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以及具备电磁阀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

文档序号:4917 发布日期:2021-09-17 浏览:3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磁阀以及具备电磁阀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 (Solenoid valve and vehicle cleaner system provided with same ) 是由 久保田晃宜 于 2021-03-0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能够以较少的耗电量进行工作的电磁阀以及具备该电磁阀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电磁阀(21)具备螺线管(60)、密封部(65)、施力构件(64)、防止流体向螺线管(60)流入的波纹管型的密闭部(56)、在上游侧具有入口侧端部(41)且在下游侧具有第一出口侧端部(42)的第一管路(40)、在下游侧具有第二出口侧端部(54)的第二管路(50)。在第二管路(50)中设置有能够与密封部紧密附着,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托座(57),在比第二管路的托座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合流的合流部。在第二管路的托座和第二出口侧端部之间设置有能够供清洗液滞留的滞留部(59)。(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electromagnetic valve capable of operating with less power consumption and a cleaner system for a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The electromagnetic valve (21) is provided with a solenoid (60), a seal section (65), an urging member (64), a bellows-type seal section (56) that prevents fluid from flowing into the solenoid (60), a first conduit (40) that has an inlet-side end section (41) on the upstream side and a first outlet-side end section (42) on the downstream side, and a second conduit (50) that has a second outlet-side end section (54) on the downstream side. A bracket (57) which can be closely attached to the sealing section and can move between a first position and a second position is provided in the second pipeline (50), and a merging section where the first pipeline and the second pipeline merge is provided at a position upstream of the bracket of the second pipeline. A retention section (59) in which the cleaning liquid can be retained is provided between the bracket of the second pipe and the second outlet-side end section.)

电磁阀以及具备电磁阀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阀以及具备电磁阀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能够用清洗液清洗搭载于车辆的摄像机的车辆用清洁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1-1714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趋于在车辆中搭载多个摄像机、传感器。在利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车辆用清洁器清洗多个摄像机、传感器的情况下,可考虑综合为包含多个车辆用清洁器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并搭载于车辆。

但是,在实现这样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时,需要将流体从贮存有清洗液的罐向各个清洁器单元输送。在将配管构成为从共通的管路向各个清洁器单元分支的情况下,需要多个电磁阀。由于要将多个电磁阀搭载于车辆,因此要求尽可能降低各个电磁阀的耗电量。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较少的耗电量进行工作的电磁阀以及具备该电磁阀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电磁阀具备:

螺线管,其具有相对于定子进行移动的动子;

密封部,其设置于所述动子;

施力构件,其对所述密封部进行施力;

波纹管型的密闭部,其设置于所述动子而防止流体向所述螺线管流入;

第一管路,其在上游侧具有入口侧端部,在下游侧具有第一出口侧端部;以及

第二管路,其在下游侧具有第二出口侧端部,

所述密封部形成为外径比所述动子的外径宽的唇状,

在所述第二管路中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密封部紧密附着,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托座,

在比所述第二管路的所述托座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合流的合流部,

在所述第二管路的所述托座和所述第二出口侧端部之间设置有能够供所述流体滞留的滞留部。

在第一状态下,允许从所述入口侧端部流入的流体向所述第一出口侧端部流动,另一方面,由所述施力构件产生的按压力和所述合流部的流体的压力以向所述第一位置按压所述托座并且将所述密封部按压于所述托座的方式发挥作用,从而使所述密封部紧密附着于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托座,由此,不允许所述流体向所述第二出口侧端部流动,

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密封部因所述动子的移动而离开所述托座,从而允许从所述入口侧端部流入的流体经由所述密封部和所述托座之间而向所述滞留部流动,

在第三状态下,所述滞留部的流体的压力以使所述托座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式发挥作用,从而使所述托座与所述滞留部分离,由此,允许从所述入口侧端部流入的流体经由所述托座和所述滞留部之间而向所述第二出口侧端部流动。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具有:

上游侧分支部,其包含所述电磁阀;

罐,其与所述上游侧分支部的所述电磁阀的所述入口侧端部连接,并贮存清洗介质;

上游侧清洁器单元,其与所述上游侧分支部的所述电磁阀的所述第二出口侧端部连接;

下游侧分支部,其包含所述电磁阀;

连接部,其将所述上游侧分支部的所述电磁阀的所述第一出口侧端部和所述下游侧分支部的所述电磁阀的所述入口侧端部连接;

下游侧清洁器单元,其与所述下游侧分支部的所述电磁阀的所述第二出口侧端部连接;以及

封闭部,其设置于所述下游侧分支部的所述电磁阀的所述第一出口侧端部,防止所述清洗介质从所述电磁阀的所述第一出口侧端部向外部喷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能够一种以较少的耗电量进行工作的电磁阀以及具有该电磁阀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清洁器系统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2是车辆系统的框图。

图3是清洁器系统的框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磁阀的主视图。

图5是第一电磁阀的侧视图。

图6是第一状态下的沿图5的VI-V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7是第一状态下的沿图4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8是第二状态下的沿图5的VI-V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9是第二状态下的沿图4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0是第三状态下的沿图4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将第八电磁阀至第十电磁阀连接于后泵、后摄像机清洁器、后LC、后WW的情形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2:车辆系统;3:车辆控制部;21~30:电磁阀;40:第一管路;41:入口侧端部;42:第一出口侧端部;43:开口部;50:第二管路;51:容纳部;52:上游部;53:下游部;54:第二出口侧端部;56:密闭部;56a:伸缩部;57:托座;57a:贯通孔;57b:容纳部;58:弹性密封部;58a:开口部;60:螺线管;61:线圈(定子的一个例子);62:动子;63:磁轭;64:弹簧(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65:密封部;65a:突出部;71:上游侧分支部;72:连接部;73:下游侧分支部;74:封闭部;100:清洁器系统(车辆用清洁器系统);101~109b:清洁器;111:前罐;112:前泵;113:后罐;114:后泵;116:清洁器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具有与已经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说明过的构件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构件,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其说明。另外,也存在为了便于说明而本附图所示的各构件的尺寸与实际的各构件的尺寸不同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会适当提到“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这些方向是针对图1所示的车辆1设定的相对方向。在此,“上下方向”是包含“上方”以及“下方”的方向。“前后方向”是包含“前方”以及“后方”的方向。“左右方向”是包含“左方”以及“右方”的方向。

图1是搭载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100(以下,称为清洁器系统100)的车辆1的俯视图。车辆1具备清洁器系统100。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1是能够以自动驾驶模式行驶的汽车。

首先,参照图2对车辆1的车辆系统2进行说明。图2表示车辆系统2的框图。如图2所示,车辆系统2具备车辆控制部3、内部传感器5、外部传感器6、车灯7、HMI8(Human MachineInterface,人机界面)、GPS9(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无线通信部10、以及地图信息存储部11。车辆系统2还具备转向致动器12、转向装置13、制动致动器14、制动装置15、加速致动器16、以及加速装置17。

车辆控制部3由电子控制单元(ECU)构成。车辆控制部3由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处理器、存储有各种车辆控制程序的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临时存储各种车辆控制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构成。处理器构成为将从存储于ROM的各种车辆控制程序中指定的程序加载在RAM上,通过与RAM的协作而执行各种处理。车辆控制部3构成为对车辆1的行驶进行控制。

内部传感器5是能够获取本车辆的信息的传感器。内部传感器5例如是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车轮速度传感器以及陀螺仪传感器等中的至少一个。内部传感器5构成为获取包含车辆1的行驶状态在内的本车辆的信息,并向车辆控制部3输出该信息。

内部传感器5也可以具备检测驾驶员是否正坐在驾驶席的落座传感器、检测驾驶员的面部的方向的面部朝向传感器、检测车内是否有人的人体传感器等。

外部传感器6是能够获取本车辆的外部的信息的传感器。外部传感器例如是摄像机、雷达、光学雷达(LiDAR)等中的至少一个。外部传感器6构成为获取包含车辆1的周边环境(其他车辆、行人、道路形状、交通标识、障碍物等)在内的本车辆的外部的信息,并向车辆控制部3输出该信息。或者,外部传感器6也可以具备检测天气状态的天气传感器、检测车辆1的周边环境的照度的照度传感器等。

摄像机例如是包含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互补型MOS,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拍摄元件的摄像机。摄像机是检测可见光的摄像机、检测红外线的红外线摄像机。

雷达是毫米波雷达、微波雷达或者激光雷达等。

光学雷达(LiDAR)是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或者Laser Imaging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简称。光学雷达(LiDAR)是一般向其前方射出不可见光,并基于射出光和返回光而获取到物体为止的距离、物体的形状、物体的材质等信息的传感器。

车灯7是设置于车辆1前部的前照灯、位置灯、设置于车辆1后部的后组合灯、设置于车辆前部或者侧部的转向信号灯、向行人、其他车辆的司机通知本车辆的状况的各种车灯等中的至少一个。

HMI8由接受来自驾驶员的输入操作的输入部、将行驶信息等向驾驶员输出的输出部构成。输入部包含方向盘、加速踏板、制动踏板、切换车辆1的驾驶模式的驾驶模式切换开关等。输出部是显示各种行驶信息的显示器。

GPS9构成为获取车辆1的当前位置信息,并向车辆控制部3输出获取的该当前位置信息。无线通信部10构成为从其他车辆接收位于车辆1周围的其他车辆的行驶信息,并且向其他车辆发送车辆1的行驶信息(车与车之间通信)。另外,无线通信部10构成为从信号灯、标识灯等基础设施设备接收基础设施信息,并且向基础设施设备发送车辆1的行驶信息(路与车之间通信)。地图信息存储部11是存储有地图信息的硬盘驱动器等外部存储装置,向车辆控制部3输出地图信息。

在车辆1以自动驾驶模式进行行驶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3基于行驶状态信息、周边环境信息、当前位置信息、地图信息等而自动生成转向控制信号、加速控制信号以及制动控制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转向致动器12构成为从车辆控制部3接收转向控制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转向控制信号对转向装置13进行控制。制动致动器14构成为从车辆控制部3接收制动控制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制动控制信号对制动装置15进行控制。加速致动器16构成为从车辆控制部3接收加速控制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加速控制信号对加速装置17进行控制。如此,在自动驾驶模式下,通过车辆系统2对车辆1的行驶进行自动控制。

另一方面,在车辆1以手动驾驶模式进行行驶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3根据驾驶员对加速踏板、制动踏板以及方向盘的手动操作,生成转向控制信号、加速控制信号以及制动控制信号。如此,在手动驾驶模式下,由于根据驾驶员的手动操作而生成转向控制信号、加速控制信号以及制动控制信号,因此通过驾驶员对车辆1的行驶进行控制。

接着,对车辆1的驾驶模式进行说明。驾驶模式包括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自动驾驶模式包括完全自动驾驶模式、高度驾驶辅助模式、以及驾驶辅助模式。在完全自动驾驶模式中,车辆系统2自动地进行转向控制、制动控制以及加速控制的所有行驶控制,同时驾驶员不处于能够驾驶车辆1的状态。在高度驾驶辅助模式中,车辆系统2自动地进行转向控制、制动控制以及加速控制的所有行驶控制,同时驾驶员处于能够驾驶车辆1的状态但是不驾驶车辆1。在驾驶辅助模式中,车辆系统2自动地进行转向控制、制动控制以及加速控制中的一部分行驶控制,同时驾驶员在车辆系统2的驾驶辅助下驾驶车辆1。另一方面,在手动驾驶模式中,车辆系统2不自动地进行行驶控制,同时驾驶员在没有车辆系统2的驾驶辅助的情况下驾驶车辆1。

另外,可以通过操作驾驶模式切换开关来切换车辆1的驾驶模式。在该情况下,车辆控制部3根据驾驶员对驾驶模式切换开关的操作,在四个驾驶模式(完全自动驾驶模式、高度驾驶辅助模式、驾驶辅助模式、手动驾驶模式)之间切换车辆1的驾驶模式。另外,也可以基于有关自动驾驶车辆能够行驶的可行驶区间、禁止自动驾驶车辆行驶的行驶禁止区间的信息或者有关外部天气状态的信息而自动地切换车辆1的驾驶模式。在该情况下,车辆控制部3基于上述信息来切换车辆1的驾驶模式。进一步地,也可以通过使用落座传感器、面部朝向传感器等自动地切换车辆1的驾驶模式。在该情况下,车辆控制部3基于来自落座传感器、面部朝向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来切换车辆1的驾驶模式。

回到图1,车辆1具有前光学雷达6f、后光学雷达6b、右光学雷达6r、左光学雷达6l、前摄像机6c、后摄像机6d作为外部传感器6。前光学雷达6f构成为获取车辆1前方的信息。后光学雷达6b构成为获取车辆1后方的信息。右光学雷达6r构成为获取车辆1右方的信息。左光学雷达6l构成为获取车辆1左方的信息。前摄像机6c构成为获取车辆1前方的信息。后摄像机6d构成为获取车辆1后方的信息。

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前光学雷达6f设置于车辆1的前部、后光学雷达6b设置于车辆1的后部、右光学雷达6r设置于车辆1的右部、左光学雷达6l设置于车辆1的左部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例子。例如也可以在车辆1的顶部集中配置前光学雷达、后光学雷达、右光学雷达、左光学雷达。

车辆1具有右前照灯7r和左前照灯7l作为车灯。右前照灯7r设置于车辆1的前部中的右部,左前照灯7l设置于车辆1的前部中的左部。右前照灯7r设置于比左前照灯7l靠右方的位置。

车辆1具有前车窗1f和后车窗1b。

车辆1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清洁器系统100。清洁器系统100是使用清洗介质来去除付着于清洗对象物的水滴、泥、尘埃等异物的系统。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洁器系统100具有前车窗清洁器(以下,称为前WW)101、后车窗清洁器(以下,称为后WW)102、前光学雷达清洁器(以下,称为前LC)103、后光学雷达清洁器(以下,称为后LC)104、右光学雷达清洁器(以下,称为右LC)105、左光学雷达清洁器(以下,称为左LC)106、右前照灯清洁器(以下,称为右HC)107、左前照灯清洁器(以下,称为左HC)108、前摄像机清洁器109a、后摄像机清洁器109b。各个清洁器101~109b具有一个以上的喷嘴,从喷嘴朝向清洗对象物喷出清洗液或者空气之类的清洗介质。

前WW101能够清洗前车窗1f。后WW102能够清洗后车窗1b。前LC103能够清洗前光学雷达6f。后LC104能够清洗后光学雷达6b。右LC105能够清洗右光学雷达6r。左LC106能够清洗左光学雷达6l。右HC107能够清洗右前照灯7r。左HC108能够清洗左前照灯7l。前摄像机清洁器109a能够清洗前摄像机6c。后摄像机清洁器109b能够清洗后摄像机6d。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前摄像机清洁器109a和后摄像机清洁器109b统称为摄像机清洁器109。

图3是清洁器系统100的框图。清洁器系统100除了具有清洁器101~109b之外,还具有前罐111、前泵112、后罐113、后泵114、清洁器控制部116。

前WW101、前LC103、右LC105、左LC106、右HC107、左HC108、以及前摄像机清洁器109a经由前泵112而与前罐111连接。前泵112将贮存于前罐111中的清洗液向前WW101、前LC103、右LC105、左LC106、右HC107、左HC108、以及前摄像机清洁器109a输送。

后WW102、后LC104、以及后摄像机清洁器109b经由后泵114而与后罐113连接。后泵114将贮存于后罐113中的清洗液向后WW102、后LC104、以及后摄像机清洁器109b输送。

在各个清洁器101~109b中,设置有使喷嘴成为打开状态而向清洗对象物喷出清洗液的致动器。设置于各个清洁器101~109b的致动器与清洁器控制部116电连接。另外,清洁器控制部116也与前泵112、后泵114、车辆控制部3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清洁器系统100中,清洁器控制部116构成为将基于从车辆控制部3输出的信号而使传感器清洁器103~106、109进行工作的信号向传感器清洁器103~106、109输出。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清洁器系统100中,分别在连接前泵112和前WW101的管路之间设置有第一电磁阀21,在连接第一电磁阀21和前LC103的管路中设置有第二电磁阀22,在连接第二电磁阀22和右LC105的管路中设置有第三电磁阀23,在连接第三电磁阀23和左LC106的管路中设置有第四电磁阀24,在连接第四电磁阀24和右HC107的管路中设置有第五电磁阀25,在连接第五电磁阀25和左HC108的管路中设置有第六电磁阀26,在连接第六电磁阀26和前摄像机清洁器109a的管路中设置有第七电磁阀27。

另外,分别在连接后泵114和后摄像机清洁器109b的管路中设置有第八电磁阀28,在连接第八电磁阀28和后LC104的管路中设置有第九电磁阀29,在连接第九电磁阀29和后WW102的管路中设置有第十电磁阀30。

上述第一电磁阀21至第十电磁阀30均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作为代表,使用图4至图9对第一电磁阀21进行说明。

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磁阀21的主视图。图5是第一电磁阀21的侧视图。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电磁阀21具备第一管路40以及第二管路50。第一电磁阀21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不向前WW101输送从前泵112喷出并流入至第一电磁阀21的清洗液,在第二状态下,允许向前WW101输送从前泵112喷出并流入至第一电磁阀21的清洗液。

图6是第一状态下的沿图5的VI-VI线的向视剖视图。图7是第一状态下的沿图4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电磁阀21的第一管路40沿着第一轴线A延伸。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清洗液在第一管路40中从左方向右方流动。在第一管路40的上游侧(左侧)的端部设置有入口侧端部41。入口侧端部41经由配管与前泵112连接。在第一管路40的下游侧(右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出口侧端部42。第一出口侧端部42经由配管与第二电磁阀22连接。第一管路40在入口侧端部41和第一出口侧端部42之间与第二管路50合流。

第一电磁阀21的第二管路50沿着与第一轴线A交叉的第二轴线B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管路40沿与第二管路50正交的方向延伸。清洗液在第二管路50内基本上从图6以及图7中的上方朝向下方流动。第二管路50由内径不同的三个部位构成。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将上述三个部位称为容纳部51、上游部52、下游部53。上游部52和下游部53的一部分构成为合流部。下游部53经由配管与前WW101连接。在下游部53的下游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出口侧端部54。

上游部52的壳体52a的内径比容纳部51的壳体51a的内径小。下游部53的壳体53a与第一管路40的壳体40a形成为一体。壳体53a在其上游侧具有外壁部53a1和形成于外壁部53a1的内部的内壁部53a2。在外壁部53a1和内壁部53a2之间形成有与第一管路40连通的开口部43。内壁部53a2的内径比上游部52的壳体52a的内径小。内壁部53a2的下游侧与第二出口侧端部54连通。第二出口侧端部54的内径比内壁部53a2的内径小。

在容纳部51中容纳有螺线管60。螺线管60包含线圈61(定子的一个例子)、动子62、磁轭63、以及弹簧64(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弹簧64设置于磁轭63和动子62之间。动子62能够沿着第二轴线B直线移动。动子62通过对线圈61的通电或者非通电、以及弹簧64的弹力而沿着第二轴线B移动。弹簧64在第一状态下以非压缩状态设置于磁轭63和动子62之间。在动子62的移动方向上的前端(与设置有弹簧64的一侧相反侧的前端)设置有密封部65。密封部65具有向外周方向突出的突出部65a而形成为外径比动子62的外径宽的唇状。密封部65由橡胶等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

动子62设置为跨越容纳部51和上游部52。在容纳部51与上游部52的边界附近设置有具有伸缩性以及气密性的波纹管型的密闭部56。密闭部56安装于动子62的外周面。密闭部56阻止清洗液从上游部52进入容纳部51,同时允许动子62沿着移动方向进行移动。通过设置密闭部56而构成为使得清洗液不向容纳部51内的螺线管60流入。密闭部56的伸缩部56a的外径R1形成为比密封部65的外径R2小。

下游部53的外壁部53a1和内壁部53a2之间的区域构成为第一管路40和第二管路50合流的合流区域。即,在第一管路40中流动过来的清洗液经由形成于第一管路40的开口部43而进入第二管路50。在上游部52与下游部53的边界设置有托座57。在托座57中设置有沿着第二轴线B延伸的贯通孔57a。在托座57的上游侧形成有供密封部65容纳的容纳部57b。

托座57由具有伸缩性以及密闭性的弹性密封部58进行支承。弹性密封部58以夹入于上游部52的壳体52a和下游部53的壳体53a之间的方式进行固定。弹性密封部58构成为在托座57的下部进入到内壁部53a2内时紧密附着于内壁部53a2的周缘部。弹性密封部58构成为与托座57一起上下移动而允许托座57沿着移动方向进行移动。弹性密封部58构成为对托座57向上方移动的移动量进行限制。如图7所示,在弹性密封部58中设置有开口部58a。由此,从第一管路40进入的清洗液经由开口部43以及开口部58a进入上游部52内。

动子62沿着第二轴线B进行移动,从而密封部65能够向紧密附着于托座57的容纳部57b的位置和从托座57的容纳部57b离开的位置移动。第一状态是动子62被弹簧64按压而向下方移动后的状态。如图6以及图7所示,若动子62向下方移动而使密封部65紧密附着于托座57,则进入上游部52内的清洗液积存在上游部52内,阻止清洗液从上游部52向下游部53流动。

在不对线圈61进行通电的通常状态下,在动子62中不产生试图靠近线圈61的力(在图6以及图7中为朝向上方的力)。因此,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电磁阀21成为动子62因弹簧64的弹力而向下方移动而使密封部65紧密附着于托座57的关闭状态。

在该关闭状态下,弹簧64所产生的按压力和积存在上游部52中的清洗液的压力以将密封部65按压于托座57的容纳部57b的方式发挥作用。例如,在与第一电磁阀21的后段连接的第二电磁阀22处于关闭状态等、从第一管路40的第一出口侧端部42送出的清洗液的移动受到阻止时,通过积存在上游部52中的清洗液的压力(静水压)将密封部65按压于托座57的容纳部57b。另外,即使在第二电磁阀22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第一管路40中流动的清洗液的总压中的、积存在上游部52中的清洗液的压力将密封部65按压于托座57的容纳部57b。

通过使密封部65紧密附着于托座57,从而使第一电磁阀21形成为不允许清洗液从上游部52向下游部53流动的状态(第一状态),即,形成为不向与第二管路50的第二出口侧端部54连接的前WW101输送从前泵112喷出并流入至第一管路40的入口侧端部41的清洗液的状态。

图8是第二状态下的沿图5的VI-VI线的向视剖视图。图9是第二状态下的沿图4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第二状态是动子62沿着第二轴线B向图8以及图9中的上方移动后的状态。如图8以及图9所示,若动子62向上方移动而使密封部65离开托座57,则允许清洗液穿过形成于密封部65和托座57之间的空隙而从上游部52向下游部53流动。即,在第二状态下,清洗液从第一管路40经由开口部43、弹性密封部58的开口部58a、然后经由托座57的贯通孔57a,向第二出口侧端部54流入。在第二状态下,弹簧64被动子62向上方按压而以压缩状态设置于磁轭63和动子62之间。

在对线圈61进行了通电的状态下,在动子62中产生试图靠近线圈61的力(在图8以及图9中为朝向上方的力)。因此,如图8以及图9所示,第一电磁阀21成为动子62克服弹簧64的弹力一边使弹簧64压缩一边向上方移动而使密封部65离开托座57的打开状态。

通过使密封部65离开托座57,从而使第一电磁阀21形成为清洗液从上游部52向下游部53流动的状态,即,形成为向与第二管路50的第二出口侧端部54连接的前WW101输送从前泵112喷出并流入至第一管路40的入口侧端部41的清洗液的状态(即,第二状态)。

图10是第一电磁阀21的第三状态下的沿图4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第三状态是托座57沿着第二轴线B向图10中的上方移动后的状态。如上所述,第二出口侧端部54的内径比内壁部53a2的内径小,在内壁部53a2和第二出口侧端部54之间设置有台阶53a3。由此,内壁部53a2的内部作为能够供清洗液滞留的滞留部59而发挥功能。

若第一电磁阀21成为第二状态而使清洗液从分离的密封部65和托座57之间进入下游部53的内壁部53a2内,则清洗液的一部分不向第二出口侧端部54侧流动,而滞留在滞留部59内。通过在第二管路50中流动的清洗液的总压中的、积存在滞留部59中的清洗液的压力,对托座57的下端部57c产生朝向上方的力。其结果是,在第三状态下,托座57与弹性密封部58一起沿着第二轴线B而向上方移动,托座57紧密附着于密封部65。即,第一电磁阀21从图8以及图9所示那样的密封部65离开托座57的状态,变为内壁部53a2的上缘部和托座57的下端部57c分离的状态(第三状态)。在该情况下,也维持第一电磁阀21的打开状态不变,从第一管路40流入的清洗液穿过托座57和内壁部53a2之间而向滞留部59流入。在第三状态下,虽然从第一管路40向第二管路50流入的清洗液中的一部分经由开口部58a而向上游部52流入,但是密封部65和托座57成为紧密附着状态,因此从第一管路40向第二管路50流入的清洗液中的大部分不经由上游部52而向下游部53(滞留部59以及第二出口侧端部54)流入。

接着,对上述的第一电磁阀21的从第一状态到第三状态的工作进行总结说明。在第一电磁阀21中,在未对线圈61进行通电的第一状态下,动子62因弹簧64的施加力而向下方移动,从而形成为密封部65紧密附着于托座57的状态。托座57通过被密封部65紧密附着而被密封部65按压,从而沿着第二轴线B向下方移动,托座57的下端部57c进入滞留部59内,同时弹性密封部58紧密附着于内壁部53a2的周缘部。由此,阻止清洗液从上游部52进入下游部53。

另一方面,在对线圈61进行通电的第二状态下,动子62克服弹簧64的施加力而向上方移动,成为密封部65离开托座57的状态。若密封部65离开托座57,则清洗液从离开后的密封部65和托座57之间向托座57的贯通孔57a流入,并流入至滞留部59。接着,在第三状态下,流入至滞留部59的清洗液的一部分滞留于滞留部59,从而滞留的清洗液的压力将托座57沿着第二轴线B向上方上推。托座57与支承该托座57的弹性密封部58一起沿着第二轴线B而向上方移动,弹性密封部58离开划分出滞留部59的内壁部53a2。由此,清洗液从离开后的弹性密封部58和内壁部53a2之间向滞留部59流入,并通过滞留部59而向第二出口侧端部54流入。

若停止线圈61的通电,则第一电磁阀21回到第一状态。即,动子62因弹簧64的施加力而再次向下方移动,从而密封部65以紧密附着于托座57的状态向下方移动,弹性密封部58紧密附着于滞留部59的周缘部,再次阻止清洗液从上游部52向下游部53进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磁阀21具备:螺线管60,其具有相对于定子61进行移动的动子62;密封部65,其设置于动子62;弹簧64,其对密封部65进行施力;波纹管型的密闭部56,其设置于动子62而防止清洗液向螺线管60流入;第一管路40,其在上游侧具有入口侧端部41,在下游侧具有第一出口侧端部42;以及第二管路50,其在下游侧具有第二出口侧端部54。密封部65形成为外径比动子62的外径宽的唇状。在第二管路50中,设置有能够与密封部65紧密附着,且能够在紧密附着于内壁部53a2的位置(第一位置的一个例子)和不紧密附着于内壁部53a2的位置(第二位置的一个例子)之间进行移动的托座57。在比第二管路50的托座57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管路40和第二管路50合流的合流部。在第二管路50的托座57和第二出口侧端部54之间设置有能够供清洗液滞留的滞留部59。在第一状态下,允许从入口侧端部41流入的清洗液向第一出口侧端部42流动,另一方面,由弹簧64产生的按压力和滞留于合流部(具体而言,上游部52)的清洗液的压力以向第二轴线B的下方按压托座57并且将密封部65按压于托座57的方式发挥作用,从而使密封部65紧密附着于位于紧密附着于内壁部53a2的位置的托座57。由此,不允许清洗液向第二出口侧端部54流动。另一方面,在第二状态下,密封部65因动子62的移动而向第二轴线B的上方移动而从托座57离开,从而允许从入口侧端部41流入的清洗液经由密封部65和托座57之间而向滞留部59流动。进一步,在第三状态下,滞留部59的流体的压力以使托座57向第二轴线B的上方移动的方式发挥作用,从而使托座57向与构成滞留部59的内壁部53a2分离的第二位置移动。由此,允许从入口侧端部41流入的清洗液经由托座57和滞留部59之间而向第二出口侧端部54流动。

如此,根据第一电磁阀21的结构,由于密封部65形成为外径比动子62的外径宽的唇状,因此在第一状态下密封部65容易受到滞留于上游部52的清洗液的压力,能够以较小的力将密封部65按压于位于第一位置的托座57。另外,在第二状态下,不仅是通过对线圈61进行通电,还利用滞留于滞留部59的清洗液所产生的压力而形成从第一管路40向第二管路50的下游部53连接的清洗液的流路。由此,在将第一电磁阀21形成为打开状态时,无需将对线圈61的通电量设定得较大,能够以较少的耗电量使动子62进行工作。因此,能够使螺线管60小型化,能够紧凑地构成第一电磁阀2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磁阀21中,构成为密闭部56的伸缩部56a的外径R1比密封部65的外径R2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为了使第一电磁阀21成为打开状态而向线圈61吸引动子62的所需电量,能够进一步促进第一电磁阀21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磁阀21中,托座57被固定于第二管路50的弹性密封部58支承为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如此,通过构成为使用弹性密封部58而使托座57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能够以更小的力切换第二管路50的开闭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第一电磁阀21的小型化。

图11是表示将第八电磁阀28至第十电磁阀30连接于后泵114、后摄像机清洁器109b、后LC104、后WW102的情形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清洁器系统100具有:上游侧分支部71,其包含与上述的第一电磁阀21相同构造的第八电磁阀28;后罐113,其与上游侧分支部71的第八电磁阀28的入口侧端部41连接,并贮存清洗液;上游侧清洁器单元(后摄像机清洁器109b),其与上游侧分支部71的第八电磁阀28的第二出口侧端部54连接;下游侧分支部73,其包含与上述的第一电磁阀21相同构造的第十电磁阀30;连接部72,其将上游侧分支部71的第八电磁阀28的第一出口侧端部42和下游侧分支部73的第十电磁阀30的入口侧端部41连接;下游侧清洁器单元(后WW102),其与下游侧分支部73的第十电磁阀30的第二出口侧端部54连接;以及封闭部74,其设置于下游侧分支部73的第十电磁阀30的第一出口侧端部42,防止清洗液从第十电磁阀30的第一出口侧端部42向外部喷出。此外,在图示的清洁器系统100中,连接部72构成包含第九电磁阀29的中间分支部。连接部72也可以包含多个电磁阀。

第十电磁阀30的第一出口侧端部42被封闭部74封闭。因此,在第十电磁阀30中,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任一状态下,清洗液都不会从第一出口侧端部42流出。换句话说,能够通过切换第十电磁阀30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对允许和不允许向后WW102喷出清洗液进行切换。另外,由于第一出口侧端部42始终被封闭部74封闭,因此在第十电磁阀30处于关闭状态时,积存于合流部的清洗液的总压(压力)作用于密封部65。

如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清洁器系统100由耗电量较少的多个电磁阀构成。因此,作为清洁器系统100整体也能够降低耗电量。

另外,为了使上游侧的电磁阀的第一出口侧端部42与下游侧的电磁阀的入口侧端部41连接,也可以构成为多个电磁阀互相连接。根据这样的构成,提供能够对允许、不允许向多个清洁器供给清洗液单独进行切换的车辆用清洁器系统100。

<各种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不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说明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性的解释。本实施方式仅仅是一个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可以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的变形。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应当基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范围及其等同的范围来确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清洁器系统100搭载于能够进行自动驾驶的车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清洁器系统100也可以搭载于不能进行自动驾驶的车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清洁器101、103、105~109a与前罐111连接、且清洁器102、104、109b与后罐113连接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清洁器101~109b可以与单一的罐连接。清洁器101~109b也可以分别与彼此不同的罐连接。

或者,清洁器101~109b可以按照其清洗对象的各个种类而与共通的罐连接。例如可以构成为清洗光学雷达的清洁器103~106与共通的第一罐连接,清洗前照灯的清洁器107、108与不同于第一罐的第二罐连接。

或者,清洁器101~109b可以按照其清洗对象的各个配置位置而与共通的罐连接。例如可以构成为前WW101、前LC103以及前摄像机清洁器109a与共通的前罐连接,右LC105和右HC107与共通的右罐连接,后WW102、后LC104以及后摄像机清洁器109b与共通的后罐连接,左LC106和左HC108与共通的左罐连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对前泵、前WW、前LC、右LC、左LC、右HC、左HC、前摄像机清洁器构成一个单元、且后泵、后摄像机清洁器、后LC、后WW构成另一个单元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此。另外,各个清洗对象连接于前泵、后泵的顺序也不限于该例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如图3所示那样一个清洁器连接于一个电磁阀的下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多个清洁器连接于一个电磁阀的下游。也可以在一个电磁阀的下游连接对同时清洗的情况较多的清洗对象物进行清洗的多个清洁器。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常闭型电磁阀及其控制常闭型电磁阀的动铁行程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