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泵

文档序号:1009142 发布日期:2020-10-23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动泵 (Electric pump ) 是由 今井博史 松浦寿大 小杉敏正 竹村有司 于 2019-03-0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在电动泵中,第一垫圈存在于定子及马达壳体与支承构件之间,第二垫圈存在于支承构件与基板壳体之间。另外,电动泵包括:第一扣合结构,上述第一扣合结构将定子组装于支承构件;第二扣合结构,上述第二扣合结构将马达壳体组装于支承构件;以及第三扣合结构,上述第三扣合结构将基板壳体组装于支承构件。(In the electric pump, a first gasket is present between the stator and the motor housing and the support member, and a second gasket is present between the support member and the substrate housing. In addition, the electric pump includes: a first engaging structure for assembling the stator to the support member; a second engaging structure for assembling the motor housing to the support member; and a third engaging structure for assembling the substrate housing to the supporting member.)

电动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动泵。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泵,以下是已知的(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许第5161636号公报)。即,已知的电动泵包括叶轮、马达部、泵壳体、马达壳体、电路基板和基板壳体。

马达部具有固定于叶轮的转子和设置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泵壳体具有收容叶轮的泵室,并且马达壳体具有内筒部和外筒部,上述内筒部将转子收容于内侧,上述外筒部设置于内筒部的径向外侧,并且将定子收容于外筒部与内筒部之间。

电路基板配置于相对于马达壳体与泵壳体相反的一侧。基板壳体配置于相对于电路基板与马达壳体相反的一侧,并且收容电路基板。在该电动泵中,一体地组装有泵壳体、马达壳体以及基板壳体。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作为基本性能,如上所述的电动泵有时要求防水性能和低振动性能。另外,由如上所述的多个构件构成的电动泵有时要求组装容易,并且在组装后构件不产生抖动。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泵,该电动泵能够在确保防水性能和低振动性能的同时容易组装,而且,能够抑制组装后的构件的抖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电动泵包括:叶轮;马达部,上述马达部具有转子及定子,上述转子固定于上述叶轮,上述定子设置于上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泵壳体,上述泵壳体具有收容上述叶轮的泵室;马达壳体,上述马达壳体具有内筒部及外筒部,上述内筒部将上述转子收容于内侧,上述外筒部形成于上述内筒部的径向外侧,并且在上述外筒部与上述内筒部之间收容上述定子;支承构件,上述支承构件配置于相对于上述马达壳体与上述泵壳体相反的一侧;电路基板,上述电路基板配置于相对于上述支承构件与上述马达壳体相反的一侧;基板壳体,上述基板壳体配置于相对于上述支承构件与上述马达壳体相反的一侧,并且收容上述电路基板;第一垫圈,上述第一垫圈存在于上述定子和上述马达壳体与上述支承构件之间;第二垫圈,上述第二垫圈存在于上述支承构件与上述基板壳体之间;第一扣合结构,上述第一扣合结构具有第一卡止部及第一弹性片,上述第一卡止部形成于上述定子,上述第一弹性片具有与上述第一卡止部卡止的第一被卡止部,并且形成于上述支承构件;第二扣合结构,上述第二扣合结构具有第二卡止部及第二弹性片,上述第二卡止部形成于上述马达壳体,上述第二弹性片具有与上述第二卡止部卡止的第二被卡止部,并且形成于上述支承构件;以及第三扣合结构,上述第三扣合结构具有第三卡止部及第三弹性片,上述第三卡止部形成于上述支承构件,上述第三弹性片具有与上述第三卡止部卡止的第三被卡止部,并且形成于上述基板壳体。

根据该电动泵,第一垫圈存在于定子和马达壳体与支承构件之间,第二垫圈存在于支承构件与基板壳体之间。因此,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能够阻止水从定子和马达壳体与支承构件之间、支承构件与基板壳体之间浸入。由此,能够确保防水性能。

此外,如上所述,第一垫圈存在于定子和马达壳体与支承构件之间,第二垫圈存在于支承构件与基板壳体之间,因此,即使在马达部工作时定子所产生的振动传递到马达壳体,也能够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来吸收该振动。由此,能够确保低振动性能。

此外,在定子和支承构件设置有第一扣合结构,在马达壳体和支承构件设置有第二扣合结构,在支承构件和基板壳体设置有第三扣合结构。

然后,在第一扣合结构中,将形成于支承构件的第一弹性片的第一被卡止部卡止于形成于定子的第一卡止部,由此将定子组装于支承构件。

另外,在第二扣合结构中,将形成于支承构件的第二弹性片的第二被卡止部卡止于形成于马达壳体的第二卡止部,由此将马达壳体组装于支承构件。

此外,在第三扣合结构中,将形成于基板壳体的第三弹性片的第三被卡止部卡止于形成于支承构件的第三卡止部,由此将基板壳体组装于支承构件。

这样,由于能够使用第一扣合结构、第二扣合结构以及第三扣合结构将定子、马达壳体以及基板壳体组装于支承构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

而且,如上所述,第一垫圈存在于定子和马达壳体与支承构件之间,第二垫圈存在于支承构件与基板壳体之间。因此,由于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的弹性力,负载沿卡止力(钩挂力)增强的方向作用于第一卡止部与第一被卡止部之间、第二卡止部与第二被卡止部之间以及第三卡止部与第三被卡止部之间。由此,能够对组装后构件的抖动、即,具体而言定子、支承构件、马达壳体和基板壳体的抖动进行抑制。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电动泵在第一方面的电动泵中,在上述第二弹性片形成有从上述基板壳体侧切除的形状的缺口部,上述缺口部和上述第三卡止部位于上述支承构件的周向上的相同位置,上述第三被卡止部在上述第三弹性片***上述缺口部的内侧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三卡止部卡止。

根据该电动泵,形成于第二弹性片的缺口部和第三卡止部位于支承构件的周向上的相同位置,第三被卡止部在第三弹性片***缺口部的内侧的状态下,与第三卡止部卡止。因此,由于第二扣合结构和第三扣合结构能够集中在支承构件的周向的相同部位,因此,例如,与第二扣合结构和第三扣合结构分别设置于支承构件的周向的不同部位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电动泵的外周部的结构。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电动泵在第二方面的电动泵中,上述第一弹性片比上述第二弹性片和上述第三弹性片配置于靠近上述支承构件的径向内侧的位置,上述第一卡止部、上述第一被卡止部、上述第二卡止部、上述第二被卡止部、上述第三卡止部和上述第三被卡止部配置于沿着上述支承构件的轴向的上述第二弹性片的长度方向的范围内。

根据该电动泵,第一弹性片比第二弹性片和第三弹性片配置于靠近支承构件的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一卡止部、第一被卡止部、第二卡止部、第二被卡止部、第三卡止部和第三被卡止部配置于第二弹性片的长度方向的范围内。因此,例如,同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和第三弹性片沿支承构件的轴向并排形成、第一卡止部和第一被卡止部位于第二弹性片的长度方向的范围外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动泵在轴向上小型化。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电动泵在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电动泵中,上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和将上述定子铁芯压入内侧的定子轭,上述支承构件具有圆筒部和形成于上述圆筒部的外周面的环状凸部,上述定子轭、上述外筒部以及上述基板壳体的周壁部位于上述圆筒部的径向外侧,上述定子轭和上述外筒部从上述环状凸部的轴向第一侧与上述环状凸部相对,上述周壁部从上述环状凸部的轴向第二侧与上述环状凸部相对,上述第一垫圈存在于上述定子轭和上述外筒部与上述环状凸部之间,上述第二垫圈存在于上述周壁部与上述环状凸部之间,上述第一垫圈的内周面和上述第二垫圈的内周面分别在整周的范围内紧贴于上述圆筒部的外周面。

根据该电动泵,第一垫圈存在于定子轭和外筒部与环状凸部之间,第二垫圈存在于周壁部与环状凸部之间。然后,第一垫圈的内周面和第二垫圈的内周面分别在整周的范围内紧贴于圆筒部的外周面。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来抑制异物沿着圆筒部的外周面从外筒部的内侧空间(马达室)向基板壳体的内侧空间(电路室)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轴向第一侧观察本公开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轴向第二侧观察图1的电动泵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轴向第一侧观察图1的电动泵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轴向第二侧观察图1的电动泵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的电动泵的纵剖图。

图6是将图5的A部放大的图。

图7是在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拆下电路基板及基板壳体的状态下从轴向第二侧观察电动泵的图。

图8是示出图7的B部将第二垫圈安装于支承构件的情形的图。

图9是在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拆下电路基板及基板壳体的状态下从轴向第二侧观察电动泵的图。

图10是对图9的C部将第二垫圈安装于支承构件的情形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与图6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的第三弹性片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泵中的第三弹性片的第三被卡止部卡止于第三卡止部的情形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泵P1包括叶轮10、马达部20、泵壳体50、马达壳体60、支承构件70、电路基板80、基板壳体90、第一垫圈100以及第二垫圈110。箭头A1表示电动泵P1的轴向第一侧,箭头A2表示电动泵P1的轴向第二侧。

叶轮10配置于后述的转子21的轴向第一侧。作为一例,该叶轮10是树脂制的,并且具有多个叶片11和盖部12。多个叶片11以叶轮10的中心部为中心呈漩涡放射状地延伸。盖部12形成为圆环盘状,从叶轮10的轴向第一侧覆盖多个叶片11。叶轮10与后述的转子21的转子主体部22一起由树脂一体地形成,由此,叶轮10的整体固定于转子21。

马达部20包括转子21、定子31和马达轴41。转子21具有转子主体部22、轴承23、转子磁体24和转子铁芯25。转子主体部22是树脂制的,并且形成为圆筒状。轴承23设置于转子主体部22的内周部,转子铁芯25设置于转子主体部22的外周部。转子铁芯25是具有内周部和外周部的双层圆筒结构,转子磁体24设置在转子铁芯25的内周部与外周部之间。

作为整体,该转子2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轴芯部具有孔的大致圆柱状)。在轴承23的内侧***有马达轴41,转子21能旋转地支承于马达轴41。转子21(转子磁体24)在后述的定子31的径向内侧与定子31相对配置。

定子31设置于转子21的径向外侧。该定子31包括定子铁芯32、绝缘体33、绕组34和定子轭35。转子铁芯32具有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齿部36。绝缘体33安装于定子31,绕组34隔着绝缘体33卷绕于齿部36。定子轭35形成为筒状,定子铁芯32压入定子轭35的内侧。作为整体,该转子31形成为大致圆环状。

泵壳体50配置于后述的马达壳体60的轴向第一侧。该泵壳体50形成为开口于马达壳体60侧的凹状,泵壳体50的内侧形成为收容叶轮10的泵室51。泵壳体50例如通过使该泵壳体50的周壁部52焊接于马达壳体60的周壁部62,从而组装于马达壳体60。

该泵壳体50具有输入管53和输出管54。输入管53从泵壳体50的中心部延伸到与马达壳体60相反的一侧,输出管54从泵壳体50的外侧部向泵壳体50的切线方向延伸。在输入管53形成有与泵室51连通的吸入口55,在输出管54形成有与泵室51连通的排出口56。

马达壳体60均形成为具有有底筒状的内筒部63和外筒部64的双层结构。外筒部64形成于内筒部63的径向外侧。内筒部63开口于泵壳体50侧,而外筒部64开口于与泵壳体50相反一侧。

在内筒部63的内侧能旋转地收容有转子21,在内筒部63与外筒部64之间以压入内筒部63和外筒部64的状态收容有定子31。在内筒部63的底壁部形成有开口于泵壳体50侧的凹状的轴支承部65,在该轴支承部65嵌件成型有马达轴41。此外,马达轴41也可以压入轴支承部65。外筒部64的底壁部与内筒部63的开口侧的端部连结。

支承构件70配置于相对于马达壳体60与泵壳体50相反的一侧。该支承构件70具有:圆盘部71,上述圆盘部71沿马达壳体60的轴向与马达壳体60相对;以及连接器部72,上述连接器部72从该圆盘部71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向圆盘部71的径向外侧突出。支承构件70具有连接器部72,因此有时被称为连接器构件。在连接器部72设置有连接端子73,在该连接端子73一体地形成有端子部74。

在该支承构件70通过稍后详细描述的第一扣合结构120组装有定子31。此外,在该支承构件70中通过稍后详细描述的第二扣合结构130组装有马达壳体60。这样,在通过第一扣合结构120和第二扣合结构130将定子31和马达壳体60组装于支承构件70的状态下,在定子31和马达壳体60与支承构件70之间,存在有具有防水性和防振性的弹性材料的第一垫圈100。

电路基板80配置于相对于支承构件70的圆盘部71与马达壳体60相反的一侧。电路基板80与圆盘部71相对,固定于该圆盘部71。在电路基板80连接有从定子31延伸的绕组34的末端部。在该电路基板80安装有用于向定子31的绕组34供电的马达驱动器或用于控制马达驱动器的控制元件等。另外,在电路基板80连接有从连接端子73延伸的端子部74。

基板壳体90配置于相对于支承构件70与马达壳体60相反的一侧。该基板壳体90形成为开口于支承构件70侧的凹状。基板壳体90通过后面详细描述的第三扣合结构140组装于支承构件70。这样,在通过第三扣合结构140将基板壳体90组装于支承构件70的状态下,在支承构件70与基板壳体90之间存在有与第一垫圈100一样的具有防水性和防振性的弹性材料的第二垫圈110。

另外,在电动泵P1设置有多个第一扣合结构120、多个第二扣合结构130和多个第三扣合结构14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在支承构件70的周向的两个部位设置有第一扣合结构120,并且在支承构件70的周向的四个部位分别设置有第二扣合结构130和第三扣合结构140。

然后,在该电动泵P1中,在通过电路基板80向定子31供电时,通过定子31形成有旋转磁场,并且通过该旋转磁场在转子21中产生旋转力,由此,叶轮10与转子21一起旋转。此外,在叶轮10旋转时,流体从输入管53的吸入口55吸入并输送到泵室51,输送到该泵室51的流体从输出管54的排出口56排出。

接着,参照图6,对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的防水结构的详细情况以及第一扣合结构120、第二扣合结构130和第三扣合结构140的组装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6是将图5的A部放大的图。

更具体而言,形成于支承构件70的圆盘部71具有:圆筒部71A,上述圆筒部71A形成圆盘部71的周壁部;以及环状凸部71C,上述环状凸部71C形成于该圆筒部71A的外周面71B。环状凸部71C沿着圆筒部71A的周向形成为环状。环状凸部71C形成于圆筒部71A的外周面71B的轴向中央部。环状凸部71C形成于圆筒部71A的外周部71B的轴向中央部,由此,圆筒部71A的外周面71B具有:第一外周面71B1,上述第一外周面71B1位于环状凸部71C的马达壳体60侧;以及第二外周面71B2,上述第二外周面71B2位于环状凸部71C的基板壳体侧90。当利用模具使第一弹性片123的第一被卡止部122成型时,通过模具的一部分在圆筒部71A与环状凸部71C之间形成孔75。该孔75沿支承构件70的轴向贯穿。

定子轭35和外筒部64位于圆筒部71A(第一外周面71B1)的径向外侧,此外,外筒部64位于定子轭35的径向外侧。另外,基板壳体90的周壁部91位于圆筒部71A(第二外周面71B2)的径向外侧。定子轭35和外筒部64中的环状凸部71C侧的端部35A、64A分别从环状凸部71C的轴向第一侧与环状凸部71C相对。另外,基板壳体90的周壁部91中的环状凸部71C侧的端部91A分别从环状凸部71C的轴向第二侧与环状凸部71C相对。

第一垫圈100设置在定子轭35和外筒部64中的环状凸部71C侧的端部35A、64A与环状凸部71C之间。该第一垫圈100位于圆筒部71A(第一外周面71B1)的径向外侧。

定子轭35和外筒部64通过第一扣合结构120和第二扣合结构130组装于圆盘部71。这样,在定子轭35和外筒部64组装于圆盘部71的状态下,第一垫圈100以压缩变形的状态存在于定子轭35和外筒部64的端部35A、64A与环状凸部71C之间。也就是说,通过第一扣合结构120和第二扣合结构130的约束力,将定子轭35和外筒部64的端部35A、64A按压于第一垫圈100。

第二垫圈110设置在基板壳体90的周壁部91中的环状凸部71C侧的端部91A与环状凸部71C之间。该第二垫圈110位于圆筒部71A(第二外周面71B2)的径向外侧。

基板壳体90的周壁部91通过第三扣合结构140组装于圆盘部71。这样,在基板壳体90的周壁部91组装于圆盘部71的状态下,第二垫圈110以压缩变形的状态存在于周壁部91的端部91A与环状凸部71C之间。也就是说,通过第三扣合结构140的约束力,将周壁部91的端部91A按压于第二垫圈110。

第一扣合结构120由第一卡止部121和第一弹性片123构成,上述第一卡止部121形成于定子轭35,上述第一弹性片123形成于支承构件70的圆筒部71A,并且具有第一被卡止部122。在定子轭35形成有比定子铁芯32更向支承构件70侧突出的突出部37,第一卡止部121形成于突出部37。作为一例,该第一卡止部121由定子轭35的沿径向贯穿的孔的内周面的支承构件70侧的部分形成。

第一弹性片123形成于圆筒部71A的周向的一部分,从该圆筒部71A延伸到定子31侧。在第一弹性片123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圆筒部71A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状的第一被卡止部122。第一弹性片123配置于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的内侧。

然后,第一弹性片123***定子轭35的内侧,并且第一被卡止部122从相对于第一卡止部121与圆筒部71A相反的一侧卡止于第一卡止部121,由此,定子轭35组装于圆筒部71A。此外,通过第一卡止部121和第一被卡止部122的约束力,将定子轭35的端部35A按压于第一垫圈100。

第二扣合结构130由第二卡止部131和第二弹性片133构成,上述第二卡止部131形成于马达壳体60的外筒部64,上述第二弹性片133形成于支承构件70的环状凸部71C,并且具有第二被卡止部132。第二卡止部131形成于外筒部64的外周面。作为一例,第二卡止部131由从外筒部64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形成。

第二弹性片133形成于环状凸部71C的外周部。第二弹性片133形成于环状凸部71C的周向的一部分,从该环状凸部71C的外周部延伸到马达壳体60侧。在第二弹性片133的前端部形成有向环状凸部71C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状的第二被卡止部132。第二弹性片133配置于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的外侧。

然后,第二弹性片133沿着外筒部64的外周面滑动,并且第二被卡止部132从相对于第二卡止部131与环状凸部71C相反的一侧卡止于第二卡止部131,由此,外筒部64组装于环状凸部71C。另外,通过第二卡止部131和第二被卡止部132的约束力,将外筒部64的端部64A按压于第一垫圈100。

第三扣合结构140由第三卡止部141和第三弹性片143构成,上述第三卡止部141形成于支承构件70的环状凸部71C,上述第三弹性片143形成于基板壳体90的周壁部91,并且具有第三被卡止部142。作为一例,第三卡止部141由环状凸部71C的外周部侧的马达壳体60侧的端面形成。

第三弹性片143形成于基板壳体90的周壁部91的外周面。第三弹性片143形成于周壁部91的周向的一部分,从该周壁部91延伸到马达壳体60侧。在第三弹性片143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周壁部91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状的第三被卡止部142。第三弹性片143配置于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的外侧。

然后,第三弹性片143沿着环状凸部71C的外周面滑动,并且第三被卡止部142从相对于第三卡止部141与环状凸部71C相反的一侧卡止于第三卡止部141,由此,周壁部91组装于环状凸部71C。另外,通过第三卡止部141和第三被卡止部142的约束力,将周壁部91的端部91A按压于第二垫圈110。

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弹性片133形成有从基板壳体90侧切除的形状的缺口部134。缺口部134和第三卡止部141位于支承构件70的周向上的相同位置,第三被卡止部142在第三弹性片143***缺口部134的内侧的状态下,与第三卡止部141卡止。

第一弹性片123配置于比第二弹性片133和第三弹性片143更靠支承构件70的径向内侧的位置。然后,第一卡止部121、第一被卡止部122、第二卡止部131、第二被卡止部132、第三卡止部141以及第三被卡止部142配置于沿着支承构件70的轴向的第二弹性片133的长度方向的范围L内。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以上所详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泵P1,第一垫圈100存在于定子31和马达壳体60与支承构件70之间,第二垫圈110存在于支承构件70与基板壳体90之间。因此,通过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能够阻止水从定子31和马达壳体60与支承构件70之间、支承构件70与基板壳体90之间浸入。由此,能够确保防水性能。

此外,如上所述,第一垫圈100存在于定子31和马达壳体60与支承构件70之间,第二垫圈110存在于支承构件70与基板壳体90之间,因此,即使在马达部20工作时定子31所产生的振动传递到马达壳体60,也能够通过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来吸收该振动。由此,能够确保低振动性能。

此外,在定子31和支承构件70设置有第一扣合结构120,在马达壳体60和支承构件70设置有第二扣合结构130,在支承构件70和基板壳体90设置有第三扣合结构140。

然后,在第一扣合结构120中,将形成于支承构件70的第一弹性片123的第一被卡止部122卡止于形成于定子31的第一卡止部121,由此将定子31组装于支承构件70。

另外,在第二扣合结构130中,将形成于马达壳体60的第二卡止部131卡止于形成于支承构件70的第二弹性片133的第二被卡止部132,由此将马达壳体60组装于支承构件70。

此外,在第三扣合结构140中,将形成于基板壳体90的第三弹性片143的第三被卡止部142卡止于形成于支承构件70的第三卡止部141,由此将基板壳体90组装于支承构件70。

这样,由于能够使用第一扣合结构120、第二扣合结构130以及第三扣合结构140将定子31、马达壳体60以及基板壳体90组装于支承构件70,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

而且,如上所述,第一垫圈100存在于定子31和马达壳体60与支承构件70之间,第二垫圈110存在于支承构件70与基板壳体90之间。因此,由于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的弹性力,负载沿卡止力(钩挂力)增强的方向作用于第一卡止部121与第一被卡止部122之间、第二卡止部131与第二被卡止部132之间以及第三卡止部141与第三被卡止部142之间。由此,能够对组装后构件的抖动、即,具体而言定子31、支承构件70、马达壳体60和基板壳体90的抖动进行抑制。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泵P1,形成于第二弹性片133的缺口部134和第三卡止部141位于支承构件70的周向上的相同位置,第三被卡止部142在第三弹性片143***缺口部134的内侧的状态下,与第三卡止部141卡止。因此,由于第二扣合结构130和第三扣合结构140能够集中在支承构件70的周向的相同部位,因此,例如,与第二扣合结构130和第三扣合结构140分别设置于支承构件70的周向的不同部位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电动泵P1的外周部的结构。另外,通过串联地配置第二扣合结构130和第三扣合结构140,向电动泵P1的外侧仅伸出大致第二扣合结构130的体积的量,从而能够对电动泵P1的径向的体型的增加进行抑制。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泵P1,第一弹性片123配置于比第二弹性片133和第三弹性片143更靠支承构件70的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一卡止部121、第一被卡止部122、第二卡止部131、第二被卡止部132、第三卡止部141和第三被卡止部142配置于第二弹性片133的长度方向的范围L内。因此,例如,同第一弹性片123与第二弹性片133和第三弹性片143在支承构件70的轴向上并排形成、第一卡止部121和第一被卡止部122位于第二弹性片133的长度方向的范围L外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动泵P1在轴向上小型化。此外,通过使第一弹性片123位于比第二弹性片133和第三弹性片143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能够使第二弹性片133和第三弹性片143沿轴向排列配置,由此,也能够使电动泵P1在轴向上小型化。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扣合结构130和第三扣合结构140更优选地设置于支承构件70的周向上的相同位置,但是也可以设置于支承构件70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止部121、第一被卡止部122、第二卡止部131、第二被卡止部132、第三卡止部141和第三被卡止部142更优选地配置在第二弹性片133的长度方向的范围L内,但是也可以不这样构成。例如,第三卡止部141和第三被卡止部142也可以配置在第二弹性片133的长度方向的范围L外。

另外,第一扣合结构120、第二扣合结构130、第三扣合结构140的多个组合可以在周向上以90度间距配置成四组,或者以12度间距配置成三组。另外,第一扣合结构120、第二扣合结构130和第三扣合结构140的多个组合也可以在周向上不均等地配置。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改进。首先,对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要求第一改进这一点进行说明。图7是在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泵P1中拆下电路基板80和基板壳体90的状态下从轴向第二侧观察电动泵P1的图。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在支承构件70的周向的两个部位设置有第一扣合结构120,但是在图7的示例中,在支承构件70的周向的三个部位设置有第一扣合结构120。图8是示出图7的B部将第二垫圈110安装于支承构件70的情形的图。

如图7、图8所示,当利用模具使上述第一弹性片123的第一被卡止部122成型时,通过模具的一部分在支承构件70的圆盘部71形成孔75。该孔75沿支承构件70的轴向贯穿。另外,该孔75的一部分位于比圆筒部71A的外周面71B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在外周面71B形成有沿支承构件70的轴向贯穿的凹部75A。

上述第一垫圈100的内周面(参照图6)和第二垫圈110的内周面紧贴于外周面71B而设置,但是由于该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未堵塞凹部75A,因此,异物有可能通过该凹部75A(参照图6~图8)从外筒部64的内侧空间(马达室)向基板壳体90的内侧空间(电路室)移动。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实施第一改进。以下,对第一改进进行说明。图9是在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泵P2中拆下电路基板80和基板壳体90的状态下从轴向第二侧观察电动泵P2的图。图10是示出图9的C部将第二垫圈110安装于支承构件70的情形的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一改进中,圆筒部71A的外周面71B缩径至上述凹部75A(参照图7、图8)消失,孔75形成于与圆筒部71A的外周面71B接触的位置。然后,由此,凹部75A被废止。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泵P2中的与图6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的内径也随着圆筒部71A的外周面71B的缩径而缩径。然后,由此,第一垫圈100的内周面和第二垫圈110的内周面在整周的范围内紧贴于圆筒部71A的外周面71B。因此,根据该第一改进,能够通过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来对异物沿着圆筒部71A的外周面71B从外筒部64的内侧空间(马达室)向基板壳体90的内侧空间(电路室)移动进行抑制。

另外,由于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的宽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增加,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的防水性和防振性。另外,能够分别提高马达壳体60和定子31与支承构件70之间的稳定性、支承构件70与基板壳体90之间的稳定性。

接着,对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要求第二改进这一点进行说明。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泵P2中的第三弹性片143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泵P2中的第三弹性片143的第三被卡止部142卡止于第三卡止部141的情形的立体图。图12和图13是示出实施了第二改进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但是使用图12和图13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要求第二改进这一点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三弹性片143仅由纵壁部144和形成于该纵壁部144的顶部的第三被卡止部142构成。然而,在这样构成第三弹性片143时,纵壁部144因第一垫圈100以及第二垫圈110的反作用力而以向外侧翘曲的方式变形,从而有可能损害第三扣合结构140(参照图6)的固定功能。

在此,可以考虑到在纵壁部144的横宽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沿纵壁部144的高度方向延伸的一对肋,并且将该一对肋的上端连接到第三被卡止部142来加强纵壁部144。在这样构成第三弹性片143时,由于能够对纵壁部144因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的反作用力而以向外侧翘曲的方式的变形进行抑制,因此,能够确保第三扣合结构140的固定功能。然而,由于一对肋,会使第三弹性片143的大小变大。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实施第二改进。以下,对第二改进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第二改进中,在纵壁部144的横宽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沿纵壁部144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肋145,并且通过将该肋145的上端连接到第三被卡止部142来加强纵壁部144。在这样构成时,由于能够抑制第三弹性片143的大小变大,并且抑制纵壁部144因第一垫圈100和第二垫圈110的反作用力而以向外侧翘曲的方式变形,因此,能够确保第三扣合结构140的固定功能。

另外,在该第二改进中,考虑到第三弹性片143的成形性,肋145相对于纵壁部144的突出高度与第三被卡止部142相对于纵壁部144的突出高度一致。另外,与在纵壁部144的横宽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肋145对应,如图13所示,并排形成有两个第三卡止部141。由此,第三被卡止部142能够卡止于两个第三卡止部141。

以上,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除了上述以外,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

日本专利申请2018-038295号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并入本说明书。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参照并入本说明书中,其公开程度如同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被具体且单独地记载的情况一样。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风扇组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