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陶瓷导热体、加热件、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文档序号:640208 发布日期:2021-05-14 浏览: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卧式陶瓷导热体、加热件、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Horizontal ceramic heat conductor, heating member,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atomizer ) 是由 彭世键 于 2020-12-3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陶瓷导热体、加热件、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上述卧式陶瓷导热体包括上开设有供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的气流通道。针对整体结构未开气流通道的导热陶瓷体、立式导热陶瓷体以及气流分散式流出设计的卧式导热陶瓷体,上述卧式陶瓷导热体具有口感还原度较高、口感不易丢失、装配不易掉粉、结构较为简单紧凑和进气阻力较小的优点。(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horizontal ceramic heat conductor, a heating element, an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and an electronic atomizer. The horizontal ceramic heat conductor comprises an airflow channel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irflow for entering and flowing out in a gathering state. Aiming at the heat-conducting ceramic body without an air flow channel in the integral structure, the vertical heat-conducting ceramic body and the horizontal heat-conducting ceramic body designed by distributed outflow of air flow, the horizontal ceramic heat-conducting body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er mouthfeel reduction degree, difficult loss of mouthfeel, difficult powder falling in assembly, simpler and more compact structure and smaller air inlet resistance.)

卧式陶瓷导热体、加热件、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卧式陶瓷导热体、加热件、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器一般指电子烟。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卷烟一样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它是一种以可充电锂聚合物电池供电驱动雾化器。其有与香烟近似的味道,甚至比一般香烟的口味要多很多,也像香烟一样能吸出烟、吸出味道跟感觉来。主要是用于戒烟和替代香烟。电子烟又是一种非燃烧的烟类替代型产品,他与普通香烟的某些特点相似,能够提神、满足吸烟者的快感和多年养成的使用习惯。但又与普通香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电子烟不燃烧、不含焦油、不含普通烟燃烧时产生的会导致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460余种化学物质,从而去除了普通烟中的致癌物质,也不会对他人产生“二手烟”的危害及污染环境。

其中,加热件作为电子雾化器内部的核心部件,用于对烟油加热,并使烟油受热转化成烟雾,以起到雾化效果。现有的加热件一般是将导热陶瓷作为导热体,并在导热陶瓷上印刷电加热线路层,并通过电极与电加热线路层电连接,用于使电加热线路层通电并发热,该热量传导至导热陶瓷体上,通过导热陶瓷体对热量进行更有效地利用,可以使与导热陶瓷体接触的烟油更充分地进行雾化,形成烟雾。

然而,现有电子雾化器的导热陶瓷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针对整体结构未开气流通道的导热陶瓷体而言,即整个导热陶瓷体只作为导热部件,其内部或表面未开任何气流通道,外部的气流必须从用于装配导热陶瓷体的周缘塑胶件中流入,亦即周缘塑胶件必须开出气流通道供外部气流进入,以更好地引导带出烟油雾化后产生的烟雾,烟雾和气流混合后会产生气溶胶,该气溶胶一般直接被用户吸食。相较于烟雾自身的温度来说,外部进入的气流的温度较低,当烟雾和气流混合后产生的气溶胶,会发生一定的冷凝现象,并且由于烟油的成分比较复杂,烟雾中各组分的沸点等物理性质差异较大,会导致气溶胶中各组分的冷凝程度不均匀,当真正被吸食出来的气溶胶各组分的比例与烟油各组分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发生“口感丢失”的问题。

2、针对立式导热陶瓷体而言,其一般呈现圆柱状或者方柱状或者异形柱状结构,传统技术也存在立式导热陶瓷体于垂直长度方向(高度方向)开设导气通道的情况,即外部进入的气流会由立式导热陶瓷体的中空导气通道中进入,但烟油一般是直接与立式导热陶瓷体的侧壁直接接触,即立式导热陶瓷体侧壁将烟油加热呈烟雾后,再与由立式导热陶瓷体的中空导气通道进入的外部气流混合,但是立式导热陶瓷体至少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由于立式导热陶瓷体的长径比比较大,当将立式导热陶瓷体塞入塑胶件中开设的安装位时,立式导热陶瓷体的侧壁会与安装位的内壁发生较大程度的摩擦,导致立式导热陶瓷体侧壁“掉粉”问题;其二,还是由于立式导热陶瓷体的长径比相对较大,导致在长度方向上立式导热陶瓷体的结构不够简单紧凑,在产品结构设计时,会被迫增加烟弹的长度。

3、针对卧式导热陶瓷体而言,其一般呈现扁平状结构,例如,横卧矩形体结构或者阶梯状的横卧梯台结构等,其与立式导热陶瓷体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卧式导热陶瓷体的顶面直接与烟油接触,即卧式导热陶瓷体的侧壁直接与结构件密封接触,而无需承担直接加热烟油的功能,这样,就确保了在垂直长度方向(高度方向)上远远小于立式导热陶瓷体,装配“掉粉”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同时结构更为简单紧凑。传统技术中也存在卧式导热陶瓷体直接开设气流通道的情况,且在业界认知中,为了能够尽量地使得外部进入的气流与卧式导热陶瓷体顶面上被加热产生的烟雾进行均匀混合,形成更加分散均匀的烟雾(气溶胶)供用户吸食,传统技术是在卧式导热陶瓷体内开设有较多的小孔,即气流分散式流出的设计,或者说是分散式间隔多气流通道设计,外部进入的气流被分流后单独地进入这些小孔内,最后分散地汇集到雾化腔内,这些开设的较多数量的小孔尤其更加集中在卧式导热陶瓷体周缘上,外部进入的气流被分散式间隔多气流通道进行引入并分散,从在卧式导热陶瓷体的顶面流出后,均匀地与烟雾进行混合。然而,该卧式导热陶瓷体分散式间隔多气流通道至少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该设计忽略了烟油会遮住或淹没分散式间隔多气流通道的出气端,即气流分散式流出的设计,造成进气阻力变大,为了保持气流的顺畅度,被迫需要开设更多密集,即数量更多的气流通道开克服,其二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即“口感丢失”,或者说是口感还原度较差的问题,这是由于采用分散式间隔多气流通道,气流和烟雾混合后形成的气溶胶虽然分散均匀,但是其与雾化腔(卧式导热陶瓷体所在腔体)的侧壁的接触程度急剧增大,由于雾化腔的侧壁上会粘附有烟油,当气溶胶与雾化腔内壁烟油接触时,由于烟油的温度低于气溶胶的问题,并且由于烟油的成分比较复杂,气溶胶中各组分的沸点等物理性质差异较大,会导致气溶胶中各组分的冷凝程度不均匀,各组分重新被溶入烟油中的比例与原始烟油的比例发生较大差异,导致当真正被吸食出来的气溶胶各组分的比例与烟油各组分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即发生“口感丢失”的问题。

综合而言,就是传统的导热陶瓷体存在口感丢失、装配易掉粉、结构不够简单紧凑和进气阻力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口感还原度较高、口感不易丢失、装配不易掉粉、结构较为简单紧凑和进气阻力较小的卧式陶瓷导热体、加热件、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卧式陶瓷导热体,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上开设有供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的气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边缘开设有窗口状或槽口状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端位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顶面上,以使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所述气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端和/或出气端具有长条形槽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端和/或出气端具有方形、正圆形、椭圆形、多边形、菱形、梯形、弓形、弧形或异形槽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的数量为1个~8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具有长条形槽状结构,两个所述气流通道以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中轴线呈轴对称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包括陶瓷主体及扣体,所述扣体设置于所述陶瓷主体上,并且所述扣体与所述陶瓷主体之间的空隙用于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端位于所述扣体与所述陶瓷主体之间,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端还位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顶面上,所述陶瓷主体的底面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扣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相互连通用于形成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壁具有阶梯状结构,以使气流呈非直线状态流经所述气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具有矩形体状结构或者梯台状结构,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顶面用于加热烟油。

一种加热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卧式陶瓷导热体,还包括通电发热体,所述通电发热体设置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上,所述通电发热体用于在通电后发热,以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电发热体为导电发热印刷层,所述导电发热印刷层位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顶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电发热体为通电发热金属件,所述通电发热金属件安装在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还包括导电连接体,所述导电连接体与所述通电发热体电连接,用于给所述通电发热体供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还包括电极,所述电极用于与所述导电连接体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还包括隔热套,所述隔热套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相套接,并且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侧壁还与所述隔热套的内壁密封抵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套开设有烟油导流分散通道,并且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顶面朝向所述烟油导流分散通道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还包括烟油分散导流体,所述烟油分散导流体扣压在所述隔热套上,并且所述烟油分散导流体设置有烟油分散导流区,所述烟油分散导流区与所述烟油导流分散通道连通。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所述的加热件,还包括储油件,所述储油件安装在所述加热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油件内开设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用于与所述加热件连通,所述储油件上设置有吸嘴,并且所述储油件上设置有吸气通道,所述吸气通道的雾化端朝向所述加热件设置,所述吸气通道的吸气端与所述吸嘴连通。

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用于与所述加热件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针对整体结构未开气流通道的导热陶瓷体而言,由于卧式陶瓷导热体的气流通道能够直接供外部的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并且卧式陶瓷导热体的侧壁也是被所述隔热套完全包覆的,外部进入的气流无需流经周缘塑胶件,也无需在周缘塑胶件上设置气流通道,结构更为简单紧凑,最关键在于,由于外部的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卧式陶瓷导热体的气流通道,进气阻力更小,同时,以聚集状态流出气流通道的气流更加集中,进气量更大,能够迅速裹挟烟油被加热后产生的烟雾,混合后形成的气溶胶极少与雾化腔的内壁接触,气溶胶以更加直线型的流向进入至所述吸气通道和所述气嘴,如此,极大地减少了气溶胶与所述雾化腔内壁的烟油接触,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气溶胶与烟油发生冷凝程度,进而使得被吸食出来的气溶胶的口感还原度更高,口感更不易被丢失。

其次,针对立式导热陶瓷体而言,卧式导热陶瓷体呈现扁平状结构,需要被塞入隔热套的深度远远小于立式导热陶瓷体的深度,在对立式导热陶瓷体进行装配操作时,卧式导热陶瓷体与隔热套的摩擦程度更小,塞入行程更短,能够更好地减轻掉粉问题,且由于卧式导热陶瓷体高度相较于立式导热陶瓷体的高度更低,无需被迫增加烟弹的长度。

最后,针对气流分散式流出设计的卧式导热陶瓷体而言,由于采用多孔式分散间隔多气流通道设计,当气流从各气流通道的出气端流出时,各股气流相互作用会在雾化腔内产生较为混乱的气体涡流问题,从而造成整个气流体系以及后续形成的气溶胶体系会与雾化腔内壁粘附的烟油接触程度大大增加,进而导致冷凝问题加剧,由此引发了口感丢失,口感还原度较差的问题。在此,举一烟油成分为例,其包括如下组分的化合物,丙二醇(沸点187.3℃)、顺-3-已烯-1-醇(沸点157℃)、正已醇(沸点157℃)、乙酸戊酯(沸点216.4℃)、苯甲酸(沸点249.2℃)、丙三醇(沸点290℃)、盐碱(沸点247℃)、乙二醇单苯丙酸酯(沸点288℃)等,从该组分以及相应的沸点可以看出,差异较大,因此,温度较高的气溶胶与温度较低的烟油发生混合,各组分冷凝程度不均,就是造成口感丢失的最关键因素,本案卧式导热陶瓷体中,气流通道的出气端以聚集状态流出的气流更加集中,出气量更大更加线性,能够迅速裹挟烟油被加热后产生的烟雾,混合后形成的气溶胶极少与雾化腔的内壁接触,气溶胶以更加直线型的流向进入至所述吸气通道和所述气嘴,如此,极大地减少了气溶胶与所述雾化腔内壁的烟油接触,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气溶胶与烟油发生冷凝程度,进而使得被吸食出来的气溶胶的口感还原度更高,口感更不易被丢失,同时,以聚集状态流出的气流能够迅速冲开覆盖或者遮蔽在进气端中的烟油,从而使得进气阻力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电子雾化装置沿A-A线的剖示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加热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加热件沿B-B线的剖示图;

图8为一实施例的加热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实施例的卧式陶瓷导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卧式陶瓷导热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卧式陶瓷导热体沿C-C线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其为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器2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雾化器20包括电子雾化装置30及包括电源装置21,所述电源装置21用于与所述加热件30电连接,电源装置21包括外壳、MCU控制模块、电源模块和电源连接端,MCU控制模块、电源模块和电源连接端均安装在外壳内,电源连接端用于直接与加热件30电连接,具体地,电源连接端用于与电极电连接,MCU控制模块用于起到控制功能,电源模块起到供电功能,进而以使电子雾化器20实现电子雾化效果。

如图2所示,其为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3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雾化装置30,包括加热件40和储油件31,储油件31安装在所述加热件40上,储油件31内的烟油输出至加热件40上,由加热件40对烟油进行加热雾化操作。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所述储油件31内开设有储油腔31a,所述储油腔31a用于与所述加热件40连通,所述储油件31上设置有吸嘴31b,并且所述储油件31上设置有吸气通道31c,所述吸气通道31c的雾化端朝向所述加热件40设置,所述吸气通道31c的吸气端与所述吸嘴31b连通,如此,当烟油由储油腔31a流至加热件40上时,加热件40会对烟油进行加热并使烟油雾化,再混合外部进入的新鲜空气,以形成可供吸食的烟雾,即形成雾化后的气溶胶,气溶胶由吸气通道31c的雾化端进入至吸气通道31c内,再由吸气通道31c的吸气端流出,即用户可以通过吸嘴31b抽吸出该气溶胶。

如图5所示,其为一实施例的加热件40的结构示意图,加热件40包括卧式陶瓷导热体10和通电发热体(图未示),所述通电发热体设置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10上,所述通电发热体用于在通电后发热,以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10上,当所述通电发热体产热后,会将热量传递至卧式陶瓷导热体10上,当烟油与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顶面接触时,卧式陶瓷导热体10会将烟油进行加热并实现雾化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电发热体为导电发热印刷层,所述导电发热印刷层位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顶面上,也就是说,将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顶面作为印刷基体,采用印刷工艺将电阻浆料附着到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顶面上,再采用烧结等固化操作后,使得所述导电发热印刷层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形成一体式结构,如此,当所述导电发热印刷层通电发热时,会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上,同时所述导电发热印刷层通过直接或间接对烟油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效果,进而提高了雾化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电发热体为通电发热金属件,所述通电发热金属件安装在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上,具体地,所述通电发热金属件通过内置或者贴片等安装方式固定在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上,当所述通电发热金属件通电发热时,会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上。

请参阅图8,所述加热件40还包括导电连接体41,所述导电连接体41与所述通电发热体电连接,所述导电连接体41用于给所述通电发热体供电,以使所述通电发热体实现通电自发热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所述加热件40还包括电极42,所述电极42用于与所述导电连接体41电连接,如此,所述电源装置通过给电极42供电,进而通过电极42给导电连接体41供电,最终实现所述通电发热体通电发热。

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所述加热件40还包括隔热套43,所述隔热套43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10相套接,并且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侧壁还与所述隔热套43的内壁密封抵持,隔热套43主要用于对卧式陶瓷导热体10起到保温隔热效果,还用于对卧式陶瓷导热体10起到固定、支撑和保护等效果,同时,隔热套43还用于与其周边结构件进行装配,以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牢靠。

请参阅图8,所述隔热套43开设有烟油导流分散通道43a,并且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顶面朝向所述烟油导流分散通道43a设置,当烟油由所述储油腔流向所述隔热套上时,由于所述隔热套43开设有烟油导流分散通道43a,烟油会被烟油导流分散通道43a进行导流分散操作,从而能够使得烟油被更加均匀地分散地至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顶面上,加热均匀度更高。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7,所述加热件40还包括烟油分散导流体44,所述烟油分散导流体44扣压在所述隔热套43上,并且所述烟油分散导流体设置有烟油分散导流区44a,所述烟油分散导流区44a与所述烟油导流分散通道43a连通,如此,当烟油从所述储油腔流出时,会预先流向烟油分散导流区44a,经过首次分散导流操作,接着会再流入烟油导流分散通道43a中,经过二次分散导流操作,如此,能够更加充分地对烟油进行双重导流分散操作。

如图9所示,其为一实施例的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结构示意图,卧式陶瓷导热体10,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10上开设有供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的气流通道100,也就是说,当气流以负压状态进入或者被吸入时,气流进入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气流通道100的进气端时,是以聚集状态的方式进入的,当气流流出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气流通道100的出气端时,也是以聚状态的方式实现流出操作。

首先,针对整体结构未开气流通道的导热陶瓷体而言,由于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气流通道100能够直接供外部的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并且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侧壁也是被所述隔热套完全包覆的,外部进入的气流无需流经周缘塑胶件,也无需在周缘塑胶件上设置气流通道,结构更为简单紧凑,最关键在于,由于外部的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气流通道100,进气阻力更小,同时,以聚集状态流出气流通道100的气流更加集中,进气量更大,能够迅速裹挟烟油被加热后产生的烟雾,混合后形成的气溶胶极少与雾化腔的内壁接触,气溶胶以更加直线型的流向进入至所述吸气通道和所述气嘴,如此,极大地减少了气溶胶与所述雾化腔内壁的烟油接触,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气溶胶与烟油发生冷凝程度,进而使得被吸食出来的气溶胶的口感还原度更高,口感更不易被丢失。

其次,针对立式导热陶瓷体而言,卧式导热陶瓷体10呈现扁平状结构,需要被塞入隔热套的深度远远小于立式导热陶瓷体的深度,在对立式导热陶瓷体进行装配操作时,卧式导热陶瓷体与隔热套的摩擦程度更小,塞入行程更短,能够更好地减轻掉粉问题,且由于卧式导热陶瓷体高度相较于立式导热陶瓷体的高度更低,无需被迫增加烟弹的长度。

最后,针对气流分散式流出设计的卧式导热陶瓷体而言,由于采用多孔式分散间隔多气流通道设计,当气流从各气流通道的出气端流出时,各股气流相互作用会在雾化腔内产生较为混乱的气体涡流问题,从而造成整个气流体系以及后续形成的气溶胶体系会与雾化腔内壁粘附的烟油接触程度大大增加,进而导致冷凝问题加剧,由此引发了口感丢失,口感还原度较差的问题。在此,举一烟油成分为例,其包括如下组分的化合物,丙二醇(沸点187.3℃)、顺-3-已烯-1-醇(沸点157℃)、正已醇(沸点157℃)、乙酸戊酯(沸点216.4℃)、苯甲酸(沸点249.2℃)、丙三醇(沸点290℃)、盐碱(沸点247℃)、乙二醇单苯丙酸酯(沸点288℃)等,从该组分以及相应的沸点可以看出,差异较大,因此,温度较高的气溶胶与温度较低的烟油发生混合,各组分冷凝程度不均,就是造成口感丢失的最关键因素,本案卧式导热陶瓷体10中,气流通道100的出气端以聚集状态流出的气流更加集中,出气量更大更加线性,能够迅速裹挟烟油被加热后产生的烟雾,混合后形成的气溶胶极少与雾化腔的内壁接触,气溶胶以更加直线型的流向进入至所述吸气通道和所述气嘴,如此,极大地减少了气溶胶与所述雾化腔内壁的烟油接触,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气溶胶与烟油发生冷凝程度,进而使得被吸食出来的气溶胶的口感还原度更高,口感更不易被丢失,同时,以聚集状态流出的气流能够迅速冲开覆盖或者遮蔽在进气端中的烟油,从而使得进气阻力更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边缘开设有窗口状或槽口状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端位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顶面上,以使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所述气流通道,如此,通过在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边缘开设有窗口状或槽口状的气流通道,并且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端位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顶面上,相较于多孔式分散间隔多气流通道设计,能够使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所述气流通道。进一步地,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端的气流方向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顶面相垂直,如此,气流聚集状态更佳,且与雾化腔内壁的接触程度更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端和/或出气端具有长条形槽状结构,具体地,请参阅图10,所述气流通道100的出气端具有长条形槽状结构,请一并参阅图10及图11,所述气流通道100的出气端具有长条形槽状结构,如此,能够使得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以更加聚集的状态进入和流出,且与雾化腔内壁的接触程度更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端和/或出气端具有方形、正圆形、椭圆形、多边形、菱形、梯形、弓形、弧形或异形槽状结构,如此,能够使得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以更加聚集的状态进入和流出,且与雾化腔内壁的接触程度更低。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气流通道的数量为1个~8个,当然,所述气流通道的数量需要根据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尺寸而定,例如,当卧式陶瓷导热体的尺寸较小时,则所述气流通道的数量较少,以确保经过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能够以聚集的状态进入所述进气端和流出所述出气端。

进一步地,所述气流通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具有长条形槽状结构,两个所述气流通道以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中轴线呈轴对称分布,如此,采用该设计的气流通道不仅能够较好地裹挟混合烟油产生的烟雾,更加充分地带出烟雾,气溶胶更加饱满,同时,气流阻力以及与烟油接触冷凝程度也会大大降低。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所述烟油分散导流体44还设置有中隔部44b,所述中隔部44b位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顶面的正上方,且两者相互之间有间隙,用于容置烟油;两个所述气流通道还以所述中隔部44b的中轴线呈轴对称分布,所述中隔部44b与所述烟油分散导流体44的内壁之间形成两个避位区,两个所述避位区以所述中隔部44b的中轴线呈轴对称分布,所述避位区位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正上方,且相互连通,所述避位区的面积大于所述气流通道的面积,如此,结合上述烟油导流分散结构,能够使得烟油分散程度更高,雾化程度更高,更重要的是,当所述气流通道100的出气端的聚集状态的气流会降低与雾化腔中存在粘附烟油的部位的接触程度降低。进一步地,所述中隔部远离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一侧面具有弧形曲面结构,且所述弧形曲面结构中高两边缘低,所述中隔部靠近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一侧面具有弧形凹面设计,如此,能够使得烟油分散地更加均匀,且气溶胶再冷凝程度更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10包括陶瓷主体200及扣体300,所述扣体300设置于所述陶瓷主体100上,并且所述扣体300与所述陶瓷主体100之间的空隙用于形成所述气流通道100,如此,所述扣体300能够与所述隔热套的内壁紧扣,提高结构牢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0及图11,所述气流通道100的出气端位于所述扣体300与所述陶瓷主体100之间,所述气流通道100的出气端还位于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10顶面上,所述陶瓷主体200的底面开设有第一缺口210,所述扣体300的侧壁开设有第二缺口310,所述第一缺口210与所述第二缺口310相互连通用于形成所述气流通道100的进气端,如此,通过所述第二缺口310的设计,能够使得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10与所述隔热套的接触面积变小,在装配时能够减轻掉粉问题,同时由于扣体300会与所述隔热套的内壁紧扣,还提高结构牢靠性和稳定性,其次,所述第一缺口210与所述第二缺口310相互连通用于形成所述气流通道100的进气端,能够使得进气端100的进气量更加聚集,进气阻力更小,更有利于气流从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端以聚集状态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壁具有阶梯状结构,以使气流呈非直线状态流经所述气流通道,如此,能够使得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设计更加合理优化,强化其他功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具有矩形体状结构或者梯台状结构,所述卧式陶瓷导热体的顶面用于加热烟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针对整体结构未开气流通道的导热陶瓷体而言,由于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气流通道100能够直接供外部的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并且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侧壁也是被所述隔热套完全包覆的,外部进入的气流无需流经周缘塑胶件,也无需在周缘塑胶件上设置气流通道,结构更为简单紧凑,最关键在于,由于外部的气流以聚集状态进入和流出卧式陶瓷导热体10的气流通道100,进气阻力更小,同时,以聚集状态流出气流通道100的气流更加集中,进气量更大,能够迅速裹挟烟油被加热后产生的烟雾,混合后形成的气溶胶极少与雾化腔的内壁接触,气溶胶以更加直线型的流向进入至所述吸气通道和所述气嘴,如此,极大地减少了气溶胶与所述雾化腔内壁的烟油接触,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气溶胶与烟油发生冷凝程度,进而使得被吸食出来的气溶胶的口感还原度更高,口感更不易被丢失。

其次,针对立式导热陶瓷体而言,卧式导热陶瓷体10呈现扁平状结构,需要被塞入隔热套的深度远远小于立式导热陶瓷体的深度,在对立式导热陶瓷体进行装配操作时,卧式导热陶瓷体与隔热套的摩擦程度更小,塞入行程更短,能够更好地减轻掉粉问题,且由于卧式导热陶瓷体高度相较于立式导热陶瓷体的高度更低,无需被迫增加烟弹的长度。

最后,针对气流分散式流出设计的卧式导热陶瓷体而言,由于采用多孔式分散间隔多气流通道设计,当气流从各气流通道的出气端流出时,各股气流相互作用会在雾化腔内产生较为混乱的气体涡流问题,从而造成整个气流体系以及后续形成的气溶胶体系会与雾化腔内壁粘附的烟油接触程度大大增加,进而导致冷凝问题加剧,由此引发了口感丢失,口感还原度较差的问题。在此,举一烟油成分为例,其包括如下组分的化合物,丙二醇(沸点187.3℃)、顺-3-已烯-1-醇(沸点157℃)、正已醇(沸点157℃)、乙酸戊酯(沸点216.4℃)、苯甲酸(沸点249.2℃)、丙三醇(沸点290℃)、盐碱(沸点247℃)、乙二醇单苯丙酸酯(沸点288℃)等,从该组分以及相应的沸点可以看出,差异较大,因此,温度较高的气溶胶与温度较低的烟油发生混合,各组分冷凝程度不均,就是造成口感丢失的最关键因素,本案卧式导热陶瓷体10中,气流通道100的出气端以聚集状态流出的气流更加集中,出气量更大更加线性,能够迅速裹挟烟油被加热后产生的烟雾,混合后形成的气溶胶极少与雾化腔的内壁接触,气溶胶以更加直线型的流向进入至所述吸气通道和所述气嘴,如此,极大地减少了气溶胶与所述雾化腔内壁的烟油接触,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气溶胶与烟油发生冷凝程度,进而使得被吸食出来的气溶胶的口感还原度更高,口感更不易被丢失,同时,以聚集状态流出的气流能够迅速冲开覆盖或者遮蔽在进气端中的烟油,从而使得进气阻力更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2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雾化中心气管、雾化结构以及电子雾化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