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

文档序号:641648 发布日期:2021-05-14 浏览:4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 (Automatic throughput type flow division ratio self-adjusting hydraulic cyclone separation device ) 是由 邢雷 蒋明虎 赵立新 刘海龙 赵嵘厂 王思淇 于 2020-12-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内含有旋流分离模块、溢流分流控制模块、溢流二次分离模块、底流分流控制模块以及底流二次分离模块;液体经过旋流分离模块分离之后,从溢流口/底流口流出,流入液流导向模块的液流导向筒入口使得稳压状态的液流经分流控制模块流入液流收集模块,高压状态的液流经溢流/底流分流控制模块,降压后流入溢流/底流二次分离模块进行二次分离后流入液流收集模块,最后流出系统将液流收集。本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可自动控制旋流器分流比从而使旋流器始终在预先设定的分流比条件下工作,降低不规律液体脉冲冲击对分流效果的影响。(An automatic throughput type flow-dividing ratio self-adjusting hydraulic cyclone separation device. The method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automatic throughput type split ratio self-adjusting hydraulic cyclone separation device comprises a cyclone separation module, an overflow flow control module, an overflow secondary separation module, a bottom flow split control module and a bottom flow secondary separation module; after being separated by the cyclone separation module, the liquid flows out from the overflow port/underflow port, flows into the inlet of the liquid flow guide cylinder of the liquid flow guide module, so that the liquid flow in a stable pressure state flows into the liquid flow collection module through the flow dividing control module, the liquid flow in a high pressure state flows into the overflow/underflow secondary separation module after being subjected to secondary separation through the overflow/underflow flow dividing control module, flows into the liquid flow collection module after being subjected to pressure reduction, and finally flows out of the system to collect the liquid flow. The automatic throughput type flow-dividing ratio self-adjusting hydraulic cyclone separation device can automatically control the flow-dividing ratio of the cyclone, so that the cyclone always work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preset flow-dividing ratio, and the influence of irregular liquid pulse impact on the flow-dividing effect is reduced.)

一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旋流器工作过程中,流体的特性是随机的、不稳定的,尤其是流体的流量、速度等特性,这些量的突变会改变旋流分离器的分流比(溢流流量与进口流量的比值),分流比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不仅影响到旋流器的分离效率且压力降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结构参数确定的旋流器而言,此时的分流比为计算得出的最佳分流比,此时分流比的骤然改变意味着溢流口流出的轻分散相极大可能会存在分离不完全的重分散相液体,间接导致分离效率降低,这就需要对突变的压强进行控制,并对液体进行再次分离,保证分流比的稳定,是旋流器始终高效运行,满足液体分离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该装置能对突变的压强进行控制,并对液体进行再次分离,保证分流比的稳定,是旋流器始终高效运行,满足液体分离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具有旋流分离模块,溢流分流控制模块、溢流二次分离模块、底流分流控制模块以及底流二次分离模块和软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流分离模块包括溢流管、分离管、密封垫、分离叶片、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栓以及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母;其中,所述溢流管为两端分别有法兰的圆柱管道,分别为叶片密封法兰以及溢流口固定法兰;所述分离管主要结构有连接法兰进浆管、圆筒、锥筒以及底流口;其中,进浆管为一端具有法兰的圆柱管道,通过焊接连接到分离管上的圆筒上;圆筒为圆柱形圆筒,一端与连接法兰连接,一端与锥筒连接;锥筒为锥形圆筒,锥形大径与圆筒相连;底流口在锥筒的尾端,具有法兰与底流分流控制模块相连;所述分离叶片为具有固定螺距的螺旋叶片,叶片尽头轮廓为半球形,另一端具有定位法兰,按照分离管中连接法兰、密封垫、分离叶片中的定位法兰以及溢流管中的叶片密封法兰的顺序,通过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栓以及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母定位连接。

所述溢流分流控制模块包括溢流输入法兰筒、溢流-弹簧支座、溢流-梯形塞回位弹簧、溢流-防高压梯形塞、溢流-缓冲橡胶套以及溢流收集筒;其中,所述溢流输入法兰筒主要结构包括溢流口法兰、弹簧支座旋紧螺道、高压分流口以及橡胶套固定环;其中高压分流口上有螺纹;所述溢流-弹簧支座主要结构包括弹簧下固定支脚以及四只旋紧固定脚;所述溢流-防高压梯形塞主要机构包括弹簧上固定支脚;所述溢流收集筒的结构为梯形径缩、纯液收集筒、溢流回收管、底流回收管以及橡胶固定环;其中溢流回收管与底流回收管上有螺纹;所述溢流输入法兰筒上的溢流口法兰与旋流分离模块中溢流管上的溢流口固定法兰通过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栓以及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母连接;溢流-弹簧支座通过四只旋紧固定脚旋紧与溢流输入法兰筒上的弹簧支座旋紧螺道;溢流-梯形塞回位弹簧通过溢流-弹簧支座上的弹簧下固定支脚与溢流-防高压梯形塞上的弹簧上固定支脚固定在通过溢流-弹簧支座与溢流-防高压梯形塞之间。溢流-缓冲橡胶套套在溢流输入法兰筒上的橡胶套固定环与溢流收集筒上的橡胶固定环;橡胶在固定环处可用喉箍锁紧密封;

所述溢流二次分离模块包括弯管、溢流单向阀、溢流-二次分离叶片以及溢流-二次分离套筒其中溢流单向阀主要结构包括两端接口处的螺纹、单向阀阀芯以及阀芯压力弹簧;溢流-二次分离叶片主要结构包括定螺距分离叶片、叶片固定桥、密封挡盖以及螺纹环;所述溢流-二次分离套筒主要结构包括密封螺纹、分离主项管以及分离副项管;其中分离主项管内部具有螺纹;其中,所述弯管与溢流输入法兰筒上的高压分流口通过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溢流单向阀通过螺纹链接;所述溢流单向阀中单向阀阀芯一侧与弯管连接,另一端与溢流-二次分离叶片通过螺纹连接;溢流-二次分离叶片上的螺纹环与溢流-二次分离套筒的密封螺纹连接,并通过溢流-二次分离叶片上的密封挡盖密封;所述二次分离套筒上的分离主项管内部螺纹与另一个弯管通过螺纹连接,其中弯管的另一端与分流控制模块中的溢流收集筒上的底流回收管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底流分流控制模块包括底流输入法兰筒、底流-弹簧支座、底流-梯形塞回位弹簧、底流-防高压梯形塞,底流-缓冲橡胶套底流收集筒;其中,所述底流输入法兰筒主要结构包括底流口法兰、弹簧支座旋紧螺道、高压分流口以及橡胶套固定环;其中高压分流口上有螺纹;所述底流-弹簧支座主要结构包括弹簧下固定支脚以及四只旋紧固定脚;所述底流-防高压梯形塞主要机构包括弹簧上固定支脚;所述底流收集筒的结构为梯形径缩、纯液收集筒、底流回收管、溢流回收管以及橡胶固定环;其中底流回收管与溢流回收管上有螺纹;所述底流输入法兰筒上的底流口法兰与旋流分离模块中分离管上的底流口通过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栓以及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母连接;底流-弹簧支座通过四只旋紧固定脚旋紧与底流输入法兰筒上的弹簧支座旋紧螺道;底流-梯形塞回位弹簧通过底流-弹簧支座上的弹簧下固定支脚与底流-防高压梯形塞上的弹簧上固定支脚固定在通过底流-弹簧支座与底流-防高压梯形塞之间。底流-缓冲橡胶套套在底流输入法兰筒上的橡胶套固定环与底流收集筒上的橡胶固定环;橡胶在固定环处可用喉箍锁紧密封;

所述底流二次分离模块包括弯管、底流单向阀、底流-二次分离叶片、底流-二次分离套筒以及底流弯管;其中底流单向阀主要结构包括两端接口处的螺纹、单向阀阀芯以及阀芯压力弹簧;底流-二次分离叶片主要结构包括定螺距分离叶片、叶片固定桥、密封挡盖以及螺纹环;所述底流-二次分离套筒主要结构包括密封螺纹、分离主项管以及分离副项管;其中分离主项管内部具有螺纹;所述底流弯管主要结构包括连接封口螺纹以及固定桥;其中,所述弯管与底流输入法兰筒上的高压分流口通过螺纹连接,另一端与底流单向阀通过螺纹链接;所述底流单向阀中单向阀阀芯一侧与弯管连接,另一端与底流-二次分离叶片通过螺纹连接;底流-二次分离叶片上的螺纹环与底流-二次分离套筒的密封螺纹连接,并通过底流-二次分离叶片上的密封挡盖密封;所述二次分离套筒上的分离主项管内部螺纹与底流弯管上的连接封口螺纹通过螺纹连接,底流弯管的另一端与分流控制模块中的底流收集筒上的溢流回收管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重相介质软管为橡胶材质软管,可通过卡箍连接在溢流-二次分离套筒上的分离主项管与底流收集筒上的溢流回收管之间,所述轻相介质软管为橡胶材质软管,可通过卡箍连接在溢流收集筒上的底流回收管与底流-二次分离套筒上的分离主项管之间。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装置利用分流控制模块的回位弹簧和梯形塞与二次分离模块中的单向阀,可以实现对分流比的自动控制,并对未达到最佳分流比的混合液进行二次分离,创新性的在溢流口与底流口处,设计了用于在收集单向介质之前的分流比自调节模块,使得在旋流器进液流量不稳定时排出的相对高压的混合相介质,被梯形塞阻挡不被直接收集,旋流器稳定工作分离出的单相介质可通过梯形塞与液流收集筒之间的间隙直接收集,并将不被收集的混合相介质通过弯管流经单向阀导入二次分离模块,对混合相介质二次分离后的单相介质通过弯管导入液流收集筒中后收集,分离出的另一相介质通过二次分离套筒上的副项管与旋流器另一端的液流收集筒相连收集。

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该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外观结构优美,在功能实用性方面具有创新性,能有效的解决实际情况中不可避免的因进液流量不稳定而导致的分流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整个过程系统可自适应调节,不需要人的干预。

其次,该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的整体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溢流/底流-分流控制模块在结构中采用橡胶套吸收液体流量变化带来的冲击,使系统在工作过程中更平稳。

再次,该装置将不稳定的液流导入二次分离模块分离后,将溢流侧分离后的水与底流的液流收集筒相连,底流侧分离后的油与溢流的液流收集筒相连,使同种介质可以同时收集,并且不会在系统内多次循环,起到提高分离效率的作用。

然后,该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弹簧自动调节液流的流经方向,单向阀可以保证整个过程中分离后的液流不会回流,降低分离效率。

最后,该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可根据实际条件预先调节弹簧的弹性系数,并采用弹簧底座在系统中安装,拆装便捷,精准度高。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利用弹簧的弹力与旋流器的溢流口以及底流口的压力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实现对旋流器的分流比的动态调节,使之在任意时刻的分流效果不会受进液流量的变化而变化,使分离效果变差,同时拥有很高的可靠性,橡胶套会在工作过程中吸收液体流量变化带来的冲击,并通过单向阀保证整个过程中分离后的液流不会回流,而且该装置拆装方便快捷,可以快速投入工作。该种装置外观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创新性,能保证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具有恒定的分流比,不需要人为调节,保证整体系统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整体外观图。

图2为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爆炸图。

图3为旋流分离模块装配体外观图。

图4为旋流分离模块装配体截面剖视图。

图5为溢流管结构图。

图6为分离管结构图。

图7为分离叶片结构图。

图8为分离叶片截面剖视图。

图9为溢流分流控制模块装配体外观图。

图10为溢流分流控制模块装配体爆炸图。

图11为溢流分流控制模块装配体截面剖视图。

图12为溢流-输入法兰筒结构图。

图13为弹簧支座螺旋流道结构图。

图14为溢流-弹簧支座结构图。

图15为溢流-防高压梯形塞剖视图。

图16为溢流-收集筒结构图。

图17为溢流二次分离模块装配体外观图。

图18为溢流二次分离模块装配体爆炸图。

图19为溢流二次分离模块装配体截面剖视图。

图20为弯管结构图。

图21为溢流-二次分离叶片结构图。

图22为溢流-二次分离叶片内部结构图。

图23为溢流-二次分离套筒外观图。

图24为溢流-二次分离套筒细节图。

图25为溢流分流控制模块与溢流二次分离模块装配体外观图。

图26为溢流分流控制模块与溢流二次分离模块非工作模式截面剖视图。

图27为溢流分流控制模块与溢流二次分离模块工作模式截面剖视图。

图28为底流分流控制模块装配体外观图。

图29为底流分流控制模块装配体爆炸图。

图30为底流分流控制模块装配体截面剖视图。

图31为底流-输入法兰筒结构图。

图32为弹簧支座螺旋流道结构图。

图33为底流-弹簧支座结构图。

图34为底流-防高压梯形塞剖视图。

图35为底流-收集筒结构图。

图36为底流二次分离模块装配体外观图。

图37为底流二次分离模块装配体爆炸图。

图38为底流二次分离模块装配体截面剖视图。

图39为弯管结构图。

图40为底流-二次分离叶片结构图。

图41为底流-二次分离叶片内部结构图。

图42为底流-二次分离套筒外观图。

图43为底流-二次分离套筒细节图。

图44为底流弯管结构图。

图45为底流分流控制模块与底流二次分离模块装配体外观图。

图46为底流分流控制模块与底流二次分离模块非工作模式截面剖视图。

图47为底流分流控制模块与底流二次分离模块工作模式截面剖视图。

图48为软管连接示意图。

图中1-旋流分离模块,2-溢流分流控制模块,3-溢流二次分离模块,4-底流分流控制模块,5-底流二次分离模块,6-溢流管,601-叶片密封法兰,602-溢流口固定法兰,7-分离管,701-连接法兰,702-进浆管,703-圆筒,704-锥筒,705-底流口,8-密封垫,9-分离叶片,901-定位法兰,902-变径孔径,10-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栓,11-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母,12-溢流-输入法兰筒,121-溢流口法兰,122-弹簧支座旋紧螺道,123-高压分流口,124-橡胶套固定环,13-溢流-弹簧支座,131-弹簧下固定支脚,132-四只旋紧固定脚,14溢流-梯形塞回位弹簧,15-溢流-防高压梯形塞,151-弹簧上固定支脚,16-溢流-缓冲橡胶套,17-溢流收集筒,171-梯形径缩,172-纯液收集筒,173-溢流回收管,174-底流回收管,175-橡胶固定环,18-弯管,19-溢流单向阀,191-单向阀阀芯,192-阀芯压力弹簧,20-溢流二次分离叶片,201-定螺距分离叶片,202-叶片固定桥,203-密封挡盖,204-螺纹环,21-溢流二次分离套筒,211-密封螺纹,212-分离主项管,213-分离副项管,22-底流输入法兰筒,221-底流口法兰,222-弹簧支座旋紧螺道,223-高压分流口,224-橡胶套固定环,23-底流-弹簧支座,231-弹簧下固定支脚,232-四只旋紧固定脚,24-底流-梯形塞回位弹簧,25-底流-防高压梯形塞,251-弹簧上固定支脚,26-底流-缓冲橡胶套,27-底流收集筒,271-梯形径缩,272-纯液收集筒,273-底流回收管,274-溢流回收管,275-橡胶固定环,28-弯管,29-底流单向阀,291-单向阀阀芯,292-阀芯压力弹簧,30-底流二次分离叶片,301-定螺距分离叶片,302-叶片固定桥,303-密封挡盖,304-螺纹环,31-底流二次分离套筒,311-密封螺纹,312-分离主项管,313-分离副项管,32-底流弯管,321-连接封口螺纹,322-固定桥,33-重相介质软管,34-轻相介质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本种自动吞吐式分流比自调节水力旋流分离装置整体外观图如图1所示,主要由旋流分离模块1,溢流分流控制模块2,溢流二次分离模块3,底流分流控制模块4,底流二次分离模块5组成。整体爆炸图如图2所示,旋流分离模块1主要由溢流管6,分离管7,密封垫8,分离叶片9组成。旋流分离模块装配体外观图如图3所示,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栓10与1六角法兰面锁紧螺母11用来与溢流分流控制模块2与底流分流控制模块4连接固定。图4为旋流分离模块装配体截面剖视图。图5为溢流管6的结构图,经过分离后的溢流从叶片密封法兰601流向溢流口固定法兰602。图6为分离管7的结构图,液体从进浆管702进入旋流器分离管内,经过圆筒703内的分离叶片9旋转加速使切向速度增大,混合多相流在锥筒704内旋转分离,密度大的组分在旋流场的作用下同时沿轴向向下运动,沿径向向外运动,在到达锥体段沿器壁向下运动,并由底流口705排出,轻相介质聚集在锥筒中心,通过与连接法兰701连接的溢流管6分离排出。图7为分离叶片9的结构图,定位法兰901处有一台阶用于定位密封垫8。图8为离叶片9的截面剖视图,在叶片轴心有一变径孔径902为溢流液排出通道。

图9为溢流分流控制模块2的装配体整体外观图。图10为分流控制模块2的爆炸图,主要由溢流-输入法兰筒12,溢流-弹簧支座13,溢流-梯形塞回位弹簧14,溢流-防高压梯形塞15,溢流-缓冲橡胶套16,溢流收集筒17组成。图11为分流控制模块2的装配体截面剖视图。图12为溢流-输入法兰筒12的结构图,底部的溢流口法兰121与旋流分离模块1的溢流口相连,将分离后的液体收集,高压分流口123在液体收集过程中起到分流导向的作用,当溢流口排出的液流压力过大时,该部分液流通过高压分流口123导向溢流二次分离模块3,在溢流-输入法兰筒12上部的橡胶套固定环124与溢流-缓冲橡胶套16相连并可用喉箍将彼此锁紧,当液体压强变化时可以通过橡胶套的弹性阻尼吸收能量,避免水锤现象。图13为溢流-输入法兰筒12内部结构图,图中弹簧支座旋紧螺道122嵌入在溢流-输入法兰筒12筒壁上。图14为溢流-弹簧支座13的结构图,弹簧下固定支脚131主要固定溢流-梯形塞回位弹簧14,四只旋紧固定脚132通过旋紧的方式固定于弹簧支座旋紧螺道122上。图15为溢流-防高压梯形塞15的截面剖视图,弹簧上固定支脚151与溢流-梯形塞回位弹簧14相连并固定,在工作过程中当高压液流流入溢流-输入法兰筒12后,由于弹簧的弹力不足以抵挡液流的高压冲击,所以会向前移动堵住液流前进的方向,使液流通过高压分流口123导入溢流二次分离模块3进行二次分离。图16为溢流收集筒17的结构图,梯形径缩171与溢流-防高压梯形塞15配合,在溢流-梯形塞回位弹簧14工作时堵住液流前进,正常流出溢流筒的液流 会流过溢流-梯形塞15与梯形径缩171之间的间隙到达纯液收集筒172可进行轻相介质的单相介质回收。溢流回收管173将溢流管的高压液流部分经过二次分离后收集起来,底流回收管174将底流管的高压液流部分经过二次分离后收集起来,175为橡胶固定环,与溢流-缓冲橡胶套16相连最终组成连续的管路。

图17为溢流二次分离模块3的装配体外观图。图18为溢流二次分离模块3的爆炸图,主要由弯管18,溢流单向阀19,溢流-二次分离叶片20,溢流-二次分离套筒21组成。图19为溢流二次分离模块3的装配体截面剖视图,单向阀阀芯191,阀芯压力弹簧192。图20为弯管18,其两端连接过渡溢流分流控制模块2与溢流二次分离模块3,通过螺纹与溢流单向阀19相连,另一端通过螺纹与分流控制模块2相连。图21为溢流-二次分离叶片20结构图,外部结构有定螺距分离叶片201,密封挡盖203,螺纹环204,。图22为溢流-二次分离叶片20的内部结构图,叶片固定桥202将定螺距分离叶片201固定且保证液流能顺畅通过。图23为溢流-二次分离套筒21的结构图,密封螺纹211与螺纹环204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并通过密封挡盖203将其密封保证液体不外渗,连接后的整体通过螺纹与溢流单向阀19相连,二次分离后的重相介质通过分离副项管213排出,与底流分流控制模块相连收集。图24为溢流-二次分离套筒21内部结构图,212为分离主项管与弯管18通过螺纹进行连接,分离后的轻相介质将从该口通过弯管18流向溢流收集筒17完成二次分离。

溢流分流控制模块2与溢流二次分离模块3组合的装配体整体外观图如图25所示。溢流分流控制模块2与溢流二次分离模块3组合的装配体未工作时截面剖视图如图26所示,溢流后的液体由溢流-输入法兰筒12进入之后,当液流压力较弱,梯形径缩171与溢流-防高压梯形塞15之间的间隙足以允许液流通过,直接流入溢流收集筒17完成对旋流器溢流液体的收集。溢流分流控制模块2与溢流二次分离模块3组合的装配体工作时截面剖视图如图27所示,当液流压强急剧增大,溢流-梯形塞回位弹簧14不足以抵抗液流的冲击,使溢流-防高压梯形塞15向前运动,封堵了梯形径缩171内部空间,与此同时,高压液流会从弯管18流向溢流单向阀19,由于液流的突然增多,势必会让分离后的轻相介质带出少部分重相介质,所以单向阀连接溢流-二次分离叶片20与溢流-二次分离套筒21将重相介质分离并通过分离副项管213排向底流处,将分离后的轻相介质通过弯管18导回到溢流回收管173通过溢流收集筒17完成对旋流器溢流液体的收集。

图28为底流分流控制模块4的装配体整体外观图。图29为分流控制模块4的爆炸图,主要由底流-输入法兰筒22,底流-弹簧支座23,底流-梯形塞回位弹簧24,底流-防高压梯形塞25,底流-缓冲橡胶套26,底流收集筒27组成。图30为分流控制模块4的装配体截面剖视图。图31为底流-输入法兰筒22的结构图,底部的底流口法兰221与旋流分离模块1的底流口相连,将分离后的液体收集,高压分流口223在液体收集过程中起到分流导向的作用,当底流口排出的液流压力过大时,部分液流通过高压分流口223导向底流二次分离模块5,底流-输入法兰筒22上部的橡胶套固定环224与底流-缓冲橡胶套26相连并可用喉箍将彼此锁紧,当液体压强变化时可以通过橡胶套的弹性阻尼吸收能量,避免水锤现象。图32为底流-输入法兰筒22内部结构图,图中222为弹簧支座旋紧螺道,嵌入在底流-输入法兰筒22筒壁上。图33为底流-弹簧支座23的结构图,弹簧下固定支脚231主要固定底流-梯形塞回位弹簧33,四只旋紧固定脚232通过旋紧的方式固定于弹簧支座旋紧螺道222上。图34为底流-防高压梯形塞25的截面剖视图,弹簧上固定支脚251与底流-梯形塞回位弹簧24相连并固定,在工作过程中当有高压液流流入底流-输入法兰筒22后,由于弹簧的弹力不足以抵挡液流的高压冲击,所以会向前移动堵住液流前进的方向,使液流通过高压分流口223导入底流二次分离模块5进行二次分离。图35为底流收集筒27的结构图,梯形径缩271与底流-防高压梯形塞25配合,在底流-梯形塞回位弹簧24工作时堵住液流前进,正常流出底流筒的液流 会流过底流-梯形塞25与梯形径缩271之间的间隙到达纯液收集筒272可进行轻相介质的单相介质回收。底流回收管273负责将底流管的高压液流部分经过二次分离后收集起来,溢流回收管274负责将溢流管的高压液流部分经过二次分离后收集起来,275为橡胶固定环,与底流-缓冲橡胶套26相连最终组成连续的管路。

图36为底流二次分离模块5的装配体外观图。图37为底流二次分离模块5的爆炸图,主要由弯管28,底流单向阀29,底流-二次分离叶片30,底流-二次分离套筒31,底流弯管32组成。图38为底流二次分离模块5的装配体截面剖视图,291为单向阀阀芯,292为阀芯压力弹簧,图39为弯管28,负责连接过渡底流分流控制模块4与底流二次分离模块5,主要通过螺纹与底流单向阀29相连,另一端通过螺纹与分流控制模块4相连。图40为底流-二次分离叶片30,主要结构有定螺距分离叶片301,密封挡盖303,螺纹环304,定螺距分离叶片301为二次分离时的轴向速度转化为切向速度。图41为底流-二次分离叶片30的内部结构图,叶片固定桥302将定螺距分离叶片301固定且保证液流能顺畅通过。图42为底流-二次分离套筒31的结构图,密封螺纹311与螺纹环304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并通过密封挡盖303将其密封保证液体不外渗,连接后的整体通过螺纹与底流单向阀29相连,二次分离后的轻相介质通过分离主项管312排出,与溢流分流控制模块相连收集。其中底流弯管32上的321连接封口螺纹将阻止轻相介质流向底流弯管32。图43为底流-二次分离套筒31内部结构图,313为分离副项管与弯管28通过螺纹进行连接,分离后的重相介质将从该口通过底流弯管32流向底流收集筒27完成二次分离。

底流分流控制模块4与底流二次分离模块5组合的装配体整体外观图如图45所示。底流分流控制模块4与底流二次分离模块5组合的装配体未工作时截面剖视图如图46所示,底流后的液体由底流-输入法兰筒22进入之后,当液流压力较弱,梯形径缩271与底流-防高压梯形塞25之间的间隙足以允许液流通过,直接流入底流收集筒27完成对旋流器底流液体的收集。底流分流控制模块4与底流二次分离模块5组合的装配体工作时截面剖视图如图47所示,当液流压强急剧增大,底流-梯形塞回位弹簧24不足以抵抗液流的冲击,使底流-防高压梯形塞25向前运动,封堵了梯形径缩271内部空间,与此同时,高压液流会从弯管28流向底流单向阀29,由于液流的突然增多,势必会让分离后的轻相介质带出少部分重相介质,所以单向阀连接底流-二次分离叶片30与底流-二次分离套筒31将轻相介质分离掉并通过分离副项管313排向溢流处,将分离后的重相介质通过底流弯管32导回到底流回收管273通过底流收集筒27完成对旋流器底流液体的收集。

软管连接示意图如图48所示,所述重相介质软管33为橡胶材质软管,可通过卡箍连接在溢流-二次分离套筒21上的分离主项管213与底流收集筒27上的溢流回收管274之间,将溢流二次分离套筒21分离出的重相介质通过重相介质软管33引入底流收集筒27中与底流水相汇合后排出。所述轻相介质软管34为橡胶材质软管,可通过卡箍连接在溢流收集筒17上的底流回收管174与底流-二次分离套筒31上的分离主项管312之间,将底流-二次分离套筒31分离出的轻相介质通过轻相介质软管34引入溢流收集筒17中与溢流油相汇合后排出。

3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高利用率的环保型毛毡喷淋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