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梁

文档序号:975923 发布日期:2020-11-03 浏览: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轴梁 (Axle beam ) 是由 铃木健太 于 2019-03-0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公开的轴梁包括: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开对置的一对横板部;以及以连结所述一对横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板部,所述上侧的横板部具有向前方延伸的上前板部和向后方延伸的上后板部,所述下侧的横板部具有向前方延伸的下前板部和向后方延伸的下后板部,所述上前板部、所述上后板部、所述下前板部及所述下后板部中一个板部相比于其他三个板部被较短地设定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所述其他三个板部中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开对置的两个板部被大致相同地设定前后方向上的长度。(The disclosed axle beam includes: a pair of horizontal plate portions which are vertically spaced and opposed to each other; and a vertical plate portion extending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so as to connect intermediate portions of the pair of horizontal plate portion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wherein the upper horizontal plate portion has an upper front plate portion extending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and an upper rear plate portion extending in the rearward direction, the lower horizontal plate portion has a lower front plate portion extending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and a lower rear plate portion extending in the rearward direction, one of the upper front plate portion, the upper rear plate portion, the lower front plate portion, and the lower rear plate portion is set to have a length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shorter than the other three plate portions, and two plate portions of the other three plate portions that are opposed to each other so as to be apart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re set to hav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length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轴梁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轴梁。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使用工字钢构成的前轴梁的结构。在轴梁的上表面形成有左右一对弹簧座面,在两端开设有与车轮连结的转向销孔。弹簧座面上分别承载板簧,通过U型螺栓等被安装于轴梁。板簧通过吊耳等连结于车架。轴梁的弹簧座面间的截面中,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上方部分的截面形状小于下方部分的截面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开昭58-1649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具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前轴梁(轴梁)的车辆中,在紧急制动车辆时(下面,称为车辆紧急制动时),车架因惯性而欲相对于减速的轮(车轮)侧向前方移动,因此向前方的负荷从车架侧(车身侧)输入到轴梁的弹簧座面,存在轴梁以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呈弧状弯曲的可能性。

此外,在车辆配备的转向机构中存在如下的转向机构:通过连杆连结轴梁的车宽方向两侧的车轮彼此,将转向节臂的一端侧连结于车宽方向一侧的车轮,将转向节臂的另一端侧连结于车身侧的转向装置,通过操作转向装置使转向节臂的另一端侧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从而使车轮向左右转向。在这样的车辆中,如上所述,在车辆紧急制动时,轴梁以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呈弧状弯曲时,设置有转向装置的车身侧与轴梁的车宽方向两侧的车轮侧的相对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移位,因此车轮与转向节臂的另一端侧的相对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移位,存在车轮被向左右的一侧转向的可能性。轴梁越呈弧状向前方大幅弯曲,车轮与转向节臂的另一端侧的相对位置越在前后方向上大幅移位,车轮的转向角越增大,因此有时需要驾驶员进行的车轮朝向的校正操作。

本公开提供一种轴梁,其在车辆紧急制动时,能够抑制车身侧与车轮侧的相对位置的移位引起的车轮转向。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为轴梁具有支承车轮的左右车轮支承部、以及被设置在左右的车轮支承部间并从下方支承车身的左右的车身支承部,轴梁在车身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包括一对横板部和纵板部。一对横板部以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开对置的状态在左右车身支承部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一对横板部具有上侧横板部和下侧横板部。纵板部在上下的横板部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以连结上下的横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侧横板部具有比纵板部更向前方延伸的上前板部和比纵板部更向后方延伸的上后板部。下侧横板部具有比纵板部更向前方延伸的下前板部和比纵板部更向后方延伸的下后板部。上前板部、上后板部、下前板部及下后板部中一个板部被比其他三个板部短地设定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其他三个板部中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开对置的两个板部被大致相同地设定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轴梁具有支承车轮的左右车轮支承部、以及被设置在左右车轮支承部间并从下方支承车身的左右的车身支承部,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当车身侧因惯性而相对于减速的车轮侧要向前方移动时,向前方的负荷输入到轴梁的车身支承部。轴梁的上下的横板部的上前板部、上后板部、下前板部及下后板部中一个板部(下面,称为一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短于其他三个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轴梁的截面形状在前后方向上不对称。轴梁的截面形状在前后方向上不对称时,由于大致相同地设定其他三个板部中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开对置的两个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轴梁易于以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沿着一板部与被设置在一板部的对角上的板部的对角线向斜上前方或斜下前方突出的方式,呈弧状弯曲(以下,简称为弯曲)。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向斜上前方或斜下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时,车身支承部相对于车轮支承部向斜上前方或斜下前方移动,因此相比于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向前方大致水平突出的方式弯曲的情况,车身支承部和车轮支承部的相对位置的前后方向上的移位更小。因此,在由连杆连结轴梁的车宽方向两侧的车轮彼此、将转向节臂的一端侧连结于车宽方向一侧的车轮、将转向节臂的另一端侧连结于车身侧的转向装置、并通过操作转向装置使转向节臂的另一端侧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来使车轮向左右转向的车辆中,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可以减小车身和车轮的相对位置的前后方向上的移位,因此能够抑制轴梁的变形引起的车轮转向。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为,在第一方式中,上前板部、上后板部、下前板部和下后板部中被较短地设定的一个板部被设定为上前板部或下后板部。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上前板部、上后板部、下前板部和下后板部中被较短地设定的一个板部被设定为上前板部或下后板部,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沿着上前板部和下后板部的对角线向斜上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向下方的负荷从车身侧向轴梁的车身支承部输入时,可以抑制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向下方的弯曲量(挠曲),从而能够抑制被安装于轴梁的车轮支承部上的左右的车轮的外倾角的变动。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可以抑制左右车轮的外倾角的变动引起的车辆的直行稳定性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为轴梁具有支承车轮的左右的车轮支承部、以及被设置在左右车轮支承部之间并从下方支承车身的左右的车身支承部,轴梁在车身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包括一对横板部和纵板部。一对横板部以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开对置的状态在左右的车身支承部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纵板部在上下的横板部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以连结上下横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一对横板部具有上侧的横板部和下侧的横板部。上侧的横板部具有比纵板部更向前方延伸的上前板部和比纵板部更向后方延伸的上后板部。下侧的横板部具有比纵板部更向前方延伸的下前板部和比纵板部更向后方延伸的下后板部。上前板部、上后板部、下前板部及下后板部中被设置在对角上的两个板部相比于其他两个板部被较短地设定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轴梁具有支承车轮的左右的车轮支承部、以及被设置在左右车轮支承部之间并从下方支承车身的左右的车身支承部,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车身侧因惯性相对于减速的车轮侧而要向前方移动时,向前方的负荷输入到轴梁的车身支承部。轴梁的上下的横板部的上前板部、上后板部、下前板部及下后板部中被设置于对角上的两个板部(以下,称为对角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短于其他两个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轴梁的截面形状在前后方向上不对称。若轴梁的截面形状在前后方向上不对称,则在车辆紧急制动时,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容易以沿着对角板部的对角线向斜上前方或斜下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向斜上前方或斜下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时,车身支承部相对于车轮支承部向斜上前方或斜下前方移动,因此相比于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向前方大致水平突出的方式弯曲的情况,车身支承部和车轮支承部的相对位置的前后方向上的移位更小。因此,在由连杆连结轴梁的车宽方向两侧的车轮彼此、将转向节臂的一端侧连结于车宽方向一侧的车轮、将转向节臂的另一端侧连结于车身侧的转向装置、并通过操作转向装置使转向节臂的另一端侧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从而使车轮向左右转向的车辆中,当车辆紧急制动时,可以减小车身和车轮的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抑制轴梁的变形导致的车轮的转向。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为,在第三方式中,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其他两个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的所述两个板部被设定为上前板部和下后板部。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其他两个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的所述两个板部被设定为上前板部和下后板部,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容易以沿着上前板部和下后板部的对角线向斜上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向下方的负荷从车身侧向轴梁的车身支承部输入时,能够抑制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向下方的弯曲量(挠曲),从而能够抑制被安装于轴梁的车轮支承部上的左右的车轮的外倾角的变动。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能够抑制左右的车轮的外倾角的变动引起的车辆的直行稳定性的降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可以抑制车身侧和车轮侧的相对位置的移位引起的车轮转向。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前轴梁的车辆的概要仰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前轴梁和板悬挂的II-II向视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前桥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前桥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前轴梁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VI-VI向视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前轴梁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梁)参照附图详细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表示朝向车辆前方状态下的左右方向。另外,前后方向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表示车辆的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是货车等的车辆,具有车身框架(车身)2、板悬挂3、前桥4、被分别安装在前桥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前轮(车轮)5、以及转向装置6。车辆1通过后述的连杆23连结左右前轮5彼此,将左侧转向节臂22L的一端侧连结于左侧的前轮5L,将左侧的转向节臂22L的另一端侧连结于车身侧的转向装置6,通过操作转向装置6使左侧的转向节臂22L的另一端侧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来使前轮5向左右转向。

车身框架2具有:在车宽方向两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梁7;以及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连结左右纵梁7的多个横梁8。前桥4在纵梁7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介由板悬挂3弹性支承左右的纵梁7。在前桥4的后述的前轴梁(轴梁)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安装有左右前轮5。此外,图2中,图示出左侧的纵梁7、左侧的板悬挂3以及左侧的前轮5L。

如图1和图2所示,板悬挂3介于纵梁7和前桥4之间,具有间隔片10、板簧11、夹紧板12、前后的U型螺栓13。间隔片10为板状,从上方承载于前桥4上。板簧11为上下重叠彼此长度不同的多个长条的板簧的结构,在纵梁7的下表面的下方,与纵梁7之间空出间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板簧11的前端部11a和后端部11b以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自如地分别被纵梁7支承,板簧11的中央部11c夹着板状的间隔片10,从上方承载于前桥4。夹紧板12为平板状,从上方承载于板簧11的中央部11c。在前桥4的后述的车身支承部27上,形成有前侧的左右螺栓插通孔35F和后侧的左右螺栓插通孔35R。在以跨过夹紧板12的状态插通前后的螺栓插通孔35F、35R的前后的U型螺栓13上紧固螺母15,从而将前桥4连结于板悬挂3。

如图3~图5所示,前桥4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轴梁20;被安装于前轴梁20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左右一对转向节21;被安装于左右转向节21的左右一对转向节臂22;以及连结左右转向节臂22的连杆23。

前轴梁20具有:在车身框架2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大致水平延伸的水平部26;从水平部26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车身支承部27;以及从车身支承部27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外端部28。前轴梁20中水平部26、左右的车身支承部27、左右的外端部28的后述的倾斜部36由大致板状的上下一对横板部24和大致板状的纵板部25形成为截面大致工字状,该一对横板部24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开对置的状态在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方向)上延伸,该纵板部25被配置在上下横板部24之间并沿车宽方向立起从而连结上下横板部24。

如图5和图6所示,水平部26的上侧的横板部24a在其下表面接续纵板部25的上端缘。水平部26的上侧的横板部24a具有:比纵板部25向前方延伸的上前板部30;以及比纵板部25向后方延伸的上后板部31。水平部26的上侧的横板部24a的上表面(与纵板部25相反侧的面)中,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成为最高的顶部,从顶部向前下方和后下方倾斜。上前板部30的下表面(纵板部25侧的面)从纵板部25向前上方延伸。上后板部31的下表面(纵板部25侧的面)从纵板部25向后上方延伸。水平部26的下侧的横板部24b在其上表面接续纵板部25的下端缘。水平部26的下侧的横板部24b具有:比纵板部25更向前方延伸的下前板部32;以及比纵板部25更向后方延伸的下后板部33。水平部26的下侧的横板部24b的下表面(与纵板部25相反侧的面)中,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成为最低的顶部,从顶部向前上方和后上方倾斜。下前板部32的上表面(纵板部25侧的面)从纵板部25向前下方延伸。下后板部33的上表面(纵板部25侧的面)从纵板部25向后下方延伸。纵板部25的前表面25a从上前板部30的后端缘朝下前板部32的后端缘向后方弯曲地延伸。纵板部25的后表面25b从上后板部31的前端缘朝下后板部33的前端缘向前方弯曲地延伸。

接着,参照图5和图6说明水平部26的截面形状。图6是在任意的位置从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断前轴梁20的水平部26的剖视图。水平部26由大致板状的上下一对横板部24和大致板状的纵板部25形成为截面大致工字状,该上下一对横板部24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开对置的状态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该纵板部25被配置在上下横板部24之间并沿车宽方向立起从而连结上下横板部24。大致相同地设定上后板部3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纵板部25向后方的突出量)L2与下后板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纵板部25向后方的突出量)L4。下前板部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纵板部25向前方的突出量)L3被设定为比上后板部3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和下后板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4短一些。上前板部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纵板部25向前方的突出量)L1被设定为短于下前板部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3。另外,将上前板部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设定为短于下前板部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3,因此,轴梁20的水平部26的扭曲变形的变形模式不同于将上前板部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设定为与下前板部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3大致相同的情况。

左右车身支承部27的上侧的横板部24a在其上表面具有左右一对弹簧座部34。左右的弹簧座部34具有上下贯通的前侧的左右螺栓插通孔35F和后侧的左右螺栓插通孔35R,被配置在左右板簧11的下方,通过对插通前后的左右螺栓插通孔35F、35R的前后的U型螺栓13紧固螺母15来,从而将左右的弹簧座部34连结于左右板簧11(参照图2)。在左右的弹簧座部34连结于左右的板簧11的状态下,前轴梁20从下方支承车身框架2。

左右外端部28分别一体地具有:从左右车身支承部27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弯曲连接延伸的倾斜部36;以及从倾斜部3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延伸的车轮支承部37,左右外端部28比左右纵梁7更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左右的车轮支承部37上,形成有插通转向销49(参照图4)的横梁侧销插通孔38。横梁侧销插通孔38在相对于水平方向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方倾斜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开口,与车轮支承部37延伸的方向正交。倾斜部36的上下的横板部2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大致相同。

左右弹簧座部3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形成为长于上侧的横板部24a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水平部26的上侧的横板部24a的车宽方向两端部26a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车宽方向内侧朝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弹簧座部34逐渐放大,由水平部26的上侧的横板部24a的车宽方向两端部26a夹着的中间部26b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在整个其左右方向上形成为大致相同长度。下侧的横板部24b中,位于上侧横板部24a的左右弹簧座部34的下方的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形成为短于下侧的横板部24b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5)。水平部26的下侧的横板部24b的车宽方向两端部26a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车宽方向内侧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弹簧座部34逐渐缩小,由水平部26的下侧的横板部24b的车宽方向两端部26a夹着的中间部26b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上侧的横板部24a的中间部26b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长,在整个其左右方向上形成为大致相同的长度。外端部28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上侧的横板部24a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车宽方向外侧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左右弹簧座部34逐渐扩大。外端部28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下侧的横板部24b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车宽方向外侧向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弹簧座部34的下方的区域逐渐缩小。

如图1、图3~图5所示,左右转向节21分别具有被安装于前轴梁20的车轮支承部37的横梁安装部40以及从车宽方向外侧安装前轮5的车轮安装部41。横梁安装部40具有从上方支承前轴梁20的车轮支承部37的上侧安装部42和从下方支承车轮支承部37的下侧安装部43。在上侧安装部42和下侧安装部43,分别形成有后述的主销49插通的转向节侧销插通孔44。转向节侧销插通孔44在相对于水平方向朝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方倾斜的状态下向上下方向开口。通过在上侧安装部42和下侧安装部43从上下夹入车轮支承部37的状态下,使主销49插通车轮支承部37的横梁侧销插通孔38和上侧安装部42及下侧安装部43的转向节侧销插通孔44,从而将转向节21安装于车轮支承部37。在下侧安装部43的车宽方向内端部,设置有安装转向节臂22的后述的臂安装部45。

左侧的转向节臂22L被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向前方开口的U字状,车宽方向外侧的一端旋转自如地被连接于后述的拉杆48,车宽方向内侧的另一端被安装于左侧的转向节21L的臂安装部45。在左右前轮5朝向前后方向的状态下,左侧的转向节臂22L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端与拉杆48在前轴梁20的上方连接。连杆23旋转自如地连接于左侧的转向节臂22L的中间部。该左侧的转向节臂22L通过伴随拉杆48的进退而动作,从而使左侧的前轮5L转向,并使连杆23进退。

右侧的转向节臂22R一端旋转自如地连接于连杆23,另一端安装于右侧的转向节21R的臂安装部45。该右侧的转向节臂22R通过伴随连杆23的进退而旋转,从而使右侧的前轮5R转向。

连杆23在前轴梁20的后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连杆23的车宽方向一端侧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左侧的转向节臂22L的中间部,车宽方向另一端侧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右侧的转向节臂22R的一端。连杆23通过伴随左侧的转向节臂22L的旋转而进退,从而使右侧的转向节臂22R旋转。

左右前轮5被安装于左右转向节21的车轮安装部41。左右前轮5经由左右转向节21被前轴梁20的车轮支承部37支承,以主销49为中心左右转向。前轮5以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大致铅直的方式,被安装于前轴梁20。将前轮5相对于从前后方向观察车辆1时的铅直线的倾斜角称为外倾角。在前轮5的上端部相对于铅直线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状态(正外倾状态)和前轮5的上端部相对于铅直线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状态(负外倾状态)下,车辆1的直行稳定性降低。

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6具有被安装于左侧的纵梁7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转向齿轮箱46、被连结于转向齿轮箱46的输出轴(省略图示)的转向臂47、以及被连结于转向臂47的拉杆48。在转向齿轮箱46上连结有转向轴(省略图示)的下端部,固定于转向轴的方向盘(省略图示)的旋转被传递到转向齿轮箱46。转向臂47在其一端侧倾动自如地连结有转向齿轮箱46的输出轴。拉杆48在其一端侧旋转自如地连结有转向臂47的另一端侧并向后方延伸,在其另一端侧旋转自如地连结左侧的转向节臂22L的一端。

使方向盘逆时针旋转时,旋转经由转向轴向转向齿轮箱46传递,使被连结于转向齿轮箱46的输出轴上的转向臂47以一端侧为中心向斜下前方倾动。由此,拉杆48向前方移动,拉动左侧的转向节臂22L,使经由左侧的转向节21L被固定于左侧的转向节臂22L上的左侧的前轮5L以主销49为中心向左侧转向。另外,使右侧的前轮5R也向左侧转向,该右侧的前轮5R经由右侧的转向节21R固定于右侧的转向节臂22R,该右侧的转向节臂22R由连杆23连结于左侧的转向节臂22L。使方向盘顺时针旋转时,旋转经由转向轴向转向齿轮箱46传递,被连结于转向齿轮箱46的输出轴上的转向臂47以一端侧为中心向斜下后方倾动。由此,拉杆48向后方移动,推出左侧的转向节臂22L,使经由左侧的转向节21L固定于左侧的转向节臂22L的左侧的前轮5L以主销49为中心向右侧转向。另外,使右侧的前轮5R也向右侧转向,该右侧的前轮5R经由右侧的转向节21R固定于右侧的转向节臂22R,该右侧的转向节臂22R由连杆23连结于左侧的转向节臂22L。

根据本实施方式,前轴梁20具有支承前轮5的左右车轮支承部37、以及被设置在左右的车轮支承部37间并从下方支承车身的左右车身支承部27,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当相对于减速的前轮5侧,车身侧因惯性而要向前方移动时,向前方的荷重输入到前轴梁20的车身支承部27中。前轴梁20的上下横板部24的上前板部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被设定为短于上后板部31、下前板部32及下后板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L3、L4,且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开对置的上后板部31和下后板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L4被大致相同地设定,因此前轴梁20的截面形状在前后方向上不对称,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前轴梁20易于以前轴梁20的车宽方向中央侧沿上前板部30和下后板部33的对角线向斜上前方突出的方式,呈弧状弯曲(以下,称为弯曲)。相比于前轴梁20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向前方大致水平突出的方式弯曲的情况,前轴梁20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向斜上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时,车身支承部27与车轮支承部37的相对位置的前后方向上的移位更小。因此,在通过操作转向装置6使左侧的转向节臂22L的另一端侧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来使前轮5向左右转向的车辆1中,在车辆紧急制动时,能够减小车身与前轮5的相对位置的前后方向上的移位,因此能够抑制前轴梁20的变形引起的车轮转向。

另外,在具有自动刹车系统的车辆中,由于存在发生驾驶员意料外的紧急制动的情况,存在驾驶员进行的车轮的朝向校正发生延迟的可能性,因此,设置在车辆紧急制动时校正车轮的朝向的系统等,系统可能会变得冗杂。根据本公开,抑制由自动刹车系统进行的紧急制动时的驾驶员意料外的前轮5的转向,因此能够避免设置校正前轮5的朝向的系统等这样的系统变得冗杂的情况。

另外,由于将上前板部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设定为短于上后板部31、下前板部32和下后板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L3、L4,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前轴梁20的车宽方向中央侧易于以沿上前板部30和下后板部33的对角线向斜上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向下方的负荷从车身侧输入到前轴梁20的车身支承部27时,能够抑制前轴梁20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向下方的弯曲量(挠曲),因此能够抑制被安装于前轴梁20的车轮支承部37上的左右前轮5的外倾角的变动。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能够抑制左右前轮5的外倾角变动引起的车辆1的直行稳定性的降低。

另外,将上前板部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设定为短于下前板部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3,因此可以减轻缩短部分的重量。另外,相比于将上前板部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设定为与下前板部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3大致相同的情况,通过与减轻的重量相应地加厚轴梁20,能够设定为消除轴梁20的水平部26的上下方向上的弯曲刚性降低,提高前后方向上的弯曲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将前轴梁20的上后板部31、下前板部32、下后板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大致相同,并将上前板部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短于上后板部31、下前板部32和下后板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将前轴梁20的上前板部30、上后板部31、下前板部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大致相同,将下后板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短于上前板部30、上后板部31和下前板部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如下轴梁20的水平部26的截面形状的结构:大致相同地设定上后板部31和下后板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L4,比上后板部31和下后板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L4短一些地设定下前板部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3,比下前板部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3短地设定上前板部3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轴梁20的水平部26和车身支承部27的截面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轴梁应用在货车等车辆1的前桥4中,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在其他车辆用结构体中。

接着,针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载部件的安装结构,参照图7和图8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前轴梁(轴梁)50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前轴梁20,水平部53的截面形状不同,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前轴梁50具有:在车身框架2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大致水平延伸的水平部53;从水平部53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车身支承部58;从车身支承部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外端部59。左右的外端部59分别一体地具有:倾斜部60,从左右车身支承部58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弯曲连接并延伸;以及车轮支承部61,从倾斜部60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前轴梁50中,水平部53、左右车身支承部58、左右的外端部59的倾斜部60由大致板状的上下一对横板部51和大致板状的纵板部52形成为截面大致工字状,该上下一对横板部51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开对置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设置方向)上延伸,该纵板部52被配置在上下横板部51之间,沿车宽方向立起并连结上下横板部51。

如图8所示,水平部53的上侧的横板部51a在其下表面接续纵板部52的上端缘。水平部53的上侧的横板部51a具有比纵板部52向前方延伸的上前板部54、以及比纵板部52向后方延伸的上后板部55。水平部53的上侧的横板部51a的上表面(与纵板部52相反侧的面)中,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成为最高的顶部,从顶部向前下方和后下方倾斜。上前板部54的下表面(纵板部52侧的面)从纵板部52向前上方延伸。上后板部55的下表面(纵板部52侧的面)从纵板部52向后上方延伸。水平部53的下侧的横板部51b在其上表面接续纵板部52的下端缘。水平部53的下侧的横板部51b具有比纵板部52向前方延伸的下前板部56和比纵板部52向后方延伸的下后板部57。水平部53的下侧的横板部51b的下表面(与纵板部52相反侧的面)中,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成为最低的顶部,从顶部向前上方和后上方倾斜。下前板部56的上表面(纵板部52侧的面)从纵板部52向前下方延伸。下后板部57的上表面(纵板部52侧的面)从纵板部52向后下方延伸。纵板部52的前表面52a从上前板部54的后端缘朝下前板部56的后端缘向后方弯曲延伸。纵板部52的后表面52b从上后板部55的前端缘朝下后板部57的前端缘向前方弯曲延伸。

接着,参照图7和图8说明水平部53的截面形状。图8是在任意的位置从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断前轴梁50的剖视图。水平部53由大致板状的上下一对横板部51和大致板状的纵板部52形成为截面大致工字状,该上下一对横板部51在上下方向上互相分开对置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该纵板部52被配置在上下横板部51之间,沿车宽方向立起并连结上下横板部51。大致相同地设定上前板部5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纵板部52向前方的突出量)L5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纵板部52向后方的突出量)L8。大致相同地设定上后板部55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纵板部52向后方的突出量)L6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纵板部52向前方的突出量)L7。上前板部5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8被设定为短于上后板部55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6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7。另外,将上前板部5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8设定为短于上后板部55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6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7,因此轴梁50的水平部53的扭曲变形的变形模式不同于将上前板部5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8设定为与上后板部55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6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7大致相同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前轴梁50具有支承前轮5的左右的车轮支承部61、以及被设置在左右的车轮支承部61之间并从下方支承车身的左右车身支承部58,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当相对于减速的前轮5侧,车身侧因惯性而要向前方移动时,向前的负荷输入到前轴梁50的车身支承部58。由于将被设置在前轴梁50的上下横板部51的对角上的上前板部54和下后板部57的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L8被设定为短于上后板部55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6、L7,因此前轴梁50的截面形状在前后方向上不对称,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前轴梁50的车宽方向中央侧易于以沿上前板部54和下后板部57的对角线向斜上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相比于前轴梁50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向前方大致水平突出的方式弯曲的情况,当前轴梁50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以向斜上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时,车身支承部58与车轮支承部61的相对位置的前后方向上的移位更小。因此,在通过操作转向装置6使左侧的转向节臂22L的另一端侧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来使前轮5向左右转向的车辆1中,在车辆紧急制动时,能够减小车身与前轮5的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前轴梁50的变形引起的车轮转向。

另外,在具有自动刹车系统的车辆中,由于存在发生驾驶员意料外的紧急制动的情况,存在驾驶员进行的车轮的朝向校正发生延迟的可能性,因此,设置在车辆紧急制动时校正车轮的朝向的系统等,系统可能会变得冗杂。根据本公开,抑制由自动刹车系统进行的紧急制动时的驾驶员意料外的前轮5的转向,因此能够避免设置校正前轮5的朝向的系统等这样的系统变得冗杂的情况。

另外,上前板部54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L8被设定为短于上后板部55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6、L7,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前轴梁50的车宽方向中央侧易于以沿上前板部54和下后板部57的对角线向斜上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向下方的负荷从车身侧输入到前轴梁50的车身支承部58时,可以抑制前轴梁50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向下方的弯曲量(挠曲),因此可以抑制被安装在前轴梁50的车轮支承部61上的左右前轮5的外倾角的变动。因此,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可以抑制左右前轮5的外倾角的变动导致的车辆1的直行稳定性的降低。

另外,将上前板部5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8设定为短于上后板部55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6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7,因此可以减轻缩短的部分的重量。另外,相比于将上前板部5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8设定为与上后板部55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6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7大致相同的情况,通过与减轻的重量相应地加厚轴梁50,可以设定为消除前轴梁50的水平部53的上下方向上的弯曲刚性降低,并且提高前后方向上的弯曲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如下结构:大致相同地设定前轴梁50的上前板部54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地设定上后板部55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将上前板部54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短于上后板部55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大致相同地设定前轴梁50的上前板部54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地设定上后板部55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将上后板部55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短于上前板部54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轴梁50的水平部53的截面形状的结构为:大致相同地设定上前板部54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L8,大致相同地设定上后板部55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6、L7,上前板部54和下后板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L8被设定为短于上后板部55和下前板部5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6、L7,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轴梁50的水平部53和车身支承部58的截面形状。

以上,针对本发明,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即,理所当然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该实施方式所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例及运用技术等也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本申请基于2018年3月7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8-040701),其内容作为参照引用至此。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利用于在车辆紧急制动时,抑制车身侧和车轮侧的相对位置的位移引起的车轮转向。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2 框架(车身)

3 板悬挂

4 前桥

5 前轮(车轮)

6 转向装置

11 板簧

20、50 前轴梁(轴梁)

21 转向节

21R 右侧的转向节

21L 左侧的转向节

22 转向节臂

22R 右侧的转向节臂

22L 左侧的转向节臂

23 连杆

24、51 横板部

25、52 纵板部

26、53 水平部

27、58 车身支承部

28、59 外端部

30、54 上前板部

31、55 上后板部

32、56 下前板部

33、57 下后板部

34 弹簧座部

36、60 倾斜部

37、61 车轮支承部

40 横梁安装部

41 车轮安装部

42 上侧安装部

43 下侧安装部

45 臂安装部

46 转向齿轮箱

47 转向臂

48 拉杆

49 主销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空气悬架系统以及相机清洗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