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系统

文档序号:495780 发布日期:2022-01-07 浏览: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图像形成系统 (Image forming system ) 是由 白崎晴一 于 2021-07-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系统,其包括图像形成装置、薄片体供给装置、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和控制部。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薄片体存放部、第一供纸部和图像形成部。薄片体供给装置具有薄片体堆放部、第二供纸部和中继输送部。薄片体供给装置具有剩余量检测机构。中继输送部具有汇合部。当连续印刷中从汇合部至第一供纸部的记录薄片体的输送通道中滞留的记录薄片体的滞留张数多于一个薄片体摞所含的记录薄片体的构成张数,且由剩余量检测机构检测的插入薄片体的剩余量在规定量以下时,控制部对来自第一供纸部的输出薄片体的供给进行控制,以使记录薄片体的滞留张数少于记录薄片体的构成张数。(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image forming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a sheet feeding device, a 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a control part.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es a sheet storage unit, a first sheet feeding unit, and an image forming unit. The sheet feeding device includes a sheet stacking unit, a second sheet feeding unit, and a relay conveying unit. The sheet feeding device includes a remaining amount detecting mechanism. The relay conveyance unit has a junction. When the number of sheets left in a conveyance path of recording sheets from the junction to the first sheet feeding unit is greater than the number of constituent recording sheets in one sheet stack and the remaining amount of inserted sheets detected by the remaining amount detecting mechanism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a predetermined amount during continuous printing, the control unit controls the feeding of output sheets from the first sheet feeding unit such that the number of left recording sheets is less than the number of constituent recording sheets.)

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由图像形成装置、传真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后的多张纸间插入封面和衬纸等的薄片体供给装置以及采用该薄片体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的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游侧连接的薄片体供给装置、以及与薄片体供给装置的下游侧连接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在上述的图像形成系统中,从薄片体供给装置向由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多张记录薄片体之间插入成为封面和衬纸插入薄片体,制作包含记录薄片体和插入薄片体的薄片体摞,通过由纸张后处理装置对所述薄片体摞进行规定的后处理来制作册子。

记录薄片体装入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部。记录薄片体从供纸部以规定的间隔一张张供给至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在图像形成部形成图像后的记录薄片体一张张被送往薄片体供给装置。另一方面,插入薄片体堆放在薄片体供给装置的薄片体堆放部上。薄片体供给装置在规定的时机将插入薄片体插入从图像形成装置一张张输送的多张记录薄片体之间。而后,上述的记录薄片体和插入薄片体被送往纸张后处理装置。

此外,这种图像形成系统也可以具备用于检测插入薄片体的剩余量的剩余量检测传感器。如果利用剩余量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插入薄片体的剩余量变少,则可以敦促用户补充插入薄片体。

此外,这种图像形成系统也可以在薄片体供给装置上设置能输送并留存少量的插入薄片体的缓冲部。所述图像形成系统若开始制作册子,则将插入薄片体输送到缓冲部,将插入薄片体储备在缓冲部内。而后,薄片体堆放部的插入薄片体的剩余量用尽时,开始从缓冲部供给插入薄片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图像形成系统,在抑制制造费用的增加、装置的大型化、以及生产率的降低的同时,抑制制作出无封面的册子。

本发明的第一构成的图像形成系统特征在于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薄片体存放部,存放记录薄片体;第一供纸部,从所述薄片体存放部将所述记录薄片体一张张地向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供给;以及图像形成部,在由所述第一供纸部供给的所述记录薄片体上形成图像;薄片体供给装置,连接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游侧,具有:薄片体堆放部,堆放插入薄片体;第二供纸部,将所述薄片体堆放部中堆放的所述插入薄片体一张张供给;以及中继输送部,接收由所述第一供纸部供给的所述记录薄片体和由所述第二供纸部供给的所述插入薄片体并向所述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薄片体后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薄片体供给装置的下游侧,形成包含所述插入薄片体和所述记录薄片体的薄片体摞并进行规定的后处理;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薄片体供给装置和薄片体后处理装置,所述薄片体供给装置具有用于检测所述薄片体堆放部的所述插入薄片体的剩余量的剩余量检测机构,所述中继输送部具有输送所述插入薄片体的输送通道和输送所述记录薄片体的输送通道的汇合部,当连续印刷中从所述汇合部至所述第一供纸部的所述记录薄片体的输送通道中滞留的所述记录薄片体的滞留张数多于一个所述薄片体摞所含的所述记录薄片体的构成张数,且由所述剩余量检测机构检测的所述插入薄片体的剩余量在规定的剩余量水平以下时,所述控制部对来自所述第一供纸部的所述记录薄片体的供给进行控制,以使所述记录薄片体的所述滞留张数少于记录薄片体的所述构成张数。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构成,当一个薄片体摞所含的输出薄片体的张数在连续印刷中多于从汇合部至第一供纸部之间存在的输出薄片体的张数的情况下,若插入薄片体的剩余量达到规定量以下,则连续印刷中从汇合部至第一供纸部之间存在的输出薄片体的张数,少于一个薄片体摞所含的记录薄片体的张数。因此,即使插入薄片体的剩余量用尽、来自供纸部的记录薄片体的供给停止,也可以抑制薄片体摞所含的记录薄片体的张数以上的记录薄片体输送到纸张后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构成图像形成系统100的图像形成装置1、薄片体供给装置2和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内部构成示意图。

图2是表示薄片体堆放部16上的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为一定量以上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薄片体堆放部16上的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为一定量以下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100的控制路径的框图。

图5是表示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的送入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的送入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的送入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说明由图像形成装置1、薄片体供给装置2和纸张后处理装置3(薄片体后处理装置)构成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100。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采用喷墨打印记录式的打印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的图像形成系统100,但是还可以采用其他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激光打印机和图像形成装置、传真机等)。此外,把从图像形成装置1输出的记录薄片体P1和从薄片体供给装置2插入的插入薄片体P2朝向纸张后处理装置3输送的方向称为薄片体输送方向。而且,将纸张后处理装置3设为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第一供纸部4和薄片体供给装置2的堆放插入薄片体P2的薄片体堆放部16称为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图1是构成图像形成系统100的图像形成装置1、薄片体供给装置2和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内部构成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游侧连接薄片体供给装置2。薄片体供给装置2的下游侧连接纸张后处理装置3。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第一供纸部4和第一输送部5。第一供纸部4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部,收容多张记录薄片体P1。第一输送部5将记录薄片体P1从第一供纸部4向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一张张供给。

第一供纸部4具备多个(这里3个)供纸盒4a(薄片体存放部)。各供纸盒4a上下并行配置。通过在各供纸盒4a承载不同尺寸的记录薄片体P1,可制作包含多种尺寸的记录薄片体的册子。

第一输送部5具有送纸路径7和多个送纸部6。送纸路径7和各供纸盒4a连接,从第一供纸部4的侧方朝向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送纸路径7中设有用于将内部的记录薄片体P1向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的多个输送辊对10。

送纸部6设在送纸路径7和各供纸盒4a之间。送纸部6中设有将第一供纸部4中收容的记录薄片体P1向送纸路径7供给的供纸辊对11。

送纸部6中设有供纸检测传感器12。供纸检测传感器12检测从第一供纸部4供给了记录薄片体P1。供纸检测传感器12的检测信号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59(参照图4)。通过所述供纸检测传感器12、后述供纸计数器13(张数计测部),构成对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张数进行计测的计测装置73。

第一供纸部4的上方配置有和送纸路径7在高度方向相邻的图像记录部8(图像形成部)。设有从送纸路径7分叉并向图像记录部8的上方延伸的翻转输送通道9。

图像记录部8的下方的位置设有卷绕在包含驱动辊的多个辊上的环状的输送带14。输送带14上设有多个空气吸引用的通气孔(未图示)。从第一供纸部4供给并到达输送带14上的记录薄片体P1,在通过设置于输送带14的内侧的纸张吸引部吸着保持在输送带14上的状态下,通过图像记录部8的下方。

图像记录部8具备多个喷墨打印头,所述多个喷墨打印头朝向吸着保持在输送带14上并输送的记录薄片体P1喷墨。各墨盒(未图示)中储存的4色(青,品红,黄和黑)的墨水分别按照喷墨打印头的颜色供给到各喷墨打印头。

向记录薄片体P1的双面进行图像记录的情况下,将一面的记录结束的记录薄片体P1输送到翻转输送通道9并切换输送方向(转回)。而且,在将记录薄片体P1正反翻转后将未记录图像的一面朝上的状态下,再次输送到图像记录部8,进行图像的记录。由图像记录部8记录了规定的图像的记录薄片体P1,从设置在送纸路径7的下游侧端部的开口附近的排出辊对15一张张排出。

薄片体供给装置2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的记录薄片体P1一张张送入,并在规定的时机向送入的多张记录薄片体P1之间插入装订时使用的封面和封底(封皮)及识别用的衬纸(插页)等插入薄片体P2。而且,将上述的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送往纸张后处理装置3。

薄片体供给装置2具备插入输送路径25、中继输送部17、插入输送通道18和第二供纸部80。第二供纸部80设在薄片体供给装置2的上部。中继输送部17设在第二供纸部80的下方。中继输送部17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1输送来的记录薄片体P1并向下游输送。插入输送通道18设在第二供纸部80和中继输送部17之间。插入输送通道18在汇合部19与中继输送部17汇合。

中继输送部17具有:送入口20,在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开口并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1输出的记录薄片体P1;中继输送通道21,从送入口20向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以及中继输送辊22,设置在中继输送通道21的途中的位置,将中继输送通道21内的记录薄片体P1向下游输送。

第二供纸部80具备用于供给插入薄片体P2的一个以上(这里为2个)的送纸单元24。

送纸单元24具有薄片体堆放部16、剩余量检测机构70和上游侧端部开口23。薄片体堆放部16堆放插入薄片体P2。剩余量检测机构70设置在薄片体堆放部16上,检测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上游侧端部开口23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与薄片体堆放部16相邻。

插入输送路径25从上游侧端部开口23向与中继输送通道21汇合的汇合部19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延伸。插入输送路径25成为将薄片体堆放部16和中继输送通道21连通的路径。

送纸单元24设在上游侧端部开口23的上方。送纸单元24具有供纸辊27,所述供纸辊27与插入输送路径25的上游侧端部开口23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相邻设置。供纸辊27与薄片体堆放部16上的插入薄片体P2的上表面接触。插入输送路径25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途中位置设有输送辊对26。

送纸单元24使供纸辊27在供纸辊27与插入薄片体P2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将插入薄片体P2向插入输送路径25供给。供给到插入输送路径25中的插入薄片体P2,由输送辊对26输送至汇合部19,在汇合部19插入中继输送通道21并送往纸张后处理装置3。这样,第二供纸部80在规定的时机从薄片体堆放部16向通过汇合部19的多张记录薄片体P1之间插入插入薄片体P2。

中继输送通道21的汇合部19中,设有可检测到达汇合部19的记录薄片体P1的汇合传感器28。汇合传感器28的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部59(参照图4)。

薄片体堆放部16上设有纸检测传感器75。纸检测传感器75可检测薄片体堆放部16上有无插入薄片体P2。若薄片体堆放部16上的插入薄片体P2用尽,则纸检测传感器75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59发送检测信号。

在插入输送路径25的从上游侧端部开口23至汇合部19之间的途中的位置,设有用于检测插入薄片体P2的通过的插入检测传感器29。插入检测传感器29的检测信号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59(参照图4)。

纸张后处理装置3针对包含从图像形成装置1输出的多张记录薄片体P1及插入到该多张记录薄片体P1之间的插入薄片体P2的薄片体摞,进行打孔形成处理和装订处理等规定的后处理。

纸张后处理装置3中设有用于接收从薄片体供给装置2输送来的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的纸送入口31。纸张后处理装置3具备设置在其内部的打孔形成装置32、端部装订单元33、骑马订/中间折叠单元36。打孔形成装置32对从纸送入口31送入的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进行打孔形成处理。端部装订单元33将送入的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多张堆叠而形成薄片体摞,并将所述薄片体摞的端部对齐后用装订卡钉进行装订。骑马订/中间折叠单元36在对薄片体摞的中央进行装订处理后,以装订部为中心对折成册子状。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侧面设有能升降到适合薄片体摞的排出的位置的主纸盘34,以及固定在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上部的副纸盘35。

打孔形成装置32配置在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上部。通过了薄片体供给装置2的中继输送通道21的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从设置在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右上方的纸送入口31供给至并通过打孔形成装置32。在不对上述的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将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原状向副纸盘35排出。在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向配置在打孔形成装置32的下方的端部装订单元33或骑马订/中间折叠单元36输送。

端部装订单元33由订书机和处理托盘(均未图示)等构成。送入的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堆放在处理托盘上成为摞状的薄片体摞。所述薄片体摞在摞的前端整合的状态下移动到设置在处理托盘的端部的订书机处将端部装订后,沿处理托盘向主纸盘34排出。

骑马订/中间折叠单元36配置在端部装订单元33的下方。骑马订/中间折叠单元36由骑马订用订书机、中间折叠装置和纸导向器(均未图示)等构成。骑马订用订书机对纸导向器内堆放的薄片体摞的中央部进行装订处理。由骑马订用订书机进行了装订处理的薄片体摞,在由中间折叠装置以装订部为中心对折成册子状后向册子盘37排出。

如上所述,薄片体供给装置2具备多个薄片体堆放部16。通过在各薄片体堆放部16堆放不同的插入薄片体P2,可以制作对封面和封底等采用不同种类的插入薄片体P2的册子。

这样,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供给的规定张数的记录薄片体P1和从薄片体供给装置2供给的规定张数的插入薄片体P2输送到纸张后处理装置3并形成摞状的薄片体摞,对所述薄片体摞实施规定的后处理,从而制作成册子。

接下来,参照图2、图3具体说明剩余量检测机构70的检测薄片体堆放部16上的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的方式。图2、图3是从薄片体宽度方向表示送纸单元24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2表示了薄片体堆放部16上的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为一定量以上的状态。图3表示了薄片体堆放部16上的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为一定量以下的状态。

如图2、图3所示,薄片体堆放部16中具有以从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图示右侧)向上游侧(图示左侧)上升的方式倾斜的底面38,以及位于底面38的下游侧端部的立壁部39。立壁部39的上部设有插入输送路径25的上游侧端部开口23。

薄片体堆放部16的底面38上配置有提升板40。薄片体堆放部16内的插入薄片体P2堆放在提升板40上。提升板40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与薄片体堆放部16的立壁部39相邻。为了使提升板40的下游侧端部能在高度方向(图示上下方向)上升降,将提升板40的上游侧端部(图示省略)支撑为可转动。

在薄片体堆放部16的底面38和提升板40之间,设有使提升板40的下游侧端部升降的提升机构41。提升机构41具有工作片42、产生动力的马达等驱动源71(参照图4)、以及与驱动源71连接的可旋转的驱动轴43。

驱动轴43位于比提升板40靠下方,在垂直于薄片体输送方向的薄片体宽度方向(与图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工作片42是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细长的矩形的板状件。工作片42的上游侧端部固定在驱动轴43上。工作片42伴随驱动轴43的旋转以驱动轴43为中心旋转。这样使工作片42的下游侧端部在升降方向(图示上下方向)摆动。

若驱动轴43利用驱动源71的动力而绕逆时针(图示箭头方向)旋转,则根据该旋转,工作片42的下游侧端部上升。这里,如上所述,驱动轴43配置在提升板40的下方,固定在驱动轴43上的工作片42也位于提升板40的下方。因此,工作片42的下游侧端部在上升的同时与提升板40的背面接触,从而将提升板40的下游侧端部抬起。这样,提升机构41可以通过采用驱动源71的动力的工作片42的摆动,使提升板40的下游侧端部升降。

与工作片42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中不同的位置上,在驱动轴43上设有检测片44。检测片44是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细长的小片。检测片44的上游侧端部形成有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45。通过在所述贯穿孔45中插入驱动轴43,检测片44被驱动轴43支撑为以驱动轴43为中心可转动规定的角度。检测片44的下游侧端部上形成有向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的矩形板状的遮光部46。

若工作片42以驱动轴43为中心转动规定的角度以上,则检测片44的下游侧端部从底面追随工作片42的转动从与底面38平行的位置向上方摆动。

检测片44和驱动轴43借助连杆机构47连接。连杆机构47具有从驱动轴43向其径向突出的卡合凸起(第一卡合部)48,以及形成在检测片44上的用于插入卡合凸起48的卡合孔(第二卡合部)49。卡合孔49是向卡合凸起48突出的方向凹陷的凹入形状的孔。卡合孔49的内周面中的位于上方的面上,相对于卡合凸起48的外周面,形成有与驱动轴43的周向相对的卡合面50。

如图2所示,在工作片42的下游侧端部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从而是提升板40降下的状态时,即驱动轴43的转动角度相对较小时,卡合凸起48与卡合面50产生间隙51。若驱动轴43从所述状态向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卡合凸起48也以驱动轴43为中心转动,卡合凸起48的外周面与卡合面50的间隙51变小。若驱动轴43从所述状态进一步旋转,则卡合凸起48与卡合面50接触。这时如图3所示,驱动轴43的旋转借助卡合面50向检测片44传递,使检测片44以驱动轴43为中心转动。这样,检测片44与工作片42的转动错开时机地追随工作片42转动。

另外,利用工作片42的逆时针的转动,提升板40从下限位置上升的情况下,检测片44在连接位置中和工作片42连接,以一定的角度追随工作片42的转动。此外提升板40从供纸位置(插入薄片体P2的上表面和供纸辊27接触的位置)下降时,检测片44和工作片42一体转动至连接位置,若提升板40进一步下降,检测片44和底面38接触而停止旋转,则只有工作片42转动,在下限位置中,工作片42和检测片44大体平行。

如图2、图3所示,在薄片体堆放部16的底面38上,以与检测片44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相邻的方式设有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具有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相对的发光部53和受光部(图示省略)。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的受光部接收从发光部53射出的光。

如图2所示,当卡合凸起48与卡合面50存在间隙51时,检测片44的遮光部46插入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的发光部53和受光部之间。即,驱动轴43的转动角度相对较小、驱动轴43的旋转未传递到检测片44时,检测片44的遮光部46处于与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的发光部53相同高度。因此,从发光部53射出的光被遮光部46遮挡,受光部接收不到从发光部53射出的光。

从所述状态,如上所述,驱动轴43旋转,如图3所示,若遮光部46上升到比发光部53更高的位置,则受光部接收从发光部53射出的光。这样,通过由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检测出检测片44上升至比发光部53更高的位置,可以检测出工作片42的下游侧端部的上升,即提升板40上升到高于规定的高度。所述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的检测结果发送到控制部59。

如图2、图3所示,送纸单元24具有配置在提升板40的上方的装置主体54、设置于装置主体54的供纸辊27、以及从装置主体54向薄片体宽度方向突出的遮光片55。装置主体54以能在升降方向(图示上下方向)升降的方式设置。供纸辊27与插入输送路径25的上游侧端部开口23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相邻。

与装置主体54在薄片体宽度方向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升降传感器56。升降传感器56具有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相对的发光部57和受光部(图示省略)。受光部接收从发光部57射出的光。升降传感器56能检测出插入薄片体P2和供纸辊27接触、装置主体54处于比规定的高度高的位置。升降传感器56的检测结果发送到控制部59(参照图4)。

当提升板40下降、供纸辊27和插入薄片体P2的上表面不接触时,遮光片55被插入升降传感器56的发光部57和受光部之间。这样,遮光片55遮挡从升降传感器56的发光部57射出的光。若提升板40上升、插入薄片体P2的上表面接触供纸辊27、提升板40进一步上升,则供纸辊27被插入薄片体P2推向上方。这样,装置主体54上升,遮光片55从升降传感器56的发光部57和受光部之间拔出。因此,从发光部57射出的光被受光部接收。

如图2、图3所示,通过在提升板40上升、插入薄片体P2的上表面接触供纸辊27时使供纸辊27向薄片体输送方向(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向中继输送通道21的上游侧端部开口23供给插入薄片体P2。这样,供纸辊27可以将位于多个插入薄片体P2的上表面的插入薄片体P2一张张连续供给到插入输送路径25。

从图2的状态,薄片体堆放部16的插入薄片体P2一张张供给到插入输送路径25,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变少后,薄片体堆放部16的插入薄片体P2的上表面的位置下降。这时按压供纸辊27的力变弱,装置主体54下降。若装置主体54下降,遮光片55再次插入升降传感器56的发光部57和受光部之间,则从发光部57射出的光被遮光片55遮挡。

这里,控制部59与驱动源71、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和升降传感器56连接。控制部59可以根据升降传感器56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源71的驱动(参照图4)。

若遮光片55遮挡从升降传感器56的发光部57射出的光,则控制部59使驱动源71工作、使提升板40上升。这样,由于插入薄片体P2的上表面上升、装置主体54再次上升,所以遮光片55也上升。如图3所示,若遮光片55上升、从升降传感器56的发光部57和受光部之间拔出,则升降传感器56的受光部接收从发光部57射出的光。这时控制部59停止提升板40的上升。另外,控制部59通过控制驱动源71使提升板40升降。

如上所述,控制部59使提升板40上升,直至插入薄片体P2的上表面和供纸辊27接触、升降传感器56检测到遮光片55的上升为止。如图2所示,当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多于规定量时,提升板40仅上升至低于规定的高度的位置。此时,卡合凸起48的外周面和卡合面50形成有少许的间隙51,驱动轴43的旋转不会传递到检测片44。因此,检测片44的下游侧端部(遮光部46)不上升,被插入在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的发光部53和受光部之间。这样,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检测出检测片44未上升。

在供纸辊27从该状态向薄片体输送方向旋转并将插入薄片体P2一张张供给后,如上所述,插入薄片体P2的上表面下降。因此,控制部59使提升板40上升。此时,由于控制部59控制驱动源71使驱动轴43旋转,所以卡合凸起48的外周与卡合面50的间隙51变小。驱动轴43进一步旋转、卡合凸起48的外周面和卡合面50接触,若上述的间隙51消失,则驱动轴43的旋转传递到检测片44。驱动轴43若从该状态进一步旋转,则检测片44慢慢转动。如图3所示,若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少于规定量,则检测片44的遮光部46到达比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的发光部53更高的位置,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的受光部接收从发光部53射出的光(即,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检测到检测片44的下游侧端部(遮光部46)的上升。)

这样,剩余量检测机构70包括上述的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提升机构41、提升板40、送纸单元24和升降传感器56而构成,根据剩余量检测传感器52的检测结果,判断薄片体堆放部16的剩余量到达规定量以下。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路径的框图。另外,由于使用图像形成系统时需要对装置各部分进行各种控制,所以控制部59自身变得复杂。在此,这里重点说明控制部59中的实施本发明所必要的部分。

控制部59至少具备作为中央计算处理装置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60、作为读取专用的存储部的ROM(Read Only Memory)61(记录部)、作为可读写的存储部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62、临时存储图像数据等的临时存储部63、供纸计数器13、插入计数器30、份数计数器64、I/F(接口)65。控制部59在图像形成装置1、薄片体供给装置2、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各部分之间,借助I/F65收发控制信号。另外,这里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59控制图像形成系统整体,但是也可以在纸张后处理装置3或薄片体供给装置2内设置控制部。

ROM61中存储系统的控制用程序和控制上需要的数值等不变的数据等。RAM62中存储在系统的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的数据和控制中临时需要的数据等。

此外,ROM61中存储按照各图像形成模式设定的能够在第一供纸部4至汇合部19之间存在的记录薄片体P1的最大张数(以下称“最大滞留张数”)的数值。最大滞留张数根据图像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而变化。根据黑白印刷、彩色印刷、单面印刷、双面印刷、薄片体尺寸等图像形成模式的不同,图像形成所需的时间不同,所以记录薄片体P1从第一供纸部4到达汇合部19的时间也不同。配合用户指示的印刷内容,选择最佳的最大滞留张数。

供纸计数器13根据供纸检测传感器12的检测结果,对从第一供纸部4供给的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张数进行计数。插入计数器30根据插入检测传感器29的检测结果,对从薄片体堆放部16供给的插入薄片体P2的供给张数进行计数。

此外,份数计数器64根据插入检测传感器29的检测结果和插入计数器30的计数值,对输送到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薄片体摞的份数进行计数。例如,制作包含封面和封底各一张的册子的情况下,当插入计数器30的计数值为奇数时,若插入检测传感器29检测到插入薄片体P2的供给,则将该供给的插入薄片体P2判断为是成为册子的封底的插入薄片体P2,并由份数计数器64进行计数。

另外,也可以不单独设置供纸计数器13、插入计数器30、份数计数器64,例如由RAM62存储上述的次数。

此外,控制部59对包含图像形成装置1、纸张后处理装置3和薄片体供给装置2的系统内的各部分、各装置,从CPU60通过I/F65发送控制信号。此外,从各部分、各装置将表示其状态的信号和输入信号通过I/F65发送到CPU60。作为控制部59控制的各部分、各装置,例如可以列举图像形成装置1的第一供纸部4、图像记录部8、薄片体供给装置2的第二供纸部80、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打孔形成装置32、端部装订单元33、订书机等(参照图1)。

操作部66(输入部)中设有液晶显示部67(通知部)、表示各种状态的发光二极管68、数字键69,用户通过对操作部66进行操作而输入指示,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纸张后处理装置3和薄片体供给装置2的各种设定,执行图像形成功能和后处理功能等各种功能。液晶显示部67显示系统的状态,显示图像形成状况和印刷份数,或作为触摸面板用来进行双面印刷和黑白翻转等的功能和倍率设定、浓度设定等各种设定。数字键69用于印刷份数的设定和在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FAX功能时发送目的地的FAX号的输入等。

此外,操作部66中设有供用户指示开始图像形成的开始键,在中止图像形成时等使用的停止/清除按钮,使系统的各种设定成为默认状态时使用的复位按钮等。

此外,图像形成系统100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与个人计算机和平板电脑终端等外部输入设备连接,由该外部输入设备72输入指示,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纸张后处理装置3和薄片体供给装置2的各种设定,执行各种功能。

这里,当最大滞留张数少于一个薄片体摞所含的记录薄片体P1的张数(以下称“输出预定张数”)的情况下,从送纸部6至汇合部19之间不会存在输出预定张数以上的记录薄片体P1。因此,当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用尽而停止从第一供纸部4供给新的记录薄片体P1时,即使已供给了数张记录薄片体P1,其张数也不会超过输出预定张数。该已供给的数张记录薄片体P1不会被实施后处理,而是向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副纸盘35排出。因此,不会制作出无封面的册子。

另一方面,当最大滞留张数多于输出预定张数的情况下,即使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用尽而停止从第一供纸部4供给新的记录薄片体P1,在该时点,在送纸部6至汇合部19之间也可能存在超过输出预定张数的记录薄片体P1。因此,输出预定张数的记录薄片体P1被输送到纸张后处理装置3,从而存在制作出无封面的册子的危险。

在此,当最大滞留张数少于输出预定张数的情况下,以及最大滞留张数多于输出预定张数且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比规定的多的情况下,控制部59照常制作册子。当最大滞留张数多于输出预定张数且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在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下,推迟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间隔,使送纸部6至汇合部19之间存在的记录薄片体P1的张数不多于输出预定张数。这样,图像形成系统100防止了制作出无封面的册子,且可以抑制生产率的降低。

另外,该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间隔的变更,也可以仅在供给了插入薄片体P2后供给下一(即第一张)记录薄片体P1时,以比其他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时机(第一时机)更长的时机(第二时机)进行供给的方式,设定一定的待机时间,也可以在供给全部记录薄片体P1时设定均等的待机时间。

若各记录薄片体P1按不同的间隔供给,则用户会误解为图像形成装置1发生了故障,然而将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间隔在供给全部记录薄片体P1时设定为均等的待机时间的情况下,可以抑制产生这种误解。

以下,参照图5至图7的流程图说明控制部59的送纸控制。图5至图7是表示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的送入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若用户从操作部66输入印刷指示(步骤1的“是”),则根据该印刷指示的内容,判断上述的最大滞留张数是否少于输出预定张数(步骤2)。

在步骤2中判断为最大滞留张数少于输出预定张数的情况下(步骤2的“是”),从第一供纸部4供给记录薄片体P1,从薄片体堆放部16供给成为册子的封面的插入薄片体P2(步骤3)。在步骤2中判断为最大滞留张数在输出预定张数以上的情况下(步骤2的“否”),转移到图6所示的步骤12。

若在步骤3供给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则根据纸检测传感器75的检测结果,判断薄片体堆放部16上是否存在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步骤4)。如果在步骤4中判断为存在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步骤4的“是”),则根据供纸检测传感器12的检测结果,供纸计数器13对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张数进行计数(步骤5)。如果在步骤4中判断为不存在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则中止册子制作作业,在液晶显示部67上显示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用尽的内容(步骤11)。

在步骤5中对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张数进行计数后,判断是否为成为册子的封底的插入薄片体P2的插入时机(步骤6)。例如,假设制作包含3张记录薄片体的册子的情况下,在供纸计数器13的计数值为1或2的时点,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张数未达到1本册子所需的张数(这里3张),因此不是插入插入薄片体P2的时机(步骤6的“否”)。此时,进入步骤7,供给记录薄片体P1,直至插入时机为止重复步骤5至步骤7。

在步骤6的判断中,当供纸计数器13的计数值达到记录薄片体P1的输出预定张数时,即,是插入插入薄片体P2的时机时(步骤6的“是”),从薄片体堆放部16向汇合部19供给成为册子的封底的插入薄片体P2(步骤8)。接着,插入检测传感器29检测到成为该封底的插入薄片体P2的供给,份数计数器64将此作为向纸张后处理装置3输送的薄片体摞的份数而进行计数(步骤9)。

而后,判断是否供给了规定份数的薄片体摞(步骤10)。这里,例如,在图像形成系统100输入了制作5本册子的印刷指示的情况下,份数计数器64的计数值为4以下时,输送到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薄片体摞的数量未达到制作预定份数(这里5本)。因此,再次返回步骤3,直至份数计数器64的数量等于制作预定份数为止,重复上述的步骤3至步骤10。

在步骤10中,插入计数器30的计数值和制作预定份数相等的情况下(步骤10的“是”),对输送到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全部薄片体摞实施规定的后处理后,结束册子制作作业。

另外,在步骤3中,供给了记录薄片体P1时,从供给起规定时间内供纸检测传感器12未检测到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的情况下,判断为第一供纸部4内的记录薄片体P1的剩余量用尽,中止册子制作作业,在液晶显示部67显示记录薄片体P1的剩余量用尽的内容(图示省略)。对于供纸盒4a有无剩余量的判断,也可以在供纸盒4a中单独设置用于检测记录薄片体P1的剩余量的有无的传感器,根据该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判别。

接下来,对于在步骤2中判断为最大滞留张数在输出预定张数以上的情况下(步骤2的“否”)的随后的控制参照图6进行说明。

在步骤2中判断为最大滞留张数在输出预定张数以上时(步骤2的“否”),接着,判断薄片体堆放部16上的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是否多于规定张数(步骤12)。当判断为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多于规定张数的情况下(步骤12的“是”),从第一供纸部4供给记录薄片体P1,从薄片体堆放部16供给插入薄片体P2(步骤13)。当判断为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少于规定张数的情况下(步骤12的“否”),转移到图7的步骤20。

若在步骤13中供给了记录薄片体P1和插入薄片体P2,供纸计数器13对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张数进行计数(步骤14)。接着,判断是否为插入薄片体P2的插入时机(步骤15)。如果不是插入时机(步骤15的“否”),供给记录薄片体P1(步骤16),直至到达插入时机为止重复步骤14至步骤16。如果是插入时机(步骤15的“是”),则前进至步骤17。由于步骤17、步骤18和上述的步骤8、步骤9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在步骤19中判断是否将规定份数的薄片体摞输送到了纸张后处理装置3。如果输送了规定份数的薄片体摞(步骤19的“是”),则在对输送到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全部薄片体摞实施规定的后处理后,结束册子制作作业。如果尚未输送规定份数的薄片体摞(步骤19的“否”),则返回步骤12。

接下来,对于在步骤12中判断为薄片体堆放部16上的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少于规定张数的情况下的(步骤12的“否”)随后的控制参照图7进行说明。

若在步骤12中判断为薄片体堆放部16上的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少于规定张数,则从薄片体堆放部16供给插入薄片体P2,并推迟供给间隔供给记录薄片体P1(步骤20)。接着,根据纸检测传感器75的检测结果,判断薄片体堆放部16上是否剩有插入薄片体P2(步骤21)。如果在步骤21中判断为薄片体堆放部16上未剩有插入薄片体P2(步骤21的“否”),则中止册子制作作业,在液晶显示部67上显示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用尽的内容(步骤28)。

如果在步骤21中判断为薄片体堆放部16上剩有插入薄片体P2(步骤21的“是”),则供纸计数器13对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张数进行计数(步骤22)。接着,判断是否为插入薄片体P2的插入时机(步骤23)。这里,如果不是插入薄片体P2的插入时机(步骤23的“否”),则推迟供给间隔从第一供纸部4供给记录薄片体P1(步骤24),直至到达插入时机为止重复步骤22至步骤24。

步骤20、步骤24中的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间隔推迟为使连续印刷中汇合部19至第一供纸部4之间存在的记录薄片体P1的张数少于一个薄片体摞所含的记录薄片体P1的张数。

如果在步骤23中判断为是插入时机(步骤23的“是”),则供给插入薄片体P2(步骤25),份数计数器64对输送到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薄片体摞进行计数(步骤26)。

在步骤26中对薄片体摞的份数进行计数后,接着判断输送到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薄片体摞的数量是否达到册子制作预定份数(步骤27)。这里,如果达到册子制作预定份数(步骤27的“是”),则对输送到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全部薄片体摞实施规定的后处理后,结束册子制作作业。如果未达到,则返回步骤20。

这样,控制部59对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进行控制,以使送纸部6至汇合部19之间不存在输出预定张数以上的记录薄片体P1。

这里,通常在图像形成装置的送纸路径内的途中位置将记录薄片体停止时,记录薄片体会因内部的热量而被烤焦,或运转重新开启时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位置会发生偏移,从而引起图像不合格。因此,在插入薄片体的剩余量用尽的情况下,存在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记录薄片体未停止在送纸路径内,而输送至下游侧,从而有制作出无封面的册子的危险。针对这种问题,现有的图像形成系统为了抑制制作出无封面的册子,若插入薄片体的剩余量比规定的少,则首先供给插入薄片体,接着直到由纸检测传感器检测出插入薄片体存在剩余量为止,使记录薄片体的供给待机。因此,插入薄片体的剩余量变少后,肯定会推迟记录薄片体的供给间隔,从而导致册子制作需要时间,降低了生产率。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0如上所述,首先判断最大滞留张数是否少于输出预定张数,在少的情况下,即使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比规定的少,也照常进行册子的制作(参照图5)。此外,如上所述,即使最大滞留张数在输出预定张数以上,但插入薄片体P2多于规定量的期间,不存在制作出无封面的册子的危险,所以照常进行册子的制作。这样,能抑制降低生产率。

另外,在步骤3和步骤13中,尽管在同一步骤中进行成为封面的插入薄片体P2的供给和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但是以该插入薄片体P2先于记录薄片体P1送入纸张后处理装置3的时机,供给插入薄片体P2和记录薄片体P1。只要是成为封面的插入薄片体P2先于记录薄片体P1送入纸张后处理装置3,从第一供纸部4供给记录薄片体P1可以是和插入薄片体P2的供给时机同时进行,也可以是先于从薄片体堆放部16供给插入薄片体P2进行。这样,能以插入薄片体P2的供给不产生待机的状态供给记录薄片体P1,可高效制作册子。

在输出预定张数少于最大滞留张数且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比规定的少的情况下(步骤20),此后的记录薄片体P1的供给被推迟供给间隔进行(步骤20,步骤24)。这样,在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用尽的时点,可以使汇合部19至第一供纸部4之间不存在多于输出预定张数的记录薄片体P1,所以能抑制制作出无封面的册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0在抑制制作出无封面的册子的同时,可抑制生产率的降低。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可实施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将最大滞留张数预先存储在ROM61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每次进行册子制作作业时计算最大滞留张数的构成。此时,在控制部59内设置计时器74(时间计测部),在ROM61中记录每个图像形成模式的记录薄片体P1的输送速度以及每个图像形成模式的记录薄片体P1的供纸间隔(时间)(参照图4)。

若用户进行了印刷指示,则供给记录薄片体P1。供纸检测传感器12检测到该供给时,用上述的计时器74开始时间计测。若记录薄片体P1到达汇合部19,汇合传感器28检测到记录薄片体P1,则计时器74的时间计测结束。根据该计测时间以及基于用户指示的印刷内容而选择的输送速度和供纸间隔计算最大滞留张数。算出的最大滞留张数存储在临时存储部63或RAM62中。

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游侧连接的薄片体供给装置2的规格,从第一供纸部4至汇合部19的距离不同,最大滞留张数也不同。此外,根据图像形成模式的不同,形成图像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最大滞留张数也会发生变化。通过采用上述构成,在更换到其他薄片体供给装置2的情况下和变更图像形成模式的情况下,也能根据准确的最大滞留张数进行上述的控制(图5的步骤2),可以更有效抑制生产率的降低和抑制制作出无封面的册子。

对于该最大滞留张数的计算,可以仅在更换到其他薄片体供给装置2或变更为不同的图像形成模式后的最初的册子制作作业中进行,并将该计算值存储在RAM62中。只要没有图像形成模式的变更和薄片体供给装置2的更换,在下次以后的册子制作作业中也可以使用RAM62中存储的计算值。此时,还可以每当薄片体供给装置的更换和图像形成模式的变更时,更新RAM62中存储的最大滞留张数。

此外,当薄片体堆放部16的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比规定的少时,可以进行上述的控制(步骤20至步骤28)并在液晶显示部67上显示用于通知剩余量降低的信息。这样,用户可以尽早识别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降低,在插入薄片体P2的剩余量用尽、册子制作作业停止前补充插入薄片体P2。这样,可以抑制生产率的降低。作为通知剩余量降低的方法,除了在液晶显示部67上显示信息以外,可以列举从扬声器传递声音信息的方法和警告灯的点亮及蜂鸣器通知等。

在使用组合由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的纸中插入封面和衬纸等的薄片体供给装置、进行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抑制制造费用的增加和装置的大型化,并抑制生产率的降低和抑制制作出无封面的册子。

2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能自体容纳打印的收卷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