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隐埋层的brt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08946 发布日期:2021-12-17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具有隐埋层的brt及其制造方法 (BRT with buried lay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是由 王彩琳 杨武华 刘园园 张如亮 于 2021-08-1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隐埋层的BRT,n~(-)漂移区上部设有p基区及n~(+)阴极区;n~(-)漂移区上部的p基区的两侧设有与p基区两侧相接触的隐埋层;在隐埋层上方靠外侧设有p~(++)分流区,两侧的p~(++)分流区上表面铝层与n~(+)阴极区上表面铝层连成阴极K;部分n~(+)阴极区、p基区及部分p~(++)分流区上表面共同设有栅氧化层及多晶硅层的栅极G;阴极K与栅极G之间设有磷硅玻璃层;在n~(-)漂移区下表面依次设有nFS层、p~(+)阳极区和金属化阳极A;该隐埋层选用N型的掺杂层;或者选用隐埋二氧化硅层。本发明还公开了该种具有隐埋层BRT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BRT,有效抑制了电压折回现象,降低了器件通态压降并提高开关速度,从而降低了能耗。(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RT, n with a buried layer ‑ The upper part of the drift region is provided with a p base region and n &#43; A cathode region; n is ‑ Buried layers which are contacted with the two sides of the p base region are arranged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p base region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drift region; p is arranged above the buried layer and close to the outer side &#43;&#43; Shunting region, p on both sides &#43;&#43; The aluminum layer and n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shunting region &#43; The aluminum layer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cathode region is connected into a cathode K; part n &#43; Cathode region, p-base region and part of p &#43;&#43;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shunting region is provided with a gate oxide layer and a grid G of a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layer together; a phosphorosilicate glass lay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cathode K and the grid G; at n ‑ nFS layers and p are sequentially arranged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drift region &#43; An anode region and a metallized anode A; theThe buried layer is an N-type doped layer; or a buried silicon dioxide layer is selected. The invention also discloses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BRT with the buried layer. The BRT effectively inhibits the voltage folding phenomenon, reduces the on-state voltage drop of the device, and improves the switching speed, thereby reduc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一种具有隐埋层的BRT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隐埋层的BRT,本发明还涉及该种具有隐埋层的BRT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基区电阻控制晶闸管(BRT)是在现有MOS控制晶闸管(MCT)的基础上开发的另一种MOS栅控晶闸管。相对于MCT而言,虽然BRT的制作工艺大大简化,但在低电流下仍存在一种非常严重的电压折回(Snapback)现象,导致其开通速度较慢,开通损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隐埋层的BRT,解决了现有技术的BRT由于结构的局限,导致开通速度较慢,开通损耗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种具有隐埋层的BRT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隐埋层的BRT,以n-漂移区作为衬底,在n-漂移区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p基区,在p基区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n+阴极区;在n-漂移区上部的p基区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p基区两侧相接触的隐埋层;在隐埋层上方靠外侧设置有p++分流区,两侧的p++分流区上表面的铝层与n+阴极区上表面中间位置的铝层相连构成阴极K;部分n+阴极区、p基区及部分p++分流区的上表面共同设置有一层栅氧化层,在栅氧化层上表面设置有重掺杂的多晶硅层,该多晶硅层作为栅极G;在阴极K与栅极G之间设置有磷硅玻璃层PSG;在n-漂移区下表面设置有nFS层,在nFS层下表面设置有p+阳极区,在p+阳极区的下表面设置有多层的金属化阳极A;

该隐埋层选用N型的掺杂层作为载流子存储层,简称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或者选用隐埋二氧化硅层作为载流子阻挡层,简称埋氧层。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隐埋层的BRT的制造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具体实施:

步骤1、选用原始的高阻区熔中照硅单晶抛光片作为n-漂移区,进行预先处理,在处理后的n-漂移区下表面,先采用磷离子注入,退火兼推进,在下表面形成nFS层;

步骤2、去掉步骤1处理后的硅片表面的氧化层,采用干氧氧化形成上、下表面的牺牲氧化层;

步骤3、对步骤2处理后的硅片上表面进行光刻,形成p基区以及终端场环区的硼离子注入窗口,采用光刻胶掩蔽进行硼离子注入;然后,在下表面也进行硼离子注入,去胶后进行高温退火兼推进,在硅片上表面形成选择性p基区,使得下表面形成p+阳极区;

步骤4、在步骤3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通过光刻形成与p基区注入窗口完全相同的n+阴极区的磷离子注入窗口,然后采用光刻胶掩蔽进行磷离子注入,去胶后高温推进兼退火,形成n+阴极区,实现自对准的N沟道;

步骤5、在步骤4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通过光刻形成n型隐埋层的离子注入窗口,利用光刻胶掩蔽进行高能磷离子或者氧离子注入,采用倒掺杂工艺形成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BN-CS或者隐埋二氧化硅层BOX;

步骤6、去掉步骤5处理后的硅片表面的氧化层,重新进行干氧氧化,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淀积形成多晶硅层,并掺杂;

步骤7、在步骤6处理后的硅片上表面进行光刻,去掉多晶硅层并保留栅极氧化层,形成p++分流区的硼离子注入窗口,然后采用光刻胶掩蔽进行硼离子注入,去胶后进行退火,形成p++分流区;

步骤8、在步骤7处理后的硅片上表面淀积磷硅玻璃,并在高温下回流实现元胞表面平整化;

步骤9、在步骤8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光刻形成阴极接触孔,二次回流,然后上表面淀积金属铝层并反刻,下表面依次溅射铝、钛、镍、银四层金属化膜,经合金化后,上表面形成金属化的阴极K、下表面形成多层金属化阳极A;

步骤10、对步骤9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甩聚酰亚胺膜,通过光刻形成栅极和阴极的压焊区图形,并进行聚酰亚胺固化处理,终端区表面钝化保护,划片,即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隐埋层的引入能够在器件导通时起到阻挡空穴从p++分流区抽取的作用,使器件产生类似于IGBT的电子注入增强(IE)效应,加速晶闸管导通,从而抑制电压折回现象。该发明具有很低的通态压降和较快的关断速度,制作工艺与IGBT完全兼容,工艺成本低,适于实际应用。本发明的器件结构,不仅驱动电路简单,而且具有低的通态压降及快的开关速度,同时能够有效抑制BRT的电压折回(Snapback)现象,改善通态压降与关断能耗的折衷关系。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基区电阻控制晶闸管(BRT)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有隐埋层的BRT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有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BRT(以下简称BN-CS-BRT)和具有隐埋二氧化硅层的BRT(以下简称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下的正向阻断特性曲线;

图4为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时的通态特性对比曲线;

图5为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阴极侧电子注入效率γn随阴极电流密度JK的变化曲线对比;

图6为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阳极侧空穴注入效率γp随阳极电流密度JA的变化曲线对比;

图7是本发明BN-CS-BRT的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浓度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

图8是本发明BN-CS-BRT的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厚度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

图9是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通态压降与少子寿命τp0的关系曲线;

图10是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通态压降与关断损耗的折衷关系曲线对比图;

图11是本发明BN-CS-BRT的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

图12是本发明BN-CS-BRT的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Δy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

图13是本发明BOX-BRT的埋氧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

图14是本发明BOX-BRT的埋氧层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Δy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

图15是本发明具有隐埋层的BRT的制作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现有技术的基区电阻控制晶闸管(BRT)的主体结构是,由n+阴极区、p基区、n-漂移区、nFS层和p+阳极区构成,其中,p++分流区与n+阴极区通过铝层相连形成阴极;重掺杂的多晶硅层与其下方的栅氧化层和n-漂移区、p基区分别形成pMOS和nMOS,由同一个栅极电压控制。

参照图2,本发明具有隐埋层的BRT的结构是,整个器件以n-漂移区作为衬底,在n-漂移区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p基区,在p基区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n+阴极区;在n-漂移区上部的p基区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p基区两侧相接触的隐埋层,该隐埋层选用N型的掺杂层或二氧化硅层,该隐埋层就是指图2中显示的BN-CS或BOX;在隐埋层上方靠外侧设置有p++分流区,两侧的p++分流区上表面的铝层与n+阴极区上表面中间位置的铝层相连构成阴极K;部分n+阴极区、p基区及部分p++分流区的上表面共同设置有一层栅氧化层,在栅氧化层上表面设置有重掺杂的多晶硅层,该多晶硅层作为栅极G;在阴极K与栅极G之间设置有磷硅玻璃层(PSG);在n-漂移区下表面设置有nFS层,在nFS层下表面设置有p+阳极区,在p+阳极区的下表面设置有多层的金属化阳极A。

对比图1、图2可见,本发明BRT器件结构相比现有技术的BRT结构不同的是,本发明在n-漂移区上方的p基区的两侧,分别设置了与p基区两侧相接触的隐埋层(即BN-CS或BOX),该隐埋层选用N型的掺杂层作为载流子存储层(简称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BN-CS)或者隐埋二氧化硅层(简称埋氧层,BOX)作为载流子阻挡层。

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浓度是1×1015cm-3~9×1015cm-3,厚度是0.6μm~2μm;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是-0.25μm~1.2μm;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Δy是0.5μm~1.5μm。

隐埋二氧化硅层的厚度是0.5μm;隐埋二氧化硅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是-0.5μm~1.5μm;隐埋二氧化硅层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Δ是0μm~1.5μm。

本发明BRT器件结构的工作原理是:

当在栅-阴极加的正电压大于阈值电压时,栅极下方p基区表面的N沟道形成,电子从n+阴极区经过N沟道注入到n-漂移区,使n-漂移区电位下降;当由p+阳极区与nFS层形成的J1结的电位大于其开启电压时,p+阳极区开始向n-漂移区注入空穴。阳极区注入的空穴除了与N沟道过来的电子复合外,会在隐埋层下方积累,并进入p基区,引起p基区的电位升高。若p基区电位升高并超过p基区与n+阴极区形成的J3结的开启电压时,n+阴极区开始向n-漂移区注入电子,于是阴极侧的npn晶体管和阳极侧的pnp相互驱动。当两者的电流放大系数大于1时,主晶闸管开通,从而使器件的通态压降大大降低。可见,在导通的过程中,隐埋层有助于空穴在隐埋层下方及p基区内的积累,从而导致阴极侧产生电子注入增强,加快器件中晶闸管的导通,从而避免了电压折回(Snapback)现象。

当栅极加负电压大于阈值电压时,栅极下方的n-漂移区的表面形成P沟道,将p基区与p++分流区连通,于是空穴通过P沟道抽取到阴极,器件快速关断。若器件要使恢复到正向阻断状态下,仍需在栅-阴极间加-5V电压以维持P沟道,为泄漏电流提供通路。否则,无法维持较高的正向阻断电压。

特性验证

为了评价本发明具有隐埋层的BRT的多个特性,以6.5kV电压等级为例,利用专业仿真软件对上述的具有两种隐埋层的BRT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下的正向阻断特性、导通特性及开关特性分别进行仿真,并与现有技术的BRT的特性进行了对比。

1、正向阻断特性

参照图3,是本发明具有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BRT(以下简称BN-CS-BRT)和具有隐埋二氧化硅层的BRT(以下简称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下的正向阻断特性曲线。由图3可见,在300K室温时,三者的阻断电压均可达到7800V;在400K高温下,与现有技术的BRT相比,本发明BN-CS-BRT的阻断电压和漏电流均有所降低,而本发明BOX-BRT的阻断电压有所提高,同时漏电流显著下降。这就说明本发明BOX-BRT具有更好的阻断特性。

2、正向导通特性

参照图4,是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在常温(300K)和高温(400K)时的通态特性对比曲线。可见,本发明两种具有隐埋层BRT的器件均可以有效抑制Snapback现象,并且在阳极电流密度JA低于40A/cm2时BOX-BRT和BN-CS-BRT的通态压降显著低于现有技术的BRT。

参照图5,是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阴极侧电子注入效率γn随阴极电流密度JK的变化曲线对比。由图5可见,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器件的阴极电子注入效率γn高于现有技术的BRT结构,并且BOX-BRT在大电流下更为显著,说明本发明BOX-BRT中的IE效应比BN-CS-BRT更为强烈。

参照图6,是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阳极侧空穴注入效率γp随阳极电流密度JA的变化曲线对比。由图6可见,本发明BN-CS-BRT与现有技术的BRT的阳极侧空穴注入效率γp完全相同,而本发明BOX-BRT器件的阳极空穴注入效率γp稍高于BN-CS-BRT和现有技术的BRT。

参照图7,是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在相同的阳极电流密度下通态压降VT与少子寿命τp0的关系曲线对比。由图7可见,三种结构的通态压降均随基区载流子寿命的增加而减小,在相同的少子寿命下,现有技术的BRT的VT最大,BN-CS-BRT的VT次之,BOX-BRT的VT最低。这说明采用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可以改善器件通态压降。

参照图8,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与现有技术的BRT在相同的寿命下关断能耗密度Eoff与通态压降VT的折衷关系曲线对比。由图8可见,BOX-BRT的通态特性与关断特性的折衷最好,BN-CS-BRT次之,现有技术的BRT较差。这说明采用本发明BN-CS-BRT和BOX-BRT可以改善器件通态压降与关断能耗的折衷关系。

3、关键结构参数对器件特性的影响

影响器件特性的关键结构参数为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浓度和厚度以及位置或者埋氧层的位置。

参照图9,是本发明BN-CS-BRT的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浓度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由图9可见,当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浓度从1×1015cm-3增大到1×1016cm-3,通态压降VT逐渐下降,击穿电压VBR先缓慢下降,并当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浓度大于9×1015cm-3时VBR急剧下降,此时VT很小。

参照图10,是本发明BN-CS-BRT的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厚度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由图10可见,当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厚度从0.6μm增大到2.5μm时,通态压降VT逐渐下降,击穿电压VBR也是先缓慢下降,但当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厚度大于2μm时VBR急剧下降,此时VT也很小。

参照图11,是本发明BN-CS-BRT的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由图11可见,当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0(即两者恰好相接)时,通态压降VT较低,同时击穿电压VBR较高。当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0(即两者相交叠)时,随Δx绝对值增大,通态压降VT变化很小,击穿电压VBR急剧下降;当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置偏差Δx>0(即两者不交叠)时,随Δx值增大,通态压降VT逐渐增加,击穿电压VBR几乎保持不变。

参照图12,是本发明BN-CS-BRT的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Δy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由图12可见,随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Δy增加,通态压降VT逐渐增加,击穿电压VBR先增加而后下降;当Δy=1μm时,通态压降VT较低,同时击穿电压VBR较高。

由上述图9、图10、图11、图12可知,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浓度越高、厚度越厚,导通特性越好,但阻断特性变差;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越大,导通特性越好,阻断特性越差;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Δy越大,导通特性越差,阻断电压先增后减。故在实际制作工艺中,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的浓度可以控制在2×1015cm-3~9×1015cm-3范围内,厚度可以控制在0.6μm~2.0μm范围内;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可以控制在-0.25μm~1.5μm,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Δy可以控制在0.5μm~2μm。

参照图13,是本发明BOX-BRT的埋氧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由图13可见,当埋氧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0(即两者相交叠)时,随Δx绝对值增大,通态压降VT有所减小,击穿电压VBR变化很小;当埋氧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0(即两者不交叠)时,随Δx值增大,通态压降VT明显增加,击穿电压VBR增加较慢。

参照图14,是本发明BOX-BRT的埋氧层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Δy对器件通态压降VT和击穿电压VBR的影响;由图14可见,随埋氧层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Δy增加时,通态压降VT逐渐增大,击穿电压VBR先稍有增加然后保持不变;当Δy=0.2μm时,通态压降VT较低,同时击穿电压VBR较高。

参照图13、图14,埋氧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越大,阻断特性越好,导通特性越差;埋氧层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越大,阻断电压变化较小,导通特性越差。故在实际制作工艺中,埋氧层与p基区的横向间距偏差Δx可控制在-0.5μm~1.5μm,与p++分流区的纵向间距Δy可以控制在0~1.5μm。

参照图15,本发明具有隐埋层的BRT的制造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具体实施:

步骤1、选用原始的高阻区熔中照硅单晶抛光片作为n-漂移区,进行预先处理,在处理后的n-漂移区下表面,先采用磷离子注入,退火兼推进,在下表面形成nFS层;

步骤2、去掉步骤1处理后的硅片表面的氧化层,采用干氧氧化形成上、下表面的牺牲氧化层;

步骤3、对步骤2处理后的硅片上表面进行光刻,形成p基区以及终端场环区(图15中未画出)的硼离子注入窗口,然后采用光刻胶掩蔽进行硼离子注入;然后,在下表面也进行硼离子注入,去胶后进行高温退火兼推进,在硅片上表面形成选择性p基区,使得下表面形成p+阳极区;

步骤4、在步骤3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通过光刻形成与p基区注入窗口完全相同的n+阴极区的磷离子注入窗口,然后采用光刻胶掩蔽进行磷离子注入,去胶后高温推进兼退火,形成n+阴极区,实现自对准的N沟道;

步骤5、在步骤4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通过光刻形成n型隐埋层的离子注入窗口,利用光刻胶掩蔽进行高能磷离子(P+)或者氧离子(O+)注入,采用倒掺杂工艺形成隐埋N型载流子存储层(BN-CS)或者隐埋二氧化硅层(BOX);

步骤6、去掉步骤5处理后的硅片表面的氧化层,重新进行干氧氧化,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淀积形成多晶硅层,并掺杂;

步骤7、在步骤6处理后的硅片上表面进行光刻,去掉多晶硅层并保留栅极氧化层,形成p++分流区的硼离子注入窗口,然后采用光刻胶掩蔽进行硼离子注入,去胶后进行退火,形成p++分流区;

步骤8、在步骤7处理后的硅片上表面淀积磷硅玻璃,并在高温下回流实现元胞表面平整化;

步骤9、在步骤8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光刻形成阴极接触孔,二次回流,然后上表面淀积金属铝层并反刻,下表面依次溅射铝、钛、镍、银四层金属化膜,经合金化后,上表面形成金属化的阴极K、下表面形成多层金属化阳极A;

步骤10、最后对步骤9处理后的硅片的上表面甩聚酰亚胺膜,通过光刻形成栅极和阴极的压焊区图形,并进行聚酰亚胺固化处理,终端区表面钝化保护,划片,即成。

参照图15,本发明器件在制造过程中,共需要进行五次离子注入:第一次是磷离子(P+)注入,在背面形成nFS层;第二次是硼离子(B+)注入,推进兼退火后在上表面形成选择性p基区以及终端的场环区、下表面形成p+阳极区;第三次是在p基区表面中央进行磷离子(P+)注入,推进兼退火后形成n+阴极区;第四次是在p基区两侧进行高能磷离子(P+)注入或氧离子(O+)注入,退火后形成隐埋的N型载流子存储层或埋氧层;第五次是在n-漂移区表面p基区两侧进行硼离子(B+)注入,退火后形成p++分流区。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堆叠纳米带2D晶体管的电荷转移间隔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