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组件以及面发光光源

文档序号:934688 发布日期:2021-03-05 浏览:1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发光组件以及面发光光源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 是由 山下良平 胜俣敏伸 于 2020-08-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组件,抑制亮度不均匀,并且进一步减小厚度。发光组件具有:包括设有第一孔部(10A)的上表面(110a)且在俯视下具有长方形状的导光板(110A)、以及与第一孔部对置而在导光板的与上表面相反的一侧配置的发光元件(121),第一孔部包括第一部分(11A)以及位于第一部分与导光板的上表面之间的第二部分(12A),第一部分包括位于与第二部分的边界的第一开口(11a)以及相对于导光板的上表面倾斜的第一侧面(11c),俯视下第一开口的形状为具有与导光板的长方形状的短边平行的第一轴以及与长方形状的长边平行且比第一轴短的第二轴的形状。(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light emitting module, which can inhibit brightness unevenness and further reduce thickness. The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has: the light emitting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light guide plate (110A) having a rectangular shape in a plan view, the light guide plate being provided with an upper surface (110A) having a first hole (10A), and a light emitting element (121) arranged on the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opposite to the upper surface, the light emitting element being opposed to the first hole, the first hole including a first portion (11A) and a second portion (12A) located between the first portion and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the first portion including a first opening (11A) located at a boundary with the second portion and a first side surface (11c) incl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the first opening having a shape having a first axis parallel to a short side of the rectangular shape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and a second axis parallel to a long side of the rectangular shape and shorter than the first axis in the plan view.)

发光组件以及面发光光源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发光组件。本公开也涉及包括多个发光组件的面发光光源。

背景技术

如下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包括具有表面及背面的导光板、以及在导光板的背面侧配置的LED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用面发光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面发光装置中,导光板的表面在位于LED元件正上方的部分具有凹部。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通过使从LED元件射出且朝向导光板的表面侧的光由凹部的侧壁面全反射,在导光板的内部实现均匀的导光。专利文献1也公开了一种通过二维地排列导光板及LED元件组而获得更大发光面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29114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要是能够抑制亮度不均匀,并且使包括由LED代表的多个光源的发光组件的厚度更薄是有益的。通过使发光组件薄型化,例如能够使作为背光而包括发光组件的设备更小型化。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某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具有:包括设有第一孔部的上表面以及位于与所述上表面相反的一侧的下表面且在俯视下具有长方形状的导光板、与所述第一孔部对置并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下表面侧配置的发光元件、以及光反射层,所述第一孔部包括: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上表面之间的第二部分,所述光反射层位于所述第一孔部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边界的第一开口以及相对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上表面倾斜的第一侧面的、具有倒锥体形状或倒锥台形状的凹陷部,俯视下所述第一开口的形状是具有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长方形状的短边平行的第一轴以及与所述长方形状的长边平行且比所述第一轴短的第二轴的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任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薄型且光的均匀性提高的发光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某实施方式的面发光光源的例示性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关于图1所示的发光组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剖面、以及从导光板的上表面侧观察到的例示性外观的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之中的发光结构及其周边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4是表示在导光板的上表面形成的第二开口的形状的其它例子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是从图2所示的发光组件取出导光板而示意性地表示的图。

图6是从导光板的上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第一孔部附近时的示意性放大图,是表示光反射层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从导光板的上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第一孔部附近时的示意性放大图,是表示光反射层的形状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8是将图2及图3所示的发光组件中的光反射部件与在平行于图的XY面的不同高度切割光反射部件时得到的多个端面组合而示意性地表示的图。

图9A是示意性地表示从导光板的与上表面相反的一侧观察图1所示的面发光光源时的例示性外观的俯视图。

图9B是表示从导光板的与上表面相反的一侧观察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面发光光源时的外观的其它例子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9C是表示在图9B所示的配线层上增加了绝缘层的例子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9D是表示二维地排列多个图9B所示的具有配线图案的面发光光源后的例子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将面发光光源与配线基板连接后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二维地配置多个图1所示的面发光光源的例子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此外将图11所示的多个面发光光源组排列为两行两列的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关于本公开的其它某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的图。

图14是放大表示图13之中的发光结构及其周边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关于本公开的另一其它的某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的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关于本公开的另一其它的某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的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关于本公开的另一其它的某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假设在实施例的样品的导光板上此外配置了棱镜片材时亮度轮廓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19是表示假设在实施例的样品的导光板上此外配置了棱镜片材时亮度轮廓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20是表示假设在参考例的样品的导光板上此外配置了棱镜片材时亮度轮廓的模拟结果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导光板的第一孔部;11A,11B第一孔部的第一部分;11a第一部分的第一开口;11c第一部分的第一侧面;11w第一部分的内壁面;12A,12B第一孔部的第二部分;12a第二部分的第二开口;12c第二部分的第二侧面;20导光板的第二孔部;100,100A~100E发光组件;110,110A,110B,110E导光板;121,121a~121d发光元件;130光反射层;140光反射部件;140n光反射部件的基部;140w光反射部件的壁部;150,153波长转换部件;170第二光反射部件;180配线层;190绝缘层;191绝缘层的第一层;192绝缘层的第二层;200,200A,300,400,500面发光光源;210导光板;240光反射部件;260配线基板;320透光性部件;350波长转换片材;510中继端子;Rf导光板的下表面的平坦区域;Rs导光板的下表面的倾斜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下的实施方式为例示,本公开的发光组件以及面发光光源不限于如下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步骤、以及该步骤的顺序等原则上是一个例子,在技术上不会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如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原则上是例示,在技术上不会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组合。

附图所述的结构主要部件的尺寸、形状等为了便于理解而存在夸张的情况,有时未反映出实际的发光组件以及面发光光源的尺寸、形状以及结构主要部件间的大小关系。另外,为了避免使附图过度复杂,有时省略一部分主要部件的图示。

在如下的说明中,实际上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主要部件以相同的标记进行表示,有时省略说明。在如下的说明中,有时使用表示指定的方向或位置的术语(例如“上”、“下”、“左”、“右”以及包括上述术语的其它术语)。然而,上述术语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所参照的附图的相对的方向或位置而使用。只要所参照的附图的基于“上”、“下”等术语的相对的方向或位置的关系相同,则在本公开以外的附图、实际的产品、制造装置等中,也可以不是与所参照的附图相同的配置。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平行”包括两个直线、边、面等处于0°±5°左右的范围内的情况。另外,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垂直”或“正交”包括两个直线、边、面等处于90°±5°左右的范围内的情况。

(面发光光源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公开的某实施方式的面发光光源的例示性结构。图1所示的面发光光源200包括:具有上表面210a的导光板210、以及位于与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相反一侧的多个发光元件121。在图1例示的结构中,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俯视的形状作为整体为长方形状。在此,面发光光源200还具有位于导光板210下方的层状光反射部件240,作为整体大致为板状。在图1中,为了方便说明,将表示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的箭头组合来图示,在此,X方向及Y方向与上表面210a的长方形状的相互正交的边的一方及另一方分别一致。在下面,在本公开的其它附图中有时也图示表示上述方向的箭头。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构成面发光光源200的发光面。上表面210a的长方形状的一边的长度例如在1cm以上、200cm以下的范围内。在本公开的典型性实施方式中,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的长方形状的一边具有20mm以上、25mm以下的长度。上表面210a的长方形状的纵向及横向的长度例如分别可以约为24.3mm及21.5mm。

如图1中点线所示,面发光光源200是各自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的多个发光组件100的集合体。在图1例示的结构中,面发光光源200包括二维地排列的合计十六个发光组件100,在此,上述十六个发光组件100配置为四行四列。面发光光源200所包括的发光组件100的数量及其上述发光组件100的配置可以是任意的,不限于图1所示的结构。

各发光组件100具有:第一孔部10,其在其一部分包括位于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的开口;光反射层130,其位于第一孔部10的内部。如后面详细的说明,各发光组件100的发光元件121配置在第一孔部10的大致正下方的位置。因此,在该例子中,与发光组件100配置为四行四列相对应,发光元件121沿X方向及Y方向排列为四行四列。发光元件121的配置间距例如可以为0.05mm以上、20mm以下左右,也可以在1mm以上、10mm以下左右的范围。在此,发光元件121的配置间距表示发光元件121的光轴间的距离。发光元件121可以等间隔地进行配置,也可以不等间隔地进行配置。发光元件121的配置间距在相互不同的两个方向之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2表示本公开的某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图2所示的发光组件100A是参照图1说明的发光组件100的一个例子。在图2中,将在发光组件100A的中央附近垂直于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切割发光组件100A时的剖面与从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侧垂直于上表面210a观察时发光组件100A的例示性外观组合而示意性地表示在一个图中。

如图2的上半段所示,发光组件100A具有:导光板110A、在其一部分包括发光元件121的发光结构120、光反射层130、以及光反射部件140。导光板110A具有上表面110a以及位于与上表面110a相反一侧的下表面110b,光反射部件140位于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导光板110A及光反射部件140分别为图1所示的导光板210及光反射部件240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板110A在面发光光源200中可以以在相互邻接的两个发光组件100A之间连续的单一导光板的形式形成。但是,例如通过各发光组件100A具有独立的导光板110A,能够在面发光光源200中在两个发光组件100A的导光板110A之间明确清晰的边界。

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具有在上表面110a的大致中央部设置的第一孔部10A。第一孔部10A是上述第一孔部10的一个例子。即,图2所示的导光板110A的第一孔部10A代表了图1所示的多个第一孔部10之中的一个。另一方面,在此,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在与第一孔部10A对置的位置具有第二孔部20。在俯视下,发光结构120位于第二孔部20的内侧。

如图所示,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侧的第一孔部10A包括第一部分11A及第二部分12A两个部分。第一孔部10A的第一部分11A位于比第二部分12A更靠近导光板110的下表面110b的位置,具有位于与第二部分12A的边界的第一开口11a、以及相对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倾斜的第一侧面11c。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反射层130位于第一孔部10A之中的第一部分11A。导光板110A及光反射层130的界面相对于从发光元件121射出并向导光板110导入的光,作为反射面而发挥作用。即,通过第一部分11A的第一侧面11c的反射,能够使从发光元件121射出并朝向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的光在导光板110A内部漫射。

第一孔部10A的第二部分12A是第一孔部10A之中位于第一部分11A与导光板110的上表面110a之间的部分。第二部分12A具有:位于导光板110的上表面110a的第二开口12a、以及位于第二开口12a与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之间的第二侧面12c。

相对于光反射层130位于第一部分11A的内部,在此,在第一孔部10A的第二部分12A的内部未填充有树脂等,而是形成有空气层。换言之,第二部分12A的内部具有比第一部分11A的内部低的折射率。在该例子中,第二部分12A的第二侧面12c是空气层与导光板110A的界面,作为使向导光板110A的内部导入并朝向第一孔部10A的光向导光板110A的内部返回的反射面而发挥作用。即,利用第二部分12A的第二侧面12c,能够使相对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入射的光在导光板110A的内部漫射。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并非必须在第二部分12A的内部形成有空气层。第二部分12A也可以由具有比光反射层130的材料低的折射率的物质来填充。

关注一下图2的下半段。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俯视的形状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形。在本说明书中,“椭圆形”是指具有相互正交的两个对称轴的闭合曲线,可解释为广泛包括椭圆、长圆及圆角长方形等。相互正交的两个对称轴是指例如在椭圆的情况下关于该椭圆的长轴及短轴。上述“椭圆形”之中的长圆表示由共同的外切线连接半径相同的两个圆后形成的图形。本说明书中的“椭圆形”也包括使椭圆与长圆组合后的复合图形。但是,本说明书中的“椭圆形”不包括正圆。在如下的说明中,作为“椭圆形”,例示了椭圆。

在图2例示的结构中,第一开口11a具有由作为第一轴的第一长轴、以及与第一长轴正交的作为第二轴的第一短轴规定的椭圆形状。在此,第一开口11a的椭圆形状的第一长轴(图2中由虚线LA表示)与图的Y方向平行,第一短轴(图2中由虚线SA表示)与图的X方向平行。第一长轴与第一短轴在俯视下,在导光板110的大致中央处交叉,发光元件121配置在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以使其光轴通过上述轴的交点。

在此,与构成面发光光源200的发光面的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具有长方形状相对应,在本公开的典型性实施方式中,各发光组件100A的导光板110A在俯视下也具有长方形状。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具有与图的Y方向相比较、在X方向上较长的横向较长的长方形状。即,在该例子中,规定第一开口11a的椭圆形状的第一长轴与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短边平行,第一开口11a的椭圆形状的第一短轴与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长边平行。

这样,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110的上表面110a侧设置的第一孔部10之中在内部配置有光反射层130的第一部分具有在导光板110的长方形状的短边延伸的方向上伸长的椭圆形。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面发光装置,在长方形状的导光板的背面侧配置LED元件、与LED元件对应地在导光板的表面侧设置凹部的结构中,随着导光板的长方形状与正方形的偏离,在导光板的特别是外缘附近容易产生亮度不均匀。更具体而言,随着俯视下的导光板的纵横比(长宽比)的扩大,导光板的长方形状的短边的中央附近的亮度容易增高。

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导光板110的第一孔部10的第一部分具有在导光板110的长方形状的短边延伸的方向上伸长的椭圆形。因此,第一孔部10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侧面11c与导光板110的长方形状的短边侧的侧面之间的距离扩大。其结果是,抑制从上表面110a侧观察时的、导光板110的长方形状的短边的特别是中央附近的亮度,并能够抑制发光组件100厚度的增大,并且使亮度的均匀性提高。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发光组件100A的各结构主要部件。

[导光板110A]

导光板110A具有使来自发光元件121的光漫射并使之从上表面110a射出的功能。导光板110A是由丙烯酸、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酯等热可塑性树脂、环氧、硅等热固化性树脂、或玻璃形成的大致板状的部件,具有透光性。上述材料之中、特别是聚碳酸酯比较便宜,并且能够得到较高的透明度。导光板110A例如也可以通过使具有与母材不同的折射率的材料分散,而具有光漫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透光性”以及“透光”的术语可解释为也包含相对于入射的光而表现出漫射性的情况,不限于“透明”的情况。

在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设置的第一孔部10A具有使从发光元件121射出并从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导入的光反射并使之在导光板110A的面内漫射的功能。通过在导光板110A设有作为上述光漫射结构的第一孔部10A,能够使上表面110a之中的发光元件121正上方以外的其它区域的亮度提高。即,能够抑制发光组件100A上表面的亮度不均匀,第一孔部10A有助于使导光板110A薄化。导光板110A的厚度、即下表面110b至上表面110a的距离通常为0.1mm以上、5mm以下左右。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也能够使导光板110A的厚度为0.6mm以下左右。

图3放大表示图2之中的发光结构120及其周边。如上所述,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导光板110A的第一孔部10A包括第一部分11A及第二部分12A。在图3例示的结构中,第一孔部10A的第一部分11A除了第一侧面11c以外,此外还具有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大致平行的底面11b。相对于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为椭圆形,如图2中点线所示,在此,第一部分11A的底面11b俯视的形状为圆形。即,在该例子中,第一孔部10A的第一部分11A可以说是在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设置的、具有倒锥台形状的凹陷部。底面11b的圆形状的直径例如为0.3mm左右。

但是,底面11b俯视的形状不限于圆形,可以为椭圆等椭圆形,也可以为多边形。即,导光板110A的第一孔部10A可以为包括多个侧面的倒锥台形状。或者,第一部分11A也可以为不具有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平行的底面的形状。换言之,第一部分11A也可以是具有倒圆锥等倒锥体形状的凹陷部。

如上所述,第一孔部10A的第二部分12A位于第一部分11A与导光板110的上表面110a之间,具有第二开口12a。俯视下的第二开口12a的形状通常与第一孔部10A的第一开口11a相同而具有椭圆形。但是,表征第二开口12a的椭圆形的、相互正交的第三轴以及比第三轴短的第四轴分别与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长边及短边平行。即,相对于第一孔部10A的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具有沿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宽度方向使正圆伸长的形状,第二部分12A的第二开口12a具有沿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长度方向使正圆伸长的形状。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开口12a与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相同地具有椭圆形。即,在此,第二开口12a的第三轴及第四轴分别相当于规定第二开口12a的椭圆形状的长轴及短轴。第二部分12A的第二开口12a沿着第一对称轴(在该例子中为长轴)的长度与沿着第二对称轴(在该例子中为短轴)的长度之间的比也可以根据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长宽比来确定。例如,第二部分12A的第二开口12a沿第一对称轴的长度与沿第二对称轴的长度之间的比也可以为16:10。

如图2例示的结构,第一孔部10之中与导光板的上表面110a接近的第二部分具有在各发光组件的长方形状的长边延伸的方向上相对较长的椭圆形,由此,在导光板的内部,在与长方形状的长边平行方向上使光更容易漫射。即,能够更均匀地在导光板的面内漫射光。由此,可以补偿因与发光元件121的距离扩大而产生的亮度的降低,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导光板的上表面110a的亮度不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俯视下的第二开口12a的形状不限于具有相互正交的长轴及短轴的形状。如图4的例示,俯视下的第二开口12a的形状也可以是以发光元件121的位置为中心的正圆。

再次参照图3。如图3所示,在该例子中,导光板110A的第一侧面11c相对于上表面110a的倾斜比第二侧面12c相对于上表面110a的倾斜平缓。根据上述第一孔部10A的形状,抑制第一孔部10A深度的增大,并且使第一侧面11c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避免导光板110A的厚度增大,并且在导光板110A的内部使向第一侧面11c入射的光更有效地在导光板110A的面内漫射。

求出第一侧面11c的倾斜的大小,作为在剖视中连结第一侧面11c的下端和上端的线段与平行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对于第二侧面12c的倾斜也可以同样地求出,作为剖视中连结第二侧面12c的下端和上端的线段与平行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的直线所形成的角。

但是,在图3例示的结构中,第一侧面11c及第二侧面12c在剖视中都具有曲线状的形状。在上述情况下,只要如下所述确定上述侧面的倾斜的大小即可。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孔部10A的第一部分11A具有底面11b。因此,在该例子中,如图3所示,可以采用将底面11b和第一侧面11c之间的边界与第一开口11a连结而成的线段C1与平行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的直线所形成的角θ1作为第一侧面11c的倾斜的大小。同样地,作为第二侧面12c的倾斜的大小,可以采用连结第一开口11a和第二开口12a的线段C2与平行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的直线所形成的角θ2。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部分11A以倒锥体形状的凹陷部的形式形成在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的情况下,可以将连结第一部分11A之中与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分、即倒锥体形状的顶部和第一开口11a的线段与平行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的直线所形成的角作为第一侧面11c的倾斜的大小。

如上所述,在此,导光板110A的第一侧面11c相对于上表面110a的倾斜比第二侧面12c相对于上表面110a的倾斜平缓。换言之,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与图3中由虚线表示的线段C1形成的角比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与图3中由虚线表示的线段C2形成的角小。即,θ1<θ2的关系成立。与之相反,也可以使导光板110A的第二侧面12c相对于上表面110a的倾斜比第一侧面11c的倾斜平缓。换言之,也可以使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与图3中由虚线表示的线段C1形成的角比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与图3中由虚线表示的线段C2形成的角大。即,也可以使θ1>θ2的关系成立。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避免导光板110A的厚度增大,并且扩大第二部分12A的容积,例如,能够使第一孔部10A中的空气层扩大为更广阔的区域。因此,能够使更多的光入射第二侧面12c,使光更有效地在导光板110A的面内漫射。

在此,第一侧面11c及第二侧面12c剖视的形状为曲线状。然而,第一侧面11c及第二侧面12c剖视的形状不限于曲线状,也可以为包括弯曲及/或台阶的形状、或直线状等。第一侧面11c及第二侧面12c剖视的形状不必一致。从容易使光漫射至与导光板110A的中心分离的位置、在上表面110a侧得到均匀的光的角度出发,有利的是,第一侧面11c及/或第二侧面12c剖视的形状为图3例示的曲线状、特别是向第一孔部10A的内部膨出的凸出的曲线状。

第一孔部10A的具体的形状不限于图3例示的形状,可以根据在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配置的发光元件的形状及特性等适当确定。第一孔部10A的深度、即沿着图的Z方向的第一部分11A的底面11b至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的距离例如在200μm以上、400μm以下的范围内。其中,第一部分11A的深度例如可以在80μm以上、200μm以下的范围内。

关于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的椭圆形,沿着两个对称轴的方向的长度之比可以基于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长边的长度与短边的长度之间的比(长宽比)进行确定。例如在面发光光源200的导光板210的长方形状的长宽比为16:10、面发光光源200包括以四行四列排列的十六个发光组件100A的情况下,各发光组件100A的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也可以具有与导光板210的长方形状相同的长宽比。此时,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沿着第一对称轴(例如第一长轴)的长度与沿着第二对称轴(例如第一短轴)的长度之间的比根据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长宽比,可以为16:10。或者,相对于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沿着第二对称轴的长度的、沿着第一对称轴的长度的比率可以在(6.0/5.5)~(2/1)的范围内。沿着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长边或短边的、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的大小例如可以在2mm~2.5mm左右的范围内、第二部分12A的第二开口12a的大小例如可以在3mm~4mm左右的范围内。

导光板110A在下表面110b侧的、与第一孔部10A对置的位置具有第二孔部20。接合部件190与发光结构120位于第二孔部20的内部。在图3例示的结构中,发光结构120除了发光元件121以外,还包括板状的波长转换部件150、接合部件160以及第二光反射部件170。发光结构120由接合部件190接合在导光板110A的第二孔部20的位置。

如图2所示,第二孔部20例如具有四棱锥台状。通常,使位于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的第二孔部20的中心与位于上表面110a侧的第一孔部10A的中心大致一致。面发光光源200的导光板210可以通过注塑成型、传递成型、热转印等形成。在模具的型腔内部,通过将从型腔的内壁突出的凸部设置在规定的位置,能够精度良好地形成图2所示的剖面形状。即,根据利用模具的成型法,能够比较容易地使第二孔部20的中心与对应于该第二孔部20的第一孔部10A的中心一致。

在第二孔部20俯视的形状为长方形状的情况下,第二孔部20也可以形成在导光板110Aの下表面110b,以如图2所示使该长方形状的一边与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一边平行。或者,第二孔部20也可以形成在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以使该长方形状的外形的一边相对于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一边倾斜。例如,也可以将第二孔部20形成在导光板110A,以使第二孔部20的开口的长方形状的一边与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对角线大致平行。

作为第二孔部20俯视的形状,除了长方形状以外,也可以采用圆形状。第二孔部20的形状及大小可以根据求出的光学特性适当地确定。例如,第二孔部20也可以具有圆锥台形状等。在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形成的第二孔部20的开口的大小例如可以为0.05mm以上、10mm以下,优选为0.1mm以上、1mm以下。在此,第二孔部20的开口的大小在第二孔部20于俯视下例如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的情况下,是沿该长方形状的对角线方向的长度,在第二孔部20于俯视下具有圆形状的开口的情况下,是该圆形状的直径。

图5示意性地表示从图2所示的发光组件100A取出导光板110A的情况。在图5中,除了对导光板110A从上表面110a侧观察的外观以及从下表面110b侧观察的外观以外,还将平行于图的YZ面切割导光板110A时的导光板110A的端面以及平行于图的ZX面切割导光板110A时的导光板110A的端面组合而表示在一个图中。

如根据图5中所示的例示性端面形状的理解,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具有将大致平行于上表面110a的部分与垂直于上表面110a的侧面进行连接的曲面110p以及曲面110q。曲面110p位于导光板110A的四个侧面之中平行于图的ZX面的侧面与下表面110b之中大致平行于上表面110a的部分之间。另一方面,曲面110q位于导光板110A剩余的两个侧面之中平行于图的YZ面的侧面与下表面110b之中大致平行于上表面110a的部分之间。如在图5的最下段中由粗实线的两个箭头RD示意性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曲面110p与曲面110q平滑地连接,在曲面110p与曲面110q之间未形成有清晰的边界。换言之,在从下表面110b侧观察导光板110A时,在将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角部与导光板110A的中心连结的线上未形成有脊线那样的结构。

[光反射层1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反射层130位于第一孔部10A之中的第一部分11A。在此,光反射层130在第一孔部10A的内部占据第一部分11A整体而形成。光反射层130例如由分散有光反射性填料的树脂、或金属等光反射性材料形成。光反射层130也可以为电介质多层膜。

在此,在本说明书中,“反射性”、“光反射性”是指发光元件121的发光峰值波长的反射率为60%以上的情况。更有益的是光反射层130的、发光元件121的发光峰值波长的反射率为70%以上时,尤其有益的是为80%以上。

通过在发光元件121的上方配置光反射层130,能够使从发光元件121射出而在导光板110A的中央附近向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行进的光由光反射层130反射。因此,能够使从发光元件121射出的光在导光板110A的面内有效地漫射。另外,能够抑制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之中发光元件121正上方区域的亮度局部极度增高。但是,光反射层130完全屏蔽来自发光元件121的光并非必须。从这个意义上讲,光反射层130也可以具有将来自发光元件121的光的一部分透过的半透过的性质。

光反射层130与导光板110的界面不完全是反射面。换言之,光反射层130将在导光板110的内部漫射的光的一部分进行反射,将一部分吸收。因此,正如本实施方式,作为第一孔部10A的第一部分11A的形状,即使在采用在导光板110的沿长方形状短边的方向上相对较长的椭圆形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光反射层130的吸收,也能够避免导光板110的长方形状长边的中央附近的亮度极度升高。即,光反射层130与导光板110的界面能够抑制亮度的不均匀随着靠近导光板110的外缘而增大。

在由光反射性树脂材料形成光反射层130的情况下,例如可以通过利用分配器由光反射性树脂材料填充第一部分11A,利用热、光等使添加的材料固化而形成。作为用于形成光反射层130的树脂材料的母材,可以使用硅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BT树脂、聚邻苯二甲酰胺(PPA)等。作为光反射性填料,可以使用金属粒子、或具有比母材高的折射率的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的粒子。光反射性填料的例子为二氧化钛、氧化硅、二氧化锆、钛酸钾、氧化铝、氮化铝、氮化硼、莫来石、氧化铌、硫酸钡的粒子、或氧化钇及氧化钆等各种稀土类氧化物的粒子等。有益的是,光反射层130具有白色。

光反射层130中光反射性填料的分布可以在光反射层130内大致恒定,也可以具有偏差或梯度。例如,在光反射层130的形成工序中,通过在母材固化前填料沈降或与母材分离,能够在光反射层130中的光反射性填料的分布上产生偏差。例如,如图6所示,光反射层130可以具有第一区域131、以及填料的浓度相对较低的第二区域132。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第二区域132从第一孔部10A的外缘向第一孔部10A的中心延伸。或者,如图7所示的例子,光反射层130可以在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附近具有多个岛状部分133。

当由俯视下单位面积的填料数量定义的填料的数量密度在光反射层130的中央附近比在外缘附近相对较高时,易于抑制发光元件121正上方区域的亮度局部极度增高,因而是有益的。在图6及图7所示的任一例子中,都可以说填料的数量密度在光反射层130的中央附近比外缘附近相对较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分11A整体由反射层130来填充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并非必须。光反射层130只要占据第一部分11A的一部分即可。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孔部10A内形成光反射层130,以覆盖第一部分11A的第一侧面11c。

如图3所示,在此,光反射层130的上表面130a大致为平坦面。但是,光反射层130的上表面130a的形状不限于该例子,也可以是向与发光元件12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凸状、或者向发光元件121侧凹进的凹状等。特别是当光反射层130的上表面130a是向与发光元件12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凸状时,以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的位置为基准时的光反射层130的中央附近的厚度相对较大,其结果为,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发光元件121正上方区域的亮度局部极度增高。

[发光元件121]

发光元件121的典型例子为LED。在图3例示的结构中,发光元件121具有:元件主体122、以及位于发光元件121的与上表面120a相反一侧的电极124。元件主体122例如包括蓝宝石或氮化镓等支承基板、以及支承基板上的半导体层压结构。半导体层压结构包括:n型半导体层及p型半导体层、以及夹在其间的活性层。半导体层压结构也可以包括可在紫外~可视区域发光的氮化物半导体(InxAlyGa1-x-yN,0≦x,0≦y,x+y≦1)。在该例子中,发光元件121的上表面120a与元件主体122的上表面一致。电极124包括正极及负极组,具有向半导体层压结构供给规定的电流的功能。

设置在面发光光源200的多个发光元件121各自可以为射出蓝色光的元件,也可以为射出白色光的元件。多个发光元件121也可以包括发出相互不同颜色的光的元件。例如,多个发光元件121也可以包括射出红色光的元件、射出蓝色光的元件以及射出绿色光的元件。在此,作为发光元件121,例示了射出蓝色光的LED。

在此,各发光组件100A中的发光元件121以包括波长转换部件150等的发光结构120的形式,由接合部件160固定在波长转换部件150的下表面侧。在该例子中,发光元件121在俯视下位于第二孔部20的内侧。发光元件121的光轴与第一孔部10A的中心大致一致。

发光元件121俯视的形状通常为长方形状。发光元件121的长方形状的一边的长度例如为1000μm以下。发光元件121的长方形状的纵向及横向的尺寸也可以为500μm以下。纵向及横向的尺寸为500μm以下的发光元件容易廉价地采购到。或者,发光元件121的长方形状的纵向及横向的尺寸也可以为200μm以下。当发光元件121的长方形状的一边的长度较小时,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应用中,有利于呈现高清图像、进行局部调光操作等。特别是纵向及横向双方的尺寸为250μm以下的发光元件因为上表面的面积减小,所以来自发光元件的侧面的光的射出量相对增大。因此,易于得到蝠翼型配光特性。在此,蝠翼型配光特性在广义上是指,使与发光元件的上表面垂直的光轴为0°,在配光角的绝对值比0°大的角度中由发光强度较高的发光强度分布定义的配光特性。

[波长转换部件150]

在图3例示的结构中,发光结构120中的波长转换部件150位于第二孔部20的内部且导光板110A与发光元件121之间。换言之,波长转换部件150位于发光元件121的上方且第二孔部20的底部。在此,“第二孔部20的底部”是指使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朝向上时相当于第二孔部20最下面的部分。这样,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发光组件,不会局限于附图所表示的姿势,有时使用“底部”及“底面”的术语。第二孔部20的底部在使发光组件100A为图3所示的姿势时,也可以说是在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形成的圆顶状结构的顶部。

波长转换部件150吸收从发光元件121射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并发出波长与来自发光元件121的光不同的光。例如,波长转换部件150将来自发光元件121的蓝色光的一部分进行波长转换,发出黄色光。根据上述结构,利用通过了波长转换部件150的蓝色光与从波长转换部件150发出的黄色光的颜色混合,能够得到白色光。在图3例示的结构中,从发光元件121射出的光基本上经由波长转换部件150,导入导光板110A的内部。因此,颜色混合后的光在导光板110A的内部漫射,能够将抑制了亮度不均匀的例如白色光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输出。本实施方式与使光在导光板内漫射后进行波长转换的情况相比较,有利于光的均匀化。

波长转换部件150通常是在树脂中分散有荧光体粒子的部件。作为使荧光体等粒子分散的树脂,可以使用硅树脂、改性硅树脂、环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脲醛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或氟树脂、或包括两种以上上述树脂的树脂。从有效地将光导入导光板110A的角度出发,优选波长转换部件150的母材具有比导光板110A的材料低的折射率。也可以通过使折射率与母材不同的材料分散在波长转换部件150的材料中,使波长转换部件150添加光漫射的功能。例如,也可以使二氧化钛、氧化硅等粒子的分散在波长转换部件150的母材中。

荧光体可以应用公知的材料。荧光体的例子可以为KSF类荧光体等氟化物类荧光体及CASN等氮化物类荧光体、YAG类荧光体、β塞隆荧光体等。KSF类荧光体及CASN是将蓝色光转换为红色光的波长转换物质的例子,YAG类荧光体是将蓝色光转换为黄色光的波长转换物质的例子。β塞隆荧光体是将蓝色光转换为绿色光的波长转换物质的例子。荧光体也可以为量子点荧光体。

波长转换部件150所包含的荧光体在同一面发光光源200所包括的多个发光组件100内相同并非必须。在多个发光组件100之间也可以使分散在波长转换部件150的母材中的荧光体不同。也可以在面发光光源200的导光板210设置的多个第二孔部20之中的某一部分的第二孔部20配置将入射的蓝色光转换为黄色光的波长转换部件,在其它的某一部分的第二孔部20内配置将入射的蓝色光转换为绿色光的波长转换部件。此外,也可以在剩余的第二孔部20内配置将入射的蓝色光转换为红色光的波长转换部件。

[接合部件160]

接合部件160是覆盖发光元件121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透光性部件。如图3示意性所示,通常,接合部件160具有位于发光元件121的上表面120a与波长转换部件150之间的层状部分。

作为接合部件160的材料,可以使用作为母材而包含透明的树脂材料的树脂组合物。接合部件160相对于具有发光元件121的发光峰值波长的光,例如具有60%以上的透过率。从有效利用光的角度出发,优选接合部件160在发光元件121的发光峰值波长的透过率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

接合部件160的母材的典型例为环氧树脂、硅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作为接合部件160的母材,也可以使用硅树脂、硅改性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甲基戊烯树脂或聚降冰片烯树脂、或包括两种以上上述树脂的材料。接合部件160通常具有比导光板110A的折射率低的折射率。接合部件160也可以通过例如使具有与母材不同的折射率材料分散,来具有光漫射功能。

如上所述,接合部件160覆盖发光元件121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另外,接合部件160具有与后面叙述的光反射部件170的界面即外表面。从发光元件121的侧面射出并向接合部件160入射的光在接合部件160的外表面的位置向发光元件121的上方反射。剖视中接合部件160的外表面的形状不限于图3所示的直线状。剖视中接合部件160的外表面的形状也可以为折线状、向与发光元件121接近的方向凸出的曲线状、向与发光元件121分离的方向凸出的曲线状等。

[(第二)光反射部件170]

光反射部件170是位于波长转换部件150的下表面侧(与导光板110A相反的一侧)的、具有光反射性的部件。如图3所示,光反射部件170覆盖接合部件160的外表面、发光元件121的侧面之中未被接合部件160覆盖的部分、以及发光元件121的位于与上表面120a相反一侧的下表面之中除电极124以外的其它区域。光反射部件170覆盖电极124的侧面,另一方面,电极124的下表面从光反射部件170的下表面露出。

作为光反射部件170的材料,可以使用与光反射层13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例如,光反射部件170的材料与光反射层130的材料可以是相同的。通过由光反射部件170覆盖发光元件121的下表面之中除电极124以外的其它区域,能够抑制光向导光板110A的与上表面110a相反的一侧泄漏。另外,通过由光反射部件170也覆盖发光元件121的侧面,能够使来自发光元件121的光向上方集中,使光有效地导入波长转换部件150。

[第二接合部件190]

如上所述,发光结构120由第二接合部件190配置在第二孔部20的底部。如图3所示,第二接合部件19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孔部20的内部。第二接合部件190也可以具有位于第二孔部20的底部与波长转换部件150之间的部分。如图3所示,第二接合部件190可以具有从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向导光板110A的与上表面110a相反一侧隆起的部分。

第二接合部件190与接合部件160相同,可以由作为母材而包含透明树脂材料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第二接合部件190的材料可以与接合部件160的材料不同,也可以相同。第二接合部件190通常具有比导光板110A的折射率低的折射率。

[光反射部件140]

光反射部件140具有光反射性,覆盖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的至少一部分。与导光板110A相同,光反射部件140可以在面发光光源200中跨过相互邻接的两个发光组件100A而连续地形成。

通过在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配置光反射部件140,能够使朝向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的光在导光板110A与光反射部件140的界面向上表面110a反射,可以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更有效地输出光。特别是在此,光反射部件140除了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以外,也覆盖第二接合部件190。通过由光反射部件140覆盖第二接合部件190,能够抑制光从第二接合部件190向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泄漏,从而提高光的输出效率。

在图2及图3例示的结构中,光反射部件140包括:层状的基部140n、以及从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向上表面110a侧立起的壁部140w。通过在导光板110A的周缘部配置壁部140w,能够避免导光板110A的周缘部的亮度比中心部相对地低。

如图2所示,光反射部件140的上表面140a具有与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整合的形状。在此,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具有平坦区域Rf以及包围平坦区域Rf的倾斜区域Rs。平坦区域Rf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大致平行。另一方面,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之中的倾斜区域Rs具有从平坦区域Rf向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立起的形状。在光反射部件140的上表面140a,与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具有平坦区域Rf及倾斜区域Rs相对应,形成有包围发光元件121的倾斜面140s。倾斜面140s是光反射部件140的壁部140w的上表面。

图8表示从图2及图3所示的发光组件100A取出光反射部件140的情况。在图8中,将在平行于图的XY面的每个不同的高度切割光反射部件140时所得到的多个端面也组合而表示在一个图中。

如参照图5所进行的说明,将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之中大致平行于上表面110a的部分与导光板110A的侧面由曲面110p或曲面110q进行连接。在此,如图8的右侧最下段中由两点划线BD示意性所示,下表面110b的平坦区域Rf与倾斜区域Rs的边界具有椭圆等椭圆形的形状。在该例子中,与导光板110A的沿长方形状的短边的方向相比,平坦区域Rf与倾斜区域Rs的边界的椭圆形在沿着长边的方向上比较长。

位于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的光反射部件140通过在导光板110A的内部使朝向下表面110b侧的光向上表面110a侧反射,抑制光从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泄漏,从而具有使光的利用效率提高的功能。在此,当沿着导光板110A的长方形状的四个边包围发光元件121而分别将平面状的四个倾斜面设置在反射部件时,在相互邻接的两个倾斜面的边界产生沿着导光板的长方形状的对角线延伸的山谷状弯曲。当在位于导光板的下表面侧的反射部件形成有上述山谷状弯曲时,与平行于导光板的长方形状的边的方向相比,沿着长方形状的对角线的方向上的亮度容易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反射部件140的倾斜面140s的形状为光滑的碗状。换言之,光反射部件140的上表面140a在俯视下,在连结光反射部件140的中心与长方形状的角部的线上不具有山谷状弯曲。

通过使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的平坦区域Rf与倾斜区域Rs的边界为椭圆形,容易使光反射部件140的倾斜面140s作为整体而为光滑的碗状。如本实施方式所述,通过使光反射部件140的上表面140a之中位于导光板的长方形状的对角线的区域为曲面状,能够避免在位于导光板的长方形状的对角线的区域形成直线状的弯曲或槽。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在导光板的长方形状的对角线上出现黑暗部分。换言之,通过使光反射部件140的上表面140a之中位于导光板的长方形状的对角线的区域为曲面状,能够得到抑制亮度不均匀的效果。

倾斜面140s剖视的形状可以为图8所示的曲线状,也可以为直线状。倾斜面140s剖视的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以包括台阶、弯曲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面发光光源200中所包括的多个发光组件100之间、或一个发光组件100之中,也可以使包围发光元件121的壁部140w的高度不同。例如,也可以使一个面发光光源200所包括的多个倾斜面140s之中、位于面发光光源200的导光板210的最外周的倾斜面140s的高度比位于导光板210的其它部分的倾斜面140s的高度高。

作为光反射部件140的材料,可以应用与上述第二光反射部件17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通过使光反射部件140的材料与光反射部件170的材料相同,可以由光反射性材料一体地形成覆盖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的大致整体的光反射部件。通过在导光板110A的下表面110b侧形成光反射部件140,也可以期望加固导光板110A等的效果。

[配线层180]

在图2及图3例示的结构中,发光组件100A还具有位于光反射部件140的下表面140b上的配线层180。配线层180与位于导光板110A相反一侧的、发光元件121的电极124电连接。如图所示,在该例子中,配线层180也包括位于光反射部件170上的部分。

配线层180通常为由Cu等金属形成的单层膜或层压膜。配线层180通过与未图示的电源等连接,作为向各发光元件121供给规定的电流的端子而发挥作用。

图9A表示从导光板210的与上表面210a相反的下表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面发光光源200时的外观的一个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A中,虽然为了便于理解而由点线表示了多个发光组件100A之间的边界,但在多个发光组件100A之间形成有清晰的边界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并非必须。

在图9A例示的结构中,配线层180电连接各发光组件100A的发光结构120所包括的发光元件121。在该例子中,各发光元件121在俯视下具有长方形状,配线层180之中与各发光元件121的正极及负极连接的一对部分在发光元件121的长方形状的对角方向上延伸而形成。

配线层180的配线图案根据面发光光源200的驱动方法适当地进行确定。在该例子中,并联有八个串联回路,每个回路包括将配置为四行四列的发光元件121之中的两个串联。当然,多个发光元件121的电连接不限于该例子,例如,也可以将面发光光源200中的多个发光元件121分为两个以上的组,以上述组为单位进行驱动而构成回路。

这样,通过在发光组件100A的下表面侧设置配线层180,例如容易将面发光光源200中的多个发光元件121彼此电连接。特别是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配线层180包括配线之中作为面积较大的部分而形成的正极181及负极182。根据上述结构,未在支承面发光光源200的基板侧形成复杂的配线图案,而是通过焊接等将设置在面发光光源200侧的正极181及负极182与基板上的驱动器等电连接,由此,能够得到面发光光源200中的多个发光元件121与驱动器之间的电连接。

图9B示意性地表示从导光板的与上表面相反一侧观察面发光光源时的外观的其它例子。图9B所示的面发光光源200A与上述面发光光源200相同,包括排列为四行四列的、合计十六个发光组件。在该例子中,将分别包括发光元件121的十六个发光组件分为四组。各组包括排列为两行两列的四个发光组件。配线层180在此构成面发光光源200A所包括的发光组件以上述组为单位进行驱动的回路。

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分别包括四个发光组件的各组具有配置为两行两列的四个发光元件121a~121d。在该例子中,配线层180形成有将分别包括两个发光元件121的两个串联回路并联的配线图案。即,发光元件121a与发光元件121b串联,发光元件121c与发光元件121d串联,并且上述两个串联连接并联。

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在包括四个发光组件的每个组配置有正极181及负极182组。在此,正极181及负极182夹在分别包括两个发光元件的两个串联回路中而形成。即,在该例子中,正极181位于发光元件121a与发光元件121c之间,负极182位于发光元件121b与发光元件121d之间。

当关注串联的两个发光元件121之中的例如发光元件121a及发光元件121b的串联回路部分时,在该例子中,配线层180之中连接发光元件121a与发光元件121b的部分具有弯曲的形状。换言之,配线层180之中连接发光元件121a与发光元件121b的部分包括两个弯曲。同样地,在该例子中,配线层180之中连接发光元件121c与发光元件121d的部分也包括两个弯曲。需要说明的是,在此,配线层180之中连接发光元件121a与发光元件121b的部分的弯曲形状和连接发光元件121c与发光元件121d的部分的弯曲形状为相同的形状。如该例子所述,当配线层180之中串联两个以上发光元件的部分具有弯曲的形状时,能够在对面发光光源200A施加了使之产生扭曲等的外力的情况下抑制配线层180产生裂纹,因而是有利的。

如图所示,配线层180之中与各发光元件121的电极连接的一对部分可以在发光元件121的长方形状的对角方向上延伸地形成。此时,优选构成与发光元件121连接的一对部分的一方与另一方相对于发光元件121的长方形状的对角方向(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从纸面的右上方向左下方延伸的方向或从纸面的左上方向右下方延伸的方向)具有对称的形状。通过使配线层180之中与发光元件121的电极连接的一对部分相对于发光元件121的长方形状的对角方向为对称的形状,可以缓和伴随配线层180的形成而产生的应力的影响。例如,在通过导电膏的添加及固化而形成配线层180的情况下,能够缓和在配线层180的材料固化时所产生的应力的影响。

在图9B例示的结构中,配线层180之中从发光元件121a向正极181延伸的部分具有先从发光元件121a在发光元件121a的长方形状的对角方向上延伸、在弯曲为锐角后再直线延伸的形状。另一方面,配线层180之中连接发光元件121c与正极181的部分在发光元件121c的长方形状的对角方向上从发光元件121c向正极181延伸。因为发光元件121c与正极181以平缓的曲线接合,所以,在通过印刷形成配线层180的情况下,能够良好地进行印刷,并且容易得到期望膜厚的配线层。

配线层180可以具有单层结构,也可以具有层压结构。在以两层层压膜的形式形成配线层180的情况下,配线层180的第一层位于导光板210侧,与发光元件121的电极连接。配线层180的第二层配置在第一层的表面。配线层180的第二层也可以不覆盖第一层的表面整体。在俯视下,例如第一层的表面之中、位于配线层180与发光元件121连接的部分附近的区域也可以从第二层露出。例如,第二层的发光元件121侧的端部在俯视下可以与发光元件121重合,也可以位于与发光元件121分离的位置。

在图9B中,例示了包括分别具有排列为两行两列的四个发光元件121的四组排列的面发光光源200A。然而,面发光光源中分别包括多个发光组件的多组排列以及各组的结构不限于图9B所示的例子。例如,面发光光源也可以由多个发光元件121以两行两列排列的单一的组构成。另外,各组内的配线图案不限于图9B所示的例子。作为配线层180的配线图案,也可以采用将图9B所示的配线图案旋转90度后的图案。此时,正极181及负极182的位置也可以从图9B所示的例子旋转90度。

图9C示意性地表示在配线层180的表面形成了绝缘层的例子。如图9C的例示,通过在配线层180的表面配置绝缘层190,能够利用绝缘层190保护配线层180免受水分、尘埃等的影响。在图9C例示的结构中,绝缘层190具有包括导光板210侧的第一层191、以及在第一层191的表面配置的第二层192的两层结构。绝缘层190的第一层191在与配线层180的正极181及负极182重合的位置具有开口191A。另外,绝缘层190的第二层192也在与配线层180的正极181及负极182重合的位置具有开口192A。第二层192此外在与各发光元件121重合的位置具有开口192B。换言之,绝缘层190的第一层191除了与配线层180的正极181重合的区域以及与负极182重合的区域以外,覆盖导光板210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体。绝缘层190的第二层192配置在除了与配线层180的正极181重合的区域及与负极182重合的区域、以及与各发光元件121重合的区域以外的第一层191上。即,在导光板210的下表面侧,配线层180的正极181及负极182未由绝缘层190覆盖,而是从绝缘层190露出,各发光元件121由绝缘层190的两层结构之中的第一层191选择性地进行覆盖。

绝缘层190如图9C所示可以为两层,但也可以为单层。另外,绝缘层190可以无色,也可以有色(例如蓝色)。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在配线层180上配置绝缘层190。在该情况下绝缘层190仍然既可以为两层,也可以为单层。

图9D示意性地表示二维地排列具有图9B所示的配线图案的多个面发光光源的例子。图9D是表示图9B所示的、将分别包括四个发光组件的、合计512个组在纵向上排列十六个、在横向上排列三十二个的面发光光源的例子的示意图。图9C所示的面发光光源500与后面叙述的图11所示的面发光光源300相同,适合例如15.6英寸的屏幕尺寸。如图9D所示,面发光光源500具有:二维地排列多个发光元件121的区域(下面有时称为主体区域)、以及分别从主体区域的长方形状的一边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四个突出区域。在各突出区域配置通过将与多个发光元件121连接的配线汇总而形成的中继端子510。电源等与中继端子510连接,经由中继端子510及配线层180,从外部电源向发光元件121供给电流。

面发光光源500的主体区域与突出区域的边界部也可以包括台阶。通过在主体区域与突出区域的边界部形成台阶,在将面发光光源收纳在筐体等其它部件中时可以抑制面发光光源产生极端的位置偏移。中继端子510的数量可以根据发光元件121的数量、或面发光光源的主体区域所包括的发光组件的组数适当地改变。

图10表示将面发光光源200与配线基板连接的例子。如图10的例示,本公开的发光装置可以具有配线基板260。配线基板260位于面发光光源200的下表面侧、即与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相反的一侧,并与发光组件100A的配线层180连接。

在图10例示的结构中,配线基板260具有:绝缘基材265、绝缘基材265上的配线层261、覆盖层263、多个贯穿孔264、以及保护部件266。配线层261在绝缘基材265的主面之中位于与发光组件100A相反一侧的主面上。覆盖层263以规定的厚度覆盖配线层261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保护配线层261的功能。

如图10所示,在此,在发光组件100A与配线基板260之间存在由树脂等形成的第三接合部件268,利用该接合部件268将发光组件100A固定在配线基板260。如图10示意性所示,多个贯穿孔264各自贯通绝缘基材265,将上述配线层261与发光组件100A的配线层180电连接。保护部件266在绝缘基材265的与发光组件100A相反一侧的主面侧、与多个贯穿孔264对应地进行设置,保护贯穿孔264以及配线层261之中位于贯穿孔264周边的部分。

在配线基板260的配线层261连接有用于使配线基板260上的面发光光源200驱动的例如驱动器。其结果是,经由配线基板260的配线层261及贯穿孔264,在多个发光元件121与驱动器之间形成电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能够将具有与各发光元件121的连接的配线层180设置在面发光光源200侧,所以,不必在配线基板260侧形成复杂的配线图案,能够容易地形成局部调光等所要求的连接。因为配线层180具有比各发光元件121的电极124的下表面大的面积,所以,也比较容易形成相对于配线基板260的电连接。在发光组件100不具有配线层180的情况下,发光元件121的电极124也可以不连接配线基板260的贯穿孔264。

这样,通过在发光组件100A的下表面100b侧设置配线层180,在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21的面发光光源200侧形成有配线,不需要针对每个发光元件121形成与配线基板260之间的电连接。换言之,容易形成面发光光源200或发光组件100A与电源等之间的连接。即,通过将与电源等连接的配线基板260与面发光光源200连接,能够简单地得到面发光。特别是如后面所述,通过使多个面发光光源200组合来构筑更大型的面发光光源,并使多个发光元件121例如以面发光光源200为单位进行驱动,能够使该大型的面发光光源进行局部调光操作。当然,也可以将使发光元件121以一个以上的发光组件100A为单位进行驱动的配线图案应用在配线层180。

图11表示二维地配置多个面发光光源200的例子。通过二维地配置多个面发光光源200,能够得到更大面积的发光面。

图11所示的面发光光源300具有多个图1所示的面发光光源200。图11是将面发光光源200配置为八行十六列的例子,示意性地表示从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侧观察面发光光源200的二维排列的外观。在此,从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的各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的形状为长方形状,作为面发光光源300的发光面的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的集合作为整体也为长方形状。面发光光源300也可以此外在导光板210的上方具有漫射片材、棱镜片材等光学片材。

在行方向或列方向邻接的两个面发光光源200的导光板210通常相互直接地接触。然而,使邻接的两个面发光光源200的导光板210相互直接地接触而形成二维排列并非必须,也可以在相互邻接的两个导光板210间存在使之相互光学结合的导光结构。上述导光结构例如能够通过在导光板210的侧面添加了透光性粘接剂后、使添加的粘接剂固化而形成。或者,也可以相互隔着间隔而二维地配置多个面发光光源200,在由透光性树脂材料填充相互邻接的两个导光板210之间的区域后,使树脂材料固化,由此而形成导光结构。作为位于导光板210间的导光结构的材料,可以使用与上述接合部件160相同的材料。作为导光结构的母材,优选使用具有与导光板210的材料同等或以上程度的折射率的材料。也可以使位于导光板210间的导光结构具有光漫射功能。

在各面发光光源200的纵向长度L及横向长度W例如分别约为24.3mm及21.5mm的情况下,图11所示的面发光光源200的排列适合长宽比为16:10的、15.6英寸的屏幕尺寸。例如,图11所示的面发光光源300可以适合应用在具有15.6英寸的屏幕尺寸的笔记本电脑的背光单元中。

在该例子中,各面发光光源200的上表面即导光板210的上表面210a的集合构成发光面。因此,通过改变面发光光源300所包括的面发光光源200的数量,或改变面发光光源200的配置,能够容易地在屏幕尺寸不同的多种液晶面板上应用面发光光源300。即,不必重新进行关于面发光光源200中的导光板210等的光学计算,或重新制造用于形成导光板210的模具,可以灵活地应对屏幕尺寸的改变。因此,相对于屏幕尺寸的改变,不会增加制造成本及延长生产周期。

图12表示此外将图11所示的多个面发光光源200的集合排列为两行两列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利用合计512个面发光光源200,能够构成适合长宽比为16:10的、31.2英寸的屏幕尺寸的面发光光源400。例如,图12所示的面发光光源200的排列可以应用在液晶电视的背光单元等中。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此外也比较容易得到大面积的发光面。

根据通过多个面发光光源200的组合来构成更大面积的发光面的方法,不必对应于屏幕尺寸而重新进行光学系统的设计,或重新制造用于形成导光板的模具,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屏幕尺寸的液晶面板。即,能够以低成本、短周期来提供与屏幕尺寸适合的背光单元。另外,也具有如下的优点,即,假设在存在因断线等而不亮灯的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也只要更换包括出现问题的发光元件在内的面发光光源即可。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因光反射层130对光的反射而使发光元件121正上方的位置的亮度极度升高,并且使来自发光元件121的光在导光板110A的面内漫射。另外,通过使第一孔部10A之中与发光元件121接近一侧的第一部分11A的第一开口11a为椭圆形,能够抑制导光板110A的与长方形状的短边接近的部分的亮度相对增高。其结果是,能够提供薄且均匀的光。此外,如参照图3所说明的例子,通过在发光元件121与导光板110A之间存在波长转换部件150,能够使颜色混合后的光在导光板110A的面内漫射,并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射出。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将包括光反射部件140在内的结构的厚度、换言之从发光元件121的电极124的下表面至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的距离缩小至例如5mm以下、3mm以下或1mm以下。发光元件121的电极124的下表面至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的距离可以为0.7mm以上、1.1mm以下左右。

图13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其它某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的剖面。图13所示的发光组件100B是图1所示的发光组件100的另一个例子。与参照图2说明的发光组件100A相比较,发光组件100B替代导光板110A而具有导光板110B。如图13所示,在导光板110B的上表面110a设有第一孔部10B,与之前说明的例子相同,光反射层130位于第一孔部10B的内部。

图14放大表示图13之中的发光结构120及其周边。在图14例示的结构中,第一孔部10B具有:第一部分11B、以及第二部分12B,该第二部分12B与第一部分11A相比位于更靠近上表面110a的位置,且包括位于导光板110B的上表面110a的第二开口12a。光反射层130位于第一孔部10B之中第一部分11B的内部。

第一孔部10B的第一部分11B具有:底面11b、第一侧面11c、以及位于与第二部分12B的边界的第一开口11a。如图14所示,在此,第一部分11B还具有位于第一侧面11c与第一开口11a之间的内壁面11w。内壁面11w相对于导光板110B的上表面110a大致垂直。如图所示,在该例子中,光反射层130占据第一孔部10B之中从第一部分11B的底面11b至第一开口11a的空间,具有将大致圆柱状的部分与大致倒圆锥台状的部分结合后的形状。

第一部分11B的内壁面11w沿图的Z方向具有例如50μm左右的高度。如图14所示,通过在第一部分11B的第一侧面11c与第一开口11a之间设置内壁面11w,在形成光反射层130时,能够防止光反射层130的材料超过第一开口11a的位置而扩展到第二部分12B的第二侧面12c上。换言之,通过在第一部分11B设置内壁面11w,能够由内壁面11w的位置区划光反射层130外缘的形状。因此,能够避免因光反射层130的材料的一部分不规则地残留在第二部分12B的第二侧面12c上而产生亮度不均匀。另外,能够避免因光反射层130的材料的一部分进入第二部分12B而减少在第二部分12B的内部形成的例如空气层的体积。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利用模具等的成型,内壁面11w可以相对于导光板110B的上表面110a的法线倾斜5°左右,以具有使第一部分11B从导光板110B的下表面110b侧向上表面110a扩展的形状。

从导光板110B的上表面110a侧观察图13及图14所示的发光组件100B时的外观可以与图2的下半段或者图4所示的关于发光组件100A的外观基本相同。即,第一部分11B的第一开口11a俯视的形状为椭圆形。第一部分11B的第二开口12a俯视的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或正圆。但是,规定第一开口11a的椭圆形的第一长轴与导光板110B的长方形状的短边平行,规定第二开口12a的椭圆形的第二长轴与第一长轴正交。需要说明的是,从导光板110B的上表面110a侧观察第一部分11B时、第一侧面11c与内壁面11w之间的边界具有椭圆形。规定第一侧面11c与内壁面11w之间的边界的椭圆形的两个对称轴的长短关系与规定第一开口11a的椭圆形的两个对称轴的长短关系相同。即,规定第一侧面11c与内壁面11w之间的边界的椭圆形的两个对称轴之中较长一侧的对称轴与导光板110B的长方形状的短边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当减小发光组件中导光板的厚度时,长方形状的短边的中央附近的亮度明显增大。但是,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因为使在导光板的上表面110a侧设置的第一孔部的、特别是第一开口11a俯视的形状为椭圆形,所以,能够抑制随着导光板厚度的减小而使长方形状的短边的中央附近的亮度增大。另外,虽然随着导光板厚度的减小,发光元件121正上方区域的亮度容易增大,但通过使向光反射层130的母材中分散的光反射性填料的量增大,能够避免随着导光板厚度的减小而使发光元件121正上方区域的亮度极度增大。在此,第一部分11B的深度、换言之沿着图的Z方向的、底面11b至第一开口11a的距离例如可以在100μm以上1、50μm以下的范围。通过第一部分11B具有内壁面11w,能够使位于第一部分11B内部的光反射层130的体积增大,从而具有避免发光元件121正上方区域的亮度极度增大这样的效果。

图15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另一其它的某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的剖面。图13所示的发光组件100C是图1所示的发光组件100的另一其它的一个例子,具有:导光板110A、以及在导光板110A的第二孔部20的内部配置的发光结构123。发光结构123由接合部件190固定在导光板110A的第二孔部20的底部。

发光结构123包括发光元件121以及波长转换部件153。如图15示意性所示,波长转换部件153不但覆盖发光元件121的上表面120a,也覆盖元件主体122的侧面。这样,波长转换部件的形状不限于板状,也可以为除了发光元件121的上表面120a以外也覆盖侧面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使从发光元件120的侧面射出并接受波长转换的光有效地向导光板110A内入射。

在该例子中,光反射部件140也覆盖波长转换部件153及发光元件121之中、位于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相反一侧的部分。但是,发光元件121的电极124的下表面在发光组件100C的下表面100b侧,从光反射部件140的下表面140b露出。通过由光反射部件140覆盖除了发光元件121的电极124的下表面以外的发光结构123的下表面,能够抑制光向发光组件100C的下表面100b侧泄漏,从而避免光的输出效率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当然也可以替代导光板110A而应用导光板110B。

图16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另一其它的某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的剖面。图16所示的发光组件100D也是构成上述面发光光源200的发光组件100的一个例子。

图16所示的发光组件100D具有:光板110A、在其一部分包括发光元件121的发光结构125、以及波长转换片材350。在图16例示的结构中,波长转换片材350位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上。波长转换片材350可以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相接,也可以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10a隔着间隔而配置在导光板110A的上方。在导光板110A的上方此外配置有漫射片材、棱镜片材等光学片材的情况下,从减少亮度不均匀的角度出发,优选将漫射片材、波长转换片材350、棱镜片材从与上表面110a接近的一侧依次配置在导光板110A的上方。即,优选漫射片材位于导光板110A的上表面100a与波长转换片材350之间、且波长转换片材350位于漫射片材与棱镜片材之间。

波长转换片材350通常是分散有荧光体粒子的树脂片材。通过使用上述波长转换片材350,能够在导光板110A的上方均匀地配置荧光体。也可以替代导光板110A,而应用导光板110B。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作为波长转换片材350的材料,可以使用与用于形成波长转换部件150、153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与上述发光结构120相比较,发光结构125替代波长转换部件150而具有板状的透光性部件320。即,发光结构125包括:发光元件121、透光性部件320、接合部件160以及光反射部件170。

透光性部件320由透光性材料形成。作为透光性部件320的材料,可以使用硅树脂、改性硅树脂、环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脲醛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或氟树脂、或包括两种以上上述树脂的树脂。也可以通过向透光性部件320的材料中分散折射率与母材不同的材料,使透光性部件320具有光漫射功能。例如,也可以向透光性部件320的母材中分散二氧化钛、氧化硅等的粒子。

图17示意性地表示从上表面侧观察本公开的另一其它的某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的外观。发光组件100E也可以应用在构成面发光光源200的发光组件100中。发光组件100E与参照图3而说明的发光组件100A相比较,替代导光板110A而具有导光板110E。

如图17示意性所示,发光组件100E的导光板110E的上表面110a具有点状的多个凸部116。导光板110E的上表面110a具有:位于上表面110a之中与第一孔部10A不重合的区域的第一区域111、以及位于第一区域111的内侧的第二区域112。在该例子中,第一区域111包围第二区域112,多个凸部116选择性地配置在导光板110E的上表面110a之中的第一区域111。

通过在导光板110E的上表面110a侧的表面之中与作为光漫射结构的第一孔部不重合的区域设置例如多个凸部116,能够将从导光板110E的下表面110b侧向导光板110E的内部导入的、来自发光元件121的光从第一区域111有效地输出。即,能够使从导光板110E的上表面110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的第一区域111的亮度相对地提高。在该例子中,在导光板110E的上表面110a之中相对容易黑暗的、导光板110E的长方形状的四个角部及其附近配置有多个凸部116。因此,能够使导光板110E的长方形状的四个角部及其附近的亮度提高,其结果是,能够得到进一步抑制亮度不均匀的效果。

在图17例示的结构中,多个凸部116各自在俯视下具有圆形,并具有从上表面110a突出的形状。多个凸部116的圆形的直径例如在1μm以上、500μm以下的范围内。当然,各凸部116的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为椭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状等其它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7中,为了便于理解,夸张而放大描绘了凸部116。

虽然图的YZ剖面或ZX剖面中各凸部116的剖面形状的典型例为半圆,但凸部116只要具有从导光板110E的上表面110a突出的形状,通过抑制在导光板110E的内部的全反射,就可以发挥将从上表面110a输出的光增大的效果。凸部116根据期望的光学特性可以采用半球形状、圆锥形状、棱锥形状、棱锥台等各种形状。或者,也可以替代点状而将环状的凸部配置在导光板110E的上表面110a。另外,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虽然多个凸部116配置在第一区域111,以使各自的中心位于三角格子的格子点上,但多个凸部116的配置不限于该例子,可以根据期望的光学特性,采用任意的配置。例如,也可以将多个凸部116二维地配置在第一区域111,以使中心位于正方格子的格子点上。

在该例子中,多个凸部116以大致相同的数量密度配置在导光板110E的上表面110a的第一区域111。但是,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凸部116的数量密度恒定并非必须。通过使多个凸部116的数量密度随着与发光元件121的分离而增大,能够使凸部116在单位面积所占据的比例以发光元件121为中心同心圆状地增大。其结果是,能够增大位于发光元件121更远处的区域的亮度,得到抑制亮度不均匀的效果。在此,多个凸部的数量密度是指在导光板的上表面中单位面积的凸部个数。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同心圆”,不单解释为中心相同的多个正圆的集合,还可以解释为包含相互正交的对称轴的交点一致的多个椭圆形(例如椭圆)的集合。

也可以在导光板110E的上表面110a形成多个凸部116,以随着与发光元件121的分离,使数量密度增大。例如,也可以将多个凸部116配置在导光板110E的上表面110a,以随着与发光元件121的分离,使配置间距缩小。在此,多个凸部的配置间距可以作为相邻的两个凸部的中心间的距离之中最小的距离进行定义。多个凸部116的配置间距可以根据各凸部116的尺寸及形状、以及希望得到的光学特性等适当地选择。多个凸部116的配置间距例如在10μm以上、200μm以下的范围内。

或者,也可以随着与发光元件121的分离,扩大多个凸部116的尺寸。根据上述结构,也可以随着与发光元件121的分离,使多个凸部116的数量密度增大。在替代点状而采用环状为各凸部116的形状的情况下,通过随着与发光元件121的分离,减小相互邻接的两个环的间隔,或随着与发光元件121的分离,增大环的宽度,能够随着与发光元件121的分离,使多个凸部116的数量密度增大。

在此,多个凸部116在导光板110D的上表面110a之中除了第二区域112及形成有第一孔部10A的区域以外的其它区域进行设置。换言之,导光板110E的第二区域112在此是平坦面。如图17的两点划线所示,在该例子中,第二区域112是以发光元件121的位置为中心的大致椭圆形的区域。当然,也可以不单在第一区域111,而在第二区域112也形成多个凸部116。此时,也可以使多个凸部116的数量密度在第一区域111与第二区域112之间相互不同。

也可以替代多个凸部116,而将分别为点状的多个凹部形成在导光板的上表面110a。本说明书中的“点”,在俯视下,一般是指具有圆及椭圆所代表的那种圆形状的结构,本说明书的“点”可以解释为,也包含从导光板的上表面110a突出的形状以及相对于上表面110a凹进的形状的任意形状。或者,也可以将分别为环状的多个凹部(也可以称为多个槽部)形成在导光板的上表面110a。在替代多个凸部116而将多个凹部设置在导光板的上表面110a的情况下,也能够期待与在导光板的上表面110a设有多个凸部116时相同的抑制亮度不均匀的效果。也可以将多个凸部及多个凹部混合设置在导光板的上表面110a。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凸形状为了从导光板的上表面110a突出而使导光板的厚度只增大了多个凸部的高度,但在导光板的制造中利用模具等的情况下,凸形状也易于形成。

多个凹部的数量密度及配置间距可以分别与关于多个凸部的数量密度及配置间距同样地进行定义。多个凹部的数量密度可以由导光板的上表面中单位面积的凹部个数来定义,多个凹部的配置间距可以作为相邻的两个凹部的中心间的距离之中最小的距离进行定义。

[实施例]

下面,假定导光板的结构不同的多个样品,进行光学计算,针对各样品,对导光板的上表面侧的亮度不均匀进行评估。

作为实施例的样品,假定包括多个发光组件排列为四行四列的面发光光源,多个发光组件分别具有与图13及图14所示的发光组件100B相同的结构,并进行光学计算。导光板的长方形状的长宽比为16:10。在此,作为俯视的第一孔部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开口及第二部分的第二开口的形状,都假定为椭圆形。

另外,作为参考例,假设包括发光组件排列为四行四列的面发光光源,该发光组件的第一孔部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开口及第二部分的第二开口的形状为中心相同的正圆,并进行光学计算。在此,参考例的面发光光源所包括的各发光组件的导光板的下表面与实施例的样品相同地包括平坦区域及倾斜区域。但是,俯视下的平坦区域及倾斜区域的边界的形状不是作为椭圆形而是作为长方形状进行了计算。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例的样品中导光板的长方形状的长宽比为16:9,参考例的样品中导光板的厚度比实施例的样品中的导光板大150μm。

图18及图19表示假设在实施例的样品的导光板上此外配置了棱镜片材时的亮度轮廓的模拟结果。图18是导光板的中央附近的、沿着导光板的宽度方向的亮度轮廓,图19是导光板的中央附近的、沿着导光板的长度方向的亮度轮廓。图20表示假设在参考例的样品的导光板上此外配置了棱镜片材时的亮度轮廓的模拟结果。图20是导光板的中央附近的、沿着导光板的宽度方向的亮度轮廓。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棱镜片材,假定为将分别在导光板的宽度方向上平行延伸的三棱柱状的多个结构形成在一个主面的片材、以及将分别在导光板的长度方向上平行延伸的三棱柱状的多个结构形成在一方的主面的片材的层压体,并进行计算,。

将关于实施例的样品的棱镜片材上的亮度与关于参考例的样品的棱镜片材上的亮度进行比较,关于实施例的样品的亮度相对于参考例的样品,表示出10%的增大。棱镜片材上的亮度通过如下的方法算出。首先,将排列为四行四列的十六个发光组件由分别任意大小的网格区划在多个区域,针对区分的每个区域,求出经由棱镜片材的亮度,将上述亮度的平均值作为棱镜片材上的亮度。

另外,通过如下的方法,对棱镜片材上的亮度的均匀性进行评估。首先,取出排列为四行四列的十六个发光组件之中位于中央的两行两列的部分,将该取出的部分由任意大小的网格区划在多个区域。然后,针对被区分的各区域计算亮度。从在每个区域得到的多个亮度值中抽出最大值及最小值,将利用((亮度的最小值)/(亮度的最大值))*100(“*”表示乘法)的计算式求出的值作为样品的“亮度均匀性(%)”。

参考例的样品的亮度均匀性为90%,与此相对,实施例的样品的亮度均匀性为92%。即,一般的趋势为导光板越薄,则关于亮度的均匀性越难得到,但在实施例的样品中,与参考例的样品相比较,无关导光板薄厚,关于亮度均匀性而得到了更高的值。这样,可知,通过采用椭圆形作为第一孔部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开口的形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导光板的上表面的亮度不均匀。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对各种照明用光源、车载用光源、显示器用光源等是有用的。特别可以有利地应用在面向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中。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发光组件或面发光光源可以适合应用在对减小厚度的要求严格的移动设备的显示装置用背光、可进行局部调光控制的面发光装置等中。

4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侧面发射的光导体及其制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