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以及负载时抽头切换器

文档序号:474748 发布日期:2021-12-31 浏览:6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以及负载时抽头切换器 (Switching switch of load tap changer and load tap changer ) 是由 江口直纪 阿部真一郎 于 2019-05-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方式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具有第一抽头端子以及第二抽头端子、阀、第一限流电阻器以及第二限流电阻器。第一抽头端子以及第二抽头端子连接于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抽头选择器。阀经由第一阀开关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经由第二阀开关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第一限流电阻器经由第一电阻开关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以与阀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第二限流电阻器经由第二电阻开关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以与阀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The switching switch of the load tap changer of the embodiment has a first tap terminal and a second tap terminal, a valve, a first current limiting resistor and a second current limiting resistor. The first tap terminal and the second tap terminal are connected to a tap selector of a tap changer when the load is applied. The valve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tap terminal via a first valve switch and to the second tap terminal via a second valve switch. A first current limiting resistor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tap terminal via a first resistive switch in parallel with the valve. A second current limiting resistor is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tap terminal via a second resistive switch in parallel with the valve.)

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以及负载时抽头切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以及负载时抽头切换器。

背景技术

负载时抽头切换器是在变压器运转中(负载时)切换抽头的装置。一般来说,负载时抽头切换器具有抽头选择器与切换开闭器。抽头选择器选择在变压器抽头绕组中运转的抽头。切换开闭器将电路切换到所选择的抽头。切换开闭器具有先于电路的切换地进行暂时通电的限流电阻器。限流电阻器伴随着通电而发热。要求抑制限流电阻器的发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070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0672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限流电阻器的发热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以及负载时抽头切换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具有第一抽头端子以及第二抽头端子、阀、第一限流电阻器以及第二限流电阻器。第一抽头端子以及第二抽头端子连接于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抽头选择器。阀经由第一阀开关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并经由第二阀开关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第一限流电阻器经由第一电阻开关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以与阀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第二限流电阻器经由第二电阻开关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以与阀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切换开闭器的每一相的电路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切换开闭器的立体图。

图4是切换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阀开闭机构的动作的第一说明图。

图6是阀开闭机构的动作的第二说明图。

图7是从-R方向观察开关组合的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8是从+R方向观察开关组合的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9是第一可动部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二可动部的立体图。

图11是凸轮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可动部的动作的第一说明图。

图13是可动部的动作的第二说明图。

图14是可动部的动作的第三说明图。

图15是可动部的动作的第四说明图。

图16是可动部的动作的第五说明图。

图17是第一连接杆的说明图。

图18是第二连接杆的说明图。

图19是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的立体图。

图20是切换开闭器的切换动作的时序图。

图21是从第一抽头端子向第二抽头端子的切换动作中的通电状态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22是从第二抽头端子向第一抽头端子的反转切换动作中的通电状态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23是A时刻的第一可动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24是A时刻的阀开闭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5是A时刻的第二可动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26是A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的第一动作说明图。

图27是A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的第二动作说明图。

图28是C时刻的第一可动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29是C时刻的阀开闭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30是C时刻的第二可动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31是C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的第一动作说明图。

图32是C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的第二动作说明图。

图33是D时刻的第一可动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34是D时刻的阀开闭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35是D时刻的第二可动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36是D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的第一动作说明图。

图37是D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的第二动作说明图。

图38是F时刻的第一可动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39是F时刻的阀开闭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40是F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的第一动作说明图。

图41是H时刻的第一可动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42是H时刻的阀开闭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43是H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的第一动作说明图。

图44是Q时刻的第一可动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45是Q时刻的阀开闭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46是Q时刻的第二可动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47是Q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的第一动作说明图。

图48是Q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的第二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以及负载时抽头切换器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1的立体图。负载时抽头切换器1是在运转状态下改变变压器的匝数比(变压比)从而调整电压的装置。负载时抽头切换器1具有抽头选择器2、驱动机构5以及切换开闭器10。

抽头选择器2实施对在变压器抽头绕组中运转的抽头进行选择的选择动作。驱动机构5通过从电动操作装置(未图示)经由驱动轴6传递的驱动力来驱动抽头选择器2。

切换开闭器10实施将电路切换为所选择的抽头的切换动作。切换开闭器10配置于圆筒容器10a的内部而浸渍于绝缘油。

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的切换开闭器10。

图2是实施方式的切换开闭器10的电路图,示出三相交流中的每一相。以下,除非特别提及,否则说明的是切换开闭器10的每一相的构成。切换开闭器10是具有一个阀V的小容量的切换开闭器。切换开闭器10在第一抽头端子T1与第二抽头端子T2之间切换电路。第一抽头端子T1以及第二抽头端子T2通过布线3连接于图1所示的抽头选择器2。

如图2所示,切换开闭器10具有阀V、第一阀开关SV1以及第二阀开关SV2。切换开闭器10还具有第一限流电阻器R1、第一电阻开关SR1、第二限流电阻器R2以及第二电阻开关SR2。切换开闭器10还具有第一通电开关SM1与第二通电开关SM2。

阀V是将真空用作绝缘灭弧介质的真空断路器。阀V的第一端部经由第一阀开关SV1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阀V的第一端部经由第二阀开关SV2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T2。阀V的第二端部连接于中性点端子18。

第一阀开关SV1具有阀开关端子35V、阀开关共用端子32V以及阀开关导体45V。阀开关端子35V连接于阀V的第一端部。阀开关共用端子32V是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的共用端子32的一部分。阀开关导体45V能够相对于阀开关端子35V以及阀开关共用端子32V抵接以及分离。若阀开关导体45V抵接于阀开关端子35V以及阀开关共用端子32V,则第一阀开关SV1接通。若阀开关导体45V离开阀开关端子35V以及阀开关共用端子32V,则第一阀开关SV1断开。第二阀开关SV2与第一阀开关SV1相同地形成。

第一限流电阻器R1的第一端部经由第一电阻开关SR1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第一限流电阻器R1的第二端部连接于中性点端子18。第一限流电阻器R1以与阀V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第二限流电阻器R2的第一端部经由第二电阻开关SR2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T2。第二限流电阻器R2的第二端部连接于中性点端子18。第二限流电阻器R2以与阀V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T2。

第一电阻开关SR1具有电阻开关端子35R、电阻开关共用端子32R以及电阻开关导体55R。电阻开关端子35R连接于第一限流电阻器R1的第一端部。电阻开关共用端子32R是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的共用端子32的一部分。电阻开关导体55R能够相对于电阻开关端子35R以及电阻开关共用端子32R抵接以及分离。若电阻开关导体55R抵接于电阻开关端子35R以及电阻开关共用端子32R,则第一电阻开关SR1接通。若电阻开关导体55R离开电阻开关端子35R以及电阻开关共用端子32R,则第一电阻开关SR1断开。第二电阻开关SR2与第一电阻开关SR1相同地形成。

第一通电开关SM1以与阀V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第二通电开关SM2以与阀V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T2。

第一通电开关SM1具有通电开关端子35M、通电开关共用端子32M以及通电开关导体45M。通电开关端子35M连接于中性点端子18。通电开关共用端子32M是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的共用端子32的一部分。通电开关导体45M能够相对于通电开关端子35M以及通电开关共用端子32M抵接以及分离。若通电开关导体45M抵接于通电开关端子35M以及通电开关共用端子32M,则第一电阻开关SR1接通。若通电开关导体45M离开通电开关端子35M以及通电开关共用端子32M,则第一电阻开关SR1断开。第二通电开关SM2与第一通电开关SM1相同地形成。

图3是实施方式的切换开闭器10的立体图。图3所示的切换开闭器10配置于图1所示的圆筒容器10a的内部。

在本申请中,如以下那样定义极坐标系的Z方向、R方向以及θ方向。Z方向是切换开闭器10的中心轴的方向。例如Z方向是铅垂方向,+Z方向是上方向。R方向是切换开闭器10的径向。+R方向是径向的外侧的方向(离开中心轴的方向)。θ方向是切换开闭器10的中心轴的周向。+θ方向是向+Z方向行进的右旋螺纹的旋转方向。例如R方向以及θ方向是水平方向。

切换开闭器10具有第一安装板12、第二安装板13以及支柱14。

第一安装板12、第二安装板13以及支柱14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连接于中性点端子18。中性点端子18利用布线3连接于图1所示的抽头选择器2。第一安装板12以及第二安装板13形成为圆盘状,沿Z方向排列地平行配置。支柱14配置于第一安装板12与第二安装板13之间以及第二安装板13的-Z方向。

切换开闭器10具有蓄能机构15。

蓄能机构15配置于第二安装板13的-Z方向。蓄能机构15包含蓄能弹簧15s。图1所示的驱动机构5与抽头选择器2的选择动作并行地实施图3所示的蓄能弹簧15s的伸长或者压缩(蓄能动作)。蓄能机构15在抽头选择器2的选择动作完成后使已蓄能的蓄能弹簧15s释放。蓄能机构15通过蓄能弹簧15s的恢复力(蓄能力的释放),使后述的凸轮单元60的轴61旋转规定角度。由此,蓄能机构15瞬时地进行切换开闭器10的切换动作。

切换开闭器10具有切换单元20。

切换单元20配置于第一安装板12与第二安装板13之间,由两者支承。切换单元20针对三相交流的各相形成。三相的切换单元20沿θ方向排列地配置。切换单元20具有前述的阀V、第一开关组合S1以及第二开关组合S2。阀V配置于切换单元20的θ方向的中央并且是+R方向。

第一开关组合S1如图2所示,包含第一通电开关SM1、第一阀开关SV1以及第一电阻开关SR1。第二开关组合S2包含第二通电开关SM2、第二阀开关SV2以及第二电阻开关SR2。如图3所示,第一开关组合S1以及第二开关组合S2沿θ方向隔着阀V配置。第一开关组合S1配置于阀V的-θ方向,第二开关组合S2配置于阀V的+θ方向。

前述的第一限流电阻器R1以及第二限流电阻器R2隔着第一安装板12配置于切换单元20的相反侧。第一限流电阻器R1以及第二限流电阻器R2固定于第一安装板12的+Z面。

图4是从切换开闭器10的中心轴侧观察的切换单元20的立体图。切换单元20具有单元基体(unit base)21与阀开闭机构22。

单元基体21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单元基体21具有底板部21a与支柱部21b。底板部21a形成为圆弧状,固定于第二安装板13的+Z面。支柱部21b从底板部21a的θ方向的中央向+Z方向延伸。单元基体21对前述的阀V、第一开关组合S1以及第二开关组合S2进行支承。阀V配置于支柱部21b的+R方向。

图5是阀开闭机构22的动作的第一说明图。图6是阀开闭机构22的动作的第二说明图。图5以及图6是包含阀V的中心轴的RZ剖面。

阀开闭机构22如图5所示,控制阀V的固定极Va与可动极Vb的开闭。阀开闭机构22具有杆24与阀凸轮65。

杆24从θ方向观察时形成为L字状。杆24被支承为能够在转动轴24x的周围转动。转动轴24x在杆24的L字的弯曲部与θ方向平行地配置。杆24具有从转动轴24x向+R方向延伸的第一臂24a与从转动轴24x向+Z方向延伸的第二臂24b。第一臂24a的+R方向的前端连接于阀V的可动极Vb。在第二臂24b的+Z方向的前端安装辊(凸轮从动件)25。辊25能够在Z方向的周围转动。

阀凸轮65形成为大致圆盘状。阀凸轮65在Z方向上配置于与辊25同等的位置。阀凸轮65固定于轴61的外周,能够与轴61一同沿θ方向旋转。轴61以及阀凸轮65是图11所示的凸轮单元60的一部分。在阀凸轮65的外周形成R方向的位置不同的第一外周部66以及第二外周部67(参照图6)。第一外周部66配置于-R方向,第二外周部67配置于+R方向。

如图6所示,若阀凸轮65向θ方向旋转,则辊25配置于第二外周部67的+R方向。第二外周部67向+R方向按压辊25。杆24向箭头27的方向转动,使阀V的可动极Vb向-Z方向移动。由此,可动极Vb离开固定极Va,阀V断开。

如图5所示,若阀凸轮65向θ方向旋转,则辊25配置于第一外周部66的+R方向。此时,阀凸轮65离开辊25。阀V的固定极Va以及可动极Vb被向接通的方向施力。杆24向箭头26的方向转动,阀V的可动极Vb向+Z方向移动。由此,可动极Vb抵接于固定极Va,阀V接通。

如图4所示,第一开关组合S1具有固定部30与可动部40、50。第二开关组合S2与第一开关组合S1相同地形成。

固定部30配置于切换单元20的+R方向,固定于单元基体21的底板部21a。可动部40、50配置于固定部30的-R方向。可动部40、50经由平行连杆42、52支承于单元基体21的支柱部21b。可动部40、50能够相对于固定部30向大致R方向移动。

图7是从-R方向观察开关组合的固定部的立体图。图8是从+R方向观察开关组合的固定部的立体图。固定部30具有开关基体31。第一开关组合S1还具有前述的共用端子32以及第一抽头端子T1。第一开关组合S1还具有前述的通电开关端子35M、阀开关端子35V以及电阻开关端子35R、连接部38。

开关基体31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开关基体31形成为以Z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体状。

共用端子32沿Z方向延伸。共用端子32配置于开关基体31的-R面的-θ方向。在共用端子32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通电开关共用端子32M以及阀开关共用端子32V。在共用端子32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电阻开关共用端子32R。通电开关共用端子32M、阀开关共用端子32V以及电阻开关共用端子32R是共用端子32的一部分,与共用端子一体地形成。通电开关共用端子32M、阀开关共用端子32V以及电阻开关共用端子32R的RZ剖面上的形状形成为在-R方向上开口的大致V字形状。

第一抽头端子T1如图8所示,配置于开关基体31的+R面。第一抽头端子T1连接于共用端子32。在第一开关组合S1的固定部30配置第一抽头端子T1,在第二开关组合S2的固定部30配置第二抽头端子T2。如之前所述,第一抽头端子T1以及第二抽头端子T2利用布线3连接于图1所示的抽头选择器2。

通电开关端子35M、阀开关端子35V以及电阻开关端子35R如图7所示,配置于开关基体31的-R面的+θ方向。通电开关端子35M、阀开关端子35V以及电阻开关端子35R沿共用端子32在Z方向上排列地配置。通电开关端子35M与通电开关共用端子32M在θ方向上排列地配置。阀开关端子35V与阀开关共用端子32V在θ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电阻开关端子35R与电阻开关共用端子32R在θ方向上排列地配置。通电开关端子35M、阀开关端子35V以及电阻开关端子35R的RZ剖面上的形状形成为在-R方向上开口的大致V字形状。

连接部38如图8所示,配置于开关基体31的+R面的+Z方向。连接部38的第一端部连接于通电开关端子35M。连接部38的第二端部如图3所示,连接于第一安装板12。阀开关端子35V利用布线16V连接于阀V的可动极的端子(通电端子)。电阻开关端子35R利用布线16R连接于第一限流电阻器R1的第一端部。

第一限流电阻器R1的第二端部利用布线17R连接于第一安装板12。阀V的固定极的端子连接于第一安装板12。如之前所述,第一安装板12连接于中性点端子18。中性点端子18利用布线3连接于图1所示的抽头选择器2。

如图4所示,第一开关组合S1的可动部40、50具有配置于+Z方向的第一可动部40与配置于-Z方向的第二可动部50。

图9是第一可动部40的立体图。第一可动部40具有框架41、平行连杆42、第一辊(凸轮从动件)43、第二辊(凸轮从动件)44、通电开关导体45M以及阀开关导体45V。

框架41由冲压加工后的钢板材料等形成。框架41沿R方向延伸。框架41具有配置于+R方向的导体支承部41a、配置于R方向的中央的中央部41b以及配置于-R方向的辊支承部41c。导体支承部41a在从Z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在+R方向上开口的大致U字状。中央部41b以及辊支承部41c由从导体支承部41a的±Z方向的端部向-R方向延伸的一对板形成。

平行连杆42具有一对连杆部件。平行连杆42的第一端部连接于第一可动部40的框架41的中央部41b。平行连杆42的第二端部如图4所示,连接于单元基体21的支柱部21b。由此,第一可动部40能够一边维持与R方向平行的姿势一边沿大致R方向移动。通电开关导体45M相对于通电开关共用端子32M以及通电开关端子35M同时抵接以及远离。阀开关导体45V相对于阀开关共用端子32V以及阀开关端子35V同时抵接以及远离。

第一辊43以及第二辊44支承于框架41的辊支承部41c。第一辊43配置于一对板之间,第二辊44配置于一对板的-Z方向。第一辊43以及第二辊44能够在Z方向的周围旋转。

通电开关导体45M以及阀开关导体45V形成为圆柱状。通电开关导体45M以及阀开关导体45V支承于框架41的导体支承部41a。在导体支承部41a的θ方向的侧壁形成开口47M、47V。在开口47M中插通有通电开关导体45M的中心轴,在开口47V中插通有阀开关导体45V的中心轴。在导体支承部41a的-R方向的侧壁与通电开关导体45M之间配置通电开关弹簧46M。通电开关弹簧46M将通电开关导体45M向+R方向施力。在导体支承部41a的-R方向的侧壁与阀开关导体45V之间配置阀开关弹簧46V。阀开关弹簧46V将阀开关导体45V向+R方向施力。

开口47V的R方向的长度比开口47M长。阀开关弹簧46V的R方向的长度比通电开关弹簧46M长。由此,阀开关导体45V配置于比通电开关导体45M靠+R方向。将从第一通电开关SM1断开的状态下的通电开关共用端子32M以及通电开关端子35M到通电开关导体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将从第一阀开关SV1断开的状态下的阀开关共用端子32V以及阀开关端子35V到阀开关导体45V的距离设为第二距离。第一可动部40的框架41的导体支承部41a以第二距离比第一距离长的方式支承通电开关导体45M以及阀开关导体45V。通过使第一可动部40的R方向的位置变化,实现第一通电开关SM1以及第一阀开关SV1的断开以及接通的各种组合。

图11是凸轮单元60的立体图。在图11中,除了凸轮单元60之外,仅图示了一相的切换单元20。凸轮单元60沿切换开闭器10的中心轴配置。切换单元20配置于凸轮单元60的+R方向。一个凸轮单元60实施三相的切换单元20的切换动作。凸轮单元60具有轴61、配置于+Z方向的第一凸轮70、配置于Z方向的中央的阀凸轮65以及配置于-Z方向的第二凸轮单元80u。第一凸轮70使第一可动部40移动。阀凸轮65如之前所述,使阀开闭机构22动作。第二凸轮单元80u使第二可动部50移动。

图12是可动部40、50的动作的第一说明图。图13是第二说明图,图14是第三说明图,图15是第四说明图,图16是第五说明图。图12至16是通过开关组合的RZ剖面图。

轴61沿切换开闭器10的中心轴配置。轴61如图12所示,经由轴承62支承于第一安装板12,经由轴承63支承于第二安装板13。轴61由第一安装板12以及第二安装板13能够旋转地支承。轴61通过图3所示的蓄能机构15被旋转驱动。

如图12所示,第一凸轮70固定于轴61的外周。第一凸轮70能够与轴61一同沿θ方向旋转。在第一凸轮70的外周73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第一槽部70a。第一槽部70a沿第一凸轮70的外周73形成在第一凸轮70的整周上。第一槽部70a在+Z方向上开口。在第一槽部70a收容第一可动部40的第二辊44。第二辊44抵接于第一槽部70a的侧壁74的-R面。第一可动部40的第一辊43抵接于第一凸轮70的外周(+R面)73。由此,第一可动部40的R方向的位置被限制。

如图11所示,在第一凸轮70的外周73形成R方向的位置不同的第一外周部76、第二外周部77以及第三外周部78。它们中的第一外周部76配置于最靠-R方向,第三外周部78配置于最靠+R方向。第二外周部77在R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外周部76与第三外周部78的中间。

如图12所示,若第一凸轮70沿θ方向旋转,则在第一外周部76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一可动部40。此时,第一可动部4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由此,通电开关导体45M离开共用端子32以及通电开关端子35M,第一通电开关SM1断开。阀开关导体45V离开共用端子32以及阀开关端子35V,第一阀开关SV1断开。

如图14所示,若第一凸轮70沿θ方向旋转,则在第三外周部78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一可动部40。此时,第一可动部4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由此,通电开关导体45M抵接于共用端子32以及通电开关端子35M,第一通电开关SM1接通。阀开关导体45V抵接于共用端子32以及阀开关端子35V,第一阀开关SV1接通。

如图13所示,若第一凸轮70沿θ方向旋转,则在第二外周部77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一可动部40。此时,第一可动部4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的中间。如之前所述,阀开关导体45V配置于比通电开关导体45M靠+R方向。因此,阀开关导体45V抵接于共用端子32以及阀开关端子35V,第一阀开关SV1接通。另一方面,通电开关导体45M离开共用端子32以及通电开关端子35M,第一通电开关SM1断开。

图17是第一连接杆140的说明图。第一连接杆140由导电材料形成。第一连接杆140在从θ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第一连接杆140配置于第一可动部40的导体支承部41a的-R方向。第一连接杆140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安装板12转动。在第一连接杆140与第一安装板12之间配置第一连接弹簧144。

如之前所述,若第一可动部40向-R方向移动,则第一通电开关SM1以及第一阀开关SV1断开。此时,第一可动部40的导体支承部41a抵接于第一连接杆140。第一可动部40经由第一连接杆140与第一安装板12导通连接。由此,第一可动部40成为与中性点端子18相同的电位,在电位上稳定。

图10是第二可动部50的立体图。第二可动部50与第一可动部40相同地形成。第二可动部50具有框架51、平行连杆52、第一辊(凸轮从动件)53、第二辊(凸轮从动件)54以及电阻开关导体55R。

框架51具有导体支承部51a、中央部51b、辊支承部51c。

平行连杆52的第一端部连接于框架51的中央部51b。平行连杆52的第二端部如图4所示,连接于单元基体21的支柱部21b。由此,电阻开关导体55R相对于电阻开关共用端子32R以及电阻开关端子35R同时抵接以及远离。

电阻开关导体55R形成为圆柱状。电阻开关导体55R支承于框架51的导体支承部51a。在导体支承部51a的θ方向的侧壁形成开口57R。在开口57R中插通电阻开关导体55R的中心轴。在导体支承部51a的-R方向的侧壁与电阻开关导体55R之间配置电阻开关弹簧56R。电阻开关弹簧56R将电阻开关导体55R向+R方向施力。

如图11所示,凸轮单元60具有第二凸轮单元80u。第二凸轮单元80u使第二可动部50移动。第二凸轮单元80u具有第二凸轮80与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

第二凸轮80如图15所示,经由轴承82支承于轴61。第二凸轮80能够与轴61独立地沿θ方向旋转。在第二凸轮80的外周83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第二槽部80a。第二槽部80a沿第二凸轮80的外周83形成在第二凸轮80的整周上。第二槽部80a在+Z方向上开口。在第二槽部80a收容第二可动部50的第二辊54。第二辊54抵接于第二槽部80a的侧壁84的-R面。第二可动部50的第一辊53抵接于第二凸轮80的外周(+R面)83。由此,第二可动部50的R方向的位置被限制。

如图11所示,在第二凸轮80的外周83形成R方向的位置不同的第一外周部86以及第二外周部87。第一外周部86配置于-R方向,第二外周部87配置于+R方向。

如图15所示,若第二凸轮80沿θ方向旋转,则在第一外周部86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二可动部50。此时,第二可动部5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由此,电阻开关导体55R离开共用端子32以及电阻开关端子35R,第一电阻开关SR1断开。

如图14所示,若第二凸轮80沿θ方向旋转,则在第二外周部87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二可动部50。此时,第二可动部5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由此,电阻开关导体55R抵接于共用端子32以及电阻开关端子35R,第一电阻开关SR1接通。

图18是第二连接杆150的说明图。第二连接杆150由导电材料形成。第二连接杆150在从θ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第二连接杆150配置于第二可动部50的导体支承部51a的-R方向。第二连接杆150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二安装板13转动。在第二连接杆150与第二安装板13之间配置第二连接弹簧154。

如之前所述,若第二可动部50向-R方向移动,则第一电阻开关SR1断开。此时,第二可动部50的导体支承部51a抵接于第二连接杆150。第二可动部50经由第二连接杆150与第一安装板12导通连接。由此,第二可动部50成为与中性点端子18相同的电位,在电位上稳定。

如图11所示,第二凸轮单元80u具有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配置于第二凸轮80的-Z方向。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控制第二凸轮80的旋转。

图19是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立体图。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具有基部91、推动器95以及止挡件130。

基部91具有圆环部92与臂部93。圆环部92配置于轴61的外周,固定于轴61。

臂部93从圆环部92的外周向+R方向延伸。一对臂部93a、93b隔着轴61配置。一对臂部93a、93b是第一臂部93a以及第二臂部93b。这里,定义包含轴61的中心轴并且与一对臂部93a、93b这两方交叉的第一虚拟平面(未图示)。定义包含轴61的中心轴并且与第一虚拟平面正交的第二虚拟平面(未图示)。一对臂部93以第二虚拟平面为对称面形成为面对称。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将推动器95所配置的一侧称作推动器侧,将止挡件130所配置的一侧称作止挡件侧。一对臂部93a、93b从圆环部92向+R方向延伸,进而向推动器侧弯曲而延伸,并相互连结。在连结的一对臂部93a、93b与圆环部92之间形成基部开口91h。在臂部93的止挡件侧形成与止挡件130抵接的基体倾斜部99。

推动器95配置于臂部93向推动器侧弯曲的位置的附近。一对推动器95a、95b与一对臂部93a、93b对应地配置。一对推动器95a、95b是第一推动器95a以及第二推动器95b。一对推动器95a、95b以第二虚拟平面为对称面形成为面对称。推动器95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臂部93转动。推动器95的转动轴95x配置于推动器9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推动器95配置为横截臂部93。在配置于基部开口91h的内侧的推动器95的第一端部安装第一辊96。在配置于基部开口91h的外侧的推动器95的第二端部配置第二辊97。第一辊96以及第二辊97能够在Z方向的周围旋转。在推动器95与臂部93之间配置被压缩的推动器弹簧94。推动器弹簧94在推动器95的转动轴95x与第二辊97之间抵接于推动器95。利用推动器弹簧94将第一辊96朝向圆环部92施力。

在前述的第二安装板13的+Z面配置推动器引导件13g。推动器引导件13g形成为圆弧状。推动器引导件13g配置于基部91的推动器侧并且是推动器95的+R方向。推动器95的第二辊97能够抵接于推动器引导件13g的-R方向的侧面。定义包含三相交流中的某一相的阀V的中心轴与轴61的中心轴的第三虚拟平面(未图示)。推动器引导件13g以第三虚拟平面为对称面形成为面对称。

前述的第二凸轮80具有第一突起181。第一突起181从第二凸轮80向-Z方向突出。在图19中示出第一突起181的-Z方向的前端部。第一突起181沿基部91的圆环部92的外周形成为圆弧状。第一突起181配置于基部开口91h的内侧。第一突起181的θ方向的宽度比基部开口91h的θ方向的宽度小。在第一突起181的-θ方向配置第一推动器95a,在第一突起181的+θ方向配置第二推动器95b。推动器95的第一辊96能够抵接于第一突起181的θ方向的侧面。

前述的第二凸轮80具有第二突起182。第二突起182从第二凸轮80向-Z方向突出。图19中示出第二突起182的-Z方向的前端部。第二突起182配置于基部91的圆环部92的止挡件侧。第二突起182形成为以轴61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状。

前述的第二凸轮80具有第三突起183。第三突起183从第二突起182向-Z方向突出。第三突起183形成为以轴61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第三突起183的θ方向的宽度比第二突起182小。

前述的第二安装板13具有安装板开口13h。安装板开口13h收容第二凸轮80的第三突起183。安装板开口13h的θ方向的宽度比第三突起183大。第三突起183的θ方向的侧面能够抵接于安装板开口13h的θ方向的内表面。

止挡件130配置于基部91的止挡件侧。一对止挡件130a、130b在θ方向上隔着第二突起182配置。一对止挡件130a、130b是第一止挡件130a以及第二止挡件130b。第一止挡件130a配置于第二突起182的+θ方向,第二止挡件130b配置于第二突起182的-θ方向。一对止挡件130a、130b以前述的第三虚拟平面为对称面形成为面对称。止挡件130支承于第二安装板13。止挡件130能够以转动轴130x为中心在Z方向的周围转动。转动轴130x配置于与第二突起182相反的一侧的止挡件130的端部。在止挡件130的第二突起182侧的侧面形成第一卡定部131以及第二卡定部132。第一卡定部131配置于-R方向,第二卡定部132配置于+R方向。第一卡定部131以及第二卡定部132能够抵接于第二突起182的θ方向的侧面。第二卡定部132在θ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一卡定部131靠第二突起182的附近。在止挡件130的+R方向的端部配置止挡件弹簧133。止挡件弹簧133以使一对止挡件130a、130b在θ方向上接近的方式施力。在止挡件130的-R方向的侧面形成与基部91抵接的止挡件倾斜部139。

对切换开闭器10的切换动作(顺序)进行说明。如之前所述,通过蓄能弹簧15s(参照图3)的蓄能力的释放,轴61旋转,瞬时地进行切换开闭器10的切换动作。

图20是切换开闭器10的切换动作的时序图。关于图20的各图表,上侧为接通(ON)状态,下侧为断开(OFF)状态。图21是从第一抽头端子T1向第二抽头端子T2的切换动作中的通电状态的变化的说明图。图22是从第二抽头端子向第一抽头端子的反转切换动作中的通电状态的变化的说明图。

对从第一抽头端子T1向第二抽头端子T2的切换动作进行说明。在该切换动作中,轴61向+θ方向旋转规定角度。

图23是A时刻的第一可动部40的动作说明图。图23是第一凸轮70的正上方部的与Z方向垂直的剖面图。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A时刻,第一凸轮70配置为图23的状态。在第一凸轮70的第三外周部78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一可动部40。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一可动部4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4所示,第一通电开关SM1接通,第一阀开关接通。另一方面,在第一凸轮70的第一外周部76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一可动部40。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一可动部4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5所示,第二通电开关SM2断开,第二阀开关SV2断开。

图24是A时刻的阀开闭机构22的动作说明图。图24是阀凸轮65的正上方部的与Z方向垂直的剖面图。在A时刻,阀凸轮65配置为图24的状态。阀凸轮65的第一外周部66从阀开闭机构22的辊25向-R方向离开。由此,如图5所示,阀V接通。

图26是A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第一动作说明图。图26是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正上方部的与Z方向垂直的剖面图。在A时刻,基部91配置为图26的状态。第二凸轮80的第一突起181抵接于基部91的第二臂部93b的-θ方向的侧面。第一推动器95a的第一辊96抵接于第一突起181的-θ方向的侧面。另一方面,基部91的第一臂部93a的基体倾斜部99与第一止挡件130a的止挡件倾斜部139抵接。由此,第一止挡件130a向+θ方向转动。第一止挡件130a的第二卡定部132从第二凸轮80的第二突起182的+θ方向的侧面向+R方向脱离。由此,第二凸轮80成为能够向+θ方向旋转的状态。

图27是A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第二动作说明图。图27是第二凸轮的第三突起183的正上方部的与Z方向垂直的剖面图。第二凸轮80的第三突起183配置于第二安装板13的安装板开口13h的+θ方向的端部。

图25是A时刻的第二可动部50的动作说明图。图25是第二凸轮80的正上方部的与Z方向垂直的剖面图。在A时刻,第二凸轮80配置为图25的状态。在第二凸轮80的第二外周部87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二可动部50。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二可动部5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4所示,第一电阻开关SR1接通。另一方面,在第二凸轮80的第一外周部86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二可动部50。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二可动部5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5所示,第二电阻开关SR2断开。

通过以上,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A时刻,阀V接通。第一通电开关SM1接通,第一阀开关SV1接通,第一电阻开关SR1接通。第二通电开关SM2断开,第二阀开关SV2断开,第二电阻开关SR2断开。由此,在图21所示的A时刻,经由第一通电开关SM1向第一抽头端子T1通电。即,第一通电开关SM1使用于向第一抽头端子T1的稳定通电。

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b时刻,第一通电开关SM1变化为断开。另一方面,阀V接通。由此,在图21所示的b时刻,经由阀V向第一抽头端子T1通电。

图28是C时刻的第一可动部40的动作说明图。从A时刻到b时刻、C时刻,第一凸轮70与轴61一同向+θ方向旋转。在第一凸轮70的第二外周部77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一可动部40。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一可动部4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的中间。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6所示,第一通电开关SM1维持断开,第一阀开关维持接通。第二开关组合S2的状态与图23所示的A时刻相同。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2所示,第二通电开关SM2维持断开,第二阀开关SV2维持断开。

图29是C时刻的阀开闭机构22的动作说明图。C时刻的阀开闭机构22的状态与图24所示的A时刻相同。即,如图6所示,阀V维持接通。

图31是C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第一动作说明图。基部91与轴61一同向+θ方向旋转。支承于基部91的第一推动器95a的第一辊96向+θ方向按压第二凸轮80的第一突起181的-θ方向的侧面。如之前所述,第一止挡件130a的第二卡定部132从第二凸轮80的第二突起182的+θ方向的侧面向+R方向脱离。第二突起182向+θ方向的旋转不被第二卡定部132限制。由此,第二凸轮80向+θ方向旋转。

图32是C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第二动作说明图。第二凸轮80的第三突起183向第二安装板13的安装板开口13h的θ方向的中间部移动。

图30是C时刻的第二可动部50的动作说明图。如之前所述,第二凸轮80向+θ方向旋转。在第二凸轮80的第一外周部86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二可动部50。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二可动部5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6所示,第一电阻开关SR1变化为断开。另一方面,在第二凸轮80的第二外周部87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二可动部50。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二可动部5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2所示,第二电阻开关SR2变化为接通。

通过以上,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C时刻,阀V接通。第一通电开关SM1断开,第一阀开关SV1接通,第一电阻开关SR1断开。第二通电开关SM2断开,第二阀开关SV2断开,第二电阻开关SR2接通。由此,在图21所示的C时刻,经由阀V以及第一阀开关SV1与第一抽头端子T1通电,并且在第二限流电阻器R2中流过循环电流。即,先于切换动作中的阀V的断开(D时刻)地向抽头切换目的地的第二限流电阻器R2通电。

图33是D时刻的第一可动部40的动作说明图。轴61继续向+θ方向旋转。第一开关组合S1的状态与图28所示的C时刻相同。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6所示,第一通电开关SM1维持断开,第一阀开关维持接通。另一方面,第二开关组合S2的状态也与图28所示的C时刻相同。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2所示,第二通电开关SM2维持断开,第二阀开关SV2维持断开。

图34是D时刻的阀开闭机构22的动作说明图。阀凸轮65的第二外周部67向+R方向按压阀开闭机构22的辊25。由此,如图6所示,阀V变化为断开。

图36是D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第一动作说明图。基部91与轴61一同向+θ方向旋转。支承于基部91的第一推动器95a的第二辊97抵接于推动器引导件13g的-R方向的侧面。第一推动器95a向-θ方向转动。第一推动器95a的第一辊96从第二凸轮80的第一突起181的-θ方向的侧面向+R方向脱离。由此,第一突起181不被第一推动器95a按压,第二凸轮80的旋转停止。如此,第二凸轮80在切换开闭器10的切换动作开始时旋转规定角度。第二凸轮80的旋转角度比整个切换动作中的轴61的旋转角度小。第二凸轮80保持为旋转停止的状态,直到切换动作的结束。

第二凸轮80的第二突起182接近第一止挡件130a的第一卡定部131。第二突起182抵接于第一卡定部131,从而防止第二凸轮80向+θ方向的过度旋转。通过止挡件弹簧133的作用,第二止挡件130b向+θ方向转动。第二止挡件130b的第二卡定部132抵接于第二突起182的-θ方向的侧面。由此,第二凸轮80的停止的反作用引起的向-θ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图37是D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第二动作说明图。第二凸轮80的第三突起183接近第二安装板13的安装板开口13h的+θ方向的侧面。第三突起183抵接于安装板开口13h的侧面,从而防止第二凸轮80向+θ方向的过度旋转。

图35是D时刻的第二可动部50的动作说明图。第一开关组合S1以及第二开关组合S2的状态与图30所示的C时刻相同。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6所示,第一电阻开关SR1维持断开。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2所示,第二电阻开关SR2维持接通。在该状态下,如之前所述,第二凸轮80的旋转停止。

通过以上,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D时刻,阀V断开。第一通电开关SM1断开,第一阀开关SV1接通,第一电阻开关SR1断开。第二通电开关SM2断开,第二阀开关SV2断开,第二电阻开关SR2接通。由此,在图21所示的D时刻,经由第二限流电阻器R2向第二抽头端子T2通电。

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e时刻,第一阀开关SV1变化为断开。在图21所示的e时刻,与D时刻相同,经由第二限流电阻器R2向第二抽头端子T2通电。

图38是F时刻的第一可动部40的动作说明图。轴61继续向+θ方向旋转。在第一凸轮70的第一外周部76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一可动部40。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一可动部4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5所示,第一通电开关SM1维持断开,第一阀开关维持断开。另一方面,在第一凸轮70的第二外周部77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一可动部40。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一可动部4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的中间。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3所示,第二通电开关SM2维持断开,第二阀开关SV2变化为接通。

图39是F时刻的阀开闭机构22的动作说明图。F时刻的阀开闭机构22的状态与图34所示的D时刻相同。即,如图6所示,阀V维持断开。

图40是F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第一动作说明图。如之前所述,第二凸轮80的旋转停止。基部91与轴61一同向+θ方向旋转。支承于基部91的第一推动器95a的第一辊96沿第二凸轮80的第一突起181的+R方向的侧面向+θ方向移动。第二推动器95b的第一辊96也同样沿第一突起181的+R方向的侧面向+θ方向移动。基部91的第二臂部93b的-θ方向的侧面离开第一突起181的+θ方向的侧面。

如之前所述,第二凸轮80的旋转停止。F时刻的第二凸轮80的第三突起183的状态与图37所示的D时刻相同。

如之前所述,第二凸轮80的旋转停止。F时刻的第一开关组合S1以及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二可动部50的状态与图35所示的D时刻相同。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5所示,第一电阻开关SR1维持断开。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3所示,第二电阻开关SR2维持接通。

通过以上,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F时刻,阀V断开。第一通电开关SM1断开,第一阀开关SV1断开,第一电阻开关SR1断开。第二通电开关SM2断开,第二阀开关SV2接通,第二电阻开关SR2接通。在图21所示的F时刻,与e时刻相同,经由第二限流电阻器R2向第二抽头端子T2通电。

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g时刻,阀V变化为断开。由此,在图21所示的g时刻,经由阀V以及第二阀开关SV2向第二抽头端子T2通电。

图41是H时刻的第一可动部40的动作说明图。轴61向+θ方向的旋转在图41的状态下停止。H时刻的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一可动部40的状态与图38所示的F时刻相同。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5所示,第一通电开关SM1维持断开,第一阀开关维持断开。另一方面,在第一凸轮70的第三外周部78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一可动部40。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一可动部4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4所示,第二通电开关SM2变化为接通,第二阀开关SV2维持接通。

图42是H时刻的阀开闭机构22的动作说明图。阀凸轮65的第一外周部66从阀开闭机构22的辊25向-R方向离开。由此,如图5所示,阀V接通。

图43是H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第一动作说明图。如之前所述,第二凸轮80的旋转停止。基部91向+θ方向的旋转在图43的状态下停止。基部91的第一臂部93a的+θ方向的侧面与第二凸轮80的第一突起181的-θ方向的侧面抵接。第二推动器95b的第二辊97从推动器引导件13g的-R方向的侧面脱离。第二推动器95b在推动器弹簧94的作用下向-θ方向转动。第二推动器95b的第一辊96向-R方向移动,抵接于第二凸轮80的第一突起181的+θ方向的侧面。

基部91的第二臂部93b的基体倾斜部99抵接于第二止挡件130b的止挡件倾斜部139。第二止挡件130b向-θ方向转动。第二止挡件130b的第二卡定部132从第二凸轮80的第二突起182的-θ方向的侧面向+R方向脱离。由此,第二凸轮成为能够向-θ方向旋转的状态。

如之前所述,第二凸轮80的旋转停止。H时刻的第二凸轮80的第三突起183的状态与F时刻相同,与图37所示的D时刻相同。

如之前所述,第二凸轮80的旋转停止。H时刻的第一开关组合S1以及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二可动部50的状态与F时刻相同,与图35所示的D时刻相同。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5所示,第一电阻开关SR1维持断开。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4所示,第二电阻开关SR2维持接通。

通过以上,在图20以及图21所示的H时刻,阀V接通。第一通电开关SM1断开,第一阀开关SV1断开,第一电阻开关SR1断开。第二通电开关SM2接通,第二阀开关SV2接通,第二电阻开关SR2接通。由此,在图21所示的H时刻,经由第二通电开关SM2向第二抽头端子T2通电。即,第二通电开关SM2使用于向第二抽头端子T2的稳定通电。

通过以上,完成从第一抽头端子T1向第二抽头端子T2的切换动作。

对从第二抽头端子T2向第一抽头端子T1的反转切换动作进行说明。在该反转切换动作中,轴61向-θ方向旋转规定角度。

在图20以及图22所示的p时刻,第二通电开关SM2变化为断开。由此,在图22所示的p时刻,经由阀V以及第二阀开关SV2向第二抽头端子T2通电。

图44是Q时刻的第一可动部40的动作说明图。第一凸轮70与轴61一同向-θ方向旋转。Q时刻的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一可动部40的状态与图41所示的H时刻相同。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2所示,第一通电开关SM1维持断开,第一阀开关维持断开。另一方面,在第一凸轮70的第二外周部77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一可动部40。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一可动部4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的中间。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6所示,第二通电开关SM2变化为断开,第二阀开关SV2维持接通。

图45是Q时刻的阀开闭机构22的动作说明图。阀凸轮65与轴61一同向-θ方向旋转。阀开闭机构22的状态与图42所示的H时刻相同。即,如图5所示,阀V维持接通。

图47是Q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动作说明图。基部91与轴61一同向-θ方向旋转。支承于基部91的第二推动器95b的第一辊96向-θ方向按压第二凸轮80的第一突起181的+θ方向的侧面。如之前所述,第二止挡件130b的第二卡定部132从第二凸轮80的第二突起182的-θ方向的侧面向+R方向脱离。第二突起182向-θ方向的旋转不被第二卡定部132限制。由此,第二凸轮80向-θ方向旋转。

图48是Q时刻的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的第一动作说明图。第二凸轮80的第三突起183向第二安装板13的安装板开口13h的θ方向的中间部移动。

图46是Q时刻的第二可动部50的第二动作说明图。如之前所述,第二凸轮80向-θ方向旋转。在第二凸轮80的第二外周部87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二可动部50。第一开关组合S1的第二可动部5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在第一开关组合S1中,如图12所示,第一电阻开关SR1变化为接通。另一方面,在第二凸轮80的第一外周部86的+R方向邻接地配置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二可动部50。第二开关组合S2的第二可动部50配置于R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中的-R方向的端部。在第二开关组合S2中,如图16所示,第二电阻开关SR2变化为断开。

通过以上,在图20以及图22所示的Q时刻,阀V接通。第一通电开关SM1断开,第一阀开关SV1断开,第一电阻开关SR1接通。第二通电开关SM2断开,第二阀开关SV2接通,第二电阻开关SR2断开。在图22所示的Q时刻,经由阀V以及第二阀开关SV2向第二抽头端子T2通电,并且在第一限流电阻器R1中流过循环电流。即,先于反转切换动作中的阀V的断开(r时刻)地向抽头切换目的地的第一限流电阻器R1通电。

在图20以及图22所示的r时刻,阀V变化为断开。由此,在图22所示的r时刻,经由第一限流电阻器R1以及第一电阻开关SR1向第一抽头端子T1通电。

在r时刻,第二凸轮80的旋转停止。如此,第二凸轮80在反转切换动作开始时旋转规定角度。第二凸轮80的旋转角度比整个反转切换动作中的轴61的旋转角度小。第二凸轮80保持为旋转停止的状态,直到反转切换动作结束。

图20以及图22所示的s时刻的切换开闭器10的状态与图38至图40所示的F时刻相同。在s时刻,第二阀开关SV2变化为断开。在图22所示的s时刻,与r时刻相同,经由第一限流电阻器R1以及第一电阻开关SR1向第一抽头端子T1通电。

在图20以及图22所示的t时刻,第一阀开关SV1变化为接通。在图22所示的t时刻,与s时刻相同,经由第一限流电阻器R1以及第一电阻开关SR1向第一抽头端子T1通电。

图20以及图22所示的u时刻的切换开闭器10的状态与图33至图37所示的D时刻相同。在u时刻,阀V变化为接通。在图22所示的u时刻,经由阀V以及第一阀开关SV1向第一抽头端子T1通电。

图20以及图22所示的u时刻的切换开闭器10的状态与图33至图43所示的D时刻相同。在u时刻,阀V变化为接通。在图22所示的u时刻,经由阀V以及第一阀开关SV1向第一抽头端子T1通电。

图20所示的v时刻的切换开闭器10的状态与图23至图27所示的A时刻相同。在v时刻,第一通电开关SM1变化为接通。在v时刻,与图21所示的A时刻相同,经由第一通电开关SM1向第一抽头端子T1通电。即,第一通电开关SM1使用于向第一抽头端子T1的稳定通电。

通过以上,完成从第一抽头端子T1向第二抽头端子T2的反转切换动作。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实施方式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1的切换开闭器10具有第一抽头端子T1以及第二抽头端子T2、阀V、第一限流电阻器R1、第二限流电阻器R2。第一抽头端子T1以及第二抽头端子T2连接于负载时抽头切换器1的抽头选择器2。阀V经由第一阀开关SV1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经由第二阀开关SV2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T2。第一限流电阻器R1经由第一电阻开关SR1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以与阀V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第二限流电阻器R2经由第二电阻开关SR2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T2,以与阀V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T2。

第一限流电阻器R1以及第二限流电阻器R2在每次抽头切换时交替地通电。即使在以约5秒间隔重复切断的连续切换的情况下,也可确保限流电阻器R1、R2的通电的间隔。因而,限流电阻器R1、R2的发热被抑制。限流电阻器R1、R2的耐久性提高,维护周期延长。伴随于此,能够采用不会降低阶跃容量、小型且廉价的限流电阻器R1、R2。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能够缓和用于将以几秒间隔(例如5秒间隔)重复切断的连续切换引起的限流电阻的温度上升抑制在一定标准值以下的限流电阻器的大型化、成本上升、或者阶跃容量(额定电流×阶跃电压)的限制等。

由于对于各限流电阻器设定分别电阻开关,因此开关行程变短。由此,开闭定时的设定自由度变大,针对开闭定时的偏差的容许度增加。另外,由于切换开闭器10变得小型,因此不利用蓄能机构的蓄能动作,通过蓄能力的释放实现切换动作。

切换开闭器10具有第一通电开关SM1与第二通电开关SM2。第一通电开关SM1以与阀V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第二通电开关SM2以与阀V并联的方式连接于第二抽头端子T2。

第一通电开关SM1以及第二通电开关SM2被使用于稳定通电。由此,能够采用通电容量较小的阀端子。由于阀端子的质量的减少,阀开闭时的冲击力被抑制。另外,向阀V的布线连接构造被简化。

切换开闭器10具有第一开关组合S1、第二开关组合S2、阀开闭机构22以及单元基体21。第一开关组合S1包含第一通电开关SM1、第一阀开关SV1以及第一电阻开关SR1。第二开关组合S2包含第二通电开关SM2、第二阀开关SV2以及第二电阻开关SR2。阀开闭机构22开闭阀V。单元基体21支承构成三相交流中的同相的切换开闭电路的阀V、阀开闭机构22、第一开关组合S1以及第二开关组合S2。单元基体21由绝缘材料形成。单元基体21隔着阀V以及阀开闭机构22在第一侧支承第一开关组合S1,在第二侧支承第二开关组合S2。

由此,切换开闭器10的组装变得容易。另外,切换开闭器10得以小型化。

第一通电开关SM1具有共用端子32、通电开关端子35M以及通电开关导体45M。共用端子32连接于第一抽头端子T1。通电开关端子35M连接于中性点端子18。通电开关导体45M能够相对于共用端子32以及通电开关端子35M抵接以及分离。第一阀开关SV1具有共用端子32、阀开关端子35V以及阀开关导体45V。阀开关端子35V连接于阀V。阀开关导体45V能够相对于共用端子32以及阀开关端子35V抵接以及分离。第一电阻开关SR1具有共用端子32、电阻开关端子35R以及电阻开关导体55R。电阻开关端子35R连接于第一限流电阻器R1。电阻开关导体55R能够相对于共用端子32以及电阻开关端子35R抵接以及分离。第一开关组合S1具有固定于单元基体21的固定部30。固定部30具有共用端子32、沿共用端子32排列地配置的通电开关端子35M、阀开关端子35V以及电阻开关端子35R。

通过使各开关导体与在固定部30排列地配置的各开关端子抵接以及分离而形成各开关。由此,第一开关组合S1得以小型化。

第一开关组合S1具有可动部40、50。可动部40、50经由平行连杆42、52支承于单元基体21,能够相对于固定部30移动。可动部40、50经由通电开关弹簧46M支承通电开关导体45M。可动部40、50经由阀开关弹簧46V支承阀开关导体45V。可动部40、50经由电阻开关弹簧56R支承电阻开关导体55R。

通过平行连杆42、52,可动部40、50平行地移动。因而,各开关导体相对于各开关端子的抵接以及分离的动作稳定。

可动部40、50具有第一可动部40。第一可动部40支承通电开关导体45M以及阀开关导体45V。第一可动部40以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不同的方式支承通电开关导体45M以及阀开关导体45V。第一距离是第一通电开关SM1断开的状态下的共用端子32以及通电开关端子35M到通电开关导体45M的距离。第二距离是第一阀开关SV1断开的状态下的共用端子32以及阀开关端子35V到阀开关导体45V的距离。

通过使一个第一可动部40的位置变化,实现通电开关以及阀开关的接通以及断开的各种组合。因而,即使在设置通电开关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切换开闭器10的成本。

可动部40、50具有第二可动部50。第二可动部50支承电阻开关导体55R。切换开闭器10具有第一凸轮70、第二凸轮80以及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第一凸轮70使第一可动部40相对于固定部30移动。第二凸轮80使第二可动部50相对于固定部30移动。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控制第二凸轮80的旋转。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在切换开闭器10的切换动作开始时使第二凸轮80旋转规定角度而使第二可动部50移动。之后,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将第二凸轮80保持为旋转停止的状态,直到切换动作结束。

在切换动作开始时,第二可动部50移动,电阻开关接通或者断开。由此,先于切换动作中的阀V的断开地向抽头切换目的地的限流电阻器通电。之后,第二凸轮80被保持为旋转停止的状态,直到切换动作结束。因此,在反转切换动作开始时,第二可动部50向相反方向移动,电阻开关断开或者接通。由此,先于反转切换动作中的阀V的断开地向反转切换目的地的限流电阻器通电。

切换开闭器10具有阀凸轮65、蓄能机构15。阀凸轮65使阀开闭机构22动作。蓄能机构15通过蓄能力的释放使第一凸轮70以及阀凸轮65旋转,使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90动作。

通过蓄能力的释放实施切换动作,在此之前的蓄能动作的中途不实施切换动作。即使在蓄能动作中途停止的情况下,切换开闭器10也保持从前的通电状态,因此不需要与切换动作的阶段相应的恢复作业。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无需针对切断动作与切断后的下一切换初期动作(蓄能动作)的协作下的先行动作的相位切换、因电动操作机构的异常等而在中途停止蓄能驱动时通过手动返回原来的抽头等非稳定的动作的恢复机构。

第一凸轮70以及第二凸轮80由绝缘材料形成。

在各开关的断开中,各开关的导体相对于中性点绝缘。另外,对于各限流电阻器分别设定电阻开关。由此,防止经由电阻开关导体的两抽头端子间的无负载短路。即使在因异物向电阻开关间隙的混入等短暂性不良情况而在电阻开关的断开时在电阻开关导体与电阻开关端子之间产生电弧(续弧)的情况下,也可防止两抽头端子间的无负载短路。因而,切换开闭器10的可靠性提高。

切换开闭器10具有第一连接杆140与第二连接杆150。第一连接杆140在第一通电开关SM1以及第一阀开关SV1断开的状态下将第一可动部40连接于中性点端子18。第二连接杆150在第一电阻开关SR1断开的状态下将第二可动部50连接于中性点端子18。

各开关在断开的状态下成为中性点电位,因此可抑制电位上的不稳定。

负载时抽头切换器1具有前述的切换开闭器10与抽头选择器2。

前述的切换开闭器10能够抑制限流电阻器的发热。因而,负载时抽头切换器1的可靠性提高,成本被抑制。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具有以并联的方式连接于阀V的第一限流电阻器R1与以并联的方式连接于阀V的第二限流电阻器R2。由此,能够抑制限流电阻器的发热。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主旨中,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与其等效的范围中。

附图标记说明

R1…第一限流电阻器,R2…第二限流电阻器,S1…第一开关组合,S2…第二开关组合,SM1…第一通电开关,SM2…第二通电开关,SR1…第一电阻开关,SR2…第二电阻开关,SV1…第一阀开关,SV2…第二阀开关,T1…第一抽头端子,T2…第二抽头端子,V…阀,1…负载时抽头切换器,2…抽头选择器,10…切换开闭器,15…蓄能机构,18…中性点端子(中性点),21…单元基体,22…阀开闭机构,30…固定部,32…共用端子,35M…通电开关端子,35R…电阻开关端子,35V…阀开关端子,40…第一可动部(可动部),42…平行连杆,45M…通电开关导体,45V…阀开关导体,46M…通电开关弹簧,46V…阀开关弹簧,50…第二可动部(可动部),52…平行连杆,55R…电阻开关导体,56R…电阻开关弹簧,65…阀凸轮,70…第一凸轮,80…第二凸轮,90…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140…第一连接杆,150…第二连接杆。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删除)

2.(删除)

3.(修改后)一种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具有:

第一抽头端子以及第二抽头端子,连接于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抽头选择器;

阀,经由第一阀开关连接于所述第一抽头端子,且经由第二阀开关连接于所述第二抽头端子;

第一限流电阻器,经由第一电阻开关连接于所述第一抽头端子,以与所述阀并联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第一抽头端子;

第二限流电阻器,经由第二电阻开关连接于所述第二抽头端子,以与所述阀并联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第二抽头端子;

第一通电开关,以与所述阀并联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第一抽头端子;

第二通电开关,以与所述阀并联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第二抽头端子;

第一开关组合,包含所述第一通电开关、所述第一阀开关以及所述第一电阻开关;

第二开关组合,包含所述第二通电开关、所述第二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电阻开关;

阀开闭机构,对所述阀进行开闭;以及

单元基体,对构成三相交流中的同相的切换开闭电路的所述阀、所述阀开闭机构、所述第一开关组合以及所述第二开关组合进行支承,

所述单元基体由绝缘材料形成,

所述单元基体隔着所述阀以及所述阀开闭机构在第一侧支承所述第一开关组合并在第二侧支承所述第二开关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

所述第一通电开关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抽头端子的共用端子、连接于中性点的通电开关端子以及能够相对于所述共用端子及所述通电开关端子抵接以及分离的通电开关导体,

所述第一阀开关具有所述共用端子、连接于所述阀的阀开关端子以及能够相对于所述共用端子及所述阀开关端子抵接以及分离的阀开关导体,

所述第一电阻开关具有所述共用端子、连接于所述第一限流电阻器的电阻开关端子以及能够相对于所述共用端子及所述电阻开关端子抵接以及分离的电阻开关导体,

所述第一开关组合具有固定于所述单元基体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具有所述共用端子、沿所述共用端子排列地配置的所述通电开关端子、所述阀开关端子以及所述电阻开关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

所述第一开关组合具有可动部,该可动部经由平行连杆支承于所述单元基体,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

所述可动部经由通电开关弹簧支承所述通电开关导体,经由阀开关弹簧支承所述阀开关导体,经由电阻开关弹簧支承所述电阻开关导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

所述可动部具有第一可动部,该第一可动部支承所述通电开关导体以及所述阀开关导体,

所述第一可动部以使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不同的方式支承所述通电开关导体以及所述阀开关导体,所述第一距离是从所述第一通电开关断开的状态下的所述共用端子以及所述通电开关端子到所述通电开关导体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是从所述第一阀开关断开的状态下的所述共用端子以及所述阀开关端子到所述阀开关导体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

所述可动部具有支承所述电阻开关导体的第二可动部,

所述切换开闭器具有:第一凸轮,使所述第一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第二凸轮,使所述第二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以及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二凸轮的旋转,

所述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在所述切换开闭器的切换动作开始时使所述第二凸轮旋转规定角度,使所述第二可动部移动,之后将所述第二凸轮保持为旋转停止的状态,直到所述切换动作结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具有:

阀凸轮,使所述阀开闭机构动作;以及

蓄能机构,通过蓄能力的释放,使所述第一凸轮以及所述阀凸轮旋转,使所述第二凸轮旋转控制机构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

所述第一凸轮以及所述第二凸轮由绝缘材料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具有:

第一连接杆,在所述第一通电开关以及所述第一阀开关断开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可动部连接于中性点;以及

第二连接杆,在所述第一电阻开关断开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二可动部连接于中性点。

11.(修改后)一种负载时抽头切换器,具有:

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时抽头切换器的切换开闭器;以及

所述抽头选择器。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根据PCT条约第19条的有关规定,申请人对权利要求书第1~11项进行了修改。具体修改内容如下:

1,删除权利要求1;

2,删除权利要求2;

3,对权利要求3进行修改,该修改基于修改前的权利要求1、2及3中记载的内容;

4,对权利要求11进行修改,该修改基于修改前的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内容。

6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磁性部件和包括该磁性部件的电力转换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