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钓竿

文档序号:603444 发布日期:2021-05-07 浏览:1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续接钓竿 (Splicing fishing rod ) 是由 下野诚 森川光伸 崎山晃 于 2020-10-2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种续接钓竿,能够防止随着插入而产生的固结,并且能够确保锥接合的固定力,能够防止插入到竿基侧竿体之后的竿头侧竿体脱出。本发明的续接钓竿将竿头侧竿体(2)的竿基侧端部嵌合至竿基侧竿体(3)的竿头侧端部(3a)内而连结,在竿头侧竿体(2)的竿基侧端部的外表面形成随着从竿头侧朝向竿基侧逐渐缩径的阳锥部(2A),在竿基侧竿体(3)的竿头侧端部(3a)的内表面形成随着从竿头侧朝向竿基侧缩径的阴锥部(3A),阴锥部(3A)被设定为与阳锥部(2A)相比在竿轴(O)方向的长度较短。(Provided is a splicing fishing rod capable of preventing consolidation caused by insertion, ensuring the fixing force of taper splicing and preventing the rod head side rod body from dropping out after the rod base side rod body is inserted.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plicing fishing rod, wherein the rod base side end part of a rod head side rod body (2) is embedded into the rod head side end part (3A) of a rod base side rod body (3) to be connected, a male cone part (2A) gradually reducing from the rod head side to the rod base side is form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rod base side end part of the rod head side rod body (2), a female cone part (3A) gradually reducing from the rod head side to the rod base side is formed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rod head side end part (3A) of the rod base side rod body (3), and the length of the female cone part (3A) in the rod shaft (O) direction is set to be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cone part (2A).)

续接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续接钓竿。

背景技术

以往,在将多个竿杆连接的续接钓竿中,作为连接部的构成,公知有连接部的竿杆的直径不变的直线接合、连接部的竿杆的直径变化的锥接合的钓竿。在锥接合的情况下,一般地,如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为阳侧的锥角度被设定得比阴侧的锥角度大的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5176号公报。

但是,在以往的锥接合的续接钓竿中存在下述问题:由于阳侧的锥角度设定得比阴侧的锥角度小,所以由于将阳侧的竿基侧端部过度插入阴侧的竿头侧端部而导致阳侧竿杆的端部咬入并固结于阴侧竿杆的内周。

此外,相反地,在阳侧的锥角度比阴侧的锥角度大的情况下,连接部的阳侧和阴侧的竿体彼此的表面压力变得不足,存在锥固定力不足而容易脱出的缺点,例如由于在甩线钓鱼中将钓组甩出时的反复进行较强晃动的情况,会产生松动,存在连接竿飞出而脱落的危险。

进而,在直线接合的续接钓竿中,由于随着温度变化的热膨胀,在连接时竿头侧竿体难以向竿基侧竿体的竿头侧端部内嵌合,此外取下较困难,因此在该点上也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了如上的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续接钓竿,能够防止随着插入而产生的固结,并且能够确保锥接合的固定力,能够防止插入至竿基侧竿体后的竿头侧竿体脱出。

(1)本发明是一种续接钓竿,将竿头侧竿体的竿基侧端部嵌合到竿基侧竿体的竿头侧端部内而进行连结,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竿头侧竿体的竿基侧端部的外表面形成有随着从竿头侧朝向竿基侧而逐渐缩径的阳锥部,在前述竿基侧竿体的竿头侧端部的内表面形成有随着从竿头侧朝向竿基侧而逐渐缩径的阴锥部,前述阴锥部被设定为与前述阳锥部相比竿轴方向上的长度短。

根据本发明的续接钓竿,因为阴锥部与阳锥部相比竿轴方向的长度短,所以成为竿头侧竿体的竿基侧端部的外表面不与竿基侧竿体的竿头侧端部的内表面接触的构造。也就是说,竿头侧竿体的阳锥部的竿基侧端部以插通竿基侧竿体的阴锥部而贯通到竿基侧的状态被锥接合而被嵌合。由此,在本发明中,能够使锥接合的精度和锥接合的固定力提高。并且,能够使阳锥部相对于阴锥部在不过度插入的适度的锥接合位置固定。即,能够防止如阳侧的锥角度被设定为比阴侧的锥角度大的以往情况的锥接合那样的将阳侧的竿基侧端部过度插入到阴侧的竿头侧端部而导致的竿体彼此的固结。

这样地在本发明中,由于是基于锥接合的连接方式,因此能够抑制随着温度变化的热膨胀所导致的插入困难性,并且能够防止像以往那样随着插入而产生的固结。并且通过使阳锥部和阴锥部的锥角度一致,能够确保锥接合的固定力,能够防止插入竿基侧竿体之后的竿头侧竿体脱出。

(2)可以是前述阳锥部和前述阴锥部的锥角相同的构成。

在该情况下,由于阳锥部和阴锥部的锥角度相同,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锥接合的固定力,能够防止插入到竿基侧竿体之后的竿头侧竿体脱出。

(3)优选前述竿基侧竿体的与前述阴锥部的竿基侧连续设置的内表面被设定为至少比形成于前述竿头侧竿体的前述阳锥部的锥角小,在前述竿头侧竿体的竿基侧端部设置有与前述竿基侧竿体的内表面摩擦接触的端塞。

在该情况下,由于为设置在竿头侧竿体的竿基侧端部的端塞与竿基侧竿体的内表面摩擦接触的状态,所以在将阳锥部和阴锥部进行锥接合而连接时能够带来摩擦感。

(4)也可以特征在于,在前述阳锥部中竿头侧部分形成有阶梯面,所述阶梯面令外径变小并且覆盖有与前述阳锥部的锥面成为同一面的涂装部,在将前述阳锥部和前述阴锥部进行了锥接合的状态下,覆盖于前述阶梯面的前述涂装部的一部分嵌合于前述阴锥部的内侧。

在该情况下,在将竿头侧竿体的阳锥部插入竿基侧竿体的阴锥部而连接时,以竿头侧竿体的涂装部进入阴锥部的内侧的状态被嵌合。此时,涂装部与阳锥部的锥面为同一面而一致,能够进行高精度的锥接合,因此连接的完成状态变得良好,能够使作为续接钓竿的美观度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续接钓竿,能够防止随着插入而产生的固结,并且能够确保锥接合的固定力,能够防止插入到竿基侧竿体之后的竿头侧竿体脱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续接钓竿,是表示将竿头侧竿体和竿基侧竿体连接前的状态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2是表示在图1中将竿头侧竿体和竿基侧竿体连接的中途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中将竿头侧竿体和竿基侧竿体嵌合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续接钓竿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续接钓竿举甩线钓鱼用的钓竿作为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有时为了使各构成部件成为能够识别的大小而根据需要适当变更各构成部件的比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续接钓竿1是将竿头侧竿体2的竿基侧端部2a嵌合至竿基侧竿体3的竿头侧端部3a内而进行连结的续接竿。

在此,作为续接钓竿1,被连结的竿体的根数不限定于两根,三根以上也没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续接钓竿1,以在各竿体根据需要而设置未图示的钓线引导机构、此外根据需要而在手侧的竿体设置绕线轮而享受钓鱼的竿作为对象。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续接钓竿1的长度方向,将顶端侧(在附图中左侧)定义为竿头,将手持侧(在附图中右侧)定义为竿尾,将从竿头到竿尾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在前后方向将前侧定义为竿头侧,将后侧定义为竿基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绕成为钓竿的中心轴线的竿轴O的方向定义为周向。

另外,图1至图3为了容易观察,将竿头侧竿体2作为侧视图示出,将竿基侧竿体3作为通过竿轴O的纵剖视图而示出。

续接钓竿1为,竿头侧竿体2和竿基侧竿体3的双方都是将环氧树脂等的合成树脂基体用碳纤维等的强化纤维强化而成的纤维强化树脂制的竿杆,在此是管状竿杆。

竿头侧竿体2具备:竿本体20、被安装在竿本体20的竿基侧的连结体21。在连结体21的竿基侧端部2a的外表面形成有随着从竿头侧朝向竿基侧逐渐缩径的阳锥部2A。阳锥部2A位于连结体21中比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靠竿基侧的部分。在连结体21中比阳锥部2A靠竿头侧的部分形成有外表面被进行了涂装的涂装部2B。涂装部2B从竿头侧朝向竿基侧而外径变大,在涂装部2B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处外径变小而与阳锥部2A连续设置。涂装部2B和阳锥部2A的外表面彼此为同一面。

连结体21的涂装部2B形成为,以既定厚度覆盖涂装材23,覆盖的涂装材23与阳锥部2A的外表面彼此以互相为同一面的方式平滑地连续。也就是说,涂装部2B形成有与阳锥部2A相比外径小且与阳锥部2A的锥面成为同一面的涂装部2B所覆盖的阶梯面21a。在将阳锥部2A和阴锥部3A进行了锥接合的状态下,覆盖于阶梯面21a的涂装部2B的一部分(附图标记2b的部分)以插入到阴锥部3A(在后述)的内侧的状态被配置。(图3参照)。

在竿基侧竿体3的竿头侧端部3a的内表面,形成有随着从竿头侧朝向竿基侧逐渐缩径的阴锥部3A。阴锥部3A被设定为与阳锥部2A相比在竿轴O方向的长度较短。并且,阳锥部2A和阴锥部3A的锥角θ1、θ2(参照图1)被设定为相同。在续接钓竿1中,在竿基侧竿体3的竿头侧端部3a的阴锥部3A嵌合竿头侧竿体2的竿基侧端部2a的阳锥部2A。

另外,作为阳锥部2A和阴锥部3A的锥角θ1、θ2,是例如2.0/1000左右。

在竿基侧竿体3中,在竿头侧端部3a的内表面中具有与上述的阴锥部3A的竿基侧连续设置而形成的内径没有变化的直线部3B。即,直线部3B形成在包含竿基侧竿体3的竿轴O的剖视下与竿轴O平行地延伸的内表面。

阳锥部2A的顶端形成有在与阴锥部3A嵌合的状态下位于竿基侧竿体3的直线部3B的内侧而不与阴锥部3A接触的退避部2c。

例如,如图3所示,在竿头侧竿体2的连结体21中,被插入到竿基侧竿体3的部分的沿竿轴O方向的长度尺寸(接合尺寸L1)被设定为80mm,阴锥部3A的沿竿轴O方向的长度尺寸(扩孔深度L2)被设定为60mm,退避尺寸L3被设定为20mm。通过设置该退避部2c,竿头侧竿体2的连结体21的端部不与竿基侧竿体3的内周接触,由此防止竿头侧竿体2和竿基侧竿体3固结。

在竿头侧竿体2的竿基侧端部2a设置有比该竿基侧端部2a的外径大且与直线部3B摩擦接触的端塞22,所述直线部3B与基侧竿体3的阴锥部3A的竿基侧连续设置。

端塞22由橡胶等的弹性部件形成,与阳锥部2A的竿基侧连续设置,从阳锥部2A的外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例中,遍及整周而突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周围的至少一处突出。端塞22为竿基侧的角部的外周缘弯曲。端塞22的外径尺寸被设定为比竿基侧竿体3的直线部3B的内径尺寸稍大。例如、端塞22的外形尺寸设定为比直线部3B的内径大例如0.1mm。

竿头侧竿体2的阳锥部2A被插入到阴锥部3A而连接时,端塞22位于直线部3B的范围内,成为与该直线部3B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

接着,关于像这样构成的续接钓竿1的作用,基于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如图3所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续接钓竿1,由于阴锥部3A比阳锥部2A在竿轴O方向的长度短,所以成为竿头侧竿体2的竿基侧端部2a的端部的外表面不与竿基侧竿体3的竿头侧端部3a的内表面接触的构造。也就是说,竿头侧竿体2的阳锥部2A的竿基侧端部2a以插通于竿基侧竿体3的阴锥部3A而贯通到竿基侧的状态被锥接合而被嵌合。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锥接合的精度和锥接合的固定力提高。并且,能够使阳锥部2A在相对于阴锥部3A没有过度插入的适度的锥接合位置固定。即,竿头侧竿体2的竿基侧端部2a的外表面不与竿基侧竿体3的竿头侧端部3a的内表面接触,因此防止固结,并且阳侧的锥角度和阴侧的锥角度以相同的方式被设定,因此能够保持竿体彼此的表面压力,能够充分地维持锥固定力。

这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基于锥接合的连接方式,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温度变化的热膨胀而导致的插入难度,并且能够防止像以往那样的伴随着插入而产生的固结。并且通过使阳锥部2A和阴锥部3A的锥角度一致,能够确保锥接合的固定力,能够防止插入到竿基侧竿体3后的竿头侧竿体2脱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阳锥部2A和阴锥部3A的锥角θ1、θ2是相同的,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锥接合的固定力,能够防止插入到竿基侧竿体3后的竿头侧竿体2脱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竿头侧竿体2的竿基侧端部2a设置有端塞22,所述端塞22比该竿基侧端部2a的外径大且与直线部3B摩擦接触,所述直线部3B与基侧竿体3的阴锥部3A的竿基侧连续设置,所以设置在竿头侧竿体2的竿基侧端部2a的端塞22成为与竿基侧竿体3的直线部3B的内表面摩擦接触的状态,由此在将阳锥部2A和阴锥部3A进行锥接合而连接时能够带来摩擦感。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竿头侧竿体2的阳锥部2A向竿基侧竿体3的阴锥部3A插入而连接时,以竿头侧竿体2的涂装部2B进入阴锥部3A的内侧的状态而被嵌合。此时,涂装部2B与阳锥部2A的锥面为同一面而一致、能够进行高精度的锥接合,因此连接的完成状态成为良好,能够使作为续接钓竿1的美观度提高。

在基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续接钓竿中,能够防止随着插入而产生的固结,并且能够确保锥接合的固定力,能够防止插入到竿基侧竿体3后的竿头侧竿体2脱出。

以上,说明了基于本发明的续接钓竿的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被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更换、变更。在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中,包含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设想到的方式、实质地相同的方式、同等的范围的方式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竿基侧竿体3的与阴锥部3A的竿基侧连续设置的内表面形成直线部3B的方式,但不限定于直线的表面,在阳锥部2A的竿基侧设置不与阴锥部3A接触的退避部2c即可。简而言之,以至少比形成在竿头侧竿体2的阳锥部2A的锥角更小的方式设定即可。例如,可以相对于阳锥部2A的锥面成为倒锥。即,该倒锥部形成以随着从竿头侧朝向竿基侧而逐渐从竿轴O离开的方式倾斜的锥部也没关系。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阳锥部2A和阴锥部3A的锥角θ1、θ2被设定为相同,但并不是限制双方的锥角θ1、θ2必须相同。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竿头侧竿体2的竿基侧端部设置与竿基侧竿体3的内表面(直线部3B)摩擦接触的端塞22,但也可以是省略该端塞22的竿头侧竿体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竿头侧竿体2的阳锥部2A形成阶梯面21a、在该阶梯面21a覆盖涂装材23的构成,但也可以是没有像这样的阶梯面21a、涂装部2B的构成的竿体。另外,也可以是以在被覆膜的涂装材23向阴锥部3A插拔时不会被剥离的方式,使阴锥部3A的开口端弯曲、设置覆膜的厚度以上的阶梯,进而也可以使阳锥部2A的竿头侧的锥角变小,或设置覆膜的厚度以上的阶梯。

附图标记

1  续接钓竿

2  竿头侧竿体

2a  竿基侧端部

2c  退避部

2A  阳锥部

2B  涂装部

3  竿基侧竿体

3a  竿头侧端部

3A  阴锥部

3B  直线部

20  竿本体

21  连结体

21a 阶梯面

22  端塞

23  涂装材

O  竿轴。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垃圾填埋场蚊蝇密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