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肌群力量训练器

文档序号:706908 发布日期:2021-04-16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肩袖肌群力量训练器 (Rotator cuff muscle group strength training device ) 是由 邢新阳 王睿岩 汪丽华 于 2020-12-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肩袖肌群力量训练器,本发明涉及力量训练器技术领域;它包含底座、支撑机构和训练机构,底座上侧的左右两侧均悬设有训练机构,训练机构中的固定板一侧壁的前后两侧均分别固定在支撑机构中的插杆上,支撑机构中的螺杆的下端分别穿过底座上侧壁四角上的轴承后,通过轴承与底座下侧壁的四角旋接;两侧的训练机构固定在支撑机构两侧的插杆上,可根据训练者的体型调节插杆的位置,进而调节训练机构的位置,从而适用于不同身形的训练者使用,本发明具有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otator cuff muscle group strength trainer,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trength trainers; the training mechanism is suspended on the left side and the right side of the upper side of the base, the front side and the rear side of one side wall of a fixed plate in the training mechanism are respectively fixed on inserted rods in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and the lower ends of screws in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are respectively screwed with four corners of the lower side wall of the base through bearings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bearings on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upper side wall of the base; the training mechanisms on the two sides are fixed on the insertion rod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the positions of the insertion rods can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body shapes of trainers, and then the positions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s are adjusted, so that the training mechanism is suitable for trainers with different body shapes.)

肩袖肌群力量训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力量训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肩袖肌群力量训练器。

背景技术

肩袖又叫旋转袖,是包绕在肱骨头周围的一组肌腱复合体,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和肱骨解剖颈的边缘,其内面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外面为三角肌下滑囊,其环绕肱骨头的上端,可将肱骨头纳入关节盂内,使关节稳定,协助肩关节外展,且有旋转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如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的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运动,从而容易造成肩胛骨受伤,在治疗后续对肩袖进行训练,进而加快恢复,但现有技术中的训练器并不能根据人体的胖瘦调节两侧固定板的位置,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肩袖肌群力量训练器,两侧的训练机构固定在支撑机构两侧的插杆上,可根据训练者的体型调节插杆的位置,进而调节训练机构的位置,从而适用于不同身形的训练者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底座、支撑机构和训练机构,底座上侧的左右两侧均悬设有训练机构,训练机构中的固定板一侧壁的前后两侧均分别固定在支撑机构中的插杆上,支撑机构中的螺杆的下端分别穿过底座上侧壁四角上的轴承后,通过轴承与底座下侧壁的四角旋接;

上述训练机构还包含摇柄、连接杆、限位环、限位圈、固定内环、弹簧和固定外环,固定板远离底座中心一侧的侧壁上均固定有固定外环,该固定外环的内壁上等角固定有数个卡槽,该卡槽内均嵌设有卡板,该卡板一侧的侧壁上均固定有弹簧,该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固定内环的外环壁固定连接,固定内环套设在转杆上,该转杆的一端上通过螺纹旋接有限位环,该限位环与固定内环接触设置,转杆另一端穿过限位圈后,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呈“U”形设置,连接杆的中端穿过固定板上的轴承后,与摇柄固定连接,限位圈与转杆活动连接;

上述支撑机构还包含内螺纹管、转动轮、一号伞齿轮、二号伞齿轮、摇杆和套管,套管套设在插杆上,且通过螺栓固定,套管分别固定在内螺纹管上端的外环壁上,内螺纹管套设在螺杆上,且通过螺纹旋接,螺杆的下端上均套设固定有转动轮,四个转动轮通过传送带连接,转动轮设置于底座的内部,其中一个转动轮的下侧设有一号伞齿轮,该一号伞齿轮套设固定在螺杆上,一号伞齿轮与二号伞齿轮啮合设置,二号伞齿轮套设在摇杆的内端上,摇杆的外端穿过底座侧壁上的轴承后,露设在底座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摇杆的左端上固定有梅花手拧,该梅花手拧悬设在底座的左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座左右两侧的上方均设有限位板,左右两侧的限位板一侧壁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在同一侧的内螺纹管的上端上,限位板相邻于套管一侧的侧壁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套管的一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座下侧壁的四角上均开设有通孔,该通孔内均设有万向轮,该万向轮的上侧分别穿过通孔后,固定在活动板下表面的四角上,活动板上表面的四角上均固定有电动推杆,该电动推杆的上端固定在底座上侧的内侧壁上,电动推杆与蓄电池连接,蓄电池设置于底座上侧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座上侧壁的中心设有开口,该开口内嵌设有支撑板,该支撑板外边缘的上侧设有凸圈,该凸圈与支撑板为一体式结构,凸圈嵌设在开口内部上侧的凹圈内,支撑板的上表面与底座的上表面呈同一水平面设置,支撑板与蓄电池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凹槽,该凹槽内嵌设有拉手,该拉手与凹槽的下侧壁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两侧的训练机构固定在支撑机构两侧的插杆上,可根据训练者的体型调节插杆的位置,进而调节训练机构的位置,从而适用于不同身形的训练者使用;

2、支撑机构中含有螺杆和内螺纹管,可通过转动螺杆带动内螺纹管上下移动,内螺纹管通过套管和插杆的配合带动训练机构上下移动,从而可适用于不同身高的训练者使用;

3、左右手分别握住左右两侧的训练机构中的摇柄,通过摇柄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带动转杆转动,转杆带动固定内环转动,固定内环通过弹簧与固定外环连接,从而使得弹簧对固定内环进行产生阻力,进而在转动的过程中起到训练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B剖视图。

图5为图4中C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D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底座1、训练机构2、固定板2-1、摇柄2-2、连接杆2-3、限位环2-4、限位圈2-5、固定内环2-6、弹簧2-7、固定外环2-8、转杆2-9、卡槽2-10、卡板2-11、支撑机构3、插杆3-1、螺杆3-2、内螺纹管3-3、转动轮3-4、一号伞齿轮3-5、二号伞齿轮3-6、摇杆3-7、套管3-8、梅花手拧4、限位板5、通孔6、万向轮7、活动板8、电动推杆9、蓄电池10、开口11、支撑板12、凸圈13、凹槽14、拉手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7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底座1、训练机构2和支撑机构3,底座1上侧的左右两侧均悬设有训练机构2,训练机构2由固定板2-1、摇柄2-2、连接杆2-3、限位环2-4、限位圈2-5、固定内环2-6、弹簧2-7和固定外环2-8构成,固定板2-1远离底座1中心一侧的侧壁上均焊接固定有固定外环2-8,该固定外环2-8的内壁上等角焊接固定有数个卡槽2-10,该卡槽2-10内均嵌设有卡板2-11,该卡板2-11一侧的侧壁上均焊接固定有弹簧2-7,该弹簧2-7的另一端分别与固定内环2-6的外环壁焊接固定,固定内环2-6活动套设在转杆2-9上,该转杆2-9的左端上通过螺纹旋接有限位环2-4,该限位环2-4与固定内环2-6接触设置,转杆2-9相邻于固定内环2-6的一端穿过限位圈2-5后,与连接杆2-3的左端焊接固定,连接杆2-3呈“U”形设置,连接杆2-3的中端穿过固定板2-1上的轴承后,与摇柄2-2焊接固定,该轴承嵌设在固定板2-1内,且其外圈与固定板2-1的内侧壁焊接固定,其内圈与连接杆2-3的中端焊接固定,限位圈2-5与转杆2-9活动连接;

训练机构2中的固定板2-1一侧壁的前后两侧均分别焊接固定在支撑机构3中两侧的插杆3-1上,支撑机构3中的螺杆3-2的下端分别穿过底座1上侧壁四角上的轴承后,通过轴承与底座1下侧壁的四角旋接,底座1上下两侧壁上的轴承分别嵌设在底座1上下两侧壁内,且其外圈与底座1上下两侧的内侧壁焊接固定,其内圈与螺杆3-2焊接固定;支撑机构3还包含内螺纹管3-3、转动轮3-4、一号伞齿轮3-5、二号伞齿轮3-6、摇杆3-7和套管3-8,套管3-8套设在插杆3-1上,且通过螺栓固定,套管3-8分别焊接固定在内螺纹管3-3上端的外环壁上,内螺纹管3-3套设在螺杆3-2上,且通过螺纹旋接,螺杆3-2的下端上均套设焊接固定有转动轮3-4,四个转动轮3-4通过传送带连接,转动轮3-4设置于底座1的内部,左前侧的转动轮3-4的下侧设有一号伞齿轮3-5,该一号伞齿轮3-5套设焊接固定在螺杆3-2上,一号伞齿轮3-5与二号伞齿轮3-6啮合设置,二号伞齿轮3-6套设焊接固定在摇杆3-7的右端上,摇杆3-7的左端穿过底座1左侧壁上的轴承后,与梅花手拧4焊接固定,该轴承嵌设在底座1的左侧壁内,且其外圈与底座1左侧的内侧壁焊接固定,其内圈与摇杆3-7的左端焊接固定,可通过梅花手拧4方便带动摇杆3-7转动,底座1左右两侧的上方均设有限位板5,左右两侧的限位板5一侧壁的前后两侧分别焊接固定在同一侧的内螺纹管3-3的上端上,限位板5相邻于套管3-8一侧的侧壁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套管3-8的一端焊接固定,可增加套管3-8的稳定性;

底座1下侧壁的四角上均开设有通孔6,该通孔6内均设有万向轮7,该万向轮7的上侧分别穿过通孔6后,通过螺栓固定在活动板8下表面的四角上,活动板8上表面的四角上均通过螺栓固定有电动推杆9,该电动推杆9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底座1上侧的内侧壁上,电动推杆9与蓄电池10连接,蓄电池10设置于底座1上侧的内侧壁上,底座1上侧壁的中心开设有开口11,该开口11内嵌设有支撑板12,该支撑板12外边缘的上侧一体成型有凸圈13,凸圈13嵌设在开口11内部上侧的凹圈内,支撑板12的上表面与底座1的上表面呈同一水平面设置,支撑板12通过螺栓与蓄电池10固定连接,可方便对蓄电池10进行更换,支撑板12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凹槽14,该凹槽14内嵌设有拉手15,该拉手15通过螺栓与凹槽14的下侧壁固定连接,可方便通过拉手15将支撑板12拉出。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启动电动推杆9,电动推杆9带动活动板8向下移动,活动板8带动万向轮7向下移动,直至万向轮7抵触至地面上,然后再将底座1向上推动,直至活动板8抵触在底座1下侧的内侧壁上,再推动底座1至需要的位置,然后再关闭电动推杆9,电动推杆9带动活动板8向上移动,活动板8带动万向轮7向上移动,直至将万向轮7收纳至底座1内,底座1的下侧与地面接触,然后转动梅花手拧4,梅花手拧4带动二号伞齿轮3-6转动,二号伞齿轮3-6带动一号伞齿轮3-5转动,一号伞齿轮3-5带动左前侧的螺杆3-2转动,该螺杆3-2带动其上转动轮3-4转动,该转动轮3-4通过传送带带动另三个转动轮3-4转动,三个转动轮3-4则带动其内部的螺杆3-2转动,四个螺杆3-2同时带动内螺纹管3-3上下移动,直至将两侧的训练机构2移动至合适的高度,再松开套管3-8上的螺栓后,移动插杆3-1的位置,从而可通过插杆3-1带动固定板2-1向中心移动,直至两侧的摇柄2-2之间的距离与训练者身体的宽度相同,再将套管3-8上的螺栓拧紧,调节好后,训练者站在底座1上,然后手握两侧的摇柄2-2,摇动摇柄2-2,摇柄2-2带动连接杆2-3转动,连接杆2-3带动转杆2-9转动,转杆2-9带动固定内环2-6转动,固定内环2-6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弹簧2-7移动,当固定内环2-6移动至固定外环2-8内部的上侧时,则需将上侧的弹簧2-7压缩,将下侧的弹簧2-7向上拉动,当固定内环2-6移动至固定外环2-8内部的后侧时,则需将后侧的弹簧2-7压缩,将前侧的弹簧2-7向后侧拉动,而当固定内环2-6移动至固定外环2-8内部前侧时,则需将前侧的弹簧2-7压缩,将后侧的弹簧2-7向前侧拉动,通过弹簧2-7的弹力对固定内环2-6产生阻力,进而在转动的过程中对训练者的手臂起到训练的效果,当使用长久后,弹簧2-7的弹力降低后,可将卡板2-11从卡槽2-10内抽出,将限位环2-4旋下,将固定内环2-6卸下,从而方便更换。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如下:

1、两侧的训练机构2固定在支撑机构3两侧的插杆3-1上,可根据训练者的体型调节插杆3-1的位置,进而调节训练机构2的位置,从而适用于不同身形的训练者使用;

2、支撑机构3中含有螺杆3-2和内螺纹管3-3,可通过转动螺杆3-2带动内螺纹管3-3上下移动,内螺纹管3-3通过套管3-8和插杆3-1的配合带动训练机构2上下移动,从而可适用于不同身高的训练者使用;

3、左右手分别握住左右两侧的训练机构2中的摇柄2-2,通过摇柄2-2带动连接杆2-3转动,连接杆2-3带动转杆2-9转动,转杆2-9带动固定内环2-6转动,固定内环2-6通过弹簧2-7与固定外环2-8连接,从而使得弹簧2-7对固定内环2-6进行产生阻力,进而在转动的过程中起到训练的效果;

4、底座1的内部通过电动推杆9连接有活动板8,可通过活动板8带动万向轮7向下移动,直至将万向轮7推至底座1的下侧,从而方便移动,在移动至合适的位置后,再通过电动推杆9将万向轮7收至底座1内,从而可增加稳定性;

5、电动推杆9与蓄电池10连接,可通过蓄电池10对电动推杆9提供电能,从而方便操作。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体前屈训练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