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

文档序号:517249 发布日期:2021-05-28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吸收性物品 (Absorbent article ) 是由 入户野太朗 田村竜也 加藤伸亨 山本千裕 于 2019-10-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侧漏并且能够提高防止返湿的性能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1)具有顶片(10)、配置于比顶片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中间片(15)、配置于比中间片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吸收芯(31)、以及配置于比吸收芯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20)。在吸收性物品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一对折线(FL1、FL2),该一对折线用于将吸收性物品折叠为使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彼此相对。顶片具有在比中间片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向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的折回部(12)。该吸收性物品设有折回部与肌肤面侧片接合的接合区域(R11)、以及在比接合区域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折回部与肌肤面侧片未接合的非接合区域(R12)。非接合区域的至少局部配置于比折线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折线在非接合区域中形成于比中间片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Provided is an absorbent article which can suppress side leakage and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preventing rewet. The absorbent article (1) has a top sheet (10), an intermediate sheet (15) disposed at a position closer to the non-skin-facing surface side than the top sheet, an absorbent core (31) disposed at a position closer to the non-skin-facing surface side than the intermediate sheet, and a skin-facing side sheet (20) disposed at a position closer to the skin-facing surface side than the absorbent core. A pair of folding lines (FL1, FL2) for folding the absorbent article so that the skin-facing surfaces of the absorbent article face each other are formed in the absorbent article along the front-rear direction. The top sheet has a folded portion (12) folded back toward the non-skin-facing surface side at a position further outward in the width direction than the intermediate sheet. The absorbent article is provided with a joining region (R11) where the folded portion is joined to the skin-side sheet, and a non-joining region (R12) where the folded portion is not joined to the skin-side sheet at a position on the outer side in the width direction than the joining region. At least part of the non-joined region is disposed at a position further outward in the width direction than the folding line, and the folding line is formed at a position further outward in the width direction than the outer edge of the intermediate sheet in the non-joined reg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作为吸收性物品的生理用卫生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吸收芯以及配置于吸收芯的肌肤相对面侧的顶片,在顶片设有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折回的折回部。针对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而言,在使用前,借助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线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彼此相对的方式被折叠。折线与顶片的折回部重叠。顶片的折回部在穿着时能够因折叠趋势而向穿着者侧立起。通过使顶片的折回部在穿着者的排泄口的侧方与身体接触,从而能够抑制侧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3138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通常在吸收了排泄物之后还会被持续穿着一定时间。若持续穿着吸收了排泄物后的吸收性物品,则可能会因施加于吸收性物品的身体压力而导致所吸收的体液返湿。因此要求防止返湿。

因此,期望一种能够抑制侧漏并且能够提高防止返湿的性能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于一个方案的吸收性物品而言,其具有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顶片、配置于比所述顶片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中间片、配置于比所述中间片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吸收芯、以及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在该吸收性物品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形成有一对折线,该一对折线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折叠为使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彼此相对,其中,所述顶片具有在比所述中间片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向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的折回部,该吸收性物品设有所述折回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接合的接合区域、以及在比所述接合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所述折回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未接合的非接合区域,所述非接合区域的至少局部配置于比所述折线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所述折线在所述非接合区域中形成于比所述中间片的外侧缘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对于另一方案的吸收性物品而言,其具有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顶片、配置于比所述顶片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吸收芯、以及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在该吸收性物品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形成有一对折线,该一对折线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折叠为使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彼此相对,其中,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位于比所述折线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该吸收性物品具有覆盖所述吸收芯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面的片材层,至少所述吸收芯和片材层具有中央引导部,该中央引导部在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并且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所述顶片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向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的折回部,该吸收性物品设置有所述折回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接合的接合区域、以及在比所述接合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所述折回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未接合的非接合区域,所述非接合区域的至少局部配置于比所述折线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所述折线形成于所述非接合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2A-2A线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吸收性物品的折叠方式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2A-2A线的剖面处的穿着状态的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以图4为基准的剖面处的吸收芯和棉纸层的变形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和所附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

对于一个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而言,其具有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顶片、配置于比所述顶片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中间片、配置于比所述中间片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吸收芯、以及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在该吸收性物品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形成有一对折线,该一对折线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折叠为使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彼此相对,其中,所述顶片具有在比所述中间片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向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的折回部,该吸收性物品设置有所述折回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接合的接合区域、以及在比所述接合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所述折回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未接合的非接合区域,所述非接合区域的至少局部配置于比所述折线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所述折线在所述非接合区域中形成于比所述中间片的外侧缘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在比第1折线和第2折线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非接合区域设置有在穿着时能够因折叠趋势而向穿着者侧立起的立起部。顶片的立起部在穿着者的排泄口的侧方与身体接触,能够抑制侧漏。另外,经由顶片引导至中间片的体液会在中间片内扩散而向中间片的外侧缘引导。中间片的外侧缘位于比折线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体液不容易到达立起部。另外,在对吸收了体液的吸收芯施加身体压力时,体液有时会向肌肤相对面侧渗出。此时,通过在立起部与肌肤面侧片之间形成空间,从而即使在体液自吸收芯向肌肤面侧片引导的情况下,该体液也不容易到达立起部。因此,能够抑制经由立起部的体液的返湿。因此,能够抑制侧漏并且能够提高防止返湿的性能。

对于另一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而言,其具有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顶片、配置于比所述顶片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吸收芯、以及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的肌肤面侧片,在该吸收性物品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形成有一对折线,该一对折线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折叠为使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彼此相对,其中,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位于比所述折线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该吸收性物品具有覆盖所述吸收芯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面的片材层,至少所述吸收芯和片材层具有中央引导部,该中央引导部在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凹陷并且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所述顶片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向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的折回部,该吸收性物品设置有所述折回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接合的接合区域、以及在比所述接合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所述折回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未接合的非接合区域,所述非接合区域的至少局部配置于比所述折线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所述折线形成于所述非接合区域。

根据本方式,在比第1折线和第2折线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非接合区域设置有在穿着时能够因折叠趋势而向穿着者侧立起的立起部。顶片的立起部在穿着者的排泄口的侧方与身体接触,能够抑制侧漏。另外,在对吸收了体液的吸收芯施加身体压力时,体液有时会向肌肤相对面侧渗出。此时,通过在立起部与肌肤面侧片之间形成空间,从而即使在体液自吸收芯向肌肤面侧片引导的情况下,该体液也不容易到达立起部。因此,能够抑制经由立起部的体液的返湿。另外,吸收芯和片材层具有配置于吸收芯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中央引导部。中央引导部在厚度方向上凹陷。经由顶片引导至吸收芯的体液被中央引导部引入,并且向配置于吸收芯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片材层引导。通过将排出的体液向非肌肤相对面侧引入,从而能够抑制体液的返湿。因此,能够抑制侧漏并且能够提高防止返湿的性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式,较佳的是,在所述中央引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至少将所述吸收芯在厚度方向上压缩而成并且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压缩部。根据本方式,吸收芯在穿着时易于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引导部和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压缩部为基点而变形。因此,在作用有穿着者的腿的夹入的力时,能够实现以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压缩部为基点而使中央引导部向穿着者侧立起的形状。通过使吸收芯变形为朝向穿着者侧的凸状,从而能够将中央引导部和排泄口靠近地配置,使来自排泄口的体液易于经由中央引导部而引入。另外,在体液无法经由中央引导部向非肌肤相对面侧引导而是体液在吸收芯的肌肤相对面侧扩散的情况、体液在吸收芯内扩散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位于比中央引导部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压缩部将体液在前后方向上引导,能够抑制体液的侧漏。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式,较佳的是,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位于比所述折线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与吸收芯和顶片一起被折叠的结构相比,折叠时的压力较小,而能够抑制顶片的固化。因此,能够缓和立起部与肌肤的接触。另外,与吸收芯和顶片一起被折叠的结构相比,在穿着时不容易因折叠趋势而跟随吸收芯,易于相对于吸收芯立起。能够维持立起部的立起性,能够进一步抑制侧漏并且能够提高防止返湿的性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式,较佳的是,该吸收性物品具有覆盖所述吸收芯的肌肤相对面侧的面的棉纸层,所述折线形成于所述棉纸层。根据本方式,若利用折线折叠棉纸层,则在折叠时纤维间的间隙会扩大。因此,形成有折线的部分的密度会比未形成折线的部分的密度低。棉纸层的密度随着从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朝向侧方去而成为高、低、高的顺序。因此,当体液在棉纸层内扩散时,即使体液到达形成有折线的部分(密度较低的部分),体液也不容易进一步向侧方的未形成折线的部分(密度较高的部分)扩散。能够使体液不容易向与立起部重叠的区域扩散,能够抑制经由立起部的返湿。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式,较佳的是,该吸收性物品具有覆盖所述吸收芯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面的片材层,所述片材层伸出到比所述棉纸层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根据本方式,与棉纸层相比,片材层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较长,并且与棉纸层相比,片材层易于将体液向纤维间的空隙引入,因此,能够使体液在更远离身体的一侧扩散,能够抑制向肌肤相对面侧的返湿。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式,较佳的是,该吸收性物品形成有将所述顶片和所述中间片接合的压花部,所述压花部仅形成于配置有所述中间片的区域。根据本方式,压花部在厚度方向上凹陷,能够使体液在平面方向上扩散。此时,由于仅在配置有中间片的区域形成有压花部,因此体液不容易扩散到比中间片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不容易扩散到顶片的立起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侧漏并且能够提高防止返湿的性能。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式,较佳的是,在俯视所述吸收性物品时,压花部包括呈线状地延伸并且配置成格子形状的线压花部、以及点状的点压花部,所述线压花部在所述线压花部延伸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点压花部在所述线压花部间配置于所述格子形状的角部,所述点压花部的宽度比所述线压花部的宽度长。根据本方式,经由线压花部扩散的体液会到达点压花部。点压花部位于格子形状的角部,体液会经由多个线压花部而聚集。压花部在厚度方向上凹陷,其与吸收芯之间的距离较短,易于将体液引导到吸收芯。由于点压花部的宽度比线压花部的宽度长,因此更易于将所聚集的体液引导到吸收芯。通过将体液向远离身体的一侧引导,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返湿。

根据优选的一个方式,较佳的是,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将所述顶片和所述中间片接合的粘接剂,所述粘接剂在俯视时形成预定图案,所述预定图案包括欧米伽图案、波纹图案或螺旋图案。根据本方式,利用压花部和粘接剂将顶片和中间片接合。通过将粘接剂和压花部一起设置,能够减小压花部的面积,从而能够抑制肌肤触感的降低。另外,能够设置配置有粘接剂的区域和未配置粘接剂的区域,能够在未配置粘接剂的区域确保体液的引入性。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例,对一次性生理用卫生巾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了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不过应当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存在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物不同的情况。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当参考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会包括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1)吸收性物品的整体概略结构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图1所示的2A-2A线的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2A-2A线的剖面处的穿着状态的图。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使构成吸收性物品的各构件在厚度方向上分离开,但在实际的产品中具有接合各构件的部分。

吸收性物品1具有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并且具有自穿着者的肌肤相对面侧T1向非肌肤相对面侧T2延伸的厚度方向T。肌肤相对面侧T1相当于在使用时面对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非肌肤相对面侧T2相当于在使用时与肌肤相对面侧T1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也就是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的相反侧的那一侧。

吸收性物品1具有裆部区域S1、前侧区域S2以及后侧区域S3。裆部区域S1是与穿着者的排泄口例如阴道口相对的区域。在将吸收性物品1安装于内裤时,裆部区域S1配置于内裤的下裆部,是配置于穿着者的两腿之间的区域。前侧区域S2位于比裆部区域S1靠前侧的位置。前侧区域S2的前端缘限定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后侧区域S3位于比裆部区域S1靠后方的位置。后侧区域S3的后端缘限定吸收性物品1的后端缘。

吸收性物品1具有翼部3。翼部3伸出到比吸收芯31在裆部区域S1处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翼部3设于裆部区域S1。翼部3的前端缘由翼部3的根部限定,相当于最大程度地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凹陷的两个部分中的位于前侧的部分。翼部3的前端缘限定裆部区域S1和前侧区域S2的分界。翼部3的后端缘由翼部3的根部限定,相当于最大程度地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凹陷的两个部分中的位于后侧的部分。翼部3的后端缘限定裆部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的分界。

吸收性物品1至少具有吸收芯31、肌肤面侧片20、中间片15、顶片10、以及底片25则较佳。吸收芯31至少配置于裆部区域S1和后侧区域S3,自前侧区域S2配置到后侧区域S3则较佳。吸收芯31具有吸收液体的吸收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具有作为吸收材料的浆粕和SAP。变形例的吸收芯也可以不具有SAP。

肌肤面侧片20配置于比吸收芯31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肌肤面侧片20配置于后述的棉纸层32与顶片10的折回部11之间。肌肤面侧片20构成翼部的肌肤相对面侧的面,肌肤面侧片20的外侧缘20E到达翼部3的外侧缘,并且在翼部未向内裤的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的状态下到达吸收性物品的外侧缘。肌肤面侧片20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左右一对则较佳。肌肤面侧片20的内侧缘20I不到达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而是与折回部的内侧缘一致则较佳,并且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则较佳。肌肤面侧片由无纺布构成则较佳,也可以对其表面进行疏水处理。

中间片15配置于比肌肤面侧片20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中间片15配置于棉纸层32与顶片10中的未被折回的非折回部12之间。中间片15的肌肤相对面侧T1的面的整体被顶片10的非折回部12覆盖。中间片1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面的整体被棉纸层32覆盖。此外,在变形例中,中间片1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面的外侧部也可以被顶片10的折回部11覆盖。中间片15的外侧缘15E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则较佳,并且与折回部11的内侧缘11I一致则较佳。

顶片10覆盖中间片15的肌肤相对面侧T1的面。顶片10具有以折回线RL为基点向非肌肤相对面侧T2折回的折回部11以及未以折回线RL为基点折回的非折回部12。折回部11在比中间片15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向非肌肤相对面侧T2折回。即,折回线RL位于比中间片15的外侧缘15E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折回部11与非折回部12重叠,并且在比中间片15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区域中折回部11和非折回部12层叠。折回部11和非折回部12也可以彼此不接合。

在吸收性物品1中具有将折回部11与肌肤面侧片20接合的接合区域R11、以及在比接合区域R1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未将折回部11与肌肤面侧片20接合的非接合区域R12。接合区域R11是在俯视时设有将折回部11和肌肤面侧片20接合的接合部14的区域。非接合区域R12是在俯视时在比接合部14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未设置接合部14的区域。非接合区域R12的外侧缘与折回线RL一致。此外,在形成有多个接合部14的方式中,非接合区域R12成为比多个接合部中的位于最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接合部14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接合区域R11与折回线RL分离开地设置。非接合区域R12能够以接合部14为基点向肌肤相对面侧立起。

折回部11的内侧缘11I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则较佳,并且与肌肤面侧片20的内侧缘20I一致则较佳。折回线RL位于比棉纸层32的外侧缘32E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则较佳,并且位于比片材层33的外侧缘33E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则较佳。非折回部12覆盖中间片15的肌肤相对面侧的面的整体。

棉纸层32将吸收芯31的肌肤相对面侧T1的面覆盖。较佳的是,棉纸层32的外侧缘32E位于比吸收芯31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片材层33的外侧缘33E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中间片15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在比吸收芯31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中,棉纸层32覆盖片材层33的肌肤相对面侧的面。另外,棉纸层32将中间片15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面覆盖。在比中间片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中,棉纸层32将肌肤面侧片20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面覆盖。

片材层33位于吸收芯31与底片25之间,覆盖吸收芯31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面。在比吸收芯和棉纸层32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中,片材层33将肌肤面侧片20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面覆盖。片材层33是由气流成网浆粕构成的片材(利用粘合剂将浆粕接合并进行片材化而成的吸收片)则较佳。通过利用气流成网浆粕来构成片材层33,能够提高由后述的中央引导部实现的体液的引入性。

底片25配置于吸收性物品的整个区域,其设于厚度方向上的最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底片25配置于片材层33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在比片材层33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中,底片25配置于肌肤面侧片20的非肌肤相对面侧。

至少吸收芯31和片材层33具有中央引导部71。中央引导部71在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在厚度方向上凹陷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中央引导部71至少设于吸收芯31和片材层33即可,也可以还设于棉纸层32。较佳的是,使吸收芯31等经过具有多个突部的凸辊(未图示)与表面平坦的砧辊(未图示)之间的辊隙而进行压缩加工从而形成中央引导部71。自非肌肤相对面侧进行压缩加工从而形成中央引导部71则较佳。

较佳的是,在中央引导部7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至少将吸收芯31在厚度方向上压缩而成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压缩部72。压缩部72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压缩部72至少设于吸收芯31即可,也可以还设于片材层33、棉纸层32、中间片15以及顶片10。与中央引导部71同样,较佳的是,使吸收芯31等经过具有多个突部的凸辊(未图示)与表面平坦的砧辊(未图示)之间的辊隙而进行压缩加工从而形成压缩部72。

吸收性物品至少具有用于将吸收性物品折叠为使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彼此相对的一对的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在使用前的状态下吸收性物品借助多个折线被折叠。图3是用于说明吸收性物品1的折叠形态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与包装片70一起被折叠,但在变形例中,也可以不具备包装片70而是仅在吸收性物品1进行折叠。

吸收性物品1以在折叠时吸收性物品1的非肌肤相对面与包装片70相对的方式配置于包装片70上。在将吸收性物品1配置于包装片70上的状态下,将吸收性物品1的一个外侧缘和包装片70的一个外侧缘以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的第1折线FL1为基点向内侧折回(参照图3的(a))。针对在吸收性物品展开着的展开状态(折叠前的状态)下隔着第1折线FL1配置的区域(第1折线FL1的两侧的区域)而言,在折叠后的折叠状态下其肌肤相对面彼此相对。此外,肌肤相对面彼此相对的状态是一个肌肤相对面和另一个肌肤相对面相面对的状态,其是也包括在一个肌肤相对面与另一个肌肤相对面之间配置有其他构件的状态的概念。

接着,将吸收性物品1的另一个外侧缘和包装片70的另一个外侧缘以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的第2折线FL2为基点向内侧折回(参照图3的(b))。针对在吸收性物品1展开着的展开状态(折叠前的状态)下隔着第2折线FL2配置的区域(第2折线FL2的两侧的区域)而言,在折叠后的折叠状态下其肌肤相对面彼此相对。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构成本发明的一对折线。

接着,在利用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进行了折叠后的状态下,将吸收性物品1的后端缘和包装片70的后端缘以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第3折线FL3为基点向内侧折回。接着,将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和包装片70的前端缘以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第4折线FL4为基点向内侧折回(参照图3的(c))。通过这样进行折叠,使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和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较短,从而使吸收性物品1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紧凑的便携性。

在将这样折叠的吸收性物品1展开的展开状态下,在吸收性物品1形成有由第1折线FL1、第2折线FL2、第3折线FL3以及第4折线FL4实现的折叠趋势。由第1折线FL1实现的折叠趋势和由第2折线FL2实现的折叠趋势成为远离穿着者的折叠趋势。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是谷折的折线。因此,在展开状态下比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区域会以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为基点立起。

接着,基于图4和图5对穿着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以图1所示的2A-2A剖面为基准的剖面处的吸收性物品1安装于内裤S的状态,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以图4为基准的剖面处的吸收芯31和棉纸层32的变形形态。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配置于内裤的肌肤相对面侧,吸收性物品的翼部3向内裤S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折回。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形成于比中间片15的外侧缘15E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非接合区域R12的至少局部配置于比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则较佳。

比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非接合区域R12成为在穿着时能够因折叠趋势而向穿着者侧进一步立起的立起部13(参照图4)。顶片10的立起部13在穿着者的排泄口的侧方与身体接触,能够抑制侧漏。

另外,排出到吸收性物品的体液经由顶片10朝向中间片15和吸收芯31引导。此时,经由顶片10引导至中间片15的体液在中间片15内扩散而向中间片15的外侧缘15E引导。中间片15的外侧缘15E位于比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靠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位置,体液不容易到达立起部13。另外,经过了顶片10和中间片15的体液向位于比肌肤面侧片20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的吸收芯31引导。并且,在对吸收了体液的吸收芯31施加身体压力时,体液有时会向肌肤相对面侧渗出。此时,通过在立起部13与肌肤面侧片20之间形成空间,从而即使在体液自吸收芯31向肌肤面侧片20引导的情况下,该体液也不容易到达立起部13。因此,能够抑制经由立起部13的体液的返湿。因此,能够抑制侧漏并且能够提高防止返湿的性能。

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立起部13的立起性,优选的是,在比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区域未配置接合部14,接合部14仅位于比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靠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位置则较佳。在接合部14仅位于比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的方式中,立起部13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成为第1折线FL1与折回线RL之间以及第2折线FL2与折回线RL之间。另外,在接合部14位于比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方式中,立起部13的宽度方向上的范围成为接合部14与折回线RL之间。

另外,中央引导部71在厚度方向T上凹陷。经由顶片10引导至吸收芯31的体液被中央引导部71向吸收芯31引入并且向配置于比吸收芯31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的片材层33引导。通过将排出的体液向非肌肤相对面侧T2引入,从而能够抑制体液的返湿。另外,针对在厚度方向上对吸收芯31进行压缩而成的中央引导部71而言,由于其密度较高,因此更易于引入体液,并且易于使体液沿着前后方向L扩散。通过利用中央引导部71将体液引入并使其扩散,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体液的返湿。

如图5所示,在穿着吸收性物品时,在作用有穿着者的腿的夹入的力时,吸收芯31会变形为自宽度方向W上的侧部朝向中央部地向肌肤侧凸出的形状。具体而言,中央引导部71能够如下地引导吸收芯31:以中央引导部71为基点使吸收芯31向厚度方向T上的肌肤相对面侧T1弯折,并且压缩部72能够如下地引导吸收芯31:以压缩部72为基点使吸收芯31向厚度方向T上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弯折。因此,能够实现以位于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的压缩部72为基点而使中央引导部71向穿着者侧立起的形状。通过使吸收芯31变形为朝向穿着者侧的凸状,从而能够将中央引导部71和排泄口靠近地配置,使来自排泄口的体液易于经由中央引导部71而引入。另外,即使在体液在吸收芯31的肌肤相对面侧扩散的情况、体液在吸收芯内扩散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位于比中央引导部7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的压缩部72将体液在前后方向L上引导,能够抑制体液的侧漏。

吸收芯31的外侧缘31E位于比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靠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位置则较佳。因此,在利用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对吸收性物品进行折叠时,吸收芯31未被折叠。与吸收芯和顶片一起被折叠的结构相比,折叠时的压力较小,而能够抑制顶片的固化。因此,能够缓和立起部与肌肤的接触。另外,与吸收芯和顶片一起被折叠的结构相比,在穿着时不容易因折叠趋势而跟随吸收芯,易于相对于吸收芯立起。能够维持立起部13的立起性,能够进一步抑制侧漏并且能够提高防止返湿的性能。

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形成于棉纸层32则较佳。即,棉纸层32的外侧缘位于比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则较佳。若利用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对棉纸层32进行折叠,则在折叠时纤维间的间隙会扩大。因此,形成有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的部分的密度会比未形成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的部分的密度低。棉纸层的密度随着从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朝向侧方去而成为高、低、高的顺序。因此,当体液在棉纸层内扩散时,即使体液到达形成有第1折线FL1和第2折线FL2的部分(密度较低的部分),体液也不容易进一步向侧方的未形成折线的部分(密度较高的部分)扩散。能够使体液不容易向与立起部13重叠的区域扩散,能够抑制经由立起部13的返湿。

片材层33伸出到比棉纸层32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则较佳。与棉纸层相比,片材层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较长,并且与棉纸层相比,片材层易于将体液向纤维间的空隙引入,因此,能够使体液在更远离身体的一侧扩散,能够抑制向肌肤相对面侧的返湿。例如,在吸收芯31不具有SAP的方式、SAP的量较少的方式中容易存在无法被SAP保持的体液,通过利用片材层33而使体液在更远离身体的一侧扩散,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向肌肤相对面侧的返湿。

如图1所示,在吸收性物品1形成有将顶片10和中间片15接合的压花部60则较佳。在俯视时,压花部60仅形成于配置有中间片15的区域则较佳。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片15在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方向L上的整个区域以相同的宽度配置,压花部60未配置于比中间片15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压花部60在厚度方向T上凹陷,能够使体液在平面方向上扩散。此时,由于仅在配置有中间片的区域形成有压花部,因此体液不容易扩散到比中间片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不容易向顶片的立起部扩散。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侧漏并且能够提高防止返湿的性能。

如图1所示,在俯视吸收性物品时,压花部60包括呈线状地延伸并且配置成格子形状的线压花部61、以及点状的点压花部62则较佳。线压花部61在线压花部61延伸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则较佳。线压花部61沿着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延伸,第1方向D1相对于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倾斜,第2方向D2与第1方向D1交叉并且相对于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倾斜。线压花部61在第1方向D1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在第2方向D2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则较佳。利用沿着第1方向D1延伸的线压花部61和沿着第2方向D2延伸的线压花部61而形成具有多个菱形形状的格子形状。点压花部62在线压花部61间配置于格子形状的角部。点压花部62的宽度比线压花部61的宽度长则较佳。

经由线压花部61而扩散的体液会到达点压花部62。点压花部62位于格子形状的角部,体液会经由多个线压花部61而聚集。压花部60在厚度方向T上凹陷,其与吸收芯31之间的距离较短,易于将体液引导到吸收芯31。由于点压花部62的宽度比线压花部61的宽度长,因此更易于将所聚集的体液引导到吸收芯31。通过将体液向远离身体的一侧引导,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返湿。

具有将顶片10和中间片15接合的粘接剂则较佳。即,利用压花部60和粘接剂来将顶片10和中间片15接合。通过将粘接剂和压花部60一起设置,能够减小压花部60的面积,从而能够抑制因压花部60引起的顶片10的肌肤相对面侧的面的肌肤触感的降低。

另外,较佳的是,粘接剂在俯视时形成预定图案,预定图案包括欧米伽图案、波纹图案或螺旋图案。能够设置配置有粘接剂的区域和未配置粘接剂的区域,能够在未配置粘接剂的区域确保体液的引入性。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前提下作为修正和变更方式来进行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并不对本发明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此外,将在2018年10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许出愿第2018-203910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编入本说明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侧漏并且能够提高防止返湿的性能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标记说明

1、吸收性物品;10、顶片;11、折回部;12、非折回部;13、立起部;14、接合部;15、中间片;20、肌肤面侧片;31、吸收芯;32、棉纸层;33、片材层;60、压花部;61、线压花部;62、点压花部;71、中央引导部;72、压缩部;FL1、第1折线(折线);FL2、第2折线(折线);R11、接合区域;R12、非接合区域;RL、折回线;L、前后方向;W、宽度方向;T、厚度方向;T1、肌肤相对面侧;T2、非肌肤相对面侧。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吸收性物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