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及其设计方法

文档序号:933201 发布日期:2021-03-05 浏览:4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及其设计方法 (Rotary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spray pipe based on quasi-axisymmetric throat offset type pneumatic vectoring spray pipe and design method thereof ) 是由 黄帅 徐惊雷 宋光韬 潘睿丰 张玉琪 陈匡世 曹明磊 成前 于 2020-09-1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及其设计方法。旋转垂直起降喷管包括固定筒体段、第一旋转筒体段、第二旋转筒体段;第一旋转筒体段的前端能够相对于固定筒体段的尾部旋转连接,并与第一旋转驱动机构的作动端连接;第二旋转筒体段的前端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筒体段的尾部旋转连接,并与第二旋转驱动机构的作动端连接。平飞模态下,本喷管内流道为典型的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双喉道结构,通过在一喉道附近有源、无源的气动扰动或者机械扰动。垂直起降模态下,通过第一、二两段旋转筒体段的旋转,使得喷管出口变为倾斜向下,并在一喉道附近扰动的施加下,实现喷管出口气流90°以上转向。(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otary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spray pipe based on a quasi-axisymmetric throat offset type pneumatic vectoring spray pipe and a design method thereof. The rotary vertical lifting spray pipe comprises a fixed cylinder section, a first rotary cylinder section and a second rotary cylinder section; the front end of the first rotary cylinder section can be rotationally connected relative to the tail of the fixed cylinder section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actuating end of the first rotary driving mechanism; the front end of the second rotary cylinder section can be rotationally connected relative to the tail of the first rotary cylinder section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actuating end of the second rotary driving mechanism. In a flat flying mode, the inner flow passage of the spray pipe is of a double-throat structure of a typical quasi-axisymmetric throat offset type pneumatic vectoring spray pipe, and active and passive pneumatic disturbance or mechanical disturbance is carried out near one throat. In the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mode, the outlet of the spray pipe is inclined downwards through the rota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sections of rotating cylinder sections, and the airflow at the outlet of the spray pipe is turned over by more than 90 degrees under the action of disturbance near a throat.)

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 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及其设计方法,属于航空发动机的先进推力矢量喷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中的迫切需求,短距/垂直起降飞行器再次进入人们视野。传统的短距/垂直起降喷管结构复杂,模态切换过程控制难度大,难以维护。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性能好、能满足高速飞行需要的短距/垂直起降排气系统。

当下,流体推力矢量喷管逐渐以其结构简单、重量轻的特点成为各国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并将在不远的未来进入工程应用。其中,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流体推力矢量喷管,凭借结构简单,重量轻、矢量性能好等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常见的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为双喉道结构,以二喉道面积略微比一喉道面积大最为常见。其功能实现原理是,在一喉道处施加的扰动使得一喉道处气流的速度截面偏斜,进而扰动在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内放大,产生稳定的推力矢量。一般可以将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分为主动有源型和自适应无源型,其中主动有源型产生推力矢量气源的来源多为外置的压缩器、气瓶或者从航空发动机高压部件(多为压气机)中引气,其特点是推力矢量角随喷管工作落压比变化小,但对整台航空发动机来说推力损失较大;而自适应无源型则是通过设置自适应旁路通道将喷管入口位置的高压气流引至喷管的指定位置注入,自适应产生扰动并最终实现推力矢量,其克服了主动有源型的缺点,对航空发动机整机推力影响较小,矢量角也较为稳定。近年来,机械扰动式也成为该类别喷管矢量产生的扰动源之一,其矢量产生的机理与气动扰动一致,只不过将扰动来源由气流换成了机械扰动片,它可以解决传统使用气流注入产生扰动的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存在的随着工作落压比提高、推力矢量角减小的难题,且不管喷管工作落压比如何变化,在机械扰动片旋出角度固定的情况下,矢量角较为固定,极大地简化了该喷管与飞行器控制系统匹配的难题,且同时具备推力矢量控制和流量调节这两个功能,加大地简化了喷管结构,扩宽了喷管的工作包线。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所述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利用椭圆锥的几何性质,通过在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特殊凹腔中的特殊位置设置两个轴承,在伺服机构的控制下驱动部分凹腔型面转动,从而实现垂直起降功能。在垂直起降模态下,喷管出口斜向下,通过在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一喉道附近对气流施加扰动,完成飞行器悬停姿态下的控制;在平飞模态下,喷管出口向后,通过在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一喉道附近对气流施加扰动,实现对于飞行器俯仰、偏航姿态的控制,从而提高飞行器的机动性。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包括喷管本体;喷管本体的主体结构为准轴对称双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包括一喉道、二喉道,且喷管本体在一喉道位置处设置有辅助推力矢量机构,同时一喉道、二喉道之间的喷管本体通过设置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而在喷管本体的内流道形成凹腔部,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包括顺流向设置的二喉道前部扩张段、二喉道前部收敛段;所述喷管本体包括沿着流体流向顺序设置的固定筒体段、第一旋转筒体段、第二旋转筒体段;

第一旋转筒体段的前端能够相对于固定筒体段的尾部旋转连接,并与第一旋转驱动机构的作动端连接;第一旋转筒体段的前端与固定筒体段的尾部之间的交接平面K1位于二喉道前部扩张段与一喉道相邻的前段部分;第一旋转筒体段的前端的垂直流向的流道截面形状为椭圆截面,固定筒体段的尾部具有与第一旋转筒体段的前端匹配的喷管过渡衔接段a,所述的喷管过渡衔接段a的流道截面形状,沿着流体流向,由圆截面顺滑过渡至椭圆截面;

第二旋转筒体段的前端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筒体段的尾部旋转连接,并与第二旋转驱动机构的作动端连接,且第一旋转筒体段后端与第二旋转筒体段前端之间的交接平面K2位于二喉道前部扩张段与二喉道前部收敛段相邻的后段位置;第一旋转筒体段后端的流道截面形状为椭圆截面,第二旋转筒体段的前端具有与第一旋转筒体段后端匹配的喷管过渡衔接段b,所述的喷管过渡衔接段b的流道截面形状,沿着流体流向,由椭圆截面顺滑过渡至圆截面。

优选地,当喷管本体处于平飞状态时,固定筒体段、第一旋转筒体段、第二旋转筒体段三者的轴线共线,第一旋转筒体段后端与第二旋转筒体段前端之间的交接平面K2的法线位于水平面内;

当喷管本体处于垂直起降状态时,在第一、第二旋转驱动机构的作动下,促使第一旋转筒体段的交接平面K1的法线相对于固定筒体段的轴线偏转、第二旋转筒体段的交接平面K2的法线相对于第一旋转筒体段的轴线偏转,直至喷管本体的出口轴线相对于固定筒体段的轴线倾斜向下设置,同时配合辅助推力矢量机构施予的辅助推力矢量,使得喷管出口气流能够达到90°以上转向。

优选地,第一旋转筒体段的前端通过轴承a与固定筒体段的尾部之间形成旋转连接;第二旋转筒体段的前端通过轴承b与第一旋转筒体段的尾部之间形成旋转连接。

优选地,当喷管本体处于平飞状态时,第一旋转筒体段与固定筒体段之间的交接平面K1的法线与固定筒体段的轴线平行;当喷管本体处于垂直起降状态时,第一旋转筒体段与固定筒体段之间的交接平面K1的法线与喷管本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第一旋转筒体段与第二旋转筒体段之间的交接平面K2的法线与喷管本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均为α,α≥27.5°。

优选地,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27.5°≤α≤37.5°。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的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选定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基准型线;

(2)针对所选定的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二喉道前部基准型线进行分区,其中:按照流体流向,在所选定的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一喉道截面型线AA’与二喉道截面型线GG’之间,依次设定流道截面型线BB’、CC’、DD’、EE’、FF’;

流道截面型线AA’至流道截面型线BB’之间的区域设置为喷管扰动注入的位置;

流道截面型线BB’至流道截面型线CC’之间的区域设置为交接平面K1及安装轴承a的设计位置;

流道截面型线CC’至流道截面型线DD’之间的区域设置为喷管过渡衔接段a的设计位置;

流道截面型线DD’至流道截面型线EE’之间的区域设置为交接平面K2以及安装轴承b的设计位置;

流道截面型线EE’至流道截面型线FF’之间的区域设置为喷管过渡衔接段b的设计位置;

(3)基于步骤(2)的分区,确定喷管的完全轴对称部分型面、沿流向截面为椭圆形的部分型面以及二者之间的过渡型面;

(4)基于上述分区以及型面特征,确定固定筒体与第一旋转筒体之间的交接平面K1和第一旋转筒体、第二旋转筒体之间的交接平面K2

(5)完善交接平面K1和交接平面K2附近轴承、旋转驱动机构的设计;

(6)完善一喉道、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附近的扰动部件设计。

优选地,流道截面型线AA’至流道截面型线BB’之间的距离不长于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的1/4,不短于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的1/10;

喷管过渡衔接段a的长度不短于流道截面型线DD’所在截面椭圆长轴与短轴差的1.5倍以上;

喷管过渡衔接段b的长度不短于流道截面型线EE’所在截面椭圆长轴与短轴差的1倍以上。

优选地,流道截面型线DD’和流道截面型线EE’所在平面均为椭圆面;流道截面型线DD’至流道截面型线EE’之间的型面为椭圆锥面;

流道截面型线DD’平面处的椭圆长轴aD与短轴bD的比例与流道截面型线EE’平面处的椭圆长轴aE与短轴bE的比例一致,记为m,即:m=bD/aD= bE/aE

交接平面K1与喷管轴线所夹角度、交接平面K2与喷管轴线所夹角度均为α,满足:cos α=m=bD/aD=bE/aE

典型构型的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二喉道前部收敛段的收敛角度为β;所述喷管本体在垂直起降模态下,相对于在一喉道下部不施加扰动而言,在一喉道下部施加扰动后喷管本体产生的矢量角改变为δ,第二旋转筒体尾部所在平面的法线与喷管轴线方向存在的夹角α,则垂直起降模态下,喷管本体的收敛角度β、矢量角δ、夹角α三者满足:2α+nβ+δ≥95°;35°≤β≤50°,修正参数0.5≤n≤0.75,而15°≤δ≤25°,α≥27.5°。

优选地,垂直起降模态下,27.5°≤α≤37.5°。

优选地,流道截面型线CC’的上游喷管型面和流道截面型线FF’的下游喷管型面均为根据喷管典型型线结果绕中心轴线旋转而成;流道截面型线DD’至流道截面型线EE’之间的型面为椭圆锥面;流道截面型线CC’至流道截面型线DD’之间的型面为圆截面顺滑过渡至椭圆截面,流道截面型线EE’至流道截面型线FF’之间的型面为椭圆截面顺滑过渡至圆截面。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短距/垂直起降功能的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相比传统的三轴承垂直起降喷管,本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零件数量和调节复杂程度,凭借轴对称气动矢量喷管的响应速度快、全向矢量的特点,提高了喷管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对于大侧风等特殊情况下飞行器的使用提供了保障;

(2)本方案对于气动矢量喷管不敏感,即不管喷管气流产生矢量的扰动源是什么,只要能实现相应的旋转角度,即可与本发明中的机械转向段等配件组合,实现相应的垂直起降功能。

(3)相比其他类型的垂直起降喷管,本发明重量更轻,驱动的机械结构更少,尺寸小、旋转部件的尺寸和重量、可靠性更高。

(4)本发明中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其他改型均可以与本方案结合,以实现在一套机构上兼具多种功能,比如低可探测性、反推等。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基准型线的分区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平飞模态内流道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平飞模态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平飞模态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垂直起降模态正等轴测图;

图6为本发明垂直起降模态主视图;

图7为本发明垂直起降模态俯视图;

图8a是未施加扰动时,本发明的流场图;

图8b是施加机械扰动时,本发明的流场图。

图中包括:11、等直段,12、一喉道前部收敛段,13、一喉道,21、二喉道前部扩张段,31、二喉道前部收敛段,32、二喉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地说明。

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利用椭圆锥的几何性质,通过在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特殊型面的凹腔中的特殊位置设置两个轴承,在伺服机构的控制下驱动部分凹腔型面转动,从而实现垂直起降功能。在平飞模态和垂直起降模态下,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依旧使用原有的推力矢量产生方式实现气流的偏转,完成两种模态下飞行器姿态的控制。通过上述手段,本喷管同时具备了推力矢量辅助高机动能力和高效、可靠、轻便的垂直起降能力,模态切换过程可靠、可控。

具体地,如图1-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主体结构包括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主体以及在凹腔内特殊位置安装的两个轴承,此外还包括驱动喷管筒体绕轴承转动的作动机构以及在一喉道附近对喷管内主流施加扰动的相关机构或结构(辅助推力矢量机构)。平飞模态下,本喷管内流道为典型的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双喉道结构,通过在一喉道附近有源、无源的气动扰动或者机械扰动,来产生辅助飞行器高机动飞行的推力矢量。垂直起降模态下,通过作动机构驱动第二和第三两段旋转喷管筒体,使得喷管出口由平飞模态下的水平向后变为倾斜向下,并在一喉道附近扰动的施加下,实现喷管出口气流90°以上转向。

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平飞模态的主要喷管内流道结构与常见的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一致,均包含等直段11、一喉道前部收敛段12、一喉道13、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凹腔)以及二喉道32(喷管出口),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包括二喉道前部扩张段31以及二喉道前部收敛段32。垂直起降模态下,部分上述结构所在的喷管筒体在驱动机构的作动下完成旋转,实现垂直起降功能。具体来说,基于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主要包含下列三个喷管型面:

(1)固定筒体1:主要包含等直段11、一喉道前部收敛段12、一喉道13、部分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具体来说是部分二喉道前部扩张段21),主要作用是通过注入次流或机械扰动的方式,在一喉道、二喉道前部扩张段起始段附近对主流实现扰动,产生初始的气流矢量偏转,用以在平飞模态中为飞行器提高机动性或者在垂直起降模态、模态切换过程中完成姿态控制。在固定筒体尾部设置与第一旋转筒体相配合的轴承、驱动等机构,尾部所在平面与喷管轴线方向垂直。

(2)第一旋转筒体2:主要包含部分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21(具体来说是部分二喉道前部扩张段),是实现垂直起降功能的关键部件之一。在第一旋转筒体起始处设置与固定筒体相配合的轴承、驱动等机构,起始处所在平面与喷管轴线方向垂直。在第一旋转筒体尾部设置与第一旋转筒体相配合的轴承、驱动等机构,尾部所在平面的法线与喷管轴线方向存在一定夹角α,且在平飞模态下,尾部所在平面的法线与喷管轴线均在水平面内。

(3)第二旋转筒体3:主要包含部分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具体来说是部分二喉道前部扩张段和全部二喉道收敛段31),是实现垂直起降功能的关键部件之一。在第二旋转筒体起始处设置与第一旋转筒体相配合的轴承、驱动等机构,尾部所在平面的法线与喷管轴线方向存在一定夹角α,且在平飞模态下,尾部所在平面的法线与喷管轴线均在水平面内。

因此,设计准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可以遵循以下设计步骤:(1)选取性能较优的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基准型线;(2)针对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二喉道前部基准型线进行分区;(3)基于分区,确定喷管的完全轴对称部分型面、沿流向截面为椭圆形的的部分型面以及二者之间的过渡型面;(4)基于上述分区以型面,确定固定筒体与第一旋转筒体交接平面K1和第一旋转筒体与第二旋转筒体交接平面K2;(5)完善交接平面K1和交接平面K2附近轴承、驱动机构的设计;(6)完善一喉道、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附近的扰动部件设计。

进一步地,以典型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型线为例,对其进行分区,如图1所示。流道截面型线AA’为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基准型线的一喉道,流道截面型线GG’为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基准型线的二喉道(出口)。所有分区都在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中完成。考虑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气流产生矢量的扰动来源的多样性,将流道截面型线AA’至流道截面型线BB’之间的区域设置为喷管扰动注入的位置,即流道截面型线AA’至流道截面型线BB’为施加扰动段。一般来说,若本喷管扰动来源为机械扰动片,则流道截面型线AA’至流道截面型线BB’距离不长于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的1/4,以免占用过多空间;不短于二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的1/10,以获得较好的推力矢量性能。若本喷管扰动来源为外加气源(有源式)或者来自喷管入口(无源式),则流道截面型线AA’到流道截面型线BB’的距离约为喉道前部扩张收敛段的1/10-1/8。在流道截面型线BB’至流道截面型线CC’设置交接平面K1并安装轴承a,流道截面型线BB’至流道截面型线CC’的距离满足一般轴承尺寸即可,以典型缩比喷管尺寸为例,流道截面型线AA’直径20mm左右下,流道截面型线BB’到流道截面型线CC’的距离约为5-10mm。对于其他尺寸的喷管,可以参考该比例及轴承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在流道截面型线CC’至流道截面型线DD’之间为喷管圆截面至椭圆截面的过渡段(过渡衔接段a),具体过渡段长度由流道截面型线DD’所在平面的椭圆尺寸决定,一般来说,流道截面型线CC’至流道截面型线DD’的长度不短于流道截面型线DD’所在截面椭圆长轴与短轴差的1.5倍以上,且记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原先处于流道截面型线DD’处的圆截面的半径为r1。在流道截面型线DD’至流道截面型线EE’中间型面是本喷管功能实现的关键。总体来说,流道截面型线DD’至流道截面型线EE’中间的型面为椭圆锥面的一部分,即流道截面型线DD’和流道截面型线EE’所在平面均为椭圆面,在二者之间设置交接平面K2并安装轴承b。在流道截面型线EE’至流道截面型线FF’之间为喷管圆截面至椭圆截面的过渡段(过渡衔接段b),具体过渡段长度由流道截面型线EE’所在截面的椭圆尺寸决定,一般来说流道截面型线EE’至流道截面型线FF’的长度不短于流道截面型线EE’所在截面椭圆长轴与短轴差的1倍以上,且记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原先处于流道截面型线EE’处的圆截面的半径为r2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分区结果,流道截面型线CC’上游喷管型面和流道截面型线FF’下游喷管型面均为根据喷管典型型线结果绕中心轴线旋转而成。流道截面型线DD’至流道截面型线EE’之间的型面为椭圆锥面。流道截面型线CC’至流道截面型线DD’与流道截面型线EE’至流道截面型线FF’型面均为变截面过渡段。其中:流道截面型线CC’至流道截面型线DD’之间的型面为圆截面-椭圆截面的变截面过渡段;流道截面型线EE’至流道截面型线FF’间型面为椭圆截面-圆截面的变截面过渡段。

进一步地,在流道截面型线DD’处的椭圆与在流道截面型线EE’处的椭圆为同一个椭圆锥的不同截面,即流道截面型线DD’平面处的椭圆长轴aD与短轴bD的比例与流道截面型线EE’平面处的椭圆aE与短轴bE的比例一致,记为m,即:

m=bD/aD=bE/aE

由简单几何关系和流动面积无突扩、突缩以满足低流动损失的需求,需满足:

π×aD×bD=π×r1 2且π×aE×bE=π×r2 2

又由于椭圆锥面的几何关系,交接平面K2与喷管轴线所夹角度α满足以下几何关系:

cos α=m=bD/aD=bE/aE

由于本发明垂直起降模态下,喷管矢量角应不小于95°,记典型构型的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二喉道前部收敛段的收敛角度为β,且记按照经验预估的本喷管垂直起降模态下通过在一喉道下部施加扰动后喷管产生的矢量角与不施加扰动时喷管产生的矢量角为δ,则三者需要满足:

2α+nβ+δ≥95°

其中,由于全三维流动时气流受到喷管收敛段作用后推力矢量角的改变不等于收敛段的收敛角,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推力矢量改变角度会小于收敛段收敛角,因此设置修正参数n(n≤1)。一般来说,35°≤β≤50°,修正参数0.5≤n≤0.75,而15°≤δ≤25°。因此,得到一般情况下α≥27.5°。考虑到垂直起降模态下喷管内型面明显转弯,α一味增大将导致喷管推力损失增大,因此一般来说,27.5°≤α≤37.5°。

由于本发明是基于典型构型的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改造而来,因此r1和r2为已知参数。通过自行设计即可给定α的取值,进而获得aD、bD、aE、bE的数值。

进一步地,交接平面K2需完全处于椭圆锥面内,即交接平面与圆锥面相交处于EE’和FF’之间。

进一步地,平飞模态下,流道截面型线DD’处的椭圆与在流道截面型线EE’处的椭圆的长轴均处于竖直方向,短轴均处于水平方向。平飞模态下,固定筒体、第一旋转筒体和第二旋转筒体轴线共线,且第一旋转筒体和第二旋转筒体交接的平面K2的法线位于水平面内。仅仅由喷管在一喉道附近对主流施加扰动产生气流偏转,以提高飞行器俯仰和偏航两个方向的机动性。

进一步地,模态切换过程中,第二旋转筒体相对第一旋转筒体、第一旋转筒体相对固定筒体转向相反,转动行程不同。具体来说,第一旋转筒体相对固定筒体旋转90°;而第二旋转筒体相对第一旋转筒体旋转180°,二者转向相反。就旋转角速度而言,第一旋转筒体相对固定筒体旋转的角速度是第二旋转筒体相对第一旋转筒体的二分之一。在上述运动规律的控制下,在模态切换过程中,固定筒体、第一旋转筒体和第二旋转筒体均在竖直平面内运动。

进一步地,模态切换过程中,由于喷管的实现扰动的机构、部件并未旋转。因此,在模态切换过程中的每个位置,喷管都可以使用常见的控制规律进行俯仰、偏航方向的调节,其具体调节和控制方案、控制方法以由实际需求及喷管一喉道附近扰动来源决定。模态切换结束后,喷管应处于最大低头状态,以实现超过95°的垂直起降模态矢量角。

进一步地,本喷管矢量产生的方式可以为气动式(有源式或无源式),还可以为机械扰动式,具体扰动方式及其控制方式与常见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基本一致在此不做赘述。且垂直起降模态下,考虑几何、工程实现性及性能情况,角度α不宜过大,因此需要通过在一喉道附近下侧施加扰动,使得流过一喉道的气流贴着喷管上壁面流动,以产生不小于95°的总矢量角。

进一步地,本喷管的研究基础为轴对称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其垂直流向的每个截面均为圆形。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可以在椭圆截面的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基础上进行类似的改进设计,其具体设计步骤与前文基本一致。

进一步地,驱动筒体转动的机构可以是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也可以是液压作动机构,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机械结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针对典型构型的基于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旋转垂直起降喷管。

图8a、图8b两幅图展示的是使用机械扰动式喉道偏移式气动矢量喷管的具体实施例。此构型圆锥面短轴与长轴比m=bD/aD=bE/aE=0.85,α=arc cos0.85=58.21°。其中,图8a展示的是一喉道附近未施加扰动时喷管的内部流场。可见,此时本发明气流转向约50度,因而不能实现垂直起降。但是,当控制低头方向的扰流片伸出,使得矢量喷管产生更大的角度气流偏转。

因此,本发明通过进一步优化设计,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构型,进一步优化m取值,并且在模态切换及垂直起降状态下,通过在一喉道附近施加扰动,产生低头方向的气流偏转,最终实现气流偏转超过90°的设想,具体如图8b所示。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气驱动涵道风扇喷气推进动力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