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

文档序号:338601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5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用于机动车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 (Freewheel damper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 是由 T·考夫霍尔德 J·博林 F·P·布雷兹格尔 O·格伦伯格 Y·K·林 A·莫泽 F·施 于 2021-05-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2),具有扭转振动阻尼器(18),该扭转振动阻尼器带有阻尼器壳(22)、布置在该阻尼器壳(22)中的弹簧元件(30)和通过弹簧元件(30)旋转弹性地与阻尼器壳(22)耦联的阻尼器法兰(34)以及起动器自由轮(20),该起动器自由轮具有可由起动器马达(70)驱动的第一座圈(58)和配设给该阻尼器壳(22)的第二座圈(60),在第一座圈与第二座圈之间布置有夹紧元件(62)。第二座圈(60)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freewheel damper system (2) for a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a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18) having a damper housing (22), a spring element (30) arranged in the damper housing (22), and a damper flange (34) which is rotationally elastically coupled to the damper housing (22) via the spring element (30), and a starter freewheel (20) which has a first race (58) which can be driven by a starter motor (70) and a second race (60) which is assigned to the damper housing (22), between which a clamping element (62) is arranged. The second race (60) is fixed in a rotationally fixed manner to the damper housing (22).)

用于机动车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20年5月29日提交的德国专利申请102020003257.5、2020年6月3日提交的德国专利申请102020003347.4和2021年3月25日提交的德国专利申请102021001566.5的权益,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具有扭转振动阻尼器,该扭转振动阻尼器具有阻尼器壳、布置在该阻尼器壳中的弹簧元件和通过弹簧元件旋转弹性地与阻尼器壳耦联的阻尼器法兰和起动器自由轮,该起动器自由轮具有可由起动器马达驱动的第一座圈和配设给该阻尼器壳的第二座圈,在第一座圈与第二座圈之间布置有夹紧元件。

背景技术

由实践已知在机动车内的动力传动系,在所述动力传动系中设置有自由轮阻尼器系统。这种自由轮阻尼器系统首先包括扭转振动阻尼器。扭转振动阻尼器具有阻尼器壳、布置在阻尼器壳中的弹簧元件和通过弹簧元件旋转弹性地与阻尼器壳耦联的阻尼器法兰。扭转振动阻尼器用于对由内燃机的转矩冲击引起的扭转振动进行阻尼。为了能够起动内燃机,还设置有起动器马达,该起动器马达通过起动器自由轮(Starterfreilauf)间接或直接地与内燃机的曲轴共同作用。在此,起动器自由轮具有可由起动马达驱动的第一座圈和配设给内燃机的曲轴的第二座圈,在第一座圈和第二座圈之间布置有夹紧元件。在实践中已知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中,起动器自由轮沿轴向方向布置在内燃机和扭转振动阻尼器之间,其中,第二座圈与曲轴的端部或扭转振动阻尼器的输入套筒处于旋转带动连接之中。为此目的,起动器自由轮的第二座圈通过构造成环盘形的转矩传递元件与扭转振动阻尼器的输入套筒或曲轴的端部抗扭转地连接。

已知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已经证明是有效的,但是缺点在于,所述自由轮阻尼器系统不仅在轴向方向上而且在径向方向上具有相对结构空间耗费的构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如此改进这种类型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使得其具有特别紧凑的结构并且易于装配。

该任务通过在专利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特征来实现。本发明的有利实施方式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是针对机动车的动力传动系来设计,其中该自由轮阻尼器系统优选地在该动力传动系内的内燃机与变速器之间使用。该自由轮阻尼器系统具有一个扭转振动阻尼器。扭转振动阻尼器具有一个阻尼器壳,它优选由两个阻尼器半壳组成。此外,动力传动系内的阻尼器壳优选构成扭转振动阻尼器的初级元件或其输入侧,机动车的驱动单元的转矩、优选内燃机的转矩被导入该初级元件或其输入侧。在阻尼器壳中布置有弹簧元件,这些弹簧元件例如可以是螺旋弹簧,它们优选构成为直线形的或弯曲的螺旋弹簧。此外,扭转振动阻尼器具有通过弹簧元件旋转弹性地与阻尼器壳耦联的阻尼器法兰,阻尼器法兰优选地是指扭转振动阻尼器的次级元件或其输出侧。此外,自由轮阻尼器系统具有一个起动器自由轮,通过该起动器自由轮,动力传动系的所属的驱动单元、优选是内燃机可以通过一个起动器马达来起动。起动器马达优选涉及电驱动装置或电机。因此,起动器自由轮具有可由起动器马达驱动的第一座圈和配设给阻尼器壳的第二座圈,从而关于起动器马达也可以说是输入侧的第一座圈和输出侧的第二座圈。在第一座圈和第二座圈之间设置有夹紧元件,这些夹紧元件优选是夹紧滚子,这些夹紧滚子特别优选地被构造为硬币形。此外,所述夹紧滚子优选具有圆形的圆周,以便能够在第一或/和第二座圈上滚动。优选地,所述起动器自由轮被如此构造,通过使得夹紧元件在第一和第二座圈之间占据夹紧位置来将第一座圈相对于第二座圈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旋转传递到第二座圈,而第一座圈相对于第二座圈沿第二旋转方向的旋转不能传递到第二座圈。由于这种构造,起动器自由轮可以是持续接合的起动器马达或者说起动器自由轮,如这在本发明中优选的那样,以避免起动器马达和起动器自由轮的耗费的分离。为了不仅在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轴向方向上而且在径向方向上实现其特别紧凑的结构并且在此也减少部件数量和重量,起动器自由轮的第二座圈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壳上。因此,在这里能够以有利的方式省去在起动器自由轮的第二座圈与内燃机的曲轴或扭转振动阻尼器的输入套筒之间的附加的转矩传递元件,以便将起动器自由轮的第二座圈间接地或直接地抗扭转地固定在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扭转振动阻尼器的阻尼器壳上。

为了确保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简单装配,第二座圈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轴向插塞连接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壳上。为此目的优选的是,设置多个轴向销,它们延伸到在阻尼器壳内的留空部中或/和在第二座圈内的留空部中。因此,在第二座圈上例如可以设置所提及的突伸的轴向销,以便在将轴向销嵌入到阻尼器壳内的留空部中的情况下朝轴向方沿着使得第二座圈被引入到阻尼器壳中,并且因此实现第二座圈通过轴向销在阻尼器壳上的抗扭转的固定。相反地,轴向销也可以设置在阻尼器壳上,从而在阻尼器壳和第二座圈轴向地接合到一起时,轴向销嵌入到第二座圈之内的留空部中,以便实现抗扭转的固定。然而同样可能的是,如果甚至不是优选的,当不仅在第二座圈中而且在阻尼器壳中设置相应的留空部时,这些留空部在轴向方向上相互对齐,以便所提及的轴向销在轴向方向上既能引入或插入到第二座圈内的留空部中,也能引入或插入到阻尼器壳内的留空部中,进而引起第二座圈和阻尼器壳相互抗扭转地固定。所提及的轴向销优选可以是铆钉,从而也可以实现所提及的部件在轴向方向上彼此固定。因此,抗扭转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第二座圈和阻尼器壳体之间的铆钉连接实现,其中,铆钉连接在广义上是指轴向插塞连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座圈在自由轮阻尼器系统(2)的径向区段(82)中通过轴向销(76)被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第二座圈(60)布置在其中,以便实现紧凑的结构。

原则上,可以使阻尼器壳中的留空部与轴向销以如下方式相互协调,即,延伸到阻尼器壳的留空部中的轴向销并不影响到扭转振动阻尼器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尤其是弹簧元件的结构空间。为了在此使加工耗费和装配耗费保持特别小,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另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轴向销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弹簧元件偏移。也可以说,轴向销无论如何部分地与扭转振动阻尼器的弹簧元件在轴向方向上对齐地布置。在此特别优选的是,轴向销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扭转振动阻尼器的弹簧元件如此偏移地布置,使得它们在径向方向上与弹簧元件间隔开。视沿径向方向可用的结构空间而定,轴向销例如可以沿径向方向向外相对于弹簧元件偏移地布置或者与弹簧元件间隔开地布置,以便能够提供具有第二座圈的大直径的起动器自由轮,因此也能够提供具有有利的大数量的夹紧元件的起动器自由轮。然而,如果不存在该径向的结构空间,那么轴向销也可以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相对于弹簧元件偏移地布置或与弹簧元件间隔开地布置,以便不限制在阻尼器壳体之内为弹簧元件提供的结构空间或避免提高的制造耗费。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该起动器自由轮具有一个背离该阻尼器壳的第一侧部件,夹紧元件在轴向方向上可支撑在该第一侧部件上。第一侧部件优选是基本上呈环盘形的第一侧部件,它特别优选由一个板材件形成。因此,第一侧部件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一例如不仅与第二座圈而且与用于在第一座圈和第二座圈之间的夹紧元件的容纳腔沿轴向方向对齐地布置,以便确保夹紧元件沿轴向方向在第一侧部件上的支撑。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一种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部件具有一个例如管状构造的轴向区段,第二座圈或/和阻尼器壳或/和起动器自由轮的另一个侧部件在径向方向上可支撑或支撑在该轴向区段上。因此,所提及的轴向区段例如能够用于第二侧部件相对于第二座圈或/和阻尼器壳或/和起动器自由轮的另一侧部件的对中,并且此外能够引起所提及的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构件相对于第一侧部件沿径向方向的可靠的布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部件的前述轴向区段被构造成管状的和/或轴向区段具有多个轴向指状件,因此指状件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因此,第一侧部件例如可以一体式地由环盘形的区段和管状的区段或/和多个轴向指状件组成,夹紧元件在轴向方向上可支撑在该环盘形的区段上。在此特别优选的是,轴向区段具有一个跟在环盘形的区段后面的管状的区段和跟在管状的区段后面的轴向指状件。

按照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第一侧部件的前述轴向区段的轴向指状件延伸直至阻尼器壳的背离起动器自由轮的一侧,以便在将第一侧部件沿轴向方向固定在阻尼器壳上的情况下,从后面嵌接阻尼器壳的背离起动器自由轮的一侧。因此,轴向指状件在此也用于轴向固定第一侧部件。以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将布置在第一侧部件和阻尼器壳之间的第二座圈和必要时还有另一侧部件沿轴向方向固定在阻尼器壳上。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此外优选的是,借助于可松开地布置在轴向指状件上的止动环从后面嵌接所述阻尼器壳的背离起动器自由轮的一侧,以便能够以特别简单的方式或装配友好地实现轴向固定。在该实施方式的变型方案中也优选的是,轴向指状件,必要时借助于之前提到的止动环,在第一侧部件预紧的情况下,在阻尼器壳的方向上从后面嵌接阻尼器壳的背离起动器自由轮的一侧。因此,与分别选择的变型方案无关,实现第一侧部件、第二座圈和可能存在的另一侧部件在阻尼器壳上的轴向固定,从而前面提到的轴向销为了实现第二座圈在阻尼器壳上的抗扭转的固定原则上不必引起轴向固定,因此也不必强制地构造为铆钉。更确切地说,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轴向销不以铆钉的形式设计,而是仅具有建立抗扭转的连接的功能,而轴向固定通过轴向指状件或布置在其上的止动环来实现。

为了在减少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实现特别紧凑的结构,第二座圈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直接布置在阻尼器壳上。此外,在这些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起动器自由轮的夹紧元件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直接支撑在阻尼器壳上,从而阻尼器壳或其一个区段具有另外的功能,该另外的功能在通常的自由轮中由附加的侧部件承担。为了排除在阻尼器壳上的磨损,此外优选的是,阻尼器壳具有硬化区域,夹紧元件在轴向方向上可支撑或支撑在该硬化区域上。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替代方案,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座圈在置入起动器自由轮的面向阻尼器壳的第二侧部件的情况下间接地布置在阻尼器壳上。第二侧部件又优选是基本上环形盘形的侧部件,此外,该侧部件特别优选构造为板材件。如已经参照第一侧部件所述,夹紧元件优选沿轴向方向可支撑在起动器自由轮的第二侧部件上,其中,第二侧部件优选与第二座圈和用于起动器自由轮的夹紧元件的容纳腔沿轴向方向对齐地布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座圈与第一侧部件和/或第二侧部件一起通过轴向销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壳上。如果轴向销应当是指前述的铆钉连接或前述的铆钉,那么第二座圈优选与第一侧部件或/和第二侧部件一起通过铆钉沿轴向方向固定在阻尼器壳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座圈(其优选为起动器自由轮的在径向方向上位于内部的第一座圈)通过径向轴承或/和轴向轴承可旋转地支承在阻尼器壳、与阻尼器壳抗扭转地连接的构件或固定的壳体上。径向轴承或/和轴向轴承优选为滚动轴承或滑动轴承。

按照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其中第一座圈通过径向轴承或/和轴向轴承可旋转地支承在与阻尼器壳抗扭转地连接的构件上,所提及的构件具有用于使该构件与阻尼器壳对中的对中区段。对中区段可以是例如基本上环形构造的构件上的轴向突伸部、必要时是管状的轴向突伸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另一种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构件是与阻尼器壳抗扭转地连接的驱动轴或与阻尼器壳分开构造的抗扭转地与阻尼器壳连接的支撑件。支撑件与阻尼器壳的分开构造在此是有利的,因为可以不必耗费地加工阻尼器壳,而支撑件可以与阻尼器壳无关地并且有针对性地为了支撑的目的而制成,而支撑件到阻尼器壳上的连接带来小的装配耗费。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与阻尼器壳连接的、然而与阻尼器壳分开构造的支撑件布置在阻尼器壳和与阻尼器壳抗扭转地连接的驱动轴之间。因此,当阻尼器壳和驱动轴彼此固定时,支撑件例如可夹紧在一方面阻尼器壳和驱动轴、例如内燃机的驱动轴之间。然而,为了能够提供一种有利的、由扭转振动阻尼器和起动器自由轮组成的、有利的相关联的模块,在机动车的动力传动系的装配范围内可以作为相关联的单元简单地安装的模块,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支撑件与阻尼器壳在驱动轴上的固定无关地固定在阻尼器壳上,必要时与该阻尼器壳铆接或者旋拧在一起。因此,由扭转振动阻尼器和起动器自由轮组成的模块的模块边界在所述模块和驱动轴之间延伸,其中,模块在装配时仅还必须抗扭转地固定在驱动轴上。

为了实现自由轮阻尼器系统在轴向方向上特别紧凑的结构,第一座圈、第二座圈以及位于其间的夹紧元件被布置成在径向方向上彼此嵌套地布置。

按照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夹紧元件优选直接地沿径向方向可支撑在第一和第二座圈上。在此,第一和第二座圈特别优选具有相互面对的环绕的滚动面,在该滚动面上可直接地支撑有夹紧元件,并且因此不可间接地通过侧部件中的一个侧部件来支撑。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具有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示出:

图1以剖视图示出了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侧视图

图2以剖视图示出了自由轮阻尼器系统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在机动车的动力传动系中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2的第一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借助相应的箭头表示彼此相反的轴向方向4、6、彼此相反的径向方向8、10和彼此相反的圆周方向12、14,其中,自由轮阻尼器系统2可围绕在轴向方向4、6上延伸的中心旋转轴线16旋转。该自由轮阻尼器系统2基本上由一个扭转振动阻尼器18和一个起动器自由轮20组成。

扭转振动阻尼器18具有阻尼器壳22,其由两个在轴向方向4、6上彼此相对而置的阻尼器半壳24、26组成。在径向方向8上在外部,在圆周方向12、14上环绕地且在轴向方向4、6上在两个阻尼器半壳24、26之间构造有弹簧容纳腔28。在弹簧容纳腔28内部,同样沿圆周方向12、14环绕地布置有弹簧元件30,这些弹簧元件优选构造为螺旋弹簧,其中,螺旋弹簧特别优选地可以构造为直线形的螺旋弹簧或弯曲的螺旋弹簧。在阻尼器壳22的两个阻尼器半壳24、26上一体式地构造有突伸到弹簧容纳腔28中的旋转带动件32,这些旋转带动件与弹簧元件30共同作用。阻尼器壳22构造为扭转振动阻尼器18的初级元件,从而该阻尼器壳形成扭转振动阻尼器18的输入侧,该输入侧通过驱动单元、优选内燃机直接或间接地以转矩加载。扭转振动阻尼器18的次级元件、因此其输出侧由阻尼器法兰34构成,该阻尼器法兰基本上盘形地在径向方向8、10上延伸并且在径向方向8上在外部具有旋转带动件36,这些旋转带动件延伸到弹簧容纳腔28中,以便与弹簧元件30共同作用。因此,阻尼器法兰34经由弹簧元件30在圆周方向12、14上旋转弹性地与阻尼器壳22相耦联。在径向方向10上向内,阻尼器法兰34设有输出套筒38,所述输出套筒在本实例中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法兰34上。输出套筒38通过插塞齿部40与变速器输入轴42处于旋转带动连接之中。此外,阻尼器法兰34通过布置在阻尼器壳22、准确地说阻尼器半壳26与阻尼器法兰34之间的弹簧装置44沿轴向方向4被朝在阻尼器法兰34与阻尼器半壳24之间的轴向轴承46预紧。在此构造为简单的支撑环的轴向轴承46沿径向方向8、10支撑在保持件48上,所述保持件借助于螺栓50或其他的固定机构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其中,螺栓50或其他的固定机构同样用于将阻尼器壳22抗扭转地固定在驱动轴52上。驱动轴52可以例如是内燃机的曲轴的端部,但也可以是动力传动系的另一组件,该组件与这种内燃机或其曲轴处于旋转带动连接中。

因此,由上述说明首先可看出,扭转振动阻尼器18在轴向方向4、6上布置在驱动单元54、例如内燃机和变速器56之间,它们在附图中仅示意性地示出。在扭转振动阻尼器18与驱动单元54之间的轴向区段中布置有之前已经提及的起动器自由轮20。起动器自由轮20具有一个在径向方向10上位于内部的第一座圈58和一个在径向方向8上位于外部的第二座圈60,它们在径向方向8、10上嵌套地布置并且具有在径向方向8或10上相互面对的支撑侧,在它们之间构成一个在圆周方向12、14上环绕的用于夹紧元件62的容纳腔,其中夹紧元件62优选构造为夹紧滚子。夹紧元件62也在径向方向8、10上与座圈58、60嵌套地布置,从而使座圈可支撑或支撑在第一座圈58的沿径向方向8向外指向的支撑侧上以及第二座圈60的沿径向方向10向内指向的支撑侧上。起动器自由轮20还具有一个基本上沿径向方向8、10延伸的、盘形的转矩传递机构64,该转矩传递机构在径向方向10上在内部抗扭转地固定在第一座圈58上并且从该第一座圈出发在径向方向8上向外并且在轴向方向4上在夹紧元件62和第二座圈60的旁边延伸。在转矩传递机构64的沿径向方向8向外指向的端部上构造有齿圈66,该齿圈与起动器马达70的输出小齿轮68持久地啮合,从而也可以说是持久接合的起动器自由轮20。起动器马达70优选构造为电动马达并且布置在壳体72上,在此布置在驱动单元54的壳体上。因此,第一座圈58通过输出小齿轮68、齿圈66和转矩传递机构64可由起动器马达70驱动,从而第一座圈58关于起动器马达70也可称为起动器自由轮20的输入侧。

而起动器自由轮20的第二座圈60配设给阻尼器壳22、确切地说阻尼器壳22的阻尼器半壳24,并且在此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壳22或阻尼器半壳24上。第二座圈60通过轴向插塞连接74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壳22的阻尼器半壳24上,其中,为此目的使用多个轴向销76,这些轴向销一方面延伸到阻尼器壳22的阻尼器半壳24内的留空部78中,并且另一方面延伸到第二座圈60内的留空部80中,以便将阻尼器壳22和第二座圈60抗扭转地彼此固定。在此证明有利的是,设置至少三个轴向销76,它们特别优选沿圆周方向12、14均匀地相互间隔开地布置。如图1可见,第二座圈60在自由轮阻尼器系统2的径向区段82中通过轴向销76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第二座圈60在其中延伸或布置,以便在阻尼器壳22和第二座圈60之间获得尽可能直接的和节省空间的抗扭转的连接。

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向销76构造为铆钉,其中,呈铆钉形式的轴向销76同样地引起第二座圈60在两个轴向方向4、6上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与图1不同,轴向销76也可以固定地或者甚至与第二座圈60一体式地布置,以便将突伸的轴向销76沿轴向方向6引入到阻尼器壳22内的留空部78中。但相反地,轴向销76也可以从一开始就布置在阻尼器壳22上或者甚至与其一体式地构造,以便将其在装配的范围内沿轴向方向4引入到第二座圈60内的留空部中。

起动器自由轮20在其沿轴向方向4背离阻尼器壳22的一侧上具有第一侧部件84。优选地被形构造为板材件的第一侧部件84具有一个环盘形的径向区段86,这些夹紧元件62在轴向方向4上可以被支撑或被支撑在该径向区段上。在径向方向8上在外部,轴向区段88连接到径向区段86上,该轴向区段从径向区段86出发沿轴向方向6延伸。在第一延伸区域中,轴向区段88基本上构造为管状的。轴向区段88沿径向方向8、10可支撑或支撑在第二座圈60的沿径向方向向外指向的一侧上并且可支撑或支撑在阻尼器壳22的沿径向方向8向外指向的一侧上,并且反之亦然,从而与径向区段86一体式地构造的轴向区段88不仅引起第一侧部件84的精确定位而且引起第二座圈60相对于阻尼器壳22的精确定位。第二座圈60也与第一侧部件84一起通过构造为铆钉的轴向销76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

在图1中,第二座圈60直接地布置在阻尼器壳22上,使得第二座圈60的沿轴向方向6指向的一侧支撑在阻尼器壳22的阻尼器半壳24的沿轴向方向4指向的一侧上。夹紧元件62也在轴向方向6上直接可以支撑或支撑在阻尼器壳22的阻尼器半壳24上,其中阻尼器壳22或阻尼器半壳24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具有硬化区域90,夹紧元件62在轴向方向6上可以支撑或支撑在该硬化区域上,以便保证低磨损的运行。在此,硬化区域90优选构造得比阻尼器半壳24或阻尼器壳22的至少一个其它区域更硬。

然而对此替代性地,在图1中也以虚线示出了第二实施变型方案,其中,第二座圈68间接地在插入起动器自由轮20的在轴向方向上面向阻尼器壳22的第二侧部件92的情况下布置和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在图1中用虚线示出的第二侧部件92基本上构造为环盘形的并且优选由板材件构成,其中第二侧部件92不仅在轴向方向4、6上布置在第二座圈60与阻尼器壳22之间而且在轴向方向4、6上布置在夹紧元件62与阻尼器壳22之间,从而所述夹紧元件62在轴向方向6上可支撑或支撑在第二侧部件92上。尽管如此,第二座圈60的抗扭转的固定在该第二实施变型方案中还通过布置在径向区段82中的轴向销76来实现,如上所述。从图1中还可看到,这种第二侧部件92与第二座圈60和第一侧部件84一起通过轴向销76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此外,如此构造第一侧部件84的轴向区段88,使得该轴向区段也在径向方向8上在外部包围第二侧部件92,从而优选的是,第二侧部件92的在径向方向8上向外指向的一侧在径向方向8、10上支撑或能够支撑在第一侧部件84的轴向区段88上,以便实现第一和第二侧部件84、92相对于彼此的精确定位。

此外,在图1中还示出了第三实施变型方案。在该第三实施变型方案中,第一侧部件84的轴向区段88作为基本上管状的区段的替代方案或补充方案而具有在图1中以虚线示出的轴向指状件94,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设置多个沿圆周方向12、14彼此间隔开的轴向指状件94。轴向指状件94(其又与第一侧部件84一体式地构造)在轴向方向6上延伸直至阻尼器壳22的背离起动器自由轮20的一侧96,以便从后面嵌接背离起动器自由轮20的一侧96。在此优选借助布置在轴向指状件94的指向轴向方向6的端部区段上的止动环98实现从后面嵌接并且使第一侧部件84沿轴向方向4固定在阻尼器壳上。该固定优选也在第一侧部件84的预紧下在轴向方向6上实现,因此在阻尼器壳22的方向上实现。更准确地说,因此能够将径向区段86沿轴向方向6相对于第二座圈60预紧,该第二座圈因此又沿轴向方向6相对于阻尼器壳22预紧。只要也设置有之前提到的第二侧部件92,那么所述第二侧部件也夹紧在第二座圈60和阻尼器壳22之间或者相对于阻尼器壳22预紧。因此,在该第三实施变型方案中原则上也可以放弃轴向销76的铆钉状的构型,尤其是通过第一侧部件84或其轴向指状件94和止动环98实现了阻尼器壳22与起动器自由轮20彼此间的轴向固定。因此,第一侧部件84承担起轴向固定的功能,而被构造成没有铆钉形状的简单的销的轴向销76将会减少为第二座圈60在阻尼器壳22上的抗扭转的固定的功能。在这种第三实施变型方案中,第二座圈60的固定可以通过第一侧部件84的轴向区段88或者通过轴向销76或者通过两者的组合来实现。尽管如此,在轴向销76转换到其在图1中示出的铆钉形状以便将第二座圈60最终地且不可松开地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之前,如图1所示,轴向销76实际上可以构造为铆钉的形式,而第一侧部件84连同径向区段86、轴向区段88和止动环98用于将第二座圈60预先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

与相应的实施变型方案不相关地,起动器自由轮20的径向内置的第一座圈58通过径向轴承或/和轴突轴承100可旋转地支承在固定的且因此不随之旋转的壳体上,该壳体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驱动单元54的壳体72形成,其中所示的轴承构造为径向轴承和轴向轴承100且构造为滑动轴承。然而,作为替代方案,径向和/或轴向轴承100还可以构造为滚动轴承,尽管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优选构造为滑动轴承。在图1中示出的径向和轴向轴承100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以有利的方式由两个可松开地相互固定的轴承区段、即壳体侧的第一轴承区段102和可松开地固定在其上的第二轴承区段104组成。在轴向方向4、6上,在这里借助于至少一个螺栓可松开地相互固定的轴承区段102、104之间构成沿径向方向8向外指向的轴承槽106,第一座圈48的滑动区段108在第一座圈沿径向方向8、10和轴向方向4、6滑动地得到支撑的情况下嵌入到该轴承槽中。在装配或拆卸的范围内,第二轴承区段104能够从第一轴承区段102上松开,以便能够沿轴向方向4推入滑动区段108或者沿轴向方向6取出滑动区段108。

第二轴承区段104也具有在径向方向10上向内突伸的保持区段110。保持区段110在轴向方向4、6上布置在阻尼器壳22和保持件112之间,其中保持区段110与阻尼器壳22和保持件112在轴向方向4、6上对齐。因此,第二轴承区段104利用其保持区段110不仅具有可靠地支承第一座圈58的功能,而且保持区段110与保持件112之间的相互作用附加地用于限制驱动轴52相对于壳体72沿轴向方向6的运动,以便也确保起动器自由轮20沿轴向方向4、6的共同保持。为此目的,保持件112沿轴向方向4、6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其中,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涉及间接固定。因此,当阻尼器壳通过之前已经提及的螺栓50与驱动轴52抗扭转地连接时,保持件112在轴向方向4、6上被夹紧在驱动轴52和阻尼器壳22的阻尼器半壳24之间。因此,这个螺栓50或者多个螺栓50不仅用于固定用于保持住轴向轴承56的保持件48、而且用于固定保持件112,以限制驱动轴52或者扭转振动阻尼器18沿轴向方向6相对于驱动单元的壳体72的运动。

图2示出了一个自由轮阻尼器系统2的第二实施方式,该自由轮阻尼器系统基本上对应于根据图1的自由轮阻尼器系统,因此下面将仅讨论不同之处,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前面的说明此外相应地适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用于将第二座圈60抗扭转地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的轴向销76沿径向方向8、10、在此沿径向方向10向内相对于扭转振动阻尼器18的弹簧元件30偏移地布置,如这在图2中借助沿径向方向8、10的错位a示出。此外,所提及的轴向销76也在径向方向8、10上,在此在径向方向10上向内与弹簧元件30间隔开,如借助图2中的间距b所示。这具有的优点是,轴向销76以其沿轴向方向6指向的端部-不限制对于弹簧元件30所需的结构空间、更准确地说不限制弹簧容纳腔28、或者甚至需要匹配弹簧容纳腔28或弹簧元件30。尽管在根据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没有示出轴向销的相应布置,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轴向销76也可以在径向方向8、10上相对于弹簧元件30偏移地布置或者甚至可以在径向方向8、10上与弹簧元件30间隔开地布置。原则上,在此,轴向销76不必在径向方向10上向内相对于弹簧元件偏移或与其间隔开,如图2所示,相反,当径向的构造空间允许时,轴向销也可以在径向方向8上向外相对于弹簧元件30偏移或者在径向方向10上向外与弹簧元件30间隔开。然而在图2中示出的设计变型方案是优选的,尤其是沿径向方向10向内反正设有阻尼器半壳24的一个区段,轴向销76可以与该区段连接,而不必沿径向方向8在弹簧元件30外部必要时附加地制作一个这样的区段。

在根据图2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座圈58也通过径向轴承和/或轴向轴承100可旋转地得到支承,该径向轴承和/或轴向轴承在此又构成为径向和轴向轴承100,其中,该径向和轴向轴承100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滚动轴承。在此要明确指出,滚动轴承也可以替代地是滑动轴承。然而,支撑不是在固定的壳体上(例如图1中的壳体52)进行,而是在与阻尼器壳22抗扭转地连接的构件上(该构件在下文中被称为支撑件114)进行。支撑件114原则上可以与阻尼器壳22或阻尼器半壳24一体式地构造,从而也可以说是可旋转地支承在阻尼器壳22上,然而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14构造为与阻尼器壳22分开构造的构件。此外,构件也可由抗扭转地与阻尼器壳22相连接的驱动轴52的区段形成。然而,由于下面提到的原因,图2中示出的实施变型方案是有利的。

如以上已经描述的那样,支撑件114与阻尼器壳22分开构造,然而与阻尼器壳22或阻尼器半壳24抗扭转地相连接。呈滚动轴承形式的径向和轴向轴承100布置在基本上环盘形构造的支撑件114的沿径向方向8向外指向的一侧上,其中,支撑件114还具有支撑区段116,滚动轴承沿轴向方向4能支撑或支撑在该支撑区段上。另一方面,滚动轴承布置在第一座圈58的在径向方向10上向内指向的一侧,其中第一座圈58还具有支撑区段118,滚动轴承在轴向方向6上可支撑或支撑在该支撑区段上。支撑件114与阻尼器壳22在驱动轴52上的固定无关地通过固定机构120固定在阻尼器壳22或阻尼器半壳24上,其中,固定机构120例如可以由铆钉或螺栓形成。在此,阻尼器壳22在驱动轴52上的所示固定(该固定在此又通过至少一个螺栓50实现)以如下方式实现,即,支撑件114在轴向方向4、6上布置或夹紧在阻尼器壳22和抗扭转地与阻尼器壳22连接的驱动轴52之间。由于支撑件114通过固定机构120独立于通过螺栓50进行的螺纹连接固定在阻尼器壳22上,实现了以有利的方式由扭转振动阻尼器18和起动器自由轮20组成的相关联的模块,该模块的模块边界在支撑件114和驱动轴52(一方面)和输出套筒38(另一方面)和变速器输入轴42之间延伸。在这样相互关联的模块中,所有示出的构件被防丢失地布置,这使得模块在机动车的动力传动系之内的装配和拆卸期间能够实现简单的操作。此外,为了实现支撑件114相对于阻尼器壳22的简单的对中,支撑件114具有在轴向方向6上突伸的且在圆周方向方向12、14上环绕的对中区段122,该对中区段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中地与阻尼器半壳24的在径向方向10上向内指向的边缘共同作用。

原则上,可以有利于支撑件114借助于螺栓50夹紧地固定在阻尼器壳22和驱动轴52之间,依靠固定机构120进行布置,然而,由此不能以期望的程度实现前述有利的模块结构。

附图标记列表

2 自由轮阻尼器系统

4 轴向方向

6轴向方向

8 径向方向

10 径向方向

12 圆周方向

14 圆周方向

16 旋转轴线

18 扭转振动阻尼器

20 起动器自由轮

22 阻尼器壳

24 阻尼器半壳

26 弹簧容纳腔

28 弹簧容纳腔

30 弹簧元件

32 旋转带动件

34 阻尼器法兰

36 旋转带动件

38 输出套筒

40 插塞齿部

42 变速器输入轴

44 弹簧装置

46 轴向轴承

48 保持件

50 螺栓

52 驱动轴

54 驱动单元

56 变速器

58 第一座圈

60 第二座圈

62 夹紧元件

64 转矩传递元件

66 齿圈

68 输出小齿轮

70 起动器马达

72 壳体

74 轴向插塞连接

76 轴向销

78 留空部

80 留空部

82 径向区段

84 第一侧部件

86 径向区段

88 轴向区段

90 强化区域

92 第二侧部件

94 轴向指状件

96 侧面

98 止动环

100 径向和/或轴向轴承

102 第一轴承区段

104 第二轴承区段

106 轴承槽

108 滑动区段

110 保持区段

112 保持件

114 支撑件

116 支撑区段

118 支撑区段

120 固定机构

a 偏移

b 间距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钢丝绳接头及座便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