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出竿

文档序号:928017 发布日期:2021-03-05 浏览:1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振出竿 (Vibrating rod ) 是由 菅沼信广 松本圣比古 寺岛久词 于 2020-09-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借助简单的构造防止各节的固接及旋转等的廉价的振出竿。该振出竿(10)由多个节(11~17)构成。在第5号节(15)的末端部(20)的内侧,从末端侧(24)向后端侧(25)形成有缩径部(27)及嵌合凹部(26)。嵌合凹部(26)的内表面(29)以锥度比T1倾斜。缩径部(27)将第5号节(15)的末端开口缩径。在第4号节(14)的后端部(21),从后端侧(25)向末端侧(24)形成有第1嵌合凸部(36)及第2嵌合凸部(37)。第1嵌合凸部(36)被以锥度比T2向末端侧(24)逐渐缩径。第2嵌合凸部(37)被以锥度比T3向末端侧(24)逐渐缩径。各锥度比满足T3≤T1<T2。(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heap vibrating rod which prevents the joint fixing and rotation of each section by means of a simple structure. The vibrating rod (10) i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segments (11-17). A reduced diameter portion (27) and an engagement recess (26) are formed from the distal end side (24) to the rear end side (25) inside the distal end portion (20) of the No. 5 knot (15). The inner surface (29) of the fitting recess (26) is inclined at a taper ratio T1. The diameter reducing section (27) reduces the diameter of the distal end opening of the No. 5 knot (15). A1 st fitting convex part (36) and a 2 nd fitting convex part (37) are formed from the rear end side (25) to the distal end side (24) at the rear end part (21) of the No. 4 knot (14). The 1 st fitting projection (36) is gradually reduced in diameter toward the distal end side (24) at a taper ratio T2. The 2 nd fitting projection (37) is gradually reduced in diameter toward the distal end side (24) at a taper ratio T3. The taper ratios satisfy T3 ≤ T1 ≤ T2.)

振出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所谓的振出式钓竿的构造。

背景技术

所谓的振出式的钓竿、抄网竿(玉の柄)(以下称作“振出竿”。)由多个节构成,各节以构成伸缩套筒的方式被组装。各节一般由借助碳纤维被强化的树脂构成,从多个节中的外径最小的按顺序称作第1号节、第2号节,外径最大的节称作母节。母节是垂钓者操作振出竿时把持的部分,配置于该母节的内侧的节称作次母节。实际垂钓时,要求振出竿迅速且顺畅地伸长,缩短。

如前所述,各节构成伸缩套筒,所以例如抄网竿的情况下,若垂钓者猛烈地挥动母节而使各节伸长,则相邻的节彼此在轴向上被相对较强地拉伸,有牢固地嵌合而互相固接的可能。另一方面,振出竿中相邻的节彼此的嵌合较弱的情况下,有相邻的节彼此相对地绕轴向旋转或实际垂钓时垂钓者无意时振出竿缩短(各节脱落)的可能。为了消除该不良情况,以往寻求各种各样的对策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抄网竿的构造为了实现次母节相对于母节的顺畅的滑动,在次母节的后端部及母节的末端部分别配置有球、金属制部件,且为了防止母节与次母节的固接,在母节的末端的内侧设置减少与次母节接触的接触面积的槽。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抄网竿的构造为了防止次母节与母节的固接,母节的末端部的内侧被缩径而形成台阶部,并且以与该台阶部抵接的方式,次母节的后端部被扩径。进而,为了防止次母节相对于母节的相对旋转,在次母节的后端部形成卡止槽,并且与该卡止槽卡合的卡止突起设置于母节的末端部的内侧。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607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74835号公报。

但是,前述固接防止用的槽的形成、旋转防止用的卡止槽及卡止突起的形成在节的成形上并不容易,有节的制造成本大幅上升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能够借助简单的构造防止实际垂钓时的各节的固接及旋转等的廉价的振出竿。

(1) 本发明的振出竿具有大径的节及与前述大径的节的内侧相邻地配置的小径的节,前述小径的节相对于大径的节沿轴向相对滑动。前述大径的节在其末端部内侧形成向轴向后方以既定的锥度比T1将内径逐渐扩径的嵌合凹部,并且具有比前述嵌合凹部靠轴向前方设置而将末端内径缩径的缩径部。前述小径的节在其后端部形成朝向轴向前方以既定的锥度比T2将外径逐渐缩径的第1嵌合凸部,并且具有比前述第1嵌合凸部靠轴向前方设置而朝向轴向前方以不同于前述锥度比T2的既定的锥度比T3将外径逐渐缩径的第2嵌合凸部。

根据该方案,通过小径的节相对于大径的节滑动,振出竿伸长。此时,小径的节的后端部嵌合于大径的节的末端部的内侧。具体地,以小径的节的第2嵌合凸部及第1嵌合凸部被相对于大径的节的嵌合凹部推入的方式嵌合。第2嵌合凸部的锥度比T3与第1嵌合凸部的锥度比T1不同,所以大径的节及小径的节在第2嵌合凸部或第1嵌合凸部中的某一方较强地嵌合,并且在某另一方较弱地嵌合。即,在强弱二级的嵌合状态下大径的节与小径的节嵌合。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实际垂钓时振出竿承受弯矩而弯曲,所以在大径的节与小径的节之间形成强嵌合状态与弱嵌合状态的二级的嵌合状态,由此能够使得小径的节相对于大径的节不会相对旋转或脱落地切实地嵌合。并且,在大径的节设置缩径部,所以即使在小径的节被以较强的力从大径的节拉出的情况下,也通过小径的节抵接于前述缩径部来限制小径的节的拉出。

(2) 优选地,前述各锥度比满足T3≤T1<T2。

该结构中,相对于前述嵌合凹部,前述第2嵌合凸部较弱地嵌合,前述第1嵌合凸部较强地嵌合。

(3) 优选地,前述锥度比T1设定为与前述锥度比T3相等。

该结构中,前述第2嵌合凸部不相对于前述嵌合凹部较强地嵌合,但由于各节的弯曲形成较弱的嵌合状态。

(4) 优选地,前述锥度比T1及T3设定为0/1000以上10/1000以下。

该结构中,前述第2嵌合凸部相对于前述嵌合凹部为了防止前述的旋转及脱落而被以必要且充分的嵌合力嵌合。

(5) 优选地,在前述缩径部与前述嵌合凹部的边界形成第1嵌合台阶部,前述小径的节在比前述第2嵌合凸部靠轴向前方处还具有将外径缩径的第2嵌合台阶部。该情况下,前述第1嵌合台阶部的内径设定为比前述第2嵌合台阶部的外径小。

该结构中,小径的节被从大径的节拉出的情况下,第2嵌合台阶部抵接于前述第1嵌合台阶部,小径的节的滑动被切实地限制。

(6) 也可以是,在前述小径的节的末端部外侧,设置有与前述缩径部抵接而将相对于前述大径的节的前述小径的节的滑动引导的滑动引导部。

该结构中,前述小径的节被从前述大径的节拉出时,即使小径的节的末端与大径的节的内侧碰撞,前述滑动引导部也在抵接于前述缩径部的同时引导小径的节的滑动。因此,能够进行小径的节的顺畅的拉出。

(7) 也可以是,在前述小径的节的末端部形成倒角部。

该结构中,前述小径的节被从前述大径的节拉出时,小径的节的末端与大径的节的内侧以锐角相接,所以即使小径的节的末端与大径的节抵接,前述倒角部也引导小径的节的滑动。因此,能够进行小径的节的顺畅的拉出。

发明效果

根据该发明,仅在大径的节与小径的节之间形成二级的嵌合状态,由此简单地防止实际垂钓时的节的旋转、脱落。此外,借助设置于大径的节的缩径部,小径的节的过大的拉出被简单地限制。因此,提供实际垂钓时防止各节的旋转、脱落及固接的廉价的振出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振出竿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4号节与第5号节的嵌合状态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振出竿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振出竿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振出竿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振出竿的一方式,显然可以在不改变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改变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振出竿(振出竿)10的外观立体图。

该振出竿10被称作所谓的抄网竿(タモの柄),在设置于末端的凸台19装卸自如地安装有抄网。该振出竿10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7根节11~17 (所谓的7根连接构造),如该图所示,各节11~17被振出式地组装。即,小径的节被插入大径的节的内侧,小径的节相对于大径的节沿轴向18滑动自如。从外径最小的节按顺序称作第1号节11、第2号节12,第7号节17特别地称作母节(元節)17,第6号节16称作次母节(元上節)16。各节11~16被容纳于分别相邻的节12~17的内侧时,即,节11~16都容纳于母节17内时,凸台19嵌入母节17的末端开口。一般地,凸台19的外周面由橡胶构成,凸台19兼用作振出竿10的收纳时的盖。在母节16的后端拧入有尾栓42。

各节11~17由已知的要点成形。例如,将被碳纤维强化的树脂片(预浸处理)裁断成既定形状,其被缠绕于心轴的周围后,以既定的温度实施热处理,由此烧制成所期望的形状的节。该热处理后通过抽出心轴,各节11~17作为振出竿10的零件成形。

一般地,各节11~17的外形形状以预先设计的锥度比从轴向18的末端侧(该图中为左侧)向后端侧(该图中为右侧)逐渐扩径。并且,相邻的节的外径较大的节的末端部的内径被设计成比外径较小的节的后端部的外径小。因此,例如第4号节14(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小径的节”的一例)从第5号节15(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大径的节”的一例)沿轴向18伸出的情况下,第5号节15的末端部20的内径被比第4号节14的后端部(无图示)的内径小地设定,所以两者嵌而维持第4号节14相对于第5号节15的伸长状态。其他相邻的大径的节与小径的节的关系也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出竿10具有7根连接构造,但不限于该构造,由多个节构成、小径的节被在大径的节的内侧相邻地配置而两者沿轴向18相对滑动的构造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振出竿10例示了抄网竿,但本发明显然能够一般地应用于振出式的钓竿。

本实施方式的振出竿10的特征在于,相邻的节的大径的节的末端部与小径的节的后端部的嵌合构造。两者被如后所述那样的简单的构造嵌合,由此切实地防止实际垂钓时各节11~16的旋转、垂钓者无意的脱落。

图2是示意地表示第4号节14的后端部21与第5号节15的末端部20的嵌合状态的图。

第5号节15的末端外径22比后端外径小。即,第5号节15的外形形状23呈从轴向18的末端侧24向后端侧25外径被逐渐扩径的楔状。第5号节15的外形的锥度比被设定成0.1/1000~5/1000左右。

在第5号节15的末端部20的内侧形成有嵌合凹部26及缩径部27。它们与第5号节15的内壁面28一体地形成。第5号节15的内壁面28与前述心轴的外形形状对应,一般以锥度比Λ倾斜。即,一般地,第5号节15的内壁面28的内径从末端侧24向后端侧25逐渐扩径。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锥度比Λ被设定为0.1/1000~5/1000左右。

与该内壁面28连续地在末端侧24形成有前述嵌合凹部26。该嵌合凹部26的内表面29如该图所示地倾斜。即,嵌合凹部26的内径从轴向18的末端侧24向后端侧25以锥度比T1逐渐扩径。在本实施方式中,锥度比T1被设定为2/1000,但不限于此,T1≤10/1000即可,此外,也可以是T1=0/1000。即,锥度可以比T1被在0/1000≤TI≤10/1000的范围适当设定。

与该嵌合凹部26连续地在末端侧24形成有前述缩径部27。缩径部27呈圆环状,也与第5号节15的末端30连续,以将该末端30的内径缩径的方式向内侧突出。缩径部27的内表面31沿着轴向18,但为使成形时的前述心轴的拔脱作业顺畅,也可以设置所谓的拔模斜度。另外,缩径部27的形状只要是将前述末端30的内径缩径的形状则不限于圆环状。由于形成该缩径部27,所以前述末端30的开口周缘部的刚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述缩径部27呈圆环状,所以在与前述嵌合凹部26的边界形成台阶部3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1嵌合台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台阶部32的内径33被比在后详细说明的第4号节14的台阶部35(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2嵌合台阶部”)的外径35小地设定。在后说明前述台阶部32的内径33被比前述台阶部34的外径35小地设定所产生的作用效果。

在第4号节14的后端部21形成有第1嵌合凸部36及第2嵌合凸部37。它们与第4号节14的外周面38一体地形成。第4号节14的外径39被比第5号节15的缩径部27的内径33小地设定,形成前述第1嵌合凸部36及第2嵌合凸部37,由此第4号节14的后端部21的外径放大。

在第4号节14的后端形成有前述第1嵌合凸部36。该第1嵌合凸部36呈圆台状,其外周面40以锥度比T2倾斜。即,第1嵌合凸部36的外径从后端侧25向末端侧24逐渐缩径。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锥度比T2被设定成10/1000左右,但不限于此,能够在5/1000~20/1000左右的范围适当设定。但是,锥度比T1、T2之间有T1<T2的关系。

与该第1嵌合凸部36连续地在末端侧24形成有第2嵌合凸部37。该第2嵌合凸部37的外周面41以锥度比T3倾斜。即,第2嵌合凸部37的外径从后端侧25向末端侧24逐渐缩径。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锥度比T3被设定成2/1000,但不限于此,能够在与锥度比T1相同程度的0/1000≤TI≤10/1000的范围适当设定。但是,锥度比T2、T3之间有T2<T3的关系。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述各锥度比T1、T2、T3被设计成,T3≤T1<T2的关系成立。

在前述第2嵌合凸部37的轴向18的前方、即第2嵌合凸部37的前端形成有前述台阶部34。该台阶部34通过形成为第2嵌合凸部37的前表面竖立的壁面而构成。该第2嵌合凸部37的前表面的外径为前述台阶部34的外径35,被比前述台阶部32的内径33大地设定。

以上对第4号节14的后端部21与第5号节15的末端部20的嵌合状态进行了说明,但该嵌合状态在第3号节13与第4号节14等互相相邻的大径的节与小径的节之间也成立。不过,在相邻某一组的大径的节与小径的节之间前述嵌合状态成立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振出竿10中,若小径的节相对于相邻的大径的节滑动,例如第4号节14相对于前述第5号节15向轴向18的末端侧24滑动,则振出竿10伸长。此时,如图2所示,以第4号节14的第2嵌合凸部37及第1嵌合凸部36被相对于第5号节15的嵌合凹部26推入的方式嵌合。第2嵌合凸部37的锥度比T3及第1嵌合凸部36的锥度比T1被如前所述地设定,所以第1嵌合凸部36向嵌合凹部26较强地嵌合,并且第2嵌合凸部37较弱地嵌合。

实际垂钓时,振出竿10承受弯矩而弯曲。因此,在第5号节15与第4号节14之间形成强嵌合状态和弱嵌合状态的二级的嵌合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前述各锥度比T1、T2、T3,T3≤T1<T2的关系成立,所以相对于前述嵌合凹部26,前述第2嵌合凸部37较弱地嵌合,前述第1嵌合凸部较强地嵌合。由此,第4号节14的脱落、以轴向18为中心的旋转等被防止,被相对于第5号节15切实地嵌合。并且,该振出竿10处,在第5号节15设置有前述缩径部27,所以即使在第4号节14被较强的力从第5号节15拉出的情况下,第4号节14也相对于前述缩径部27抵接,第4号节14不会被向末端侧24勉强地拉出。结果,避免第4号节14与第5号节15的固接。

本实施方式中,前述嵌合凹部26的锥度比T1也可以设定成与前述第2嵌合凸部37的锥度比T3相等。该情况下,第2嵌合凸部37未相对于嵌合凹部26较强地嵌合,但由于第4号节14及第5号节15的弯曲,两者间形成弱嵌合状态。由此,实际垂钓时,防止第4号节14的脱落、旋转,并且两节14、15的固接被更切实地防止。

如前所述,前述锥度比T1及T3被设定为0/1000以上10/1000以下。由此,在前述嵌合凹部26与前述第2嵌合凸部37之间,产生用于防止第4号节14的脱落、旋转而必要且充分的嵌合力。

在第5号节15的缩径部27与嵌合凹部26的边界形成有台阶部32,在第4号节14形成有台阶部34,特别地,台阶部32的内径被比台阶部34的外径小地设定,所以第4号节14被从第5号节15拉出时,台阶部34抵接于台阶部32,第4号节14的滑动被切实地限制,第4号节14与第5号节15的固接被更切实地避免。

接着,公开了本实施方式的振出竿10的变形例。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振出竿50的要部放大剖视图。该图示意地表示振出竿50的收纳状态。

在该图中母节17的内侧容纳有次母节16,虽未图示,但第1号节11~第5号节15均容纳于次母节16的内侧。第2号节12~第5号节15及次母节16的长度相同,第1号节11从次母节16突出。前述凸台19嵌入母节17的末端。

本变形例的振出竿50与前述实施方式的振出竿10不同之处在于在次母节16的末端部形成有膨出部4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滑动引导部”)。该膨出部43与次母节16一体地形成。本变形例中,膨出部43呈该图所示地向径向外侧缓缓膨出的外形,在沿着轴向18的中央部,外径最大。本变形例中,该膨出尺寸44设定为26~27mm左右。但是,膨出部43的最大外径比母节17的缩径部27的内径小。

振出竿50呈收纳状态时,即,第1号节11~次母节16都容纳于母节17的状态下,前述抵接部43在母节17的内侧被比前述缩径部27靠后端侧25地配置。若次母节16从该状态被从母节17向末端侧24拉出,则次母节16的膨出部43与母节17的缩径部27接触。但是,前述膨出部43如前所述地缓缓地向径向膨出,所以与前述缩径部27抵接的同时引导次母节16的滑动。因此,能够进行次母节16的顺畅的拉出。

该变形例中,前述膨出部43一体地形成于次母节16,但也可以将其取代,如图4所示地,在次母节16的末端实施倒角加工。即,也可以如该图所示,在次母节16的末端角部形成有所谓的C面45。

通过这样地形成C面45,次母节16被从母节17向末端侧24拉出时,次母节16的末端角部与前述缩径部27接触。但是,次母节16的末端角部与前述缩径部27呈锐角地接触,所以前述C面45抵接于缩径部27的同时引导次母节16的滑动。因此,能够进行次母节16的顺畅的拉出。另外,也可以取代C面45而实施所谓的R面、其他倒角加工。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振出竿60的要部放大剖视图。该图将振出竿60的收纳状态示意地表示。

与第1变形例的振出竿50相同地,在母节17的内侧容纳有次母节16,虽未图示,但第1号节11~第5号节15均容纳于次母节16的内侧。

本变形例的振出竿60与前述实施方式的振出竿10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径的节(母节17)的缩径部27被向轴向18的后端侧25延伸设置,形成有载置次母节16的末端部的座46。该变形例中,座46作为缩径部27的一部分被形成,但也可以是与缩径部27分体的部件设置于母节17的末端部内侧。

该变形例中,振出竿60呈收纳状态时,即,第1号节11~次母节16都被容纳于母节17的状态下,次母节16的末端被支承于前述座46。因此,次母节16从该状态被从母节17向末端侧24拉出的情况下,母节17不会与次母节16碰撞而妨碍滑动。因此,能够进行次母节16的顺畅拉出。

附图标记说明

10・・・振出竿

11・・・第1号节

12・・・第2号节

13・・・第3号节

14・・・第4号节

15・・・第5号节

16・・・次母节

17・・・母节

18・・・轴向

20・・・末端部

21・・・后端部

26・・・嵌合凹部

27・・・缩径部

28・・・内壁面

29・・・内表面

30・・・末端开口

31・・・内表面

32・・・台阶部

33・・・内径

34・・・台阶部

35・・・外径

36・・・第1嵌合凸部

37・・・第2嵌合凸部

38・・・外周面

40・・・外周面

41・・・外周面

43・・・膨出部

44・・・膨出尺寸

45・・・C面

50・・・振出竿

60・・・振出竿。

1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卷线器座以及具备该卷线器座的钓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