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单元及内窥镜系统

文档序号:53610 发布日期:2021-09-28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极单元及内窥镜系统 (Electrode unit and endoscope system ) 是由 生熊聪一 酒井悠次 林田刚史 塚越贵之 于 2018-12-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电极单元包括:电极支承部,其向被检体内插入;基端硬质部,其与所述电极支承部的基端连结;前端硬质部,其设置于所述电极支承部的前端部;弹性区域,其设置于所述电极支承部,将所述前端硬质部及所述基端硬质部连接,所述弹性区域的弯曲刚性比所述前端硬质部及所述基端硬质部低;电极,其由所述前端硬质部支承,从所述前端硬质部的外表面突出;电连接部,其设置于所述基端硬质部,与所述电极电连接;以及操作部,其设置于所述基端硬质部,通过相对于所述基端硬质部相对地移动,使所述电极相对于所述前端硬质部相对地移动。(The electrode unit includes: an electrode support portion inserted into the subject; a base end hard portion connected to a base end of the electrode support portion; a distal end hard portion provided at a distal end portion of the electrode support portion; an elastic region provided in the electrode support portion and connecting the distal end hard portion and the base end hard portion, the elastic region having lower bending rigidity than the distal end hard portion and the base end hard portion; an electrode supported by the distal end hard portion and protruding from an outer surface of the distal end hard portion;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portion provided in the base end hard portion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electrode; and an operation section provided on the base end hard section and moving the electrode relative to the distal end hard section by moving the operation section relative to the base end hard section.)

电极单元及内窥镜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高频电流将被检体内的组织切除或凝固的电极单元及内窥镜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将人体等被检体的组织切除或凝固的技术,已知有电手术刀。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9567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基于内窥镜的观察下使用高频电流将被检体内的组织切除或凝固的电切镜系统。在日本特开2002-95677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通过使高频电流向形成为环形的电极流动,进行组织的切除或凝固。

日本特开2002-95677号公报所公开的这种形成为环形的电极例如用于切除膀胱等器官内的组织。这里,电极进入器官的壁面的深度根据使用者将电极向壁面按压的力的强度而变化。因此,在使用以往的形成为环形的电极将组织切除的情况下,根据使用者施加的力度的不同,切除的组织的厚度会产生偏差。例如,在将所切除的组织用于活检的情况下,需要规定厚度的组织,因此,优选所切除的组织的厚度与使用者无关而为固定。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控制所切除的组织的厚度的电极单元及内窥镜系统。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电极单元是在基于内窥镜的观察下使用高频电流将被检体内的组织切除或使被检体内的组织凝固的电极单元,包括:电极支承部,其向所述被检体内插入;基端硬质部,其与所述电极支承部的基端连结;前端硬质部,其设置于所述电极支承部的前端部;弹性区域,其设置于所述电极支承部,将所述前端硬质部及所述基端硬质部连接,所述弹性区域的弯曲刚性比所述前端硬质部及所述基端硬质部低;电极,其由所述前端硬质部支承,从所述前端硬质部的外表面突出;电连接部,其设置于所述基端硬质部,与所述电极电连接;以及操作部,其设置于所述基端硬质部,通过相对于所述基端硬质部相对地移动,使所述电极相对于所述前端硬质部相对地移动。此外,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内窥镜系统包含所述电极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是沿着第1轴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的图。

图3是沿着第2轴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的图。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作用的图。

图7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作用的图。

图8是示出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将组织切除的情形的图。

图9是示出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将组织切除的情形的图。

图10是示出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将组织切除的情形的图。

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1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13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各图中,设为在附图中能够识别各结构要素的程度的大小,因此,按照每个结构要素使比例尺不同,本发明不仅仅限定于在这些图中记载的结构要素的数量、结构要素的形状、结构要素的大小的比率、以及各结构要素的相对的位置关系。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内窥镜系统1的概要结构的图。内窥镜系统1是在被检体内在基于内窥镜的观察下将组织切除或使组织凝固的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包含作为内窥镜的电切镜10、电极单元30及外部装置5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被检体是人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内窥镜通常采用被称为电切镜的方式,但内窥镜也可以是软性内窥镜。

电切镜10包含护套11、滑块20及望远镜21。

护套11具有沿着直线状的长度轴L的管状部位。护套11是在电切镜10的使用时从被检体外向被检体内插入的部位。护套11的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的两端开口。在电切镜10的使用时,向护套11内插入后述的望远镜21及电极单元30。

另外,在护套11的外周配置有用于将灌注液向被检体内导入的外护套。外护套等用于将灌注液向被检体内导入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灌注液例如是生理盐水等电解质溶液,具有导电性。

将护套11的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的两端中的向被检体内插入的一侧的端部称为前端11a,将与前端11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称为基端11b。护套11的基端11b在电切镜10的使用时向被检体外露出。

以下为了说明,定义与长度轴L正交且相互正交的一对轴,即第1轴X及第2轴Y。此外,将沿着第1轴X的方向中的一方设为右方向,将另一方设为左方向。将沿着第2轴Y的方向中的一方设为上方向,将另一方设为下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望远镜21拍摄的图像中的水平方向与第1轴X大致平行,垂直方向与第2轴Y大致平行。此外,上方向及右方向是使用望远镜21拍摄的图像中的上及右。

由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的回收电极11c在护套11的至少前端11a附近的表面露出。另外也可以采用护套11整体由金属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且护套11的表面整体成为回收电极11c的结构。

此外,在护套11的基端11b附近设置有护套连接器11d。护套连接器11d与回收电极11c电连接。在护套连接器11d连接有缆线56。缆线56将护套连接器11d与外部装置50的高频电源控制装置55电连接。

滑块20配置在护套11的基端11b侧。滑块20相对于护套11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相对地移动。在滑块20设置有手柄20a。使用者通过手指向手柄20a施加力,由此,滑块20相对于护套11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相对地移动。另外,以使滑块20能够相对于护套11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引导的机构与以往的电切镜10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及说明。

滑块20包含镜体保持部22、电极单元保持部23及电极连接器24。镜体保持部22保持望远镜21。

望远镜21是用于对被检体内进行光学观察的部位。望远镜21具备细长的插入部21a、目镜部21b及光源连接部21c。插入部21a在望远镜21被固定于镜体保持部22的状态下向护套11内插入。

在插入部21a的前端部21a1配设有观察窗及照明光出射窗。此外,在插入部21a的基端部21a2配设有目镜部21b及光源连接部21c。

在目镜部21b装配有摄像单元52。摄像单元52与外部装置50的视频处理器51电连接。在视频处理器51电连接有图像显示装置53。此外,光纤缆线54a的一端与光源连接部21c连接。光纤缆线54a的另一端与外部装置50的光源装置54连接。

从设置于插入部21a的前端部21a1的观察窗观察到的视野被摄像单元52拍摄并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53。此外,从光源装置54出射的照明光从设置于插入部21a的前端部21a1的照明光出射窗出射。望远镜21及与望远镜21连接的外部装置50的结构与以往的电切镜10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电极单元保持部23保持后述的电极单元30。电极连接器24与电极单元保持部23所保持的电极单元30电连接。在电极连接器24连接有缆线56。缆线56将电极连接器24与外部装置50的高频电源控制装置55电连接。

电极单元30具有在固定于电极单元保持部23的状态下贯穿插入护套11内的部位。滑块20与望远镜21及电极单元30一起,相对于护套11沿着长度轴L相对地移动。电极单元30的一部分能够从护套11的前端11a突出。如后所述,在电极单元30的从护套11的前端11a突出的部位配设有电极35。

电极单元30、回收电极11c及高频电源控制装置55构成所谓的双极式电手术装置。高频电源控制装置55具备开关55a。开关55a例如是使用者用脚操作的脚踏开关。高频电源控制装置55根据开关55a的操作,切换高频电流的输出的有无。

从高频电源控制装置55输出的高频电流在被检体内在电极35、灌注液及回收电极11c之间流动。在高频电源控制装置55输出高频电流的状态下,与电极35接触的被检体的组织发热,进行组织的切除或使组织凝固。

图2是沿着第1轴X从左观察电极单元30的图。在图2中,图中的上是上方向。图3是沿着第2轴Y从下观察到电极单元30的图。在图3中,图中的上是左方向。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在图4中,图中的上是上方向,图中的右是左方向。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在图5中,图中的上是上方向。

如图2及图3所示,电极单元30具有将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细长的形状。电极单元30包含基端硬质部31、电极支承部32、电极35及操作部40。

基端硬质部31是固定于电切镜10的电极单元保持部23的部位。在基端硬质部31的前端31a结合有后述的电极支承部32。在基端硬质部31的基端31b设置有电连接部31c。电连接部31c在基端硬质部31固定于电极单元保持部23的状态下与电切镜10的电极连接器24电连接。此外,电连接部31c经由贯穿插入电极单元30内的导电性的电线33而与电极35电连接。

电极支承部32支承电极35。电极支承部32是在电切镜10的使用时从护套11的前端11a突出的部位。电极支承部32包含1个或2个前端硬质部36及1个或2个弹性区域37。

弹性区域37将前端硬质部36的基端与基端硬质部31的前端连结。弹性区域37的弯曲刚性比前端硬质部36及基端硬质部31的弯曲刚性低。

电极35由金属线等具有导电性的线状构件构成。电极35从前端硬质部36的表面突出。

电极35具有从前端硬质部36的表面的一点向前端硬质部36的外侧突出且在不同点进入前端硬质部36的内侧的环形。具体而言,电极35包含在前端硬质部36的表面的相互分离的2个点由前端硬质部36支承的一对基部35a、以及在与前端硬质部36的表面分离的状态下将一对基部35a连接的架设部35b。

如图4所示,架设部35b在从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为大致コ字状或大致U字状。在从沿着第1轴X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架设部35b的顶部35c从基部35a朝向与长度轴L交叉的方向突出。

一对基部35a在前端硬质部36内与电线33电连接。如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电线33及电极35由相同的金属制的线状构件构成。

操作部40配设于基端硬质部31。操作部40在电极单元30贯穿插入护套11内的状态下,位于比护套11的基端11b靠基端侧的位置。即,在将护套11的前端11a及电极单元30的电极支承部32插入到被检体内的状态下,操作部40位于被检体外。

操作部40能够相对于基端硬质部31相对地移动。操作部40通过相对于基端硬质部31相对地移动,使电极35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相对地移动。

详细说明电极支承部32、电极35及操作部40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电极支承部32具备2个前端硬质部36。各个前端硬质部36具有将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柱状的外形。

2个前端硬质部36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在沿着第1轴X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即,2个前端硬质部36配置为在从沿着第1轴X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存在重合的部分。因此,2个前端硬质部36分别具有在沿着第1轴X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面即对置面36a。

另外,这里“相互对置的面”是指,配置于右侧的前端硬质部36的朝向大致左方向的表面和配置于左侧的前端硬质部36的朝向大致右方向的表面。即,对置面36a是面向被2个前端硬质部36夹着的空间的部位。因此,2个前端硬质部36的对置面36a也可以不具有相互平行的部位。

在各个前端硬质部36的内侧形成有空洞部36c。如图5所示,开口部36c1在空洞部36c的基端侧的内壁面开口。电线33和后述的限制部41贯穿插入开口部36c1。

此外,在各个前端硬质部36形成有从对置面36a贯穿空洞部36c的贯通孔36d。贯通孔36d是电线33向前端硬质部36的外侧突出的孔。电线33的贯穿插入贯通孔36d的部位成为电极35的基部35a。贯通孔36d是将沿着第2轴Y的方向(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

更详细而言,各个前端硬质部36由陶瓷管32a和覆盖部38构成。陶瓷管36c及覆盖部38具有电绝缘性。陶瓷管32a在内侧形成有空洞部36c。覆盖部38是树脂制的软管,覆盖陶瓷管32a。贯通孔36d贯穿陶瓷管32a及覆盖部38。

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电极支承部32具有2个弹性区域37。2个弹性区域37与2个前端硬质部36各自的基端连接。另外,电极支承部32也可以为具备与2个前端硬质部36双方的基端连接的1个弹性区域37的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区域37由作为树脂制的软管的覆盖部38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前端硬质部36的覆盖部38和弹性区域37的覆盖部38是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连续的相同构件。电线33贯穿插入弹性区域37的覆盖部38内。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到覆盖部38内的陶瓷管32a具有使前端硬质部36的弯曲刚性比弹性区域37的弯曲刚性高的作用。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基端硬质部31由作为树脂制的软管的覆盖部38及金属管31d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基端硬质部31的覆盖部38和弹性区域37的覆盖部38是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连续的相同构件。电线33贯穿插入基端硬质部31的覆盖部38内。金属管31d覆盖覆盖部38的外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管31d具有使基端硬质部31的弯曲刚性比弹性区域37的弯曲刚性高的作用。

电极35的一对基部35a分别配置于2个前端硬质部36。即,电极35是架设在2个前端硬质部36之间的金属制的电线33。

一对基部35a配置为从设置于2个前端硬质部36的对置面36a的贯通孔36d沿着第1轴X突出。此外,一对基部35a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即,一对基部35a以从一对对置面36沿着第1轴X相互接近的方式突出。

架设部35b将一对基部35a的前端部之间连接。架设部35b在从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从一对基部35a朝向下方呈凸形状地弯曲。而且,如图4及图5所示,架设部35b的顶部35c位于比2个前端硬质部36的面向下方的下端面36b靠下方的位置。

具有以上说明的结构的电极35在从沿着第2轴Y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仅在被2个前端硬质部36夹着的空间内向外部露出。换言之,电极35的向外部露出的部位配置为在从沿着第2轴Y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与2个前端硬质部36重叠。

此外,如上所述,供基部35a贯穿插入的贯通孔36d是将沿着第2轴Y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因此,电极35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能够在沿着第2轴Y的方向上相对地移动。当电极35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在沿着第2轴Y的方向上相对地移动时,电极35的顶部35c的从下端面36b向下方的突出量变化。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具备配设在各个前端硬质部36的空洞部36c内的限制部41。限制部41从开口部36c1向空洞部36c内突出,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能够相对地移动。限制部41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进退移动。

限制部41具有朝向基端侧延伸且贯穿插入弹性区域37及基端硬质部31内的连结部41a。连结部41a与操作部40连结。限制部41随着操作部40相对于基端硬质部31的相对移动而在空洞部36c内移动。

限制部41在空洞部36c内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相对地移动,由此,变更电极35在突出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41在空洞部36c内,在与电线33的下表面相接的状态下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进退移动。限制部41从开口部36c1向空洞部36c内的突出量越大,则电线33在上下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越窄,电极35从下端面36b向下方的突出量变化。

图6示出限制部41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位于最靠基端侧的状态。此外,图7示出限制部41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位于最靠前端侧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中,当使操作部40相对于基端硬质部31向基端侧相对地移动时,限制部41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向基端侧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中,当使操作部40相对于基端硬质部31向前端侧相对地移动时,限制部41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向前端侧移动。

图6及图7示出使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与组织抵接的状态。当使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与组织抵接时,与前端硬质部36的基端连接的弹性区域37以朝向下方呈凸形状的方式弯曲。通过该弹性区域37的弯曲,对从弹性区域37向空洞部36c内突出的电线33施加以开口部36c1为支点而使前端向下方移动的力。在空洞部36c内的电线33的前端连接有电极35。因此,如图6及图7所示,在使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与组织抵接的情况下,电极35位于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可移动范围内的下端。

这里,如图6所示,如果与电线33的下方相接的限制部41位于最靠基端侧,则空洞部36c内的电线33的前端的上下方向的可移动范围最宽。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当限制部41向前端侧移动时,在空洞部36c内限制部41进入电线33的下方,因此,电线33的前端的上下方向的可移动范围变窄。具体而言,当限制部41向前端侧移动时,空洞部36c内的电线33的前端的可移动范围的下端向上方移动。空洞部36c内的电线33的前端的可移动范围是指电极35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可移动范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限制部41位于最靠基端侧的情况下,电极35的顶部35c的从下端面36b向下方的突出量变得最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随着限制部41向前端侧移动,电极35的顶部35c的从下端面36b向下方的突出量变小。

操作部40配设于基端硬质部31。操作部40在电极单元30贯穿插入护套11内的状态下位于比护套11的基端11b靠基端侧的位置。即,在将护套11的前端11a及电极单元30的电极支承部32插入到被检体内的状态下,操作部40位于被检体外。

操作部40相对于基端硬质部31能够相对地移动。操作部40通过相对于基端硬质部31相对地移动,使电极35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相对地移动,变更电极35的顶部35c的从下端面36b向下方的突出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通过使操作部40移动,能够使电极35的顶部35c从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突出的量变化。

图8、图9及图10示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及内窥镜系统1将被检体的器官100内的组织切除的情形的示意图。

在使用电极单元30将器官100内的组织切除的情况下,使用者首先在器官100内,使电极支承部32成为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与组织对置的姿势。然后,如图8所示,使用者使电极支承部32与器官100的壁面抵接,使得从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突出的电极35与组织相接。另外,将电极单元100及电切镜10的护套11向器官100内插入的方法、以及用灌注液充满器官100内的方法与以往的电极单元是同样的,因此,省略说明。

接着,使用者对开关55a进行操作,开始从高频电源控制装置55输出高频电流。由此,高频电流从电极35通过灌注液朝向回收电极11c流动,因此,与电极35接触的组织发热,将组织切断。在通过高频电流的输出开始将组织切断后,如图9所示,电极35进入组织内。

这里,如上所述,电极35配置为在从沿着第2轴Y的方向(下方)观察的情况下,不与前端硬质部36重叠。因此,当电极35在组织内进入规定的深度时,前端硬质部36与未被电极35切断的组织抵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使用者将电极支承部32按压于器官100的壁面的力发生了变化,也能够防止电极35从前端硬质部36与组织抵接的状态进一步进入组织内。

然后,如图10所示,使用者使电切镜10移动,使电极支承部32沿着器官100的壁面移动。这样,电极35在组织内在沿着壁面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将规定厚度的组织片切除。

这里,如上所述,即便使用者将电极支承部32按压于器官100的壁面的力发生了变化,电极35进入组织内的深度也保持为固定。此外,即便在使用者使电切镜10进行的移动未沿着器官100的壁面的形状且器官100的壁面与护套11的前端11a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弹性区域37发生弹性变形,也保持前端硬质部36与组织抵接的状态。而且,如果为前端硬质部36与组织抵接的状态,则如上所述,电极35进入组织内的深度也保持为固定。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及内窥镜系统1在使用者使电极35移动的轨迹不稳定的情况下、或者在使用者向电极35施加的力存在变动的情况下,电极35进入组织内的深度也能够保持为固定。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及内窥镜系统1通过使用者对位于被检体外的操作部40进行操作,能够使电极35的顶部35c从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突出的量变化。即,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及内窥镜系统1通过使用者对操作部40进行操作,能够容易地变更电极35进入组织内的深度。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及内窥镜系统1,容易控制要切除的组织的厚度。

(第2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以下,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其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图11及图1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包含基端硬质部31、电极支承部32、电极35、操作部40及转换部43。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基端硬质部31是固定于电切镜10的电极单元保持部23的部位。在基端硬质部31的前端31a结合有电极支承部32。此外,在基端硬质部31的基端31b设置有电连接部31c。

电极支承部32包含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连接的1个或2个前端硬质部36以及1个或2个弹性区域37。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电极支承部32具备2个前端硬质部36及2个弹性区域37。即,2个前端硬质部36分别具有在沿着第1轴X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面,即对置面36a。金属制的电线33贯穿插入基端硬质部31、弹性区域37及前端硬质部36内。

电极35从前端硬质部36突出。此外,电极35在前端硬质部36内与电线33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电线33及电极35由相同的金属制的线状构件构成。电极35的顶部35c从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沿着第2轴Y朝向下方突出。

在各个前端硬质部36的内侧形成有空洞部36c。开口部36c1在空洞部36c的基端侧的内壁面开口。电线33贯穿插入开口部36c1。

此外,在各个前端硬质部36形成有长孔形状的转换部43。转换部43是以将从对置面36a至空洞部36c连通的方式在沿着第1轴X的方向上贯穿的贯通孔。

此外,作为长孔的转换部43在从沿着第1轴X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长度方向相对于长度轴L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作为长孔的转换部43在从沿着第1轴X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以随着朝向基端侧而朝向上方的方式相对于长度轴L倾斜。即,在从沿着第1轴X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作为长孔的转换部43的长度方向与电极35的突出方向(下方)和长度轴L双方交叉。

电极35的一对基部35a贯穿插入在2个前端硬质部36的对置面36a开口的转换部43内。

操作部40相对于基端硬质部31能够相对地移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40向电极35传递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移动的力。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40与电线33结合。随着操作部40相对于基端硬质部31的相对移动,电线33在电极单元30内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移动。如上所述,在电线33的前端连接有电极35,因此,随着操作部40相对于基端硬质部31的相对移动,电极35相对于前端硬质部36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移动。

电极35的基部35a贯穿插入长度方向相对于长度轴L倾斜的长孔、即转换部43。因此,在从操作部40向电极35施加了力的情况下,转换部43作为对从操作部40向电极35传递的力的方向进行转换的凸轮孔发挥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部43将从操作部40向电极35施加的沿着长度轴L的力的方向转换成与电极35的突出方向(下方)和长度轴L双方交叉的方向。

具体而言,在操作部40朝向基端侧移动时从沿着第1轴X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电极35沿着转换部43朝向基端侧及上方移动。在该情况下,随着操作部40朝向基端侧移动,电极35的顶部35c的从下端面36b向下方的突出量变小。图11示出操作部40位于可移动范围的最靠基端侧的状态。

此外,在操作部40朝向前端侧移动时从沿着第1轴X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电极35沿着转换部43朝向前端侧及下方移动。在该情况下,随着操作部40朝向前端侧移动,电极35的顶部35c的从下端面36b向下方的突出量变大。图12示出操作部40位于可移动范围的最靠基端侧的状态。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具备:操作部40,其将电极35沿着长度轴L推拉;以及作为凸轮的转换部43,其将电极35的移动方向转换成在从沿着第1轴X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长度轴L倾斜的方向。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通过使操作部40移动,能够使电极35的顶部35c从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突出的量变化。即,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及内窥镜系统1通过使用者对操作部40进行操作,能够容易地变更电极35进入组织内的深度。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电极支承部32包含前端硬质部36及弹性区域37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及内窥镜系统1即便在使用者移动电极35的轨迹不稳定的情况下、或者在使用者向电极35施加的力存在变动的情况下,电极35进入组织内的深度也能够保持为固定。

(第3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以下,仅对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针对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其说明。

图13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的前端硬质部36、电极35及转换部43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

前端硬质部36形成有从下端面36b贯穿空洞部36c的贯通孔36d。电极35的基部35a贯穿插入贯通孔36d。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35的基部35a从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朝向下方突出。

转换部43是形成在空洞部35内的斜面。作为斜面的转换部43形成在空洞部36c的前端侧的内壁面。转换部43在从沿着第1轴X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以随着朝向基端侧而朝向下方的方式相对于第2轴Y及长度轴L倾斜。转换部43配置于在电极35在空洞部35内朝向前端侧移动了的情况下供极35的基部35a抵接的部位。

当操作部40位于可移动范围的最靠基端侧的端部时,如图13的实线所示,电极35的基部35a与转换部43分离。在基部35a与转换部43分离的状态下,在从沿着第1轴X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基部35a的长度方向与第2轴Y大致平行。换言之,基部35a的长度方向与长度轴L大致正交。即,在操作部40位于可移动范围的最靠基端侧的端部的状态下,电极35的顶部35c在与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突出。在该情况下,从下端面36b到电极35的顶部35c的最短距离变得最长。

而且,当操作部40位于可移动范围的最靠前端侧的端部时,如图13的双点划线所示,电极35的基部35a成为长度方向沿着转换部43而相对于第2轴Y及长度轴L倾斜的姿势。即,作为斜面的转换部43对从操作部40向电极35传递的力的方向进行转换,使与长度轴L大致正交的基部35a在向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倾倒的方向上移动。

而且,在操作部40位于可移动范围的最靠前端侧的端部的状态下,电极35的顶部35c从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向与第2轴Y倾斜的方向突出。在该情况下,从下端面36b到电极35的顶部35c的最短距离变得最短。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具备:操作部40,其沿着长度轴L推拉电极35;以及转换部43,其将电极35的顶部35c的移动方向转换成在从沿着第1轴X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长度轴L交叉的方向。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通过使操作部40移动,能够使电极35的顶部35c从前端硬质部36的下端面36b突出的量变化。即,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及内窥镜系统1通过使用者对操作部40进行操作,能够容易地变更电极35进入组织内的深度。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电极支承部32包含前端硬质部36及弹性区域37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极单元30及内窥镜系统1即便在使用者移动电极35的轨迹不稳定的情况下、或者在使用者向电极35施加的力存在变动的情况下,电极35进入组织内的深度也能够保持为固定。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违反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整体读取的发明的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伴随这种变更的电极单元及内窥镜系统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具有双图像传感器的内窥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