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管及内窥镜

文档序号:722450 发布日期:2021-04-16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内窥镜用管及内窥镜 (Tube for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 是由 上田佳弘 于 2019-09-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管,其即使通过大径化也具有可承受软性内窥镜中的使用的灵活性,且容易检测形成内周面的氟树脂层的损伤。内窥镜用管(100)具备:气密性的内层管部件(101),由氟树脂形成;通气性的外层部件(102),硬度比内层管部件(101)低,且覆盖内层管部件(101)的外周面;及线圈状加强部件(103),卷绕在形成于外层部件(102)的外周面上的螺旋状槽部(104)。内窥镜(2)在插入部(10)具备由内窥镜用管(100)形成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tube for an endoscope, which has flexibility for bearing the use of a flexible endoscope even through the diameter is increased, and is easy to detect the damage of a fluorine resin layer forming the inn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An endoscope tube (100) is provided with: an airtight inner-layer pipe member (101) formed of a fluororesin; an air-permeable outer layer member (102) which has a lower hardness than the inner layer tube member (101) and covers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inner layer tube member (101); and a coiled reinforcing member (103) wound around a spiral groove (104) formed on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outer layer member (102). The endoscope (2) is provided with a treatment instrument insertion channel (23) formed by an endoscope tube (100) in an insertion section (10).)

内窥镜用管及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用管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在软性内窥镜的插入部内置有多个管,例如内置有形成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管。具备根据人体内腔的形状灵活地变形的插入部的软性内窥镜能够减少对受试者的侵入,要求内置于插入部的内窥镜用管对于弯曲灵活。并且,要求内窥镜用管对于弯曲维持恒定的截面形状,以不妨碍处置器具的插通及流体的流通。而且,由于形成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管的内周面与处置器具滑动接触,因此优选为低摩擦且高硬度。并且,关于软性内窥镜,由于进行清洗、消毒及灭菌而重复使用,因此也要求内窥镜用管具有气密性及耐化学性。作为满足这些条件的内窥镜用管的材料,通常使用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内窥镜用管具备由氟树脂形成的内层和由氟树脂与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的外层,在外层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槽,在该螺旋槽上卷绕有金属制螺旋材料。内窥镜用管由卷绕在螺旋槽上的金属制螺旋材料加强,对于弯曲维持恒定的截面形状。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内窥镜用管也在由氟树脂形成的管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槽,在该螺旋槽上卷绕有线圈部件。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内窥镜用管中,卷绕有线圈部件的管主体的外周面被聚氨酯树脂覆盖。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047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555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使用软性内窥镜的治疗逐年增加,在软性内窥镜的临床中,要求应对实现更高水平的治疗的处置器具。为了应对该要求,考虑使处置器具插通通道大径化,能够插通多种处置器具。然而,伴随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大径化,形成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内窥镜用管的弯曲刚性增大。若内窥镜用管的弯曲刚性增大,则使插入部弯曲时的操作性降低,也有可能产生缩短驱动弯曲机构的导线的寿命的弊病。

为了抑制伴随大径化的管的弯曲刚性的增大,减小相对高硬度的氟树脂层的厚度较为有效。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内窥镜用管中,在含有氟树脂的外层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槽,通过在该螺旋槽上卷绕金属制螺旋材料来加强管。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内窥镜用管也相同,在由氟树脂形成的管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槽,通过在该螺旋槽上卷绕线圈部件来加强管。为了形成螺旋槽,外层或管主体需要一定以上的厚度,在抑制管的弯曲刚性的增大方面成为障碍。

并且,氟树脂层典型地形成管的内周面,在减小氟树脂层的厚度的情况下,对磨损及穿孔的耐久性降低。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内窥镜用管中,作为形成内周面的氟树脂层的内层被由氟树脂和聚酰亚胺系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的外层覆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内窥镜用管中,作为形成内周面的氟树脂层的管主体被聚氨酯树脂覆盖。在这些情况下,即使在形成内周面的氟树脂层开孔,在管整体中也维持气密性,有可能氟树脂层上开了孔会被忽略。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管,其即使通过大径化也具有可承受软性内窥镜中的使用的灵活性,且容易检测形成内周面的氟树脂层的损伤。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内窥镜用管具备:气密性的内层管部件,由氟树脂形成;通气性的外层部件,硬度比上述内层管部件低,且覆盖上述内层管部件的外周面;及线圈状加强部件,卷绕在形成于上述外层部件的外周面上的螺旋状槽部。

并且,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内窥镜在插入部具备由上述内窥镜用管形成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内窥镜用管,其即使通过大径化也具有可承受软性内窥镜中的使用的灵活性,且容易检测形成内周面的氟树脂层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包含图1的内窥镜的内窥镜系统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管的一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检查图3的内层管部件的损伤的检查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放大表示图3的内层管部件的损伤部位的剖视图。

图6是图3的内窥镜用管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图3的内窥镜用管的另一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在插入部具备由图3的内窥镜用管形成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内窥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一例,图2表示包含图1的内窥镜的内窥镜系统的一例。

内窥镜系统1具备内窥镜2、光源装置3、处理器单元4及抽吸泵5。内窥镜2是软性镜,具有:插入部10,插入到受检体内;操作部11,与插入部10连接;及通用塞绳12,从操作部11延伸,在通用塞绳12的末端设置有与光源装置3连接的连接器13。

插入部10由前端部14、与前端部14连接的弯曲部15及连接弯曲部15和操作部11的软性部16构成。在前端部14搭载有包含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成像元件的摄像部17。弯曲部15构成为能够弯曲,由操作部11对弯曲部15的弯曲进行操作。并且,软性部16构成为以能够顺应受检体内的插入路径的形状而变形的程度可挠。

在操作部11设置有对使用了抽吸泵5的抽吸进行操作的操作按钮18A、对弯曲部15的弯曲进行操作的操作旋钮18B及对使用了摄像部17的拍摄进行操作的操作按钮18C等。并且,在操作部11设置有插通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入口部分24。

在插入部10及操作部11以及通用塞绳12的内部设置有光导件20及电缆21。光导件20将由光源装置3生成的照明光引导至前端部14。电缆21在摄像部17与处理器单元4之间传输摄像部17的动作功率、控制信号及摄影图像信号。处理器单元4根据输入的摄影图像信号生成摄影图像数据,将所生成的摄影图像数据显示在监视器6上,并且记录所生成的摄影图像数据。

在插入部10及操作部1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操作线22及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操作线22从操作部11到达插入部10的前端部14,并根据操作部11的操作旋钮18B的操作而被推向前端部14侧,或被拉向操作部11侧。插入部10的弯曲部15根据操作线22的推拉而弯曲。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从设置在操作部11的入口部分24到达插入部10的前端部14,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出口部分25在前端部14的前端面开口。通过入口部分24的开口插入到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中的处置器具由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被引导至插入部10的前端部14,通过出口部分25的开口从前端部14突出。

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在操作部11中与抽吸管26汇合。抽吸管26经过通过操作按钮18A开闭的阀27延伸至连接器13,并经由设置在连接器13的与管头28连接的连接管29而与抽吸泵5连接。通过阀27被打开,血液等流体从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出口部分25的开口通过抽吸管26抽吸到抽吸泵5中。另外,在入口部分24安装有经由开闭阀的钳子栓30,在抽吸时,入口部分24的开口由钳子栓30关闭,由此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内压成为负压。

另外,内窥镜2除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以外可以具有其他通道。作为其他通道,能够例示将用于摄像部17的观察窗的清洗等的气体(例如空气)及液体(例如水)输送至前端部14的送气送水通道。送气送水通道设置于插入部10及操作部11以及通用塞绳12的内部,经由连接器13与供水罐(未图示)连接。

图3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管的一例。

图3所示的内窥镜用管100例如用于内窥镜2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但也可以用于除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以外的其他通道(送气送水通道等)。管100具备内层管部件101、外层部件102及线圈状加强部件103。

内层管部件101形成管100的内周面,在管100用于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情况下,内层管部件101与插通于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处置器具滑动接触。内层管部件101由低摩擦且高硬度的氟树脂形成,且具有气密性。氟树脂例如是非发泡PTFE(聚四氟乙烯)、PFA(全氟烷氧基烷烃)、FEP(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

外层部件102形成为管状,覆盖内层管部件101的整个外周。在外层部件10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槽部104。外层部件102具有通气性,并且外层部件102的硬度小于内层管部件101的硬度。另外,内层管部件101及外层部件102的硬度设为通过微型维氏硬度试验或基于纳米压痕法的硬度试验而获得的硬度。外层部件102的材料例如是发泡PTFE等多孔氟树脂。

外层部件102例如能够通过挤出成型而形成。具体而言,被加热熔融的外层部件102的材料从模具中挤出,贯穿模具而移动的内层管部件101被从模具挤出的材料连续包覆。并且,通过包覆内层管部件101的材料凝固,形成外层部件102。关于外层部件102的形成方法,除此以外,还有在预先仅形成外层部件102之后利用内层管部件101包覆,一边紧固一边加热,由此进行接合的方法等。螺旋状槽部104例如能够通过激光加工、加热状态下的金属线材的按压等来形成。

线圈状加强部件103例如是不锈钢线等金属线材成型为线圈状的部件,例如对于被平坦地压扁的截面形状的变形牢固,对于弯曲灵活。线圈状加强部件103卷绕在外层部件102的螺旋状槽部104。在与形成线圈状加强部件103的线材的中心轴垂直的截面上,线圈状加强部件103的整体可以容纳于螺旋状槽部104中,线圈状加强部件103的一部分可以突出到螺旋状槽部104的外部。

在将管100与具有与该管100相同的内径及相同的外径且厚度整体由与内层管部件101相同的氟树脂形成的管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包含硬度比内层管部件101低的外层部件102的管100的弯曲刚性相对小,有利于大径化。

并且,在管100弯曲时,在内层管部件101及外层部件102的弯曲部产生弯折的情况下,内层管部件101及外层部件102的截面形状被平坦地压扁,但该压扁被卷绕在外层部件102的外周面上的线圈状加强部件103限制。并且,线圈状加强部件103卷绕在外层部件102的螺旋状槽部104,线圈状加强部件103与外层部件102在轴向上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因此,即使在管100弯曲时,线圈状加强部件103也被保持在内层管部件101及外层部件102的弯曲部。由此,对于管100的弯曲,内层管部件101及外层部件102的截面形状维持为恒定,且保障处置器具的插通或流体的流通。

另外,内层管部件101及外层部件102各自的厚度越小,管100的弯曲刚性变得越小,但需要足以使内层管部件101及外层部件102成为一体而自己保持截面形状的厚度,其厚度例如根据管100的直径适当设定。并且,如前所述,由于内层管部件101用于相对硬度高的氟树脂,因此为了抑制弯曲刚性而壁厚较薄,即使是相对大的弯曲半径也会弯折。因此,外层部件102的硬度低,且为了防止内层管部件101的弯折,优选比内层管部件101厚。根据以上所述,从减小管100的弯曲刚性的观点考虑,在足以使内层管部件101及外层部件102成为一体而自己保持截面形状的厚度中,优选外层部件102的厚度比内层管部件101的厚度的二分之一大,更优选外层部件102的厚度比内层管部件101的厚度大,内层管部件101的硬度H1与外层部件102的硬度H2之比的值H1/H2大于外层部件102的厚度T2与内层管部件101的厚度T1之比的值T2/T1。这里所说的硬度例如是通过微型维氏硬度试验机或基于纳米压痕法的硬度试验而获得的硬度。通过这些测定方法而获得的内层管部件101的硬度H1与外层部件102的硬度H2、内层管部件101的壁厚T1与外层部件102的壁厚T2优选为如以下的关系。例如,若内层管部件101的壁厚为0.1mm,外层部件102的壁厚为0.4mm,则T2/T1为4。此时,若内层管部件101的硬度H1为80MPa,则优选外层部件102的硬度H2小于20MPa,由此H1/H2变得比T2/T1大。

并且,管100的弯曲刚性受到管100的截面二次矩的影响,尤其受到相对高硬度的内层管部件101的截面二次矩的影响。假设内层管部件101的厚度在周向上恒定,在将内层管部件101的内径设为d[mm],将外径设为D[mm]的情况下,内层管部件101的截面二次矩为π/64×(D4-d4),优选为30<D4-d4<180。其中,mm表示毫米。

图4及图5示出检查有无内层管部件101的损伤的检查方法的一例。另外,假设管100也用于内窥镜2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

如图4所示,在内窥镜2沉入液体中的状态下,空气等气体供给至插入部10的内部且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外侧。例如在图4中利用虚线的箭头所示,气体从连接器13导入,通过通用塞绳12及操作部11的内部,供给至插入部10的内部且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外侧。

在内层管部件101损伤且失去内层管部件101的气密性的情况下,供给至插入部10的内部且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外侧的气体随着气体压力的上升,通过内层管部件101的损伤部位而泄漏到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内侧。并且,泄漏到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内侧的气体例如从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出口部分25的开口成为气泡而释放到液体中。由此,检测出内层管部件101的损伤。

图5放大表示内层管部件101的损伤部位,在内层管部件101上开设有孔H。孔H被外层部件102覆盖,但外层部件102具有通气性,除卷绕有线圈状加强部件103的螺旋状槽部104以外,外层部件102的外周面露出。供给至插入部10的内部且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外侧的气体从露出的外层部件102的外周面流入孔H,通过孔H泄漏到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内侧。

另一方面,当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内窥镜用管同样地,外层部件102由聚酰亚胺树脂形成时,并且,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内窥镜用管同样地,卷绕有线圈状加强部件103的外层部件102的外周面被聚氨酯树脂覆盖时,管100的最外周面变得具有气密性,即使在内层管部件101上开设有孔H,在管100整体中也维持气密性。其结果,供给至插入部10的内部且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外侧的气体不会泄漏到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内侧,孔H的存在被忽略。

图6示出管100的变形例。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线圈状加强部件103与螺旋状槽部104通过仅填充在螺旋状槽部104的粘接剂105粘接。根据本例,在管100弯曲时,线圈状加强部件103被内层管部件101及外层部件102的弯曲部可靠地保持。由此,对于管100的弯曲,内层管部件101及外层部件102的截面形状维持为恒定,且保障处置器具的插通或流体的流通。

并且,粘接剂105仅填充在螺旋状槽部104,除螺旋状槽部104以外,外层部件102的外周面露出。因此,即使粘接剂105具有气密性,也能够通过图4及图5所示的检查方法检测内层管部件101的损伤。

仅填充在螺旋状槽部104的粘接剂105能够由预先涂布在线圈状加强部件103的表面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此时,在线圈状加强部件103卷绕在螺旋状槽部104的状态下线圈状加强部件103被加热,预先涂布在线圈状加强部件103的表面上的热塑性树脂被暂时熔融。并且,熔融的热塑性树脂在螺旋状槽部104内部再凝固,由此热塑性树脂仅填充在螺旋状槽部104。填充在螺旋状槽部104的热塑性树脂成为粘接剂105,线圈状加强部件103与螺旋状槽部104粘接。当然,粘接剂105也可以涂布在螺旋状槽部104。

图7示出管100的另一变形例。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外层部件102形成为带状,以螺旋状卷绕在内层管部件101的外周面上。以螺旋状卷绕在内层管部件101的外周面上的带状的外层部件102与线圈状加强部件103同样地,对于弯曲灵活。根据本例,能够进一步减小管100的弯曲刚性。并且,由于外层部件102的外周面露出,也能够通过图4及图5所示的检查方法检测内层管部件101的损伤。

根据上述管100及其变形例,能够减小弯曲刚性,有利于大径化。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内径通常为4mm以下,但通过使用管100,能够实现具有可承受软性内窥镜中的使用的灵活性,且内径为5mm以上且8mm以下的大径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

图8示出大径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在插入部10中的配置的一例。

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由上述管100形成,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内径为5mm以上且8mm以下。设置有该大径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插入部10的外径例如为13mm左右。

插入部10的弯曲部15中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中心轴C1与插入部10的中心轴C2之间的距离D1小于插入部10的前端部10A中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开口的中心O1与前端部10A的中心O2之间的距离D2。换言之,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在弯曲部15中配置于插入部10的中心轴C2上,在前端部14中配置成从插入部10的中心轴C2上偏离。

在弯曲部15中,光导件20(参考图2)、电缆21(参考图2)、多个操作线22(参考图2)及送气送水通道等其他内置物沿着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外周且在周向上适当分散地配置,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被这些其他内置物包围。由此,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在弯曲部15中,被保持在插入部10的中心轴C2上。

另一方面,前端部14具有圆柱状的前端硬性部40,该前端硬性部40保持搭载于摄像部17(参考图2)等的前端部14的内置物,在该前端硬性部40上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前端硬性部40的截面圆形状的贯穿孔42。形成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管100以与贯穿孔42连通的方式与前端硬性部40接合。贯穿孔42形成前端部10A上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开口。

贯穿孔42的中心轴从与插入部10的中心轴C2一致的前端硬性部40的中心轴偏离,以与贯穿孔42连通的方式与前端硬性部40接合的管100在前端硬性部40与弯曲部15之间适当挠曲。由此,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在前端部14中被保持为从插入部10的中心轴C2上偏离。

弯曲部15是在插入部10中以最小的曲率半径重复弯曲的部位。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在该弯曲部15中被保持在插入部10的中心轴C2上,由此不管弯曲部15的弯曲方向如何,都能够使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的弯曲角度相等地减小,并且能够抑制伴随弯曲及回弯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3在轴向上的位移。由此,能够提高使弯曲部15弯曲时的操作性。

以下,对内窥镜用管的制作例进行说明。

制作例1的管具备与图3所示的管100相同的结构,由氟树脂形成的气密性的内层管部件101的外周整体被硬度比内层管部件101低的通气性的外层部件102覆盖,在形成于外层部件102的外周面上的螺旋状槽部104卷绕有线圈状加强部件103。制作例2及制作例3的管具备与图4所示的管100的变形例相同的结构,线圈状加强部件103与螺旋状槽部104通过仅填充在螺旋状槽部104的粘接剂105粘接。关于制作例4的管,外层部件102由氨酯树脂形成且具有气密性,除这一点以外,具备与图3所示的管100相同的结构。并且,关于制作例5的管,省略了线圈状加强部件103,除这一点以外,具备与图3所示的管100相同的结构。

各制作例的内层管部件101的内径d及外径D如表1所示。对于各制作例的管,将弯曲刚性及耐弯折性的评价结果以及可否检测内层管部件101的损伤一并示于表1中。另外,弯曲刚性的评价通过3点弯曲试验中测定的反作用力进行评价,将支点距离为60mm且挠曲量为3mm时的反作用力为5N以下的情况评价为A,将超过5N的情况评价为B。耐弯折性的评价在以曲率半径20mm进行弯曲的情况下,根据管是否产生弯折来进行评价,将不产生弯折的情况评价为A,将产生弯折的情况评价为B。并且,假设内层管部件101的损伤通过图4及图5所示的检查方法检测。

[表1]

如表1所示,制作例1至制作例3的管在内径d为5mm以上且8mm以下的大径的情况下,弯曲刚性及耐弯折性均评价为A,也能够检测内层管部件101的损伤。与此相对,外层部件102由氨酯树脂形成的制作例4的管无法检测出内层管部件101的损伤。并且,省略了线圈状加强部件103的制作例5的管的耐弯折性评价为B。

将内层管部件101的内径及外径相同的制作例2与制作例5进行对比可知,线圈状加强部件103能够在不增加弯曲刚性的情况下抑制管相对于弯曲的弯折。并且,当着眼于与内层管部件101的截面二次矩相关的D4-d4的值时,制作例1至制作例3均满足30<D4-d4<180,但制作例4的弯曲刚性评价为B,D4-d4的值为602。从该结果可知,优选为30<D4-d4<180。

如以上所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窥镜用管具备:气密性的内层管部件,由氟树脂形成;通气性的外层部件,硬度比上述内层管部件低,且覆盖上述内层管部件的外周面;及线圈状加强部件,卷绕在形成于上述外层部件的外周面上的螺旋状槽部。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窥镜用管中,上述外层部件形成为带状,以螺旋状卷绕在上述内层管部件的外周面。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窥镜用管中,上述螺旋状槽部与上述线圈状加强部件通过仅填充在上述螺旋状槽部的粘接剂粘接。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窥镜用管中,上述粘接剂由预先涂布在上述线圈状加强部件的表面上的热塑性树脂熔融再凝固而成。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窥镜用管中,上述外层部件的厚度比上述内层管部件的厚度的二分之一大。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窥镜用管中,上述外层部件的厚度大于上述内层管部件的厚度,上述内层管部件的硬度与上述外层部件的硬度之比的值大于上述外层部件的厚度与上述内层管部件的厚度之比的值。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窥镜用管中,将上述内层管部件的内径设为d毫米,将上述内层管部件的外径设为D毫米,是30<D4-d4<180。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窥镜用管中,上述外层部件含有多孔氟树脂。

并且,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窥镜在插入部具备由内窥镜用管形成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窥镜中,上述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内径为5毫米以上且8毫米以下。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窥镜中,上述插入部的弯曲部中的上述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中心轴与上述插入部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小于上述插入部的前端面上的上述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开口的中心与上述前端面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符号说明

1-内窥镜系统,2-内窥镜,3-光源装置,4-处理器单元,5-抽吸泵,6-监视器,10-插入部,10A-插入部的前端面,11-操作部,12-通用塞绳,13-连接器,14-前端部,15-弯曲部,16-软性部,17-摄像部,18A、18C-操作按钮,18B-操作旋钮,20-光导件,21-电缆,22-操作线,23-处置器具插通通道,24-入口部分,25-出口部分,26-抽吸管,27-阀,28-管头,29-连接管,30-钳子栓,40-前端硬性部,42-贯穿孔,100-内窥镜用管,101-内层管部件,102-外层部件,103-线圈状加强部件,104-螺旋状槽部,105-粘接剂,C1-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中心轴,C2-插入部的中心轴,D1、D2-距离,H-在内层管部件上开设的孔,O1-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开口的中心,O2-插入部的前端面的中心。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内窥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