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裤型卫生巾

文档序号:455174 发布日期:2021-12-31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内裤型卫生巾 (Underpants type sanitary napkin ) 是由 高桥雄二 史异 唐并男 于 2020-06-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排泄口和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具有较高的贴合性的内裤型卫生巾。一种内裤型卫生巾(1),其具有具备吸收性芯(11)的吸收性主体(10)和腰身构件(20),其中,在比吸收性芯(11)靠非肌肤侧的位置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地设有多个沿着上下方向伸缩的弹性构件(50),弹性构件(50)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配置于最外侧的第1弹性构件(51)和与第1弹性构件(51)相邻地配置在第1弹性构件(51)的内侧的第2弹性构件(52),吸收性主体(10)至少在左右方向上的位于第1弹性构件(51)与第2弹性构件(52)之间的区域具有吸收性芯(11)的密度比周围的部分的密度高的高密度部(40)。(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ants-type sanitary napkin having high fitting performance between an excretory opening and both sides in the left-right direction. A pants-type sanitary napkin (1) comprising an absorbent main body (10) having an absorbent core (11) and a waist member (20), wherein a plurality of elastic members (50) which expand and contract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re provided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at a position on the non-skin side of the absorbent core (11), the elastic members (50) have a 1 st elastic member (51) disposed on the outermost side and a 2 nd elastic member (52) disposed inside the 1 st elastic member (51) adjacent to the 1 st elastic member (51) on both sides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absorbent main body (10) has a high-density portion (40) in which the density of the absorbent core (11)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portion at least in the region between the 1 st elastic member (51) and the 2 nd elastic member (52)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内裤型卫生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裤型卫生巾。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吸液性的吸收性主体的一次性尿布、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通过沿着吸收性主体的纵向配置具有伸缩性的弹性构件,能够提高穿着时的吸收性主体的贴合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这样的技术,通过沿着吸收性主体3的纵向配置多个胯裆用弹性构件17,从而在该胯裆用弹性构件17的收缩力的作用下,将吸收性主体3向上方(穿着者的肌肤侧)抬起,提高穿着者的下裆部的贴合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508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中,在配置有弹性构件(胯裆用弹性构件17)的区域,能够使吸收性主体与穿着者的下裆部(阴道等排泄口)紧密接触,但在吸收性物品的左右方向两侧未配置弹性构件的部分,吸收性主体难以与穿着者的肌肤紧密接触。因此,粘度较高的经血等排泄液有可能顺着穿着者的肌肤(例如两腿)向吸收性主体的横侧泄漏(发生侧漏)。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排泄口和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具有较高的贴合性的内裤型卫生巾。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的发明是一种内裤型卫生巾,该内裤型卫生巾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该内裤型卫生巾具有:吸收性主体,其具备吸液性的吸收性芯;以及腰身构件,其重叠配置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侧,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吸收性芯靠非肌肤侧的位置沿所述左右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地设有多个沿着所述上下方向伸缩的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配置于最外侧的第1弹性构件和与所述第1弹性构件相邻地配置在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内侧的第2弹性构件,所述吸收性主体至少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位于所述第1弹性构件与所述第2弹性构件之间的区域具有所述吸收性芯的密度比周围的部分的密度高的高密度部。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根据本说明书和所附附图的记载得以明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排泄口和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具有较高的贴合性的内裤型卫生巾。

附图说明

图1是卫生巾1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从厚度方向上的肌肤侧观察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卫生巾1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示意图。

图4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5A是作为比较例,说明穿着以往的样式的卫生巾时的贴合性的图。图5B是说明穿着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时的贴合性的图。

图6A~图6C是说明将腰身构件20的非肌肤侧片21与肌肤侧片22、23接合的片接合部60的图。

图7是说明在吸收性主体10中,将底片14和侧片15接合的底接合部70的图。

图8是说明用于将吸收性主体10安装并接合于腰身构件20的主体接合部80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卫生巾(内裤型卫生巾、吸收性物品),1a:腰身开口,1b:腿围开口,10:吸收性主体,11:吸收性芯,12:顶片,13:第二片,14:底片,15:侧片,15t:端部,20:腰身构件,20f:前侧腰身构件,20fe:端部,20b:后侧腰身构件,20be:端部,20we:侧接合部,21:非肌肤侧片,22:肌肤侧片,23:肌肤侧片,25:腰身弹性构件,30:防漏壁部,31:防漏壁弹性构件,32f:前侧接合部,32b:后侧接合部,40:高密度部,41:第1高密度部,42:第2高密度部,42r1:反转部,42r2:反转部,43:第3高密度部,43c:后侧凸部,50:吸收体弹性构件,51:第1弹性构件,52:第2弹性构件,53:第3弹性构件,60:片接合部,61:第1片接合部,62:第2片接合部,70:底接合部,80:主体接合部,100:吸收性主体(比较例),CL:中央位置(对折线)。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和所附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能够明确。

一种内裤型卫生巾,该内裤型卫生巾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该内裤型卫生巾具有:吸收性主体,其具备吸液性的吸收性芯;以及腰身构件,其重叠配置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侧,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吸收性芯靠非肌肤侧的位置沿所述左右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地设有多个沿着所述上下方向伸缩的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配置于最外侧的第1弹性构件和与所述第1弹性构件相邻地配置在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内侧的第2弹性构件,所述吸收性主体至少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位于所述第1弹性构件与所述第2弹性构件之间的区域具有所述吸收性芯的密度比周围的部分的密度高的高密度部。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以高密度部为弯折起点,吸收性芯中的配置有第2弹性构件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和配置有第1弹性构件的左右方向两侧部分别向穿着者的下裆侧抬起,与穿着者的肌肤紧密接触。因而,在穿着者的下裆部,在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排泄口(阴道口)和左右方向两侧部的腹股沟部,吸收性主体的贴合性提高,能够使经血等排泄液难以泄漏。

另外,明确的是,一种内裤型卫生巾,该内裤型卫生巾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该内裤型卫生巾具有:吸收性主体,其具备吸液性的吸收性芯;以及腰身构件,其重叠配置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侧,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吸收性芯靠非肌肤侧的位置沿所述左右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地设有多个沿着所述上下方向伸缩的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配置于最外侧的第1弹性构件和与所述第1弹性构件相邻地配置在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内侧的第2弹性构件,所述吸收性主体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具有所述吸收性芯的密度比周围的部分的密度高的高密度部,在沿所述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吸收性主体中的配置有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区域和配置有所述第2弹性构件的区域分别呈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凸出的形状。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吸收性芯中的配置有第2弹性构件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和配置有第1弹性构件的左右方向两侧部分别以向穿着者的下裆侧抬起的方式向上方凸出变形。因而,在穿着者的下裆部,在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排泄口(阴道口)和左右方向两侧部的腹股沟部,吸收性主体的贴合性提高,能够使经血等排泄液难以泄漏。

作为该内裤型卫生巾,期望的是,该内裤型卫生巾具有将所述内裤型卫生巾沿所述前后方向对折时的对折线,在比所述对折线靠后侧的位置作用有由所述弹性构件产生的收缩力的部分的长度比在比所述对折线靠前侧的位置作用有由所述弹性构件产生的收缩力的部分的长度长。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作用于比对折线靠后侧(背侧)的位置的收缩力的大小比作用于前侧(腹侧)的收缩力大,吸收性主体在穿着者的背侧(臀部侧)更易于贴合。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排泄口排泄的经血等顺着穿着者的臀部向斜后侧移动而向内裤型卫生巾的外部泄漏。

作为该内裤型卫生巾,期望的是,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部设有一对防漏壁部,所述防漏壁部具有沿着所述上下方向伸缩的防漏壁弹性构件,至少在比所述对折线靠后侧的位置,作用有由所述弹性构件产生的收缩力的部分的长度比作用有由所述防漏壁弹性构件产生的收缩力的部分的长度长。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作用于穿着者的背侧(臀部侧)的弹性构件的收缩力比防漏壁弹性构件的收缩力高,因此易于使吸收性芯与穿着者的肌肤紧密接触,并且能够抑制防漏壁部过高地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立起。因而,在穿着内裤型卫生巾时,抑制在穿着者的臀部与吸收性芯之间形成间隙(空间),能够使排泄液难以泄漏。

作为该内裤型卫生巾,期望的是,所述高密度部在比所述对折线靠后侧的上端部具有从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外侧朝向内侧且从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侧朝向上侧的后侧凸部,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所述第1弹性构件位于比所述后侧凸部的外侧端靠外侧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在设有倾斜地延伸的后侧凸部的部分,易于抑制吸收性芯的三维变形。另外,后侧凸部的两侧部被第1弹性构件拉伸,从而在将吸收性芯的后侧端部区域保持为平面形状的状态下,能够使吸收性芯与穿着者的骶骨部附近(臀部)贴合。

作为该内裤型卫生巾,期望的是,所述腰身构件至少具有肌肤侧片和层叠于所述肌肤侧片的非肌肤侧的非肌肤侧片,该内裤型卫生巾具有将所述肌肤侧片和所述非肌肤侧片接合的片接合部,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吸收性主体和所述腰身构件重叠的区域,在比所述高密度部靠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区域形成于每单位面积的所述片接合部的合计的面积小于在比所述高密度部靠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形成于每单位面积的所述片接合部的合计的面积。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通过在比一对高密度部靠左右方向外侧的区域提高接合部的面积率,能够降低伸缩应力,易于确保吸收性主体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另一方面,通过在比高密度部靠左右方向内侧的区域降低接合部的面积率,能够有效利用腰身构件的伸缩力,使吸收性主体易于贴合于穿着者的臀沟。由此,即使在穿着者活动两腿的情况下,也易于维持卫生巾的良好的贴合性,能够抑制经血在皮肤传递而泄漏。

作为该内裤型卫生巾,期望的是,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吸收性主体与所述腰身构件重叠的区域且是比所述高密度部靠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区域,在比将所述内裤型卫生巾沿所述前后方向对折时的对折线靠后侧的区域形成于每单位面积的所述片接合部的合计的面积小于在比所述对折线靠前侧的区域形成于每单位面积的所述片接合部的合计的面积。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在穿着时,腰身构件的前侧的刚度与后侧相比提高。由此,穿着者在以夜间躺卧姿态使用时,即使进行翻身等动作,吸收性主体也易于在前侧(腹侧)保持一旦变形了的形状。另一方面,通过在腰身构件的后侧(背侧)降低刚度,吸收体弹性构件的纵向(上下方向)上的伸缩难以被阻碍,因此吸收性主体易于沿着臀沟。另外,腰身构件在左右方向上也易于收缩,因此即使进行翻身等,也易于保持向臀部的贴合。

作为该内裤型卫生巾,期望的是,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配置于比所述吸收性芯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不透液性的底片和层叠于所述底片的非肌肤侧的侧片,该内裤型卫生巾具有将所述底片和所述侧片接合的底接合部,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具有与所述第2弹性构件相邻地配置在所述第2弹性构件的内侧的第3弹性构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在所述第1弹性构件与所述第2弹性构件之间的区域形成于每单位面积的所述底接合部的合计的面积大于在所述第2弹性构件与所述第3弹性构件之间的区域形成于每单位面积的所述底接合部的合计的面积。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在第1弹性构件与第2弹性构件之间的区域,底片与侧片的接合强度提高,能够提高吸收性主体的刚度。因而,在该区域,易于在吸收性主体(吸收性芯)形成习惯性弯折,在吸收性芯凸出变形了的情况下,易于维持形状。由此,易于维持吸收性主体贴合于穿着者的下裆部的状态,能够提高经血等的吸收性,易于抑制泄漏。

作为该内裤型卫生巾,期望的是,所述腰身构件具有前侧腰身构件和后侧腰身构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将所述前侧腰身构件和所述后侧腰身构件相互接合的侧接合部,在比将所述内裤型卫生巾沿所述前后方向对折时的对折线靠前侧的位置,所述侧接合部的下端的位置比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上端的位置高。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在穿着时,即使前侧腰身构件与穿着者的身体(腹侧)的动作相应地发生变形,该变形的影响也难以向吸收体弹性构件传播。因而,抑制吸收性主体与前侧腰身构件的动作联动地发生位置偏移,能够易于维持吸收性主体的良好的贴合性。

作为该内裤型卫生巾,期望的是,该内裤型卫生巾具有将所述吸收性主体接合于所述腰身部的肌肤侧的主体接合部,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一对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间隔比所述吸收性芯的宽度的1/2大,比所述主体接合部的宽度小。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通过使第1弹性构件的间隔比主体接合部的宽度小,从而难以在防漏壁部的立起起点(主体接合部的外侧端)作用有由第1弹性构件产生的弹性力,防漏壁部的立起难以被阻碍。另外,通过使第1弹性构件的间隔比吸收性芯的宽度的1/2大,能够抑制吸收性芯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面积过窄而变得难以发生凸出变形且难以与排泄口贴合的状况。

作为该内裤型卫生巾,期望的是,所述主体接合部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处的宽度比所述主体接合部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部处的宽度大。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在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吸收性主体相对于腰身构件大面积地接合,吸收性主体难以扭曲或变形,吸收性主体易于大面积地平面地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另一方面,在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部(下裆部),吸收性主体相对于腰身构件接合的部分较窄,因此吸收性主体易于变形,能够抑制吸收性主体的两侧部边缘压靠于穿着者的腹股沟部而产生不快感等。

作为该内裤型卫生巾,期望的是,该内裤型卫生巾具有将所述内裤型卫生巾沿所述前后方向对折时的对折线,不具有所述高密度部与所述对折线重叠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高密度部隔着对折线而不连续,因此在穿着内裤型卫生巾时,在腹侧和背侧各自的区域,吸收性主体易于分别独立地变形。即,吸收性主体的腹侧和背侧分别易于追随于穿着者的身体的动作,能够更加提高贴合性。由此,能够易于抑制经血等的泄漏。

作为该内裤型卫生巾,期望的是,所述高密度部具有一部分区域向所述上下方向上的相反侧反转的反转部,所述反转部具有与所述第1弹性构件交叉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内裤型卫生巾,在反转部与第1弹性构件交叉的部分,在该反转部的影响下,由第1弹性构件产生的收缩力难以作用于吸收性芯。因此,通过调整反转部的配置,能够局部地控制吸收性芯的变形。由此,能够易于使吸收性芯沿着穿着者的身体贴合。

===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说明内裤型卫生巾1(在以下,也简称为“卫生巾1”)。

<卫生巾1的基本的构造>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从厚度方向上的肌肤侧观察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卫生巾1而得到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示意图。

另外,卫生巾1的“伸长状态”是指,通过使卫生巾1所具备的各弹性构件(例如,后述的吸收体弹性构件50、肌肤侧片22、23等)伸长,而使卫生巾1整体(产品整体)伸长至没有褶皱的状态,具体而言,伸长至构成卫生巾1的各构件(例如,后述的非肌肤侧片21和肌肤侧片22、23等)的尺寸成为与该构件单体的尺寸一致或者与其接近的尺寸为止的状态。

如图1所示,卫生巾1具有互为正交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另外,如图3所示,具有各构件层叠的方向,即“厚度方向”。将上下方向中的、在穿着者穿着了卫生巾1的状态下成为穿着者的躯干侧的那一侧设为“上侧”,将成为穿着者的下裆侧的那一侧设为“下侧”。另外,将前后方向中的、在穿着时成为穿着者的腹侧的那一侧设为“前侧”,将成为穿着者的背侧的那一侧设为“后侧”。另外,将厚度方向中的、在穿着者穿着了卫生巾1的状态下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那一侧设为“肌肤侧”,将其相反侧设为“非肌肤侧”。

另外,卫生巾1在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下具有互为正交的“纵向”和“横向”。“纵向”是沿着内裤型的上下方向的方向,“横向”是沿着内裤型的左右方向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包括:吸液性的吸收性主体10,其用于吸收经血等液体;以及腰身构件20,其配置于吸收性主体10的非肌肤侧,在穿着卫生巾1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腰身。

(吸收性主体10)

图4是吸收性主体10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主体10是纵向(即吸收性主体10的长边方向)沿着卫生巾1的上下方向的俯视大致长方形状。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吸收性主体10具有沿着纵向(上下方向)的吸收性芯11、配置于比吸收性芯11靠肌肤侧的位置的顶片12、配置于顶片12与吸收性芯11之间的第二片13、配置于比吸收性芯11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底片14以及配置于底片14的非肌肤侧的侧片15。

吸收性芯11是用于吸收保持尿等液体的构件,例如由混入了高吸收性聚合物(SAP)的浆粕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形成。另外,吸收性芯11也可以被棉纸、无纺布等透液性的片构件(芯包覆片)覆盖。

顶片12是在穿着时能够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透液性的片构件,例如由亲水性的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剖视图那样,顶片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端部在吸收性芯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外侧从厚度方向上的肌肤侧向非肌肤侧折回,以夹入吸收性芯11与底片14之间的方式构成。

第二片13是具有与顶片12大致同等的功能和结构的片构件,层叠于顶片12的非肌肤侧面。另外,在吸收性主体10中,第二片13也可以不必设置。

底片14是用于抑制被吸收性芯11吸收了的经血等液体向外部漏出的透气性且不透液性的片构件,例如由树脂膜等形成。

侧片15是层叠于底片14的非肌肤侧的片构件,例如使用热风无纺布等具有柔软性的无纺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片15形成一对防漏壁部30、30。

防漏壁部30在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设有一对,是相当于所谓立体褶裥的部位。在穿着卫生巾1时,该防漏壁部30从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立起,从而抑制经血等排泄液向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漏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剖视图所示,侧片15向吸收性芯11的左右方向(横向)上的两外侧伸出,并且在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厚度方向上的肌肤侧弯折,端部15t配置于比吸收性芯11靠肌肤侧的位置。该端部15t在纵向上的前侧(腹侧)端部利用前侧接合部32f接合于顶片12的肌肤侧面,在纵向上的后侧(背侧)端部利用后侧接合部32b接合于顶片12的肌肤侧面(参照图4)。另外,前侧接合部32f和后侧接合部32b例如使用热熔粘接剂等接合材料形成。

另外,在端部15t,如图4那样,成为通过将侧片15折回而在厚度方向上层叠的状态,在层叠的侧片15、15之间设有防漏壁弹性构件31。防漏壁弹性构件31在沿纵向(上下方向)伸长的状态下设置,通过在纵向上的两端部处利用前侧接合部32f和后侧接合部32b固定,从而在前侧接合部32f与后侧接合部32b之间显现沿着纵向(上下方向)的伸缩性。在穿着卫生巾1时,基于该防漏壁弹性构件31所显现的伸缩性,防漏壁部30的端部15t沿着纵向(上下方向)收缩,从而端部15t的自由端侧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立起。设于防漏壁部30的防漏壁弹性构件31的伸长倍率优选设为2.2~2.6倍左右。另外,伸长倍率由伸长状态下的弹性构件(防漏壁弹性构件31)的长度除以自然状态下的弹性构件(防漏壁弹性构件31)的长度得到的值表示。

另外,在吸收性主体10设有吸收性芯11的密度比周围的部分的密度高的高密度部40。高密度部40通过将构成吸收性主体10的各构件沿厚度方向压缩而形成。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密度部40具有通过排列多个点状的压缩部而分别形成为线状的第1高密度部41、第2高密度部42以及第3高密度部43。通过设置这样的高密度部40,可抑制吸收性芯11的液体吸收性纤维散开而形状崩溃。另外,在穿着卫生巾1时,该高密度部40成为弯折起点,从而吸收性芯11易于与穿着者的身体形状相应地三维地变形,易于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

另外,在吸收性主体10设有多个沿着纵向(上下方向)伸缩的吸收体弹性构件50。吸收体弹性构件50例如由橡皮筋形成,在沿纵向(上下方向)伸长的状态下配置于比吸收性芯11靠非肌肤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底片14与侧片15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中,如图4所示,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地设有5根吸收体弹性构件50。吸收体弹性构件50的伸长倍率优选设为2.7~3.2倍左右。通过将吸收体弹性构件50的伸长倍率设定为比防漏壁弹性构件31强的倍率,吸收性主体10易于自厚度方向上的非肌肤侧收缩,在穿着卫生巾1时,能够使吸收性主体10易于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也就是说,在吸收体弹性构件50所显现的伸缩性的作用下,吸收性主体10易于与穿着者的下裆部紧密接触,能够使经血等排泄液难以泄漏。

在以下,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将配置于最外侧的吸收体弹性构件50设为第1弹性构件51、51。另外,将与第1弹性构件51、51相邻地配置在第1弹性构件51、51的左右方向内侧的吸收体弹性构件50设为第2弹性构件52、52。另外,将配置于比第2弹性构件52靠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的吸收体弹性构件50设为第3弹性构件53。另外,吸收体弹性构件50至少具有一对第1弹性构件51、51和一对第2弹性构件52、52即可。即,第3弹性构件53既可以设有2根以上,也可以为零。

(腰身构件20)

腰身构件20由多个片构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非肌肤侧片21和肌肤侧片22、23(参照图3)。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腰身构件20中的、在纵向上比中央位置CL靠前侧(腹侧)的部分称为前侧腰身构件20f,也将比中央位置CL靠后侧(背侧)的部分称为后侧腰身构件20b。

非肌肤侧片21是配置于卫生巾1的最靠非肌肤侧的非伸缩性的片构件,例如由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俯视所示,非肌肤侧片21在纵向上的中央部(包含中央位置CL的部分)具有朝向左右方向内侧缩颈的形状。

肌肤侧片22是在纵向上的前侧(腹侧)层叠于非肌肤侧片21的肌肤侧的具有伸缩性的片构件。肌肤侧片22例如由伸缩性无纺布形成。“伸缩性无纺布”是指,包含具有伸缩性的伸缩性纤维和收缩性比伸缩性纤维的收缩性低的伸长性纤维,施加了齿轮拉伸等适当的延伸处理的无纺布。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肌肤侧片22而言,作为伸缩性纤维,能够使用作为具有弹性的热塑性弹性体的一种的聚氨酯系弹性体的纤维,作为伸长性纤维,能够使用作为具有非弹性的热塑性树脂的一种的聚烯烃系树脂的聚丙烯(PP)的纤维。

肌肤侧片22利用散布的多个片接合部60(参照图6)与非肌肤侧片21接合,由此,对前侧腰身构件20f赋予至少沿着左右方向的伸缩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接合部60使用超声波熔接等公知的接合手段形成。

肌肤侧片23是在纵向上的后侧(背侧)层叠于非肌肤侧片21的肌肤侧的具有伸缩性的片构件。肌肤侧片23具有与肌肤侧片22同样的结构。即,肌肤侧片23由伸缩性无纺布形成,利用散布的多个片接合部60(参照图6)与非肌肤侧片21接合。由此,对后侧腰身构件20b赋予至少左右方向上的伸缩性。

卫生巾1自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起以吸收性主体10的纵向上的中央位置CL(在图2中由单点划线示出)为弯折位置将吸收性主体10和腰身构件20沿纵向(前后方向)对折。在该对折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前侧腰身构件20f的横向(左右方向)两端部20fe、20fe和后侧腰身构件20b的横向(左右方向)两端部20be、20be使用密封熔接等公知的接合手段接合,形成侧接合部20we。由此,对折了的腰身构件20(20f和20b)在前侧(腹侧)和后侧(背侧)连成环状,形成图1所示那样的1个腰身开口1a和一对腿围开口1b,成为内裤型的卫生巾1。

<关于卫生巾1的贴合性>

接下来,说明穿着卫生巾1时的贴合性。图5A是作为比较例,说明穿着以往的样式的卫生巾时的贴合性的图。图5B是说明穿着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时的贴合性的图。

在图5A所示的比较例的卫生巾设有吸收性主体100。比较例的吸收性主体100的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主体10大致同样,但吸收体弹性构件50的结构与吸收性主体10不同。即,在比较例的吸收性主体100中,在左右方向上,在一对高密度部40、40之间的区域设有3根吸收体弹性构件50,在比高密度部40、40靠外侧的区域未设置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弹性构件51的弹性构件。换言之,在比较例的吸收性主体100中,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的区域设有吸收体弹性构件50,但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的区域未设置吸收体弹性构件50。另外,在吸收性主体100中,也可以不必设置高密度部40。

在穿着具备比较例的吸收性主体100的卫生巾的情况下,在吸收性主体100中的比一对高密度部40、40靠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区域(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吸收体弹性构件50收缩,从而吸收性芯11向穿着者的肌肤侧抬起。即,如图5A那样,吸收性芯1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凸出变形,与阴道口等排泄口紧密接触。因而,能够在下裆部高效地吸收经血等。

另一方面,比较例的吸收性主体100在比一对高密度部40、40靠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部)未设置吸收体弹性构件50,因此在该区域不作用由吸收体弹性构件50产生的收缩力,吸收性芯11难以与穿着者的身体贴合。即,吸收性芯11难以与排泄口的两侧的区域紧密接触。因此,经血等粘度较高的液体有可能顺着穿着者的两腿从腹股沟部沿横向泄漏。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的情况下,吸收性主体10中的比一对高密度部40、40靠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区域(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与比较例同样地易于贴合于穿着者的阴道口。即,第2弹性构件52(和第3弹性构件53)收缩,从而在如图5B那样从前后方向的前侧观察时,吸收性芯1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以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抬起的方式弯折。即,设有第2弹性构件52的区域以朝向肌肤侧成为凸出的形状的方式变形,易于与阴道口等排泄口紧密接触。

另外,在比一对高密度部40、40靠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部),第1弹性构件51、51收缩,由此,吸收性芯1的左右方向两侧部以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抬起的方式弯折。即,设有第1弹性构件51、51的区域以朝向肌肤侧成为凸出的形状的方式变形,从而易于贴合于穿着者的腹股沟部附近。因而,即使经血等排泄液顺着穿着者的两腿沿横向流动,该排泄液也在腹股沟部处被吸收性芯11切实地吸收,因此能够使侧漏难以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主体10中,在左右方向上,在第1弹性构件51与第2弹性构件52之间配置有高密度部40。因此,若吸收体弹性构件50(51、52)收缩,则高密度部40成为弯折起点,吸收性芯11易于三维地发生变形。即,比高密度部40靠左右方向内侧的区域易于在第2弹性构件52的收缩的作用下朝向穿着者的排泄口凸出变形,比高密度部40靠左右方向外侧的区域易于在第1弹性构件51的收缩的作用下朝向穿着者的腹股沟部凸出变形(参照图5B)。

像这样,在卫生巾1中,以高密度部40为弯折起点,配置有第2弹性构件5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和配置有第1弹性构件51的左右方向两侧部分别向穿着者的下裆侧抬起,与穿着者的肌肤紧密接触。因而,在穿着者的下裆部,向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排泄口(阴道口)的贴合性和向左右方向两侧部的腹股沟部的贴合性均提高,能够使经血等排泄液难以泄漏。

另外,如图4所示,在卫生巾1(吸收性主体10)的纵向上,在比中央位置CL靠后侧的区域作用有由吸收体弹性构件50产生的收缩力的部分的长度Lb50比在比中央位置CL靠前侧的区域作用有由吸收体弹性构件50产生的收缩力的部分的长度Lf50长(Lb50>Lf50)。即,作用于比在将卫生巾1前后对折时的对折线(纵向上的中央位置CL)靠后侧(背侧)的位置的收缩力的大小比作用于比对折线(中央位置CL)靠前侧(腹侧)的位置的收缩力的大小大。因此,在穿着了卫生巾1时,吸收性主体10在穿着者的背侧(臀部侧)更易于贴合。由此,例如在穿着者坐着或者仰卧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从排泄口排泄的经血等顺着穿着者的臀部向斜后侧移动而向卫生巾1的外部泄漏的情况。

而且,在比中央位置CL靠纵向上的后侧的位置,作用有由吸收体弹性构件50产生的收缩力的部分的长度Lb50比作用有由防漏壁弹性构件31产生的收缩力的部分的长度Lb31长(Lb50>Lb31)。如上所述,在穿着卫生巾1时,在防漏壁弹性构件31所显现的伸缩性的作用下,防漏壁部30向穿着者的身体侧立起,易于抑制排泄液的侧漏。然而,若防漏壁部30的立起高度过高,则在吸收性芯11与穿着者的肌肤之间形成间隙,排泄液有可能难以被吸收性芯11吸收。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为Lb50>Lb31,提高作用于臀部侧的吸收体弹性构件50的收缩力。由此,易于使吸收性芯11与穿着者的肌肤紧密接触,能够抑制防漏壁部30过高地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立起。因而,在穿着卫生巾1时,抑制在穿着者的臀部与吸收性芯11之间形成间隙(空间),能够更加提高排泄液的吸收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中,如上所述,将吸收体弹性构件50的伸长倍率设定得比防漏壁弹性构件31的伸长倍率大,因此吸收体弹性构件50的收缩力变大,更加难以形成间隙(空间)。

另外,在比对折线(中央位置CL)靠后侧的位置,高密度部40(第3高密度部43)具有其后侧端部呈向后侧凸出的形状的后侧凸部43c(参照图4)。后侧凸部43c在穿着卫生巾1时配置为,在比对折线靠后侧(背侧)的上端部从左右方向上的外侧朝向内侧,并且从上下方向上的下侧朝向上侧。在配置有后侧凸部43c的区域,易于利用倾斜地延伸的后侧凸部43c抑制上述这样的吸收性芯11的三维的变形,吸收性芯11易于在维持平面形状的状态下与穿着者的身体紧密接触。配置有该后侧凸部43c的区域是在穿着卫生巾1时沿着穿着者的骶骨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吸收性芯11平坦地贴合于穿着者的骶骨部附近。

另外,在左右方向上,在比后侧凸部43c的外侧端靠外侧的位置配置有第1弹性构件51、51。由此,后侧凸部43c的两侧部被第1弹性构件51拉伸,在将吸收性芯11的后侧端部区域保持为平面形状的状态下,能够使吸收性芯11的两侧部沿着骶骨的两侧地贴合于穿着者的臀部。因而,能够更易于抑制经血等在臀部侧的泄漏。

图6A~图6C是说明将腰身构件20的非肌肤侧片21和肌肤侧片22、23接合的片接合部60的图。图6A示出形成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腰身构件20的片接合部60的种类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2种片接合部60将非肌肤侧片21和肌肤侧片22、23相互接合。具体而言,在斜线部分所示的区域B,利用图6B所示的多个第1片接合部61,将非肌肤侧片21和肌肤侧片22、23在沿厚度方向层叠的状态下接合。另外,在腰身构件20中的除区域B之外的区域即区域C和区域D,利用图6C所示的多个第2片接合部62将非肌肤侧片21和肌肤侧片22、23在沿厚度方向层叠的状态下接合。

如上所述,各个片接合部60(61、62)使用超声波熔接等接合手段形成。这样的细的片接合部60散布在整个腰身构件20,从而腰身构件20能够维持良好的柔软性、伸缩性,另外,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形成于区域B的每单位面积的第1片接合部61的合计的面积(第1片接合部61的面积率)比形成于区域C和区域D的每单位面积的第2片接合部62的合计的面积(第2片接合部62的面积率)大。即,优选的是,与区域C和区域D相比,在区域B,腰身构件20的刚度较高。

在将吸收性主体10重叠安装于腰身构件20的状态下沿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图6A所示的区域C位于比一对高密度部40、40靠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该区域如在图5B中说明的那样是吸收性芯11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发生凸出变形的区域。因而,与区域B相比,在区域C,腰身构件20的刚度较低,从而在该区域,难以阻碍腰身构件20的伸缩性,在穿着卫生巾1时,能够易于维持吸收性主体10贴合于穿着者的下裆部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位于比一对高密度部40、40靠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区域B,刚度易于比区域C的刚度高。因而,吸收性主体10的刚度易于作为整个区域B被保持,在穿着卫生巾1时,能够抑制吸收性主体10沿左右方向被压缩(所谓,发生缩幅)而贴合性恶化的情况。此外,区域C为低刚度,并且,与区域B相比,易于伸缩,因此即使身体因翻身等而活动,也易于保持吸收性主体10贴合于臀沟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经血在臀部的间隙沿肌肤传递而泄漏。

另外,在卫生巾1中,区域C设于纵向上的后侧附近。换言之,区域C的比纵向上的中央位置CL靠后侧的部分的面积大于区域C的比中央位置CL靠前侧的部分的面积(参照图6A)。也就是说,腰身构件20在纵向上的后侧(背侧)的刚度比前侧(腹侧)的刚度低。因而,在穿着了卫生巾1时,腰身构件20的后侧(背侧)区域易于变形。利用这样的结构,在穿着者以夜间躺卧姿态使用时,即使进行翻身等动作,前侧也易于保持一旦变形了的形状。此外,后侧的刚度降低,从而难以阻碍吸收体弹性构件50的纵向(上下方向)上的伸缩,因此吸收性主体10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臀沟。而且,腰身构件20的后侧(背侧)在左右方向上也易于收缩,因此即使进行翻身等,也易于保持向臀部贴合的贴合状态。

图7是说明在吸收性主体10中将底片14和侧片15接合的底接合部70的图。如在图4中也说明了的那样,在比吸收性芯11靠非肌肤侧的位置,底片14与侧片15在厚度方向上层叠。另外,在将伸长状态下的吸收体弹性构件50夹在其间的状态下,底片14和侧片15经由底接合部70相互接合。如图7所示,底接合部70通过将沿着纵向(上下方向)涂布成细的带状的热熔粘接剂等接合材料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地排列有多个而形成。

如该图7所示,在左右方向上,在第1弹性构件51与第2弹性构件52之间配置有2根带状底接合部70、70,在第2弹性构件52与第3弹性构件53之间配置有1根带状底接合部7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弹性构件51与第2弹性构件52之间的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底接合部70的面积比第2弹性构件52与第3弹性构件53之间的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底接合部70的面积大。根据这样的结构,至少在第1弹性构件51与第2弹性构件52之间的区域,与第2弹性构件52与第3弹性构件53之间的区域相比,底片14和侧片15稳固地接合,吸收性主体10的刚度提高。

如上所述,在第1弹性构件51与第2弹性构件52的左右方向之间的区域设有高密度部40,是在穿着卫生巾1时成为使吸收性主体10三维变形时的弯折起点的部分。因而,在该区域提高吸收性主体10的刚度,从而易于在吸收性主体10(吸收性芯11)形成习惯性弯折,在吸收性芯11如图5B那样凸出变形的情况下,易于维持形状。由此,易于维持吸收性主体10贴合于穿着者的下裆部的状态,能够易于提高经血等的吸收性,抑制泄漏。

另外,如图2所示,在卫生巾1中,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前侧腰身构件20f的侧接合部20we(两端部20fe)的下端20web的位置比吸收体弹性构件50的前侧的上端50fu的位置高。即,在上下方向上,前侧腰身构件20f的侧接合部20we(两端部20fe)与吸收体弹性构件50不重叠。因此,在穿着了卫生巾1的状态下,在穿着者采取前屈姿态或者向前侧活动腿时,即使前侧腰身构件20f与穿着者的身体(腹侧)的动作相应地发生了变形,该变形的影响也难以向吸收体弹性构件50传播。因而,在穿着者移动身体时,抑制吸收性主体10与前侧腰身构件20f的动作联动地发生错位,能够易于维持吸收性主体10的良好的贴合性。由此,能够更易于抑制经血等的泄漏。

图8是说明用于将吸收性主体10安装并接合于腰身构件20的主体接合部80的图。在卫生巾1中,吸收性主体10的非肌肤侧面(侧片15的非肌肤侧面)与腰身构件20的肌肤侧面借助图8的斜线部分所示的主体接合部80相互接合。主体接合部80利用热熔粘接剂等接合材料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中,主体接合部80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在纵向上的两端部(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比纵向上的中央部(下裆部)大。即,主体接合部80在纵向上的前后端部(内裤型状态下的前侧上端部和后侧上端部)具有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70a的部分,在纵向上的前侧端部与后侧端部之间(内裤型状态下的下端部)具有比W70a窄的宽度W70b的部分(W70a>W70b)。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纵向上的两端部,吸收性主体10大面积地接合于腰身构件20,吸收性主体10不容易扭曲或变形。因而,在穿着者的腹部和臀部,吸收性主体10易于大面积地平面地贴合。另一方面,在纵向上的中央部(下裆部),吸收性主体10相对于腰身构件20接合的部分较窄,因此,与此相应地,吸收性主体10易于变形。因而,吸收性主体10的穿着者的下裆部附近的刚度不会过强,易于使吸收性主体10变形,并且能够抑制在穿着卫生巾1时吸收性主体10的两侧部边缘压靠于穿着者的腹股沟部而产生不快感的状况。像这样,吸收性主体10易于整体上适当地贴合于穿着者的身体(腹侧部、下裆部、臀部),易于抑制经血等的泄漏。

另外,一对第1弹性构件51、51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W51比主体接合部80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70a、W70b窄(W51<W70)。构成防漏壁部30的侧片15利用主体接合部80而与腰身构件20接合,因此在防漏壁部30向肌肤侧立起时,侧片15能够以主体接合部8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为分界向肌肤侧弯折。即,主体接合部8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是成为在防漏壁部30向肌肤侧立起时的立起起点的位置。因而,通过设为W51<W70,在防漏壁部30的立起起点,难以作用有由第1弹性构件51、51产生的收缩力,难以阻碍防漏壁部30的变形(立起)。

另外,一对第1弹性构件51、51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W51比吸收性芯11的宽度W11的1/2宽(W51>W11/2)。若假设第1弹性构件51、51之间的间隔W51为吸收性芯11的宽度W11的1/2以下,则在吸收性芯11的左右方向上,中央部的面积变窄,两侧部的面积变宽。在该情况下,吸收性芯11难以形成图5B中说明的那样的凸形状,吸收性芯1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难以贴合于排泄口。另外,即使第1弹性构件51收缩,吸收性芯11的左右方向两侧部也不会充分抬起,吸收性芯11难以贴合于穿着者的腹股沟部。相对于此,通过使第1弹性构件51、51之间的间隔W51比吸收性芯11的宽度W11的1/2大,易于使吸收性芯11恰当地凸出变形,易于实现良好的贴合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高密度部40不与将卫生巾1沿前后方向对折时的对折线(纵向上的中央位置CL)重叠。在图4中,在纵向上,中央位置CL配置于第2高密度部42与第3高密度部43之间。即,以不具有与纵向上的中央位置CL(对折线)重叠的部分的方式设有高密度部40。高密度部40隔着对折线而在纵向上不连续,因此在穿着卫生巾1时,腹侧的动作和背侧的动作难以联动,在各自的区域,吸收性主体10易于分别独立地变形。因此,吸收性主体10的腹侧和背侧易于分别追随于穿着者的身体的动作,能够更加提高贴合性。由此,能够易于抑制经血等的泄漏。

另外,卫生巾1的高密度部40具有在纵向上向相反侧反转的反转部40r。在图4中,第2高密度部42具有纵向上的前侧端部向后侧反转的反转部42r1,具有纵向上的后侧端部向前侧反转的反转部42r2。另外,该反转部42r1、42r2配置为沿左右方向跨第1弹性构件51。即,反转部42r1、42r2具有与第1弹性构件51交叉的部分。在该反转部42r1、42r2与第1弹性构件51交叉的部分,在该反转部42r1、42r2的影响下,由第1弹性构件51产生的收缩力难以作用于吸收性芯11。因此,通过调整反转部40r的配置,能够局部地控制吸收性芯11的变形。例如,在图4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在反转部42r1与反转部42r2之间减弱由第1弹性构件51产生的收缩力,从而与其他区域相比,在该区域,吸收性芯11易于保持平面形状。通过像这样做,能够使吸收性芯11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腹部的平面贴合。

===其他===

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并非用于限定解释本发明。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发明当然包含其等价物。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内裤型吸收性物品的一例,说明了卫生巾1,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除卫生巾之外的其他吸收性物品。例如,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儿童用、成人用的短裤型(内裤型)的尿布、短裤型(内裤型)吸收垫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腰身构件20的肌肤侧片22、23,使用伸缩无纺布等伸缩性片,从而对腰身构件20赋予左右方向上的伸缩性,但也可以在腰身构件20设有其他伸缩构件。例如,也可以如图2那样,在前侧腰身构件20f和后侧腰身构件20b的上端部以能够沿着左右方向伸缩的方式分别设有橡皮筋等腰身弹性构件25。通过设有这样的腰身弹性构件25,腰身开口1b的贴合性更加提高,在穿着卫生巾1时,能够抑制腰身构件20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将腰身弹性构件25设于腰身构件20的情况下,腰身弹性构件2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分别与肌肤侧片22、23重叠为佳。通过像这样做,腰身弹性构件25所显现的左右方向上的伸缩性与肌肤侧片22、23所显现的左右方向上的伸缩性联动,能够更加提高卫生巾1在穿着者的腰身的贴合性。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