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

文档序号:474877 发布日期:2021-12-31 浏览:1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连接器 (Connector with a locking member ) 是由 村林赖一 儿玉博之 小林和也 山岸杰 高野豊久 于 2020-06-0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阴端子模块(70)和与阴端子模块(70)嵌合的阳端子模块(30),阴端子模块(70)具有阴侧内导体(71)、阴侧电介质(80)、阴侧外导体(90),阴侧外导体(90)以夹设了阴侧电介质(80)的状态收容阴侧内导体(71)。阳端子模块(30)具有阳侧内导体(31)、阳侧电介质(40)、阳侧外导体(50),阳侧外导体(50)以夹设了阳侧电介质(40)的状态收容阳侧内导体(31),并且与阴侧外导体(90)连接。阴侧电介质(80)的阴侧嵌合部(84)与阳侧电介质(40)的阳侧嵌合部(44)凹凸嵌合。阳侧内导体(31)具有阳型连接部(32),阳型连接部(32)进入阴侧嵌合部(84)内而与阴侧内导体(71)连接。(The disclosed connector is provided with a female terminal module (70) and a male terminal module (30) that is fitted to the female terminal module (70), wherein the female terminal module (70) has a female-side inner conductor (71), a female-side dielectric (80), and a female-side outer conductor (90), and the female-side outer conductor (90) accommodates the female-side inner conductor (71) in a state in which the female-side dielectric (80) is interposed. The male terminal module (30) has a male inner conductor (31), a male dielectric (40), and a male outer conductor (50), and the male outer conductor (50) is connected to the female outer conductor (90) while accommodating the male inner conductor (31) with the male dielectric (40) interposed therebetween. A female-side fitting section (84) of the female-side dielectric body (80) is fitted to a male-side fitting section (44) of the male-side dielectric body (40) in a concavo-convex manner. The male-side inner conductor (31) has a male-type connecting portion (32), and the male-type connecting portion (32) enters the female-side fitting portion (84) and is connected to the female-side inner conductor (71).)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05-317267号公报公开有搭载于车辆的高频信号用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阴连接器,具有外导体,上述外导体以夹设了电介质的状态收容与同轴线缆连接的内导体;及阳连接器,具有接地体,上述接地体以夹设了阳侧的电介质的状态收容与基板连接的芯线端子。

若使阴连接器与阳连接器嵌合,则该连接器成为阴连接器的电介质与阳连接器的电介质在嵌合方向上相向的状态,并且通过从阳连接器的电介质向前方突出的芯线端子进入阴连接器的电介质内而将芯线端子与内导体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72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通常,在高频信号的传输路径中,通过将特性阻抗设定为预定值而实现阻抗匹配。因此,从上述的连接器的同轴线缆到内导体、芯线端子也实现阻抗匹配。然而,在上述的连接器中,在使阴连接器与阳连接器嵌合时,有时在阴连接器的电介质与阳连接器的电介质之间产生间隙。这样,在产生于电介质之间的间隙中,没有在芯线端子与接地体之间配置有电介质,因此,导致间隙部分的相对介电常数变化而成为高阻抗状态。作为其结果,导致在间隙部分中产生阻抗的不匹配,传输信号反射,从而传输效率降低。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抑制阻抗的变化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是具有阴端子模块和与上述阴端子模块嵌合的阳端子模块的连接器,上述阴端子模块具有导电性的阴侧内导体、绝缘性的阴侧电介质、导电性的阴侧外导体,上述阴侧外导体以夹设了上述阴侧电介质的状态收容上述阴侧内导体,上述阳端子模块具有导电性的阳侧内导体、绝缘性的阳侧电介质、导电性的阳侧外导体,上述阳侧外导体以夹设了上述阳侧电介质的状态收容上述阳侧内导体,并且在上述阴端子模块与上述阳端子模块嵌合的状态下,与上述阴侧外导体连接,上述阴侧电介质具有阴侧嵌合部,上述阳侧电介质具有阳侧嵌合部,在上述阴端子模块与上述阳端子模块嵌合的状态下,上述阴侧嵌合部与上述阳侧嵌合部在上述阴端子模块与上述阳端子模块的嵌合方向上凹凸嵌合,上述阳侧内导体具有阳型连接部,上述阳型连接部从上述阳侧嵌合部朝向上述阴端子模块侧延伸而形成,在上述阴端子模块与上述阳端子模块嵌合的状态下,上述阳型连接部进入上述阴侧嵌合部内而与上述阴侧内导体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阻抗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是相当于图1的A-A线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是阳端子模块的立体图。

图5是阳侧前电介质的立体图。

图6是阳侧前电介质的主视图。

图7是阳侧前电介质的侧视图。

图8是与线缆芯线连接的阳侧内导体的立体图。

图9是阴端子模块的立体图。

图10是阴侧前电介质的立体图。

图11是阴侧前电介质的主视图。

图12是阴侧前电介质的侧视图。

图13是与线缆芯线连接的阴侧内导体的立体图。

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且是相当于图3的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5是现有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且是相当于图3的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一种连接器,具有阴端子模块和与上述阴端子模块嵌合的阳端子模块,上述阴端子模块具有导电性的阴侧内导体、绝缘性的阴侧电介质、导电性的阴侧外导体,上述阴侧外导体以夹设了上述阴侧电介质的状态收容上述阴侧内导体,上述阳端子模块具有导电性的阳侧内导体、绝缘性的阳侧电介质、导电性的阳侧外导体,上述阳侧外导体以夹设了上述阳侧电介质的状态收容上述阳侧内导体,并且在上述阴端子模块与上述阳端子模块嵌合的状态下,与上述阴侧外导体连接,上述阴侧电介质具有阴侧嵌合部,上述阳侧电介质具有阳侧嵌合部,在上述阴端子模块与上述阳端子模块嵌合的状态下,上述阴侧嵌合部与上述阳侧嵌合部在上述阴端子模块与上述阳端子模块的嵌合方向上凹凸嵌合,上述阳侧内导体具有阳型连接部,上述阳型连接部从上述阳侧嵌合部朝向上述阴端子模块侧延伸而形成,在上述阴端子模块与上述阳端子模块嵌合的状态下,上述阳型连接部进入上述阴侧嵌合部内而与上述阴侧内导体连接。

在阴端子模块与阳端子模块嵌合、从阳侧嵌合部延伸的阳型连接部进入阴侧嵌合部内而与阴侧内导体连接的状态下,成为阴侧电介质与阳侧电介质在嵌合方向上凹凸嵌合的状态。因此,在阳型连接部的周围至少配置有阳侧嵌合部和阴侧嵌合部的任一方。

由此,抑制阳型连接部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变化,能够将阻抗的变化抑制得较小。换句话说,能够使高频信号的反射损失变小,能够抑制传输效率降低。

(2)上述阴侧嵌合部和上述阳侧嵌合部中的一方的嵌合部形成为具有第一锥面的凸型,另一方的嵌合部形成为具有第二锥面的凹型,上述第一锥面随着远离另一方的嵌合部侧而朝向上述阳型连接部的轴心倾斜,上述第二锥面随着远离上述一方的嵌合部侧而朝向上述阳型连接部的轴心倾斜并沿着上述第一锥面配置。

通常,在阳型连接部进入阴侧嵌合部内的部分中,为了避免阳侧嵌合部与阴侧嵌合部在嵌合方向上抵接而无法嵌合的情况,构成为在阳侧嵌合部的末端与阴侧嵌合部的末端之间产生间隙。

此处,例如,在阳侧嵌合部和阴侧嵌合部中的任一方的嵌合部以圆柱状形成、另一方的嵌合部形成为以圆柱状凹陷的凹部的情况下,在另一方的嵌合部的凹部的里部中,在阳型连接部的外周产生与凹部的内径相同大小的间隙,因此,具有阳型连接部的阻抗的变化变大的趋势。

然而,根据上述结构,一方的嵌合部形成为具有第一锥面的凸型,另一方的嵌合部形成为具有第二锥面的凹型。

换句话说,形成为凹型的另一方的嵌合部随着朝向里部而空间变窄,因此,能够使在另一方的嵌合部的凹型的里部配设的阳型连接部的外周的间隙变小。由此,能够将阳型连接部的阻抗的变化抑制得更小,能够使阳型连接部的高频信号的反射损失更小。另外,即便在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不完全接触的情况下,也由于能够使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的间隙均匀,所以能够抑制阻抗的局部的变化。

(3)上述第一锥面形成为尖端渐细的圆锥状,上述第二锥面随着朝向凹型的里部而以圆锥状缩径地形成。

通过第二锥面以凹型形成的另一方的嵌合部的里部成为以阳型连接部为中心而狭窄的结构,因此,与例如在另一方的嵌合部的一部分构成第二锥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阳侧嵌合部与阴侧嵌合部之间的间隙变小。由此,能够将阻抗的变化抑制得更小,能够使高频信号的反射损失更小。

(4)在上述阴端子模块与上述阳端子模块嵌合的状态下,上述第一锥面与上述第二锥面紧贴。

通过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紧贴,能够使阴侧嵌合部与阳侧嵌合部之间的间隙更小。由此,能够将阻抗的变化抑制得更小,能够使高频信号的反射损失更小。

(5)具备:阴壳体,收容上述阴端子模块;及阳壳体,收容上述阳端子模块,并且能够与上述阴壳体嵌合。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参照以下附图对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具体例进行说明。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13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是将搭载于车辆的电设备之间连接的部件,且传输高频的电信号。

[连接器10]

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连接器10具有:与屏蔽电线W的端部连接的阳连接器20;及与屏蔽电线W的端部连接并且与阳连接器20嵌合的阴连接器6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前后方向上以阳连接器20与阴连接器60的嵌合方向作为基准而相互嵌合这侧作为前侧进行说明。

[屏蔽电线W]

如图2所示那样,屏蔽电线W成为具备线缆芯线W1、对由绝缘体覆盖的线缆芯线W1的外周进行覆盖的编织体W2、覆盖编织体W2的外周的外包覆部W3的所谓的同轴线缆。在屏蔽电线W的前端部,将编织体W2及外包覆部W3剥皮,并且除去绝缘体,从而线缆芯线W1露出。在露出的线缆芯线W1的后方,仅将外包覆部W3剥皮,从而编织体W2露出。

[阳连接器20]

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阳连接器20具备阳壳体21和阳端子模块30。

[阳壳体21]

阳壳体21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以筒状形成。在阳壳体21内能够从后方收容阳端子模块30。在阳壳体21内形成有未图示的卡定部,上述卡定部在阳端子模块30到达阳壳体21内的正常位置时与阳端子模块30卡定。由此,将阳端子模块30以防脱的状态保持于阳壳体21内。

[阳端子模块30]

如图2所示那样,阳端子模块30具备阳侧内导体31、阳侧电介质40、阳侧外导体50。

[阳侧内导体31]

阳侧内导体31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如图2、图3及图8所示那样,阳侧内导体31具备阳型连接部32和设置于阳型连接部32的后方的电线连接部33。

阳型连接部32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销型形成。若阳连接器20与阴连接器60嵌合,则阳型连接部32与收容于阴连接器60的后述的阴侧电介质80内的阴侧内导体71连接。

如图8所示那样,电线连接部33压接并固定于在屏蔽电线W的末端部露出的线缆芯线W1。由此,阳侧内导体31与屏蔽电线W的线缆芯线W1电连接。

[阳侧电介质40]

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阳侧电介质40通过具有预定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而以筒状形成。

阳侧电介质40在内部收容从绝缘体及编织体W2向前方露出的线缆芯线W1和与线缆芯线W1连接的阳侧内导体31。另外,阳侧电介质40具有阳侧前电介质41和配置于阳侧前电介质41的后方的阳侧后电介质48。

如图3、图5~图7所示那样,阳侧前电介质4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筒状。阳侧前电介质41具有阳侧主体部42和与阳侧主体部42的前方相连的阳侧嵌合部44。

阳侧主体部4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能够在阳侧主体部42内收容阳侧内导体31的电线连接部33。

阳侧嵌合部44从阳侧主体部42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而形成。

阳型连接部32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插通于阳侧嵌合部44。阳侧嵌合部44具有第一锥面45和末端面46。

第一锥面45形成为随着从阳侧主体部42的前端部朝向前方而朝向阳侧嵌合部44的轴心倾斜的圆锥状。另外,在阳型连接部32插通于阳侧嵌合部44的状态下,第一锥面45成为以包围阳型连接部32的方式在阳型连接部32的外周遍及整周配置的状态。

末端面46以在第一锥面45的前端部处与阳侧嵌合部44的轴心正交的方式以主视圆形状形成。若阳型连接部32插通于阳侧嵌合部44,则成为阳型连接部32从末端面46向前方突出的状态。

如图2所示那样,阳侧后电介质48组装于屏蔽电线W中从编织体W2露出的线缆芯线W1的外周。阳侧后电介质48通过后述的阳侧外导体50压接于外周而以遍及整周包围线缆芯线W1的方式配置于线缆芯线W1的外周。在线缆芯线W1与阳侧后电介质48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阻抗的间隙。

[阳侧外导体50]

阳侧外导体50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如图2及图4所示那样,阳侧外导体50具有:阳侧前外导体51;及从外侧组装阳侧前外导体51的阳侧后外导体58。

阳侧后外导体58以圆筒状形成,且配置于屏蔽电线W的从露出的编织体W2至外包覆部W3的前端部为止的区域的外周。阳侧后外导体58的前部通过压接于编织体W2而与编织体W2电连接。阳侧后外导体58的后部通过压接于外包覆部W3而固定于屏蔽电线W。

如图2所示那样,阳侧前外导体51形成为与阳侧后外导体58几乎同径的圆筒状,并配置于从阳侧后外导体58的前端部至阳侧内导体3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为止的区域的外周。阳侧前外导体51的后端部成为与阳侧后外导体58的前端部压接的桶状的导体压接部54。通过导体压接部54压接于阳侧后外导体58而使阳侧前外导体51与阳侧后外导体58成为一体而构成阳侧外导体50。

阳侧前外导体5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成为压接于阳侧后电介质48的外周的中央压接部55。中央压接部55的内径变小,以防止在向阳侧后电介质48压接时过度压缩阳侧后电介质48(防止线缆芯线W1与阳侧后电介质48之间的间隙变小)。

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阳侧前外导体51的前端部成为圆筒状的连接筒部56。连接筒部56以在内部收容从阳侧前电介质41的后端部至阳型连接部3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为止的区域的方式配置于阳侧前电介质41及阳型连接部32的外周。

因此,如图2所示那样,阳侧外导体50在与屏蔽电线W的编织体W2连接的状态下覆盖从阳型连接部3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至外包覆部W3的前端部为止的区域。

[阴连接器60]

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阴连接器60具备阴壳体61和阴端子模块70。

[阴壳体61]

阴壳体61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以筒状形成。能够在阴壳体61内从后方收容阴端子模块70。在阴壳体61内形成有未图示的卡定部,上述卡定部在阴端子模块70到达阴壳体61内的正常位置时与阴端子模块70卡定。由此,将阴端子模块70以防脱的状态保持于阴壳体61内。

[阴端子模块70]

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阴端子模块70在阳连接器20与阴连接器60嵌合时,与阳端子模块30嵌合。因此,阴端子模块70和阳端子模块30构成连接器10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那样,阴端子模块70具备阴侧内导体71、阴侧电介质80、阴侧外导体90。

[阴侧内导体71]

阴侧内导体71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如图2、图3及图13所示那样,阴侧内导体71具备弹性连接部72和配置于弹性连接部72的后方的电线连接部73。

如图9及图13所示那样,弹性连接部72具有相向配置的一对弹性片72A。一对弹性片72A能够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弹性位移。在阳连接器20与阴连接器60嵌合的过程中阳型连接部32从前方进入一对弹性片72A之间。如图3所示那样,若阳连接器20与阴连接器60嵌合,则一对弹性片72A与阳型连接部32弹性接触,阴侧内导体71与阳侧内导体31电连接。

如图13所示那样,电线连接部73压接并固定于在屏蔽电线W的末端部露出的线缆芯线W1。由此,阴侧内导体71与屏蔽电线W的线缆芯线W1电连接。

[阴侧电介质80]

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阴侧电介质80通过具有预定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筒状。阴侧电介质80在内部收容与从编织体W2在前方露出的线缆芯线W1和与线缆芯线W1连接的阴侧内导体71。另外,阴侧电介质80具有阴侧前电介质81和配置于阴侧前电介质81的后方的阴侧后电介质87。

如图3、图10~图12所示那样,阴侧前电介质8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圆筒状。阴侧前电介质81具有阴侧主体部82和阴侧嵌合部84。

阴侧主体部8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形成为比前后方向中央部小的直径。从阴侧主体部82的前端部在前后方向中央部的位置收容有阴侧内导体71的弹性连接部72。在阴侧主体部82的后端部收容有阴侧内导体71的电线连接部73。另外,如图2所示那样,阴侧主体部82的后端部通过压接有后述的阴侧外导体90的阴侧前外导体91而在上下方向上被压缩而固定于电线连接部73。

如图3、图10~图12所示那样,阴侧嵌合部84形成为从阴侧主体部82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的圆筒状。阴侧嵌合部84的内部形成为随着朝向里部(后部)而以圆锥状缩径的凹型。因此,阴侧嵌合部84的内部随着朝向里部而变窄。另外,阴侧嵌合部84的内周面成为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朝向轴心以圆锥状倾斜的第二锥面85。

第二锥面85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与阳侧电介质40的阳侧嵌合部44的第一锥面45的倾斜角度相同。此处,第二锥面85的倾斜角度与第一锥面45的倾斜角度相同包括第二锥面85的倾斜角度与第一锥面45的倾斜角度相同的情况和即便在第二锥面85的倾斜角度不与第一锥面45的倾斜角度相同的情况下也可实质地视为相同的情况。

另外,在阳连接器20与阴连接器60嵌合的过程中,阳侧电介质40的阳侧嵌合部44从前方进入阴侧嵌合部84的内部。而且,若到达阳连接器20与阴连接器60嵌合的状态,则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阳侧嵌合部44的第一锥面45遍及整周地与阴侧嵌合部84的第二锥面85紧贴。换句话说,第一锥面45与第二锥面85遍及整周地面接触,由此成为第一锥面45与第二锥面85之间的间隙消失的状态。

另外,阴侧嵌合部84随着朝向里部而变窄,因此,若达到阳连接器20与阴连接器60嵌合的状态,则在阴侧嵌合部84的里部产生的间隙S变小。

如图2所示那样,阴侧后电介质87组装于屏蔽电线W中从编织体W2露出的线缆芯线W1的外周。阴侧后电介质87由于被后述的阴侧外导体90按压而以遍及整周地包围线缆芯线W1的方式配置于线缆芯线W1的外周。在线缆芯线W1与阴侧后电介质87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阻抗的间隙。

[阴侧外导体90]

阴侧外导体90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如图1、图2及图9所示那样,阴侧外导体90具有阴侧前外导体91、阴侧中央外导体95、阴侧后外导体97。

如图2所示那样,阴侧后外导体97以圆筒状形成,并配置于从在屏蔽电线W中露出的编织体W2至外包覆部W3的前端部为止的区域的外周。阴侧后外导体97的前部通过压接于编织体W2而与编织体W2电连接。阴侧后外导体97的后部通过压接于外包覆部W3而固定于屏蔽电线W。

如图2及图9所示那样,阴侧中央外导体95形成为与阴侧后外导体97几乎同径的圆筒状,并配置于从阴侧后电介质87的前端部至阴侧后外导体97的前端部为止的区域外周。阴侧中央外导体95的前部压接于阴侧后电介质87,以防止过度压缩阴侧后电介质87。阴侧中央外导体95的后部通过压接于阴侧后外导体97的前部而与阴侧后外导体97电连接。

如图2及图9所示那样,阴侧前外导体91形成为与阴侧中央外导体95几乎同径的圆筒状,并配置于从阴侧中央外导体95的前端部至阴侧电介质80的前端部为止的区域的外周。阴侧前外导体91的后端部成为与阴侧中央外导体95的前端部及阴侧前电介质81的后端部压接的筒状压接部92。通过筒状压接部92压接于阴侧前电介质81而将阴侧前电介质81固定于阴侧内导体71。另外,通过筒状压接部92压接于阴侧中央外导体95而将阴侧前外导体91与阴侧中央外导体95电连接。由此,阴侧前外导体91、阴侧中央外导体95、阴侧后外导体97成为一体而构成阴侧外导体90。

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阴侧前外导体91的比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侧的部分成为与筒状压接部92的前缘相连的圆筒状的连接大筒部93。连接大筒部93在内侧收容比阴侧前电介质8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侧的部分。

因此,阴侧外导体90在与屏蔽电线W的编织体W2连接的状态下覆盖从阴侧内导体71的弹性连接部72至外包覆部W3的前端部为止的区域。

换句话说,如图2所示那样,若阳连接器20与阴连接器60相互嵌合,则由在前后方向上几乎同径地构成的阳侧外导体50和在前后方向上几乎同径地构成的阴侧外导体90在前后方向上覆盖。

另外,如图1及图9所示那样,连接大筒部93具有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93A之间形成的多个弹性连接片94。各个弹性连接片94能够朝向径向外侧弹性位移。

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阳侧外导体50的连接筒部56能够进入连接大筒部93与阴侧前电介质81之间。在阳连接器20与阴连接器60嵌合时连接筒部56进入连接大筒部93与阴侧前电介质81之间,进入连接大筒部93内的连接筒部56与多个弹性连接片94弹性接触,从而将阴侧外导体90与阳侧外导体50电连接。

[连接器10的作用及效果]

本实施方式是以上那样的结构,接着,对连接器10及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通常,在高频信号的传输路径中,通过将特性阻抗设定为预定值而实现阻抗匹配。

此处,例如,如图15所示那样,在连接器1中,使阴连接器2与阳连接器6嵌合,上述连接器1具备:阴连接器2,具有阴侧外导体3,上述阴侧外导体3以夹设了阴侧电介质4的状态收容阴侧内导体5;及阳连接器6,具有阳侧外导体7,上述阳侧外导体7以夹设了阳侧电介质8的状态收容阳侧内导体9。这样,成为阴侧电介质4与阳侧电介质8在嵌合方向上相向的状态,并且从阳侧电介质8向前方突出的阳侧内导体9进入阴侧电介质4内,阳侧内导体9与阴侧内导体5连接。

然而,有时为了防止阴侧电介质4与阳侧电介质8抵接、由于制造误差、组装公差等的影响,在阴侧电介质4与阳侧电介质8之间产生间隙S。若在阴侧电介质4与阳侧电介质8之间产生间隙S,则在阳侧内导体9的外周产生电介质4、8均没有配置的部分,导致间隙S部分的阳侧内导体9的相对介电常数变化而使阳侧内导体成为高阻抗状态。作为其结果,在间隙S部分中产生阻抗的不匹配,恐怕由于传输信号反射而导致传输效率的降低。

因此,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即,本实施方式是连接器10,具备阴端子模块70和与阴端子模块70嵌合的阳端子模块30,阴端子模块70具有导电性的阴侧内导体71、绝缘性的阴侧电介质80、导电性的阴侧外导体90,阴侧外导体90以夹设了阴侧电介质80的状态收容阴侧内导体71。阳端子模块30具有导电性的阳侧内导体31、绝缘性的阳侧电介质40、导电性的阳侧外导体50,阳侧外导体50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以夹设了阳侧电介质40的状态收容阳侧内导体31,并且在阴端子模块70与阳端子模块30嵌合的状态下,与阴侧外导体90连接。阴侧电介质80具有阴侧嵌合部84,阳侧电介质40具有阳侧嵌合部44。

在阴端子模块70与阳端子模块30嵌合的状态下,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阴侧嵌合部84与阳侧嵌合部44在阴端子模块70与阳端子模块30的嵌合方向上凹凸嵌合。阳侧内导体31具有阳型连接部32,阳型连接部32从阳侧嵌合部44朝向阴端子模块70侧即前方延伸而形成,在阴端子模块70与阳端子模块30嵌合的状态下,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阳型连接部32进入阴侧嵌合部84内而与阴侧内导体71连接。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阴端子模块70与阳端子模块30嵌合、从阳侧嵌合部44延伸的阳型连接部32进入阴侧嵌合部84内而与阴侧内导体71连接的状态下,成为阴侧嵌合部84与阳侧嵌合部44在嵌合方向上凹凸嵌合的状态。

因此,在阳型连接部32周围至少配置有阳侧嵌合部44和阴侧嵌合部84的任一方。由此,可抑制阳型连接部32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变化,将阻抗的变化抑制得较小。换句话说,能够使阳型连接部32的高频信号的反射损失变小,能够抑制连接器10传输效率降低的情况。

阴侧嵌合部84和阳侧嵌合部44中的一方的嵌合部即阳侧嵌合部44形成为具有第一锥面45的凸型,另一方的嵌合部即阴侧嵌合部84形成为具有第二锥面85的凹型,第一锥面45随着朝向前侧(另一方的嵌合部侧)而朝向阳型连接部32的轴心倾斜,第二锥面85随着远离阳侧嵌合部44侧而朝向阳型连接部32的轴心倾斜并沿着第一锥面45配置。

通常,在阳型连接部进入阴侧嵌合部内的部分中,为了避免阳侧嵌合部的末端与阴侧嵌合部的末端在嵌合方向上抵接而无法嵌合,构成为在阳侧嵌合部的末端与阴侧嵌合部的末端之间产生间隙。

此处,例如,在阳侧嵌合部和阴侧嵌合部中的任一方的嵌合部以圆柱状形成、另一方的嵌合部作为以圆柱状凹陷的凹部而形成的情况下,在另一方的嵌合部的凹部的里部中,导致在阳型连接部的外周产生与凹部的内径相同大小的间隙,因此,具有阳型连接部的阻抗的变化变大的趋势。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一方的嵌合部即阳侧嵌合部44形成为具有第一锥面45的凸型,另一方的嵌合部即阴侧嵌合部84形成为具有第二锥面85的凹型。

换句话说,如图3所示那样,以凹型形成的阴侧嵌合部84随着朝向里部而空间变窄,因此,能够使阴侧嵌合部84的里部的阳型连接部32的外周的间隙S变小。由此,能够将阳型连接部32的阻抗的变化抑制得更小,能够将阳型连接部32的高频信号的反射损失抑制得更小。

如图5~图7所示那样,第一锥面45形成为尖端渐细的圆锥状,如图10~图12所示那样,第二锥面85随着朝向凹型的里部而以圆锥状缩径地形成。

换句话说,通过第二锥面85以凹型形成的阴侧嵌合部84的里部成为以阳型连接部32为中心而较窄的结构,因此,与例如在阴侧嵌合部的一部分构成第二锥面的情况相比,如图3所示那样,能够使阳侧嵌合部44与阴侧嵌合部84之间的间隙变小。由此,能够将阻抗的变化抑制得更小,能够使高频信号的反射损失更小。

如图3所示那样,在阴端子模块70与阳端子模块30嵌合的状态下,第一锥面45与第二锥面85紧贴。换句话说,通过第一锥面45与第二锥面85紧贴,能够使阴侧嵌合部84与阳侧嵌合部44之间的间隙更小。由此,能够将阻抗的变化抑制得更小,能够使高频信号的反射损失更小。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在阳型连接部32的外周至少配置阴侧电介质80或者阳侧电介质40,并且使阳侧嵌合部44与阴侧嵌合部84之间的间隙变小。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将阳型连接部32的阻抗的变化抑制得较小而使高频信号的反射损失变小,能够抑制传输效率降低。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不限定于通过上述叙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还包括以下那样的各种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屏蔽电线W作为同轴线缆而构成。然而,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屏蔽电线具有多个线缆芯线,在阳侧电介质形成多个阳侧嵌合部,并且在阴侧电介质形成多个阴侧嵌合部。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两个电介质构成阴侧电介质80,通过两个电介质构成阳侧电介质40。然而,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阴侧电介质、阳侧电介质由一个电介质构成。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三个外导体构成阴侧外导体90,通过两个外导体构成阳侧外导体50。然而,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阴侧外导体、阳侧外导体由一个外导体构成。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有第一锥面45的以圆锥状突出的阳侧嵌合部44和具有第二锥面85的以圆锥状凹陷的阴侧嵌合部84在前后方向上凹凸嵌合。然而,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使阴侧嵌合部以圆锥状突出,使阳侧嵌合部以圆锥状凹陷,也可以构成为使阴侧嵌合部以多棱锥状凹陷,使阳侧嵌合部以多棱锥状突出。

另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构成为,以圆柱状突出设置于阳侧电介质140的阳侧嵌合部144与以圆柱状凹陷设置于阴侧电介质180的阴侧嵌合部184在前后方向上凹凸嵌合。此外,此时,即便在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不完全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的间隙均匀,因此,能够抑制阻抗的局部性变化。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20...阳连接器

21...阳壳体

30...阳端子模块

31...阳侧内导体

32...阳型连接部

33...电线连接部

40...阳侧电介质

41...阳侧前电介质

42...阳侧主体部

44...阳侧嵌合部

45...第一锥面

46...末端面

48...阳侧后电介质

50...阳侧外导体

51...阳侧前外导体

54...导体压接部

55...中央压接部

56...连接筒部

58...阳侧后外导体

60...阴连接器

61...阴壳体

70...阴端子模块

71...阴侧内导体

72...弹性连接部

72A...弹性片

73...电线连接部

80...阴侧电介质

81...阴侧前电介质

82...阴侧主体部

84...阴侧嵌合部

85...第二锥面

87...阴侧后电介质

90...阴侧外导体

91...阴侧前外导体

92...筒状压接部

93...连接大筒部

93A...狭缝

94...弹性连接片

95...阴侧中央外导体

97...阴侧后外导体

W1...线缆芯线

W2...编织体

W3...外包覆部

W...屏蔽电线。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具有卡口锁的滑环壳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