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连接器装置以及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组装结构

文档序号:1009518 发布日期:2020-10-23 浏览:1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旋转连接器装置以及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组装结构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and assembling structure of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 是由 宇都宫博文 于 2019-03-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旋转连接器装置,即使在转向轴的旋转轴与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心轴偏心的情况下,作为所述固定体的一部分的转动部也能够顺畅地旋转。旋转连接器装置(1)在定子(30)侧的转向轴(200)的贯穿插入方向侧具有可动部件(40),可动部件(40)由在与定子(30)的中心轴(Cx)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X)上沿着贯穿插入方向凹陷的第1凹部(42)以及在第2方向(Y)上向与第1凹部(42)相反的方向凹陷的第2凹部(43)构成,在转子(10)上设置有与第1凹部(42)间隙嵌合而进行引导的第1引导部(23),在设置于定子(30)的以中心轴(Cx)为中心转动的转动部(70)上设置有与第2凹部(43)间隙嵌合而进行引导的第2引导部(74),第1凹部(42)和第2凹部(43)构成为分别能够在第1方向(X)和第2方向(Y)上移动。(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even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a rotating shaft of a steering shaft is eccentric to a central shaft of the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a rotating part as a part of a fixed body can smoothly rotate. The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1) has a movable member (40) on the side of the stator (30) in the direction of insertion of the steering shaft (200), the movable member (40) is composed of a 1 st recess (42) recessed along the insertion direction in a 1 st direction (X) perpendicular to the central axis (Cx) direction of the stator (30) and a 2 nd recess (43) recessed in a 2 nd direction (Y) in a direction opposite to the 1 st recess (42), the rotor (10) is provided with a 1 st guide part (23) which is in clearance fit with the 1 st concave part (42) for guiding, a2 nd guide part (74) which is fitted into the 2 nd recess part (43) with a gap therebetween and guides the same is provided on a rotating part (70) which is provided on the stator (30) and rotates about a central axis (Cx), and the 1 st recess part (42) and the 2 nd recess part (43) are configured to be movable in the 1 st direction (X) and the 2 nd direction (Y), respectively.)

旋转连接器装置以及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组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安装在汽车等车辆上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以及将所述旋转连接器装置组装到车体上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安装在汽车等车辆主体上的旋转连接器装置通过将旋转体和固定体相对旋转自如地组装在一起而构成,在形成于旋转体与固定体之间的环状的收纳空间中收纳有柔性扁平缆线,该柔性扁平缆线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相对应地进行卷紧以及反卷。

作为这样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之一,例如提出了一种旋转连接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由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构成旋转体并且在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之间夹有设置有沿着径向的长孔和切口的中继弹性部件,该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一起夹入固定体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体相对旋转。

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设置在第1旋转体上的突起嵌入于设置在中继弹性部件上的长孔中,并且设置在第2旋转体上的突起卡定于切口,因此中继弹性部件能够吸收由第1旋转体的旋转引起的晃动,能够使与第1旋转体一起夹入固定体的第2旋转体顺畅地旋转。

但是,在将旋转连接器装置安装在车体上的安装状态下,有时贯穿***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内部的转向轴的旋转轴与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心轴偏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也存在无法使作为所述固定体的一部分的转动部顺畅地旋转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53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连接器装置以及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组装结构,该旋转连接器装置即使在转向轴的旋转轴与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心轴偏心的情况下,作为所述固定体的一部分的转动部也能够顺畅地旋转。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旋转连接器装置,其由以下部分构成:固定体,其具有环状的固定侧环板和形成于该固定侧环板的外周缘的圆筒状的外周壁部,该固定体固定于车体;旋转体,其具有环状的旋转侧环板和形成于该旋转侧环板的内周缘的圆筒状的内周壁部,该旋转体被组装成能够与所述固定体相对旋转;以及具有导体的柔性扁平缆线,其收纳在由所述固定体和所述旋转体形成的收纳空间中,该柔性扁平缆线的一个端部固定于所述固定体,另一个端部固定于所述旋转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体的靠贯穿***所述内周壁部的转向轴的贯穿***方向侧具有旋转传递机构,该旋转传递机构将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传递给所述固定体,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由以下部分构成:第1被引导部,其在与所述固定体旋转的旋转轴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上,由沿着所述转向轴的贯穿***方向突出的凸部或者沿着所述转向轴的贯穿***方向凹陷的凹部形成;以及第2被引导部,其在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垂直并且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由向与所述第1被引导部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凸部或者向与所述第1被引导部相反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形成,在所述旋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1被引导部间隙嵌合的第1引导部,在所述固定体上设置有以中心轴为中心转动的转动部并且在所述转动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2被引导部间隙嵌合的第2引导部,与所述第1引导部间隙嵌合的所述第1被引导部构成为被所述第1引导部引导而能够在所述第1方向上移动,与所述第2引导部间隙嵌合的所述第2被引导部构成为被所述第2引导部引导而能够在所述第2方向上移动。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组装结构,其是将旋转连接器装置和转向轴组装起来而成的,该旋转连接器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固定体,其具有环状的固定侧环板和形成于该固定侧环板的外周缘的圆筒状的外周壁部,该固定体固定于车体;旋转体,其具有环状的旋转侧环板和形成于该旋转侧环板的内周缘的圆筒状的内周壁部,该旋转体被组装成能够与所述固定体相对旋转;以及具有导体的柔性扁平缆线,其收纳在由所述固定体和所述旋转体形成的收纳空间中,该柔性扁平缆线的一个端部固定于所述固定体,另一个端部固定于所述旋转体,该转向轴贯穿***所述内周壁部并与所述旋转体一体地旋转,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体侧的靠贯穿***所述内周壁部的转向轴的贯穿***方向侧具有将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传递给所述固定体的旋转传递机构,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由以下部分构成:第1被引导部,其在与所述固定体旋转的旋转轴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上,由沿着所述转向轴的贯穿***方向突出的凸部或者沿着所述转向轴的贯穿***方向凹陷的凹部形成;以及第2被引导部,其在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垂直并且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由向与所述第1被引导部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凸部或者向与所述第1被引导部相反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形成,在所述旋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1被引导部间隙嵌合的第1引导部,在所述固定体上设置有以中心轴为中心转动的转动部并且在所述转动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2被引导部间隙嵌合的第2引导部,与所述第1引导部间隙嵌合的所述第1被引导部构成为被所述第1引导部引导而能够在所述第1方向上移动,与所述第2引导部间隙嵌合的所述第2被引导部构成为被所述第2引导部引导而能够向所述第2方向移动。

所述旋转体包含仅是由环状的旋转侧环板以及形成于该旋转侧环板的内周缘的圆筒状的旋转侧内周筒部构成的转子的结构、以及将与该转子组装而一体旋转的套筒组装于所述转子的结构。

例如在所述旋转体由转子和套筒构成的情况下,所述内周壁部不仅包含转子的内周壁部,还包含套筒的内周壁部。

所述固定体包含如下结构:具有所述固定侧环板和形成于该固定侧环板的外周缘的圆筒状的外周壁部,并包含固定于车体的定子和组装于定子的转向传感器的结构;以及包含组合开关等的车体的一个部件的结构。

所述第1被引导部包含如下情况:例如由朝向与所述***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凸部构成;以及由朝向所述***方向凹陷的凹部构成。

所述转动部不仅包含以所述中心轴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的情况,还包含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进行枢转的情况。

上述间隙嵌合是指所述第1被引导部以及所述第2被引导部分别被所述第1引导部以及所述第2引导部引导而以能够分别向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移动的程度松弛地嵌合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转向轴的旋转轴与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心轴偏心的情况下,作为所述固定体的一部分的转动部也能够顺畅地旋转。

详细地说,与设置在所述旋转体上的所述第1引导部间隙嵌合的所述第1被引导部能够向第1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吸收构成所述旋转连接器装置的所述旋转体与所述转动部的第1方向上的偏心。

同样地,与设置在所述转动部上的所述第2引导部间隙嵌合的所述第2被引导部能够向第2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吸收构成所述旋转连接器装置的所述旋转体与所述转动部的第2方向上的偏心。

这样,能够由第1被引导部以及所述第2被引导部吸收构成所述旋转连接器装置的所述旋转体与所述固定体的偏心,即,能够吸收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轴与所述转动部的中心轴的偏心,能够将所述转向轴的旋转作为以所述中心轴为旋转中心的旋转传递到所述转动部。由此,即使在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轴与所述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心轴偏心的情况下,作为所述固定体的一部分的转动部也能够顺畅地旋转,因此能够将所述转向轴的旋转高精度地传递到所述转动部。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第1被引导部由朝向所述转动部侧凹陷的第1凹部构成,所述第2被引导部由向与所述第1被引导部凹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第2凹部构成。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所述转向轴的旋转更高精度地传递到所述转动部。

详细地说,通过所述第1凹部与所述第1引导部间隙嵌合,所述旋转体与所述旋转传递机构接触。另一方面,通过所述第2凹部与所述第2引导部间隙嵌合,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旋转传递机构接触。

因此,无需由形成为凸状的所述第1引导部和所述第2引导部支承所述转动部就能够稳定地配置所述转动部,能够使由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1引导部间隙嵌合而实现的向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以及由所述第2凹部和所述第2引导部间隙嵌合而实现的向第2方向的移动稳定,并且能够防止由于施加于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的负荷导致所述旋转传递机构变形。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向所述转动部传递所述转向轴的旋转。

另外,根据本结构,由于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的板厚变厚,因此能够提高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的刚性,在吸收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轴与所述转动部的中心轴的偏心时,对于施加于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的负荷能够具有充分的强度。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第1被引导部由向所述固定侧环板突出的第1凸部构成,所述第2被引导部由向与所述第1被引导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第2凸部构成。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所述旋转连接器装置紧凑化。

详细地说,通过所述第1被引导部以及所述第2被引导部分别由第1凸部以及第2凸部构成,即使所述旋转传递机构与所述转动部和所述旋转体接近,也能够防止与所述转动体固定在一起的所述第1凸部与所述旋转体干涉并且能够防止与所述旋转体固定在一起的所述第2凸部与所述转动体干涉,因此,能够使所述旋转连接器装置紧凑化。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第1被引导部设置在以所述固定体的旋转轴为对称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并且,所述第2被引导部设置在以所述固定体的旋转轴为对称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所述第1被引导部和所述第2被引导部分别在对置的位置各设置有2个,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将所述转向轴的旋转传递给所述固定体。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第2方向垂直。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将作用于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的负荷向垂直的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分解,因此能够有效地分散作用于第1方向或第2方向的负荷。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将所述转向轴的旋转传递到所述转动部,并且能够防止负担集中在一方。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由作为刚性体的环板构成。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的耐久性。另外,所述环板包含例如由不锈钢、铁、铝等金属或陶瓷等构成的情况。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上,所述旋转体与所述旋转传递机构之间以及所述固定体与所述旋转传递机构之间分别设置间隙。

根据本发明,由于所述第1被引导部以及所述第2被引导部分别能够可靠地向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吸收所述转向轴与所述转动部的偏心。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在所述旋转传递机构与所述固定体之间具有支承所述旋转传递机构的支承部件。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经由所述支承部件向所述固定体传递所述转向轴的旋转,因此能够利用现有的固定体。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所述固定体由以下部分构成:第1固定体,其具有所述固定侧环板和所述外周壁部;以及第2固定体,其与该第1固定体固定并且具有所述转动部。

所述第2固定体例如包含使设置所述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组合开关或转向杆(turnlever)转动恢复到中立位置的解除凸轮、检测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角度的转向传感器等。

根据本发明,能够从随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顺畅地旋转的所述转动部向所述第2固定体顺畅地传递旋转。因此,例如在第2固定体为解除凸轮的情况下,能够向解除凸轮高精度地传递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能够使转向杆高精度地恢复到中立位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第2固定体具有检测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角的转向传感器。

根据本发明,能够准确地检测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角度。因此,例如在根据转向轴的旋转角度变更前照灯的照射方向的车种中,能够使前照灯高精度地向照射方向照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旋转连接器装置以及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组装结构,该旋转连接器装置即使在转向轴的旋转轴与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心轴偏心的情况下,作为所述固定体的一部分的转动部也能够顺畅地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旋转连接器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旋转连接器装置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3是套筒、可动部件以及转向装置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4是套筒的说明图。

图5是转向装置的说明图。

图6是可动部件的说明图。

图7是可动部件相对于套筒以及转向装置的组装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可动部件相对于套筒以及转向装置的移动的说明图。

图9是可动部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6对旋转连接器装置1以及在旋转连接器装置1上组装有转向轴200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组装结构2进行说明。

图1示出从上方观察中立状态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概略立体图,图2示出从上方观察中立状态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在此,将转子10相对于定子30的方向设为上方,将套筒20相对于定子30的方向设为下方。另外,在图2的附图中,将以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中心轴Cx为旋转轴的右旋转方向设为顺时针方向R,将左旋转方向设为逆时针方向L。

图3示出从下方观察构成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套筒20、可动部件40和转动部70的分解立体图,图4示出套筒20的说明图,图5示出转动部70的说明图,图6示出可动部件40的说明图。

对图4~图6进行详细说明,图4的(a)示出套筒20的仰视图,图4的(b)示出沿图4的(a)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的(a)示出转动部70的俯视图,图5的(b)示出沿图5的(a)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6的(a)示出可动部件40的俯视图,图6的(b)示出沿图6的(a)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组装结构2通过使旋转连接器装置1相对于转向轴200贯穿***而构成,该转向轴200将通过操作方向盘300而产生的旋转传递给转向齿轮箱(省略图示)。

另外,转向轴200的贯穿***方向为上下方向,旋转连接器装置1中的转向轴200的贯穿***方向侧为下方侧。

该转向轴200由形成于上端的螺钉部210、连结螺钉部210和转向齿轮箱的轴部220以及使轴部220贯穿***而进行保护的转向柱230构成,轴部220的车体侧前端与转向齿轮箱连结。

螺钉部210是用于贯通方向盘300的贯穿***孔并旋转自如地固定的螺合部分,通过螺合而从上方组装方向盘300,从而将方向盘300和转向轴200一体化。

轴部220是直径比螺钉部210大的中空状的圆柱体,是用于将方向盘300的旋转操作传递到转向齿轮箱的轴。

转向柱230由将轴部220支承为旋转自如并进行保护的筒状体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旋转连接器装置1由转子10、位于转子10的下方并与转子10组装的套筒20、被转子10和套筒20夹入而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的定子30、固定在套筒20的内周侧的可动部件40、以及卷绕并收纳在由转子10和套筒20构成的收纳空间S中的柔性扁平缆线100构成。

如图2所示,转子10由在俯视中央部分具有大致圆形的贯通孔的大致环状的旋转侧环板11和从旋转侧环板11的内周缘朝向下方形成的内周壁部12一体构成,在旋转侧环板11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而作为连接器发挥功能的转子侧连接器收纳部13。

内周壁部12是比形成为圆环状的旋转侧环板11的内径缩径的圆筒体,在下端侧形成有向外径侧突出的转子侧内缘部(省略图示)。另外,在内周壁部12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卡定部(省略图示),该卡定部能够与后述的设置在套筒20上的被卡定部(省略图示)卡定。

转子侧连接器收纳部13是收纳连接器的收纳部,该连接器安装在收纳于收纳空间S的柔性扁平缆线100的一端,该转子侧连接器收纳部13从外部连接有与配置于方向盘300的喇叭开关、气囊单元等外部设备的电路连接的缆线(省略图示)的连接器。

如图2~图4所示,与这样构成的转子10组装的套筒20由套筒侧环板21和内壁部22构成,该套筒侧环板21由具有中央部贯通孔的圆环状的环板构成,该内壁部22从套筒侧环板21的内周缘向下方突出,在套筒侧环板21的底面侧设置有2个朝向径外侧延伸的第1引导部23(参照图3、图4)。

套筒侧环板21是在中央设置有贯通孔的环板,该贯通孔具有与内周壁部12的内径相等的内径。

内壁部22是从套筒侧环板21的内周缘向下方延伸的圆筒体,在内壁部22的外周面的上表面侧设置有能够与设置在内周壁部12上的卡定部(省略图示)卡定的被卡定部(省略图示),通过转子10和套筒20从上下方向夹入后述的定子30而使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从而能够使转子10相对于定子30旋转。

如图4的(a)以及图4的(b)所示,第1引导部23是从套筒侧环板21的底面侧的内壁部22的外周面向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换言之,第1引导部23从套筒侧环板21的底面内侧向下方侧突出。

这样构成的第1引导部23在以套筒20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上配置有2个。即,第1引导部23彼此相互配置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2所示,能够相对于转子10相对旋转的定子30由主定子50和具有转动部70的转向传感器60构成。

主定子50是上表面开口的有底大致圆筒体,由构成下表面的固定侧环板51、构成外周面的大致圆筒状的外周壁部52、以及从定子30向外侧突出的定子侧连接器收纳部53一体构成。

固定侧环板51是外径比旋转侧环板11的外周径稍大且内径与内周壁部12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圆环形状的板状体。另外,固定侧环板51的内周缘部被形成于内周壁部12的转子侧内缘部和套筒侧环板21的内周缘部夹入(省略图示)。

外周壁部52是从固定侧环板51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设置的圆筒状的外周壁。

定子侧连接器收纳部53是从定子30的规定位置朝向径外侧伸出的在上下方向较长的长方体形状的框体。该定子侧连接器收纳部53是能够收纳柔性扁平缆线100的另一端侧的收纳部,构成为能够在未图示的转向柱罩内将与从车体侧的电路引出的缆线连接的连接器和柔性扁平缆线100的另一端连接。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中立状态下,转子侧连接器收纳部13和定子侧连接器收纳部53配置在相互对置的位置。

转向传感器60是上表面开口且具有环状的底面的筒状体,其通过由圆环状的板状体构成的传感器底面部61和形成外周壁的外周保护壁62构成,在外周保护壁62上具有检测随着转子10的旋转而旋转的角度检测用销75的传感器部63。

传感器底面部61是圆环状的板状体,该传感器底面部61具有比套筒侧环板21的外径大的外径且具有与内壁部22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内径的贯通孔。

外周保护壁62是从传感器底面部61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设置的圆筒状的壁,在内周面对置地配置有2个传感器部63。另外,在外周保护壁62的上表面设置有与设置在固定侧环板51的底面上的未图示的卡定部卡定而固定的被卡定部(省略图示)。

设置在外周保护壁62上的传感器部63是在转向传感器60的内部具有转动部70的状态下设置在与角度检测用销75对置的位置上的凹部状的检测传感器,以角度检测用销75能够通过传感器部63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部分的方式在中央形成有凹部。另外,在传感器部63的内部内置有未图示的检测器。

在该传感器部63的形成凹部的上侧的第1壁部63a上设置有发光元件(省略图示),在形成凹部的下侧的第2壁部63b上以与发光元件对置的方式设置有受光元件(省略图示),通过内置的检测器,能够读取从发光元件照射出的光信号。

这样构成的传感器部63在以转向传感器60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配置有2个。即,传感器部63在外周保护壁62的内周面中配置于对置的位置。

如图2、图3、图5所示,转向传感器60的内部所具有的转动部70是有底的圆筒体,其由圆环状的转动部底面71和从转动部底面71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设置的壁部72构成。

转动部底面71是内径比内壁部22的外径大一圈且外径比套筒侧环板21的外径小一圈的圆环状的环板,在内周缘的相互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向内径侧突出的2个凸部73。另外,在转动部底面71的上表面的径外侧,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有2个第2引导部74。

第2引导部74是从转动部底面71的底面侧的壁部72的内周面向径内侧延伸的突出部。另外,第2引导部74的宽度构成为与第1引导部23的宽度相等。

这样构成的第2引导部74在以转动部70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配置有2个。即,第2引导部74彼此相互配置在一条直线上。另外,连结对置配置的凸部73彼此的直线与连结对应配置的第2引导部74彼此的直线垂直。

壁部72是构成为内径比内壁部22的外径大且外径比外周保护壁62的内径稍小的圆筒体,在外周面的中央部分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向径外侧突出的角度检测用销75。

角度检测用销75构成为在转向传感器60具有转动部70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设置于传感器部63的凹部的形状。

在转向传感器60具有这样构成的转动部70的状态下,角度检测用销75配置为夹在第1壁部63a与第2壁部63b之间,能够由转向传感器60检测旋转的转动部70的旋转角。

可动部件40是配置在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下方侧更具体而言是配置在套筒20与转向传感器60之间(转向传感器60的上方侧,即转向轴200相对于旋转连接器装置1贯穿***的贯穿***方向侧)的金属制的环板,具有较高的刚性。

另外,可动部件40除了例如由不锈钢、铁、铝等金属构成以外,也可以由陶瓷或塑料等树脂构成。

如图2、图3、图6所示,该可动部件40由具有规定板厚的环状的环板41、使环板4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向转动部70侧(即下方侧)凹陷而得的2个第1凹部42、以及使环板4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向上方侧凹陷而得的2个第2凹部43构成。

环板41是具有比内壁部22的内径扩径的内径并且具有比传感器底面部61的内径小的外径的圆环状的柱体。

第1凹部42是使环板4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向下方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陷,第1凹部42的周向的宽度形成为比第1引导部23的宽度稍大。该第1凹部42设置在以环板4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即,在相互对置的位置设置有2个环板41。另外,第1凹部42构成为槽的深度比环板41的板厚的一半稍短,第1凹部42的槽底构成为平坦。

第2凹部43是使环板4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向上方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陷,第1凹部42的宽度形成为比第2引导部74的宽度稍大。该第2凹部43与第1凹部42同样在相互对置的位置设置有2个。

这样构成的第1凹部42和第2凹部43在周向上相互隔开等间隔地配置。即,在从第1凹部42的位置向顺时针方向R以及逆时针方向L旋转90度后的位置设置有第2凹部43。另外,第2凹部43与第1凹部42同样地构成为槽的深度比环板41的板厚的一半稍短,第2凹部43的槽底构成为平坦。

以下,将连结这样设置的第1凹部42彼此而形成的直线所延伸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X,将连结第2凹部43彼此而形成的直线所延伸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Y。即,第1方向X和第2方向Y相互垂直。

另外,可动部件40的第1方向X与在中立状态下连结在俯视时对置的转子侧连接器收纳部13和定子侧连接器收纳部53的直线方向一致。

这样构成的转子10和套筒20、定子30通过由内周壁部12的内周缘部和套筒侧环板21夹入固定侧环板51的内周缘并且使设置于套筒20的卡合部(省略图示)和设置于内周壁部12的被卡合部(省略图示)卡合,从而构成转子10和套筒20能够相对于定子30旋转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另外,转向传感器60通过将未图示的卡定部卡定于被卡定部(省略图示)而固定于主定子50。

另外,在旋转连接器装置1中,由转子10的旋转侧环板11和内周壁部12、以及定子30的固定侧环板51和外周壁部52形成收纳柔性扁平缆线100的收纳空间S(参照图2)。

该柔性扁平缆线100在收纳空间S中的卷绕状态下从径外侧朝向径内侧使4根扁平缆线(第1虚设扁平缆线、屏蔽扁平缆线、传送路径扁平缆线以及第2虚设扁平缆线)重合而构成,以使柔性扁平缆线100对应于转子10相对于定子30的相对旋转而沿顺时针方向R以及逆时针方向L卷紧以及反卷的方式将柔性扁平缆线100卷绕并收纳于收纳空间S。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柔性扁平缆线100的个数设为4个,但并不限定于4个,柔性扁平缆线100的个数以及结构能够适当变更。

如图7的(a)所示,这样构成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从上方依次组装有套筒20、可动部件40以及转向传感器60所具有的转动部70。以下,基于图7对这样构成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中的套筒20与可动部件40的组装状态以及套筒20与转动部70的组装状态进行说明。

在此,图7示出中心轴一致的状态下的套筒20、可动部件40以及转动部70的组装状态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7的(a)示出将套筒20、可动部件40以及转动部70组装起来的状态下的沿A-A线的剖视图,图7的(b)示出套筒20和可动部件40的组装状态的仰视图,图7的(c)示出套筒20和转动部70的组装状态的俯视图。另外,为了明确套筒20、可动部件40以及转动部70的组装状态,省略了具有转动部70的转向传感器60的图示。

另外,在图7中,关于处于观察不到的位置的第1凹部42以及第2凹部43,为了明确它们的位置而用虚线进行表示。

套筒20、可动部件40以及转动部70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组装:以在与第2引导部74对应的位置配置有第2凹部43的方式在转动部70的上方配置可动部件40,并且以在与可动部件40的第1凹部42对应的位置配置有第1引导部23的方式在可动部件40的上方配置套筒20,然后使套筒20和转动部70相对于可动部件40从上下方向相对移动。

关于这样组装起来的套筒20、可动部件40以及转动部70,如图7的(a)所示,由于沿第1方向X形成的2个第1凹部42松弛地嵌入第1引导部23,因此第1凹部42被第1引导部23引导,能够使可动部件40沿第1方向X移动。另外,由于沿着第2方向Y形成的2个第2凹部43松弛地嵌入第2引导部74,因此第2凹部43被第2引导部74引导,能够使可动部件40沿着第2方向Y移动。

另外,由于环板41的内径比内壁部22的内径大,因此如图7的(b)所示,环板41的内周面相对于内壁部22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即,在第1凹部42的内径侧与内壁部22之间设置有规定的第1间隙G1。由此,能够使可动部件40相对于套筒20向第1方向X相对移动。

同样地,由于壁部72的外径比环板41的外径大,因此如图7的(c)所示,环板41的外周面相对于壁部72的内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即,在间隙嵌合于第2引导部74的第2凹部43的径外侧与壁部72之间设置有规定的第2间隙G2。由此,能够使可动部件40相对于转动部70向第2方向Y相对移动。

接着,基于图8简单说明在将旋转连接器装置1组装于转向轴200的组装结构2中,转向轴200的旋转轴Rx与旋转连接器装置1中的中心轴Cx偏心的情况下的可动部件40的移动。

图8示出关于将处于中立状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组装于转向轴200而成的组装结构2中的可动部件40的移动的说明图。详细而言,图8的(a)示出使转向轴200贯穿***的状态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俯视图,图8的(b)示出图8的(a)的组装结构2中的组装有可动部件40的套筒20的仰视图,图8的(c)示出沿图8的(b)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8的(d)示出图8的(a)的组装结构2中的组装有可动部件40的转动部70的俯视图,图8的(e)示出沿图8的(d)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另外,在图8的(b)至图8的(e)中,关于处于观察不到的位置的第1凹部42以及第2凹部43,为了明确它们的位置而用虚线进行表示。

另外,在图8的(a)中,将第1方向X的上侧(转子侧连接器收纳部13侧)设为+X侧,将第1方向X的下侧(定子侧连接器收纳部53侧)设为-X侧,将图8的(a)中的左侧设为-Y侧,将右侧设为+Y侧。另外,在图8的(b)~图8的(e)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了转向轴200。

如图8的(a)所示,当在贯穿***于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转向轴200的旋转轴Rx相对于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中心轴Cx向左上方偏心的状态下将转向轴200组装于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情况下,旋转轴Rx相对于第1方向X向+X侧偏心并且相对于第2方向Y向-Y侧偏心。

在此,由于第1凹部42被该第1凹部42所间隙嵌合的第1引导部23引导,因此,可动部件40能够沿着第1方向X移动,因此如图8的(b)以及图8的(c)所示,可动部件40相对于套筒20配置于-X侧。但是,由于与第2引导部74间隙嵌合的第2凹部43不能沿第1方向X移动,因此在第1方向X上,转动部70配置在可动部件40的中央,能够由可动部件40吸收套筒20的中心轴(旋转轴Rx)相对于第1方向X与转动部70的中心轴Cx的偏心状态。

另外,由于第2凹部43被该第2凹部43所间隙嵌合的第2引导部74引导,因此,可动部件40能够沿着第2方向Y移动,因此,如图8的(d)以及图8的(e)所示,可动部件40相对于转动部70配置在-Y侧。但是,由于与第1引导部23间隙嵌合的第1凹部42不能沿第2方向Y移动,因此套筒20在第2方向Y上配置在可动部件40的中央。即,能够利用可动部件40吸收套筒20的中心轴(旋转轴Rx)相对于第2方向Y与转动部70的中心轴Cx的偏心。

这样,由于可动部件40能够吸收套筒20的中心轴(旋转轴Rx)与转动部70的中心轴Cx的偏心,因此能够经由可动部件40传递套筒20的旋转,能够使转动部70平滑且顺畅地旋转。因此,角度检测用销75高精度地通过传感器部63之间,通过内置于传感器部63的检测器,能够准确地检测转动部70的旋转角度即转向轴200的旋转角度。

这样,旋转连接器装置1由以下部分构成:定子30,其具有环状的固定侧环板51和形成于该固定侧环板51的外周缘的圆筒状的外周壁部52,该定子30固定于车体;转子10,其具有环状的旋转侧环板11和形成于该旋转侧环板11的内周缘的圆筒状的内周壁部12,该转子10被组装成能够与定子30相对旋转;以及柔性扁平缆线100,其收纳于由定子30和转子10形成的收纳空间S,并且具有一个端部固定于定子30而另一个端部固定于转子10的导体,在旋转连接器装置1中,在定子30侧的贯穿***内周壁部12的转向轴200的贯穿***方向侧具有将转子10的旋转传递给定子30的可动部件40,可动部件40由以下部分构成:第1凹部42,其在与定子30旋转的中心轴Cx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X上沿着贯穿***方向凹陷;以及第2凹部43,其在与中心轴Cx方向垂直并且与第1方向X交叉的第2方向Y上向与第1凹部42相反的方向凹陷,在与转子10一体地旋转的套筒20上设置有与第1凹部42间隙嵌合的第1引导部23,在作为定子30的一部分的转向传感器60上设置有以中心轴Cx为中心转动的转动部70,并且在转动部70上设置有与第2凹部43间隙嵌合的第2引导部74,与第1引导部23间隙嵌合的第1凹部42构成为能够被第1引导部23引导而沿第1方向X移动,与第2引导部74间隙嵌合的第2凹部43构成为能够被第2引导部74引导而沿第2方向Y移动,由此,即使在转向轴200的旋转轴Rx与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中心轴Cx偏心的情况下,作为定子30的一部分的转动部70也能够顺畅地旋转。

详细地说,由于与设置在套筒20上的第1引导部23间隙嵌合的第1凹部42被第1引导部23引导,因此,可动部件40沿第1方向X移动,从而能够吸收构成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套筒20(转子10)与转动部70(定子30)在第1方向X上的偏心。

同样,由于与设置在转动部70上的第2引导部74间隙嵌合的第2凹部43被第2引导部74引导,因此,可动部件40沿第2方向Y移动,从而能够吸收构成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套筒20与转动部70在第2方向Y上的偏心。

这样,能够利用第1凹部42和第2凹部43吸收与构成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转子10一起旋转的套筒20与转动部70的偏心。即,能够吸收转向轴200的旋转轴Rx与转动部70的中心轴Cx的偏心,能够将转向轴200的旋转作为以中心轴Cx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而传递到转动部70。由此,即使在转向轴200的旋转轴Rx与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中心轴Cx偏心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转向轴200的旋转高精度地传递到转动部70。

另外,第1凹部42构成为朝向转动部70侧(下方侧)凹陷,第2凹部43构成为朝向与第1凹部42凹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方侧)凹陷,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向可动部件40传递转向轴200的旋转。

详细而言,通过第1引导部23相对于第1凹部42间隙嵌合,固定在转子10上的套筒20的套筒侧环板21的底面与可动部件40的环板41的上表面相接(参照图8的(c)以及图8的(e))。

另外,通过第1引导部23和第2引导部74相对于第2凹部43间隙嵌合,可动部件40的环板41的下表面与转动部70的转动部底面71的上表面相接(参照图8的(c)以及图8的(e))。由此,能够稳定地配置可动部件40。

因此,由第1凹部42与第1引导部23间隙嵌合而实现的向第1方向X的移动以及由第2凹部43与第2引导部74间隙嵌合而实现的向第2方向Y的移动能够以形成为凸状的第1引导部23和第2引导部74为轴不倾斜地稳定地移动,并且能够防止由于施加于可动部件40的负荷而导致可动部件40(环板41)变形。因此,能够将转向轴200的旋转更高精度地传递到转动部70。

另外,由于可动部件40的板厚变厚,从而可动部件40的刚性变高,因此在吸收转向轴200的旋转轴Rx与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中心轴Cx的偏心时,相对于旋转时施加的负荷能够具有充分的强度。

另外,由于第1凹部42设置在以定子30的中心轴Cx为对称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并且第2凹部43设置在以定子30的中心轴Cx为对称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因此第1凹部42和第2凹部43分别在对置的位置各设置2个,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将转向轴200的旋转传递给定子30。

另外,通过使第1方向X与第2方向Y垂直,能够将作用于可动部件40的负荷向垂直的第1方向X以及第2方向Y分解,因此在第1方向X或第2方向Y上均等地施加负荷。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将转向轴200的旋转传递到转动部70,并且能够防止负担偏向一方。

另外,通过在第1方向X和第2方向Y上的转子10以及定子30与可动部件40之间设置第1间隙G1和第2间隙G2,第1凹部42和第2凹部43能够分别在第1方向X和第2方向Y上可靠地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吸收转向轴200与转动部70的偏心。

另外,通过在可动部件40与定子30之间具有支承可动部件40的转动部70,能够经由转动部70将转向轴200的旋转传递给定子30的转向传感器60,因此能够利用现有的定子30。

另外,定子30由具有固定侧环板51及外周壁部52的主定子50以及与主定子50固定起来并且具有转动部70的转向传感器60构成,由此,能够伴随着套筒20的旋转而使转动部70顺畅地转动。因此,例如能够将转向轴200的旋转高精度地传递到解除凸轮,因此能够使转向杆高精度地恢复到中立位置。

另外,由于转向传感器60是检测转向轴200的旋转角的结构,因此能够准确地检测转向轴200的旋转角度。因此,例如在根据转向轴200的旋转角度变更前照灯的照射方向的车种中,能够使前照灯高精度地向照射方向照射。

在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对应关系中,

固定体对应于定子30,

旋转体对应于转子10,

旋转传递机构对应于可动部件40,

第1方向对应于第1方向X,

第1被引导部对应于第1凹部42,

第2方向对应于第2方向Y,

第2被引导部对应于第2凹部43,

间隙对应于第1间隙G1和第2间隙G2,

支承部件对应于转动部70,但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得到多个实施方式。

例如,旋转连接器装置1中的转子10构成为与套筒20协作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相对于定子30组装,但也可以仅构成为由环状的旋转侧环板11以及形成于旋转侧环板11的内周缘的圆筒状的旋转侧内周筒部构成的转子。

第1凹部42由向与相对于转向轴200***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凹部构成,但不一定必须是该结构,也可以由向***方向突出的凸部构成。

同样地,与第1凹部42的结构对应地,第2凹部43不仅可以由向相对于转向轴200***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方向凹陷的凹部构成,也可以由向与***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凸部构成。

另外,通过第1凹部42由朝向固定侧环板51突出的第1凸部42a构成,第2凹部43由向与第1凸部42a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第2凸部43a构成(参照图9),能够使旋转连接器装置1紧凑化。在这种情况下,对应的第1引导部23和第2引导部74分别形成为能够与第1凸部42a和第2凸部43a间隙嵌合的凹状。

详细地说,通过第1凹部42由向固定侧环板51突出这样的第1凸部42a构成,第2凹部43由向与第1凸部42a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第2凸部43a构成,即使将环板41构成得较薄,当可动部件40与转动部70以及转子10接近的情况下,第1凸部42a也不与转动部70干涉并且第2凸部43a也不与套筒20干涉,因此,能够使旋转连接器装置1紧凑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部70构成为以中心轴Cx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但也可以构成为以中心轴Cx为中心进行枢转。

另外,也可以代替转向传感器60而采用使设置有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组合开关或转向杆转动恢复到中立位置的解除凸轮。

标号说明

1:旋转连接器装置;10:转子;11:旋转侧环板;12:内周壁部;23:第1引导部;30:定子;40:可动部件;42:第1凹部;43:第2凹部;50:主定子;51:固定侧环板;52:外周壁部;60:转向传感器;70:转动部;74:第2引导部;100:柔性扁平缆线;200:转向轴;G1:第1间隙;G2:第2间隙;S:收纳空间;X:第1方向;Y:第2方向。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光谐振器以及激光加工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