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的安全装置

文档序号:834857 发布日期:2021-03-30 浏览: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梯门的安全装置 (Safety device for elevator door ) 是由 北泽昌也 于 2018-08-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在电梯门的安全装置中,接触部件能够在从电梯门的门挡侧端部突出的突出位置与位于比突出位置靠门套侧的退避位置之间相对于电梯门移动。在电梯门上设有第1安装轴及第2安装轴。第1连杆部件安装在接触部件及第1安装轴上。第2连杆部件安装在接触部件及第2安装轴上。在沿着电梯门的厚度方向观察接触部件时,第1安装轴及第2安装轴配置在接触部件相对于电梯门移动的范围内。(In the safety device of the elevator door, the contact member can move relative to the elevator door between a protruding position protruding from the door stop side end of the elevator door and a retreating position located closer to the door pocket side than the protruding position. The elevator door is provided with a 1 st installation shaft and a 2 nd installation shaft. The 1 st link member is mounted on the contact member and the 1 st mounting shaft. The 2 nd link member is mounted on the contact member and the 2 nd mounting shaft. When the contact member is viewed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elevator door, the 1 st and 2 nd mounting shafts are disposed within the range in which the contact member moves relative to the elevator door.)

电梯门的安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门的安全装置,其中接触部件经由连杆部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电梯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门板的门挡侧端部经由两个连杆部件设有障碍物感知体的电梯门装置。在这样的现有的电梯门装置中,两个安装轴经由安装件安装于门板。连杆部件独立地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两个安装轴。当障碍物感知体相对于门板移动时,各连杆部件根据障碍物感知体的移动而以各安装轴为中心旋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403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的电梯门装置中,安装件及安装轴配置在比障碍物感知体移动的范围靠门板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无法有效地活用门板的宽度方向内侧的空间。例如,在门板设有窗的情况下,当窗变大时,从外部通过窗能够看到安装件及安装轴的至少一部分,门板的设计性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实现相对于电梯门的设置空间的缩小化的电梯门的安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门的安全装置具备:第1安装轴及第2安装轴,它们设置于电梯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接触部件,其能够在从电梯门的门挡侧端部突出的突出位置与位于比突出位置靠门套侧的退避位置之间相对于电梯门移动;第1连杆部件,其安装于接触部件及第1安装轴,根据接触部件相对于电梯门的移动而以第1安装轴为中心旋转;第2连杆部件,其安装于接触部件及第2安装轴,根据接触部件相对于电梯门的移动而以第2安装轴为中心旋转;以及开关,其检测接触部件是否离开了突出位置,在沿着电梯门的厚度方向观察接触部件时,第1安装轴及第2安装轴配置在接触部件相对于电梯门移动的范围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门的安全装置,能够实现安全装置相对于电梯门的设置空间的缩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从图1的轿厢的内侧观察时的电梯门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装置的主视图。在图中,在井道内,以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有轿厢1。在轿厢1设有作为电梯出入口的轿厢出入口2。此外,在轿厢1固定有吊架壳体3和轿厢地坎5,吊架壳体3配置在轿厢出入口2的上方,轿厢地坎5配置在轿厢出入口2的下部。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从轿厢1的外侧观察时的电梯门装置。

在吊架壳体3固定有门导轨4,该门导轨4沿着轿厢出入口2的横宽方向配置。在门导轨4悬挂有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分别是开闭轿厢出入口2的电梯门。

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能够沿着门导轨4在轿厢出入口2的横宽方向上移动。在吊架壳体3设有未图示的门驱动装置。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通过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沿着轿厢出入口2的横宽方向彼此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轿厢出入口2通过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的移动而被开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梯门装置为双开式的电梯门装置。

第1轿厢门6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位于关闭轿厢出入口2时的第1轿厢门6的行进方向前侧的端部是第1轿厢门6的门挡侧端部。此外,第1轿厢门6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位于打开轿厢出入口2时的第1轿厢门6的行进方向前侧的端部是第1轿厢门6的门套侧端部。

第2轿厢门7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位于关闭轿厢出入口2时的第2轿厢门7的行进方向前侧的端部是第2轿厢门7的门挡侧端部。此外,第2轿厢门7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位于打开轿厢出入口2时的第2轿厢门7的行进方向前侧的端部是第2轿厢门7的门套侧端部。

轿厢地坎5沿着轿厢出入口2的横宽方向配置。在轿厢地坎5沿着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的移动方向设置有未图示的地坎槽。

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分别具有开闭轿厢出入口2的门板8、设置在门板8的上端部的门吊架11、以及设置在门板8的下端部的多个腿。

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各自的门吊架11挂于门导轨4。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各自的腿插入于轿厢地坎5的地坎槽中。

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各自的门板8的宽度方向与轿厢出入口2的横宽方向一致。此外,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各自的门板8的高度方向与轿厢出入口2的高度方向一致。此外,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各自的门板8的厚度方向与轿厢出入口2的进深方向一致。

在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各自的门板8设有作为门窗的开口部9。在该例子中,门板8及开口部9各自的形状为矩形。此外,在该例子中,开口部9的宽度方向尺寸比门板8的宽度方向尺寸的一半大。此外,在该例子中,开口部9相对于门板8的位置为比门板8的门套侧端部接近门板8的门挡侧端部的位置。

在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各自的门板8设有堵住开口部9的窗板10。窗板10是玻璃制成的透明板。

这里,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此外,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各自的门板8具有:面板外板81,其设有开口部9;一对面板端板82,它们分别从面板外板8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面板外板81的背面侧突出;以及一对面板折回板83,它们分别从一对面板端板82向门板8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

门板8的一方的面板端板82形成门板8的门挡侧端部的门板8的宽度方向端面。门板8的另一方的面板端板82形成门板8的门套侧端部的门板8的宽度方向端面。

如图1所示,在第1轿厢门6设有安全装置21。安全装置21具有安全靴22、第1连杆装置23、第2连杆装置24、弹簧25、开关26以及止挡件27。另外,在图1中,为了表示被安全靴22遮蔽的结构而省略了安全靴22的一部分。

安全靴22是沿着第1轿厢门6的高度方向配置的棒状的接触部件。安全靴22配置在第1轿厢门6的门板8的高度方向的范围内。此外,安全靴22能够在从第1轿厢门6的门挡侧端部突出的突出位置与位于比突出位置靠门套侧的退避位置之间相对于第1轿厢门6移动。由此,当安全靴22到达突出位置时,安全靴22的一部分向第1轿厢门6的门板8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位于退避位置时的安全靴22位于比开口部9靠第1轿厢门6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即使安全靴22到达退避位置,安全靴22也不会通过开口部9而露出至外部。另外,图1示出了安全靴22位于突出位置时的状态。

第1连杆装置23及第2连杆装置24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在该例子中,第2连杆装置24配置在第1连杆装置23的下方。此外,第1连杆装置23及第2连杆装置24分别配置在第1轿厢门6的门挡侧端部的门板8的宽度方向端面与开口部9之间。

如图2所示,第1连杆装置23具有第1固定板231、第1安装轴232、第1连杆部件233以及第1连接机构234。

第1固定板231固定在第1轿厢门6的面板外板81的背面。第1安装轴232固定于第1固定板231。由此,第1安装轴232经由第1固定板231设置于第1轿厢门6的门板8。

第1安装轴232的轴线与第1轿厢门6的面板外板81垂直。由此,第1安装轴232的轴线方向与第1轿厢门6的门板8的厚度方向一致。

第1连杆部件233安装于安全靴22及第1安装轴232。第1连杆部件233的一端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第1安装轴232。由此,第1连杆部件233根据安全靴22相对于第1轿厢门6的移动而以第1安装轴232为中心旋转。

第1安装轴232及第1连杆部件233配置在第1轿厢门6的门板8的厚度方向上的面板端板82的范围内。由此,无论沿着第1轿厢门6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中的哪一个方向观察第1轿厢门6时,第1安装轴232及第1连杆部件233都收纳在第1轿厢门6的门板8的内侧。

第1连接机构234是将安全靴22安装于第1连杆部件233的另一端部的机构。即,安全靴22经由第1连接机构234安装在第1连杆部件233的另一端部。

第1连接机构234具有第1连接轴235、第1支承部件236以及第1接合件237。

第1连接轴235旋转自如地设置于第1连杆部件233的另一端部。此外,第1连接轴235的轴线与第1安装轴232的轴线平行。

在安全靴22设有沿着安全靴22的长度方向的槽221。在槽221的内表面设有突起部222。

第1支承部件236是如下的U字状的部件:该U字状的部件具有彼此平行的一对臂部和将一对臂部的端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第1支承部件236以使U字状的敞开部朝向门板8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配置。

第1支承部件236的一方的臂部固定于第1连接轴235的端部。第1支承部件236的另一方的臂部插入于安全靴22的槽221中。

第1接合件237具有能够插入安全靴22的槽221中的螺钉。第1支承部件236的另一方的臂部通过第1接合件237的螺钉的旋紧而安装于槽221内的突起部222。

在沿着第1轿厢门6的厚度方向观察安全靴22时,第1连接轴235与安全靴22重叠。安全靴22相对于第1连杆部件233以第1连接轴235为中心旋转自如。第1连接轴235根据安全靴22相对于第1轿厢门6的移动而相对于第1轿厢门6移动。此外,在安全靴22位于突出位置时,如图1所示,第1连接轴235位于比第1安装轴232靠下方、并且比第1安装轴232靠门套侧的位置。

如图3所示,第2连杆装置24具有第2固定板241、第2安装轴242、第2连杆部件243以及第2连接机构244。

第2固定板241固定在第1轿厢门6的面板外板81的背面。第2安装轴242固定于第2固定板241。由此,第2安装轴242经由第2固定板241设置于第1轿厢门6的门板8。

第2安装轴242的轴线与第1安装轴232的轴线平行。因此,第2安装轴242的轴线方向与第1轿厢门6的门板8的厚度方向一致。

第2连杆部件243安装于安全靴22及第2安装轴242。第2连杆部件243的一端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第2安装轴242。由此,第2连杆部件243根据安全靴22相对于第1轿厢门6的移动而以第2安装轴242为中心旋转。

第2安装轴242及第2连杆部件243配置在第1轿厢门6的门板8的厚度方向上的面板端板82的范围内。由此,无论沿着第1轿厢门6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中的哪一个方向观察第1轿厢门6时,第2安装轴242及第2连杆部件243都收纳在第1轿厢门6的门板8的内侧。

第2连接机构244是将安全靴22安装于第2连杆部件243的另一端部的机构。即,安全靴22经由第2连接机构244安装在第2连杆部件243的另一端部。

第2连接机构244具有第2连接轴245、第2支承部件246以及第2接合件247。

第2连接轴245旋转自如地设置于第2连杆部件243的另一端部。此外,第2连接轴245的轴线与第2安装轴242的轴线平行。

第2支承部件246是如下的U字状的部件:该U字状的部件具有彼此平行的一对臂部和将一对臂部的端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第2支承部件246以使U字状的敞开部朝向门板8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配置。

第2支承部件246的一方的臂部固定于第2连接轴245的端部。第2支承部件246的另一方的臂部插入于安全靴22的槽221中。

第2接合件247具有能够插入安全靴22的槽221中的螺钉。第2支承部件246的另一方的臂部通过第2接合件247的螺钉的旋紧而安装于槽221内的突起部222。

在沿着第1轿厢门6的厚度方向观察安全靴22时,第2连接轴245与安全靴22重叠。安全靴22相对于第2连杆部件243以第2连接轴245为中心旋转自如。第2连接轴245根据安全靴22相对于第1轿厢门6的移动而相对于第1轿厢门6移动。此外,在安全靴22位于突出位置时,如图1所示,第2连接轴245位于比第2安装轴242靠下方、并且比第2安装轴242靠门套侧的位置。

在沿着第1轿厢门6的厚度方向观察安全靴22时,第1安装轴232、第2安装轴242、第1连杆部件233以及第2连杆部件243配置在安全靴22相对于第1轿厢门6移动的范围内。由此,在安全靴22位于安全靴22的移动范围内的至少任意一个位置时,当沿着第1轿厢门6的厚度方向观察安全靴22时,安全靴22与第1安装轴232、第2安装轴242、第1连杆部件233以及第2连杆部件243重叠。在该例子中,在沿着第1轿厢门6的厚度方向观察安全靴22时,无论安全靴22位于突出位置以及退避位置之间的哪个位置,第1安装轴232、第2安装轴242、第1连杆部件233及第2连杆部件243都配置在与安全靴22重叠的位置。

第1连杆部件233及第2连杆部件243在保持彼此平行的状态下与安全靴22相对于第1轿厢门6的移动联动。由此,安全靴22在使安全靴22的长度方向保持为上下方向的情况下,在突出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1所示,弹簧25是与第1固定板231及第1连杆部件233连接的弹性体。此外,弹簧25在第1固定板231与第1连杆部件233之间产生弹性复原力。弹簧25对第1连杆部件233施加力,使得第1连杆部件233以第1安装轴232为中心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弹簧25对第1连杆部件233朝安全靴22向突出位置移动的方向施加力。

开关26安装于第2固定板241。此外,开关26配置在当安全靴22位于突出位置时被第2连杆部件243操作的位置。此外,开关26被第2连杆部件243操作的状态通过安全靴22从突出位置向退避位置离开而被解除。通过检测开关26是否被第2连杆部件243操作而检测安全靴22是否离开了突出位置。例如,当在第1轿厢门6的移动中安全靴22被障碍物从突出位置压入至退避位置时,开关26被第2连杆部件243操作的状态被解除。

在轿厢1设有未图示的门控制装置,该门控制装置对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各自的移动进行控制。开关26检测出安全靴22离开了突出位置的情况而向门控制装置发送检测信号。门控制装置根据是否接收到来自开关26的检测信号来控制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各自的移动。

止挡件27固定于第2固定板241。此外,止挡件27在安全靴22位于突出位置时承受第2连杆部件243。由此,止挡件27阻止了第2连杆部件243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止挡件27通过承受第1连杆部件243而阻止安全靴22从突出位置向与退避位置相反的方向移动。

图4是示出从图1的轿厢1的内侧观察时的电梯门装置的主视图。在轿厢出入口2由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关闭的状态下,从轿厢1的内侧观察时,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各自的开口部9收纳在轿厢出入口2的内侧。此外,当从轿厢1的内侧观察时,安全靴22、第1连杆装置23、第2连杆装置24、弹簧25、开关26以及止挡件27被门板8遮蔽而未向开口部9伸出。

接下来,对动作进行说明。在通常时,利用安全靴22的自重以及弹簧25的弹性复原力而将安全靴22的位置保持于突出位置。在安全靴22位于突出位置时,开关26被第2连杆部件243操作。由此,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通过门控制装置的控制而进行通常的开闭动作。

在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向关门方向移动时,当安全靴22被乘客等障碍物从突出位置朝向退避位置压入时,第2连杆部件243对开关26的操作状态被解除。由此,从开关26将检测信号发送给门控制装置。门控制装置在接收到来自开关26的检测信号时,进行使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的移动方向从关门方向向开门方向反转的控制。

在这样的安全装置21中,在沿着第1轿厢门6的厚度方向观察安全靴22时,第1安装轴232及第2安装轴242配置在安全靴22相对于第1轿厢门6移动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将第1安装轴232及第2安装轴242收纳在安全靴22移动的范围内。由此,能够减小在第1轿厢门6的宽度方向上的安全装置21的设置空间的尺寸。由此,能够实现安全装置21相对于第1轿厢门6的设置空间的缩小化。因此,例如,在第1轿厢门6的门板8设有开口部9作为门窗的情况下,能够使安全装置21不从开口部9露出,能够在维持设计性的同时增大开口部9。

此外,在安全靴22位于突出位置时,第1连接轴235位于比第1安装轴232靠下方、并且比第1安装轴232靠门套侧的位置。此外,在安全靴22位于突出位置时,第2连接轴245位于比第2安装轴242靠下方、并且比第2安装轴242靠门套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对第1连杆部件233以及第2连杆部件243朝安全靴22向突出位置移动的方向施加由安全靴22的自重引起的力矩。由此,能够容易将安全靴22的位置保持在突出位置,能够抑制由于安全靴22错误地离开突出位置导致的误动作的发生。

此外,第1连杆部件233及第2连杆部件243配置在第1轿厢门6的门板8的厚度方向上的面板端板82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将第1连杆部件233及第2连杆部件243分别收纳在第1轿厢门6的厚度方向的内侧。由此,能够防止安全装置21向第1轿厢门6的背面侧大幅度突出地配置。因此,能够防止安全装置21相比于轿厢地坎5的层站侧的端面向层站侧突出。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也可以在安全装置21中追加具有投光器和接收来自投光器的光的受光器的传感器。这样,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通过轿厢出入口2的乘客等障碍物。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障碍物。该情况下,投光器以及受光器中的一方的设备设置于安全靴22。此外,另一方的设备配置于在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的移动方向上与一方的设备对置的位置。

因此,在投光器设置于安全靴22的情况下,受光器配置于在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的移动方向上与投光器对置的位置。该情况下,受光器设置在第2轿厢门7的门板8的门挡侧端部。传感器在受光器接收到来自投光器的光的状态停止时,检测出在投光器与受光器之间存在障碍物。作为传感器,例如使用通过受光器接收从投光器发出的红外线的红外线传感器。

此外,在安全装置21中追加具有投光器和接收来自投光器的光的受光器的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受光器设置于安全靴22。该情况下,投光器配置于在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的移动方向上与受光器对置的位置。即,投光器设置在第2轿厢门7的门板8的门挡侧端部。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在第1轿厢门6设有安全装置21。但是,也可以在第2轿厢门7设置安全装置21。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安全装置21设置于双开式的电梯门装置,所述双开式的电梯门装置在开闭轿厢出入口2时,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彼此向相反方向移动。但是,也可以将安全装置21设置于单开式的电梯门装置,所述单开式的电梯门装置在开闭轿厢出入口2时,第1轿厢门6及第2轿厢门7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标号说明

6:第1轿厢门(电梯门);7:第2轿厢门(电梯门);8:门板;22:安全靴(接触部件);81:面板外板;82:面板端板;232:第1安装轴;233:第1连杆部件;235:第1连接轴;242:第2安装轴;243:第2连杆部件;245:第2连接轴。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起重机及其控制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