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锻压工艺及锻压生产线

文档序号:606309 发布日期:2021-05-07 浏览: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锻压工艺及锻压生产线 (Forging process and forging production line ) 是由 李松 柏中 于 2020-12-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一种锻压工艺及锻压生产线,涉及锻造的技术领域,其中锻压工艺包括S1:上料,S2:预锻,S3:第一次转换,S4:终锻,S5:第二次转换,S6:刻边,S7:下料,锻压生产线包括上料架、预锻机、一号机器人、终锻机、二号机器人与刻边机。本申请在向预锻机上上料、将坯料从预锻机上转换至终锻机上、将坯料从终锻机上转换至刻边机上以及从刻边机上下料时均通过自动控制,降低了工作人员接触坯料的概率,进而降低了坯料砸伤或烫伤工作人员的概率,提高了安全性;同时提高了转运坯料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坯料转运的效率提高,使得坯料表面不易形成氧化皮,提高了坯料表面的物理性能。(The application relates to a forging and pressing technology and forging and pressing production line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forging, wherein the forging and pressing technology comprises S1: feeding, S2: preforging, S3: first conversion, S4: finish forging, S5: second conversion, S6: edge carving, S7: blanking, wherein the forging and pressing production line comprises a feeding frame, a pre-forging machine, a first robot, a final forging machine, a second robot and an edge carving machine. The automatic control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automatic control is carried out when the blank is fed to the pre-forging machine, the blank is converted from the pre-forging machine to the final forging machine, the blank is converted from the final forging machine to the edge carving machine and the blank is fed from the edge carving machine, so that the probability that a worker contacts the blank is reduced,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blank injures or scalds the worker is further reduced, and the safety is improved; meanwhile, the efficiency of transferring the blanks is improved, and further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because the efficiency of blank transportation is improved, make the difficult scale that forms on blank surface, improve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n blank surface.)

一种锻压工艺及锻压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锻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锻压工艺及锻压生产线。

背景技术

锻造,是一种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属于锻压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通过锻造能消除金属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铸态疏松等缺陷,优化微观组织结构,同时由于保存了完整的金属流线,因此锻件的机械性能一般优于同样材料的铸件。相关机械中负载高、工作条件严峻的重要零件多采用锻件。

目前在锻压异型锻件时,需要先通过人工将坯料放置在预锻机上进行预锻,之后通过人工将坯料从预锻机上转移至终锻机上进行终锻,之后通过人工将坯料从终锻机上转移至刻边机上进行刻边,最后通过仍将坯料从刻边机上卸下。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移动坯料时主要借助人工,由于人工转运坯料时非常不稳定,因此坯料容易掉落,进而容易砸伤烫伤工作人员。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坯料砸伤烫伤工作人员的概率,本申请提供一种锻压工艺及锻压生产线。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锻压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锻压工艺,包括S1:上料,自动将加热好的坯料放置在预锻机上;

S2:预锻,将预锻机上的坯料进行初步锻压;

S3:第一次转换,自动将完成初锻的坯料转换至终锻机上;

S4:终锻,将终锻机上的坯料进行完全锻压;

S5:第二次转换,自动将完成终锻的坯料转换至刻边机上;

S6:刻边,将刻边机上坯料的毛边切除;

S7:下料,自动将刻边机上的坯料取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向预锻机上上料、将坯料从预锻机上转换至终锻机上、将坯料从终锻机上转换至刻边机上以及从刻边机上下料时均通过自动控制,降低了工作人员接触坯料的概率,进而降低了坯料砸伤或烫伤工作人员的概率,提高了安全性;同时提高了转运坯料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坯料转运的效率提高,使得坯料表面不易形成氧化皮,提高了坯料表面的物理性能。

可选的,

所述S3:第一次转换,包括

S31:第一次移料,自动将完成初锻的坯料移动至终锻机上,

S32:冷却预锻机,自动向预锻机上的模具上喷洒石墨乳,进而对预锻机上的模具进行冷却;

所述S5:第二次转换,包括

S51:第二次移料,自动将完成终锻的坯料移动至刻边机上,

S52:冷却终锻机,自动向终锻机上的模具上喷洒石墨乳,进而对终锻机上的模具进行冷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坯料输送至终锻机上后,可向预锻机的模具上自动喷洒石墨乳,进而对预锻机的模具进行冷却;在将坯料输送至刻边机上后,可向终锻机的模具上自动喷洒石墨乳,进而对终锻机的模具进行冷却;如此降低了模具过热变形的概率,提高了模具的寿命;由于在喷洒石墨乳时通过自动控制,降低了工作人员被蒸汽烫伤的概率,提高了安全性。

可选的,

所述S32:冷却预锻机可与所述S4:终锻同步进行;

所述S52:冷却终锻机可与所述S6:刻边同步进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预锻机与终锻互不影响,冷却终锻机与刻边互不影响,S32与S4同步进行,S52与S6同步进行,进一步提高了转运坯料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坯料转运的效率提高,使得坯料表面不易形成氧化皮,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坯料表面的物理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锻压生产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锻压生产线,包括上料架、预锻机、一号机器人、终锻机、二号机器人与刻边机,所述上料架上设置有第一接触传感器,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与所述一号机器人电连接;

所述预锻机上设置有预锻下模具与预锻上模具,所述预锻上模具上设置有第二接触传感器,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可与所述预锻机抵接,且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与所述一号机器人电连接;

所述终锻机上设置有终锻下模具与终锻上模具,所述终锻上模具上设置有第三接触传感器,所述第三接触传感器可与所述终锻机抵接,且所述第三接触传感器与所述二号机器人电连接;

所述刻边机上设置有刻边上模具与刻边下模具,所述刻边上模具上设置有第四接触传感器,所述第四接触传感器可与所述刻边机抵接,且所述第四接触传感器与所述二号机器人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料架上存放有坯料时,第一接触传感器得电,此时一号机器人将上料架上的坯料夹取至预锻下模具上,之后预锻上模具与预锻下模具对坯料进行初步锻压,之后预锻上模具复位,第二接触传感器得电,此时一号机器人将预锻下模具上的坯料夹取至终锻下模具上,终锻上模具与终锻下模具对坯料进行完全锻压,同时一号机器人再次从上料架上夹取坯料;完全锻压完成后终锻上模具复位,第三接触传感器得电,此时二号机器人将终锻下模具上的坯料夹取至刻边下模具上,之后刻边上模具与刻边下模具对坯料进行刻边,之后刻边上模具复位,第四接触传感器得电,此时二号机器人将坯料从刻边下模具上夹下,并再次准备从终锻下模具上夹取坯料;在转运坯料的过程中不需要工作人员接触坯料,降低了工作人员被坯料砸伤烫伤的概率,提高了安全性,同时提高了坯料的转运效率,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坯料转运的效率提高,使得坯料表面不易形成氧化皮,提高了坯料表面的物理性能。

可选的,所述预锻机上设置有第一激光传感器,所述终锻机的上料端设置有第二激光传感器,所述终锻机的下料端设置有第三激光传感器,所述刻边机的下料端设置有第四激光传感器,所述第一激光传感器与预锻机电连接,所述第二激光传感器与所述终锻机电连接,所述第三激光传感器与所述一号机器人电连接,所述第四激光传感器与所述刻边机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一号机器人将坯料放置在预锻下模具上时,第一激光传感器得电,当一号机器人离开预锻机时,第一激光传感器失电,此时预锻上模具才可以移动,降低了预锻上模具与一号机器人干涉的概率;当一号机器人将坯料放置在终锻下模具上时,第二激光传感器得电,当一号机器人离开终锻机时,第二激光传感器失电,此时终锻上模具才可以移动,降低了终锻上模具与一号机器人干涉的概率;当二号机器人从终锻机上夹取坯料时,第三激光传感器得电,此时一号机器人不能将坯料放置在终锻下模具上,降低了一号机器人与二号机器人干涉的概率;当二号机器人将坯料放置在刻边下模具上时,第四激光传感器得电,当二号机器人离开刻边机时,第四激光传感器失电,此时刻边上模具才可以移动,降低了刻边上模具与四号机器人干涉的概率。

可选的,所述预锻机上设置有预锻顶出油缸,所述预锻顶出油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预锻下模具,所述终锻机上设置有终锻顶出油缸,所述终锻顶出油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终锻下模具,所述刻边机上设置有终锻顶出油缸,所述终锻顶出油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刻边下模具;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第一激光传感器均与所述预锻顶出油缸电连接,所述第三接触传感器、第三激光传感器均与所述终锻顶出油缸电连接,所述第四接触传感器、第四激光传感器均与所述刻边顶出油缸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锻上模具复位时,第二接触传感器控制预锻顶出油缸的活塞杆伸出,进而将坯料从预锻下模具中顶出,便于一号机器人从预锻下模具上取料;一号机器人离开预锻机后,第一激光传感器失电,此时第一激光传感器控制预锻顶出油缸的活塞杆收回,进而便于预锻下模具存放坯料;终锻上模具复位时,第三接触传感器控制终锻顶出油缸的活塞杆伸出,进而将坯料从终锻下模具中顶出,便于二号机器人从终锻下模具上取料;二号机器人离开终锻机后,第三激光传感器失电,此时第三激光传感器控制终锻顶出油缸的活塞杆收回,进而便于终锻下模具存放坯料;刻边上模具复位时,第四接触传感器控制刻边顶出油缸的活塞杆伸出,进而将坯料从刻边下模具中顶出,便于二号机器人从刻边下模具上取料;二号机器人离开刻边机后,第四激光传感器失电,此时第四激光传感器控制刻边顶出油缸的活塞杆收回,进而便于刻边下模具存放坯料。

可选的,所述预锻机上设置有用于冷却所述预锻上模具与所述预锻下模具的第一冷却装置,所述终端机上设置有用于冷却所述终锻上模具与所述终锻下模具的第二冷却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初步锻压完成后,第一冷却装置对预锻上模具和预锻下模具进行冷却,降低了预锻上模具、预锻下模具过热变形的概率,在完全锻压完成后,第二冷却装置对终锻上模和终锻下模具进行冷却,降低了终锻上模具、终锻下模具过热变形的概率;综上提高了预锻上模具、预锻下模具、终锻上模具、终锻下模具的寿命。

可选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均包括支架、驱动机构与冷却机构,冷却机构包括气泵、输气管、上气喷头与下气喷头,所述输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泵的出气端连通,所述上气喷头与所述下气喷头均与所述输气管远离所述气泵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石墨箱、石墨泵、输墨管、上墨喷头与下墨喷头,所述石墨泵的进墨端与所述石墨箱连通,所述输墨管的一端与所述石墨泵的出墨端连通,所述上墨喷头与所述下墨喷头均与所述输墨管远离所述石墨泵的一端连通;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上气喷头、下气喷头、上墨喷头、下墨喷头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初步锻压完成后,第一冷却装置中的驱动机构驱动上气喷头、下气喷头、上墨喷头以及下墨喷头滑动,使上气喷头、上墨喷头对准预锻上模具,使下气喷头、下墨喷头对准预锻下模具,之后上气喷头、下气喷头喷气,将预锻上模具、预锻下模具上的氧化皮吹落,上墨喷头、下墨喷头喷石墨乳,对预锻上模具、预锻下模具进行冷却和润滑;在完全锻压完成后,第二冷却装置中的驱动机构驱动上气喷头、下气喷头、上墨喷头以及下墨喷头滑动,使上气喷头、上墨喷头对准终锻上模具,使下气喷头、下墨喷头对准终锻下模具,之后上气喷头、下气喷头喷气,将终锻上模具、终锻下模具上的氧化皮吹落,上墨喷头、下墨喷头喷石墨乳,对终锻上模具、终锻下模具进行冷却和润滑。

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滑动块、第一齿轮、齿条、第一转动盘、第二转动盘、第二齿轮、连接杆、第五接触传感器、第六接触传感器与阻力组件;

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齿轮同轴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齿条传动连接;所述滑动块滑移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转动盘与所述第二转动盘均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转动盘与所述第二转动盘的轴心平行,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转动盘同轴固定连接,所述齿条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盘、第二转动盘上,所述连接杆、第一转动盘、第二转动盘、滑动块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

所述第五接触传感器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第六接触传感器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的另一端,所述滑动块在第五接触传感器与第六接触传感器之间滑移,所述第五接触传感器与所述气泵、石墨泵电连接,所述第六接触传感器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所述阻力组件包括第一压缩弹簧与阻力销,所述滑动块上开设有阻力销槽,所述阻力销卡接在所述阻力销槽中,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盘抵接,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阻力销抵接,

所述第二接触传感器、第一激光传感器还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上的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所述第三接触传感、第三激光传感器还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上的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初始状态时,滑动块与第七接触传感器抵接;当初步锻压完成且一号机器人将坯料从预锻下模具上取下时,第二接触传感器得电,第一激光传感器失电,此时驱动电机驱动齿条,齿条再驱动滑动块朝第五接触传感器滑动,当滑动块与第五接触传感器抵接时,上气喷头、上墨喷头对准预锻上模具,下气喷头、下墨喷头对准预锻下模具,并且第五接触传感器控制气泵与石墨泵启动,同时阻力销从阻力销槽中脱出,齿条与滑动块产生相对滑移,并且齿条驱动第二齿轮转动,此时上气喷头、上墨喷头沿预锻上模具的轴心旋转一周,进而对预锻上模具进行吹气和喷墨,下气喷头、下墨喷头沿预锻下模具的轴心旋转一周,进而对预锻下模具进行吹气和喷墨;当完全锻压完成且二号机器人将坯料从预锻下模具上取下时,第三接触传感器得电,第三激光传感器失电,此时驱动电机驱动齿条,齿条再驱动滑动块朝第五接触传感器滑动,当滑动块与第五接触传感器抵接时,上气喷头、上墨喷头对准终锻上模具,下气喷头、下墨喷头对准终锻下模具,并且第五接触传感器控制气泵与石墨泵启动,同时阻力销从阻力销槽中脱出,齿条与滑动块产生相对滑移,并且齿条驱动第二齿轮转动,此时上气喷头、上墨喷头沿终锻上模具的轴心旋转一周,进而对终锻上模具进行吹气和喷墨,下气喷头、下墨喷头沿终锻下模具的轴心旋转一周,进而对终锻下模具进行吹气和喷墨;由于上气喷头、上墨喷头可沿预锻上模具的轴心旋转,下气喷头、下墨喷头可沿预锻下模具的轴心旋转,提高了清理模具的效果和冷却模具的效果,驱动电机转动即可驱动上气喷头、上墨喷头、下气喷头、下墨喷头的移动及旋转,节约了成本。

可选的,所述第一齿轮与齿条之间设置有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转动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与行星齿轮,所述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均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行星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之间,且所述行星齿轮既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又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四齿轮与齿条啮合,所述换向组件还包括导向杆、电磁铁、第二压缩弹簧、卡块与拨片,所述卡块套设在所述转动轴上,且所述卡块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与所述转动轴滑移连接,所述电磁铁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电磁铁且与所述支架滑移连接,所述拨片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杆靠近所述第三齿轮的一端,所述第二压缩弹簧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且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电磁铁抵接,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拨片抵接,所述卡块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拨片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第三齿轮靠近所述卡块的一端面上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支架上开设有第三卡槽,所述卡块可与所述第二卡槽或所述第三卡槽卡接,

所述滑动块上还设置有第七接触传感器,所述第七接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阻力销槽内,所述阻力销可与所述第七接触传感器抵接,所述第七接触传感器与所述电磁铁电连接,所述第七接触传感器与所述电磁铁均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初始状态时,电磁铁失电,卡块卡接在第二卡槽中,当滑动块与第五接触传感器抵接后,阻力销从阻力销槽中脱出,当阻力销绕第一转动盘的轴心转动一圈并再次落入阻力销槽中时,第七接触传感器得电并发出脉冲信号,此时第七接触传感器控制电磁铁得电,卡块卡接在第三卡槽中,此时第四齿轮的转动方向发生变化,进而使滑动块复位,当滑动块与第六接触传感器抵接后,阻力销再次从助力车中脱出,当阻力销绕第一转动盘的轴心转动一圈并再次落入阻力销槽中时,第七接触传感器得电并发出脉冲信号,此时电磁铁失电复位,并且驱动电机停止转动;如此驱动电机一次启停即可使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的全部动作,降低了驱动电机烧毁的概率,延长了驱动电机的寿命。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S3:第一次转换与S5:第二次转换的设置,降低了工作人员接触坯料的概率,进而降低了坯料砸伤或烫伤工作人员的概率,提高了安全性;同时提高了转运坯料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坯料转运的效率提高,使得坯料表面不易形成氧化皮,提高了坯料表面的物理性能。

2.通过第一冷却装置与第二冷却装置的设置,上气喷头、上墨喷头可沿预锻上模具的轴心旋转,下气喷头、下墨喷头可沿预锻下模具的轴心旋转,提高了清理模具和冷却模具的效果,驱动电机转动即可驱动上气喷头、上墨喷头、下气喷头、下墨喷头的移动及旋转,节约了成本。

3.通过换向组件的设置,驱动电机一次启停即可使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的全部动作,降低了驱动电机烧毁的概率,延长了驱动电机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上料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预锻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终锻机其中一个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终锻机另一个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刻边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预锻下模具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终锻下模具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刻边下模具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冷却装置或第二冷却装置其中一个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冷却装置或第二冷却装置另一个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换向组件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阻力组件处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0、上料架;111、料斗;112、第一接触传感器;120、预锻机;121、预锻上模具;122、预锻下模具;123、第二接触传感器;124、第一激光传感器;125、预锻顶出油缸;130、一号机器人;140、终锻机;141、终锻下模具;142、终锻上模具;143、第三接触传感器;144、第二激光传感器;145、第三激光传感器;146、终锻顶出油缸;150、二号机器人;161、刻边下模具;162、刻边上模具;163、第四接触传感器;164、第四激光传感器;165、刻边顶出油缸;170、第一冷却装置;180、第二冷装置;210、支架;211、第三卡槽;300、冷却机构;310、气泵;320、输气管;330、上气喷头;340、下气喷头;350、石墨箱;360、石墨泵;370、输墨管;380、上墨喷头;390、下墨喷头;400、驱动机构;410、驱动电机;420、滑动块;430、第一齿轮;440、齿条;450、第一转动盘;460、第二转动盘;470、第二齿轮;480、连接杆;490、第五接触传感器;500、第六接触传感器;510、第七接触传感器;600、阻力组件;610、第一压缩弹簧;620、阻力销;630、阻力销套;700、换向组件;710、转动轴;720、第三齿轮;721、第二卡槽;730、第四齿轮;740、行星架;750、行星齿轮;760、导向杆;770、电磁铁;780、第二压缩弹簧;790、卡块;800、拨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首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锻压工艺。锻压工艺包括

S1:上料,通过一号机器人自动将上料架上已经加热好的坯料放置在预锻下模具上;

S2:预锻,通过预锻机将预锻下模具上的坯料进行初步锻压;

S3:第一次转换,

S31:第一次移料,通过一号机器人自动将完成初锻的坯料移动至终锻机下模具上;

S32:冷却预锻机,通过第一冷却装置自动向预锻机上的模具上喷洒石墨乳,进而对预锻机上的模具进行冷却;

S4:终锻,通过终端机将终锻下模具上的坯料进行完全锻压;

S5:第二次转换;

S51:第二次移料,通过二号机器人自动将完成终锻的坯料移动至刻边下模具上,

S52:冷却终锻机,通过第二冷却装置自动向终锻机上的模具上喷洒石墨乳,进而对终锻机上的模具进行冷却。

S6:刻边,通过刻边机将刻边下模具上的坯料的毛边切除;

S7:下料,通过二号机器人自动将刻边机上的坯料取下。

其中S32:冷却预锻机可与S4:终锻同步进行; S52:冷却终锻机可与S6:刻边同步进行。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锻压生产线。参照图1,锻压生产线包括用于存热放坯料的上料架110、用于对坯料进行初步锻压的预锻机120、用于对坯料进行完全锻压的终锻机140、用于对坯料进行刻边的刻边机、用于冷却预锻机120的第一冷却装置170、用于冷却终端机的第二冷却装置、以及用于转移坯料的一号机器人130与二号机器人150。

参照图1及图2,上料架110上焊接有斜斗,斜斗长度方向的一端高于另一端,斜斗高度较低的一端的内壁上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一接触传感器112,第一接触传感器112与一号机器人130电信号连接。当斜斗内存有坯料时,坯料滑动至斜斗的最底端,此时第一接触传感器112得电,只有第一接触传感器112得电时,一号机器人130才可从上料架110上取料。

参照图1及图3,预锻机120的下部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有预锻下模具122,预锻机120的上端滑移连接有预锻上模具121。预锻上模具121上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二接触传感器123,当预锻上模具121移动至最高处时,第二接触传感器123与预锻机120抵接,此时第二接触传感器123得电。第二接触传感器123与一号机器人130电信号连接,只有第二接触传感器123得电时,一号机器人130才可以从预锻下模具122上取料。

参照图1及图3,预锻机120的上料口处还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一激光传感器124,第一激光传感器124与预锻机120电信号连接。当一号机器人130伸入预锻机120中时,第一激光传感器124得电,此时预锻上模具121无法降下,降低了一号机器人130被预锻机120损坏的概率。

参照图1及图4,终锻机140的下部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有终锻下模具141,终锻机140的上端滑移连接有终锻上模具142。终锻上模具142上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三接触传感器143,当终锻上模具142移动至最高处时,第三接触传感器143与终锻机140抵接,此时第三接触传感器143得电。第三接触传感器143与二号机器人150电信号连接,只有第三接触传感器143得电时,二号机器人150才可以从终锻下模具141上取料。

参照图1及图4,终锻机140的上料口处还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二激光传感器144,第二激光传感器144与终锻机140电信号连接。当一号机器人130伸入终锻机140中时,第二激光传感器144得电,此时终锻上模具142无法降下,降低了一号机器人130被终锻机140损坏的概率。

参照图1及图5,终锻机140的下料口处还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三激光传感器145,第三激光传感器145与终锻机140电信号连接。当二号机器人150伸入终锻机140中时,第三激光传感器145得电,此时终锻上模具142无法降下,降低了二号机器人150被终锻机140损坏的概率。第三激光传感器145还与一号机器人130电信号连接,第三激光传感器145得电,此时一号机器人130不能将坯料放置在终锻下模具141上,降低了一号机器人130与二号机器人150干涉的概率。

参照图1及图6,刻边机的下部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有刻边下模具161,刻边机的上端滑移连接有刻边上模具162。刻边上模具162上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四接触传感器163,当刻边上模具162移动至最高处时,第四接触传感器163与刻边机抵接,此时第四接触传感器163得电。第四接触传感器163与二号机器人150电信号连接,只有第四接触传感器163得电时,二号机器人150才可以从刻边下模具161上取料。

参照图1及图6,刻边机的上料口处还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四激光传感器164,第四激光传感器164与刻边机电信号连接。当二号机器人150伸入刻边机中时,第四激光传感器164得电,此时刻边上模具162无法降下,降低了二号机器人150被刻边机损坏的概率。

参照图2及图7,预锻机120上通过螺栓固定有预锻顶出油缸125,预锻顶出油缸125的活塞杆穿过预锻下模具122,且预锻顶出油缸125的轴心与预锻下模具122的轴心同轴。第二接触传感器123、第一激光传感器124均与预锻顶出油缸125电连接,当第二接触传感器123得电时,第二接触传感器123控制预锻顶出油缸125的活塞杆伸出,进而将坯料从预锻下模具122中顶出,便于一号机器人130从预锻下模具122上取料;一号机器人130离开预锻机120后,第一激光传感器124失电,此时第一激光传感器124控制预锻顶出油缸125的活塞杆收回,进而便于预锻下模具122存放坯料。

参照图3及图8,终锻机140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终锻顶出油缸146,终锻顶出油缸146的活塞杆穿过终锻下模具141,且终锻顶出油缸146的轴心与终锻下模具141的轴心同轴。第三接触传感器143、第三激光传感器145均与终锻顶出油缸146电连接,当第三接触传感器143得电时,第三接触传感器143控制终锻顶出油缸146的活塞杆伸出,进而将坯料从终锻下模具141中顶出,便于二号机器人150从终锻下模具141上取料;二号机器人150离开终锻机140后,第三激光传感器145失电,此时第三激光传感器145控制终锻顶出油缸146的活塞杆收回,进而便于终锻下模具141存放坯料。

参照图4及图9,刻边机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刻边顶出油缸165,刻边顶出油缸165的活塞杆穿过刻边下模具161,且刻边顶出油缸165的轴心与刻边下模具161的轴心同轴。第四接触传感器163、第四激光传感器164均与刻边顶出油缸165电连接,当第四接触传感器163得电时,第四接触传感器163控制刻边顶出油缸165的活塞杆伸出,进而将坯料从刻边下模具161中顶出,便于二号机器人150从刻边下模具161上取料;二号机器人150离开刻边机后,第四激光传感器164失电,此时第四激光传感器164控制刻边顶出油缸165的活塞杆收回,进而便于刻边下模具161存放坯料。

参照图1及图10,预锻机120上设置有用于冷却预锻上模具121与预锻下模具122的第一冷却装置170,终端机上设置有用于冷却终锻上模具142与终锻下模具141的第二冷却装置。

参照图2及图10,第一冷却装置170、第二冷却装置均包括支架210,第一冷却装置170的支架210设置在预锻机120上,第二冷却装置的支架210设置在终锻机140上。

参照图10及图11,第一冷却装置170、第二冷却装置还均包括冷却机构300,冷却机构300包括气泵310、输气管320、上气喷头330与下气喷头340,输气管320的一端与气泵310的出气端连通,上气喷头330与下气喷头340均与输气管320远离气泵310的一端连通。

参照图11及图12,冷却机构300还包括石墨箱350、石墨泵360、输墨管370、上墨喷头380与下墨喷头390,石墨泵360的进墨端与石墨箱350连通,输墨管370的一端与石墨泵360的出墨端连通,上墨喷头380与下墨喷头390均与输墨管370远离石墨泵360的一端连通。

参照图10及图12,第一冷却装置170、第二冷却装置还均包括驱动机构400,驱动机构400包括滑动块420、第一转动盘450、第二转动盘460、连接杆480、第五传感器与第六传感器。第五接触传感器49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支架210的一端,第六接触传感器50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支架210的另一端。滑动块420滑移连接在支架210上,且滑动块420在第五接触传感器490与第六接触传感器500之间移动。

参照图1及图12,第一冷却装置170上的第五接触传感器490设置在靠近预锻机120的一端,第六接触传感器500设置在远离预锻机120的一端。第二冷却装置上的第五接触传感器490设置在靠近终锻机140的一端,第六接触传感器500设置在远离终锻机140的一端。

参照图10及图12,第五接触传感器490与气泵310、石墨泵360电连接,当滑动块420滑移至第五接触传感器490处时,气泵310与石墨泵360均打开,此时上气喷头330与下气喷头340开始喷气,上墨喷头380与下墨喷头390开始喷墨。

参照图12及图13,驱动机构400还包括用于驱动滑动块420的驱动电机410、第一齿轮430与齿条440,驱动电机41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支架210上,第一齿轮430同轴键连接在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上,第一齿轮430与齿条440之间传动连接,齿条440与滑动块420之间传动连接,第六接触传感器500与驱动电机410电连接。

参照图13及图14,第一齿轮430与第一齿条440之间通过换向组件700传动连接,换向组件700包括转动轴710、第三齿轮720、第四齿轮730、行星架740与行星齿轮750。转动轴710转动连接在支架210上,第三齿轮720、第四齿轮730均转动连接在转动轴710上。行星架740同轴键连接在转动轴710上,行星齿轮750转动连接在行星架740上,且行星齿轮750的轴心与转动轴710的轴心垂直。第三齿轮720与第一齿轮430啮合,第四齿轮730与齿条440啮合,行星齿轮750既与第三齿轮720啮合又与第四齿轮730啮合。

参照图13及图14,换向组件700还包括导向杆760、电磁铁770、第二压缩弹簧780、卡块790与拨片800,卡块790套设在转动轴710上,且卡块790沿转动轴710的轴向与转动轴710滑移连接。电磁铁77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支架210上,导向杆760的截面不为圆形,且导向杆760穿过电磁铁770且与支架210滑移连接。拨片80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导向杆760靠近第三齿轮720的一端。第二压缩弹簧780套设在导向杆760上,且第二压缩弹簧780的一端与电磁铁770抵接,第二压缩弹簧780的另一端与拨片800抵接。卡块790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第一卡槽,拨片800卡接在第一卡槽中。第三齿轮720靠近卡块790的一端面上开设有第二卡槽721,支架210上开设有第三卡槽211,当电磁铁770得电时,卡块790卡接在第三卡槽211中,当电磁铁770失电时,卡块790卡接在第二卡槽721中。

参照图12及图14,驱动机构400还包括第二齿轮470与阻力组件600,第二齿轮470与第一转动盘450同轴键连接,齿条440与第二齿轮470啮合。阻力组件600包括阻力销套630、第一压缩弹簧610与阻力销620,阻力销套63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动盘450靠近滑动块420的一端面上,阻力销620穿设在阻力销套630中,且阻力销620与阻力销套630滑移连接。第一压缩弹簧610穿设在阻力销套630中,且第一压缩弹簧610的一端与阻力销套630的底端抵接,第一压缩弹簧610的另一端与阻力销620抵接。滑动块420上开设有阻力销620槽,阻力销620在第一压缩弹簧610的作用下可卡接在阻力销620槽中。阻力销620远离第一压缩弹簧610的一端呈半球型设置,阻力销620槽为半球型销槽,以便于阻力销620从阻力销620槽中脱出。

参照图13及图14,滑动块420上还设置有第七接触传感器510,第七接触传感器510设置在阻力销620槽内。阻力销620可与第七接触传感器510抵接,第七接触传感器510与电磁铁770电连接,第七接触传感器510与电磁铁770均与驱动电机410电连接。

在初始状态时,卡块790卡接在第二卡槽721中,此时第三齿轮720与转动轴710相对固定。驱动电机410启动后,第三齿轮720与第四齿轮730同步转动,第四齿轮730再带动齿条440滑动,此时在阻力销620的阻力作用下,滑动块420朝第五接触传感器490滑移。当滑动块420与第五接触传感器490抵接时,气泵310与石墨泵360启动,同时由于第五接触传感器490的阻力,滑动块420不再滑动,并且阻力销620从阻力销620槽中脱出。此时在齿条440的驱动作用下,第一转动盘450转动一周,使上气喷头330、下气喷头340、上墨喷头380与下墨喷头390沿模具的周向转动一周,进而对终锻下模具141进行吹气和喷墨。

当阻力销620再次进入阻力销620槽时,阻力销620与第七接触传感器510抵接,第七接触传感器510发出脉冲信号,第七接触传感器510控制电磁铁770得电,卡块790卡接在第三卡槽211中。在卡块790卡接在第三卡槽211中,转动轴710与支架210相对固定,第三齿轮720与第四齿轮730反向转动。驱动电机410继续转动使齿条440朝第六传感器的方向滑移,在阻力销620的作用下,滑动块420朝第六接触传感器500滑动,直至滑动块420与第六接触传感器500抵接。在第六接触传感器500的阻力作用下,阻力销620再次从阻力销620槽中脱出,第一转动盘450反向转动一周复位,并且阻力销620再次落入阻力销620槽中。阻力销620槽与与第七接触传感器510抵接,第七接触传感器510发出脉冲信号,第七接触传感器510控制电磁铁770失电,同时在第六接触传感器500与第七接触传感器510的共同作用下,驱动电机410停止。

参照图3及图13,第二接触传感器123、第一激光传感器124还与第一冷却装置170上的驱动电机410电连接。当初步锻压完成且一号机器人130将坯料从预锻下模具122上取下时,第二接触传感器123得电,第一激光传感器124失电,此时驱动电机410动,进而实现预锻上模具121与预锻下模具122的冷却。

参照图5及图13,第三接触传感、第三激光传感器145还与第二冷却装置上的驱动电机410电连接。当完全锻压完成且二号机器人150将坯料从终锻下模具141上取下时,第三接触传感器143得电,第三激光传感器145失电,此时驱动电机410动,进而实现终锻上模具142与终锻下模具141的冷却。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锻压工艺及锻压生产线的实施原理为:

一号机器人130从上料架110上拿取坯料并将坯料放置在预锻机120上,预锻机120将坯料进行初步锻压后,一号机器人130再将坯料放置在终锻机140上,此时第一冷却装置170对预锻上模具121、预锻下模具122进行冷却;终锻机140将坯料进行完全锻压后,二号机器人150将坯料放置在刻边机上,此时第二冷却装置对终锻上模具142、终锻下模具141进行冷却;刻边机将坯料的毛边祛除后,二号机器人150将坯料从刻边机上取下。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薄壁汽车发电机爪极制造工艺及模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