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及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760044 发布日期:2021-04-06 浏览:4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及控制方法 (Multi-station collaborative ventilation and smoke exhaust system of short-distance dense station and control method ) 是由 史聪灵 李建 刘国林 任飞 石杰红 钱小东 胥旋 何理 赵晨 于 2020-12-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及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多个区间隧道与多个车站隧道交错设置;多个车站与多个车站隧道一一对应设置;隧道风井设置于至少两个区间隧道之间,并且相邻两个隧道风井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车站;排热风井和排烟风井设置于每个车站隧道;其中,隧道风井通过隧道风道与区间隧道连通;排热风井通过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与车站隧道连通;排烟风井通过公共区排烟风道与车站连通。本发明能够在短间距密集站点的隧道内形成便于控制的气流组件,实现对短间距密集站点隧道内的通风和排烟,避免延期蔓延的大型灾害发生。(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ulti-station collaborative ventilation and smoke exhaust system of a short-distance dense station and a control method thereof, wherein the system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interval tunnels and a plurality of station tunnels which are arranged in a staggered manner; the plurality of stations and the plurality of station tunnels are arranged in a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manner; the tunnel air shafts are arranged between at least two interval tunnels, and at least two stations are arranged between every two adjacent tunnel air shafts; the heat exhaust air shaft and the smoke exhaust air shaft are arranged in each station tunnel; the tunnel air shaft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interval tunnel through a tunnel air duct; the heat extraction air shaft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station tunnel through a tunnel rail top heat extraction air passage and a tunnel rail bottom heat extraction air passage; the smoke exhaust air shaft is communicated with a station through a smoke exhaust air duct in a public area. According to the invention, the airflow component convenient to control can be formed in the tunnel of the short-distance dense station, so that ventilation and smoke exhaust in the tunnel of the short-distance dense station are realized, and the occurrence of a large-scale disaster delayed to spread is avoided.)

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地铁正处于空前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城市内部空间有限,城区地铁站点大部分为地下车站。地下车站的运营安全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危害最大的是地铁站和地铁隧道内燃烧产生的烟气和毒害物质的扩散形成的人员伤亡。

地铁火灾比地面建筑火灾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往往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地下车站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烟雾浓,发烟量大;同时地铁的出入口少,大量烟雾只能从一两个洞口向外涌,与地面空气对流速度慢,地下洞口的“吸风”效应使向外扩散的烟雾部分又被洞口卷吸回来,容易令人窒息;二是地铁与地面联通的出口数量有限,地铁里面客流量大,人员集中,疏散速度较慢,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群死群伤。有效的通风排烟系统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

现有地铁设计中,典型全封闭站台门系统的地下车站,一般设置4台区间隧道风机TVF,每端2台,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隧道通风排烟;设置2台车站隧道排热风机TEF,每端1台;设置2台公共区排烟风机SEF,每端1台。当列车发生火灾停靠在隧道内,当前主流设计方案为:开启隧道一端车站/风井处的区间隧道风机TVF送风,隧道另一端车站/风井处的区间隧道风机TVF排烟,形成纵向排烟。当列车发生火灾停靠在车站隧道,当前主流设计方案为:开启车站排热风机TEF进行排烟,开启车站两端的区间隧道风机TVF进行排烟,排气公共区排烟风机SEF辅助排烟,在密集站点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中,若隧道发生火灾,由于站间距较小,火灾烟气在隧道风流组织的带动下,容易通过区间隧道扩散蔓延到相邻车站,形成多个站间烟气蔓延的大型灾害,同样由于车站在区间隧道内间距下,启动任一车站或者区间的通风排烟系统,均会对相邻车站乃至整条隧道的气流组织、压力场造成影响,形成复杂的空气流动方向,气流组织不易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排烟通风系统无法适用于短间距密集站点线路的缺陷,实现在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之间通过空调和防排烟系统的简洁设计,能够在短间距密集站点的隧道内形成便于控制的气流组件,实现对短间距密集站点隧道内的通风和排烟,避免延期蔓延的大型灾害发生。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排烟通风系统无法适用于短间距密集站点线路的缺陷,通过根据短间距密集站点隧道内的火灾发生的不同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气流控制和通风排烟措施,避免延期蔓延的大型灾害发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包括:车站隧道、区间隧道、车站、隧道风井、排热风井和排烟风井,相邻两个所述车站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00米,并且同一所述区间隧道内行驶的列车数量小于等于1;

多个所述区间隧道与多个所述车站隧道交错设置;

多个所述车站与多个所述车站隧道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隧道风井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区间隧道之间,并且相邻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车站;

所述排热风井和所述排烟风井设置于每个所述车站隧道;

其中,所述隧道风井通过隧道风道与所述区间隧道连通;

所述排热风井通过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与所述车站隧道连通;

所述排烟风井通过公共区排烟风道与所述车站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种上述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轨道车辆的火灾信号;

获取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

获取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

根据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和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生成控制决策。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获取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若所述轨道车辆处于所述车站隧道,则生成第一控制参数;

若所述轨道车辆处于所述区间隧道,则获取所述火灾信号与所述轨道车辆的相对位置;

所述获取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若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所述车辆行程列表为空,则生成第二控制参数;

若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所述车辆行程列表包含至少一辆轨道车辆,则生成第三控制参数;

所述根据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和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生成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二控制参数生成第一控制决策;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三控制参数生成第二控制决策。

具体来说,根据轨道车辆在车站时,轨道车辆后方是否其他轨道车辆生成相应的第一控制决策和第二控制决策,通过对车辆行程列表的获取,能够对在车站着火的轨道车辆采取相应的策略,实现及时有效的灭火。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二控制参数生成第一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着火侧的站台门;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其余所述车站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站台门;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所述隧道风道;

其中,所述隧道风道通过所述区间隧道和所述车站隧道向所述轨道车辆送风。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一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和公共区排烟风道的具体控制方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三控制参数生成第二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着火侧的站台门;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停靠的所述车站隧道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在所述车站隧道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全部所述隧道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以及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其余所述车站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站台门;

其中,沿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前方的所述隧道风道用于排烟;

沿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后方的所述隧道风道用于送风。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二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和公共区排烟风道的具体控制方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若所述轨道车辆处于所述区间隧道,则获取所述火灾信号与所述轨道车辆的相对位置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若所述火灾信号来自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车头,则生成第四控制参数;

若所述火灾信号来自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车尾,则生成第五控制参数;

所述根据所述轨道车辆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和所述轨道车辆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生成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参数和所述第四控制参数生成第三控制决策;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五控制参数生成第四控制决策;

根据所述第三控制参数和所述第四控制参数生成第五控制决策;

根据所述第三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五控制参数生成第六控制决策。

具体来说,根据轨道车辆在区间隧道时,轨道车辆后方是否其他轨道车辆生成相应的第三控制决策至第六控制决策,能够对在区间隧道着火的轨道车辆采取相应的策略,实现及时有效的灭火。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控制参数和所述第四控制参数生成第三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所述隧道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以及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全部所述车站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站台门;

其中,沿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前方的所述隧道风道用于排烟;

沿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后方的所述隧道风道用于送风。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三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和公共区排烟风道的具体控制方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五控制参数生成第四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所述隧道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以及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全部所述车站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站台门;

其中,沿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前方的所述隧道风道用于送风;

沿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后方的所述隧道风道用于排烟。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四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和公共区排烟风道的具体控制方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三控制参数和所述第四控制参数生成第五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所述隧道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在所述轨道车辆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以及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全部所述车站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站台门;

其中,沿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前方的所述隧道风道用于排烟;

沿所述轨道车辆行进方向后方的所述隧道风道用于送风。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五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和公共区排烟风道的具体控制方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三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五控制参数生成第六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所述隧道风道;

开启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后方相邻所述车站隧道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后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的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在所述轨道车辆非着火侧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以及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至相邻所述隧道风井中,全部所述车站隧道的所述隧道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隧道轨底排热风道,以及全部所述车站的所述公共区排烟风道;

关闭所述轨道车辆沿行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所述隧道风井之间的全部所述车站在所述轨道车辆着火侧的站台门;

其中,所述隧道风道通过所述区间隧道和所述车站隧道向所述轨道车辆送风。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六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隧道轨顶排热风道、隧道轨底排热风道和公共区排烟风道的具体控制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及控制方法,通过对短间距密集站点的通风排烟系统进行设计,实现在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之间通过空调和防排烟系统的简洁设计,能够在短间距密集站点的隧道内形成便于控制的气流组件,实现对短间距密集站点隧道内的通风和排烟,避免延期蔓延的大型灾害发生。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中,车站隧道的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中,第一控制决策下的隧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中,第二控制决策下的隧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中,第三控制决策下的隧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中,第四控制决策下的隧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中,第五控制决策下的隧道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协同通风排烟系统中,第六控制决策下的隧道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车站隧道;

20、区间隧道;

30、车站;

40、隧道风井;41、隧道风道;42、阀体

50、排热风井;51、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2、隧道轨底排热风道;

60、排烟风井;

61、公共区排烟风道;

70、轨道车辆;

80、着火点;

90、行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图1和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30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布置示意图,以及车站隧道10的布置示意图。从附图1中可以看出,隧道包括了区间隧道20和车站隧道10,车站隧道10应对车站30设置,本发明中多个车站30之间设置有一个隧道风井40,即两个相邻的隧道风井40之间设置有多个车站30、车站隧道10和区间隧道20。

进一步地,从附图2中可以看出,每个车站30以及车站隧道10设置有排热风井50和排烟风井60;其中,每个排热风井50设置有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其中,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设置于车站30两侧的车站隧道10以及轨道底部与车站30底部交接或者相邻再或者靠近其中某一侧设置。公共区排烟风道61与车站30的公共区域连接,用于将车站30公共区域内的烟雾排除掉。

需要说明的是,隧道风井40、排热风井50和排烟风井60内均设置有风机和相应的控制阀类结构,在本发明中没有对此做出详细的限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参考本领域中的近似设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在每侧设置有两个隧道风井40以及隧道风道41,每个隧道风井40均设置有独立的风机,隧道风道41内设置有阀体42,在轨道车辆70发生火灾时,可以通过调节阀体42的开闭,实现对隧道风机流向的控制,例如可以将两个隧道风井40内的风量均匀分配到两个间隔的隧道内,也可以通过阀体42将风量集中到其中一个着火的隧道内,并且可以通过调节风机的转向或者阀体42的流向,实现对隧道内送风和排风的气流风向调节,实现对隧道内气流的控制,以及对气流大小的调节。

图3和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30协同通风排烟系统中,第一控制决策至第六控制决策下的隧道示意图。由于轨道车辆70在隧道内的发生火灾的位置为随机事件,因此根据轨道车辆70在区间隧道20和车站隧道10的相对位置,采用对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和公共区排烟风道61的不同控制策略,实现对隧道内气流流场的不同控制。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8所示,展示了轨道车辆70,以及轨道车辆70在车站隧道10、区间隧道20内的相对位置、着火点80和相应的行进方向90。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1至图8所示,本方案提供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30协同通风排烟系统,包括:车站隧道10、区间隧道20、车站30、隧道风井40、排热风井50和排烟风井60,相邻两个车站30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00米,并且同一区间隧道20内行驶的列车数量小于等于1;多个区间隧道20与多个车站隧道10交错设置;多个车站30与多个车站隧道10一一对应设置;隧道风井40设置于至少两个区间隧道20之间,并且相邻两个隧道风井40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车站30;排热风井50和排烟风井60设置于每个车站隧道10;其中,隧道风井40通过隧道风道41与区间隧道20连通;排热风井50通过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与车站隧道10连通;排烟风井60通过公共区排烟风道61与车站30连通。

具体来说,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30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排烟通风系统无法适用于短间距密集站点线路的缺陷,实现在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30之间通过空调和防排烟系统的简洁设计,能够在短间距密集站点的隧道内形成便于控制的气流组件,实现对短间距密集站点隧道内的通风和排烟,避免延期蔓延的大型灾害发生。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1至图8所示,本方案提供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30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轨道车辆70的火灾信号;

获取轨道车辆70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

获取轨道车辆70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

根据轨道车辆70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和轨道车辆70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生成控制决策。

具体来说,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短间距密集站点的多车站30协同通风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排烟通风系统无法适用于短间距密集站点线路的缺陷,通过根据短间距密集站点隧道内的火灾发生的不同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气流控制和通风排烟措施,避免延期蔓延的大型灾害发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获取轨道车辆70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若轨道车辆70处于车站隧道10,则生成第一控制参数;

若轨道车辆70处于区间隧道20,则获取火灾信号与轨道车辆70的相对位置;

获取轨道车辆70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若轨道车辆70行进方向90的后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之间的车辆行程列表为空,则生成第二控制参数;

若轨道车辆70行进方向90的后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之间的车辆行程列表包含至少一辆轨道车辆70,则生成第三控制参数;

根据轨道车辆70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和轨道车辆70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生成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根据第一控制参数和第二控制参数生成第一控制决策;

根据第一控制参数和第三控制参数生成第二控制决策。

具体来说,根据轨道车辆70在车站30时,轨道车辆70后方是否其他轨道车辆70生成相应的第一控制决策和第二控制决策,通过对车辆行程列表的获取,能够对在车站30着火的轨道车辆70采取相应的策略,实现及时有效的灭火。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控制参数和第二控制参数生成第一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轨道车辆70停靠的车站30着火侧的站台门;

开启轨道车辆70停靠的车站30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开启轨道车辆70停靠的车站隧道10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

关闭轨道车辆70停靠的车站隧道10着火侧的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关闭轨道车辆70停靠的车站隧道10非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隧道风井40之间的其余车站3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站台门;

开启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隧道风道41;

其中,隧道风道41通过区间隧道20和车站隧道10向轨道车辆70送风。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一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41、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和公共区排烟风道61的具体控制方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控制参数和第三控制参数生成第二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轨道车辆70停靠的车站30着火侧的站台门;

开启轨道车辆70停靠的车站30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开启轨道车辆70停靠的车站隧道10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

关闭轨道车辆70停靠的车站隧道10着火侧的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关闭轨道车辆70在车站隧道10非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开启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全部隧道风道41;

开启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非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30的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后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以及全部车站30的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隧道风井40之间的其余车站3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站台门;

其中,沿轨道车辆70行进方向90前方的隧道风道41用于排烟;

沿轨道车辆70行进方向90后方的隧道风道41用于送风。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二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41、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和公共区排烟风道61的具体控制方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若轨道车辆70处于区间隧道20,则获取火灾信号与轨道车辆70的相对位置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若火灾信号来自于轨道车辆70的车头,则生成第四控制参数;

若火灾信号来自于轨道车辆70的车尾,则生成第五控制参数;

根据轨道车辆70在隧道内的相对位置和轨道车辆70所在隧道内的车辆行程列表生成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根据第二控制参数和第四控制参数生成第三控制决策;

根据第二控制参数和第五控制参数生成第四控制决策;

根据第三控制参数和第四控制参数生成第五控制决策;

根据第三控制参数和第五控制参数生成第六控制决策。

具体来说,根据轨道车辆70在区间隧道20时,轨道车辆70后方是否其他轨道车辆70生成相应的第三控制决策至第六控制决策,能够对在区间隧道20着火的轨道车辆70采取相应的策略,实现及时有效的灭火。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二控制参数和第四控制参数生成第三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隧道风道41;

开启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非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30的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后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以及全部车站30的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隧道风井40之间的全部车站3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站台门;

其中,沿轨道车辆70行进方向90前方的隧道风道41用于排烟;

沿轨道车辆70行进方向90后方的隧道风道41用于送。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三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41、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和公共区排烟风道61的具体控制方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二控制参数和第五控制参数生成第四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隧道风道41;

开启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后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后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后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非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30的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以及全部车站30的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隧道风井40之间的全部车站3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站台门;

其中,沿轨道车辆70行进方向90前方的隧道风道41用于送风;

沿轨道车辆70行进方向90后方的隧道风道41用于排烟。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四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41、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和公共区排烟风道61的具体控制方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三控制参数和第四控制参数生成第五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隧道风道41;

开启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在轨道车辆70非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30的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后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以及全部车站30的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隧道风井40之间的全部车站3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站台门;

其中,沿轨道车辆70行进方向90前方的隧道风道41用于排烟;

沿轨道车辆70行进方向90后方的隧道风道41用于送风。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五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41、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和公共区排烟风道61的具体控制方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三控制参数和第五控制参数生成第六控制决策的步骤中,具体包括:

开启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隧道风道41;

开启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后方相邻车站隧道10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后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的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在轨道车辆70非着火侧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以及全部车站30的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至相邻隧道风井40中,全部车站隧道10的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和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以及全部车站30的公共区排烟风道61;

关闭轨道车辆70沿行进方向90的前方和后方相邻的两个隧道风井40之间的全部车站30在轨道车辆70着火侧的站台门;

其中,隧道风道41通过区间隧道20和车站隧道10向轨道车辆70送风。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第六控制决策下,对隧道风道41、隧道轨顶排热风道51、隧道轨底排热风道52和公共区排烟风道61的具体控制方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可调节加压式通风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