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及线束布设装置

文档序号:74224 发布日期:2021-10-01 浏览:3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线束及线束布设装置 (Wire harness and wire harness routing device ) 是由 山本悟司 东小园诚 石田英敏 大塚保之 古川丰贵 大井勇人 加藤大贵 于 2019-12-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线束(11)构成为具备片状的基体构件(12)、和以沿着基体构件(12)的方式排列固定的多条包覆电线(W),多条包覆电线(W)中至少一条包覆电线(W)的横截面积与其他的包覆电线(W)的横截面积不同,包覆电线(W)的厚度尺寸与相邻的包覆电线(W)的厚度尺寸实质上相同。(A wire harness (11) disclosed in the present specification is configured to include a sheet-shaped base member (12) and a plurality of coated wires (W) arranged and fixed along the base member (12), wherein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at least one coated wire (W) of the plurality of coated wires (W) is different from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other coated wires (W), and the thickness dimension of the coated wire (W) is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e thickness dimension of the adjacent coated wire (W).)

线束及线束布设装置

技术领域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线束及线束布设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将搭载于车辆的机器间连接的线束,已知日本特开2001-136632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线束。该线束通过利用保持片将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多条电线捆扎成山形而构成。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366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将这样的线束布设于车辆的车顶、地板部等的情况下,在布设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有可能不能布设线束。因此,在布设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考虑到通过将多条电线平坦地排列而将线束构成为扁平的状态进行布设。

但是,如图9及图10所示,当多条电线1的线径具有偏差时,则在线束2的表面3产生凹凸,由于线束2的厚度偏差而在线束2的厚度方向产生死空间D。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实现线束的省空间化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为如下结构,具备:片状的基体构件;和多条电线,以沿着所述基体构件的方式排列固定,所述多条电线中至少一条所述电线的与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截面积即横截面积与其他的所述电线的横截面积不同,关于所述基体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所述电线的厚度尺寸与相邻的所述电线的厚度尺寸实质上相同。在此,所谓实质上相同包括相邻的电线的厚度尺寸相同的情况、和即使相邻的电线的厚度尺寸不同时也能够视作实质上相同的情况。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线束,因为多条电线的厚度尺寸全都实质上相,所以能够防止线束的厚度产生偏差。由此,能够防止在线束的厚度方向产生死空间,能够实现线束的省空间化。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线束也可以设为以下结构。

也可以设为以下结构,横截面积比所述多条电线中横截面积最小的最小径电线大的非最小径电线的关于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所述最小径电线的厚度尺寸大。

例如,在包覆电线的厚度尺寸与相邻的包覆电线的厚度尺寸实质上相同,且非最小径电线的宽度尺寸比最小径电线的厚度尺寸小的情况下,虽然线束的厚度方向的偏差消失,但是线束的厚度尺寸比宽度方向变大。因此,担心在有限的区域中不能布设线束。

但是,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非最小径电线的宽度尺寸比最小径电线的厚度尺寸大,所以能够防止线束的厚度尺寸比宽度方向大。

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最小径电线的厚度尺寸和宽度尺寸实质上相同,所述非最小径电线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与所述最小径电线的厚度尺寸实质上相同。在此,所谓实质上相同包括厚度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同的情况、和即使厚度尺寸和宽度尺寸不同时也能够视作实质上相同的情况。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最小径电线的厚度尺寸和宽度尺寸实质上相同,所以与例如最小径电线的宽度尺寸比厚度尺寸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线束的宽度尺寸白费地变大,并且能够抑制线束的高度尺寸变大。

也可以为设为如下结构,所述多条电线中至少所述非最小径电线的横截面为方形状。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例如非最小径电线的横截面构成为椭圆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消除相邻的包覆电线之间的死空间,并且能够增大非最小径电线相对于基体构件的设置面积。由此,能够实现线束的省空间化,并且能够提高非最小径电线相对于基体构件的固装强度。

也可以为设为如下结构,所述最小径电线的横截面为圆形。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用原有的电线作为最小径电线。由此,不必重新制造最小径电线,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线束布设装置构成为具备所述线束和线束收纳部,所述线束收纳部通过将所述线束卷绕地配置,从而将配置于内侧的内侧线束和配置于外侧的外侧线束靠近地收纳。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线束布设装置,与例如具备将线径具有偏差的多条电线平坦地排列的线束的线束布设装置相比,在内侧线束和外侧线束靠近地配置时,能够削减关于线束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由此,能够抑制线束布设装置大型化。

发明效果

根据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够实现线束的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线束布设装置装配于座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线束布设装置装配于座椅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线束布设装置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4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示出内侧线束和外侧线束排列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内侧线束和外侧线束排列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2中的相当于图7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将两个现有的线束排列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将两个现有的线束排列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7对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中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或者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例示线束布设装置10,线束布设装置10将线束11布设在车辆的未图示的地板部与座椅S之间。

座椅S相对于一对导轨20能在前后方向滑动,一对导轨20通过螺栓紧固等固定于车辆的车室的地板上等。

座椅S具备例如电动自动调节装置、座椅加热器、检测乘客有无就座的传感器、供给电源用的插座等各种电装件。

如图2至图5所示,线束布设装置10具备导轨20、能滑动地配置于导轨20内的滑块30、线束11、以及将线束11的一部分收纳的线束收纳部50。

导轨20为金属制,相对于座椅S在地板上设置有一对。如图1所示,一对导轨20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平行地排列配置。各导轨20形成在前后方向直线状延伸的形态,在前后方向开口成大致矩形。作为构成导轨20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诸如不锈钢、铝、铝合金等。

在各导轨20内,如图5所示,滑块30能够在前后方向插通,在各导轨20的上板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穿的通槽23。

滑块30例如为合成树脂制或者金属制,能够在如图3及图4所示滑块30配置于导轨20的前端部的前方位置与如图1及图2所示滑块30配置于导轨20的后端部的后方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滑动。

图4及图5所示,滑块30具有导轨20内的长方体状的插通部31、和从导轨20的通槽23朝向上方呈板状突出的装配部32。装配部32遍及滑块30的前后方向的全长而形成,例如,如图2所示,利用螺栓等固定于座椅S的下端部。因此,当装配部32固定于座椅S时,伴随滑块30在导轨内在前后方向滑动,座椅S会在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如图2至图4所示,在滑块30的前端部装配有导向保护器40,从座椅S延伸的线束11插通于导向保护器40。

线束11布设于车身的地板部与座椅S之间。线束11中的车身侧的端部与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等机器连接,通过该线束11在车身侧的机器与座椅S的电装件之间进行供电、信号的发送和接受。

如图6及图7所示,线束11具有:将芯线利用绝缘包覆部覆盖的多条包覆电线W;和一对基体构件12,将多条包覆电线W从两侧夹着固定。本实施方式中的线束11通过四条包覆电线W被一对基体构件12从两侧夹着而构成。

各包覆电线W与座椅S具备的各种电装件连接。各包覆电线W以从导向保护器40向座椅S侧引出的包覆电线W的一方端部、和从后述的线束收纳部50向车身侧引出的包覆电线W的另一方端部不固定于基体构件12的状态布设。

一对基体构件12利用呈片状的无纺布形成。无纺布是使纤维缠绕或者粘接而形成的布,例如可列举纤维片、网状物(仅由纤维构成的薄膜状的片)或者絮垫(毛毯状的纤维)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构件12通过纤维片构成。另外,基体构件12也可以是将天然纤维或者合成纤维编织制成的纺布。

如图6及图7所示,在基体构件12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多条包覆电线W以沿着基体构件的方式排列固定。

包覆电线W相对于基体构件12的固定通过在基体构件12利用超声波熔敷、热熔敷将包覆电线W接合、或者利用粘着剂、粘接剂将包覆电线W固定、或者将包覆电线W缝到基体构件12上等公知的固定方法固定。固定于基体构件12的多条包覆电线W以在相邻的包覆电线W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平坦地排列配置。

在线束11中,多条包覆电线W固定于基体构件12的部分形成为线束主体13,线束主体13能够向与多条包覆电线W排列的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

导向保护器40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将从座椅S向下方引出的线束11收纳于内部,并且将线束11的朝向变更为朝向前方。导向保护器40通过螺栓、粘接剂等公知的手法固定于滑块30的前端部。

如图4所示,导向保护器40通过导轨20的通槽23遍及导轨20的内外而配置,在导向保护器40的前端部设置有未图示的电线保持部,该电线保持部一边保持线束11一边将线束11向导轨20内引出。因此,向导轨20内引出的线束11追随滑块3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从导轨20的前端开口进出。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导轨20的前端部装配有线束收纳部50,线束收纳部50将从导轨20的前端开口引出的线束11的余长部分收纳。

线束11的余长部分伴随滑块30的移动而进出线束收纳部50。如图4所示,线束收纳部50具有将从导轨20引出的线束11的余长部分朝向左侧方引导的引导部60、和将从引导部60引导的线束11的余长部分收纳的余长收纳部70。

引导部60配置于线束收纳部50的右侧前部。引导部60具备引导定滑轮62,引导定滑轮62使从导轨20的前端开口引出的线束11朝向左侧方缓缓地弯曲成L字形。

引导定滑轮62构成为具备:在上下方向长的大致圆柱状的支承轴63,固定于引导部60的底部;和旋转部64,能旋转地组装于支承轴63。

旋转部64具有沿着线束11配置的圆筒状的轴部65。通过旋转部64的轴部65以支承轴63为中心旋转,从而能够在引导定滑轮62上使线束11顺利地移动。

如图4所示,余长收纳部70以沿着导轨20的左侧部的方式在前后方向形成得长。在余长收纳部70内将从导轨20引出的线束11的余长部分以卷绕在前后方向长的椭圆形状的方式收纳。

余长收纳部70构成为具备:导向部71,使从引导部60导入的线束11朝向后方弯曲;方向限制部76,使从导向部71延伸的线束11朝向前方弯曲;前滑轮80,使从方向限制部76延伸的线束11朝向后方弯曲;后滑轮90,使从前滑轮80延伸的线束11朝向前方弯曲;以及线束保持部72,保持从后滑轮90延伸的线束11。

导向部71在余长收纳部70的前端部在左右方向形成为横长。导向部71的左侧的端部朝向后方弯曲。导向部71通过使从引导部60引导的线束11沿着导向部71的前表面71A配置,从而朝向后方缓缓地弯曲。

方向限制部76形成为在左右方向长的形态,与配置于余长收纳部70内的支承臂78形成为一体。如图5所示,支承臂78具有一对支承板79,一对支承板79配置于余长收纳部70内的上下方向两侧。方向限制部76形成于一对支承板79的后端部之间。

如图4所示,方向限制部76形成为朝向后方缓缓地弯曲的形态。在方向限制部76的后表面将线束11以逆时针卷绕的方式配置。因此,线束11的余长部分伴随在线束收纳部50内进出而与方向限制部76的后表面滑动,在导向部71与前滑轮80之间移动。

前滑轮80是与引导部60的引导定滑轮62同样的结构,如图4所示,构成为具备:在上下方向长的圆柱状的支承轴81,利用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余长收纳部70的底部70D;和圆筒状的旋转部82,能旋转地组装于支承轴81。

前滑轮80将线束11沿着旋转部82的轴部83的前端部配置,通过轴部83以支承轴81为中心,从而使线束11在方向限制部76与后滑轮90之间顺利地移动。

如图4所示,后滑轮90构成为具备:在上下方向长的圆柱状的支承轴93,利用螺栓B固定于支承臂78的一对支承板79之间;和圆筒状的旋转部94,能旋转地组装于支承轴93。

后滑轮90通过支承轴93固定于一对支承板79的前端部,从而配置于方向限制部76的前方。

旋转部94具有沿着线束11配置的圆筒状的轴部95。

后滑轮90将线束11沿着轴部95的后端部配置,通过轴部95以支承轴93为中心旋转,从而使线束11在前滑轮80与线束保持部72之间顺利地移动。

另外,轴部95的直径设定为小于方向限制部76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以使得从方向限制部76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线束11与配置于后滑轮90的线束11不接触。

因此,线束11以沿顺时针方向卷绕于方向限制部76、前滑轮80以及后滑轮90的状态布设于余长收纳部70内。当线束11布设于余长收纳部70内时,作为配置于导向部71与方向限制部76之间的线束11的外侧线束11A、和作为配置于前滑轮80与后滑轮90之间的线束11的内侧线束11B成为以在左右方向靠近的状态在左右方向排列的配置。

另外,作为配置于方向限制部76与前滑轮80之间的线束11的外侧线束11C、和作为配置于后滑轮90与线束保持部72之间的线束11的内侧线束11D成为以在左右方向靠近的状态在左右方向排列的配置。

线束保持部72配置于前滑轮80的紧后方。线束保持部72保持从后滑轮90朝向前方延伸的线束11的线束主体13中的车身侧的端部。从由线束保持部72保持的线束主体13向前方引出的多条包覆电线W从设置于余长收纳部70的底部70D的大致矩形的引出口70A向车身的地板部引出。

支承臂78的一对支承板79能嵌合到在余长收纳部70的底部70D及顶部70U分别设置的一对槽部73内。另外,将支承板79和支承轴93固定的螺栓B的头部B1能够与贯穿槽74嵌合,贯穿槽74在余长收纳部70的底部70D及顶部70U中的一对槽部73之间在上下方向贯穿地设置。

各个槽部73、贯穿槽74及支承板79在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支承板79在槽部73内在前后方向滑动,并且螺栓B的头部B1在贯穿槽74内在前后方向滑动,由此支承臂78与方向限制部76和后滑轮90一起在余长收纳部70内在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在支承臂78的后端部固定有恒负荷弹簧P。恒负荷弹簧P是将长尺寸的板簧卷绕而成的,通过恒负荷弹簧P的作用力,支承臂78与方向限制部76及后滑轮90一起被朝向后方施力。

因此,在线束11的余长部分收纳于余长收纳部70内的情况下,方向限制部76和后滑轮90通过恒负荷弹簧P的作用力而以离开前滑轮80的方式朝向后方移动。另一方面,在线束11的余长部分从余长收纳部70引出的情况下,引出的力对抗恒负荷弹簧P的作用力而使方向限制部76和后滑轮90朝向前方移动,向前滑轮80接近。

由此,方向限制部76及后滑轮90与前滑轮80之间的线束11的长度尺寸变化,内侧线束11B、11D与外侧线束11A、11C被维持成在左右方向始终靠近的状态。

接着,关于线束11中的多条包覆电线W,至少一条包覆电线W的与轴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与其他的包覆电线W的横截面积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所示,各包覆电线W的横截面形成为四角圆滑的方形。多条包覆电线W中、位于最上层的包覆电线W形成为横截面积最小的最小径电线WS,比最小径电线WS靠下方的包覆电线W成为越往下方去则横截面积越大的非最小径电线WL。在此,方形是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在内的四方形,也称为平角状。

如图7所示,最小径电线WS的、关于作为基体构件12的厚度方向的左右方向的包覆电线W的厚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L1与关于包覆电线W的排列方向的宽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L2实质上相同。在此,所谓实质上相同包括:厚度尺寸L1和宽度尺寸L2相同的情况;和即使厚度尺寸L1和宽度尺寸L2不同时也能够视作实质上相同的情况。因此,最小径电线WS的横截面成为大致方形。

比最小径电线WS靠下方的非最小径电线WL如图7所示,包覆电线W的厚度尺寸L3设定为与最小径电线WS的厚度尺寸L1实质上相同。在此,所谓实质上相同包括:包覆电线W的厚度尺寸L3和最小径电线WS的厚度尺寸L1相同的情况;和即使包覆电线W的厚度尺寸L3与最小径电线WS的厚度尺寸L1不同时也能够视作实质上相同的情况。因此,非最小径电线WL的宽度尺寸大于最小径电线WS的厚度尺寸L1,非最小径电线WL的横截面呈在宽度方向(上下方向)长的大致矩形。

也就是说,在包括最小径电线WS的多条包覆电线W中,相邻的包覆电线W的厚度尺寸全都实质上相同,线束11的线束主体13中的厚度尺寸遍及全宽(包覆电线W的排列方向)变得均匀。

另外,在余长收纳部70中将内侧线束11B、11D和外侧线束11A、11C在左右方向靠近地布设的情况下,与例如将线径具有偏差的多条包覆电线平坦地排列的现有的线束相比,能够削减关于线束11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能够实现线束11的省空间化。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的结构,接着,对线束11及线束布设装置10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多条电线1平坦地排列的线束2中,当电线1的线径具有偏差时,在线束2的表面3产生凹凸,由于线束2的厚度偏差,在线束2的厚度方向产生死空间D。

因此,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进行了锐意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即,本实施方式具备片状的基体构件12、和以沿着基体构件12的方式排列固定的多条包覆电线W,多条包覆电线W中至少一条包覆电线W的与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截面积即横截面积与其他的包覆电线W的横截面积不同,关于基体构件12的厚度方向上的包覆电线W的厚度尺寸与相邻的包覆电线W的厚度尺寸实质上相同。

根据这样的线束11,因为多条包覆电线W的厚度尺寸全都实质上相同,所以能够防止线束11的厚度产生偏差。由此,能够防止在线束11的厚度方向产生死空间,能够实现线束11的省空间化。

另外,在将多条包覆电线W中横截面积最小的包覆电线W设为最小径电线WS,将横截面积比最小径电线WS的横截面积大的包覆电线W设为非最小径电线WL时,关于多条包覆电线W的排列方向上的非最小径电线WL的宽度尺寸比最小径电线WS的厚度尺寸L1大。

例如,在包覆电线的厚度尺寸与相邻的包覆电线的厚度尺寸实质上相同,且非最小径电线的宽度尺寸比最小径电线的厚度尺寸小的情况下,虽然线束的厚度方向的偏差消失,但是线束的厚度尺寸比宽度方向变大。因此,担心在有限的区域中不能布设线束。

但是,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非最小径电线WL的宽度尺寸比最小径电线WS的厚度尺寸L1大,所以能够防止线束11的厚度尺寸比宽度方向大。

另外,最小径电线WS的厚度尺寸L1和宽度尺寸L2实质上相同,非最小径电线WL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与最小径电线WS的厚度尺寸L1实质上相同。

也就是说,因为最小径电线WS的厚度尺寸L1和宽度尺寸L2实质上相同,所以与例如最小径电线的宽度尺寸比厚度尺寸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线束11的宽度尺寸白费地变大,并且能够抑制线束11的高度尺寸变大。

另外,多条包覆电线W中至少非最小径电线WL的横截面形成为平角状,所以与例如非最小径电线的横截面构成为椭圆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消除相邻的包覆电线W之间的死空间,并且能够使非最小径电线WL相对于基体构件12的设置面积增大。

也就是说,能够增大在基体构件12利用超声波熔敷、热熔敷、粘着剂、粘接剂将包覆电线W固定的面积,所以能够实现线束11的省空间化,能够将至少非最小径电线WL相对于基体构件12的固装强度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具备线束11和线束收纳部50,线束收纳部50通过将线束11卷绕地配置,从而将配置于内侧的内侧线束11B、11D和配置于外侧的外侧线束11A、11C靠近地收纳,所以与例如适用将线径具有偏差的多条包覆电线平坦地排列的现有的线束的线束布设装置相比,能够削减内侧线束11B、11D和外侧线束11A、11C靠近的区域的关于线束11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由此,能够抑制线束收纳部50在左右方向大型化,并且能够抑制线束布设装置10大型化。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8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的线束111对实施方式1中的线束11的最小径电线WS的形状进行了变更,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因为重复,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2的线束111中,最小径电线WS 1的横截面的形状形成为圆形。最小径电线WS 1的直径的尺寸L11和非最小径电线WL的厚度尺寸L3实质上相同。换句话讲,最小径电线WS 1的厚度尺寸及宽度尺寸和非最小径电线WL的厚度尺寸L3实质上相同。

即,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11适用现有的包覆电线作为最小径电线WS,不必重新制造最小径电线WS,所以能够削减线束111的制造成本。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技术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也包括例如下面的各种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线束11中的包覆电线W的横截面积越往下方去越大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线束中的包覆电线的排列也可以任意选择。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使非最小径电线WL的厚度尺寸与最小径电线WS的厚度尺寸L1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使最小径电线的厚度尺寸与任一非最小径电线的厚度尺寸实质上相同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适用线束11的线束布设装置10作为一例示出。但是,不限于此,在车辆的车顶、地板部、门板布设的线束也可以适用本说明书的技术。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通过上述的意思,而是通过权利要求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束布设装置

11:线束

11A、11C:外侧线束

11B、11D:内侧线束

12:基体构件

50:线束收纳部

70:余长收纳部(“线束收纳部”的一例)

W:包覆电线(“电线”的一例)

WL:非最小径电线

WS:最小径电线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车辆控制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