轴设置时,第一阀芯312与第二阀芯322则形成可靠而顺畅的对接,使冷媒得以流通。在这些示例中,连通口3231a与第二对接口3212在对齐或错位之间切换时,则限位片3231形成沿着第二阀体321径向方向移动的活动。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片3231也可以不设上述连通口3231a,而仅仅是止挡在第一阀芯312和第二阀芯322对接的路径上,止挡状态下,限位片3231则止挡在第二对接口3212处妨碍外界部件进一步向着第二阀芯322运动。

有利地,如图9所示,限位片3231上设有异形口3231b,连接件3232可移动地设在异形口3231b中,当限位片3231被触发件313触发后,连接件3232在异形口3231b中移动并切换位置,从而使限位片3231相对于第二阀芯322在径向方向切换位置。

这里的异形口3231b具体可以为半径不同的两个连通的孔,同时,连接件3232上设有颈缩槽,颈缩槽限位着异形口3231b的口壁,使限位片3231始终能通过连接件3232设在第二阀体321上,并能使限位片3231在止挡状态和触发状态之间切换时不会掉落,也不会卡滞。

有利地,如图9和图21所示,限位组件323还包括:第一弹性件3233,第一弹性件3233设在连接件3232与第二阀体321之间,连接件3232可沿着第二阀体321的轴向移动,当连接件3232向着第二阀体32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弹性件3233蓄力并容易使连接件3232复位从而限位片3231能够快速复位至止挡状态。

在这些示例中,对应的,在第二阀体321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槽,第一弹性件3233设在安装槽中,并可相对于安装槽进行伸缩,从而使得连接件3232可沿着第二阀体321的轴向反复伸缩运动,进而带动限位片3231相对于第二阀体321形成轴向方向的活动。

有利地,如图9所示,限位组件323还包括第二弹性件3234,第二弹性件3234设在限位片3231与第二阀体321之间,以驱动限位片3231保持在止挡状态,在这些示例中,第二弹性件3234与第一弹性件3233的伸缩方向不同,从而使限位片3231能够相对于第二阀体321在不同的方向实现运动。

可选地,如图9和图21所示,限位片3231截面呈L形,其包括止挡在第二对接口3212处的止挡片和可设置第二弹性件3234的连接片,止挡片和连接片成直角相连,从而使限位片3231在受到触发时,第二弹性件3234相对于第二阀体321收缩,进而使止挡片上的连通口3231a进一步正对第二对接口3212。而限位片3231在止挡状态下时,受到第二弹性件3234的作用,使限位片3231的连通口3231a与第二对接口3212形成错位,且连接件3232进一步止抵在异形口3231b的一端。

有利地,止挡片的左右两侧边相平行,第二阀体321上成对间隔设有导向块,导向块之间形成导向空间,当限位片3231相对于第二阀体321沿径向运动时,止挡片的两侧与导向块接触并形成导向,极大地提升了限位片3231切换状态时的稳定性。

可选地,本申请的第一弹性件3233和第二弹性件3234均为弹簧。弹簧的形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可选地,如图14、图15和图20所示,本发明的触发件313为设在第一阀体311上的凸筋,凸筋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阀芯312的外径,从而当第一阀体311靠近第二阀体321时,第一阀体311上的凸筋则优先接触到限位片3231,使得限位片3231被触发并移动,从而使限位片3231从止挡状态切换为触发状态。

有利地,该凸筋为套接在第一阀体的对接管外侧的密封环,密封环的直径大于对接管的外径,对接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第一阀芯312的外径,那么在具体示例中,当密封环接触到限位片3231的连通口3231a时,则将限位片3231向着径向方向推动,从而使得第二弹性件3234压缩,并使限位片3231的连通口3231a进一步正对第二对接口3212,与此同时,第一阀芯312和第一阀体311进一步向着第二对接口3212移动,使限位片3231相对于第二阀体321的轴向移动,并使第一阀芯312与第二阀芯322在轴向方向形成完整的对接,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相抵接和施力过程,进而使第一流道3111和第二流道3211导通。反之,当第一对接组件310沿着远离第二对接组件320的方向移动时,第二阀芯322和第一阀芯312实现轴向上的脱离,密封环也不再对限位片3231施力,限位片3231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恢复到止挡状态,而第一阀芯312截止第一流道3111,第二阀芯322截止第二流道3211。

可选地,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对接组件310还包括:第一支架314和锁紧组件315。

其中,第一阀体311和锁紧组件315均设于第一支架314,在第一对接组件310与第二对接组件320配合到位的状态下,第一支架314与第二对接组件320通过锁紧组件315锁紧。也就是说,当第一对接组件310靠近第二对接组件320时,锁紧组件315可将第一支架314相对于第二对接组件320实现锁紧,有利于后续第一阀芯312和第二阀芯322顺畅的对接,也有利于触发件313对限位组件323进行触发。

可选地,如图14所示,第一支架314包括固定支架部3141和移动支架部3142,移动支架部3142可移动地设于固定支架部3141,锁紧组件315设于固定支架部3141,第一阀体311设于移动支架部3142。当移动支架部3142相对于固定支架部3141移动时,第一阀体311和其内部的第一阀芯312也相对于固定支架部3141移动。而固定支架部3141则方便将第一对接组件310固定在空调主机100相应的位置上。

可选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固定支架部3141包括两个相互嵌套的支架,其中一个固定支架部3141用于连接在空调主机100的主机机壳110的相应位置,另一个固定支架部3141则用于布设移动支架部3142,并与移动支架部3142形成配合,两个固定支架部3141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从而为锁紧组件315的展开提供一定的空间,使锁紧组件315能隐藏,提升美观性,并使移动支架部3142相对于固定支架部3141能够顺畅移动、不受锁紧组件315的干扰。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对接组件320包括第二支架324,第二阀体321设于第二支架324,如图17所示,第二支架324上设有锁槽3241。

如图14和图15所示,锁紧组件315包括旋转锁扣3151和转动驱动件3152,转动驱动件3152适于驱动旋转锁扣3151转动,在第一对接组件310与第二对接组件320配合到位的状态下,旋转锁扣3151与锁槽3241配合。当旋转锁扣3151位于锁槽3241中时,固定支架部3141则相对于第二支架324位置稳定。

可选地,如图19所示,转动驱动件3152为转动电机,转动电机控制精确,可使旋转锁扣3151与锁槽3241配合精准,有利于实现自动化配置。

有利地,转动电机的电机轴上套接有轴承,从而方便转动电机与旋转锁扣3151的旋转轴连接,也可保护电机轴。

可选地,本发明的锁紧组件315也不局限于上述的旋转锁扣3151和转动驱动件3152,在其他示例中,锁紧组件315还可以选择夹爪,或者锁紧组件315为分别设在固定支架部3141和第二支架324上的磁吸件或电磁铁,从而移动子机200向着空调主机100移动对接的时,固定支架部3141和第二支架324移动到位则形成锁紧。

可选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固定支架部3141和移动支架部3142之间设置有移动驱动件3143,移动驱动件3143带动移动支架部3142相对于固定支架部3141进一步向着第二支架324移动从而实现第一阀体311进一步向着第二阀体322移动的同时第一阀芯312进一步向着第二阀芯322移动,进而使第一阀芯312和第二阀芯322能实现平稳高效的对接。

这里的固定支架部3141和移动支架部3142形成直线运动,那么,移动驱动件3143可以选择直线电机、电推杆、液压缸、电动缸等多种形式,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有利地,为了进一步实现固定支架部3141和移动支架部3142之间平稳的运动,如图15所示,在固定支架部3141和移动支架部3142之间设置移动导向件3145,这里的移动导向件3145可为移动支架部3142的移动提供有效的导向,使移动支架部3142平稳地移动并能与第二支架324形成稳定的对接。

可选地,如图15所示,移动导向件3145包括移动齿条3145a,并在固定支架部3141上设置可转动的移动传动件3144,移动传动件3144为齿轮,移动驱动件3143选择电机,电机带动移动传动件3144转动,从而使齿轮带动移动齿条3145a移动,移动齿条3145a连接在移动支架部3142的外侧,从而使固定支架部3141相对于移动支架部3142平稳移动。

为了优化移动导向件3145和移动驱动件3143的位置,节约移动支架部3142与固定支架部3141之间的空间,将齿轮布置在固定支架部3141上,且固定支架部3141上设有贯穿其壁厚的过口,移动齿条3145a布置在移动支架部3142的顶部,使齿轮能够穿过过口与移动齿条3145a形成啮合配合,不仅能实现移动支架部3142相对于固定支架部3141的驱动,还能实现移动支架部3142移动支架部3142相对于固定支架部3141的稳定导向。

可选地,如图15所示,移动导向件3145还包括导向轮组件3145b,导向轮组件3145b设在固定支架部3141和移动支架部3142之间,且导向轮组件3145b接触移动支架部3142的外壁,从而使移动支架部3142进一步平稳地移动。这些示例中的导向轮组件3145b可以有多组,并分别设在移动支架部3142的外壁不同面上,有利于控制固定支架部3141和移动支架部3142之间的间隙,使移动支架部3142在向着第二支架324移动的过程中,始终相对于固定支架部3141稳定移动,能提升移动支架部3142与第二支架324对接的稳定性,并进一步确保在具体示例中锁紧组件315被触发,且第一阀芯312和第二阀芯322能稳定实现抵接并使冷媒流通。

可选地,如图16和如18所示,第一流道3111包括沿对接方向相连通的第一截止流道3111a和第一连通腔3111b,如图15所示,第一阀芯312的一端形成轴向的第一阀芯口3121,第一阀芯312的另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一缺口3122。再参照图14所示,第一阀芯312伸出图15中示出的第一对接口3112;结合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缺口3122位于第一截止流道3111a时第一流道3111截止;结合图15和图18所示,第一缺口3122位于第一连通腔3111b时第一流道3111导通。也就是说,第一阀芯312的一端形成轴向的向着第一对接口3112方向敞口的第一阀芯口3121,而第一阀芯312的另一端的轴向则截止但则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缺口3122,在第一缺口3122露出并位于第一连通腔3111b中时,冷媒可以沿着第一缺口3122的径向进入到第一阀芯312中的流道内,并沿轴向进一步流动而向着第一阀芯口3121流出。那么只要第一缺口3122不暴露在第一连通腔3111b中而是隐藏在第一截止流道3111a时,则第一阀芯312中不会有冷媒通过。

相应地,如图16和如18所示,第二流道3211包括沿对接方向相连通的第二截止流道3211a和第二连通腔3211b,如图9所示,第二阀芯322的一端形成轴向的第二阀芯口3221,第二阀芯口3221不超出第二对接口3212,第二阀芯322的另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二缺口3222。再结合图9和图16所示,第二缺口3222位于第二截止流道3211a时第二流道3211截止;再结合图9和图18所示,第二缺口3222位于第二连通腔3211b时第二流道3211导通。也就是说,第二阀芯322的一端形成轴向的向着第二对接口3212方向敞口的第二阀芯口3221,而第二阀芯322的另一端的轴向则截止但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缺口3222,在第二缺口3222露出并位于第二连通腔3211b中时,冷媒可以沿着第二缺口3222的径向进入到第二阀芯322的流道内,并沿轴向进一步流动而向着第二阀芯口3221流出。同理,只要第二缺口3222不暴露在第二连通腔3211b中而是隐藏在第二截止流道3211a时,第二阀芯322中则不会有冷媒通过。

可选地,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阀芯312的远离第一阀芯口3121的一侧设有第三弹性件316,用于驱动第一阀芯312将第一流道3111截止,也就是说,当第一阀芯312在受到挤压力时,第三弹性件316则被压缩蓄力,当第一阀芯312受到的挤压力消失或减弱时,第三弹性件316则释力并带动第一阀芯312复位使得第一阀芯312的第一缺口3122重新隐藏在第一截止流道3111a中,确保第一阀芯312与第二阀芯322脱离接触时,第一阀芯312能够即使截止,防止冷媒进一步向外流。

可选地,如图9和图16所示,第二阀芯322的远离第二阀芯口3221的一侧设有第四弹性件326,用于驱动第二阀芯322将第二流道3211截止。也就是说,当第二阀芯322受到挤压时,第四弹性件326被压缩蓄力,当第二阀芯322受到的挤压力消失或减弱时,第四弹性件326释力并带动第二阀芯322复位使得第二阀芯322的第二缺口3222重新隐藏在第二截止流道3211b中,确保第一阀芯312与第二阀芯322脱离接触时,第二阀芯322能够即使截止,防止冷媒进一步向外流。

可选地,第三弹性件316和第四弹性件326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仅设其中之一。

可选地,第三弹性件316和第四弹性件326均为弹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有利地,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阀芯312的靠近第一缺口3122的一端设有第一止位部317,第一止位部317可封堵在第一截止流道3111a处,也就是说,当第一缺口3122隐藏在第一截止流道3111a中时,第一止位部317则将第一截止流道3111a封堵,使第一连通腔3111b中的冷媒不会再进一步向着第一阀芯312流动,也不会从第一截止流道3111a中流出。

有利地,如图9和图16所示,第二阀芯322的靠近第二缺口3222的一端设有第二止位部327,第二止位部327可封堵在第二截止流道3211a处。也就是说,当第二缺口3222隐藏在第二截止流道3211a中时,第二止位部327则将第二截止流道3211a封堵,使第二连通腔3211b中的冷媒不会再向着第二阀芯322流动,也不会从第二截止流道3211a向外流出。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如图16所示,第三弹性件316的一端设在第一止位部317上,第三弹性件316的另一端设在第一阀体311内壁上,从而有效保证第三弹性件316释力后带动第一止位部317止抵在第一连通腔3111b向着第一截止流道3111a过渡的壁面上,从而实现第一连通腔3111b与第一截止流道3111a的隔断,并实现第一截止流道3111a的截止;同样的,第四弹性件326的一端设在第二止位部327上,第四弹性件326的另一端设在第二阀体321的内壁上,从而有效保证第四弹性件326释力后带动第二止位部327止抵在第二连通腔3211b向着第二截止流道3211a过渡的壁面上,从而实现第二截止流道3211a和第二连通腔3211b之间的隔断,并实现第二截止流道3211a的截止。

有利地,第一连通腔3111b向着第一截止流道3111a过渡的壁面形成为锥形壁面,第一止位部317的轮廓形成为楔形面,从而第一止位部317止抵在锥形壁面上而实现有效的封堵。

同样,第二连通腔3211b向着第二截止流道3211a过渡的壁面形成为锥形壁面,第二止位部327的轮廓形成为楔形面,从而第二止位部327止抵在锥形壁面上而实现有效的封堵。

可选地,如图15所示,第一对接组件31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318,第一密封件318套设在第一止位部317上,从而使第一阀芯312在返回到第一截止流道3111a中时,第一密封件318能对第一截止流道3111a进一步密封封堵,极大降低了漏液的几率。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二对接组件32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328,第二密封件328套设在第二止位部327上,从而使第二阀芯322在返回到第二截止流道3211a中时,第二密封件328能对第二截止流道3211a进一步密封封堵,极大地降低了漏液的几率。

在本发明的具体示例中,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均设有两组,其中的一个作为进流的第一对接组件310与一个作为出流的第二对接组件320相对接,而另一个作为出流的第一对接组件310与另一个作为进流的第二对接组件320相对接,从而使移动子机200相对于空调主机100处于结合状态下,第一阀芯311和第二阀芯321相连通,且其中一对对接的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可将供能换热器120中的冷媒向着蓄能换热器211输送,而另一对对接的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可将蓄能换热器211中的冷媒向着供能换热器120输送,从而形成冷媒的闭路循环流动。

有利地,第一阀体311朝向供冷进液管161或供冷出液管162的一侧形成有快插头,方便将第一阀体311与供冷进液管161或供冷出液管162连通,从而使冷媒可以流入到第一阀体311中的第一连通腔3111b中。

有利地,第二阀体321朝向蓄热进流管261或蓄热出流管262的一侧形成有快插头,方便将第二阀体321与蓄热进流管261或蓄热出流管262连通,从而使进入到第二阀体321中的冷媒能够流入到蓄能换热器211中。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示例中采用上述回充对接装置300的空调器1000。

一种空调器1000,如图4和图6所示,移动子机200还包括移动子机机壳270、泵体230、室内换热器220和风机部件280,移动子机机壳270中形成风道271,风道271连通进风口272和出风口273;室内换热器220和风机部件280设在风道271中。其中的移动子机机壳270可将内部的各个部件进行有效保护。其中的泵体230可将冷媒在与之连接的部件之间进行循环。其中的室内换热器220则可将自身的热量与移动子机200中引入的风进行热交换。其中的风机部件280工作时,可将室内的风通过进风口272引入到风道271中,再将风引入到室内换热器220处进行换热后从出风口273向室内重新排出,从而使得本申请的室内换热器220可对室内的气流进行温度调节。

蓄能换热器211与蓄能介质接触,空调主机100和移动子机200具有分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在分离状态下,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脱离配合;结合图6和图12所示,蓄能介质向着蓄能换热器211放冷或放热,泵体230带动冷媒在蓄能换热器211和室内换热器220之间循环。此时的冷媒在移动子机200内部循环流动,可使移动子机200在脱离于空调主机200的状态下,持续一定的放冷或放热过程。

在结合状态下,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配合到位;供能换热器120与蓄能换热器211连通,蓄能换热器211与室内换热器220断开,结合图8和图14所示,泵体230带动冷媒在供能换热器120和蓄能换热器211之间循环。此时的冷媒在供能换热器120和蓄能换热器211之间不断流动则可实现空调主机100向着移动子机200能量传输,与此同时,蓄能介质可将传输到位的能量进一步存储,使移动子机200自身具有一定的放冷量或放热量。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供能换热器120中具有预设的经过换热温度较低或温度较高的冷媒,从而使供能换热器120自身具有充足的冷量或热量可向移动子机200传递。本申请中,默认在需要对移动子机200进行充冷的情况下,供能换热器120中的冷媒的温度显著低于蓄能换热器211中的冷媒的温度。而在需要对移动子机200进行充热的情况下,供能换热器120中的冷媒的温度则显著高于蓄能换热器211中的冷媒的温度。

在移动子机200与空调主机100结合状态下,空调主机100对移动子机200进行充冷时,供能换热器120中温度较低的冷媒与蓄能换热器211中的温度较高的冷媒进行不断循环而使蓄能换热器211中的冷媒温度逐渐降低,与此同时,蓄能换热器211进一步与蓄能介质进行热交换,使得蓄能介质进一步吸收冷量并存储有一定量的冷量。

而在空调主机100对移动子机200进行充热时,供能换热器120中温度较高的冷媒与蓄能换热器211中的温度较低的冷媒进行不断循环而使蓄能换热器211中的冷媒温度逐渐升高,与此同时,蓄能换热器211进一步与蓄能介质进行热交换,使得蓄能介质进一步吸收热量并存储有一定量的热量。

当移动子机200的蓄能介质获得一定量的能量时,移动子机200与空调主机100实现分离。在移动子机200与空调主机100分离状态下,移动子机200需要对外部空气进行制冷时,室内换热器220与移动子机200从外部引入的空气不断交换热量温度升高,与此同时,蓄能介质不断吸收蓄能换热器211上的热量,从而将蓄能介质上储存的冷量传递至蓄能换热器211上,使蓄能换热器211中的冷媒降温,并将降温的冷媒不断传递至室内换热器220,蓄能换热器211与室内换热器220连接且两者之间的冷媒不断进行循环,从而使室内换热器220中的冷媒温度始终保持较低并与空气持续换热,从而使移动子机200对外部的空气得以降温。

而在移动子机200需要对外部空气进行制热时,室内换热器220与移动子机200从外部引入的空气不断交换热量而使自身温度降低,与此同时,蓄能介质将储存的热量传递至蓄能换热器211上,使蓄能换热器211中的冷媒升温,蓄能换热器211与室内换热器220连接且两者之间的冷媒不断进行循环,从而使室内换热器220中的冷媒温度始终保持较高并与空气持续换热,从而使移动子机200对外部的空气得以升温。

因此,本申请的移动子机200可以脱离于空调主机100工作,且移动子机200可灵活调整工作时的位置,方便对房间内的不同角落进行快速的制热或制冷,有利于房间内温度保持均匀,还方便用户调整需要优先制热或制冷的位置,提升了产品使用时的人性化设置。此外,本申请的移动子机200还可以在多个房间中进行工作,而不局限于自身的工作范围,也不会受限于空调主机100,使用方便、灵活性高。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受排风管、室外机位置限制而不方便改变位置的空调器设备,本申请的空调器1000布置位置灵活,可选的工作位置灵活多变,并有利于整屋的快速均匀制热和制冷,还可对不同空间中的空气进行处理。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每个房间分别配备一组空调器设备,本申请的空调器1000节约投入成本,移动子机200的工作位置调整方便,并在一定空间内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工作性能,产品体验好。

可选地,蓄能介质可以为冰水混合物,还可以为乙二醇溶液,这里不做具体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可选地,风机部件280可包括风机和机壳。机壳可连接在移动子机机壳270上,风机则固定在机壳中稳定引风。

有利地,本发明的风机为离心风机282、斜流风机或贯流风机,从而能实现风的高速引流和风的部分换向,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如图4所示,当选用离心风机282时,离心风机282则安装在风机壳281中,离心风机282可将侧部的进风经过换向引出到其他方向,有利于移动子机200内部的各部件的布置。

有利地,离心风机282为两个,两个离心风机282包括一个驱动电机和两个离心风轮,同一个驱动电机分别对两个离心风轮进行驱动,使移动子机200具有多个方向的进风能力。例如,在移动子机机壳270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开设一个进风口272,离心风机282的进风侧分别设置为朝向其中一侧的一个进风口272,而将出风口273设在移动子机机壳270的顶部,从而实现顶部的高效出风,有效防止进风口272和出风口273设在移动子机机壳270的同一侧而仅形成局部的气流换热,从而使移动子机200对空气的调节更加均匀,并使风量足够,换热或制冷效率高。

在其他示例中,进风口272和出风口273可分别设在移动子机机壳270的相对两侧,如前侧和后侧,或者左侧和右侧,从而使进风口272和出风口273之间的距离增大,此时,风机部件280可选用轴流风机。

可选地,进风口272为设在移动子机机壳270上的多个进风孔所组成,从而能实现对毛屑等物质的截留,提升空气的粗滤效果,也能防止人手伸入移动子机机壳270内部受伤。

可选地,室内换热器220设有两组,其中一组室内换热器220设在一个进风口272与出风口273之间,其中另一组室内换热器220设在另一个进风口272与出风口273之间,使得两个进风口272中引入的风均能被各自的室内换热器220调节温度后向出风口273排出。

可选地,如图4所示,移动子机200还包括接水盘296,接水盘296靠近室内换热器220布置在移动子机机壳270内,从而对室内换热器220表面落下的冷凝水进行收集,有效防止冷凝水四处滴落。

可选地,移动子机200还包括安装框,室内换热器220安装在安装框中,安装框的底部形成导流槽并将冷凝水向着接水盘296导引。安装框还可以使室内换热器220在移动子机机壳270中布置稳定、不易晃动。

在本发明中,可将前述的蓄能换热器211、蓄能介质、蓄能箱体212共同记为蓄能装置21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移动子机200还包括三通阀240,三通阀240的三个流通流道分别通过管路连通蓄能换热器211、第二对接组件320和室内换热器220。三通阀240在连通蓄能换热器211和室内换热器220时,则将与供能换热器120的流路的冷媒切断;当三通阀240在连通蓄能换热器211和供能换热器120时,则将与室内换热器220之间的流路切断,从而可有效防止冷媒流动到错误的位置而无法实现移动子机200的正常工作,确保移动子机200在与空调主机100结合状态下,能够实现空调主机100对移动子机200的顺利充冷、充热;也确保移动子机200在于空调主机100分离状态下,能够实现移动子机100中蓄能装置210对室内换热器220的正常放冷、放热。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结合状态下,三通阀240使供能换热器120和蓄能换热器211连通。结合图4和图8所示,在分离状态下,三通阀240使室内换热器220和蓄能换热器211连通。那么在本申请中,三通阀240可使冷媒的循环流路进行快速切换,从而实现不同的冷媒循环流路的选择,并实现不同的换热模式。使得移动子机200与空调主机100结合状态下实现携带有冷量或热量的冷媒从空调主机100向着移动子机200传送;并使得移动子机200与空调主机100分离状态下,冷量或热量逐渐从蓄能装置210向着室内换热器220传递,从而完成移动子机200对房间中空气的制热或制冷。

可选地,三通阀240可根据需要设置两个,例如一个三通阀240位于进流的各管路的交汇处,而另一个三通阀240则位于出流的各管路的交汇处,从而在冷媒流动的过程中形成一个闭路循环。

具体的,如图9所示,三通阀240包括第一三通阀241和第二三通阀242,其中一个第一三通阀241的一个流道通过蓄热进流管261连通用于进流的第二对接组件320,第一三通阀241的第二个流道则连通泵体230,泵体230连通蓄能换热器211的进液端(具体可以为通过第二汇流管2113连通换热单元2111),第一三通阀241的第三个流道则通过放热进流管263连通室内换热器220;第二三通阀242的一个流道通过蓄热出流管262连通出流的第二对接组件320,第二三通阀242的第二个流道则连通蓄能换热器211的出液端(具体可以为通过第一汇流管2112连通换热单元2111),第二三通阀242的第三个流道则通过放热出流管264连通室内换热器220。

可选地,结合图5和图6所示,在设置第二对接组件320的移动子机200的移动子机机壳270上设置开关门275而实现对第二对接组件320的遮蔽和露出,从而进一步防止第二对接组件320被误触发导通漏液,也提升了移动子机200的外观美观性能。这里的开关门275可以为智能移动的门体,在需要进行移动子机200回充对接时则自动打开。也可以为移动子机200需要回充时发出提示而提醒用户手动开启开关门275。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7所示,移动子机200包括移动底盘251,移动子机机壳270设在移动底盘251上,如图10所示,移动底盘251上设有充电装置252,如图12所示,空调主机100上设有供电装置150,在结合状态下,充电装置252与供电装置150连接充电,从而使本申请的移动子机200与空调主机100在结合状态下,不仅能实现补充冷量或热量,还可以实现补充电量。本发明中的移动底盘251则可带动上部的各部件移动,实现移动子机200灵活移动和调整工作位置。

可选地,如图12所示,供电装置150包括第一充电触片152,如图10所示,充电装置252包括设在移动底盘251下部的第二充电触片2521,当第一充电触片152和第二充电触片2521对齐时则可实现充电。

有利地,为了实现精准充电,如图10所示,充电装置252还包括回充对准检测器2522,如图12所示,供电装置150还包括检测开关151,检测开关151设在第一充电触片152的上部,回充对准检测器2522可检测到空调主机100中的供电装置150与移动底盘251的距离大小,并使充电装置252向着供电装置150精准移动,提升充电对接效率。而检测开关151可进一步与回充对准检测器2522配合,实现信号的传递,使供电装置150与充电装置252精准对接。

可选地,如图4所示,移动子机200还包括底盘支撑架254,底盘支撑架254套设在移动底盘251上,并为蓄能装置210和室内换热器220、风机部件280等提供可靠的支撑和分隔作用,提升了移动子机机壳270内部各部件布置的紧凑性。

可选地,如图6和图10所示,移动底盘251上设有行驶组件253,行驶组件253可带动整个移动底盘251灵活移动。

如图10所示,行驶组件253包括驱动轮组件2531和万向轮组件2532,驱动轮组件2531主动带动移动底盘251移动,万向轮组件2532跟随驱动轮组件2531被动转动。驱动轮组件2531无需依赖人力便可实现移动,例如驱动轮组件2531包括驱动轮和轮驱动件,轮驱动件与驱动轮相连,轮驱动件带动驱动轮转动,从而使驱动轮带动整个移动底盘251进行移动,实现移动底盘251的自主移动,移动底盘251在移动过程中更加平稳。而万向轮组件2532则可进一步对整个移动底盘251进行支撑,提高移动底盘251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使移动底盘251换向方便。

可选地,如图10所示,万向轮组件2532包括呈三角形排布设置的三个万向轮,每个万向轮均可相对于移动底盘251多向转动,使移动底盘251平衡移动、灵活移动。

可选地,如图10所示,驱动轮组件2531包括对称设置在移动底盘251底部的两个,从而使驱动轮组件2531在转动的过程中能保持移动底盘251的平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移动子机200还包括功能模块290,功能模块290设在图6中示出的风道271中,功能模块290包括空气净化件291、加湿件292、熏香件中的至少一种。空气净化件291可显著改善空气的洁净度,使空气更加清新,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加湿件292可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从而使人的体感舒适。熏香件可制造香味,形成不同的环境氛围。

可选地,空气净化件291为可清洁的滤膜或者可拆卸的滤芯。滤膜和滤芯均可采用复合滤膜,实现对灰尘、有害物质、病毒细菌的截留和过滤。

空气净化件291还可以为IFD(Intense Field Dielectric)模块,IFD模块具有可清洁、运行噪声低、经济性好、体积小、安全实效性强等特点。IFD对空气中运动的带电微粒施加巨大的吸引力,在仅产生最小气流阻抗的同时能够吸附几乎100%的空中运动微粒,对PM2.5等颗粒污染物去除效果尤为显著。从而显著提升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有利于保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可选地,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移动子机机壳270包括顶盖276、后壳277、面壳278,其中后壳277的一端敞口且形成半包围形,后壳277的顶部连接有顶盖276,后壳277的敞口处设有面壳278,后壳277的底部连接在移动底盘251上。从而方便在移动子机机壳270中安装蓄能装置210、室内换热器220、泵体230、三通阀240、风机部件280等各部件,人手方便操作。

可选地,如图4和图7所示,与加湿件292相配合使用的还有加湿水箱293、设有水泵的蓄水槽294,水泵将蓄水槽294中的水向着加湿水箱293供应,加湿水箱293将水进一步提供至加湿件292,从而在有气流流经加湿件292的过程中,气流可携带部分水分向外流动,改变室内空气的湿度。

可选地,加湿件292形成为容易吸湿的网状纤维结构,从而有效提升加湿件292的保湿能力和吸水能力。

可选地,加湿件292为多孔的海绵结构,海绵结构保水性强,确保加湿能力充足。

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是顶盖276或面壳278中的其中一个与后壳277直接一体成型,仅留顶盖276或面壳278中的其中一个与后壳277可拆卸连接,在未安装前则可作为安装口方便安装内部的各部件。还可以是顶盖276、后壳277、面壳278全部一体成型,并在移动子机机壳270内部的各结构安装到位后,再将移动子机机壳270罩设在移动底盘251上。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前述示例中的进风口272设在后壳277的左右两侧,前述示例中的出风口273设在顶盖276的顶部,两组风机部件280的进风端分别朝向一侧的进风口272,两组风机部件280的出风端分别对准顶盖276上的出风口273。

可选地,如图7所示,在出风口273处设置导风装置297,导风装置297可改变出风口273处的出风方向,使得出风的方向灵活可调。例如在具体示例中,导风装置297包括导风板和导风驱动电机,导风驱动电机带动导风板转动从而实现出风角度的改变。再例如在具体示例中,导风装置297为百叶和摆动驱动电机,摆动驱动电机带动百叶转动从而实现出风角度的改变。

可选地,如图6所示,蓄能装置210布置在室内换热器220和风机部件280的下方,从而使移动子机200在水平移动时占用横向面积少,并使蓄能装置210和室内换热器220之间具有一定的温度差,从而保证两者之间的热传递效率。

在具体示例中,可通过前述的底盘支撑架254而将蓄能装置210、室内换热器220、风机部件280形成上下分隔布置,底盘支撑架254可保证各结构布置后的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6所示,移动子机机壳270中形成蓄冷安装腔274,蓄冷安装腔274连通风道271,蓄能装置210安装在移动底盘251上且蓄能装置210位于蓄冷安装腔274中。当蓄冷安装腔274连通风道271后,可进一步扩大移动子机机壳270上的进风口272的进风效率,进而提升换热效率。

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是蓄冷安装腔274与风道271相隔绝,使蓄能装置210中的冷量或热量仅能通过冷媒的流动而实现传递。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空调主机100还包括导向装置140,空调主机100上设有对接仓111,导向装置140设在对接仓111中;对接仓111中设有第一对接组件310,导向装置140为移动子机200导向,以使第二对接组件320向第一对接组件310导向并对接。在这些示例中,当移动子机200向着空调主机100移动并向着结合状态切换时,导向装置140可有效防止移动子机200撞击到对接仓111的仓壁上,从而提升移动子机200复位的顺畅性,并提升移动子机200相对于空调主机100移动的稳定性和快捷性,使移动子机200快速移动到位,并为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的对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可选地,如图13所示,导向装置140包括设在对接仓111内壁上的滚轮141。滚轮141可减小摩擦力并为移动子机200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导向,一举多得。

可选地,如图13所示,导向装置140还包括滚轮支架142和支撑轴143,滚轮141通过支撑轴143可滚动地设在滚轮支架142上,滚轮支架142连接在对接仓111的仓壁上,使滚轮141实现稳定地滚动。

有利地,在对接仓111的相对两侧壁对称布置多个导向装置140,从而实现移动子机200的稳定导向并均匀地施加引导力。

可选地,上述的滚轮141可替换为滚珠或滚珠流利条,也可以同时设置多种导向装置140,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可选地,对接仓111中同时设有第一对接组件310和供电装置150,当移动子机200进入对接仓111中,可同时实现充电和对接流通冷媒。

可选地,如图1所示,空调主机100包括主机机壳110,主机机壳110中设有供能换热器120,主机机壳110中还可以设有其他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节流元件等部件,从而实现冷媒的热量变化,而供能换热器120则可与蒸发器或冷凝器中的一个的冷媒连通实现加热后的冷媒的获取或制冷后的冷媒的获取,从而实现供能换热器120冷媒的充足供应。在其他示例中,主机机壳110仅设有一个蒸发器或冷凝器,而将剩余的压缩机、节流元件、冷凝器或蒸发器设在外部的室外机中,位于主机机壳110中的蒸发器或冷凝器可将冷媒传递至供能换热器120实现其热量或冷量的充足供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蓄能换热器211包括多组并联的换热单元2111、第一汇流管2112和第二汇流管2113,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汇流管2112分别连通换热单元2111的入口端,第二汇流管2113分别连通换热单元2111的出口端,也就是说,第一汇流管2112可将冷媒充入各个换热单元2111中,而第二汇流管2113则可将换热单元2111中经过换热后的冷媒均向外排出。而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汇流管2112分别连通换热单元2111的出口端,第二汇流管2113分别连通换热单元2111的入口端,也就是说,第二汇流管2113可将冷媒流入各个换热单元2111中,而第一汇流管2112则可将换热单元2111中经过换热后的冷媒均向外排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汇流管2112和第二汇流管2113在不同的冷媒循环流路中的功能可根据实际情况看发生调换,第一汇流管2112和第二汇流管2113只要能实现冷媒流入各换热单元2111后流出则可。

如图11所示,蓄能装置210还包括隔热件213,隔热件213靠近蓄能箱体212的箱壁设置。隔热件213可进一步阻隔蓄能介质的热量向外部传递,有效减少能量的散失,使蓄能介质可与内部的蓄能换热器充分换热。例如隔热件213可以为隔热棉、隔热毡或隔热泡沫等材料。

可选地,如图11所示,蓄能箱体212包括相互嵌套的内箱体2121和外箱体2122,内箱体2121和外箱体2122之间设有隔热件213,内箱体2121中设有蓄能介质和蓄能换热器211,从而使蓄能箱体212能实现充分的隔热,尽可能减少热量损失。

可选地,如图11所示,蓄能箱体212还包括连接在内箱体2121上的箱体内盖2124和连接在外箱体2122上的箱体顶盖2123,箱体内盖2124和箱体顶盖2123之间也设置隔热件213,从而进一步减少热量的散失。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检测蓄能箱体212的蓄冷量或蓄热量。

步骤S2、确定蓄能箱体212的蓄冷量或蓄热量不足,控制移动子机200向空调主机100移动,以使第一对接组件310与第二对接组件320对接配合。

由上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可知,在蓄能箱体212内蓄能介质的蓄冷量或蓄热量不足时,移动子机200则进行回充,使第一对接组件310和第二对接组件320配合到位,实现空调主机100的冷媒与移动子机200中的冷媒的热交换,从而使空调主机100向移动子机200提供充足的冷量或热量。

本发明的空调器1000的控制方法,步骤S1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2、检测移动子机200的电量,确定电量不足时,控制移动子机200向空调主机100移动,使空调主机100为移动子机200充电的同时,也使第一对接组件310与第二对接组件320对接配合并交换冷媒。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回充对接装置300、空调器1000及控制方法中对于冷媒的循环流动中热量和冷量传递的原理,以及风机部件280的引风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4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工程应用多机并联CO-(2)复叠热泵的化霜控制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