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能气柱薄膜及一种气柱薄膜加工工艺

文档序号:643707 发布日期:2021-05-14 浏览:1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空气能气柱薄膜及一种气柱薄膜加工工艺 (Air energy air column film and air column film processing technology ) 是由 汪玉龙 唐成 于 2021-02-0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空气能气柱薄膜,具有由第一膜层、第二膜层和固定在第一膜层和/或第二膜层上的极性膜,第一膜层和/或第二膜层与其对应的极性膜固定后形成上端开口的充气通道,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热合后形成充气件,充气件通过热合形成第一热合部,第一热合部对充气通道上的开口进行闭合并形成通气孔,第一热合部将充气件分隔成充气腔和第一气柱腔,充气通道通过通气孔与充气腔连通,极性膜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孔,充气通道通过进气孔与第一气柱腔连通。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气柱薄膜加工工艺,包括制备膜层、极性膜加工、复合、制备充气件和热合成型。本发明专利结构巧妙,能够实现气柱薄膜的加工和充气成型,高效实用。(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air energy air column film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film layer, a second film layer and a polar film fixed on the first film layer and/or the second film layer, wherein the first film layer and/or the second film layer is fix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olar film to form an inflation channel with an upper end opened, the first film layer and the second film layer are thermally sealed to form an inflation piece, the inflation piece forms a first thermal sealing part through thermal sealing, the first thermal sealing part closes the opening on the inflation channel and forms a vent hole, the inflation piece is divided into an inflation cavity and a first air column cavity by the first thermal sealing part, the inflation channel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inflation cavity through the vent hole, at least one air inlet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polar film, and the inflation channel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air column cavity through the air inlet hole. The invention also relates to a gas column film processing technology which comprises the steps of preparing a film layer, processing a polar film, compounding, preparing an inflatable piece and thermally synthesizing. The invention has ingenious structure, can realize the processing and inflation molding of the gas column film, and is efficient and practical.)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见图1、图2、图3和图5,本发明专利具有涉及一种空气能气柱薄膜,具有由第一膜层1、第二膜层2和固定在第二膜层2上的极性膜6,极性膜的吸附力为0.05N~2.5N,第二膜层2与其对应的极性膜6固定后形成上端开口的充气通道8,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热合后形成充气件,充气件通过热合形成第一热合部3并将充气通道8上的开口闭合,第一热合部3上设有用于充气通道8内进气的通气孔31,第一热合部3将充气件分隔成充气腔4和第一气柱腔5,充气通道8通过通气孔31与充气腔4连通,极性膜6上设有一个进气孔82,进气孔82用于控制第一气柱腔5的进气量,且进气孔82的孔径在0.25~20mm之间,充气通道8通过进气孔82与第一气柱腔5连通,极性膜6可在第一气柱腔5内的气压以及极性膜6的吸附作用下与其对应的第二膜层2贴合,并将充气通道8闭合。

各个极性膜6与其对应的第二膜层2大小相同,各个极性膜6的底部与第二膜层2的底部固定连接,各个极性膜6上均设有复合部61,第二膜层2通过复合部61与极性膜6固定连接,第二膜层2上的未与极性膜6复合的部分与第二膜层2形成充气通道8。

所述极性膜6上的进气孔82位于充气通道8的总长度的1/4~3/4处,充气的压力范围为0.02Mpa~0.12Mpa。

所述充气件上设有多个与第一热合部3垂直设置的第二热合部7,各个第二热合部7将第一气柱腔5分隔成多个第二气柱腔51,各个第二气柱腔51内均设有充气通道8,第一热合部3上设有多个与充气通道8连通的通气孔31,各个充气通道8上均设有可将气体通入第二气柱腔51的进气孔82。

各个所述第二气柱腔51的宽度为10mm~150mm。

所述充气通道8内设有多个压合部81,各个压合部81形成用于延伸气流路径并可防止气流回流的止逆通道。

各个压合部81沿远离充气腔4的方向延伸且与充气通道8的延伸方向非平行设置。

本发明专利还涉及一种气柱薄膜加工工艺,包括一种空气能气柱薄膜,还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膜层:制备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

B、极性膜6加工:在极性膜6上冲孔,形成进气孔82;

C、复合:将极性膜6通过复合部61固定在第二膜层6上,极性膜6上未与第二膜层2复合的部分形成上端开口的充气通道8;

D、制备充气件:将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进行热合形成充气件,并在充气件上热合形成第一热合部3,并在热合时将充气通道8上的开口封合,并在第一热合部3上留出通气孔31,使其与充气通道8连通。

所述充气通道8内设有多个压合部81,在极性膜6与第二膜层2复合固定后,在极性膜6与第二膜层2之间通过热压形成压合部81,各个压合部81与充气通道8形成止逆通道。

所述充气件上设有多个与第一热合部3垂直设置的第二热合部7,各个第二热合部7将第一气柱腔5分隔成多个第二气柱腔51,各个第二气柱腔51内均设有充气通道8,第一热合部3上设有多个与充气通道8连通的通气孔31,各个充气通道8上均设有可将气体通入第二气柱腔51的进气孔82,第二热合部7通过热压成型,并在热压成型后得到成品。

(实施例二)

本发明专利中所述第二气柱腔51的直径为20mm,充气通道8的长度为7cm,进气孔82位于距充气腔5.25cm处,进气孔82的孔径为1mm,充气的气压为0.06Mpa;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一中的技术特征相同。

(实施例三)

见图4,本发明专利中极性膜6的长度小于第二膜层2的长度,极性膜6的一端通过复合部61与第二膜层2固定连接,极性膜6的下端固定在第二膜层2上,极性膜6的上端与第二膜层2形成开口,并在第一热合部3热合后将开口分封合,并通过通气孔31与充气腔连通;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一中的技术特征相同。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专利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专利,凡在本发明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土木工程用超声波测距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